回覆列表
  • 1 # 宇宙很白

    因為詩詞是種高度凝練的文化瑰寶,短短几十字所包含的情感、意境是老少皆宜、男女通殺的,只要聽到或自己讀到就能引發情感共鳴,自然就流傳千古。這些詩詞應該是到達了那種大悲無淚、大喜無聲、大悟無言的境界了。

  • 2 # 楊大俠

    因為那些出名的詩人詞人,基本上都是士大夫階層,或者曾經做過官的,最出名的李杜、蘇辛無不如此。

    先不說古代,就說二三十年前。

    那時候沒有網路,我們只有讀書看報,瞭解到中國當代僅有的那麼幾個作家。後來我們發現,我們當時知道的作家,基本上都是國家作家協會的,很少見民間作者。直到網路發達起來,各個階層的作家才為我們熟知。

    古時候也是這樣。士大夫階層,就好比幾十年前的作家協會,只有踏入了那個門檻,你的作品才有人幫你宣傳,有史官為你立傳,獲得皇帝的青睞,詩人詞人也成為大眾偶像。

    然而,總有人無法中舉,無法中舉的人中,又總有文筆出眾、不輸於士大夫階層的人。“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時來天地皆同力,遠去英雄不自由”“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這些,就是實打實的經典,跟現在的完全靠口碑而非營銷做起來的自媒體,是一樣一樣的。

  • 3 # 史海鉤沉者小王

    這問題有意思,作為學文的歷史愛好者,我認為人們好奇,才願意去了解詩詞背後的故事,進而去了解詩人的個人經歷,為何能寫出如此多的著名詩篇。特別是小時候,學的越早,記憶越深。下個人看法,分五個方面吧:

    1、此人的行為與詩歌反映出的內涵南轅北轍,詩雖好,但人卻少有提及。舉個例子,《憫農》“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絕對千古流傳,從小被教育要珍惜糧食,愛惜農民的勞作成果。可這首詩是作者李紳年青時寫的,為官後捲入朋黨之爭,變得是非不分,非常暴戾,地方任職時貪汙成性,當地百姓逃亡異鄉。這可與他詩中的悲憫形象完全不符,後人也就少有提及,但詩是好詩。

    2、此人流傳的詩歌太少,少到沒人願意只憑一兩首詩繼續深入瞭解。蘇麟《斷句》,一般知道的人很少,但裡面的兩句話,大家都熟“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特別近水樓臺先得月這句,主要是因為寓意“靠得近有優勢”能廣泛運用於各種場景中,所以大家都隨口就來,可惜他只留下這兩句。

    3、此人淹沒於歷史的塵埃之中,被人所遺忘,沒有相關文獻記錄。比如《金縷衣》,“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句大家都熟,我小學就聽到同學說這句話,來慫恿別人大膽早戀,其實詩含意很單純,可以用“莫負好時光”一言以蔽之,但作者呢?佚名,不知道是誰,估計人是真不出名,就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了。

    4、此人詩詞沒有收錄到義務教育中,多在大學課程中,不為人知。《燕歌行》不是高適的,是曹丕的,認識曹丕的都只知道曹操的兒子,或者七步成詩的曹植,但少有人知道曹丕的詩也有不錯的,這首就是大學裡中文系學習的,其中“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讀來感覺音節和諧,加上情致委婉,人物情感表現得纏綿緋惻,背出來一看就是文化人。

    5、此人詩詞就一兩首出名的,其他爾爾。這裡必須提到乾隆,一生四萬餘首,要不是《飛雪》這一首,都只記得帝王身份,忘了詩人身份,“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當然這首和鄭板橋的《詠雪》還非常像。

    其實,留下著名詩詞又出名的,都是人們願意瞭解的,大抵不過盛世或亂世,盛世萬國來朝,百姓安居樂業,一派氣象萬千之景;或者亂世爭霸,百姓流離失所,整個社會愁雲慘淡;又或者大軍開拔,氣吞萬里如虎,大漠之中甲光耀眼;再或者哀怨纏綿、綺麗婉轉,用情至深莫過於此。

  • 4 # 藍淚笛歪說雜史

    碼字不易願君珍惜

    中國上下五千年,出了不少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詞名句,例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這些名人名詞,也有劉希夷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樣詞紅人不紅的情況。

    出現這種情況大多都是一些一生只有一兩句的名句留世的普通人,就像現在很多網紅憑藉一首歌,一件事突然爆紅,但是幾十年後人們都記得爆紅的歌詞,誰又會記得唱歌的人呢?還有一個春晚老人金玉婷,上了那麼多次春晚就是火不了。這其中就不好解釋了

    還有就是李紳這樣的貪官,雖然有名的詩詞就這一兩首但是他的一些事蹟讓他流芳百世。

    其實現在有很多演員也一樣,雖然出演了不少知名電視和節目,但是到頭來依舊是劇紅人不紅,其中舒暢就是代表,雖然出演了不少知名的電視劇但是到頭來也無法躋身一流明星之列,

  • 5 # 顧空城

    詩人詞人不出名,不代表他們沒有才華,否則也不會留下千古名篇。至於不出名的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個:

    詩歌作品少。並不是每個詩人都如乾隆爺那麼高產,乾隆皇帝生活無憂,貴為天子,所處的年代又沒有什麼戰爭。閒極無聊,寫詩作賦,歌以詠志。每天泡泡小妞,喝喝小酒,逛逛江南美景,觸景生情於是詩興大發。普通的詩人可沒有這麼逍遙,大家都要生活,養家餬口。那時候沒有什麼作協文化館之類的單位,寫詩完全處於個人愛好,是沒有工資拿的。閒暇時候寫幾首詩,大部分時間需要從事一個“正經”職業,以維持生計。要麼做官,要麼教書,遇上戰爭年代還得像杜甫一樣四處逃難。量少自然精品就少,能有一兩個就很厲害了。像唐朝詩人王翰寫詩就不多,《全唐詩》裡只有13首留存,但是《涼州詞》卻永留青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由於歷史久遠,很多詩歌失傳了。古時候的詩人寫完詩,有些人沒有拿去出版,就自個寫著玩。為什麼說乾隆爺主持編撰四庫全書,功勞大大的。他把經史子集這些書籍都做了統一的整理分類,編撰成冊,讓散落民間的一些重要書籍得以重見天日。《唐詩三百首》收錄的詩歌有限,不及《全唐詩》那麼完整,所以出版工作是很重要的。何況古代皇帝動不動就搞個文字獄啥的,很多重要古籍、詩歌因此失傳。特別遇上戰爭年代,秦始皇焚書坑儒、項羽火燒阿房宮、南梁蕭繹焚書,大量作品從歷史上消失,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張若虛的詩現只存兩首,收錄於《全唐詩》,而僅一首《春江花月夜》就“孤篇壓全唐”。張若虛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詩歌肯定不應該就這兩首,很多都失傳了。

    還有一個原因是詩人命太短。本來年少成名,才華橫溢,可惜天妒英才,命不長久。王勃尤其可惜,光是《滕王閣序》和《滕王閣詩》就可以斷定這是個天才。可惜非要漂洋過海去探親,結果翻船淹死了,死時才27歲;李賀也是27歲死的,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年紀輕輕,身體不好,病死了,著實可惜;還有納蘭性德,31歲去世;陳子昂、高啟、賈誼都是三四十歲就去世了,倘若王勃能夠活到六七十歲,其成就應該不亞於李杜。

    寫詩需要靠靈感。並不是人人都可以“李白斗酒詩百篇”,喝點酒就靈感大爆發。有時候就是一時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寫下那首千古名篇。其他時候怎麼冥思苦想也無法達到那種高度。所以說李白牛逼啊,什麼時候都可以才思如泉湧,這也是他高於其他詩人的地方。像崔護,出門遊玩,遇見美麗的絳娘,又不敢上前搭訕,只得日夜思念。第二年去時卻不見了絳娘,於是傷心之餘寫下《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如果不是出於真情實感,崔護也不會寫出這麼動情的詩篇,所以生活經歷很重要。

  • 6 # 梧桐疏雨2

    是的,歷史上確實有一些詩人本身不是很出名,流傳下來的詩詞也比較少,也許創作的詩詞本來就不多,但是確技壓群雄,詩詞被後人傳頌流傳。這裡我想舉幾個唐詩及作者的例子:被清人沈德潛推舉為唐人七律壓卷之作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眾所周知,該詩作者是崔顥。關於

    崔顥,我們只知道他是唐代詩人,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公元723年登進士第,官終尚書司勳員外郎。《全唐詩》存其詩四十二首。他才思敏捷,擅於寫詩,系盛唐詩人,和李白、杜甫、王維應該是同時代的人,但是卻沒有這幾個人的名氣大。《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崔顥以才名著稱,好飲酒和賭博,與女性的豔情故事常為時論所薄。早年為詩,情志浮豔。後來遊覽山川,經歷邊塞,精神視野大開,風格一變而為雄渾自然。《黃鶴樓》一詩,據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讚歎。

    可惜的是,歷史上對他的記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關他的傳說和故事流傳下來。

    還有一首非常著名的唐詩《春江花月夜》,聞一多先生在他的《宮體詩的自贖》中稱讚該詩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不得不說這是非常高的評價,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大部分人的一致公認。該詩的作者張若虛也因為這首詩被成為: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但是關於該詩的作者張若虛,很多人知之甚少。張若虛,揚州人,唐代文人,曾任兗州兵曹。他的詩在《全唐詩》中僅存詩兩首。但僅憑一首《春江花月夜》便足以千秋揚名了。此詩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這首詩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輪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詩國的燦爛。如果說,唐詩是璀璨奪目的星空,那麼《春江花月夜》就是唐詩夜空裡最為明亮閃耀的那一顆明珠。

  • 7 # 昨天即歷史

    歷史上有不少詩人詞人不出名,但留下的詩詞作品卻千古流傳,為什麼?我認為,或者是大家都認為有兩大原因:一、人雖不太出名,但留下的詩詞確實是真好。二、得以妥善記錄保管。

    舉個例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耳熟能詳的《憫農》可以說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千古流傳!若要問起這首詩的作者李紳,恐怕要難倒一批人,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世人皆知《憫農》,而不知其作者為李紳也!”原因何在?據《四庫全書總目》記載,李紳與李德裕、元稹號稱“三俊”,可以說也算是小有名氣,終抵不過其《憫農》之名氣!究其原因就在於,這首詩尤其在農耕時代寫進了老百姓的心坎裡,道盡了農人的辛苦。李紳選取了人們最熟悉的田間勞作場景,一語“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道明熟悉場景中包含的道理——珍惜來之不易的糧食和農人的勞動成果!換作平常,人們很難將糧食和農人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絡在一起。詩人卻敏銳觀察到並凝結成詩給人以啟迪,就醒目異常,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然,詩要好,還要有記錄並妥善留存才能得以流傳,不記錄留存、妥善保管,我們也不能讀到這麼膾炙人口的佳作!據說李紳的詩作編訂成冊的有《樂府新題》20首、《追昔遊詩》3卷、《雜詩》1卷,由於儲存不善《樂府新題》20首已佚,《追昔遊詩》、《雜詩》由於保管妥善被留了下來。而我們耳熟能詳的《憫農》則收錄在“追昔遊”系列中,所以才有了我們今天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佳作《憫農》二首!

    當然,要提起歷史上像李紳一樣詩名大於人名的詩人,張繼就不得不提了!一說張繼,可能大家一時間想不起,但一提《楓橋夜泊》,這首詩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後來還有一首歌《晚秋》據說歌詞也是根據這首詩創作而成!張繼天寶年間進士及第,但接下來的吏部考試失意,後又遇安史之亂,生活困頓,受盡藐視!困境中隨感而發,一首《楓橋夜泊》,聞名一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張繼就如人生中一名默默無聞的過客,卻因一首《楓橋夜泊》而留名於文學史,名垂千古!詩是真的好!

  • 8 # 柔情似水—政委

    實際上以前的詩人也就象現代文才比較好的人,然而古代的生活節奏並不象現在這麼快,他們就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放在了寫詩上面,為什麼李白有官不做要寫詩呢?不外乎兩個可能:1他太愛寫作,寧願放棄做官,這就是愛好問題。 2又有誰能說他了解李白不做官的真正原因呢,是他放棄還是被炒魷魚呢沒有人知道!

    他們懷才不遇或者其他什麼感概並不重要,所以現代人學習他們的詩,主要是為了研究語言文學,和為了傳承中華文化。

  • 9 # 漢子詩人

    《2020北京*穀雨*》

    高樓萬丈

                      一身恨

    京城柳花

                      淚紛飛

    桃梨粉紅

                      無心品

    滿眼口罩

                      不見人

    《生》

    走了一夜

    哭著

    喊著

    臉上流淌著淚水

    渾身沾滿鮮血

    從天堂

    來到了

    人間……

    《媽.爸.親愛的……》

    叫一聲

    天地轟然倒塌……

    叫一聲

    日月瞬間褪色……

    叫一聲

    親愛的

    江海猶如脫韁的野馬……

    《*清.明*二首》

    其一,

    寒枝風

    中瑟,墳頂生

    飛花。

    疏煙沾

    帶淚,影落誰

    人家。

    其二,

    黃泉噴湧思

    念淚,

    陰陽相隔夢

    斷魂。

    滿天泣聲喚

    親人,

    再有來生永

    不分。

  • 10 # 老芒果0735

    我想詩人出名了是因為他寫下了很多能夠千古流傳的詩詞,而不是他先是個著名詩人,然後他的詩詞就千古流傳了。所以那些不太出名的詩人,大概是因為他們寫的好詩不夠多

  • 11 # 學益精舍

    對於這個問題,最典型的就是蘇州的寒山寺了,要問唐代詩人張繼是誰,你可能不知道,但是隻要有人跟你提起《楓橋夜泊》,那首“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肯定會首先浮現在腦海裡。

    因此詩人詞人不出名,而留下的詩篇反而名氣更大,更多的是和詩詞中表達的內容有關。

  • 12 # 練筆問心葉子然

    我記得有一個不出名,只留下兩首詩,其中有一首大家都知道,我把第一句讀出來: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沒錯,就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唐代人,生平事蹟少之又少,詩作更是默默無聞,從唐到元,沒人知道他的詩,在宋朝僅以樂府詩被收錄在《樂府詩集》中,由此他的《春江》才得已儲存。

    在明朝時,終於扭轉了,明嘉靖年間,李攀龍選編《古今詩刪》收錄這首《春江》,此後,萬曆年間的《唐詩所》、《唐詩解》、《唐詩歸》,崇禎年間的《刪補唐詩脈箋釋會通評林》七言古詩、《石倉歷代詩選》,明末成書的《唐詩鏡》都收錄了此詩。到了清代,張若虛的詩名更好了。

    這首詩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無數讀者為之傾倒。

  • 13 # 小魚讀史

    膾炙人口的“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兩句出自宋真宗的《勸學詩》,說的是讀書給人帶來的益處。原詩為: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宋真宗像

    宋真宗趙恆喜歡讀書,擅長書法,作為一個皇帝的身份更加的被人認識,而他的《勸學詩》中的名句“黃金屋”、“顏如玉”為人熟知卻是超過了他本人作為一個文人的名氣。

    再有歷來被後世傳頌的名句“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出自南宋江湖派詩人葉紹翁的《遊園不值》,其全詩是: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後人更喜歡引用“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來比喻新生事物是被阻擋不了的,而對《遊園不值》的全詩及作者知之甚少。

    所以說,有的詩人作品雖少,其人在歷史上也沒太大名望,但因其一首詩詞或者一兩句詩詞被人們喜歡而廣為流傳,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

  • 14 # 第一孺子牛

    是的,確實是這樣,好多詩詞人們只記得詩或詞的內容,但卻不記的作者是誰;有些詩詞雖然當時不知道作者,但透過查閱資料可以找到作者是誰。但有些流傳至今的詩詞因年代久遠竟然不知道作者是誰?比如《詩經》裡的一些詩,我們從小就知道背頌、引用,但不知道作者是誰。比如: “ 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睢);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子衿) ;“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邶風-擊鼓)”; “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衛風-碩人)等等。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詞至今還在發揮它頑強的生命力。

    我們分析一下,為什麼在《詩經》裡的詩詞連作者是誰都不知道,但作品卻千古流傳呢?我認為原因有二個:

    一是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描寫。愛情,這是人生永恆的主題,每個時代都有自己這個時代的愛情詩歌的出現,而且經久不衰。愛情,是除了生命之外的最主要的人生活動,歌德曾在《少年維特之煩惱》裡說: “ 哪個少年不善鍾情,哪個少女不善懷春?”正因為有些詩歌的針對性強,所以,這些詩詞才具有較強的生命力,這也是它千百年來流傳至今的原因之一。

    二是有些詩詞對事物、人物的描寫“ 入木三分,很傳神,”如“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雖然只有八個字,但把美少女充滿青春活力、靚麗身材、美目傳情、給人以想象空間的神態躍然紙上;“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話,把一個負責任的男子漢形像描寫的淋漓盡致,既然我牽了你的手,我就要對你負責一輩子。還有“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是簡單幾個字,把愛與被愛的“ 鳳求凰”具體化了,活生生的“ 淑女與君子”形象化了,男女之情不須再多言。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歷史有它的繼承性、延續性,朝代雖然更迭不斷,但優秀的、有生命力的詩詞卻流傳下來了,這就是為什麼歷史上詩人詞人不出名,但其詩詞作品卻跟上歷史潮流流傳到今天的原因!

  • 15 # 和昕H516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李白,杜甫詩稱盛唐,是靈性的必然,但是在筆耕不綴,勤勞一生的文人也有靈光一現的時候!!

  • 16 # 織水長長

    歷史上的詩人詞人不出名,但留下的詩詞卻千古流傳的原因在於:

    一是千古流傳的詩詞之所以流傳是在於詩詞作品的藝術性強,或是思想性強,亦或是情感性強。反正,得有一方面相當為社會群眾所接受。如:格調清新、針砭時弊一針見血、感情真摯濃烈等。

    二是詩人詞人之所以不出名的很大一個原因在於,是人就脫不開時代的特性,脫離了詩人詞人的世代,就很難以為更多的人理解,所接受、所傳承,詩人詞人的生命力就逐漸褪去,最後為後人所淡忘,名字也就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了。

  • 17 # 你好我是肖老師

    不出名是有幾方面原因的,一方面呢,可能是受到當時政治的打壓導致的不出名,那當然這個作者本身呢,他可能也是抨擊了當時的這個時政導致的。

    另一方面呢,其實也是由於當時的現實條件所決定的,我們都知道現在的人要出名啊,其實往往你一個作品一夜之間你就爆火了,但是在古代呢,由於傳播方式通訊方式實在是太低效了,也就導致這些作者就需要有相當長一段時間以及相應作品的積累才能夠讓他們出名。如果要火遍大江南北,可能需要的時間就更久了。

    當然也有人會選擇捷徑啊,直接上達天聽這不就可以了嗎?但是你要能夠做到這樣那必然你是有相當的人脈的,而古代呢,包括現代也一樣,我們知道這樣的人脈關係,其實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 18 # 舒逸安然

    這就是語言的魅力。很多人都達到一個層次彼此之間就會互相吸引互相欣賞!我用一種形式表達我的情感我的認知,你透過一種形式理解我認知我體會我的感受我們在一個層次空間心心相映!你就欣賞我[害羞][害羞][害羞]!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溝通形式雖然已過千年我透過你的詩句一樣能體會你的感受!贊同你喜歡你!也才是語言真正的魅力所在!

  • 19 # 萱揚歷史

    01

    古代肯定有許多當時很著名的,也很有才華的詩人詞人,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但因為古代文學載體的侷限性,很多都滅失了。

    比如李白他就聰明瞭,喜歡在酒館的牆壁上寫詩,沒有人為破壞的話,儲存個一年半載不成問題,那麼之後來酒館的人,一看,哎呦,這詩寫的不錯,抄下來備用。

    於是李白的詩,抄的人多了,流傳的也廣了,詩作儲存了下來,名氣也大了。

    後來的蘇軾也跟著李白學,大作寫在了牆壁上,比如那首《題西林壁》,就是在廬山西麓,西林寺的牆壁上寫詩。

    當時很多有名的詩作,並沒有幸運地儲存下來。

    02

    我們現在覺得著名的詩人,大多是受前人推崇,沿襲而來。比如《唐詩三百首》。

    僅僅唐朝不到300年間,唐詩就有五萬餘首,可只收錄了77家詩,共311首。然後這個版本得以流傳下來,那麼我們讀到了它收錄的詩作。

    作者在當時肯定是很有名的,不過他沒有什麼其他光榮事蹟或者八卦流傳,所以詩作有名,人就泯泯眾人而已。

    比如《唐詩三百首》的壓軸之作《金縷衣》這首詩,其中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句句都是名句啊,可它的作者是誰呢?按說能入選,在當時肯定很火啊,有的版本寫的是”佚名“,後經考證,作者是一名女性,來自江蘇鎮江的杜秋娘,她由一名營妓變成了皇妃,最後因為從謀皇子篡位,被髮配回原籍。

    這樣的一個女子,後世肯定不願意提起,乾脆將她的詩作編纂成”佚名“了

    有一句很有名的詩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它的作者應該是唐朝詩人劉希夷,可他的舅舅宋之問覺得太好 ,就想搶到署名權,劉希夷不樂意給。

    宋之問就讓僕人用裝滿土的沙袋,把外甥給壓死了,壓死了,死了,了……

    宋之問還真的憑藉這首詩名聲大噪,後來又巴結武則天,後來站錯隊,被太平公主賜死了。但《全唐詩》還是將這句名言,收錄在宋之問的名下,也算是把他釘在恥辱柱上,讓世人都變相地記得,他為了這句詩,殺了自己的親外甥。

  • 20 # 揚堯

    這個和我們現在的歌手,有些人紅歌不紅,有些歌紅人不紅。一樣的吧。就如有些人做再好,也不會有人說他好;有些人不怎麼好,大家也覺得他很好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