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看這部電影時,唐·雪利斥責託尼撿了未購買的幸運石的片段,讓我記憶猶新。到了最後,唐·雪利在知道託尼一直帶著幸運石旅行卻沒有指責,而是鼓勵他拿出來,之後還拿回了家,他怎麼做有什麼用意呢?
25
回覆列表
  • 1 # 碧落靈犀

    《綠皮書》這部電影中,唐·雪利是一個恪守禮法的人,用中國人的話來說,就是傳統。

    在無人看管的貨攤的地下,順手撿了個拿來賣的石頭,他不同意,非要託尼去結賬或者放回原位;開車時把喝完的飲料杯隨手丟出窗外,他非要託尼倒車回去,把飲料杯撿起來,說是怕汙染環境。

    如果唐·雪利是以父母的身份,在管教孩子,這個表現不突兀。但,雪利跟託尼是朋友關係,在初期更是上下級的關係、老闆和僱員的關係。

    我們都不大能接受來自老闆的指責,“輪不到你管我”這種逆反心理,很容易上頭。這也是為什麼,託尼最後想辦法一直拿著這個幸運石。

    唐·託尼之所以在最後接受了這個石頭,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1.把石頭擺出來——象徵意義

    在我看來,這個石頭象徵著“偏見”本身。

    唐·雪利做事有自己的一套偏見——必須優雅,必須遵循禮節,不用不正手段解決問題。託尼把這塊象徵著偏見的石頭以不正當的形式拿走,改變它應在的位置,這使唐·雪利感覺到了冒犯。

    之後的旅途中,唐·雪利逐漸認識到:世界上還有很多不高尚的人,有的時候,沒有刻意遵循禮節的必要。以及面對朋友,尤其是幫自己的朋友,應當體諒。

    固守偏見的唐·雪利,在這段旅途中,學會了變通。

    因此,最後在暴風雪中,他提議將幸運石擺出來——也就是把自己的偏見擺出來,告訴託尼:我知道你對我的偏見的反對,我決定接納幷包容你的反對。

    2.把石頭順走——接納膚色和階級

    在擺上檯面,開誠佈公地講了自己的想法後,他替換了託尼的工作——自己開起了回紐約的車,在暴風雪中,一路把託尼送回了家。

    這一幕很溫馨,也表達了一個含義:唐·雪利在接納了不同的膚色後,接納了不同的階級。

    這塊幸運石,一個是作為紀念,一個是如第1點所講,象徵著“偏見”。

    唐·託尼把石頭拿回了家,而不是還給託尼,本質上和託尼撿起地上的拿來賣的石頭的行為相同——把石頭以不正當的形式拿走,這個行為給出的反饋,說明他已經理解並接受了託尼的行為,並希望以這塊石頭為警醒,提醒他從今以後都做這樣的人。

    總結:唐·雪利這樣的行為,恰恰印證了電影的核心——跨種族、跨階級的人,可以也應該相互接納、相互包容。也表明了他對這個觀點的認可。

  • 2 # 哈尼德德

    《綠皮書》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了保鏢託尼被聘用為世界上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開車。鋼琴家將從紐約開始舉辦巡迴演奏,倆人之間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

    而他的司機託尼,一貫的表現是自由自在,不顧他人目光,瀟灑隨意。

    託尼和唐的路上旅行,託尼處處表現他小市民的形象,滿嘴髒話、垃圾亂丟、隨地小便、貪小便宜…可唐卻舉止端莊、注重禮節和發音、並且時刻保持微笑尊重他人。

    唐作為一個優秀的音樂家,但他的努力還是遭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但他保持著自尊,他說過只有保持了尊嚴才能贏。唐知道在美國越是往南種族歧視越嚴重,但他依然選擇放棄他再紐約的高薪,為的是他的夢想和被更多的人接受。因為他說過,天才並不夠,唯有勇氣才能改變人心。而託尼也在最後改變了對唐的看法,收穫了金錢和友誼。

    託尼雖然家境比不上唐,但他的家庭十分溫馨,一家人都其樂融融,而妻子的關心和愛,也包容了他的小毛病,並同意他和唐一起去旅行。在這個旅途中,託尼也逐漸理解了他並且感染了他,讓他學會放下姿態,嘗試吃雞腿並且丟出窗外。尋找生活的灑脫,讓他做個真實的自己。知道了他和家人的關係不好,教他主動與社會接觸,然後唐和那些黑人樂隊合奏,盡情享受酒吧的樂趣,並且幫助託尼寫信。看到了他每晚的孤獨和酒,他雖是住在城堡,但孤身一人,所以最後歡迎他在家裡過聖誕。從一開始的把妻子準備唐的三明治吃掉,到最後“沒有我哪都不能去”,這就是跨越種族的友誼最好的體現。

    “幸運石”的出現是電影中的小插曲。託尼和唐巡演路過休息區,託尼發現商家掉落在地上的玉石,順手放在了口袋,認為那就是撿到的幸運石。唐覺得你就應該花錢買或者將玉石物歸原主。

    一塊玉石,讓混跡在底層的小混混和儒雅的高階藝術家站在了對立面。

    但到了電影的後半段,面對惡劣天氣,唐讓託尼把幸運石拿出來,哈哈大笑一番後,祈求這塊偷到的玉石,帶給他們平安。一塊玉石,一前一後,唐的態度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曾經堅硬的黑人,竟然變成了自己曾經教育的物件:順手拿走了那塊玉石,擺在了自己的屋裡。那顆被小心翼翼放置在盒子裡的幸運石,才是最讓人感動的。

    我們都以為託尼扔了那顆石頭,但實質上託尼並沒有扔,他仍舊保持著那種對生活態度,遵從自己內心,唐也知道他沒扔,所以後來讓他拿出來。

    而這顆石頭,就象徵著內心,託尼沒扔的是自我,唐留下的是禮貌規矩下的自我壓迫,也是唐對自我內心的一種理解、解放。

  • 3 # 美尚super霖

    為了衝突線。

    託尼在一個小商店門口撿到一塊綠色的小石頭,顯然這是商店售賣的石頭被誰弄掉在地方的。託尼撿了放進自己口袋裡,唐卻認為這是偷竊行為,堅持讓他放回去,託尼假裝照做。

    等到最後一晚演出結束,託尼開著車在暴風雪中緩慢前行,希望在平安夜趕回紐約的家中,唐對託尼說,“把你的幸運石頭拿出來吧”。這塊綠色的石頭就這樣“堂而皇之”地擺在車裡。

  • 4 # 樂享影視菌

    《綠皮書》電影有著濃濃的美國風情,背景音樂歡快沁怡。劇情也很逗趣,看得時候很過癮。

    電影講述的是,一名黑人鋼琴家,唐·雪利,為前往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個粗暴的白人混混,託尼,做司機。在一路開車南下的過程裡,截然不同的兩人矛盾不斷,引發了不少爭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時候,一起共渡難關。行程臨近結束,兩人也慢慢放下了偏見。

    電影故事的男主人公唐·雪利,房間放滿了非洲元素的工藝品,穿著酋長裝,坐在華貴的椅子上,他用非洲元素裝飾著自己,以此讓自己區別於白人,但也同樣因此而脫離了黑人。

    他是一個孤獨的人,他不吃炸雞,不聽黑人音樂,在任何地方都沒有歸屬感。

    為什麼唐·雪利把託尼偷拿的幸運石放在自己琳琅滿目的收藏中,雖然開始是非常反對託尼偷拿這塊石頭,但後來唐·雪利也在兩人的相處中發生改變,或許他們嘴上沒有對對方表示一句讚美之詞,或者是表達對對方的喜歡。或許真正的朋友之間就是,一定會指出對方的不足,卻很少會說我喜歡你,而且“幸運石”也代表著“偏見”!

    電影讓人感受到不論上天賜予你怎麼樣的膚色,努力生活都應該是你追求的目標,生活中的不公是非常多,有些規則是瑣碎又可笑的,但還是要為了尊嚴去鬥爭!

    《綠皮書》的確是一部值得人反覆觀看的優秀影片!!!

  • 5 # 好劇分享社

    電影《綠皮書》以真實事件為依據,講述了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黑人平權運動高潮的前夕,美國正處於種族歧視嚴重的階段,一位才華橫溢的黑人鋼琴家為了能夠順利完成位於美國南部的巡迴表演,僱傭了一位粗魯莽撞的白人司機為其保駕護航,一路上僱主與僱工、黑人與白人的之間的矛盾此起彼伏。隨著巡演向南部的逐漸深入,種族歧視帶來的衝突也越發嚴重,兩個人的關係慢慢從互相不理解、不交心發展成了互相照顧、彼此依存,並最終建立了天長地久的友誼。

    這部電影的劇情連貫飽滿,人物形象立體豐富,在反映黑人生存環境嚴峻這一社會問題的同時又不乏溫情與幽默,對親情和友情的建立與維繫也有一定程度的刻畫,讓人動容。正因為它講述的內容和表達的情感都比較豐富,無法一一抽絲剝繭的解讀,現在只將唐·雪利這個對我來說印象最為深刻人物形象做簡單分析。

    唐·雪利是一位出身於音樂世家的黑人鋼琴家,他技藝超群、才華橫溢,舉止風度翩翩、溫文爾雅,深受廣大觀眾追捧與喜愛,同時又具備外表高冷、內心孤獨、孑然一身等“不食人間煙火”的藝術家的特性。他在舞臺上是那麼的意氣風發光彩奪目,到了晚上卻月下獨酌,滿目的惆悵與孤獨,在面對滿嘴跑火車、舉止粗魯的託尼時,又有一絲絲的不屑與嫌棄。他給人的初期印象有點像瑪麗蘇小說裡孤傲高冷的男主,很可愛,特別是在託尼給他吃炸雞的那段,他由開始的嫌棄到後來吃的津津有味,不禁讓我想起了很多霸道總裁愛上貧民窟女孩題材的偶像劇裡的經典場面。他會逐漸接受和默許託尼的一些肆意而灑脫的生活習慣,同時又很堅守自己的原則。

    但是到了美國南方之後一切都變了,許多旅店、餐館、酒吧都不允許黑人進入,黑人可以活動的場所往往人煙嘈雜、環境惡劣。他沒有因為自己身份的高貴受到特殊的待遇,而是同樣遭受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歧視。不能隨意出入高檔酒店,不能和託尼他們在同一場所用餐,不能試穿高檔西裝,必須使用特意為黑人準備的露天廁所、簡陋化妝間,甚至有些鄉鎮都不允許他踏足,南方的種族歧視是無孔不入無微不至。更加危險的是地痞流氓可以不問緣由的揍他、地方警察也能隨心所欲的逮捕他羞辱他。在遭受了這一系列不公平的對待後,他是那麼的無奈隱忍,只能苦苦等待託尼的幫助,默默承受所有痛苦。

    隨著劇情的逐漸深入,我們也慢慢理解了唐·雪利這個人之所以這麼孤獨,經常看起來憂心忡忡的,除了藝術家特質和家庭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處在介於黑人與白人之間的一種尷尬的境地。白人雖然敬他愛他的音樂才華,可歧視他的時候立場堅定絕不手軟,他無法認可這種扭曲的關係。而當時南部的黑人大多處於社會底層,地位低下生活艱苦,他們看到唐·雪利穿著光鮮亮麗舉手投足之間頗具貴族氣質時會對他投以鄙夷的目光,認為他是異類,跟那些歧視黑人的白人是一夥的。作為一個“上層社會”的黑人,他遊離在兩種身份之間,無從安放自己的位置與內心。這時他是可憐的,我們同情他的遭遇,理解他的內心。

    可是當你知道他本可以安安穩穩的呆在北部享受富裕的生活,接受眾人的尊敬,卻偏要跋山涉水的到南部巡演,忍受身體和內心的雙重煎熬,到底是為了什麼?影片的最後給出了答案,他是個有原則有尊嚴的人,不甘心於目前的處境,不想逆來順受,他想盡一己之力改變人們對黑人的偏見,讓人們看到他的藝術才華一點都不比白人差,甚至更優秀。雖然種族歧視早已根深蒂固成為了人們的默許規則,他無法撼動這種規則,但是哪怕只是有微不足道的改善,他也願意赴湯蹈火。就像電影裡說的,這不僅僅需要才華,更加需要勇氣。而勇氣的背後體現的是博大的胸懷和不屈不撓的氣節,他讓我們肅然起敬。

    現在經常會看到一些影視作品裡的人物形象臉譜化、角色特性單一,既不夠立體也不夠豐富。反觀唐·雪利這個人物塑造的就比較有深度,首先我對他的感受是由開始的可愛轉變為可憐,然後上升到可敬的,這種感受是循序漸進的,是隨著故事的發展層次化展開的。角色地位的反轉、昇華給觀眾帶來了多重感受,再加上對他內心痛苦的深刻剝析、友情線與親情線的烘托,使他的人物形象異常的鮮明飽滿,深入人心。

  • 6 # 印象飛舞第

    唐雪梨是一名黑人鋼琴演奏家,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最終成功躋身於上流成功人士行列,高雅文明氣質不凡。經常外出巡迴演出,大受美國各界人事歡迎。但上世紀六十年代得美國,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還很嚴重,這使唐雪梨博士作為一名成功人士卻因膚色和孑然一身,內心有著深深的自卑和扭曲。他需要一邊面對白人,一邊又要面對黑人,內心無法實現和解。正因為這個原因,他把原本巡迴演出的路線改在了歧視隔離黑人嚴重的美國南方各州,即便是演出費減半的情況下。

    而託尼是一名高達帥氣但又不乏痞子和流氓氣的美國白人,有嚴重的種族歧視傾向。由於家境窘迫,喜歡採用暴力和特殊手段解決問題。由於正是需要這樣一個能擋事能解決問題的隨從,唐雪梨決定高新聘請託尼,作為他南方巡演兩個月的專職司機。

    於是一個白人粗魯沒文化,一個黑人高雅文明。這個顛倒而有趣的組合由此在公路上一路上演輕鬆、幽默而深刻的輕喜劇,幸運石事件只是其中的一個故事點。

    可以說從與唐雪梨的相遇的一刻起,託尼就已經慢慢開始了對黑人歧視的轉變。而唐雪梨對託尼身上的油腔滑調,吊兒郎當卻很不認可。由於世界觀和社會階層的不同,唐雪梨試圖不斷的糾正託尼的各種不靠譜的行為。而託尼也看到了唐雪梨身上的孤僻和自卑心理,並藉機不斷試探和刺痛他。

    當託尼隨手從無人看管的賣彩石的攤位地上撿起一枚幸運石的時候,雪梨義正言辭的要求託尼放回。兩人的矛盾衝突隨即而起。然而經過近兩個月的朝夕相處,這塊幸運石成為了兩人結成深厚友誼的幸運石。

    唐雪梨學識地位遠高於託尼,但自身卻帶著深深的孤獨和自卑,當兩人經歷各種波折最終成為朋友時,雪梨終於諒解了託尼的幸運石事件,並建議其把幸運石拿出來放在汽車儀表盤上。而託尼一路上見證並參與唐雪梨作為一名黑人所遭遇的種種歧視,瞭解了這名成功人士背後和其膚色所遭遇的一切時,他從心裡也正式接納唐雪梨博士,並正式邀請雪梨來他們家參加聖誕晚宴,這個行為在當時來看是相當驚人的。

    一個放下偏見,一個開啟心扉,中間不但跨越種族、階級,也飽含了人與人之間的包容和溫情。對於一部改編於真實事件的電影《綠皮書》,無疑是一部出色的影片,它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籠罩在種族歧視下的黑人的生存狀況。

  • 7 # 小阿瑤丶

    《綠皮書》故事很直接,講述一位黑人音樂家,前往種族歧視的南方區域演出,出於安全考慮他請了一位白人司機一起同行,路途中一黑一白兩人組合成奇葩搭檔。

    影片刻意把那個時代的種族問題,以及那個時代賦予的複雜話題放在了主鏡頭之外,而影片的主線,則是讓輕鬆愉悅的兩男主帶著喜感的矛盾,讓觀眾以最舒服的觀感接受了這部電影。

    我們通常說一部好的電影,會有各方的矛盾在作用,《綠皮書》在表面上,看似是司機和音樂家在為人處世上的矛盾和磨合,但影片更深層次的延伸了人與時代,人與人,人與自己的矛盾。

    很多人說這屆奧斯卡瞭然無趣,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在於,不管是《羅馬》或者《綠皮書》拿到最佳,都沒什麼可以爭議的,這兩部作品不管放在什麼時間段,都是一部很好的影片。

    特別是《綠皮書》,影片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藝悶片,而是一部能讓你的觀影過程非常愉快的電影,看完之後會讓你覺得非常溫馨和幸福。

    同樣結構人設的電影,往年還有《遺願清單》和《觸不可及》,這兩部電影同樣是一黑一白組合,同樣存在著兩方的矛盾和磨合,最終建立了一輩子的友情。

    《綠皮書》更高階的地方在於,加入了種族議題,時代的思考,還有最能調動觀眾情緒的音樂元素,而且影片還是公路題材型別,這幾個元素的構成,讓《綠皮書》從哪個角度去審視,都無懈可擊。所以影片拿到奧斯卡最佳劇本,也是實至名歸。

    影片改編自真人真事,裡面每一個主要角色,都有原型參照。其實《綠皮書》上映時,在戲外就已經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偽平權”是本片最大的一個題外標籤,就算《綠皮書》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在美國很多黑人也喜歡不起來《綠皮書》,因為影片定位於一位白人為黑人保駕護航,並從中白人感化了黑人的孤獨的心靈。

    從這樣的角度去解讀,現實中雪利的家人意見最大,他們不止一次對外公佈,指出《綠皮書》託尼和雪利只是普通僱傭關係,而且他們認為編劇是尼克.瓦萊隆加,現實中託尼的兒子,也多少以白人姿態撰寫了託尼和雪利之間發生的故事。

    介於影片中的兩位主角在現實中已經去世 ,這也讓《綠皮書》在現實對比中,多了幾分羅生門的味道。

    大聰整理了一些現實中和影片有趣的對比,讓大家更瞭解《綠皮書》之外的託尼和雪利。

    在現實中,當時託尼在紐約市的夜總會做著保鏢工作,之後接受了非裔美籍音樂家唐.雪利的司機工作。

    唐.雪利作為黑人,在當時要不是自己的音樂天賦,也不會在那個時代有那麼高的成就。

    雪利2歲就開始彈鋼琴,18歲就能和波士頓流行樂隊一起演奏,而且還是柴可夫斯基的B級鋼琴協奏曲,就像影片中雪利說的,不是每個鋼琴家都能彈奏肖邦(都是音樂家)。

    也就是在那場戲中,託尼用他自己大眾和雪利從沒考慮過的角度,建議雪利不要再去鑽研古典音樂,而是往流行樂和爵士樂方向發展。

    在現實中,雪利接受了託尼的建議,他將古典音樂和其他型別的流行音樂混合,創作了屬於他自己的流派。

    影片後面雪利和託尼到了一家黑人酒吧餐館,雪利玩起了爵士樂,也側面說明雪利接受了託尼建議,改變自己音樂風格的嘗試。

    不過在現實中,雪利很不喜歡爵士樂和酒吧演奏的環境,他認為這樣的環境不尊重音樂,特別是爵士樂的鋼琴師,有時候會抽著煙表演,在鋼琴旁邊還擺放著一杯威士忌,這些習慣對於雪利來說都是一種挑戰。

    影片其實也突出了這點,當雪利在黑人酒吧餐廳準備彈奏時,把鋼琴旁邊的威士忌放到了地上。

    在這場特殊的僱傭關係中,託尼此前確實是一位真.輕種族歧視者,畢竟託尼是在美國的義大利集中地區長大,有著一定的族裔封閉觀念再正常不過,但透過和雪利的南下,託尼親身目睹了種族歧視的暴行,託尼從此改變了自己的觀念。

    影片用《綠皮書》來命名,本書如影片中解釋的一樣,是關於黑人在隔離時代的指南手冊,書中介紹黑人在美國尤其是在南方,哪家餐廳可以去吃,哪家旅館可以去住,還會介紹哪些城市是“日落之城”,這些城鎮禁止黑人在太陽下山後出家門。

    影片中託尼和雪利就因為經過某個“日落之城”,從而被警察找麻煩。

    隨後託尼和雪利被關進局裡,在現實中確實也是因為託尼的衝突打了警察,而且雪利也真的是和羅伯肯尼迪是朋友,所以當時雪利打了電話給羅伯肯尼迪求助。

    在現實中他們巡演的幾天後,羅伯肯尼迪的兄弟,也就是當時的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被暗殺,雪利還專門抽時間去參加了肯尼迪的葬禮,但是這一段沒有放在影片中,畢竟和影片主線故事不相符。

    影片中還有特別有趣寫情書部分,在現實中也確實是雪利在幫託尼寫信,但影片做了更浪漫的處理,讓雪利暗中幫託尼代筆寫情書,但在現實中,託尼寫回家的信,都有解釋清楚這些信件,是由雪利幫忙寫的。

    影片中還有一段是雪利去洗澡時被抓的情節,這一段不知道國內上映版本會不會做刪減,在現實中雪利確實發生了這樣尷尬的事情,雖然現實中雪利從來沒有公佈自己是同性戀的取向,而且託尼當時跑到那救場時,雪利並沒有赤裸著身體,而且具體的細節,其實他們並沒有對外界透露太多。

    雪利的家人對影片這樣帶著傾向性的描繪,其實是非常不滿的。

    現實中除了藝術家雪利成就斐然,其實託尼在電影圈也有一番自己的事業,託尼在夜總會做過保鏢,也做過雪利的司機,在他的人生中,還參演過科波拉《教父》的電影,他當時只是在影片開頭小女婚禮中跑了個龍套,估計很難有人能發現他。

    託尼最出名的影視作品,應該就是《黑道家族》出演的Carmine Lupertazzi。

    第一本《綠皮書》發行於1936年,在接下來的30年間,每年銷量多達15000本,到現在大家能很明顯的感覺到,這就是一本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書本,但諷刺的是,這本《綠皮書》卻在那個時代,給黑人帶來了很多便利。

    雖然從苛刻的角度去審視,《綠皮書》在主題挖掘深度上,還欠缺火候,影片也缺少強烈的導演風格,影片更偏向於起承轉合的劇本工整化,什麼時候抖包袱,什麼時候起摩擦,什麼時候來高潮,影片都精確計算到位。

    也正因為如此,《綠皮書》觀眾緣面向做得非常好,可看性很高,閉環的happy ending結局,也讓影片沒什麼值得探討的餘地,所以坦白講如果要我再看一遍,我是猶豫的。

    大部分人對影片的評價是簡單快樂,這四個字對於《綠皮書》來說,是非常貼切了。

  • 8 # 小景景ai分享

    這部電影是美國的電影,而且還是非常不錯的,一開始看的時候表示並沒有看懂,而且不知道在講什麼,整個劇情也是比較亂的,但是看到一半卻發現整個劇情都能連的上去,而且白人和黑人之間的戰爭是永無休止的,對於這個電影裡面的主人公來說雖然說一直都是在解決問題,但是自己最後在這個黑人身上也學到了不少東西。

    男主人公託尼本來只是一個司機,而且還不願意為這個黑人博士洗衣服,在路上的時候做了很多事情都是不尊重這個黑人的,因為自己是白人,在那個年代白人和黑人的歧視是相當嚴重的,沒有人見過有白人給黑人做司機的,到了南方之後也有很多黑人都開始圍觀,表示很驚訝,從來沒有見過這種場面。

    一次在加油站的時候,託尼偷拿了一個石頭,放棄了自己的兜裡沒有付錢,被雪利的隨從看見了,之後雪利要求託尼把這個石頭放回去,要麼就去付錢,但是雪利自己也沒有想到原來託尼只是回去轉了一圈,並沒有把石頭放回去,聲稱這個石頭是個幸運石。在路上這兩個人遇到難處的時候,託尼把這個石頭拿了出來,放在了車的前面,但是這個時候博士並沒有說什麼,而且還感覺到非常高興,可能也是因為這個時候他們兩個已經是朋友了吧,這一次演出旅行結束之後,雪利回到了自己的家裡面,手裡還拿著這個石頭,放眼望去,家裡面琳琅滿目,都是一些珍貴的東西,像這樣的小石頭根本是不看在眼裡的,但是雪利還是把這個小石頭放在了一個稀有物品的旁邊,可能也是想珍惜這個朋友吧。

  • 9 # 北門風大

    這部電影據說馬雲都看了三遍,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影片,唐去巡演的背景可以看出,在南下巡演的地方對黑人歧視非常嚴重,那他為什麼還要去巡演呢?這不難看出對於有名有利的唐來說,獲得尊重體面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兩人的環境不同,對很多事情認知上都是有很大差異,而在途中彼此都開始理解對方,並透過彼此的幫助活得更自我,更開心,這也就是唐開始反對,而後面又接納。

  • 10 # 三鰲

    唐·雪利是一個天才音樂家,他受過良好的教育,行事謹慎,總是很紳士,但是他是一個黑人。這意味著無論他多麼優秀,都會因為膚色而受到歧視和不平等對待。他因為過著優裕的上層生活而顯得與其他黑人格格不入,也因此不被同族人所接納。所以他決定去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演,想要找到自己立足的尊嚴。他是一個很孤獨的人,總是在表演前一晚一個人喝一整瓶酒,說自己也許有親人吧因為別人的推薦而僱傭了白人司機——託尼,他就是一個粗魯的小混混,擅長處理糾紛(以暴制暴),思想簡單,整天都在不停地吃和抽菸,還話癆,而且骨子裡他也是歧視黑人的。他有很和諧的一大家人,跟妻子很相愛。總之孤獨與喧囂就是他們兩個的代名詞。

    幸好後來他們相遇了,一個人,他不必是個大英雄,但他確實拯救了另一個孤獨的人。這就是說的唐和託尼吧。唐遇到託尼,應該是所有星星都落到頭上的感覺吧。

  • 11 # 經典電影集

    大家好,非常榮幸可以有這個機會解答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當你伸出手的那一瞬間,故事已經開始了。

    比起轉變別人的觀念,轉變自己的觀念,才是最難的。

    那顆幸運石,代表著理解,更代表著和解。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鋼琴家,我是你最好的朋友,一個普通的黑人朋友。

    我可以吃炸雞,也可以在酒吧彈奏鋼琴,和大家一起嗨。

    或許,就如電影所說,世界上有那麼多孤獨的人,因為,他們都沒有勇氣走出第一步。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想幫助一個人,但關鍵不在於我們,而是接受幫助的那個人,如果不能敞開心扉,不能放下自卑,那就很難走出來。

    我們總是習慣性的偽裝自己,像刺蝟一樣,以為刺能保護自己,但其實每根刺都深深扎進自己的內心。

    事實上,沒有人會是一座孤島。只要你主動,我們,就會有故事。

    也許你不是個主動的人,但千萬別太被動。總是把他人的好意拒之門外,自己就難免成為一座孤島。

    當別人向你伸出一隻手時,不要退縮,不要猶豫,伸出你的手,給他一個肯定的迴應。

    緣分,妙不可言。

  • 12 # 蕭憶84275696

    因為他懂得了生活不再是那麼觸不可及,在車上吃炸雞,把骨頭順窗一丟,也是一種肆意張揚,他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端坐在高處的畫像。

  • 13 # B之說

    首先,我並不認為是唐.雪利順走了託尼的幸運石,只是託尼當時剛睡醒,忘記在唐.雪利的車上。我們先了解一下時代背景,這部電影為我們展示是1960年代初,美國民權運動爆發前的美國(馬丁·路德·金於1963年8月28日演講的《I have a dream》)。唐.雪利作為一個黑人,他自己其實也矛盾,在他第二次被警察逮捕被放出後,他與託尼在雨那場戲也表明了這點。他一個黑人過著白人上層社會的生活,黑人不接受他,又由於他的膚色,白人也不接受他。他在當時的美國社會是孤立的,就他唯一的親人他的哥哥,他都不聯絡。直到他認識了託尼,才算有了位朋友。從電影最後唐.雪利去託尼家過聖誕夜,就可以看出這點。還有我們要了解一下,他們兩在旅程開始時,互相對方的行,是看為不順眼的。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他們也認同了對方,自己也都有了改變。原本也看不起黑人的託尼認同了唐.雪利,唐.雪利對託尼兩次救他時的方式當時不認同,但是後來是認同的,電影中唐.雪利為了挽留託尼要他加薪,就能證明這點。所以唐.雪利回到自己的家中,拿出並看著幸運石時,我想他心中想他最好的朋友託尼和這一路來所經歷過的事,幸運石可作為信物和對託尼認可。

    其次,我猜想唐.雪利並不是一開始就知道託尼,並沒有把幸運石還回去。是久處之下,他了解了託尼性格,猜到他沒有還。而且當他們完成演出,趕著回家過聖誕節,確遇上了大雪。他們一路經歷的太多的坎坷,唐.雪利也相信託尼所說,那就是一塊幸運石,能給他們代來好運氣,保佑他們平安回家。所以讓託尼把幸運石拿出來,擺在車上。

  • 14 # 卡通熱狗

    這個世界上總是會有很多落後的地方需要我們人類去改進,1962年的美國正是黑人民權運動之時(20世紀五六十年代),黑人和白人之間的矛盾到底要如何調和,在不同人之間存在著嚴重分歧。

    《綠皮書》以一個音樂家唐•謝利和司機託尼前去南方演出的遭遇,給了我們一個精彩的展現。

    先登場的託尼,是個名副其實的顧家又愛老婆的“底層”人物,粗俗卻有經驗,沒啥文化,但處理起問題來很有一套,幹著夜總會“領班”的工作,身份低微,是個白人。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唐,是個實至名不歸的“上層”人物,文雅有涵養,為人處世差了點,不過是個音樂家,身份“尊貴”,是個黑人。

    影片這種有意思的設定,直接就表現出了他們的對立,同時也傳達出來了另一種觀點:黑人也有大成者,白人也有平凡人,人人本平等。也讓觀眾開始期待,這兩個身份背景膚色孑然不同的人,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反種族歧視是這部電影最大的主題,託尼把來家裡搞維修的兩個人用過的杯子給丟掉,唐不能正常入住白人旅館,必須揣著綠皮書擇店而宿,不能去餐廳就餐,不能去西裝店試衣服,都體現了美國時下對黑人的嚴重歧視。黑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使得他們在社會上生存更加艱難。

    路邊修車時,在地裡耕種的黑人們,羨慕的看著唐和託尼,看著白人給黑人開車門當司機,看著體面的唐坐在後座離開,覺得這一切是多麼的不可思議啊。

    這裡雖然沒有沒什麼對話,但從人物動作和表情,都看的出來這些黑人多麼渴望體面的活著,擺脫自己身上的枷鎖,能像唐一樣。

    可唐雖然是個音樂家,但事實上很多接待他的白人做的都是陽奉陰違的事,演出,可以,公正待遇?沒有!本以為唐一定有著不同大多數黑人的待遇,可事實上他也是受害者。取得了成就又怎樣,黑人的被歧視是超越了天花板的存在,高高的罩在他們頭頂上!

    有心致力於改變黑人待遇的唐,一路上都奉行著自己的信仰,用自己的體面去爭取黑人應得的權利。他講文化,懂禮貌,身體力行!當託尼在路邊便利店“撿走”那塊綠色“幸運石”時,唐與他爆發的第一次的正面激烈交鋒,我想這不僅僅是原則的問題,而是唐也認識到了,黑人的粗鄙無禮、卑微骯髒更會加劇白人對黑人的歧視!要想改變,黑人同胞們也需要自身努力,把自己收拾“乾淨”。所以,託尼的行為,更像是觸及到了唐的底線。

    唐的這句話,遠不是歧視這麼簡單了,而是身份認同。他們是誰!有怎樣的文化,有怎麼樣的生活,甚至於是否有做人的資格?!這些直擊靈魂的拷問,讓誰都不能輕易回答。

    沿途有幾次唐也想用自己的方式——講道理去解決衝突,但結果總是南轅北轍,這讓他又深深的意識到有些問題並不是能用文明的方式解決的,溫和的去講道理,換來的卻大多都是自己平白無故的受著無名之罪

    喝酒被人打

    自己憋著去上廁所

    一路上再與託尼的交流磨合,使得他也開始逐漸認可一些託尼的“做法”,並開始了自己的“反擊”,拒絕讓我就餐,我就不演了!

    跟之前的一再忍讓對比,簡直大快人心。被欺負就該狠狠的“迴應”,何況那些本是自己應得的權利。

    所以在回家的路上唐讓託尼拿出“幸運石”放在車上並在最後拿走時,他的態度是大幅轉變了

    他不再是坐在“王座”之上,高高在上,

    而是變得“親民”起來,甚至是親自為託尼開了最後一程的車。從這裡可以看出唐放下了自己的身段,願意“變通”自己,這不僅讓自己變的輕鬆開心許多,也能讓自己更好的適應這個社會。這裡也有一個很好寓意:那些自視甚高的白人,也該放下身段來了解接受黑人的生活、想法,乃至方方面面。

    簡單來看,整部電影就是一個黑人和白人相互理解接納的過程,過程有些辛酸坎坷,但結局令人還算欣慰。理解之下,大家或許都沒都想象的那麼不堪。

    當然,還有個最大的諷刺是在影片之外,世界上“人權”的呼聲最高的國家大概也是美國,然而發生在美國的現實狀況,卻依然存在著種族歧視,實現完全的平等,還任重道遠!

  • 15 # 萬三頂頂頂

    一塊小小的石頭其實是導演所安排的非常重要的道具。

    託尼是在小攤旁邊的地上撿到的,但非常有原則的唐卻要求託尼放回小攤上。

    雖然託尼對老闆的要求無奈的答應了,但他並沒有照做。

    其實唐也知道託尼沒有將幸運石放回去,可他也沒當面說破。

    影片最後幸運石的作用代表這唐放下了自己孤獨的防備,認同了託尼這個朋友。完成了一場發自心底的和解。

  • 16 # 螞蟻侃電影

    唐雪梨是一名黑人鋼琴演奏家,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最終成功躋身於上流成功人士行列,高雅文明氣質不凡。經常外出巡迴演出,大受美國各界人士歡迎。但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還很嚴重,這使唐雪梨博士作為一名成功人士卻因膚色和孑然一身,內心有著深深的自卑和扭曲。

    託尼雖然家境比不上唐,但他的家庭十分溫馨,一家人都其樂融融,而妻子的關心和愛,也包容了他的小毛病,並同意他和唐一起去旅行。在這個旅途中,託尼也逐漸理解了他並且感染了他,讓他學會放下姿態,嘗試吃雞腿並且丟出窗外。尋找生活的灑脫,讓他做個真實的自己。知道了他和家人的關係不好,教他主動與社會接觸,然後唐和那些黑人樂隊合奏,盡情享受酒吧的樂趣,並且幫助託尼寫信。

    一次在加油站的時候,託尼偷拿了一個石頭,放棄了自己的兜裡沒有付錢,被雪利的隨從看見了,之後雪利要求託尼把這個石頭放回去,要麼就去付錢,但是雪利自己也沒有想到原來託尼只是回去轉了一圈,並沒有把石頭放回去,聲稱這個石頭是個幸運石。在路上這兩個人遇到難處的時候,託尼把這個石頭拿了出來,放在了車的前面,但是這個時候博士並沒有說什麼,而且還感覺到非常高興。

    是隨著故事的發展層次化展開的。角色地位的反轉、昇華給觀眾帶來了多重感受,再加上對他內心痛苦的深刻剝析、友情線與親情線的烘托,使他的人物形象異常的鮮明飽滿,深入人心。

  • 17 # 老方醫科普

    你們好,博士唐雪利是唐人街的有名黑人鋼琴家,在這個種族歧視的國家,他們是不同的種族,綠皮書就是陳列著當地黑人可以吃飯睡覺活動的地方,然而每個人都要生活,唐雪利需要一個專業的司機接送他上下班,託尼則需要錢來生活,各有所需,於是他們小心地防著各種麻煩,

    唐雪利為了改變人們對黑人的偏見,證明自己,而託尼對黑人不滿,也看到了託尼的紳士,所以他選擇託尼做司機,最後他們成為朋友,唐雪利應該是想拿託尼的東西來紀念吧

  • 18 # 浩哥影頻

    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為背景,講述了黑人音樂家唐.雪力(後面簡稱唐)僱傭意裔美國人託尼為司機,一路南下巡演的故事。

    對影片情節作分析,我更關注的,是兩位主角恰到好處的演技。黑人鋼琴家的坐姿,甚至是眼神,以及白人司機的臺詞是我覺得尤為出彩的細節。黑人鋼琴家的學識以及白人司機的處事能力都是我所敬佩的,我總是覺得,最後,兩人都學會了對方的精髓——司機不僅學會了如何寫一封動情的信,也學會了容忍以及擁有尊嚴;鋼琴家不僅吃了炸雞並把骨頭順著車窗扔出去,他也學會了自我救贖與解脫——他甚至把那塊司機“偷”來的廉價彩色石頭放在了它充滿珍寶的房間裡的最醒目位置。這塊小石頭見證了黑人和白人的友誼,推翻了白人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向全世界證明不論國籍和膚色,和平,互相尊重,友誼才能長存。

  • 19 # 由面魚影視者

    《綠皮書》中,託尼放在車上的幸運石,其實是兩個人在聖誕節夜裡回家的一種精神寄託。聖誕夜中唐·雪利先生在開車回家的途中把所有兄弟情,和一定要送兄弟回家過節的願望都放在這個精神支柱幸運石中。因為孤獨的唐·雪利先生其實是害怕失去這個白人兄弟,把這個石頭當成一種寄託帶回了家。是把託尼的兄弟情誼和有一個能理解和尊重他的白人,帶到了自己的孤獨世界,讓這個世界不再孤獨。這也就是唐·雪利先生所為”順走” 的原因。

    綠皮書是有色人種在美國的一個真實寫照,電影傳達了消除種族歧視,消除階級,增進生活在美國有色人種被社會接納的意義,影片以直線敘事,讓觀眾不覺得突兀,能夠更容易的看懂電影。

  • 20 # 徐笑橙

    幸運石代表著唐內心經歷的改變,以及唐對過去生活的祭奠和懷念。

    1963年馬丁·路德·金喊出了《我有一個夢想》,而影片《綠皮書》中唐的故事,就發生演講之前的1962年。

    唐的南方巡演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一部分,這也是著名鋼琴家黑人唐和白人司機託尼之間,因為分歧爭吵不斷,卻也相互羨慕,嘗試相互瞭解的原因。

    唐希望自己能夠像託尼一樣,可以肆無忌憚,可以魯莽張揚。這是唐一直在尋找和追求的平等,或者說是歸屬感

    溫文爾雅的唐,一直遵循著制度和規則,高貴優雅而又謹小慎微,卻依然未被白人所接受,甚至不被自己的族群所認同。

    所以“不黑不白”的唐是孤獨的,他希望以巡演的形式,改變或者打破這一切

    就影片本身而言,唐的巡演計劃並不成功,但他在一定程度上學會了改變,就像那塊被唐拿回家的幸運石。

    拿走幸運石的行為,打破了唐本身的生活準則,卻也預示著唐即將以更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未來的一切。

    真實生活的的唐·謝利博士和白人司機託尼·利普,更多的是僱傭關係,而不是朋友。但南方巡演的共同經歷,卻依舊對兩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看待以炫耀為目的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