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莊子在妻子故去後“方箕踞鼓盆而歌”,是說明莊子和他的妻子感情很差?或者說平時莊子妻子對莊子經常家暴,所以莊子很高興?如果他們感情太深,那麼莊子此舉是出於什麼心裡?
11
回覆列表
  • 1 # 老程雜談

    莊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和他的弟子、後學們寫成了《莊子》一書,以論述莊子本人以及莊子學派的思想。《莊子》的文筆汪洋恣肆,奇異詭譎,經常使用寓言、故事來論證道理

    《莊子·至樂》講述了一個違揹人倫禮儀的故事:

    有一天,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的好朋友惠施便去莊子家弔唁,發現莊子並沒有哀痛哭泣,而是箕踞在地上,一邊敲著瓦盆一邊唱歌,即鼓盆而歌。

    惠施見了這一場景,感覺非常生氣,他責備莊子說:“你的妻子跟你生活了一輩子,為你養兒育女。現在她死去了,你不哭也就算了,怎麼還能鼓盆而歌呢?這成何體統,太過分了吧!”

    莊子卻說:“老夥計,不是這樣說的。她剛死的時候,我怎能不悲傷呢?但是我又想到,她本來是沒有生命的,非但沒有生命,連形體都沒有。非但沒有形體,連氣都沒有。在恍恍惚惚若有若無之間變成了氣,氣變成了形體,形體變成了生命,現在生命又變為了死寂。人的生死迴圈變化就如一年四季一樣週而復始,現在她安安靜靜地躺在天地之間,不過是生死變化中的一個環節而已,我卻在一旁哭哭啼啼,豈不是不懂得生命的道理嗎?

    可見,莊子之所以鼓盆而歌,不是因為和妻子感情不好,而是因為莊子看破了生死的真相。

  • 2 # 騏說

    這樣理解顯然是不對,莊子“鼓盆而歌”的行為與他的生死觀是非常一致的。

    《莊子-齊物論》中寫的很清楚: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後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佔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

    顯然,莊子認為生命無非是夢中之夢,生命的結束是夢的甦醒,所以才會說:“那些死去的人難道不會後悔自己曾經生過嗎?”因此,“鼓盆而歌”是莊子用他的行為藝術來表達自己的哲學思想。

  • 3 # 九州放歌

    莊子和他的妻子的感情實際上是很深的。

    從莊子的行為來看,莊子和他的妻子感情如果不深的話他不會拿起盆鼓盆而歌,他這樣做是為什麼呢這說明她心裡是有他的妻子的如果他對他的妻子沒有什麼感情的話那麼他無動於衷離家出走就好了根本不必在乎他妻子的死活也不會鼓盆而歌。莊子鼓盆而歌反映了他對人生的一種態度在他的著作齊物論當中說道,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這說明什麼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道路是人走出來的事物的名字是人叫出來的可以有他可的原因也有他不可的原因。如果用我們現在的語言來說那就是事物充滿了矛盾,許多事情都由他們各自的原因,他在齊物論中說所以小的草徑和大的停駐醜陋的女人和美貌的西施以及一切世間的事物從道德觀點看他們都是可以相通的。莊子的觀點如此那麼無論他妻子對他的態度如何在莊子看來這都是事物必然存在的原因他妻子對他的態度好與不好都是無所謂的,如果單憑鼓盆而歌說明莊子和他的妻子感情不好的話這一個論斷應該是不成立的。那麼莊子鼓盆而歌反映了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呢?這反映了莊子豁達超脫的心理因為莊子已經得道了。他為什麼對生死這樣看蛋呢因為她接受的是老子的思想,老子對尹戌禍福等對立的現象具有樸素的辨證觀點而莊子則對一切事情做了相對主義的解釋,莊子所能達到的境界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達到的境界,所以單單以他鼓盆而歌來判斷莊子的行為是不正確的。用莊子的一句話來說我們對他的觀點就是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裡。我們對莊子的認識也是這樣的,看不到他思想的廣闊邊界,在不瞭解他的情況下還是不能隨便下論斷的為好。

  • 4 # 詩和歌

    要想知道莊子和妻子之間的感情如何,先看一下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在明朝馮夢龍《警世通言》中有記載。說是呀有一天,莊子出遊,看見一座新墳,有一少婦揮著扇子在使勁扇墳。莊子很奇怪,問:“你為何扇墳啊?” 少婦回答:“這墳裡埋的是我老公。他死前跟我約定,要等墳土曬乾後,我才能改嫁他人,所以我想盡快把它扇幹。”

    莊子回家向妻子田氏說及此事, 逗她:“你也是這樣的人吧?”田氏賭咒發誓,說她最痛恨這樣薄情寡義的女人。沒過幾天,莊子忽然得病,一命嗚呼。田氏卻在靈前,與前來弔唁的楚王孫眉來眼去,還要嫁給他。楚王孫突然心絞痛,口吐白沫。僕人說,他家主人這毛病,只要用活人或新死人的腦髓,熱酒吞之,即可痊癒。田氏就提一把斧頭,要把莊子的棺材劈開,取他的腦髓,卻聽見莊子嘆口氣,居然坐起來。她強作鎮靜,扶莊子起來,回到屋內,卻不見了楚王孫和他的僕人 。

    正暗自慶幸,莊子卻說:“我讓你見兩個人。”手向外面一揮,楚王孫和僕人就站在面前,莊子卻不見了。再仔細看,楚王孫和僕人也不見了。原來,他們都是莊子幻化而成,來考驗妻子的忠誠。田氏無顏面對,懸樑自縊。莊子從此看破人生,把妻子放入破棺材後,就找個瓦盆當樂器,鼓盆而歌。

    這個故事可能就是大家質疑莊子和妻子之間感情的主要源頭。其實這是一個糟蹋聖賢,惡搞莊子的故事,是沒有歷史依據的。那莊子和妻子之間的感情到底咋樣?現在找直接證據估計很難,但有間接證據可以推測出基本答案。

    大家知道,在中國歷史上的大文人,喜歡莊子的極多,比如竹林七賢、陶淵明、李白、蘇軾等等。為什麼喜歡莊子,只是因為他超脫世俗,飄若仙人嗎?那是一方面,是哲學愛好。但就一個人的本性來說,除了哲學,主要還是這個人讓人喜歡,因為莊子是一個非常深情的人。

    清代學者胡文英整體評價莊子的一段話是這樣的:“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悲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未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這種深情的人,聽了會讓人眼淚掉下來的。但這種深情不是說人與人,尤其是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那種深情。是天地間最大的情,最深的情。

    最能表明莊子深情的,大概就是他和被他罵了一輩子的老朋友惠施的友誼。“莊子一開口便和惠子抬扛;一部《莊子》,幾乎頁頁上有直接或間接糟蹋惠子的話。說不定莊周著書的動機大部分是為反對惠施和惠施的學說,他並且有誣衊到老朋友的人格的時候。”

    可是惠施死後,莊子是什麼表現呢?有一次莊子和弟子們經過惠施的墓,他情不能自禁地悲嘆道:“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自從你死了,我連個能說話的人都沒了!寂寞了一生的莊子,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該有多傷心。

    “泉水乾了,魚兒們暴露在陸地上。它們相互吹著溼氣、吐著水沫來溼潤對方。與其這麼辛苦依偎,還不如讓他們回到江河湖海中自在遊弋,彼此忘記對方。”這就是莊子一生秉承的深情,一個有深情的人,還是聖人,對妻子感情如何,大家還用猜測嗎?

  • 5 # 頭頭是道上君

    若是沒感情或感情差,最多忽略而過,心裡偷樂,而在此與妻永世分離之際高調地鼓盆而歌則是另種形式的秀恩愛!

    在所有的先秦生命哲學中,莊子道家的生命觀也是最為飄逸瀟灑的。莊子追求一種落拓不羈的人格,淡泊名利,隨週而安,所謂“不事王侯,高尚其志”(生存觀);藐視死亡(死亡觀);鄙視殯葬(殯葬觀)。死亡在莊子那裡似乎並未構成威懾力量,也未產生焦慮、煩燥的心理壓力,稱得上是最精緻的超脫死亡的哲學思維,代表了“死亡美學”的一派莊子學說。在莊子看來,死亡不過是此生修行已畢,迴歸自然而己。妻子在人世間岀走一遭,並與自己相遇相知,如今功德圓滿,可以安安靜靜地躺在天地這個“巨室”休憩了,應是慶賀而非哭泣,當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的同時也擺脫了對死亡的焦慮,換作對新生和能量轉換的祝福。

  • 6 # 今古雜壇

    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姓莊,名周,宋國蒙人(今安徽省蒙城縣人)。莊子,與老子並稱老莊,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先秦七子之一,所著《南華經》為道家經典著作,莊子也被後人奉為南華真人。關於莊子有很多小故事,代表了道家學派對待生死的看法,其中最為著名的為莊子妻子去世,他鼓盆而歌的故事。

    據說,莊子的妻子因病而亡,好朋友惠子聽聞,前來弔唁,卻看到莊子正盤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責問莊子道:“你妻子與你結髮同窗共枕數載,為你生養孩子,孝順敬老,賢惠持家,如今不幸亡故了,你不哭也就算了,還在這裡敲著盆子唱歌,有你這樣做人的嗎?”莊子說:“你錯了,她剛死時,我怎會悲傷呢?然而,氣又變而有形,形又變而有生,今又變而為死。故人之生死變化,猶如春夏秋冬四時交替也。她雖死了,人仍安睡天地之間,而我竟還悲哀地隨而哭之,自以為是不通達命運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在莊子看來,生老病死就是很自然的事情,這就像一年四季的交替,人又有什麼好痛苦的呢?人源於自然,再回歸自然,不過是正常的生死輪轉,他依然在天地之間,只要懷著這樣的想法,人又有什麼好悲傷的呢?

    莊子的很多言論表明莊子對生死有其獨到而深刻的理解,他說:“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餓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人之生,也就伴隨著死,一個生命的消失,就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宇宙間只不過是一口氣,氣聚則生,氣散則死,但聚與散,只是現象,氣的本體則沒有所謂的聚散,無聚散之氣,是生命的本原,從現象看來,有生滅之相,但滅而不滅,所以說“死也生之始”。

    生和死在莊子看來,只是生命中的個別現象。人之所以悅生惡死,或是貪生怕死,只因沒有領悟到這是一種自然的現象。莊子以整體宇宙的流行來宏觀生死的現象,以“萬物畢同畢異”的知性以統合整體關的慧心。人與宇宙是為“一”,不可分;因而,人生的諸般現象,放在宇宙的大化流行中,也都是和諧的,在現象與現象之間沒有差別。所以,生死現象,在道的形而上觀點下,是沒有任何區分的。同時,死生同狀,以死生為一的思想基礎也在以道觀之的原則下形成。

    其實,道內存於萬物,也正是道本體的外現。因此,道本體的超越性,落入形象之中,也就是道生萬物時,同時道又內存於萬物當中。藉此而知,萬物的存在由道的創生而開始、由道的記憶體延續,由道的記憶體而運作;簡言之,萬物由道而來,終需迴歸到道;但萬物的運作亦是道在引導。

    總而言之,生死都是天命,問題在於我們對生死的態度如何。一般人都認為“人之生也,與憂俱生,久憂不死,何苦也!”為免除人生憂患,莊子主張“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能夠順天安命,自無憂患之足慮。然後肯定生之價值,過著健全的一生,乃能享受圓滿的死亡,由此而肯定死的價值。

    莊子主張修養的最高目標為遠到至人、神人的胸襟,乃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因而能夠泯合天人,冥絕生死,而至於“心齋”、“坐忘”的勝境,此時一切外在生死成毀的變化,都不能擾亂他內心的寧靜。故能齊萬物、外生死。此為內聖之道修養的極致,雖非常人所能,但宜心嚮往之。

    莊子視生若死,視死如生,或許這就是他所說的“形如枯槁,心如死灰”。就這這樣的生死觀造就了莊子平淡的、寂寞的、理智的、安詳的一生。傳承了老子的哲學觀點,萬物生於無,生命也是來自無,復歸於無,這就是他的生死觀。

  • 7 # 秋春之

    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家,道家主張無為,道法自然,人不要過多地關注得失,不必要過度地去為實現某一種理想而努力,無所作為,一切遵循自然法則,人與自然是相二為一的,人最終的歸宿是和自然融為一體,化為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在莊子看來,人的出生和死亡都是值得慶幸的事。所以當莊子的妻子故去時他鼓盆而歌,這種常人看來不正常的舉動和行為恰恰是莊子對妻子的愛的表現,在他看來,妻子己經實現了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願望!!

  • 8 # 字字之名

    現在還真不好判斷這個,從歷史上傳來的隻言片語。如果我們從孔門的禮儀來講,感覺莊子對自己的妻子是薄情的。但是從孔老之道講,這可能又是通達之人豁然天地的一種形式。能跟莊子走著過一生的人肯定也是認同他的思想,但是從他妻子死後,他的表現又讓我們普通人覺得她難以理解。但是從老莊思想來看,生於自然,歸於自然。他們認為人死去以後,反而是一種解脫,所以莊子唱歌其盆為她慶祝。

  • 9 # 黎梓72808878

    莊子是否無情,我猜是指那個關於他和妻子對於老公死後妻子是否會改嫁的傳說故事,那個故事是從男性社會角度出發編的,自然不利於女性,可以說莊子是無情的,但也僅限於傳奇神話,現實中到底如何無從考證。

  • 10 # 目塵虛

    《莊子•至樂》中的一段,原文是這樣的: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 ,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 :“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 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 ,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 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 故止也。”

    這一段內容簡單來講就是說,莊子的老婆死了,惠施來奔喪,發現莊子蹲在地上用盆打著節奏,唱著歌,看起來很開心。惠施就diss莊子忘恩負義,看來你跟惠施看法相同。那莊子又來了一波反diss,這是莊子的常規操作,惠施基本上每次都會被莊子神反轉到懷疑人生。是的,莊子就是要刷惠施的三觀。莊子的邏輯是這樣的:人是從無到有生出來的,因為道德經講,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畢竟莊子信老子。人生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對應易經中元亨利貞。貞,就是藏。那麼,死亡就是返回大道之貞,然後又在靜極之處孕育著新生。既然死亡是迴歸大道,就如同偃然寢於巨室,人家是去住豪宅了,又怎麼能哭呢?這不是太小家子氣了嗎?不能這樣見不得人好,對吧?這裡是暗諷惠施才是見不得人好的忘恩負義之人。其實,莊子也是想哭的,他第一句就是,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只不過莊子的思想境界極高,高到了宇宙之外了,更何況生死,他轉念一想,生死互根,不如開懷一笑。其實,莊子是很有感情的人,他看到條魚出遊從容,都能為之感動,他的心與萬物相通,惠施竟然企圖用邏輯證明“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也”。正如莊子所言,通於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虛極而化,不虛不化,化而反真,不反不真。道生精,精生至誠,至誠生至真之情。有道者自有真情,無情者必無道。

  • 11 # 小李飛刀

    莊子這是在向世人闡釋老子的學說,弘揚道家思想。後面講講這個故事,用這個故事本身,來看看他是在闡釋什麼道理,一種什麼心理。

    道法自然

    莊子,戰國時期道家思想派,和老子並稱“老莊”,是“道家之祖”。莊子一直都是在闡釋老子的學說,所以他的作品一般都是寓言故事。而道家思想崇尚自由,自然。所謂“道法自然”,就是世間萬物都應該遵循自然,宇宙的背後有個“道”在掌管著,“道”是宇宙萬物之本源。但是這個“道”吧,也說不清,“道可道非常道”,只能意會了。

    但是我們後來人卻一直在追尋這個“道”,物理學上要尋求的幾種力學的大統一,就是在追尋宇宙之本源。科學家們也一直在探索,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宇宙為什麼是“這個樣子”的?也在尋求那個“道”。試想,如果我們能順著道家思想,走向自然哲學的道路,進而形成自然科學,我們的科技發展肯定要提前很多年啊。可是,我們卻總在“人治”和“治人”上繞來繞去,要不就拿來算命,真的可惜了!

    道家思想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因素,還有相對主義思想。莊子認為,真正的生活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一切人為的都是“偽”的。看這個字,人加為,就是偽。一切事物發展都應該是順其自然的好。

    或許我們來看看這個故事,更能理解莊子的思想。

    鼓盆而歌

    莊子晚年,妻子死了。梁國的退休宰相惠施是莊子的好朋友。他聽說莊子老婆死了,心想自己也退休了,也不在意官架子和什麼影響。他就去弔唁,想去安慰安慰莊子。可是當惠施到了莊子家,他看見莊子坐在妻子的棺木前,兩腿八字張開,像簸箕一樣,很不雅觀,並且手拍著瓦盆伴奏,高聲歌唱,沒有一點愁容。莊子看見惠施來了,也不打招呼,只顧唱自己的。

    惠施說:“你這什麼操作?妻子跟你多年,同床共枕,為你生兒養兒,耗費青春,現在死了,你就算是不愛,看得很淡,不哭就是了,可是你這個渣樣,豈不是太過分了?”

    莊子說:“你錯怪我了,我也是人啊。能不悲傷嗎。但是我又冷靜想了想,我沒有悲傷的理由呀。來,你想一下,我的老婆在很久以前是沒有的,什麼都沒有。後來的一次偶然機會,陰陽兩氣交合,形成一絲魂氣,再後來,魂氣凝聚,變成魄體。然後形成胚胎,生了下來,變成了獨立的生命。經歷一生,酸甜苦辣鹹,最後死了,迴歸自然,又變成了空無。你看,你看,這多像大自然的輪迴。我的老婆雖然沒了,可是她從我這個小家,走向大自然這個大家,坦然安臥於天地之間啊。如果我不歡歌相送,還去嗷嗷地哭,就太不懂得生命的原理了。我還是莊子嗎?”

    惠施拿出一些金子,放在瓦盆裡,上了禮,心裡暗罵:“這貨有病吧!”然後就走了。

    好了,有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就知道莊子的思想和心理了。他參透了生命起源,還有宇宙的本源——“道”。

    下面多扯點

    生命起源,自然科學

    不能不感嘆,古人很早就在思考這樣高深的問題了。就如前面所說,也許是後來者別有用心,也許是後人能力不及。反正文字走到今天,已經是面目全非,更別提真實的思想了。道家提到,“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現在仔細品一下,這不就是在說那構成物質的原子結構嗎?道家那個時候就已經探索到“電子,原子核,中子”的級別了!厲害吧!是不是已經接近物質本質,宇宙本源了?

    常常幻想,如果從那時開始就發展起科學來,我們如今會怎樣?而西方哲學就是沿著這條道走來的。所以,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改變世界文明程序的大家,比如,牛頓,愛因斯坦,薛定諤,海森堡等等等,基本都是西方的。我們出了個楊正寧,算是大家,結果人們不知道他的成就,只知道他的私生活。

    扯遠了,回到莊子探討的生命起源吧。生命真是神奇。看看我們這個世界,難道你會覺得一切都理所當然嗎?一切都那麼恰到好處,有男人,還配上女人,又由“自私的基因”控制著,支配著生命繁衍生息,週而復始。這背後一定有個“道”。第一個生命是怎樣來的?這麼多形式的生命又是怎樣來的?還有待人類繼續探索。

  • 12 # 精彩在路上f

    百度百科對鼓盆而歌的解釋:表示對生死的樂觀態度,也表示喪妻的悲哀

    從人所共知的定義來看,莊子顯然對妻子是有深厚的感情。那麼,莊子為何要做出一反常態的事情呢?這就需要我們去了解莊子,瞭解莊子的思想!

    莊子,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姓莊,名周,蒙人。戰國時期代表人物,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

    在莊子所處的戰國,普通人的生活是非常困苦的。《莊子》一書中記載,莊子本人的生活就是非常貧困的,有一次莊子家斷糧了,他不得不厚著臉皮去找河監候借糧食。所以莊子把生命視作操勞,把死亡視作修習。所以當死亡來臨時,不要抵抗,也不要哭泣,順命而行就可以了,因為相對於生的貧窮困苦而言,死亡反而是甜美的休憩。

    所以《莊子·至樂》借一個骷髏之口,說出了死亡的快樂:死亡之後,上沒有君主,下沒有臣子,沒有夏天的酷熱和冬天的嚴寒,能夠從容自在的與天地共存,哪怕是當上天子,也不會比死亡更快樂了。

    生與死不過是氣的聚散而已。莊子認為,充斥天地間的只有氣。中國的古人們所說的氣,並不是我們今天說的氧氣、氫氣等氣體,而是指無形的物質,是萬物的本原。氣聚集在一起,便是生命,氣消散於天地間,便是死亡。天地之間有無數的生命,每一時刻都有生命在誕生,也有生命在死亡,這一切不過是氣的聚散迴圈而已。所以生命就像是人身上長了一個贅疣一樣,沒什麼值得欣喜的,死亡就像膿瘡潰破一樣,也沒什麼值得悲傷的。

    在《莊子·大宗師》中,一個名叫子來的人快要死了,他的妻子兒女圍在床前痛哭流涕。這時候子來的好朋友子犁來了,他對子來的親屬們說:“快走開啊,不要驚動正要變化的人!”他又向著子來說道:“造化者多麼偉大,會把你變成什麼呢?是老鼠的肝臟,還是小蟲子的臂膀呢?人的形體會在生生死死的輪迴中變化無盡,這種快樂是無法計算的啊!”

    不僅死亡是一種變化,人在活著的時候也會變化。莊子筆下的人物,常常會得怪病。比如一個叫做子輿的人突然病了,他變得彎腰駝背,臉長到了肚臍下,肩膀比頭頂還高。然而子輿卻並不厭惡自己的變化,他說:“如果我的左胳膊變成了公雞,我就用它來報曉。假如我的右胳膊變成了彈弓,我就拿它去打斑鳩吃。假如我的大腿骨變成了車,我的精神變成了馬,我就可以乘著車四處遊玩。不論我的形體變成什麼,我都能安逸的順從這種變化。”

    所以莊子反對世俗的喪禮,因為死亡不過是變化的一個階段而已。在《莊子·大宗師》中有一個與“鼓盆而歌”類似的故事: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個人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有一天,子桑戶死了,孔子讓子貢去子桑戶家弔唁。子貢去了之後,卻發現子桑戶家是一片歡樂的海洋,原來孟子反和子琴張正在對著屍體彈琴唱歌:“子桑戶啊,子桑戶啊,你已經迴歸本真了,留下我倆還在做人啊!”

    在莊子心中,喪禮只不過是一種表演而已。莊子的觀點真是一語中的,我們在今天還能看到這的現象:老人生前,兒女們不聞不問,不盡贍養義務。老人死後,兒女們卻大操大辦,將葬禮辦的風風光光,在葬禮上哭天搶地,以顯示自己的孝順。這是多麼諷刺的一件事啊,真正的哀痛是不需要用外在的形式來表達的。

    《世說新語》中有這麼一個故事:王戎、和嶠兩個人都是大孝子,他倆同時遭遇了父母的喪事。晉武帝司馬炎對劉仲雄說:“你常去看望這兩個人嗎?我聽說和嶠悲傷過度,我很擔心他的身體啊。”劉仲雄則回答說:“和嶠哀號哭泣,恪守禮數,可他的精氣沒有損傷。王戎不拘禮法,可是卻悲痛得形銷骨立了。所以和嶠是生孝,王戎卻是死孝,真正值得擔心的是王戎啊!”

    真心悲痛比恪守喪禮更加真誠,因為恪守喪禮只是表演給旁觀者看而已。但莊子的境界比王戎更高,他已經看透了生與死的真相,所以當妻子的死亡降臨時,他可以鼓盆而歌,以歌唱送妻子踏上變化的旅途。

  • 13 # 全球眼正能量

    莊子不好名利無慾仕進,所以一生窮困潦倒。雖然說貧賤夫妻百事哀,但是在莊子思想的相關著作中,其與妻子的感情卻遠沒有像坊間流傳的那麼不堪。在《莊子·至樂》中寫道: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從惠子與莊子的談話來看,莊子之妻毫無異常死亡的痕跡。當惠子批評莊子無情無義時,莊子當即堅決予以否認。“不然。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慨然?”莊子用的是反問句,也就是說,妻子剛離世的時候,他是相當悲痛的。但後來經過他對人的生命歷程的思索,他覺得人的生命就像春秋冬夏四季一樣,是一個週期性的過程。既然生命可以從無到有,那麼它也就會從有到無,無才是最終的狀態。死去的人靜靜地寢臥在天地之間,而活著的人卻嗚嗚地為之啼哭,這是不通曉天命的行為。

    這段話包含了莊子的生死觀,同時也隱含著其對亡妻的悼念和亡妻迴歸自然的釋然樂觀。看似是勘破生死的曠達,真實情感卻無不透露著悲哀的基調。字裡行間雖然沒有一字一詞談及愛情,但喪妻之痛足以讓其撕心裂肺,子非莊周,安知其之痛乎。莊子主張天人合一、物我兩忘,人死不能復生,對於這份消失的感情,鼓盆而歌或許是對已故之人最好的祭奠。逝者已逝,生者如斯。然而世俗之人並不懂得莊子的人生深度,所以在小說家的演繹下誕生了各種流言蜚語。

    在《莊子·大宗師》中記敘了這樣一段話:“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這段話可以說是相當有名了,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更是被人們高頻引用。當泉水乾涸後,兩條魚被擱淺在陸地上,相互之間以口沫滋潤對方,患難與共。人們常常把這段話和莊子的第二任妻子聯絡起來,所以這個故事又有了第二個版本,還是講莊子出去借糧沒借到,為了不連累妻子跟著自己受苦,莊子含淚休了妻子,讓她另尋個好人家。與其像陸地上的兩條魚一樣相濡以沫地過苦日子,不如相忘於江湖,兩忘而化其道,這不是無情,而是為了彼此能有更好的結局。今生不再相見,但願彼此安好。

    對比《莊子·盜蹠》中尾生抱柱的故事,相忘於江湖有著更為現實的涵義。“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相傳尾生愛上一個女子,與女子約定在橋邊相會,等了好久女子都沒有來,最後洪水上漲,尾生還死死抱著橋柱不肯離去,尾生就這樣被洪水淹沒了。雖然後世用此比喻堅守信約、忠於愛情,但殊不知愛情應該是理性的,應該像莊子的愛情哲學一樣的冷靜。一場還未開始的戀情隨風逝去,究竟是忠貞還是迂腐。一場未曾見到人就丟掉生命的約會,是該愛還是不該愛,如果是莊子可能會這樣回答:不要去愛一個不值得愛的人,傻!

    其實說了這麼多,我們依舊不懂莊子,他是一個擁有宏大境界與生命格局的人,是大宗師一般的存在。他有著自己對於愛情的解釋和對於生命的解讀,齊物、無為、逍遙,一切自然之物都無差別,都是在規律下執行,都不該有所依賴而最終進入無所待的自由之境。但是,只要人活著,就會有所待,以至於一切最高的自由便是死亡。莊子的寓言故事中,隱藏著諸多對愛情深刻的認識和思考。

  • 14 # 屾谷先生

    不要用現代人和常人的眼光和世故來判斷分析古人(尤其是道家思想的二號人物)⋯⋯心中有道,自然明道,看透生命之往來⋯⋯與感情何關!

  • 15 # 冷月青史

    這是莊子不為世俗羈絆、不為情感羈絆、不為外物羈絆,超脫世外的表現!

    如果逝去親人,可以痛哭流涕的追回,世上就沒有夭亡人了。

    所以,莊子鼓盆而歌,歡樂地送妻子離開這個貧苦、飢寒的世界,去往另一個也許更好的世界。

    從這裡到那裡,不過是換了個地方而已,有何可悲慼的呢?

    莊子的超脫境界,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我們喜歡用對錯、好壞、真假……,來評判這個世界。

    那僅僅是我們各自站在蝸牛角上的小小眼界,換個角度立場,還會是這副模樣?

    莊子就是古代的太空視角,

    給了人們以別樣的高度、獨特的視角去觀察、洞悉、品味這個世界!

    與妻子感情深淺無關!

  • 16 # 濁世清音1314

    莊子詐死之前與妻子也是恩愛有加,很難說沒有感情。至於裝死之後,他的妻子沒有經得住誘惑,那是人性使然。永遠不要試圖去考驗人性,要想抵禦誘惑,只有遠離誘惑!

  • 17 # 東吳風水設計黎老師

    不是沒感情

    妻子死了,他鼓盆而歌,是一種參透死亡的豁達,莊子認為死亡之後沒有飢餓沒有寒冷,脫離身體,魂遊太虛,沒有了肉身的痛苦,是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 18 # 一沙一世界52136658

    如果說莊子與妻子感情不好,唯一的依據便是妻子故去後莊子“方箕踞鼓盒而歌了!”

    若僅以此推斷莊周與妻子的感情便是對聖人最大的誤解了!

    那是你不瞭解了莊子對愛的至深、至真、至純、至情的感悟!莊子說偉大的愛情有三種境界:

    (1)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這個成語出自《莊子.內篇.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在車轍中僅一點點水,兩條魚在其中為了生存,相互用吐沫滋潤對方。

    這已經是很讓人羨慕的愛情,真正的愛可以同甘共苦,越是在困難的時候,雙方越是能夠團結一心,克服困難。

    只有共同經歷過艱苦的日子,雙方的愛情才能更牢固。這樣的愛情,在苦鹹水中浸泡的菜,雖少了點新鮮色,但其保持久遠,嚼勁十足。一起經歷過風雨,才顯得彌足珍貴。

    我很欣賞馬雲、李彥宏、曹德旺、許家印,對曾經風雨同舟的老婆也是不離不棄!

    (2)相忘江湖

    相濡以沫,接下來一句話就是“不如相忘於江湖”。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愛不只意味著擁有和佔有。如果雙方緣分到了盡頭,當愛對於雙方來說已經成了一種負擔,那還不如放手。

    莊子窮困潦倒,生計難以為繼的時候,他向當地大戶借糧食,可是世態炎涼,大戶人家卻說秋後收了糧食再借。遠水不解近渴,等到秋後認都要餓死了。

    於是,莊子想與其和妻子象被困在車轍中的魚兒一樣,會被白白的渴死,還不如讓妻子另尋好的人家,過幸福日子。於是,他休掉了妻子。

    “相忘於江湖”的愛情,不是決絕,不是無情無義,更不是喜新厭舊。這是愛情的一種更高的境界,是一種理解,一種成全。

    現實中,很多的情侶不能在一起了,但是還可以做朋友,不會記恨,只有感恩。楊冪和劉愷威、張柏芝和謝霆鋒、李小璐.....

    (3)白頭偕老

    這是我們都在苦苦追尋的最完美的愛情,也是《詩經》上所講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莊子說:“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也就是說,堯的聖明也好,桀的昏聵也罷,不如兩忘,而歸於一種“道”。!

    我想,此“道”,作為愛情,就是和諧之道吧。美好的夫妻不會計較一時的對錯,更不會相互埋怨抱怨、記恨。

    即使雙方有了矛盾、衝突,也很快會雨過天晴。相伴一生,難免磕磕絆絆,但對錯兩相忘,愛情彌久長。

    我們都稱呼自己的我們都稱呼自己的伴侶為”老伴“,年齡越大,會越發發現自己的愛人的好,會發現兩人一路相伴走來的彌足珍貴。

    很喜歡蘇芮的一首歌《牽手》:

    因為愛著你的愛, 因為夢著你的夢,

    所以悲傷著你的悲傷, 幸福著你的幸福。

    因為路過你的路 ,因為苦過你的苦,

    所以快樂著你的快樂, 追逐著你的追逐。

    因為誓言不敢聽, 因為承諾不敢信,

    所以放心著你的沉默 ,去說服明天的命運。

    沒有風雨躲得過 ,沒有坎坷不必走,

    所以安心的牽你的手, 不去想該不該回頭。

    也許牽了手的手, 前程不一定好走,

    也許有了伴的路 ,今生還要更忙碌,

    所以牽了手的手, 來生還要一起走,

    所以有了伴的路 ,沒有歲月可回頭……

  • 19 # 旅途寫意

    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他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這“道”就是萬事萬物的本源。他崇尚自然,追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所以,我有理由認為莊子的豁達是參透了宇宙萬物規律的一種認知表現。既然如此,那莊子在妻子死後“鼓盆而歌”並不是不愛妻子的表現,而是對人生自然規律的一種肯定。

    關於莊子,流傳下來的資料不多,就是他與妻子的這一故事也是在《莊子·至樂》篇中寫的。

    第一部分在討論回答了“至樂”即“無樂”,而“無為”則是最接近“至樂”的行為。這裡的“無”,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順應自然規律的行為。所以,第二部分寫到莊子在妻子死後“萁踞鼓盆而歌”,意在說明,人的生死和四季執行一樣,是一種自然規律,她遵從自然由變化而有元氣,元氣變化而有了形體,形體變化而有了生命,生命變化又回到死亡,以另一種形態存在於天地之間。之後的幾個部分都是在闡述一切都應順應自然,人的生與死也是一種自然的變化。

    所以,莊子並不是不愛自己的妻子,雖然也曾為妻子肉體的死亡有過短暫的悲傷,但瞬而感到的是為妻子順應自然變化規律走入一個新的階段而高興!其實“鼓盆而歌”是對“道法自然”的肯定!

    據傳說,莊子曾經用自己的死來試探過妻子對自己是忠貞,雖然結果不如他願,但就是這“試”的行為也可以看出,莊子是很愛他的妻子的!

  • 20 # 軒緣慧語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莊子身上發生過的一個故事:

    一天莊子出門,看到一座新墳,一女子手執扇子,對著那座墳連扇不已。莊子問她為何這樣做。女人說:“墳中埋的是我丈夫,他死時有遺言,如果我要改嫁,必須等墳土幹了才行。我現在急著改嫁,所以用扇子扇墳,讓墳土儘快幹。”

    聽到這番話,莊子心中很不是滋味,回家後將此事告訴了妻子。莊妻聽後,先是數落那婦人沒良心,然後發誓說,如果莊子死了,自己絕不會這麼無情。

    天有不測風雲,過了幾天,莊子突然得急病死了。屍體入棺後,莊妻一身素縞,每天哭哭啼啼地為莊子守喪。幾天以後,有個英俊少年來到莊子家,自稱是楚國的王孫,想來拜莊子為師。得知莊子剛辭世,那個少年很傷心,表示要為莊子守喪百日。

    因為王孫相貌英俊,在守喪期間,莊妻對他生起了愛意,便託人向他求婚。王孫同意了,不過他提了一個條件:“莊子是我老師,我千里迢迢到這裡,如果連一面都沒見,就太遺憾了。希望你能開啟棺材,讓我見莊子一面。”按當時習俗,這對死者是非常不敬的。但為了儘快成親,莊妻答應了他的請求。沒想到,一劈開棺材,莊子竟然坐了起來,這時候,王孫也忽然不見了。莊妻這才明白:原來,王孫就是莊子的幻化。她羞愧難當,不久就上吊死了。

    從這個故事表面上好像莊子和妻子貌合心不合,但實際上是莊子對感情有自己的認知,他看破了無常,放下了我執,表面看莊子是透過假死考驗與妻子的感情,而實際是想透過這樣的真實演繹,告訴妻子感情和生命都是變化無常的,而妻子的上吊離去也未嘗不是一種解脫,解脫了自己對感情的執著,解脫了自己的羞愧,解脫了生命中的各種痛苦,至於莊子“鼓盆而歌”,也不是忘恩負義,而是他對看破放下最好的詮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85給排水畢業生在市政設計院感覺很絕望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