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魔都梅子
-
2 # 大洋的視界
這位朋友你好!我是大洋,很高興幫助你回答這個問題你說孩子做事情喜歡跟大人談條件,該如何應對。對此,我可以給你以下三點建議:第一: 要首先學會和自己的孩子做朋友,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一定要先和他們打成一片,要讓孩子對你沒有戒備心裡,這樣他們才會把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告訴你。第二: 如果當你要求你的孩子去做某一件事時,他跟你提了條件。這個時候你一定要站在他的立場上去替他想一下。看看他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了,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先把這個瞭解清楚,然後再決定答不答應孩子提的條件。第三: 因為有些孩子比較懂事,懂得替家裡分擔,但是可能也會提一些條件。這個時候我覺得做家長的就應該先和孩子好好談一下,和孩子約法三章。告訴孩子,今天我可以答應你的條件,但是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你要告訴他。這樣試著看能不能開啟孩子的心扉。因為有時候孩子的想法是很簡單的,這個時候做大人的就需要耐心去和孩子溝通。希望以上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
3 # 小壯壯寶貝
一、用規則代替“條件”:
如果孩子非常喜歡用ipad看動畫片,也許,你可以與孩子商議,每天一個小時的看動畫片時間,到點就請孩子把ipad還給媽媽。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規則制定,就必須按照規則來執行。否則孩子會以為規則可以突破、可以商量、可以用其它條件來交換,這樣規則本身就沒有了意義。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
寶貝,該做作業了!
我想再看會兒電視嘛!
不行,你已經看半天了,趕緊做作業去。
就看十分鐘。
不行,就五分鐘。
媽媽,我這次要是考100分,你們給我啥獎勵?
吃頓大餐?
不,我想買個大玩具。
你上次已經買了好幾百塊錢玩具了,這次不能再買了。
不,我要買,上次你們說過我考得好獎勵我的。
好吧好吧,那你好好考啊。
孩子和大人之間這種“討價還價”,每天正在多少家庭上演著?
幾乎每一件小事,都能成為孩子和爸爸媽媽討價還價的由頭。
孩子提要求,爸爸媽媽打折扣,來來往往,爸媽的防線不斷後退,最後常常以大人妥協告終。
孩子開心了,爸媽卻鬱悶了:
孩子為啥老喜歡討價還價呢?
為啥做什麼事都喜歡講條件呢?
每天為這些事情磨嘰半天,真是累死人了!
之前熱播的電視節目《爸爸去哪兒第五季》中,陳小春在節目當中對他的兒子非常凶地講話。
可是他的兒子卻非常理智地對著他老爸說:
“What"sthe matter withyou, can you stop your angry now”?
這兩句英文的意思是:
老爸你怎麼啦?
你現在可以停止你的憤怒或者發火嗎?
孩子的這種敢於表達自己的情緒與需求,也敢於與父親提條件的這種溝通方式,讓陳小春一時間感到非常詫異!
事後陳小春也表示,他從來沒有想到,會和孩子之間有這樣的對話。
他相信,這是他這輩子難以忘懷的一段對話。
而他寶貝兒子的這種主動表達的方式,正說明孩子其實有非常強大的自我意識。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透過語言表達的方式,順利與他的父親進行了有效的溝通。
“向育兒出發”乾坤子注意到,孩子講條件有他的兩面性:
1、孩子思維成熟的開始
孩子開始和父母講條件,實質是開始嘗試透過這種語言表達的方式去獲取他想要的東西。
這正是孩子動腦想辦法爭取權利的表現,是他的思維開始逐步成熟的一個標誌。
這樣的現象通常出現在孩子3-4歲的時候,5歲後更加突出和明顯。
隨著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提高,他對他人心理的猜測能力以及自我權利意識都會隨之增長。
2、父母物質獎勵使用不當
當發現孩子開始喜歡和自己講條件時,父母不妨反思一下自己之前的行為,是否為了讓孩子乖乖聽話,總是透過物質獎勵來“引誘”他?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習慣,當自己忙於其他事情,或者“偷懶”不想多費精力管教孩子時,就喜歡用這種直接的方式。
比如“你乖乖去睡覺,明天獎勵你吃冰激凌;
你聽媽媽的話去寫作業,就允許你玩手機;
你好好練琴,週末就帶你去遊樂場……”
孩子喜歡講條件,說到底還是大人的策略和方法有問題!
只要大人做出改變,改變孩子討價還價的習慣並不困難。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在他的名著《孩子:挑戰》中舉過一個很生動的例子:
一對分別是5歲和7歲的兄弟兩,
面對媽媽時,經常胡鬧、耍賴、號哭、怒吼,弄得媽媽手忙腳亂;
而爸爸在家時,他們卻非常規矩。
因為孩子們很清楚,媽媽很容易讓步,而爸爸言出必行,非常堅定。
中國有句俗語,叫“看人下菜碟”。
即便是很小的孩子,面對不同的大人,也有這種“看人下菜碟”的本事。
因為孩子平時在家裡熟悉了不同大人的行為方式,並且知道如何應對。
那麼,當孩子做事老愛跟你講條件,怎麼辦?
儘管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尤其是幼兒3-6歲的階段,家長應該表示充分的尊重與重視。
但這並不意味著家長無限度地滿足孩子的需求。
過度的滿足會變成寵溺和縱容,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以及健全人格的養成。
二.當孩子頻頻向你提要求時,以下3個方法,不妨一試:
1、用規則代替“條件”:
如果孩子非常喜歡用ipad看動畫片,也許,你可以與孩子商議,每天一個小時的看動畫片時間,到點就請孩子把ipad還給媽媽。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規則制定,就必須按照規則來執行。
否則孩子會以為規則可以突破、可以商量、可以用其它條件來交換,這樣規則本身就沒有了意義。
2、用耐心解釋代替“交換條件”:
如果孩子想吃冰激凌,請耐心地給孩子解釋:
“媽媽現在不讓你吃冰激凌,是害怕你吃了會拉肚子”。
而不是急於用“你吃餅乾”好不好來代替。
這樣,除了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還能培養孩子對自己負責的態度。
否則,當孩子接受了“餅乾”來取代“冰激凌”,孩子會認為不吃冰激凌而吃餅乾這件事情,是因為媽媽擔心自己拉肚子,是為母親她自己的想法做的。
長久下去,會讓孩子在不自覺間形成“我是為了母親才這樣做的”意識,這樣,不利於培養的孩子的責任感以及對自己負責的態度。3、大人之間也不講條件:
要想讓孩子做事不講條件,爸爸媽媽之間也不能就做家務活講條件。
如果爸爸媽媽經常說:
“我今天擦地了,所以你洗碗”
“怎麼又是我洗碗,我昨天才洗過,該你了”……
毫無疑問,孩子也會經常用這種方式來“對付”爸爸媽媽。
所以,當孩子開始學會與你講條件,並頻繁地用講條件的方式換取自己需要的東西時,家長應該敏感地知道:
“這既是孩子形成自我認知、自我意識發展地必經階段”。我們做父母的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同時也要注意:
不要讓孩子把“講條件”當作與父母談判的方式!
耐心和孩子溝通事情的利弊,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並教會孩子承擔選擇所帶來的後果。
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尊重自己,也尊重父母,並開始漸漸懂得:
“只有自己,才可以為自己負責!”
-
4 # 國王爸爸的公主女兒
說明孩子聰明,腦子夠靈活。不過家長一定要對他進行適當的教導,讓他分清楚什麼事情可以談條件,什麼事情必須無條件的做,幫助他分清楚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給他灌輸正確的是非觀點,避免讓他的聰明用在了不該用的地方。在他跟大人談條件的時候,大人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酌情的答應他某些條件,如果是不合理的,堅決拒絕,並且告訴他原因。
-
5 # 爽姐加油
您好!當然不能答應她了,孩子的人生會變成被動的人生,因為孩子在討價還價中是“要我做”,而不是主動的“我要做”,這樣的被動狀態對孩子的成長極其不利。父母跟孩子之間的拉鋸戰式的談判不僅會浪費掉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會讓父母失去耐心,造成不良的情緒。脾氣不好的父母還會打孩子,從而傷害孩子的感情。在孩子一開始拒絕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家長們一定要注意言辭,不要給孩子產生誤會。比如,孩子不吃飯,要看動畫片。這個時候,家長忌諱的言語就是“吃完飯就可以看動畫片”。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幹任何事情都必須專心致志,吃飯的時候不能看動畫片,看動畫片的時候也不能吃飯,幹完一件事情才能幹另外一件事情,並且堅決地關掉電視。拒絕孩子一定要堅決,不能給他留有僥倖心理。如果孩子委屈地哭也不能心軟妥協。實際上很多家長都明白道理。就是心太軟,架不住孩子的哭鬧,然後向孩子妥協,孩子每一次都能透過哭鬧的方式達到目的,那以後家長還能管住孩子嗎?而且這樣的次數多了,孩子還會認識到家長不講信譽。給孩子的早期教育形成誤導。
-
6 # 虛懷靜思君
這位家長你好,個人秉承的教育理念是從根本出發,以預防為主,用合適的方法進行引導。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是幫大人做點事如家務勞動跑跑腿之類的也情有可原。如果是在自身學習上,比如學習完後要玩遊戲,考多少分要買什麼玩具,就必須注意合適的引導了。
這裡重點講學習方面,個人認為要達到自己能力預期效果做好一件事首先是思想其次是態度最後是智方法。因為思想一通態度和方法自然水到渠成,我們大多數人智力其實都相近,而有賢能不肖之分關鍵就是在思想上出了問題。一個孩子在學習中總是談條件,就需要警惕了,看看孩子是不是思想上出了問題。學習本來是自己的事,是一件有益的事,孩子在學習中談條件,家長又不斷妥協,必然會對孩子產生一種心理暗示:學習是為了父母,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學習是一種受罪和犧牲,所以父母會答應條件去補償我。孩子一旦有了這種思想,就會大大降低其主觀能動性性,厭學,敷衍了事。這時候家長繼續妥協,無異於飲鴆止渴。所以很多大學生中學在老師家長的監督下成績優秀,可以到了大學就放飛自由,最後落個掛科留級甚至被退學的下場。
作為家長,就需要將孩子引導過來。個人覺得孩子還能談條件去學習至少還不算壞事,還有的糾。大致的思路是,磨刀不誤砍柴工,從思想上去引導他,讓他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是一件有益的事情,這就需要家長的智慧了,所謂聞斯行諸。我的方法是從孩子的興趣入手,比如我侄女喜歡玩消消樂,我就特意跟她一起分析消消樂的規則和快速致勝的方法,最後把此向她總結是數學的思維方法的成果。再一個就是家長自己要有答應孩子條件不是補償而是獎勵的認知,讓孩子明白達到條件是因為做好了事的獎勵,而不是因為受苦犧牲的補償。最後,家長還是要以身作則起到垂範作用,自己帶個好頭跟孩子一起學習交流,別自己天天在一旁玩著手機卻叫孩子去用功學習,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況且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
-
7 # 涼粉媽媽
首先得分析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找到根源才能解決問題
樓主的困惑很可能是因為家裡人教育方式導致的,需要孩子幫忙做家務,主動提出獎勵看兩集動畫片;成績考得好,獎勵一個新玩具;不好好吃飯就鼓勵吃完了獎勵兩塊平時不被允許吃的零食。這些看似很靠譜很正確的育兒方式最終就演變成了孩子對待事情總是談條件,這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
然後我們談談這種方法的弊端
相信我們小時候都有因為做得好被父母獎勵的經歷,一直以來獎勵的方式都被認為是積極的,正確的。但事實上,這會造成不良後果:
1.如果對待一件事情,不是內在激發的興趣而靠外在激勵,是不會長久的,甚至會變質。依靠交換條件來鼓勵孩子學習,總有一天你的條件對他沒有了任何誘惑力,那個時候它會徹底放棄學習的。
2.獎勵也是一種懲罰,因為只有孩子按照大人要求的做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其實也是對不按照大人意願做的一種懲罰。
3.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在被掌控著的,隨時可能因為自己想玩某樣東西而被提出條件去完成,會壓抑內心的真實想法,怕被提出條件而不敢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4.孩子可能以後做每件事情先想到的都是額外的回報,失去同理心,不會先考慮這件事情本身的意義,對孩子價值觀造成扭曲。
最後說說解決辦法
1.從小我們應該給孩子灌輸正確的價值觀,不是做所有事情都能得到短期的回報,甚至是別人的獎勵,更多的應該靠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讓孩子體諒你,理解你,做你的幫手做家務,不是為了贏得零食或者動畫片觀看權利,而是因為他是這個家的一份子,父母很辛苦,他可以理解父母,主動願意幫忙,有時候父母可以示弱,不要表現的太強大,可以尋求孩子的幫助,讓他有主人翁意識,主動參與進來。
2.發掘事情本身的樂趣,經常會有人用獎勵方式來激勵孩子學習,但孩子本身對學習可能不感興趣,為了達到要求名次,甚至去作弊,撒謊,其實對他們沒有任何好處,因為他們為了拿到所謂的獎勵,已經失去了本身的樂趣,只有自己愛上這件事情,不需要談條件,主動就會去做,把外在動因轉變為內外。父母能做的就是想辦法發掘學習的樂趣,融入到遊戲當中,又不被察覺,寓教於樂是最好的教育。
3.告訴孩子有些必須做的事情,如果不做的真實後果,這個後果不是你的懲罰,而是實際存在的,讓他能自己承擔後果,自己做出選擇,而不是因為外在的條件一時接受,其實內心根本不認同,只要他能接受最終結果,給他選擇權。
-
8 # 師師姐姐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大人在跟孩子交流中也經常用談條件的方式,讓孩子服從。
1
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面對問題時,都要遵守一個原則:
分清邊界,讓上帝的歸上帝,讓凱撒的歸凱撒。不要用條件進行誘惑或者威脅。
2
大人講道理時,無論孩子多叛逆、發脾氣、對抗……
大人只要堅持溫和而堅定的重複你的規則,不要威逼利誘揍,更不要妥協。
3
在大人對原則多次的重複和堅持中,孩子才知道做事情的邊界和規則。
否則孩子不知道好壞對錯的標準,對外無所適從,內心一片混亂。
-
9 # 有米atingbaby
每個孩子是有自己的小聰明的,大多數的時候,他們的“條件”都是試探性的,甚至不是真的想實現,只是想試探下爸爸媽媽。
如果家長一直縱容孩子凡事都講條件,很可能讓他們誤以為所有事都可以用“條件”來解決。對孩子的未來百害而無一利。
如果小的時候,孩子哭著喊著要買玩具,不買就撒潑打滾砸東西,你同意了,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他依舊用這種方法來治你。所以,對於孩子愛“講條件”這個壞習慣,家長一定要及時制止。那麼,當父母的該如何幫助孩子改掉這個毛病呢?
1、不要用物質當獎勵:
當孩子不願意去做某些事的時候,家長可以先耐心的瞭解一下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而不是一開始就用物質引誘孩子。家長在對孩子提出要求和進行督促的時候,也是樹立威信的時機,拒絕用物質當獎勵,慢慢的孩子也不會去講條件了。
2、用精神鼓勵作為獎勵:
家長想要扳正孩子討價還價的毛病,還可以透過非物質條件來引導孩子。給孩子一個擁抱、一個親吻,這都是很好的精神鼓勵,孩子漸漸地也會很樂意去這樣做。
3、給孩子指定規則:
其實,約束孩子是最好的方法。透過給孩子指定規則,讓孩子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商量、哪些事情必須去做。這些原則性的問題,家長應耐心的去和孩子解釋,這樣做不僅可以樹立父母的威嚴,還可以讓孩子更有規矩。
當然,一個會跟父母“討價還價”的孩子,至少說明,父母的教養風格不是“專制獨裁型”,孩子的自我意識、自主性還是有發展空間的。如果大人從不妥協,一丁點兒都不,孩子也會和大人一樣,絕不妥協。所以,有些事可以適當讓步,孩子提的要求合理,父母可以給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間。
-
10 # 天佑媽咪
現在的孩子很聰明,腦子轉的特別快,哄大人開心的方法也特別多,比我們小時候思想成熟幾倍,都知道為了自己的利益和想法,和大人談條件。有時和孩子說話什麼的,還真得要慎重考慮,要不然說著說著,就被孩子套進去了。之前我家大寶想看電視,只要一有機會就開始談條件。比如吃飯時,他就會故意說:"媽媽,你做的菜真好吃,我很快就能把飯吃完,但吃完了你就給我看電視,不然我就不吃。我直接反問他:如果你吃飯是為了看電視的話,我覺得你可以不要吃飯了,浪費糧食,餓著肚子,就只給你看電視,尊重你的意願好嗎?相信大多數孩子聽到後,第一反應就會回答:"不好,也不敢再提看電視的事,會乖乖吃飯。"當孩子跟你談條件時,你千萬不要順著他的思路走,應變相或直接拒絕他,徹底製作這種行為。
-
11 # 陪寶貝一起長大
可以談條件的時候
例如,我和孩子在家學習,她比較拖沓。我為了提高她注意力集中度,要求她按時完成。這孩子就跑來談條件了,要求自己能完任務,就給她買玩具。
我想了下,告訴她,沒問題,但是需要集滿三顆小星星。每完成一次一顆小星星。
一週過去,孩子拖沓的習慣開始改善,星星的動力還是很大的。
用條件制約條件例如,我女兒和我談條件的時候,我也和他談。讓她幫忙做家務,她要買東西,我就告訴她我還做飯給她吃了,她要給我什麼?
幾個回合下來,孩子從氣急敗壞,到很少隨意談條件。
你看,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還是可以讓孩子思考別人也做了很多的。
另外,建議讓孩子多參與家庭勞動,才會明白別人的不易,學會感恩。
用感受代替談條件在孩子面前撒撒嬌也無妨啊,例如告訴她媽媽累了,請孩子幫個忙,用愛來感化他,也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當然,在平時也要多和孩子談心,感受孩子的情感需求,讓孩子的感受有出口。
久而久之,孩子就明白,除了硬邦邦的談條件,還有用愛來衡量的方法,這樣的孩子情商會高。
-
12 # 雪兒老師
教養的真相:條件交換的孩子 被動不聽話
我曾經幫一對父母解決孩子非常愛看電視的問題。這對父母一關掉電視時,孩子就大發雷霆、大吼大叫。我問他們說:「孩子一天看多久電視?」媽媽說:「大概兩個小時。我們告訴他,吃完飯或做完功課,就可以看電視。」我搖搖頭:「這就是把看電視當作誘因,最後讓他無法自拔的陷阱!」
「如果你乖乖坐好,我就給你玩具。」「你把飯吃完,我就會讓你喝果汁。」「幫忙做家事,才有零用錢」……,這些讓孩子可以馬上動起來的「條件交換」,代表孩子都是為了誘因而表現,但,這是好的做法嗎?
條件交換,孩子模仿到的是討價還價
研究發現,給孩子獎勵,不能含有任何「控制」成分,控制與自我挑戰、能力滿足無關,這叫做「賄賂法」。上述的例子,乖乖坐好有玩具、吃完飯喝果汁,都是控制,這樣的獎賞不僅無效,反而有反效果,會降低自發性坐在餐椅上的內在動機。
心理學研究發現,如果經常用東西跟孩子交換,孩子就會被你暗示,而更喜歡那樣東西,最後導致不是因為餓才去吃飯,而是因為果汁才吃飯。這種行為的危險性在於,如果大量用這種交換條件去換取孩子要做的事情,他的內在動機就會喪失。而且,孩子會覺得獎品不夠豐富就不做,開始討價還價。
面對大一點的孩子,我們常常這樣做。「做家事,賺零用錢」是非常危險的錯誤觀念。如果已經養成只要做事就有錢拿的壞習慣,日後他參與每件家事前,都會先問你:「媽媽那我今天幫你拖地、幫你澆花、幫你倒垃圾,有沒有錢拿呢?」若孩子開始以金錢為衡量標準,甚至問你:「那有多少錢?」這就表示,孩子已經中了賄賂法的毒。
要改變這種錯誤的教養方式,就要減少條件交換的方式,讓孩子聽話。但是要如何獎勵,才能避免賄賂又能引發內在動機呢?那就是改良版的「集點制度」。
訓練小孩耐心與等待,善用「改良式集點」
所謂改良式的「集點制度」,有三個實施重點。首先,當孩子缺乏行為動機時,才能用集點制度;好比說練琴、閱讀、洗碗、整理書包等,有些孩子沒辦法從這些地方培養好習慣,也不知道自己為何要這樣做,因此造成親子之間溝通認同不一致,這時就建議可用改良式集點。
這種時候不需要有動機,純粹是幫孩子建立好習慣,但在操作的過程中,父母要幫孩子分析,而不是單純為了集點而集點,例如,在貼貼紙的同時你可以說:「嘿,我發現你今天很主動耶!我覺得你今天很認真呢!所以媽媽給你加一點。」用這種方式加強孩子正確行為,才不會讓他忘記自己曾經做過的優良行為。
其次,集點制度有年齡限制。怎麼說呢?一般來說,大約4 歲以上的孩子會比較適合使用集點獎勵制度,因為年齡太小的孩子,可能會真的為了想得到貼紙而做出一些優良行為;4歲以上的孩子開始滋長同理心,也比較成熟了,能知道別人的要求,比較聽得懂大人的分析,可藉此訓練延遲滿足、讓他們瞭解過程比結果重要。
最後,集點獎勵制度能少用時,盡量少用。如果一定要用,也必須事前共同討論。例如,集滿10 點可以有一個小禮物、集滿30 點就可以親子出遊,集滿60 點,就可以去看一場舞臺劇……。這個規則在事前就要先約定好,而且當孩子達到第一階段時,要引導他思考要不要換掉,還是要留著往下一個目標邁進。改良式集點制度的關鍵,是讓孩子分析自己的進步點,4 歲的孩子仍不知道自己做對了什麼事才得到獎勵,而且容易因為獎品而忽略過程,父母從旁的引導與分析,是提升孩子心智成熟的重要做法。
也就是說,集點獎勵制度的關鍵,是讓孩子分析自己的進步點,4 歲的孩子仍小,並不知道自己在過程中努力了什麼而得到獎勵,父母從旁的提醒與分析,是教會了他自己分析自己的能力,這也是最受用的禮物。
不同的年齡層,獎賞技巧也應該不一樣,大約10 個月左右的孩子,就會開始會做出展示(showing-off)的討賞行為,藉此得到大人的注意力。所謂「展示」,家長們最常遇到的例子就是幼兒把水喝光光後,把杯子舉得高高地給大人看,期待大人的讚美與肯定。在這個行為的背後,我們可以發現,孩子並非要物質上的滿足,而是更喜歡與大人的互動。所以,期望2 歲以下的幼兒有好的行為,就要留意孩子的「展示」行為,給予大量的回饋,才是最重要的親子互動。
習慣「社會性讚美」的孩子,長大後物慾比較低
很多孩子跟大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時,家長常常都在滑手機及忙自己的事,這樣人在心不在的相處,就是在破壞學習的動機。學齡前的兒童,除了讚美、擁抱,「集點表」的運用也能讓他表現更好。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對於自己能完成的事情感到很驕傲,期待大人看到他努力換來的集點表,為了得到肯定貼紙,會比較有動機去完成。
例如,早上起床只要不哭,可得到一張貼紙,不論孩子是否賴床或生氣。很多父母擔心,一天下來會不會給太多貼紙?其實,只要把換獎品的目標拉遠即可,如60 點再換獎品。
小學以後的孩子,心智成熟度更高,父母可以執行複雜的獎勵,例如「主動」有1 點;「動作快」有1 點;「專心」有1 點。審慎訂出好行為價目表,當孩子做出非常難得的好行為,跟學齡孩子溝通後,可以加倍給點數,讓孩子記憶深刻。
除了具體外,學齡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權力下放」,例如自己決定去哪裡玩、自己安排課後時間,這對學齡後的孩子是重要的獎品,因為代表著大人對他的肯定。
還記得前面提過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嗎?當孩子感受到尊重後,他才會有動機去「自我實現」,對學齡孩子來說,有更多自己能獨立完成的成就感,比獲得物質更重要。
-
13 # danny老師
孩子做事情喜歡跟大人談條件,首先這個孩子幼年時期的教育方式就有一點問題,說明家裡的大人經常用獎懲制度去要求孩子做事,從而導致孩子長大後喜歡跟大人談條件。
這個現象肯定是要糾正的,否則對孩子的成長有不良影響,我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
【1】先區分哪些是應該獎勵的
隨著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大,他所會的技能也越來越多。但是像大家都在做的一些基本生活義務,是不應該獎勵的,比如吃飯、睡覺、洗澡和學習等等。應該獎勵的是孩子主動幫家長分擔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因為某件事反應了他良好的德行品質,又或者是勇敢、進步等方面。
【2】不要讓孩子覺得“愛是有價的”
當孩子提出要以條件交換父母的關心或寵愛時,一定要跟他好好談談。告訴他,愛是不能用東西交換的,爸爸媽媽關心你是應該的,相反,你孝順爸爸媽媽和其他愛你的長輩也是應該的。如果爸爸媽媽覺得你進步了,自然就會獎勵你,但是你不能因為做點什麼事情都主動要求爸爸媽媽買東西來交換,這是不對的。
【3】獎勵品的分類和控制
不能因為一點小事就買很貴重的東西,孩子只會變本加厲,以後再想讓他做點什麼就很難了。在一些情感方面的事情,可以用精神獎勵法,比如幫媽媽捶背媽媽回一個擁抱和親吻、幫爸爸拿拖鞋爸爸陪著玩會遊戲之類的。其他方面就大人自己定,有意義的小玩意很多,要控制不能獎勵的太頻繁,這樣不益於後面要求孩子如何去做,也不利於教育和孩子成長。
-
14 # 龍鳳胎奶爸海東
首先,家長先改掉用條件來和孩子談交易!比如,你好好吃飯,就可以給你看電視!你不收拾好玩具,棒棒糖就不許吃!你不睡覺,明天就不帶你出去玩了!你用這種方式和孩子溝通,他自然就學會了談條件了!
其次,家長不要屈服孩子的條件,要溫柔的堅持原則!可以用倒置的方法來處理,比如,你想吃棒棒糖,這沒關係,爸爸可以給你買一個。但是和你吃不吃飯沒有關係!!所以爸爸不會因為你吃飯快而給你買棒棒糖!
最後一句話,孩子的問題,先從家長們身上找,因為孩子開始是模仿家長的!
-
15 # 唯美小葉
你好這位朋友,我家孩子就是這樣的。每次讓寫作業或者做點什麼事都會跟我提出大大小小的條件。
首先呢我會根據他提出的條件來判斷,能讓他滿足的我會盡量去做,做不到的,或者是涉及到很高的金錢的我會跟他說明白,我會說:“現在家裡沒有那個條件給你買”“你這個條件是媽媽做不到的,你可以換一個或者下次再說”反正基本上花超過10塊錢的我不會答應他。
如果他非要去達到他的目的的話我會不理他,命令他去完成該完成的事情。
也都是根據實際情況去決定的。
這是我的方法,也不知道你能不能採用上!我的回答就這樣了,祝您家寶寶快樂成長
-
16 # 七月七晴
對於孩子喜歡談條件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應該儘早制止,小的時候可以透過閱讀繪本,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懂得相處之道。對於帶娃,個人覺得家家各異,不能一概而論。
-
17 # 與眾卟仝
我家小朋友做事情如果跟我談條件,我會直接回復他:那麼你可以不要去做這件事。首先,這是你的事,去不去做隨便你,跟我沒有關係的,你不做就放那裡好了,我也沒有什麼損失。
重要的是要讓小朋友意識到,這件事情是在為他自己做,而不是為別人做的。
跟他說清楚要求他做這件事情的原因,以及他可以從中學到什麼,小朋友也是有自己的思維模式的,從思想上去糾正他,只有讓他意識到自己做事情跟大人談條件是不對的,才能從根源上去杜絕這種事情的再發。
-
18 # 張若水
首先,大人先不跟孩子談任何條件。孩子怎麼會"做事情喜歡跟大人談條件"的呢?我猜,兩個原因。其一,大人也經常跟孩子做事談條件。孩子的這個習慣,其實是跟大人學的。只是大人們常不自知。其二,孩子第一次跟大人"談條件"沒有被拒絕,孩子從中嚐到了"甜頭"。後來就慢慢喜歡上了這種溝通方式。與其說"喜歡",不如說是種"習慣"。孩子之所以會養成這種習慣,其實還是因為孩子的有些"條件"大人們覺得可愛又好玩兒,或者是為了應付當時眼下的某個問題,就臨時很跟孩子"妥協"了。
其實,"談條件"這件事,也不全是壞事。主要大人得讓孩子明白,哪些事是可以談條件的,哪些事,是無條件可談的。比如,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對你的愛就是無條件的。"然後反問孩子,還有哪些事,是他必須"無條件"做的,這樣可以避免孩子再提出一些完全不合理的"條件"。另外,當孩子提出一些不合理的"條件"時,父母應當即拒絕並跟孩子說明道理,比如孩子提出"要挾性"條件時,就要嚴辭拒絕。並跟孩子講明,那時一種錯誤的溝通方式。甚至必要時家長也"要挾"一下孩子,讓他切實感受一下那樣做是不對的。
-
19 # 宸宸們的媽
這個不可一概而論,因為會談條件說明孩子思維需要發育好,也是平時觀察或者學習效仿的結果,所以要一分為二。
首先,要看是什麼事情,如果本身就是孩子自己應該做的,那麼就要和他講清楚,這個是不該有條件的,因為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負責,都有自己在這個家甚至這個社會該做也必須去承擔的事情。
第二,如果是幫助他人,非自己的“分內”事,可以用延遲滿足或者以遊戲幣方式繼續獎勵,積累一定遊戲幣可以達成某種願望。
第三,在平時的生活中,要注意和孩子的溝通方式,或者自己為人處世的方式,因為身教勝於言教。
-
20 # 石榴爸爸育兒經
孩子做事情喜歡跟大人談條件並不是一件壞事,題主不用過於擔心,只需要正確引導就可以了。
喜歡講條件的好處:
1,代表孩子的邏輯清晰
2,代表孩子懂得據理力爭
3,代表孩子思維正在快速發育
喜歡講條件的壞處:
1,容易影響孩子的價值觀
2,容易喪失對家長的“敬畏心”
3,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何應對?
1,如果孩子提出的條件合理,建議家長滿足孩子提出的條件。如果不合理,應果斷拒絕孩子提出的條件,並告訴孩子拒絕的原因。
2,教會孩子用正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這個過程通常較長,需要家長有充分的耐心。同時家長平時也應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教育孩子時應多聆聽孩子的內心想法。
3,減少對孩子進行物質獎勵的次數,增加精神獎勵的次數。
4,和孩子一起定個規矩,比如: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哪些事不能坐等等,規矩定下後一定要遵守喲!
回覆列表
喜歡談條件的孩子,說明他比較聰明,善於言辭,我們應當鼓勵。不過,有時候要加以正確的領導,合理的條件可以答應他,不合理的條件堅決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