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岸邊捧沙的文史館

    李白的夢想是什麼?在他的《南陵別兒童入京》中早已告訴了我們答案。

    面對朝廷拋來的橄欖枝,這個率性的詩人一點也不懂得掩藏他的激動和快樂。他高唱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這兩句詩的背後隱藏著他的夢想:我李白可舉杯成詩篇,亦能入朝安社稷!於是李白向長安走來,向夢想走來。

    後來的事情我們知道了,三年的御前時光,離夢想那麼近,他卻夠不到,使他揚名的依然是詩歌。他累了,玄宗也累了。於是有了賜金放還,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事實告訴李白,安心去做詩人吧。治國安邦讓別人去做。世間可以少一個三流政客,卻不能缺一個一流詩人。可李白卻如孩子般倔強,真正的詩人都像孩子啊!

    最終,永王兵敗被殺。李白被流放夜郎,後遇赦。在生命的最後,在安徽當塗,他寫下了絕筆之作《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詩中的大鵬展翅奮飛卻半空摧折,餘風激盪卻扶桑掛袂,這多麼像空有大才卻難施抱負的李白啊。即使李白已經憑藉他的才華達到文學殿堂的高峰,但是他真正的夢想從未實現。

  • 22 # 東方白sc11

    李白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在當時的條件下是無法解決的。因此,他總是陷於“不稱意”的苦悶中。而且,只能找到“散發弄扁舟”這樣一條擺脫苦悶的出路。這樣做不免有些消極,但是他這樣做也是在表示對惡勢力的不屈服,表示與現實社會的決絕。

  • 23 # l野山鷹ok

    李白的夢想是什麼?他實現了嗎?

    這個問題我們先看看李白的詩吧。曾有詩: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又有詩: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淨胡沙。又如: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陖源。從他的詩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夢想是建功立業,然後再歸隱。他一生不甘於碌碌無為,積極出仕,不喜歡官場的爾虞我詐,所以一生也就不是那麼順利了。

    據說李白出身商家,不能參加科考,透過道士和公主的途徑來到唐玄宗身邊,可唐玄宗認為大唐不需要一個治世之臣,沒把李白放在眼中,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李白的事業一直沒有實現。

    安史之亂時,李白自以為得到一次(為君談笑靜胡沙)的機會,可惜他跟錯了主子(李璘)結果被流放夜郎,遇赦回來後,已是風燭殘年,再也沒有機會實現他的夢想。上元三年溘然長逝,終年六十二歲。所以人生一世,機遇,貴人是相當重要的。沒有機遇和貴人的相助,想達到目地相當困難。

  • 24 # 讀史文摘

    李白夢想當宰相又想當神仙。

    一個也沒實現。

    所以夢想要專注,李白這樣的天才終生也沒有實現一個夢想,做為凡人的我們更要專注,聚焦自己的目標。若朝三暮四,忽東忽西,終歸水中撈月,一事無成。

  • 25 # 那山悅讀

    李白的一生,是跌宕傳奇的一生,是天真浪漫的一生,也是命途多舛的一生。

    “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

    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旻.

    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

    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

    這是李白古風十九首其中的一篇。從詩以言志的角度看,他希望自己能像古聖先賢一樣,用自己的才華與學問去匡扶濟世,這種強烈的入世精神來至於儒家學說的“立德 ,立言,立功”的教誨與影響。

    但他不是純正的儒士。

    開元十三年(726年),他告別了成長、求學、訪道、任俠的蜀地生活。因為,他嚮往著水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外面的世界。對於未來,他踟躕滿志,滿懷豪情,就此出蜀,踏上了“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理想之路。

    李白青少年時,就不隨流俗,相當自負。他曾去偈見時任渝州(重慶)刺史李邕,這本是一次登門拜訪的請益之舉,為其展示自己的才華,也為其贏得前輩名人的認可與推薦,好讓自己在社會上成名的更快,也有助於以後的人生道路更加平坦好走。

    但這不符合李白的個性。在李邕面前,他不拘俗禮,高談闊論,氣場十足,根本沒有一點謙虛請教的意思,這讓李邕非常不高興。

    李邕是何許人也?他的始祖是戰國時期趙國的武安君李牧,傳承到唐代,李氏一族也是官宦世家子弟。何況李邕本人,能詩文,尤其擅長書法,盡得王右軍行法之妙。哪怕立足於盛唐濟濟人物之中,李邕也是盛名在望。心氣如此之高的人 ,聽著李白直率不謙的話,似有被其冒犯的不爽,因此越發輕慢於李白。

    李邕《晴熱帖》

    李白也不甘示弱,揮筆寫就一首詩慨然呈上:

    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這口氣很狂吧?不對,狂的還在後面哪!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遊歷到湖北襄陽,在襄陽他遇見了大詩人孟浩然,並與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從李白所贈孟浩然的詩篇中可以看出,他對孟浩然的傾慕與憐惜。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心高氣傲的李白在屢屢碰壁之後,不得不去接受現實,不得不去尋找力爭上游的機會。因此,他上書襄陽刺史韓朝宗,望能助以援手給予推薦。

    《與韓荊州書》

    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豈不以有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俊,奔走而歸之,一登龍門,則聲價十倍!所以龍蟠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願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則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穎脫而出,即其人焉。

    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皆王公大人許與氣義。此疇曩心跡,安敢不盡於君侯哉!

    韓荊州是何許人也?

    韓荊州,也叫韓朝宗。他是當朝名臣韓思復的兒子,韓家從唐初便是官宦世家,也算是京城的名門望族。從《新唐書》對韓朝宗的記載看,他一生政績十分平庸。不過由他向朝廷推薦的人才中,倒是有幾位亮眼顯目。比如崔宗之、嚴武、張延賞等都是他推薦的,但韓朝宗推薦的人中幾乎全是世家子弟。所以,李白以詩文自薦的方式,是不入他法眼的,這種《上韓荊州書》只能是明珠暗投了。

    在幹偈一些地方官員,希望他們能把自己推薦給朝廷,但均無結果之後,李白便來到了長安。

    有人講開元時期博學宏詞已設多年,為什麼李白還要走“終南捷徑”這條路呢?史書上給出的解釋是,李白出身於商人家庭,而大唐的律法明令禁止商人家庭,不能以應常舉和制舉入仕途。所以李白想入仕途只能有兩種方式了。

    一、以隱居方式造勢,等待朝廷的招募。

    二、透過結交王公大臣、名人等,得到他們的推薦,從而踏上仕途,這也是李白想要的方式。

    在京期間,他一擲千金,廣泛結交各界名流。其中就有當朝名士賀知章王昌齡等,也有權貴宰相張說,和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等。在賀知章看到李白呈上的《蜀道難》和《烏棲曲》等詩篇後,被其雄奇瑰麗,飄逸出塵的詩風,所驚異,所折服, 嘆道:“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被賀知章稱之為謫仙人,這也是後世尊稱李白為“詩仙”的起源之說。

    有各界精英的推崇與加持下,李白已躋身於名流之首,也因此名滿於天下。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裴旻劍術、被唐朝人尊為“唐代三絕”。

    因有好友賀知章玉真公主等人,竭力向唐玄宗推薦之下,在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得以進宮朝見。玄宗對他也是禮遇有加,“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在對話中,李白也是應答如流,妙語連珠。玄宗十分欣賞,隨即安置李白供職於翰林院。

    其實翰林的工作地位是相當優越的,因為他們是皇帝的御用文人。這期間李白奉旨寫了很多詩文,比如他為唐玄宗和楊玉環,寫的一些關於宮廷生活的詩:

    清平調詞三首

    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二、

    一枝穠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但是李白漸漸厭倦了這份工作,因為他認為自己具有呂尚孔明之資,是帝王師和宰相之才的人,怎麼能天天干這種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伶人弄臣之事?

    因此產生了消極怠工的思想,整天醉臥長安酒肆,就有了以後杜甫的《飲中八仙歌》:

    …………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

    即便如此,來尋他的宦官們,從酒肆中連抬帶架,還是把他請進了皇宮。也許是他酒勁發作的原因,也許是平時壓抑的情緒需要宣洩的緣故,進宮後,他抬腳便讓高力士給他脫靴,又喚貴妃幫其研墨,然後才肯大筆一揮。但是,皇帝身邊的人能隨便招惹的嗎?為逞一時之快的結果是,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了。這也不全是來至宮中人的讒謗,其中還有唐玄宗對李白的心理上的不適。因為,在皇帝的面前只有低聲下氣的份,哪能有持才傲物的主?

    就此,李白的進取功名之夢,濟世利民之思被打碎。他在《夢遊天姥吟留別》詩中寫道:

    ……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自古以來,大多中國文人的思想與行為,都是在「進則儒,退則道」的哲學範疇之內。李白被“賜金放還”以後,更是全身心的徜徉於山川河流,林泉村野之間,去尋找他精神孕育的源頭,和生命存在的意義。

    由於現實的困頓,李白要在詩與遠方中尋找自我的解脫。最終,他還是問道求仙未果,而他在遊歷中寫下的詩篇,卻成了千古之絕響。

    天寶三載(744年),李白東遊洛陽時,他遇到了杜甫,這兩位偉大詩人的會面意義非凡,是李杜兩人之大幸,也是大唐詩壇之大幸,更是中國文化之大幸!

    在相約共遊梁宋之地期間,他們兩人結下了深厚的道義之交。杜甫在《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詩中,間接描寫了這段過往: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

    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

    ……

    李白也在兩人遊歷之後,出於對杜甫的思念之情 ,他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詩中這樣寫道: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沒有了名韁利鎖的束縛,只有蒼茫獨立時,與天地萬物的對話,以此付之於詩篇,而詩中所呈現的雄渾莽然之氣,和壯懷逸興之思,無不是他在遊歷大自然中,被賦予的一次次生命的怒放。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嶽尋仙不辭遠,

    一生好入名山遊。

    ……

    在遊歷中,最感人至深的莫過於李白所寫得《贈汪倫》一詩,雖是萍水之交,卻遂成千古佳話: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清代袁枚在《隨園詩話補遺》中,對《贈汪倫》的寫作背景有這樣的記載:

    唐時汪倫者,涇川豪士也,聞李白將至,修書迎之,詭雲:“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雲:“‘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並無萬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數日,贈名馬八匹,官錦十端,而親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絕句一首。

    “安史之亂”中,唐玄宗倉惶逃往蜀地,太子李亨被任命為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平盧節度使,負責平叛。“馬嵬坡事變”後,楊國忠被眾將打死,楊貴妃也被處死。至德元載(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即位,尊玄宗為太上皇。他命郭子儀與李光弼等將領討伐安史叛軍,先後於至德二載(757年)六月和十月收復長安、洛陽兩京。

    至德二載(757年),李白五十七歲。在永王李璘派人幾經招募下,李白又有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念。在永王軍營裡他寫下了《永王東巡歌》,表達了建功報國的情懷。

    《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二》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淨胡沙。

    說到底李白只是個書生,他並不具備他自詡的呂尚孔明之資。就拿永王李璘起兵一事,他根本沒洞察出永王擁兵自重,擅自引兵東巡的用意,導致唐肅宗派兵征剿,永王兵敗後,李白在潯陽入獄。從永王起兵一事,能就說明他缺乏洞燭深微的政治觀察力與社會敏感性。

    李白入獄後,他的第二任妻子宗氏悲痛欲絕,全力營救。幸有宋若思、崔渙、郭子儀等人的營救,才免遭一死。後被流放至夜郎。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佈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重獲自由的李白,在《早發白帝城》一詩中,最能體現這種如釋重負的心情:

    早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他把自己的手稿交給族叔李陽冰,並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

    李白入獄、流放以及逝世期間,杜甫對他的聲援、安慰、鼓勵和評價,從未間斷。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聲名從此大,汩沒一朝伸。

    文采承殊渥,流傳必絕倫。

    龍舟移棹晚,獸錦奪袍新。

    白日來深殿,青雲滿後塵。

    乞歸優詔許,遇我宿心親。

    未負幽棲志,兼全寵辱身。

    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

    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無鄰。

    處士禰衡俊,諸生原憲貧。

    稻粱求未足,薏苡謗何頻。

    五嶺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幾年遭鵩鳥,獨泣向麒麟。

    蘇武先還漢,黃公豈事秦。

    楚筵辭醴日,梁獄上書辰。

    已用當時法,誰將此義陳。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濱。

    莫怪恩波隔,乘槎與問津。

    《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也許就像杜甫所說的“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李白如此,屈原如此,韓非、太史公、賈誼、杜甫等人的命運,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李白的一生對建功立業,匡扶濟世的夢想,確實沒有達到,甚至可以說,是十分失敗。但是人生就是這樣,“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因為李白,我們看天空的明月就十分親切;因為李白,我們對杯中之物則倍加感興;因為李白,中國的山川河流才有了文化記憶與人文景觀;因為李白,詩歌才能如此的深入人心……如果他繼續留任於翰林院,繼續當他的御用文人,他就不可能寫出一些“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篇章。也許“自古聖賢皆寂寞”。李白落魄了,中國的文化卻大放異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談了兩年,一直不冷不熱的狀態,談戀愛期間一直都是AA制,他昨天跟我說婚後也是AA制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