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銀行家安迪成功從肖申克監獄越獄後,拿走了典獄長諾頓的37萬美元(當時的1美元相當於現在的25美元,相當於是一筆鉅款了)。好好利用自己的學識,掙更多的錢不好嗎?為啥要去墨西哥的錫瓦塔內霍,開間小旅館,租艘破船為生?
23
回覆列表
  • 1 # 碧落靈犀

    銀行家安迪是《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中的主人公,在電影中,他被誤判兩項殺人罪,入獄後十九年成功越獄,在錫瓦塔內霍度過餘生。

    我認為,銀行家安迪之所以這樣選擇,有以下幾個原因:

    1.他的身份

    在肖申克監獄裡時,銀行家安迪暗中幫典獄長做假賬貪汙。為此,他特地創造了一個不存在的人,來承擔這些罪名。最後越獄時,他把這個不存在的人的相關證件全部拿走了,讓這個人成為了自己,這能讓他躲過之後警察的追捕。

    不過,雖然安迪現在有假身份可用,但他沒有去整容,外貌沒有改變。熟人或者曾經的同行想要認出他,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2.他的慾望/心態

    在監獄這麼多年,銀行家安迪對尋常人追求的東西,比如名或利,已經看淡了。之前天天與錢打交道的他,在監獄裡做的事是踏踏實實的事業——翻新圖書館、幫助獄友獲得高校文憑,讓他們出獄之後能更好地生活。

    20年養成的習慣很難改變,因此,出獄後他也許沒有再做銀行家的慾望了,他更喜歡做個普通而溫暖的人,繼續做著他想做的事業。

    3.他希望獲得真正的自由

    安迪在肖申克監獄裡是個救世主形象,他救贖了其他獄友,讓他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曙光。但是,沒有人來救贖他,除了他自己。

    在影片後半段,湯米被殺後,他跟瑞德吐露心聲:雖然妻子不是自己殺的,但是是他自己導致的,如果不是把她從自己的生活中趕走了,說不定她就不會出事。

    他在那時也第一次提到了錫瓦塔內霍,提到了它位於太平洋邊上,提到了墨西哥人稱太平洋為“沒有記憶但是溫暖的地方”。

    這就說明了他當時的心理狀態:覺得自己還是有負罪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放下曾經的記憶,在餘生好好生活。

    等到他有朝一日,真正放下了,也許他才能獲得他想要的,真正的自由吧。

    總結:安迪選擇在一個偏僻的地方度過餘生,而不是去做銀行家,一個是因為自己的身份不方便;一個是因為他已經沒有了當銀行家的慾望;還有就是,他想要救贖自己,獲得真正的自由。

  • 2 # 光影漸隱

    先說個輕鬆版本的:

    “如果不需要考慮收入,你會選擇什麼工作?”

    “我都不需要考慮收入了,為什麼還要工作?”

    以上有玩笑成分,但也不無可能。在我看來,心理陰影的成分更多些。

    試想,他在監獄的時候用自己金融知識作了那麼多自己不想做的事,就為了麻痺對方換取最後的自由,出獄後繼續接觸數字和金錢的話,難免會回想起那段時光。

    而且電影結尾給男一號二號以“出世”的狀態,本身也是一種理想化的結局,瞬間就將整部電影的夢幻性提高了——同時也是在暗示,這樣的情節和現實交叉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 3 # 踏雲影片

    安迪越獄後最想要的是自由,無拘無束的生活。

    身為銀行家的安迪無辜入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是安迪還是抱有積極樂觀的態度,相信柳暗花明。

    雖然開始也情緒低落,消極懈怠,但很快找回了自己的主場,不讓自己繼續沉淪。

    在遭遇到騷擾的時候,誓死不從,哪怕是被揍的鼻青眼腫。

    透過自己的專業知識給警長做免稅申請,為獄友們爭取福利。

    同時堅持寫信,申請成立監獄圖書館,堅持教獄友知識考文憑等等。

    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都積極的活著,給身邊人帶來希望。

    逃獄後,最想要的就是自由自在,對於金錢名利已經看的很淡薄了。

    上面是我看完影片對安迪的理解和感悟。

  • 4 # 琳林影視

    因為他的監獄經歷已經讓他不在乎金錢地位這些外在的東西,反而想遠離這個骯髒的世界,去追求自己內心的安寧。

    他當銀行家的話,萬一身份被識破,又會面臨牢獄之災,更何況世界是否也會希望這位前兇手成為一名銀行家?

    最重要的是,安迪在服刑期間已完成救贖。 他了解自己對事業過於執著並且忽略了妻子,因此他對妻子出軌也負有一點責任。 他需要一個價格來換取它。 他追求自由生活,名利僅關在籠子裡。

  • 5 # 歷史趣聞請點我

    “等我出去後,”安迪最後說,“我一定要去一個一年到頭都有陽光的地方.”他說話那種泰然自若的神情,彷彿他還有一個月便要出去似的.“你知道我會上哪兒嗎,雷德?”

    “不知道.” “齊華坦尼荷,”他說,輕輕吐出這幾個字,像是唱歌似的,“在墨西哥,距墨西哥三十七號公路和僕拉雅阿蘇約二十英里,距太平洋邊的阿卡波哥約一百英里的小鎮,你知道墨西哥人怎麼形容太平洋嗎?”

    我說我不知道.“他們說太平洋是沒有記憶的,所以我要到那兒去度我的餘生.雷德,在一個沒有記憶、溫暖的地方.”

    Zihuatanejo.It"s in Mexico.A little place on the Pacific Ocean.You know what Mexican say about Pacific?

    They say it has no memory.

    That"s where I want to live the rest of my life.A warm place with no memory.Open up a little hotel...right on the beach.Buy some worthless old boat..and fix it up new.Take my guests out...charter fishing.

    Get busy living,Or get busy dying.

  • 6 # 花裡胡哨瓜

    這部電影已經看過很久,但是每次想起來還是會被主人公的毅力和對自由的嚮往所打動,為之振奮。現實當中有多少人能對一件事情如此執著,因為稀缺所以珍貴,這也是這部劇歷久彌新的原因,經典且完美。

    安迪為什麼選擇越獄後在一個偏僻的地方度過餘生,不去做銀行家?

    劇中有句臺詞很精妙:“這些牆很有趣。開始,你恨它們,接著,你適應了它們,時間久了,你開始離不開它們了,那就是被體制化了。 銀行家這個職業也是在體制化內的一個行業,安迪在被誣陷入獄前就是一個銀行家,在獄中還靠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監獄長做犯法的事,歷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逃脫出監獄這個牢籠,更想要逃出體制化這個牢籠,遠離黑暗和墮落。

    為啥要去墨西哥的錫瓦塔內霍,開間小旅館,租艘破船為生?

    其實劇中是給過答案的,那個小鎮是一個沒有記憶的溫暖的地方,看到廣闊的大海,安迪自然也不會想起那段絕望落寞的記憶和那個充滿陰暗的地方,有的只有溫柔的海風和淳樸的島民。他像一隻自由自在的鳥,可以趁著海浪翱翔。

    在那個一望無際的大海上,我想安迪才會覺得自己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 7 # 同城影院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仔細看了電影,不然不會問這個問題。

    獄長不會輕易讓安迪出獄,因為安迪是他的搖錢樹,他一定會設法延長他的刑期。

    安迪就算出獄,這個世界會要一個曾經的殺人犯當銀行家嗎?

    最重要的,安迪服刑期間已經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他明白自己原先太過執著於事業,冷落了妻子,所以妻子出軌他也是有一點責任的,現在他已經明白了,名利這種東西,是需要代價來換取的,他追求的是自由的生活,名利只會是牢籠。

  • 8 # Giao哥說

    選擇偏僻的地方度過餘生,原因有以下幾點:

    環境優美:雖然偏僻與世隔絕,但是有著溫暖的海水和美麗的沙灘,環境優美,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逃避追捕:越獄出逃違法,他沒有辦法洗清自己罪名,會被通緝,在那裡可以更安心。忘掉過去:安迪成功越獄是在20年後,在有著家庭的出軌的感情經歷後,只想忘掉過去,只想尋找一處靜謐的環境來度過未來的日子。正應了片尾的安迪那句話,那裡沒有回憶。自由簡單的生活:有了35萬美元可以說生活無憂,一個小旅館,幾艘破船,自由樸實的生活。才華是把雙刃劍:他非常明白為什麼被陷害入獄,正是因為他的出色專業才能才被不明的黑暗統治給利用,在獄中幫助典獄長也許不是一件偶然的事。隱藏能力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是和獄友德瑞在墨西哥陽光明媚的芝華塔尼歐海濱重逢的約定。
  • 9 # 哈尼德德

    自從1994年《肖申克的救贖》上映以來,這部電影就和《教父》一直爭奪IMDB第一的位置,而近些年來,這部電影更是蟬聯影史第一。

    有時候,很多人都會問,為什麼本片能夠被這麼多人認可?它究竟向我們傳達了什麼?而在我看來,傳達的是人類生存最重要的一個要素:自由。

    Andy的自由

    由蒂姆-羅賓斯飾演的Andy作為本片的主角,是自由的化身,在Red對於Andy的一次描述中,這樣說道:“他的步伐和談吐簡直是異類,他像是在公園散步,無憂無慮,彷彿身披隱形衣。”

    主人翁安迪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著體面的工作,在他的身上體現的是的西方追求自由、自我價值實現、個性解放的個人主義精神。蒙冤入獄的安迪始終不放棄心中的希望。在長達十九年的牢獄生活中,磨難都沒能毀滅安迪的希望這個信念,他始終不放棄對自由的嚮往,用一把小小的鶴嘴鋤挖出了一條通向自由的通路,十九年一把一把的往操場上運土,這樣的堅持在平常人眼中是不可思議的。漫長的牢獄生活中,儘管他不甘心,也只好無奈地接受了誤判。同時,他漸漸懺悔到妻子紅杏出牆主要原因正是自己的性格造成的,他意識到自己的不善言辭,不懂得表達對妻子的愛,才是造成那樣的悲劇的根源。安迪承認自己的原罪,慢慢地走向救贖的過程。

    在監獄裡,他竭盡所能,施展才華,展現自身價值。他給州議員寫信爭取到那兩百美元的圖書基金,把監獄圖書館搞得有模有樣,透過這些圖書和幫助囚犯參加考試,讓他們獲得同等學力文憑。

    他寄情於雕刻;磨製國際象棋和好友瑞德下棋;他播放美妙的音樂-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洗滌獄犯久被禁錮和汙染的心靈;在屋頂勞作的時候,他不顧危險,運用嫻熟的專業知識,抓住獄警海利的弱點,為獄友和自己爭取到啤酒和片刻的休息時間。

    他在傾心打造的圖書館裡,讓獄友閱讀大仲馬的《基度山伯爵》。透過這些,安迪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自我和他人的雙重精神救贖。

    不過不同的是,他救贖自己的方式並不是透過懺悔和禱告或是成天抱著本《聖經》,而是以自己堅強的的信念和信仰以及頑強的意志去一步一步地完成自己的身體和靈魂的救贖的。在那個雷雨交加電閃雷鳴的夜晚,當他爬出汙濁不堪的汙水管,張開雙臂接受暴風雨的洗禮時,讀者彷彿看到了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復活一般,他徹底被救贖了。

    另類的個人英雄主義

    美國人有著強烈的自我中心觀念,他們信奉個人主義,並始終將追求個人幸福和自由放在核心地位,努力使其成為一種社會的共識。不僅如此,美國人崇尚個人奮鬥、冒險,崇尚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個人奮鬥或個人主義的邏輯是美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追求個人利益與個人自主為目的的個人主義在美國幾乎具有神聖的意義。這種獨特的價值觀卻在美國的社會發展史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所以片尾安迪的選擇正是出於要享受絕對的自由、不再受任何束縛、過無憂無慮的日子、不被任何人打擾、不被外界干擾,這才是最終的完美救贖。

  • 10 # 精緻小豬豬俠

    01

    得救之道,盡在其中

    在最終決定越獄之前,安迪與瑞德之間有一段對話。關於自己的“罪名”,安迪說:

    “我太太說我是個很難理解的人,像一本合起來的書,整天這樣抱怨。她很漂亮,老天,我是多麼愛她啊,只是不知道如何表達……”

    我倒是可以想像,一個花了二十年時間策劃獨自越獄的人,如果真的天天生活在你的枕邊,還真是一件有點可怕的事。

    關了二十年,他也有了反思,安迪對自己的“罪名”有了新的認識:

    “……對,是我殺了她,雖然不是我開的槍,但是我害她離我而去,她就是因我而死的。”

    這段話很重要卻很容易被忽略,因為它有關本片的主題“救贖”,而“救贖”是一個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詞彙(就像東方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外國人也不明白),宗教色彩很強,很容易被我們誤解。以前有個朋友向我推薦此片時說:“你看過《拯救肖申克》這片子嗎?太好看了,那個叫肖申克的人,真是太牛了。”

    可以說,原著作者斯蒂芬·金的大部分小說都有很強宗教因素。影片又加強了這一特徵,加了一段書裡沒有的內容——典獄長第一次查房,在安迪的房間發現了一本聖經,他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得救之道,盡在其中”。

    這是一句雙關的話,既是講安迪越獄的小錘子藏在其中,更在講整個影片都在講人生的“得救之道”。

    東方文化下的我們,想要理解這部電影,必須理解“救贖”這兩個字。

    02

    救贖的三層意思

    救贖,指用行動抵消、彌補罪過,使其脫離災難或危險。所以救贖有三個基本要素:有罪——付出代價——解脫。

    救贖的第一層本意,結合電影,相當於我們的“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這當然是反諷。

    在影片的開頭,安迪對瑞德說自己是被冤枉的,瑞德不無諷刺地說:“肖申克”這個地方,除了我之外,都是無罪的。

    這裡的“有罪”,是世俗意義上的犯罪。

    而安迪後來說的那些懺悔:“對,是我殺了她,槍不是我開的,但我害她離我遠去,是我的脾氣害死了她”,“沒錯,是別人乾的,卻由我受罰”。

    這裡的“有罪”,是宗教意義上的“原罪”——傲慢、嫉妒和暴怒。

    在基督教義中有一點很特殊,因為人類始祖亞當夏娃的背叛,人生下來就有七種“原罪”:暴食、貪婪、懶惰、淫慾、傲慢、嫉妒和暴怒,這是人類一切罪惡和災難的根源,而人生就是一個“救贖”的過程。

    所以“救贖”的第二層意義,是宗教上的,指為陷入罪孽的靈魂,支付代價,給予其真正的解脫和光明,使其靈魂得以淨化。

    監獄表面上是為你犯下的罪而受罰,實際上,你也在擺脫你的“原罪”。

    安迪表面上看是蒙寃入獄,但此片的宗教意義下,監獄卻是人生“救贖”的最形象化的體現。

    入獄後,安迪靠著之前當銀行家的經驗,幫獄卒和典獄長逃稅和洗錢。這事兒,他之前肯定沒少幹過,不過之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是“原罪”,之後是為了“給我的同事每人三瓶啤酒,因為戶外幹活有了啤酒,才像正常的工作”,是為了維護人的尊嚴,這就是一種“救贖”。

    典獄長為了方便安迪為自己洗錢,把他安排到圖書館,安迪卻利用這個機會擴大圖書館的規模,幫助那些罪輕的人掌握一技之長,出獄後更容易獲得新生活,這也是一種“救贖”。

    典獄長利用安迪為自己洗錢,這是私慾的“原罪”,他為之付出的代價是:安迪利用他的信任越獄,並反過來告發,使他的下半生在監獄中度過,讓典獄長也為自己的“罪”與“原罪”進行“救贖”。

    不過,“救贖”還有第三層意思,是心理學和哲學層面的。

    03

    人性的另一種“原罪”

    需要救贖的不僅僅是安迪和監獄長,還有肖申克所有的人。

    肖申克所有的人都是因為犯罪,到這兒尋求救贖,但監獄的這個特殊環境,卻激發了人性的另一種“原罪”——對人生麻木,失去人生的意義。

    瑞德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

    大家都記得那個經典情節,在監獄裡過了一輩子的囚犯被釋放後,因為無法適應外部世界而自殺。

    這就是心理學和哲學上的“救贖”,我們是自由的,但卻被囚禁地自身的牢籠中,被巨大的未知恐懼所包圍,只能有限的世界裡尋找短暫且易逝的快樂去麻木自己的靈魂。

    安迪是如何擺脫麻木感,實現這種哲學意義上的“救贖”的呢?

    就是越獄。

    電影因為敘事節奏的問題,對越獄的很多細節忽略過去,以至於很多人質疑電影有BUG,比如說:

    為什麼安迪幾十年都關在同一間牢房裡,沒有遭遇過一次查房?

    為什麼沒有人跟他同住?

    一個小錘子就能把監獄的鋼筋混凝土牆挖通?

    這些問題在原著小說中有明確的回答,還有更多的細節,讀完才讓你明白為什麼越獄才是一次真正的“救贖”。

    04

    偉大的救贖

    首先要梳理一下全片的時間線:

    1948年,安迪入獄;

    1950年,進入圖書館,幫助典獄長洗錢;

    1963年,發現了真兇,要求翻案,被典獄長拒絕;

    1967年,挖通了逃生通路,併發生了本文開頭的對話;

    但直到1975年,他才逃出生天——這正是最大的問題,為什麼他要等上八年?

    一切都要回到安迪入獄的第一夜,影片中有一個賭局,大家都下注,這個文靜的男人會第一個受不了這個鬼地方。

    可事實上,這位愛好地質學的銀行家在第一個晚上就找到了可以令自己專注而忘掉痛苦的事情——研究監獄的牆。

    肖申克監獄建於三十年代,當時的混凝土技術還不過關,經過這麼多年風雨,安迪研究了一下,意識到這個牆也許是可以挖通的。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安迪打算越獄,他根本不知道牆壁那邊是什麼,他只是想找點事情,對抗此刻的恐懼。

    但接下來,“三姐妹”的頻頻騷擾,讓他開始考慮這個計劃的可能性,並搞到了小錘子和那張性感明星的海報。

    隨著他對肖申克監獄的熟悉,他發現,從那堵牆往某個方向開挖,可以通向汙水管道,透過汙水排放系統又可以直接通向郊外,一個越獄計劃漸漸在他腦海中清晰起來。

    但這個大膽的計劃在很長時間內,只是一個“備胎”,他真正的希望還是找到真兇,直到典獄長親手扼殺了這個希望,直到1967年某個夜晚,他突然挖通了那個通道。

    但安迪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於,越接近希望,他反而越冷靜了。

    這個越獄方案一旦實施,就必須在十幾個小時內完成,完全沒有任何退路,可通道只是隨便挖的,通行速度很慢,而且萬一汙水管的盡頭是一排鐵柵欄呢?他又怎麼躲避追捕呢?

    正是因為謹慎,安迪在挖通了通道後又繼續工作了八年,去確認汙水管通向的地方,並把洞挖的更寬一些,清除障礙物,以爭取更快的逃跑速度。

    但等待又意味著更大的風險,萬一某個力求表現的新警衛掀開海報,發現這個偉大的工程,或者突然住進一個新室友、被調到其他監獄、甚至獲得假釋,怎麼辦?

    正如很多質疑說的,這個計劃不被發現,其實是一個幸運。安迪也深知這一點,所以這麼多年來,他一直在維護自己在監獄裡的特殊地位,為了爭取獨居一個監室,為了不被警衛查房,而做了大量努力。

    沒有什麼事情是萬無一失的,這個計劃並不是電影的BUG,而是現實生活中,當你要做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時,你必須承受的風險。

    這才是救贖主題最深層次的東西,整個30多年,安迪一直在對抗自己內心深處那些被這個危險環境激發出來的消極的東西:

    一開始是要對抗恐懼,他需要做一些能讓自己忘記這個危險處境的事;

    接著是要對抗“甘心接受現實的沉淪”,他開始更大的雙重冒險,白天洗錢,晚上越獄;

    最後他要對抗的是內心深處的恐懼,那些恐懼來自於他無法控制的風險。他唯一的辦法是謹慎些,更謹慎一些。

    05

    自由的枷鎖

    電影中最經典的一段旁白,來自原著小說:

    我曾經試圖描述過,逐漸為監獄體制所制約是什麼樣的情況。起先,你無法忍受被四面牆困住的感覺,然後你逐漸可以忍受這種生活,進而接受這種生活……接下來,當你的身心都逐漸調整適應後,你甚至開始喜歡這種生活了。什麼時候可以吃飯,什麼時候可以寫信,什麼時候可以抽菸,全都規定得好好的。

    在這段話中,如果你只看到了體制對人的束縛,那就只看到很表面的東西。

    這種感覺你應該似曾相識:當我們離開“逼你學”的高中,進入“自由學習”的大學,我們是不是一下子不知道怎麼學習了?

    我們離開制度森嚴、流程有序的工作8小時,我們是不是有一種無力安排自己的生活的感覺?

    是否因為害怕自由,才讓我們甘願把自己變得忙碌呢?

    紀伯倫說,自由是人類枷鎖中最粗的一條。

    肖申克監獄裡所有的犯人和現代社會的人一樣,他們追求的自由是一種自由的幻覺,是牢籠中一時的喘息。

    安迪所追求的自由,才是痛苦的自我反省、漫長的自我救贖後,體會到的真正的自由,又有他的自律、耐心、智慧做保證。

    這才是《肖申克的救贖》中,真正的救贖。

  • 11 # 樂享影視菌

    首先從監獄出來的人都有一個心理就是“從頭來過”,但是社會的容忍度很低的,對於有“前科”的安迪來說,想要再次從事銀行相關工作實際上是很難做到的。

    其次如果真的作為一個銀行家,難免會出席各種活動,在公眾領域頻繁的出現,會讓大家想去深挖他的過去,就算安迪想要掩蓋真實的身份,到後來依然免不了被暴光的可能性。

    最後。

    最後安迪出獄以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多年以後還遇到了自己在獄中結交的好朋友,在美麗蔚藍的太平洋重新相逢,可能在獄中被束縛的太久,更加嚮往自由自在的生活,開間旅館,生活簡單而舒適,所以不會再去當銀行家!

  • 12 # 蝸牛陪你看電影

    我認為銀行家安迪這樣做的目的是因為下面的原因:

    人一旦進過監獄,經歷過失去自由的生活,就會把自由看得彌足珍貴。安迪不僅失去過19年的自由,還看到了許多隱藏在骯髒體制下的醜陋,所以把一切都看得很開了,他不願違背自己的哪怕一點點初心,就是要保護好自己,跟過去說再見,享受現在的自由,享受自己真實的生活。

  • 13 # 尤噠愛剪輯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仔細看了電影,不然不會問這個問題。獄長不會輕易讓安迪出獄,因為安迪是他的搖錢樹,他一定會設法延長他的刑期。安迪就算出獄,這個世界會要一個曾經的殺人犯當銀行家嗎?最重要的,安迪服刑期間已經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他明白自己原先太過執著於事業,冷落了妻子,所以妻子出軌他也是有一點責任的,現在他已經明白了,名利這種東西,是需要代價來換取的,他追求的是自由的生活,名利只會是牢籠。

  • 14 # 大冰023

    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生活在監獄裡,所以也根本就無法感覺那種身體上的對自由的限制的痛苦,可這並不表明你的靈魂,精神上就是自由的。每個人不自覺的都在受到體制同化的影響,沒有人能夠跳脫這種體制通化的命運。

  • 15 # l老徐看電影

    為什麼安迪挖通了隧道,八年後才開始越獄?

    01

    得救之道,盡在其中

    在最終決定越獄之前,安迪與瑞德之間有一段對話。關於自己的“罪名”,安迪說:

    “我太太說我是個很難理解的人,像一本合起來的書,整天這樣抱怨。她很漂亮,老天,我是多麼愛她啊,只是不知道如何表達……”

    我倒是可以想像,一個花了二十年時間策劃獨自越獄的人,如果真的天天生活在你的枕邊,還真是一件有點可怕的事。

    關了二十年,他也有了反思,安迪對自己的“罪名”有了新的認識:

    “……對,是我殺了她,雖然不是我開的槍,但是我害她離我而去,她就是因我而死的。”

    這段話很重要卻很容易被忽略,因為它有關本片的主題“救贖”,而“救贖”是一個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詞彙(就像東方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外國人也不明白),宗教色彩很強,很容易被我們誤解。以前有個朋友向我推薦此片時說:“你看過《拯救肖申克》這片子嗎?太好看了,那個叫肖申克的人,真是太牛了。”

    可以說,原著作者斯蒂芬·金的大部分小說都有很強宗教因素。影片又加強了這一特徵,加了一段書裡沒有的內容——典獄長第一次查房,在安迪的房間發現了一本聖經,他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得救之道,盡在其中”。

    這是一句雙關的話,既是講安迪越獄的小錘子藏在其中,更在講整個影片都在講人生的“得救之道”。

    東方文化下的我們,想要理解這部電影,必須理解“救贖”這兩個字。

    02

    救贖的三層意思

    救贖,指用行動抵消、彌補罪過,使其脫離災難或危險。所以救贖有三個基本要素:有罪——付出代價——解脫。

    救贖的第一層本意,結合電影,相當於我們的“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這當然是反諷。

    在影片的開頭,安迪對瑞德說自己是被冤枉的,瑞德不無諷刺地說:“肖申克”這個地方,除了我之外,都是無罪的。

    這裡的“有罪”,是世俗意義上的犯罪。

    而安迪後來說的那些懺悔:“對,是我殺了她,槍不是我開的,但我害她離我遠去,是我的脾氣害死了她”,“沒錯,是別人乾的,卻由我受罰”。

    這裡的“有罪”,是宗教意義上的“原罪”——傲慢、嫉妒和暴怒。

    在基督教義中有一點很特殊,因為人類始祖亞當夏娃的背叛,人生下來就有七種“原罪”:暴食、貪婪、懶惰、淫慾、傲慢、嫉妒和暴怒,這是人類一切罪惡和災難的根源,而人生就是一個“救贖”的過程。

    所以“救贖”的第二層意義,是宗教上的,指為陷入罪孽的靈魂,支付代價,給予其真正的解脫和光明,使其靈魂得以淨化。

    監獄表面上是為你犯下的罪而受罰,實際上,你也在擺脫你的“原罪”。

    安迪表面上看是蒙寃入獄,但此片的宗教意義下,監獄卻是人生“救贖”的最形象化的體現。

    入獄後,安迪靠著之前當銀行家的經驗,幫獄卒和典獄長逃稅和洗錢。這事兒,他之前肯定沒少幹過,不過之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是“原罪”,之後是為了“給我的同事每人三瓶啤酒,因為戶外幹活有了啤酒,才像正常的工作”,是為了維護人的尊嚴,這就是一種“救贖”。

    典獄長為了方便安迪為自己洗錢,把他安排到圖書館,安迪卻利用這個機會擴大圖書館的規模,幫助那些罪輕的人掌握一技之長,出獄後更容易獲得新生活,這也是一種“救贖”。

    典獄長利用安迪為自己洗錢,這是私慾的“原罪”,他為之付出的代價是:安迪利用他的信任越獄,並反過來告發,使他的下半生在監獄中度過,讓典獄長也為自己的“罪”與“原罪”進行“救贖”。

    不過,“救贖”還有第三層意思,是心理學和哲學層面的。

    03

    人性的另一種“原罪”

    需要救贖的不僅僅是安迪和監獄長,還有肖申克所有的人。

    肖申克所有的人都是因為犯罪,到這兒尋求救贖,但監獄的這個特殊環境,卻激發了人性的另一種“原罪”——對人生麻木,失去人生的意義。

    瑞德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

    大家都記得那個經典情節,在監獄裡過了一輩子的囚犯被釋放後,因為無法適應外部世界而自殺。

    這就是心理學和哲學上的“救贖”,我們是自由的,但卻被囚禁地自身的牢籠中,被巨大的未知恐懼所包圍,只能有限的世界裡尋找短暫且易逝的快樂去麻木自己的靈魂。

    安迪是如何擺脫麻木感,實現這種哲學意義上的“救贖”的呢?

    就是越獄。

    電影因為敘事節奏的問題,對越獄的很多細節忽略過去,以至於很多人質疑電影有BUG,比如說:

    為什麼安迪幾十年都關在同一間牢房裡,沒有遭遇過一次查房?

    為什麼沒有人跟他同住?

    一個小錘子就能把監獄的鋼筋混凝土牆挖通?

    這些問題在原著小說中有明確的回答,還有更多的細節,讀完才讓你明白為什麼越獄才是一次真正的“救贖”。

    04

    偉大的救贖

    首先要梳理一下全片的時間線:

    1948年,安迪入獄;

    1950年,進入圖書館,幫助典獄長洗錢;

    1963年,發現了真兇,要求翻案,被典獄長拒絕;

    1967年,挖通了逃生通路,併發生了本文開頭的對話;

    但直到1975年,他才逃出生天——這正是最大的問題,為什麼他要等上八年?

    一切都要回到安迪入獄的第一夜,影片中有一個賭局,大家都下注,這個文靜的男人會第一個受不了這個鬼地方。

    可事實上,這位愛好地質學的銀行家在第一個晚上就找到了可以令自己專注而忘掉痛苦的事情——研究監獄的牆。

    肖申克監獄建於三十年代,當時的混凝土技術還不過關,經過這麼多年風雨,安迪研究了一下,意識到這個牆也許是可以挖通的。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安迪打算越獄,他根本不知道牆壁那邊是什麼,他只是想找點事情,對抗此刻的恐懼。

    但接下來,“三姐妹”的頻頻騷擾,讓他開始考慮這個計劃的可能性,並搞到了小錘子和那張性感明星的海報。

    隨著他對肖申克監獄的熟悉,他發現,從那堵牆往某個方向開挖,可以通向汙水管道,透過汙水排放系統又可以直接通向郊外,一個越獄計劃漸漸在他腦海中清晰起來。

    但這個大膽的計劃在很長時間內,只是一個“備胎”,他真正的希望還是找到真兇,直到典獄長親手扼殺了這個希望,直到1967年某個夜晚,他突然挖通了那個通道。

    但安迪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於,越接近希望,他反而越冷靜了。

    這個越獄方案一旦實施,就必須在十幾個小時內完成,完全沒有任何退路,可通道只是隨便挖的,通行速度很慢,而且萬一汙水管的盡頭是一排鐵柵欄呢?他又怎麼躲避追捕呢?

    正是因為謹慎,安迪在挖通了通道後又繼續工作了八年,去確認汙水管通向的地方,並把洞挖的更寬一些,清除障礙物,以爭取更快的逃跑速度。

    但等待又意味著更大的風險,萬一某個力求表現的新警衛掀開海報,發現這個偉大的工程,或者突然住進一個新室友、被調到其他監獄、甚至獲得假釋,怎麼辦?

    正如很多質疑說的,這個計劃不被發現,其實是一個幸運。安迪也深知這一點,所以這麼多年來,他一直在維護自己在監獄裡的特殊地位,為了爭取獨居一個監室,為了不被警衛查房,而做了大量努力。

    沒有什麼事情是萬無一失的,這個計劃並不是電影的BUG,而是現實生活中,當你要做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時,你必須承受的風險。

    這才是救贖主題最深層次的東西,整個30多年,安迪一直在對抗自己內心深處那些被這個危險環境激發出來的消極的東西:

    一開始是要對抗恐懼,他需要做一些能讓自己忘記這個危險處境的事;

    接著是要對抗“甘心接受現實的沉淪”,他開始更大的雙重冒險,白天洗錢,晚上越獄;

    最後他要對抗的是內心深處的恐懼,那些恐懼來自於他無法控制的風險。他唯一的辦法是謹慎些,更謹慎一些。

    05

    自由的枷鎖

    電影中最經典的一段旁白,來自原著小說:

    我曾經試圖描述過,逐漸為監獄體制所制約是什麼樣的情況。起先,你無法忍受被四面牆困住的感覺,然後你逐漸可以忍受這種生活,進而接受這種生活……接下來,當你的身心都逐漸調整適應後,你甚至開始喜歡這種生活了。什麼時候可以吃飯,什麼時候可以寫信,什麼時候可以抽菸,全都規定得好好的。

    在這段話中,如果你只看到了體制對人的束縛,那就只看到很表面的東西。

    這種感覺你應該似曾相識:當我們離開“逼你學”的高中,進入“自由學習”的大學,我們是不是一下子不知道怎麼學習了?

    我們離開制度森嚴、流程有序的工作8小時,我們是不是有一種無力安排自己的生活的感覺?

    是否因為害怕自由,才讓我們甘願把自己變得忙碌呢?

    紀伯倫說,自由是人類枷鎖中最粗的一條。

    肖申克監獄裡所有的犯人和現代社會的人一樣,他們追求的自由是一種自由的幻覺,是牢籠中一時的喘息。

    安迪所追求的自由,才是痛苦的自我反省、漫長的自我救贖後,體會到的真正的自由,又有他的自律、耐心、智慧做保證。

    這才是《肖申克的救贖》中,真正的救贖。

  • 16 # 冰凍影視

    安迪在經歷過大起大落之後,更希望用心去生活,他是個銀行家,他的生活很富裕,他被騙過,被摯愛騙過,他也想過殺人(雖然沒得手),他也坐過牢,那應該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時候,當人生跌入谷底的時候,面對安迪的是生無可戀,可偏偏他選擇了救贖,自我的救贖,在得知他的妻子是被別人殺死的時候,他開始了自己的越獄,在他帶著典獄長的黑錢逃離出去的時候,他拜擺脫了眼前的一切,他看懂了人生的意義,他更像過自己平淡的生活,也就是自己當年的夢想的地方,錫瓦塔內霍!這將是他最後的歸屬!

    肖申克的救贖--安迪

  • 17 # 野人的貓5

    因為在入獄之前,即使富有,但是他的妻子依然出軌,可見錢不是萬能的。在入獄之後,幫獄長偷稅漏稅依然得不到獄長的尊重,而在這個期間 他可算看透人生,大概是不想再為名利和金錢奴役,想做個普通的人,在餘生,舒適就好。

  • 18 # 娛聞星記

    安迪如果再去做銀行家的話,是有著極大的風險的。

    我們要知道的是安迪是越獄出去的,在越獄成功之後,安迪又用了自己在之前在監獄裡,準備的假身份,取出了自己之前準備的一大筆錢,為的是以後能夠有一個豐富安定的生活,去到偏僻的地方,也是希望沒人能夠認出自己。

    如果安迪在越獄成功之後沒有去到偏僻的地方,而是繼續做銀行家的話,他是以什麼樣身份去應聘銀行家?

    首先安迪肯定不能以自己以前的身份去應聘,要不然他這越獄的逃犯肯定會被發現,到時候會被警察逮回去的。

    其次安迪如果用他這個假身份去應聘銀行家,那麼他的從業經歷該怎麼寫,或者說別人問起來的話,他會怎麼說?他這樣的造假資料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嗎?

    如果安迪繼續去做銀行家的話,那麼勢必會觸及到安迪以前的傷心的往事,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安迪這個銀行家的工作也是會幹不好的。

    還有就是如果碰到以前金融界的同僚的話,會不會被這些同僚們認出來,等到大家都知道安迪坐過牢的話,安迪在金融行業也無法幹下去了。

    安迪在越獄後選擇了偏僻地方度過餘生,因為安迪在越獄之前就為自己準備了假身份,也準備了足夠的金錢,來保證自己下半輩子的生活 ,用我們時髦的話來說,就是錢夠花覺夠睡,他也沒必要再回去做銀行家了。

    去偏僻的地方生活已經是息事寧人的好辦法了,既然是想安靜的生活,也就沒有必要去當銀行家,為自己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 19 # 聊劇說

    不清楚樓主為什麼會問出這樣的問題,安迪越獄後不出國還留在美國做銀行家,這種基本上不可能存在的事情。為什麼?

    第一、沒必要樓主也說了當年一美元相當於現在25美元,安迪帶著37萬美元,換算成現在,基本上接近千萬美元。這筆錢對於他來說可以很愉快的度過餘生,沒必要再去賺那麼多的錢。第二、有風險安迪是越獄出來的,雖然他當年殺妻案是被冤枉的。但是畢竟他越獄是事實存在的,也就是說就算警方查清了事實,他也有罪名。而留在美國,很可能事情會在以後的不知道什麼時間爆發,風險極大。 獄長諾頓不是沒有家人和親朋,那麼多獄友都見過安迪,誰又能保證以後沒人告發?所以安迪離開美國是最安全的行為。更別提留在美國再從事之前的銀行業。之前的同事、夥伴、獄友……但凡見過他的人,對他來說都是威脅。第三、為什麼去墨西哥的小鎮因為當時墨西哥的環境,很適合像他這種越獄者居住。墨西哥政府相對美國政府比較松,認識安迪的人非常少。

    總之,安迪之所以越獄後去墨西哥小鎮,是因為墨西哥認識自己的人非常少,在墨西哥對於安迪來說是最安全的所在。至於賺更多的錢和銀行家這事,對於他來說無疑是增加風險的行為,說什麼他不會重操舊業。

  • 20 # 小阿瑤丶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經典的影片,但豆瓣評分刷到9.7,甚至被冠以“影史第一”,片名起得很好聽,不過與其說是救贖,不如說是反抗。

    先簡單回顧一下安迪的經歷。安迪曾是年輕有為的銀行家,被控謀殺妻子和姦夫含冤入獄。(有些人認為這裡很懸念,可為什麼我一開始就直覺他無罪呢?)他在獄中與一群雞姦犯進行頑強的鬥爭,之後展露出非凡的投資理財能力而被典獄長利用成為洗黑錢的工具,並因此獲得特殊地位。他一方面設法為獄友謀得一定的福利,一方面二十年如一日為越獄做準備,在透過法律途徑證明“清白”的努力失敗後,毅然實施越獄計劃,重獲自由。

    安迪同**犯(那個詞不想寫了)的鬥爭以及實施越獄計劃捍衛自己的尊嚴與自由是值得肯定的。他的經歷用反抗精神或是追求自由來概括都很合適,偏偏用救贖形容很不恰當。回看安迪試圖透過法律途徑證明清白的情節(也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敗筆):入獄十九年後,安迪從他的學生處得知有可能找到殺害他妻子的真兇,洗清冤屈。他變得激動不安,迫不及待的找到典獄長,結果遭到了殘酷對待,之後才越獄。這段情節與安迪的人設嚴重不符。

    固然斯蒂芬•金無意塑造一個完美的人物,安迪也的確不是完美的,並且對於一般人來說,含冤銜屈的被關了那麼久,突然聽說自己可以洗清冤屈,可以說再怎麼癲狂、失態也不過分,但是對於安迪這樣的描寫恰恰是不合適的。

    解釋一下,首先,從入獄起“他總是悶聲不響的,一舉一動都好像和這裡的人不一樣,他閒逛著,就像在公園散步一樣,無憂無慮的活著,好像身著隱身衣,庇護他遠離這裡的紛雜……”,總之,他從未像一個罪犯一樣活著。對這樣一個不管是外界不公正的審判還是獄內黑暗的現實都沒能使之屈服的人,如果是在入獄兩三年得到這樣一個洗冤的機會,有這樣的表現還可以理解,畢竟誰都有脆弱的時候,但是二十年的時間足以讓安迪認清現實的荒謬。因此,這段描寫對一個目光呆滯、渾渾噩噩的服刑者是很傳神的,但不適用於安迪。

    其次,在安迪謀求法律解決之時,他的越獄計劃已經基本上萬事俱備了。矛盾之處在於,一方面安迪需要外界對他法律上的認同(這一點本來就很矛盾);另一方面,他早已不是清白的安迪了,他自己也承認這一點,“可笑的是,沒進來的時候我剛正不阿,進來之後卻大搞欺騙”。洗錢、逃稅、越獄未遂……每一項都足以把他再送回肖申克,難道這就是他渴望了十九年的自由嗎?

    對安迪來說,從他進入肖申克的第一天起,他就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在監獄呆上大半生,年年祈求所謂的保釋委員會的憐憫,被“制度化”,如果幸運的話在耄耋之年保釋,最後難免落得老布那樣的境地。要麼密謀越獄,為此他就不得不為虎作倀,以謀求在肖申克的特殊地位,為計劃的開展爭取必要的條件。

    在這種境遇下,安迪真的獲得救贖了嗎?當看到他爬過半英里(500碼應該是0.28英里,原文如此)的汙水管道,在雨下洗淨身上的汙穢時,我的心情是悲涼的,因為那本是他應得的,而他卻為此奮鬥了二十年,被迫從銀行家變成經濟罪犯再潛逃。他的內心是否如表面上那樣波瀾不驚呢?他是否時不時的想起那高聳的石牆、腐爛的氣氛、可憎的獄卒和慘死的湯米?

    我只知道他想去一個太平洋小島上“一個溫暖的、沒有回憶的地方”度過餘生。也許獲得“救贖”的是瑞德,他後來戲劇性的保釋出來,獲得了新生,那是在他入獄四十年以後的事了。比起“自由人”來,安迪和瑞德的遭遇是十分不幸的,然而,比起肖申克的其他人,他們又是非常幸運的,安迪爭取來的啤酒、音樂、圖書館,曾讓囚徒們短暫地“像人一樣活著”,在安迪離開後,新的典獄長和獄卒是否會讓肖申克變得比地獄還糟?畢竟從卸任的三任典獄長來看,他們好像都熱衷於折磨犯人和撈黑錢(根據原著)。

    那時,些微的希望反而使每一秒都越發難捱。Who knows?不過原著並不代表一切,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作品。

    希望仍然是一件好東西,也許是最好的東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年輕時不吃點苦,老了幹不動了,後悔遲了,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