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在在研究秦始皇的這段歷史,有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 始皇帝橫掃六國坐擁百萬軍隊,具備強大,無人能及,那門在發生陳勝吳廣起義之時,秦朝的百萬雄師哪裡去了? 有說法北上抗擊兇弄,一部分南下打擊南嶽,那門陳勝吳廣起義,也是看準了秦朝中原力量空虛,趁虛而入,那麼為什麼當秦朝發生內亂,這兩支大軍不馬上班師回朝,殲滅反賊呢! 有種說法是,始皇帝曾經有過執意,您談們為了抵抗外來入侵,鎮壓蠻夷,維護大一統,而不能班師回朝,但是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沒有記載,過秦論裡面也沒有寫到! 如果猜想成立,那門秦朝滅亡的原因真的如書上所寫嗎?
22
回覆列表
  • 1 # 記憶中的歷史

    我們今天可能聽到最多的就是,秦始皇是暴君。如果深知歷史的同學們,其實秦始皇是一位民族英雄。當你們真真正正地瞭解秦始皇的格局和秦始皇的境界的時候。你的人生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你看待這個世界的視角也會改變。

    商鞅變法,讓秦國成為諸國最強盛的王國。

    秦始皇用了十年時間,一掃六合。統一天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讓我們中華文明能夠延傳2500年,生生不息,就是因為有了秦始皇。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做了兩件事:

    1、派百萬雄師築萬里長城,防止匈奴南下,進攻華夏民族。

    2、蒙毅、蒙恬派五十萬大軍鎮守邊疆。派五十萬大軍鎮守南中國,為了守住邊疆派關中100萬老秦人來鎮守南中國。秦始皇死之前寫了一封書信,一封詔書給兩位守軍大將說,他日秦國有難,不允許北上。守軍大將接到這封詔書的時候,痛哭流涕,我是秦國守將,他日秦國有難,我怎能不請北上援秦。秦始皇說了一句話“秦可滅,我贏氏可滅,但華夏民族不可以滅”。

    秦始皇心中沒有秦國,心中只有整個華夏民族。這樣的格局,這樣的境界,讓我們從新認識了秦始皇。

  • 2 # WLG社會王

    第一次實現統一中國,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靈渠,溝通水系。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譽為“千古一帝”

  • 3 # 四十不惑的老範

    沒有秦始皇,現在的中國可能會像歐洲一樣,有很多小國,什麼格局? 就是帝王心中棋盤的大小,。大一統華夏,抵抗遊牧民族的長城,趙佗的南下,是始皇帝決定了,華夏的基本版圖!

  • 4 # 螞蟻傳統文化

    關於秦始皇一生的功與過有哪些

    秦始皇為中國首位皇帝,統一了六國,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出色的改革家。

    秦始皇一生簡介

      公元前259年,秦始皇出生在邯鄲,在他十三歲的時候便被擁立為秦王,而因年幼朝政由當朝宰相呂不韋輔佐,在秦始皇二十一歲的是便親自執政,由此掀起一番激烈的政治鬥爭。

      其“假父”嫪毐於後宮中建立其龐大勢力被秦始皇剿滅施以車裂,將其母關押,摔死其母兩個私生子,還將掌權一方的呂不韋罷黜,分配蜀地,至此使用尉繚、李斯等人穩固了朝政。

      遂之後開始了十年的征討周邊國家的時期,統一兼併了六國,結束了王侯專政時代,開始了君主專制時期。秦始皇便開始改善帝制,因“三皇五帝”遂以“皇帝”來彰顯自己崇高地位,以此便有一連串的帝制改革。

      為有效管理便開始了中央集權的制度,加強了管理和權力,不僅如此秦始皇不滿足於六國統一還因此制定計劃南征百越北擊匈奴等擴張策略,對促進少數名族與漢族文化的融合和促進經濟和文化發展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為了加強國家勢力,修建長城、改幣制、統一度量制度、整頓交通、統一文字等策略對中國文化制度和社會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可惜還未完成他的大業,秦始皇便於公元前210年逝世,享年49歲。

      秦始皇的功與過

      秦始皇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其上臺後推行的一系列各方面的舉措均對後世帶來不同的影響,其中有利有弊,且秦始皇為人暴戾殘酷,後人對於他的評價普遍褒貶參半,但總體上功大於過。

      政治上,他開創了皇帝一稱的新觀念,神話了君權,突出了天子的尊位,建立中央集權制與郡縣制,加強專制統治。

      軍事方面,他平定六國,一統天下,並且不斷向外開拓疆域,南征百越、北擊匈奴、開發北疆、開拓西南,奠定了我國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格局。此後,秦始皇修築長城,鞏固邊防。

      經濟上,秦始皇統一貨幣與度量衡,促進了貿易與貨幣的流通,整改交通,修渠道,統一車軌,以方便物資的運送與供應。

      此外在少數民族地區,設定官吏,使其率屬於秦國,並且開闢五尺道,貫通南北,加強中原與偏遠民族的聯絡,加強管理。

      文化上,統一併且簡化文字,促成了中國古代文字以及文化的發展。社會上,端正風氣,建立一致的倫理道德與舉止規範。

      此外,除了秦始皇的一系列促進社會發展的措施之外,秦始皇也成為了仁政愛民的負面代表,他律法嚴苛、思想禁錮、刑罰殘酷、誅殺儒生、徭役繁重,為了集權不擇手段,大型土木工程,費力耗財,使百姓民不聊生的種種行為也使得他成為了暴君的典型。

      秦始皇的一生是充滿傳奇的,清朝的興立在於他,然而他耗費民力使得生產力與民心盡失也導致了秦朝的快速滅亡。

      秦始皇最大的功績是什麼

      秦始皇想必各位是既陌生又熟悉吧,現在讓我們來了解下他的主要功績有哪些:

      秦始皇帝(前259年農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大中華地區第一個稱皇帝的君王。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5] 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但是到了後期,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8]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評價秦始皇的話

      秦始皇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他建立的秦王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實現華夏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對中國以至世界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政治格局,是歷史上難得的政治人物。

      秦朝統治時間儘管只維持了15年,可秦始皇的所建立的封建統治制度卻傳承了下來,他對後世的影響是此後的任何一位帝王都難以比擬的,甚至於任何一位帝王都是踩在他的足跡上治理國家的。然而縱觀歷史,在世界上開創一個龐大帝國的君王不少,但是其任何一位的實際影響力都是絕對無法與秦始皇相比較的。

      在西方國家通常把秦始皇與凱撒大帝相比較,從總體來看,羅馬帝國與秦朝時期的人口、國土相仿,但是在凱撒大帝死後,羅馬帝國分崩離析,而秦王朝不同,改朝換代以後,漢承秦制,它的統治模式世世代代地承襲了幾千年,這就是秦始皇所獨有的巨大影響力。因此,在世界上,任何一個關於帝王的排列表,秦始皇無一例外都是名列前茅或者位列榜首的。

      秦始皇上任以後,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等等多個方面推行的各種舉措,均改變了當時社會的面貌與人民生活現狀,實現了從貴族時代向君王時代的轉變。秦始皇為人暴戾殘酷,其舉措也有利有弊,但歷史後人對於他的評價普遍認為褒貶參半,但總體功大於過。

  • 5 # 那些花裡胡哨的歷史

    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君主,可以稱得上“千古一帝”。他13歲時繼位,39歲統一華夏,建立了第一個封建主義王朝“秦”。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南征百越,北拒匈奴。要看他的人生格局就要看他的一生的經歷、功績以及對後世的影響了,他十三歲登上王位,剛上任的他處在趙太后、呂不韋后嫪毐三個“大山”的壓迫控制下。他為了後續的發展選擇了一條隱忍的道路,對趙太后與嫪毐私通之事視如不見,默默地發展自己的勢力,真正的做到了的“悶聲發大財”,待到羽翼豐滿時,誅嫪毐,關趙後,治李斯。在帝王路上展現出極致的理性思維,他深知心軟的下場以及後果,所以面對趙後的私生子,他果斷將其摔死,沒有給後面的宏圖大業埋下隱患。掌握大權之後,他冷靜的分析了天下形式,認識到了大一統的重要性,也意識到時機到了,他不想偏安一隅做大國夢。他派王翦王賁兩位大將征伐六國,花了十年時間平定六國統一天下。他還推翻舊制,推行郡縣制治理國家,實行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後續兩千多年的封建主義社會做下鋪墊。他為了達到政令統一,決定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真正的將舊時的七國緊緊扭在一起,促進了文化傳播與交流。不僅如此,他還深切意識到開疆拓土的重要性。於是派趙佗率領五十萬老秦人南征百越,另外還派蒙恬率五十萬軍民北擊匈奴,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外來入侵者。因此有傳言說他對趙佗和蒙恬下了一道死命令,如果發生內亂,不可班師回朝救援,這樣便可保華夏文明無恙,所以到後來陳勝吳廣起義以及後來楚漢之爭都沒有遇到這隻百萬雄師。後來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南越歸順,也許這正是始皇帝所希望看見得吧。即便後來修建秦陵,築兵馬俑,他也是懷著一顆帝王夢,一顆胸懷天下的心。想去治亂世,征服地下的世界吧。

  • 6 # 早識浮夢

    秦始皇時期積累的兵力主要是蒙恬率領的北疆軍團和趙佗率領的南疆軍團。

    先說蒙恬率領的北疆軍團。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後並沒有停下霸業的腳步,此前中原各國陷入無休止的內亂之時,類似匈奴之類的外族就對中原時常騷擾,但各國都沒有太多的餘力討伐。秦朝統一之後,匈奴時常進攻秦朝北方,始皇帝便派蒙恬北上抵禦匈奴,在擊退匈奴之後築造長城防禦工事。後來蒙恬被趙高所害,趙高派遣王離接替蒙恬的職務,而後起義軍向咸陽奔進,趙高命令王離支援,王離帶走了能帶走的部隊,北疆軍團的主要任務依然是防禦匈奴,匈奴隨時都有反撲的可能,而後王離的軍隊應該是和章邯一起被項羽消滅了。

    再說趙佗率領的南疆軍團。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後並沒有止步於現有的版圖,他派遣趙佗率領南疆軍團向南開進,將百越也納入秦朝的版圖。始皇帝為了讓百越完全融入秦朝,就讓南疆軍團留在百越,並且還遷移了一部分的百姓到百越之地,與當地居民融為一體,這些人與百越的百姓確實融為了一個整體。至於為什麼咸陽危急之時南疆軍團沒有北上勤王呢?因為這些人習慣了和平的生活之後,已經不想再趟秦朝這趟渾水,戰爭就是一場收割人命的殘酷遊戲,他們和百越融為一體之後,已經對秦朝並無太大的認同感了。

    秦始皇的人生格局是非常大的,世所罕見都無法形容,完全稱的起“千古一帝”。

    注:圖片摘自網路,侵刪。

  • 7 # 汽車坐墊WT廠

    “百萬大軍,不可勤王!”

    公元前207年,項羽以五萬兵力擊敗章邯王離所率領的40萬秦軍,而後一舉攻克秦都咸陽,結束了只歷二世的大秦帝國。

    史學家們都認為是楚軍善戰,項羽善戰。但是仔細翻開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項羽所擊敗的秦國大軍事實上只是王離率領的地方衛戎部隊和章邯率領的囚徒君。

    那麼當年威震六國,橫掃八荒的百萬秦軍哪裡去了?

    秦始皇滅六國後,為了統一南中國,派大將軍王翦率領大軍40萬打下了今天的廣東、廣西、雲南、海南,將南中國統一到了秦國的版圖中。

    王翦給始皇上書:皇帝陛下,南方之地都是蠻族,只要大軍回到北方,這些打下來的地方就不再是我們秦國的領土了,更不是我們華夏族群的領土了。臣這40萬大軍一定要鎮守在這裡,並且還請皇帝陛下再派一百萬百姓過來,跟當地人通婚,漢化他們。這樣,南方才真正能夠成為我們華夏族群的休養生息之地。

    秦始皇接到王翦的上書說:沒有問題,只要能夠將南方平定,朕再給你派多少人都行。

    秦始皇六次巡遊的路線,走的都是邊關,始皇帝親自走過海南、廣東、廣西,瞭解當地情況後,一紙詔令派出100萬秦人,到廣東廣西跟當地人通婚,漢化他們,就是為了要守住南中國。

    而在巡遊結束時,王翦上書始皇帝:皇帝陛下,我們百萬雄師,40萬在守南中國,60萬在邊關防守匈奴。國內兵力空虛,如果將來國內出現變故,臣該怎樣做?

    秦始皇說了一句話:他日如果秦國有難,不準班師回朝勤王。王翦以頭觸地:皇帝陛下,我是秦人,如果秦國有難臣不回國勤王,我會變成千古第一罪人的。

    秦始皇言:不,你不是罪人,秦國可以滅亡,但是華夏族群不可以滅。今天秦國滅亡了,華夏族群還在,但是如果你這40萬人揮師勤王,南中國就再也不屬於中國,再也不屬於華夏族群了。

    所以秦始皇在給南中國40萬大軍所寫的詔書中道:中原但有不測,爾等軍隊切勿北上勤王,當斷然封閉新道,不使中原亂局波及南天。

  • 8 # 第一孺子牛

    秦始皇格局:

    一,滅六國,平天下,大一統;

    二,地無界,疆無邊,皆王土;

    三,簡文字,統度衡,車同軌;

    四,天下民,皆成子,自為君;

    五,求仙藥、活萬年,永始皇!

  • 9 # yqyysgr

    縱橫四海,中華祖龍

    1、秦始皇在併吞六國以前,首先消滅嫪毐和呂不韋勢力取得國家的安定局面,並把政權完全集中到了自己手裡。

    2、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他陸續滅掉六國,統一了中國。秦朝的統一,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

    3、秦始皇開鑿了一條的鄭國渠。

    4、讓李冰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

    5、嬴政統一六國以後,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裁決國家一切大事,官吏由皇帝任免。中央實行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等。地方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公為36郡。

    6、統一了文字,把小篆作為規範的文字。統一了貨幣,全國統一使用圓方孔的銅線。統一了度、量、衡。這些措施,既利於國家的統一,又利於百姓的文化交流

    7、以咸陽為中心,修築了通往全國各地的行車馳道。

    8、取消了各國築的堤防,便利行船。

    9、疏浚了鴻溝,作為水路交通的主要路線,和其他河道相通。

    10、命令監御史祿開了一條靈渠,這條靈渠溝通了湘江、桂江、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線了起來。

    11、修建了萬里長城。這是出於國防的迫切需要,符合人民的長遠利益,是值得的。

    12、建築了“直道”,這條大路對於支援北方邊疆起著很大的作用。

    13、設立了九原郡使內地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在收復的地區帶到遊牧地區去了,牲畜的地方,逐漸變成了農田。這同時也把北方邊境鞏固了。

  • 10 # 柔情似水—政委

    秦始皇在歷史上的成就是不朽的,他的行為思想影響了此後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程序,無愧於千古一帝的稱號。

    秦始皇最大的成就就是統一了天下,春秋戰國時期,戰亂不斷,民不聊生,他帶領秦國滅掉了齊、楚、燕、韓、趙、魏,結束了幾百年四分五裂的格局,使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暫時的安穩與和平,奠定了中國國土的基本格局。

    緊接著,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下的郡縣制,這種制度為後世王朝所沿用。廢除奴隸社會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權下的郡縣制,實行皇帝制度,為秦始皇嬴政首創。

    不僅如此,秦始皇又推進了內部的統一。先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後又統一了文化思想,加快了民族融合,形成華夏族,即為後來的漢族。這一系列改革,實現了對全國真正的統治。又修了直道,七百多公里的直道,用了大概五年的時間建成,相當於現在的高速公路,一直使用到清晚期。

    最後,秦始皇還修了萬里長城,抵抗匈奴入侵,這不僅是物理上的抵禦,更是建立起華夏百姓內心的一種安全感。此後歷朝歷代都有受益。

    其實,秦始皇的功績遠不止於此,他抗爭匈奴、征伐百越、擴大版圖、修建靈渠、修建鄭國渠。當然,秦始皇剛愎自用,急功近利,想在短期內打造一個安定強盛的國家,結果欲速則不達,加快了秦王朝的滅亡。雖然,秦王朝的壽命很短,但是給後代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過在當時,功在後世。

  • 11 # 穿越時空的歲月

    秦始皇是中國古代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皇帝。他一生成就非凡,功勳卓著,不愧為中國第一個皇帝。秦朝在中國歷史上雖然時間不長,但秦始皇的很多成就和思想對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

    第一,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秦始皇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戰亂不斷和四分五裂的局面。確定了中國疆域的基本輪廓,這是秦始皇的第一大貢獻。

    第二,制度創新。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下的郡縣制,廢除了奴隸社會的分封制,郡縣制代替分封制,這是一個偉大的進步,這種制度為後世列代王朝所沿用。

    第三,秦始皇實現了內部的統一。秦始皇首先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然後又統一了文化思想,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形成華夏民族,即為後來的漢族。

    第四,戰略上修建萬里長城,阻擋了匈奴的侵犯,確保國家安全。國內修建了七百多公里的直道、靈渠等宏偉工程,促進了國內經濟的發展。

    俗話說,人生的格局決定人生的成就。正是因為秦始皇胸懷天下的偉大理想,鑄就了他一生的偉大事業。

  • 12 # 青未了了

    秦始皇的格局和他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是一致的。

    歷史對秦始皇的評價,多是負面的。在民眾眼中,秦始皇被打上一個暴君的烙印。

    《史記·始皇本紀》中這樣評價:“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但評價一個人,總是要一分為二的去看待,

    既要看到他的缺陷,也不能抹殺他的功績。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他一生中所做的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的幾件大事:

    1.滅六國,統一天下

    幾百年的諸侯割據局面被打破,結束中國常年戰亂不休的局面,中國領土真正意義上的進行了一次大整合!

    2.加強中央集權。

    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把權力集中在皇帝的手中,穩定了皇權,秦王朝建立的這套中央集權機構的政權機構,以後一直被歷代王朝所仿效。

    3.開疆擴土,南取百越,北擊匈奴。

    秦始皇完成了統一中原的大業之後,就整合了50萬大軍,攻取百越之地,並設定桂林二郡,派官員治理。自此以後,嶺南在歷史上第一次正式納入了中國的版圖,使越族正式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向北派蒙恬攻擊匈奴卻匈奴七百餘里。可以說,今天的中國能有如此大的面積,秦始皇功不可沒。

    4.築長城,守藩籬

    大規模修築萬里長城。長城的修築完成,雖然耗時費力,引起民怨沸騰,但從實際效果看,也確實無數次的替中華邊疆民族抵禦外敵,保證了中國領土的完整。

    5統一文字

    確定小篆為通用的文字,文字的統一對文化的傳輸和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有利於統治者的思想統治,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

    5.統一度量衡

    度量衡的統一,促進了人們相互之間的交流,發展了經濟。時至今日,一直都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

    這些成就,今天看影響是巨大的。統一六國、擴充疆土,結束戰爭帶給百姓的苦難,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加強中央集權有效防止了疆土的分裂;修築長城抵禦外敵保衛家園;統一度量衡促進經濟的發展;統一文字方便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在出土的秦朝竹簡中,曾記錄過一段秦始皇的誓言:“朕統六國,天下歸一、築長城、鎮九州龍脈、衛我大秦、護我社稷。朕以始皇帝之名在此立誓,朕在,當守土開疆。掃平四夷,定我大秦之基。朕亡,亦將身化龍魂,佑我華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為證,天地共鑑,仙魔鬼神共聽之!

    所以,秦始皇對中國的貢獻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千古一帝”實至名歸。

  • 13 # JieDai不相等

    從夏的部落邦聯,到商的方國聯盟,再到周的分封制邦聯,它們並不是真正的統一中國,由於中央對於地方的相對弱勢,他們不能有效管理地方,更不能對地方的分離做出有效的反應。

    而秦則不同,秦以一套全新的制度——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真正意義上統一了中國,為當今中國作為一個世界性大國奠定了基礎。

    但是,長久以來,人們都在問:秦朝究竟是什麼樣的?秦朝是《史記》《漢書》裡的那個人間地獄,還是明朝李贄口中那個大變革的盛世?始皇帝是郭沫若筆下的暴君,還是司馬遷《史記》中介於明君和暴君之間的皇帝,亦或是毛澤東、李贄稱讚的千古一帝?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翻閱無數的典籍,去搜尋歷史中那個秦朝的真正模樣,所以我們不得而知,秦朝是什麼樣子的。

    但是更多史書典籍的深入研究和更多考古發現,秦的缺點,秦的優點,秦的社會生活,民生民俗,政治風貌,秦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終有一天會有血有肉地展示在我們後人面前。

    始皇帝開創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影響中國兩千多年,在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中,皇權是不斷加強的,皇帝對於整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掌控能力是越來越強的,但是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剛剛確立的秦朝,始皇帝對國家對臣工的控制力遠遠不及後世皇權不斷加強的皇帝們,至於和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滿清相比,更是遠遠不及。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在剛剛確立以及初步發展的時間裡,對國家的利大於弊,主要作用大於負面作用,對國家的影響主要是積極向上的,它維護了自給自足且分離傾向強的農耕帝國的統一,更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保護和促進農耕帝國經濟的發展,它奠定了今天我們這個統一國家,我們這個世界大國的基礎。

    最後,請允許我用一段話讚頌始皇帝:

    廢分封,行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興修水利,造福萬民,萬里長城,護佑華夏,南征百越,北擊匈奴,併吞八荒,威震四海,開萬世不朽之功績,奠世界大國之根基,開天闢地,千古一帝。

    始皇帝開創的大秦帝國從歷史長河中走過,它掃過了落後沉悶的邦國時代,開啟華夏雄居東方的帝國時代,它如同漫漫長夜中照亮黑暗的第一顆閃亮之星,它從黑暗中閃過,雖然只是一瞬,卻照亮了整個黑暗,從它之後,是繁星點點的璀璨星河!

  • 14 # 莽原獅子

    秦始皇的人生格局就是殲滅六國 ,結束紛爭;開疆拓土,擁有四海,統一華夏,促進民族大融合。

    何為人生格局?簡言之就是一個人的膽識如何,謀劃佈局,權衡利弊,能不能站高望遠。

    嬴政統一六國後,自我比擬三皇五帝功績,開始當皇帝。自稱始皇帝。明朝思想家李贄稱其為“千古一帝”。

    說秦始皇的人生格局自然離不開在統一過程中的手段、措施以及歷史功績。主要有六個方面:

    1、加強了中央集權,強化了對地方管控 廢除了分封制,有利於國家統一。戰國七雄是周朝天子為了籠絡人心,鞏固自己統治,分封諸侯建立的藩屬國,到了春秋後期,周天子已經名存實亡。分封的諸侯成了周天子掘墓人。

    嬴政 為了吸取這一歷史教訓,統一以後不封有功大臣於列土 ,把其子侄兄弟,當成普通老百姓對待。卻自封皇帝 ,獨攬大權。當農民起義時候,朝廷內沒有骨肉同胞輔佐,朝廷外沒有諸侯蕃臣的保護,也是滅亡一個原因。

    2,採納李斯建議,取消了《逐客令》 吸引各國人才來秦,人盡其才為嬴政所用。

    人才對一個國家,興亡,發展,是不言而喻的。嬴政能用百家之長,聽取更方面意見 ,立興除弊,說明他有廣闊胸懷和極具戰略眼光。

    3,採取大梁人尉繚建議,不惜花重金在六國埋眼線,網路重臣,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趙國李牧 就是不肯被收買,被使用反間計 為趙王所殺。“自毀長城”。說明各國棟樑是他統一路上最大障礙,嬴政極具前瞻性眼光,未雨綢繆。

    4,修建萬里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侵擾。

    蒙氏兄弟率領60萬精兵鎮守邊疆,極大威懾了匈奴其他異族窺視,為國內穩定提供了有利的保證。

    戰國後期,包括在內秦國,其他六國也經常受到北方侵擾,各國分分修建長城抵禦,秦統一後,秦始皇把原來六國長城連線起來加以防禦。加之後來明朝修建的長城 ,形成現在規模。

    5,統一了各國文字,貨幣,度量衡。

    當時各國文字書寫不一樣 ,有大纂,小纂等多種寫法,後來由李斯統一用小纂為法定文字。各國貨幣也不一樣,形狀千奇百怪,輕重不同,攜帶也不方便。最後用銅製圓形方孔為標準貨幣。

    秦始皇此法 有利於自己的統治 ,增加了財政收入,極大促進文化的傳播交流,為後世文化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6,移百萬秦民,開疆拓土。

    嶺南地區,也就是今天廣東,廣西,古稱南越,荒無人煙,當地少數民族和地區並不歸屬秦朝。統一六國以後,派大將王翦率領40萬大軍征討,降服。

    秦始皇曾讓王翦回朝。王翦上書說,我不但不能回來,您還得移民百萬來這裡進行通婚融合,不然我們走了,他們還得攻取回來。

    後來他親巡南部邊關,答應了請求。

    王翦對秦始皇說:“百萬之師,60萬守北部邊疆,40萬在南越,將來一旦國家有難,我們怎麼辦?”

    秦始皇說,就算秦朝沒了,你們也不能離開駐地!華夏的融合發展比我秦始皇重要!

    這也是秦末起義,劉邦最終打敗項羽建立漢朝重要原因。

    國內兵力空虛,精銳全在邊關,沒有秦始皇命令誰也不能回來,秦朝因此被滅。

    酷法治國,在統一過程,打天下還可以,但是治理天下,還靠酷法治國,而不是剛柔並濟,恩威並施,那就不合時宜。

    統一六國以後,重用李斯為丞相。

    李斯原是楚國人 。戰國末期法家學派代表。李斯被趙高話算計,立胡亥為太子,害死公子扶蘇和蒙恬。最終被趙高處以腰邢。

    如果說統一六國,開疆拓土是秦始皇人生大格局。然而,自身歷史缺陷和政策失誤則是他的侷限所在。但無論如何,都掩蓋不了秦始皇的豐功偉績!

  • 15 # 玩逸

    秦始皇在歷史上的成就是不朽的,他的行為思想影響了此後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程序,無愧於千古一帝的稱號。

    秦始皇最大的成就就是統一了天下,春秋戰國時期,戰亂不斷,民不聊生,他帶領秦國滅掉了齊、楚、燕、韓、趙、魏,結束了幾百年四分五裂的格局,使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暫時的安穩與和平,奠定了中國國土的基本格局。

    緊接著,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下的郡縣制,這種制度為後世王朝所沿用。廢除奴隸社會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權下的郡縣制,實行皇帝制度,為秦始皇嬴政首創。

    不僅如此,秦始皇又推進了內部的統一。先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後又統一了文化思想,加快了民族融合,形成華夏族,即為後來的漢族。這一系列改革,實現了對全國真正的統治。又修了直道,七百多公里的直道,用了大概五年的時間建成,相當於現在的高速公路,一直使用到清晚期。

    最後,秦始皇還修了萬里長城,抵抗匈奴入侵,這不僅是物理上的抵禦,更是建立起華夏百姓內心的一種安全感。此後歷朝歷代都有受益。

    其實,秦始皇的功績遠不止於此,他抗爭匈奴、征伐百越、擴大版圖、修建靈渠、修建鄭國渠。當然,秦始皇剛愎自用,急功近利,想在短期內打造一個安定強盛的國家,結果欲速則不達,加快了秦王朝的滅亡。雖然,秦王朝的壽命很短,但是給後代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過在當時,功在後世。

  • 16 # 叨筆歷

    戰國末期,秦皇併吞六國,橫掃八荒,一統天下。秦朝城池固若金湯,坐擁雄兵百萬,然而陳勝、吳廣等山野村夫,手無寸鐵,率領烏合之眾,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四面八方紛紛響應,秦國覆滅只在頃刻之間。如此強大的秦帝國,為何覆滅於匹夫之手?其實這個問題歷史早有很多人研究過,答案凡是學過政治歷史的人都知道,就是“不施仁政”,“失民心者失天下”。漢朝賈誼的《過秦論》專門論證了秦朝滅亡的原因,寫的非常精彩,這裡引用最後一段大家讀一讀:“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懮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之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失民心者失天下”是最根本的原因,封建王朝幾千年歷史,朝代更迭無非都是這個原因。然而單純從軍事方面考慮,秦朝的百萬雄師難道敵不過造反起義的平頭老百姓嗎?好像不可能,那麼當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秦朝派過去鎮壓的竟然是由囚徒死刑犯組成的雜牌驪部隊,這百萬雄師去哪兒了呢?

    1、長城軍團三十萬之眾。秦王朝時期,北邊匈奴十分猖狂,早在戰國時期他們就常常借中原戰亂之機,入侵中原渾水摸魚。秦朝統一後,秦始皇命大將蒙恬、公子扶蘇率三十多萬老秦部族精銳部隊駐守長城邊境,抗擊匈奴,不到一年功夫擊退匈奴700餘里,為防匈奴捲土重來,秦兵屯於榆林,繼續防守邊境,這部分長城軍團是秦國最精銳力量。秦皇病逝後,奸臣趙高聯合李斯假傳遺詔害死蒙恬、扶蘇,長城軍團將領換為王翦的孫子王離,可是王離的軍事才能遠不如蒙恬和他的爺爺王翦。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王離不及蒙恬,那麼此時的長城軍戰力當然也比不上蒙恬時期。叛亂髮生後,王離率長城軍團南下主要在燕趙之地作戰,滅趙國,會師驪山刑徒雜牌軍大敗楚軍,殺死了項羽的叔父項梁,也取得了一定的戰績。次年,長城軍團在鉅鹿圍困齊趙聯軍,項羽不顧楚王觀望成敗、停軍不前的命令,殺死楚軍大將宋義,奪了楚軍指揮權,率軍渡過漳河,破釜沉舟,分隔長城軍團與驪山刑徒軍團,切斷長城軍團糧道,一舉殲滅長城軍團,活捉王離,殺死蘇角。

    2、驪山刑徒雜牌軍團號稱有七十萬之眾實際數量大概30多萬,主將章邯。這部分軍隊主要是由修築秦始皇陵的勞工和驪山的刑徒組成,秦朝迫於形勢,釋放囚徒(很多秦暴政中的死刑犯),給他們發放武器裝備,讓他們在戰場上戴罪立功。這部分軍隊鎮壓了陳勝吳廣起義,平定了魏國,會師長城軍團大敗楚軍,殺死了項羽的叔父項梁。後來被項羽破釜沉舟擊敗,驪山軍團退守棘原。此時秦二世胡亥在趙高的慫恿下,屢次派人問責章邯為何屢屢戰敗,章邯擔驚受怕,派司馬欣回朝覆命,趙高拒不接見,司馬欣只好返回迴應項羽,趙高派人追趕阻攔司馬欣,司馬欣從小路逃走,趙高沒有追上。此時章邯若是打了敗仗,必定會收到趙高問責,打了勝仗會受趙高的嫉妒一樣要遭受趙高的陷害,章邯走投無路,在起義軍寫信勸降的情況下,率領剩餘20萬驪山軍投降項羽,被項羽全部坑殺。

    3、除了北擊匈奴,還要南服百越,秦始皇在位時期曾經任命任囂和趙佗率領秦軍50多萬南下,任囂和趙佗成功平定了南部各郡。在叛亂髮生的時候,這部分徵南大軍還駐守在嶺南地區。主將任囂是個軍政兼通的人才,他在南海郡的時候仍不忘四處打探秦朝內部訊息。叛亂爆發時,任囂認為秦王朝奸臣當道,殘害忠良,秦二世胡亥十分昏庸,天下苦秦久矣,任囂決定放棄北上勤王,但任囂心存仁義,他認為若舉義旗反叛秦朝,天下越是戰亂,百姓越是受苦,於是任囂決定割據一方、自立為王,於是他派遣士兵把守各個山關隘口和重要通道,以防亂軍南下禍害南方百姓,並高築牆、廣積糧以儲存自己實力。任囂和趙佗同時還殺掉了秦朝派來監視南海郡的官吏,任囂死後,趙佗繼續執行任囂的策略,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建立了南越國自封南越王,建都在現在的廣州市。

    以上便是起義之時秦國百萬大軍的去處和表現,陳勝吳廣起義之時,秦始皇已經駕崩。秦始皇早年的確有大格局大志向,就是一統天下,但他的格局也僅限於靠武力統一天下,他從未想過要做一代明君,仁政愛民,萬民頌揚,他只想自己可以用盡全天下的資源,享盡驕奢淫逸。一旦天下統一目標達成,他便失去了目標,認為自己功蓋三皇五帝,目空一切,徵民夫大興土木,焚書坑儒,幻想長生不老。須知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難。只能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可秦皇還在窮文黷武,苛捐雜稅,強徵民夫,破壞生產。到了秦二世皇帝更加昏庸,奸臣當道,朝廷腐敗,朝堂之上能臣良將、忠義之士得不到任用,反遭迫害,這導致能臣良將們均不願為朝廷效力,反有臨陣倒戈、合民心、順大勢推翻暴秦統治的心思。廟堂之遠百姓苦於殘暴統治,紛紛揭竿而起,反正不造反當順民也是死,造反也是死,不如放手一搏或許還有生路。這樣的朝廷內憂外患,覆亡是遲早的事。總之一個國家的穩定在於統治者施仁政、順民心,自然能長治久安。倘若殘暴無道,別說百萬軍隊,就是雄兵千萬、金城萬里也是徒勞。

  • 17 # 同看風雲

    秦始皇的人生格局有多大:應該是他的心有多大天下就有多大,時有多長子孫後代統治國家就有多長。

    秦始皇的人生格局,可以說是亙古少有、世上少見。對後世的影響,由其是對中華民族二千多年的發展如影隨行、難以抹去。

    秦始皇統一全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封建王朝。開疆拓土,並實行了一系列國家融合發展的政策。

    用遠古時代的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並自稱始皇帝,希望後世子孫永久統治國家。

    想要具體地瞭解,秦始皇的人生格局。就先要了解他的人生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秦始皇的人生格局形成的情況。生活經歷對人生格局的影響。

    秦始皇三歲時,被父親異人當作人質留在趙國。

    使他受盡了屈辱,並時刻有生命危險。生存環境特別惡劣,使他從小就崇尚暴力和特別地渴望權勢。

    十三歲繼位秦王,但朝政又被呂不韋把持。使他對宮廷中,爾虞我詐的權利鬥爭又耳濡目染。

    童年及青少年時代,艱辛及壓抑的生活經歷。使他形成了一種嗜權如命的心態,想要獲得更多更大的權力。

    2. 所受的教育對格局的影響。

    相國呂不韋,雖然把持了朝政。但對秦始皇還是進行了,執政、治國等方面的教導。

    為他提供了治國方略,主張天下統一,建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並且使他的性格,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他逐漸形成了慎思、遠慮的性格。

    3. 秦國先輩們的勵精圖治、銳意進取的精神,也深深地震憾著他。讓他有一種強烈的政治使命感和責任感。

    由於從他成長經歷、所受的教育及秦國先輩們對他的激勵中。使他形成了一種開疆拓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斷地兼併其他東方國家、南征北戰地去擴大土地、人口。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實行一系列的治國政策。為千秋萬代基業,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應是秦始皇,一生所追求的目標,人生大格局的體現。

    秦始皇人生格局的具體表現。政治方面。

    中央上實行三公九卿制,進行管理國家大事。

    地方上廢除分封制,全國設立三十六郡,每郡有郡守、尉、監各一名。郡下轄縣,郡守與縣令直接由皇帝任命。

    這些制度的實行,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有利於皇帝,對國家的控制和管理。並影響此後,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社會制度。

    2 . 經濟方面的情況。

    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取消了以前各國的貨幣和度量衡,使全國能自由方便地,進行經濟交流。促進全國的經濟發展方便人民的生活。

    3 . 文化方面的情況。

    統一文字。取消各國的文字,使用秦國的 文字。更能方便全國各地,進行文化交流。

    使整個國家,更能形成一個整體。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中華文明的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

    4 . 軍事方面的情況。

    統一東方六國後,秦軍又進行了南征北戰。向南征服百越,使兩廣納入中華版圖。又征服了浙江、福建。

    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又修建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

    使國家的領土,迅速地擴大。為後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5 . 交通方面的情況。

    在全國修建了,許多咸陽與各郡縣連通的馳道。更方便全國各地的通行。

    又修建了靈渠,連線了湘江與珠江流域。使中原地區與百越地區的交流更加的方便。

    各種交通的修建,促進了全國各地更方便地交流。為國家的融合發展,作出貢獻。

    正是秦始皇的雄才偉略,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使中華文明得以廣泛傳播,使全國各民族都融合發展成一個整體。無論後世怎樣發展,最終全國還都是回到大一統的時代。也是中華民族持續發展的根源。

  • 18 # 二個人民

    我們今天可能聽到最多的是,秦始皇是暴君。如果深知歷史的同學們,其實秦始皇是一位民族英雄。當你真正瞭解秦始皇的格局和境界的時候,你看待這個世界的視角也會改變。

    1、商鞅變法,讓秦國成為諸國最強盛的王國。

    2、秦始皇用了十年時間,一掃六合。統一天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讓我們中華文明能夠延傳2500年,生生不息,就是因為有了秦始皇。

    3、派百萬雄師築萬里長城,防止匈奴南下,進攻華夏民族

    4、蒙毅、蒙恬派五十萬大軍鎮守邊疆。派五十萬大軍鎮守南中國,為了守住邊疆派關中100萬老秦人來鎮守南中國。秦始皇死之前寫了一封書信,一封詔書給兩位守軍大將說,他日秦國有難,不允許北上。守軍大將接到這封詔書的時候,痛哭流涕,我是秦國守將,他日秦國有難,我怎能不請北上援秦。秦始皇說了一句話“秦可滅,我贏氏可滅,但華夏民族不可以滅”

    秦始皇心中沒有秦國,心中只有整個華夏民族。這樣的格局,這樣的境界,讓我們從新認識了秦始皇。

  • 19 # 舊時茅店溪橋見

    人生格局沒有明確的定義,為了便於分析,此處定義為:眼望星空,腳踏實地。簡單來講就是有明確清晰的長期目標,為了這個目標一步一腳印的為之奮鬥。那麼來看看秦始皇符合這個標準嗎?嬴政是500年秦人的代表,就像飛蛾撲火中最後一隻強壯的飛蛾,踏在前面飛蛾的屍體上到達火芯。所有有必要來看下秦國的格局如何呢?理解了秦國就理解了秦始皇。

    眼望星空,長期目標

    自從秦人祖先為周天子養馬有功,封秦人於貧瘠的秦之地。秦朝人就開始了艱苦奮鬥,臥薪嚐膽的偉大曆程。

    第一個節點-紮根貧瘠,抗爭犬戎

    秦人祖先是商朝末期戰亂西遷的華夏族,獨自在荒蕪貧瘠的邊陲和異族犬戎長期廝殺,培養了堅韌頑強的性格,同時在長期的混居中也混血了犬戎強勢的基因。

    2.第二個節點-受封諸侯,平起平坐

    烽火戲諸侯的男主角-周幽王自作孽被犬戎殺死。秦襄公和晉文侯等幾大諸侯率兵馳援西周,共同立宜臼為天子。隨後周平王東遷洛邑,在別的諸侯不理不睬情況下,襄公不離不棄護送全程,此後周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岐山之地。從此秦朝走入歷史,和中原大國平起平坐。《史記。秦本紀》裡記載周平王評價襄公:

    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3.第三個節點-腳踩西戎,成功上位

    在秦文公之後幾代國君持續努力下,秦國在於西戎的戰鬥中逐漸佔據上風,此後秦國成為西陲霸主,同時領土擴張到關中平原的東端。

    4.第四個節點-征伐晉國,露出崢嶸

    秦國在東擴的過程中與晉國發生衝突,秦穆公在韓原之戰中活捉晉惠公。此後秦國在中原爭霸中,露出崢嶸。

    5.第五個節點-商鞅變法,問鼎中原

    秦孝公任命商鞅變法圖強。別的諸侯還是分封制時候,秦國已建立中央集權制,這是升維打擊。此後秦國合縱連橫,遠交近攻,發起一些列掃蕩六國的戰役,比如伊闕之戰,以及坑殺45萬趙國將士的長平之戰等。

    6.第六個節點-剿滅六國,帝國東昇

    親王嬴政在前輩打下的厚實基礎上,再接再厲隨後攻滅六國,於公元前221年建立中國第一個帝國-秦帝國。

    腳踏實地,短期目標

    縱觀秦帝國建立的歷史可以看出,秦人從一開始便腳踏實地地仰望星空。耕貧瘠,滅西戎,攻六國,大一統。步步為營,直至秦始皇完成最後一擊。此後秦始皇為華夏2000年夯實根基:

    三公九卿為基礎的官僚體制

    設立以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

    書同文,車同軌

    討伐南越匈奴,統一天下

    而此後秦二世昏庸當道,農民忍無可忍,各地揭竿而起。秦朝便如飛蛾一般,短暫輝煌便滅如灰燼。

    以稅民深者為明吏,殺人眾者為忠臣

    正如《過秦論》裡所說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始皇曇花一現的輝煌是秦人500年默默耕耘的成果。而秦朝為後世華夏文明奠定根基,總領框架,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雖死無憾。

    正如《蓮華經》裡說

    如優曇缽花,時一現耳

    曇花之所以美,就是因為那轉瞬即逝的瑰麗為無邊無際的黑暗帶來了光明。

    秦人格局大嗎?大。秦始皇格局大嗎? 大。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感謝原作者,侵必刪)

  • 20 # 宇宙很白

    秦始皇的人生格局,我覺得從現在中國能以華夏文明、中華民族等這些統一專屬的名詞代表自己,秦始皇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從這點看,始皇帝的人生格局就應該是利在千秋萬世、福澤後輩子孫的超前格局。這真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無法超越的。

    至於題主想說的應該是為什麼秦始皇不讓鎮守邊疆的軍隊回國鎮壓叛亂。

    這個問題現有的解釋,我想真的是歷朝歷代的猜測了。對於歷史我們現在只能是查古籍、翻古墓,但這樣得來的歷史資料總歸是片面的。歷史是由人書寫的,而這其中作者的情感、知道的真相以及統治者的意志都會影響我們看到客觀公正的歷史,所以對於許多歷史我們要結合許多方面、多種角度去看待。

    而對於題主的問題,我認為當時秦國農民起義的時候,秦始皇已經死了,國家權利中樞的政治鬥爭肯定是特別厲害的。而秦朝又是中央集權的制度,地方官和邊防軍肯定是受中央的制約的,在中央沒有命令或者命令混亂的時候,起義軍的發展壯大也就是順理成章了,因為當時的底層人民確實過的不太好。

    所以秦朝滅亡的原因應該和史書上記載的差不多,是中央政治鬥爭、地方農民起義、野心家的煽動等一系列因素導致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國寶級文物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