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敦化阿輝娛樂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人的視點越高,視野就越寬廣。隨著視野的轉換,人們對人生也會有新的領悟。站在某個時空的高度來看,整個人類也不過地球演變過程中的匆匆過程,更何況每一具體的人和事乎。站在古羅馬鬥獸場的廢墟上,世間的一切權勢紛爭,金粉豪華都化為過眼煙雲,萬古長存的唯有這殘垣斷壁與飄揚在空中的歷史迴音。置身寂靜的撒哈拉沙漠之夜,心靜如春雨秋水,世間一切都可放棄,唯有天地才是永恆的。

  • 2 # 魯陽天下

    泰山是五嶽之尊,這是由於他所處的地理環境決定的。泰山位於山東省的華北平原,整個的平原海拔只有不到50米,但在廣大的平原之上,突兀屹立起1545米的泰山,對比之下,泰山就顯得格外的巍峨高峻。所以杜甫有一句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泰山的文明天下還在於歷代帝王對泰山的封禪,下午有秦始皇,漢武帝,宋代的皇帝,明朝的皇帝都到泰山舉辦封禪活動。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墨客來到泰山留下墨寶。所以泰山形成了獨特的道教文化,這為泰山增加了神秘感。神秘的東西總是令人好奇,所以泰山成為馳名中外的一座名山。

  • 3 # 平子曰

    因為孔子是山東人,沒有去過西藏中,也沒有攀登過珠穆朗瑪峰和喜馬拉雅山,所以哪時候就感覺泰山很高了,正常。 再說了那個時候交通工具也沒現在這麼先進,那個時候徒步西藏也不太流行,所以呢,孔夫子老先生能看到的泰山最高是正常的。

  • 4 # 嘿詩

    登泰山而小天下,實際指人的眼界.視點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來觀看世間的變幻紛擾。出自《孟子·盡心上》。 孔子登臨泰山,抒懷暢志,開闊胸襟;考察封禪,學習禮儀;瞭解民情,觀知時政,活動內容與歷史遺蹟十分豐富。明代《泰山志》說:“泰山勝蹟,孔子稱首。”這不僅拓展了泰山文化的內涵,也使儒家思想文化借泰山之力發揚光大。同時,孔子也開創了名人登泰山的先河。由於他的特殊地位和影響,使後人竟起仿效,接踵而至。“登泰山而小天下”,成為歷代文人名士不可缺少的生活內容,沿襲成為積澱深厚的文化心理,蔓延成為流傳久遠的文化風氣,演變成為傳統的文化中的一大景觀。

    孔子曾登泰山,考察封禪制度。泰山處於我國東部,稱東嶽。在原始宗教信仰中,東方主生,所以泰山主生死交代,後來又擴大為帝王朝代嬗遞的“禪代”之意。歷代帝王在改朝換代,並致太平以後,都要封禪泰山,以示受命於天,四海率從。《管子·封禪篇》中有“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的記載。封禪的內容,就是在泰山極頂築土為壇來祭天,以報答天功,叫封;在泰山腳下樑父山祭地,以報地功,稱禪。這種隆重莊嚴的封禪大典有一套神聖而嚴格的儀式,這對十分重視禮樂制度的孔子有極大的吸引力。孔子一生以周公為榜樣,以恢復周朝政治和禮樂制度為己任,準備隨時輔弼國君實現這一主張,則封禪大典是必須掌握的重要國禮。《韓詩外傳》記載:“孔子升泰山,觀易隆而王可得而數者七十餘人。”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反覆對照,發現歷代封禪的具體儀式差異很大,為他掌握封禪禮儀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當時的封禪與祭山活動都要由國君舉行,諸侯以下舉辦是不合禮節的。據《論語·八佾》,魯國掌權的大夫季孫氏要祭泰山,孔子急忙去問季氏當管家的學生冉有:人不能阻止嗎?冉有回答不能。孔子譏笑說:難道泰山也不懂禮儀,接受這不合規矩的祭祀嗎?

    孔子在泰山一帶從事政治活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泰山東側萊蕪境內的夾谷之會。《史記·孔子世家》載:魯定公十年(前500年),孔子任魯國司寇,開始以自己的政治主張治理國家,並逐漸安定強大起業,這使齊國十分不安。為了治服魯國,齊景公採納大夫黎鉏等人的建議,邀請定公在夾谷聚會,想趁機以武力使魯國屈服。魯定公答應赴會,孔子以司寇代行相事隨行,按照“有文事者必有武備”的方針,調集軍隊隨行。齊國隨景公赴會的是著名政治家晏嬰。

    會見開始後,齊國請演奏地方歌舞,於是“於旄羽祓矛戟劍拔鼓譟而至”,意在威脅定公。情況緊急,孔子不顧常禮,一步邁上臺階,揚起衣袖盛聲喝道:我們兩國國君正在莊嚴地會見,為什麼會有這種野蠻的歌舞?請問齊國方面該怎麼辦?景公覺得很不好意思,示意退下。過了一會兒,齊國要求演奏宮廷雅樂,於是有“優倡侏儒為戲而前”,以此侮辱定公。孔子又邁上臺階大聲說:戲弄諸侯者要依法斬首,由於孔子態度嚴正,掌握禮節嚴密合度,軍事上又有充分準備,使齊景公感到魯定公不是可以輕易挾持的,便匆匆結束了會見。

    歸國以後,齊景公餘悸未消,埋怨臣下說,孔子是按照禮儀輔佐國君,而你們卻以旁門左道教我,失禮得罪了魯國,該怎麼辦?於是只好歸還以前侵佔魯國的汶陽田、龜陰田,表示謝過。現泰城東十餘里傅家村附近還有謝過城遺址,就是因此事而修建的。

    在此以前,晏嬰是非常瞧不起孔子的,曾對齊景公說:“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遊說乞貸,不可以為國……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史記·孔子之農》)。這“四不可”、“兩不能”,把孔子貶得一無是處。夾谷會盟,充分顯示了孔子的政治與外交才能,也證明晏子對孔子的看法非常狹隘片面,低估了這位政治對手。

    夾谷之會後的第四年,齊國擔心“孔子為政必霸”,會吞併齊國,便接受那位黎鉬的提議,送給魯君;八十名妖豔美女,皆善唱靡靡之音,三十匹高頭駿馬,鞍轡全優濯金光。想以此消磨魯君意志,又離間魯君與孔子的關係。果然,“季桓子微服往觀再三,將受。乃語魯君為周道遊,往觀終日,怠於政事”(《史記·孔子世家》),猴急之情、輕薄之態躍然欲出。孔子見魯君如此荒唐,只得辭職,帶領弟子,懷著沉重的心情,離開精心治理初見成效的魯國。途中經過泰山以南,今新泰以西的龜山,看到肥沃的龜陰田,夾谷之會的勝利成果猶在,而自己卻被迫去魯,胸中鬱憤難平,遂作《龜山操》一曲。據東漢蔡邕《琴操》記載:“《龜山操》者,孔子所作也。齊人饋女樂,季桓子受之,魯君閉門不聽朝。當此之時,季氏專政,上僭天子,下畔大夫,聖賢斥逐,讒邪滿朝。孔子欲諫不得,退而望魯。魯有龜山蔽之,闢季氏於龜山,託勢位於斧柯。季氏專政,猶龜山蔽魯也。傷政道之陵遲,閔百姓不得其所,欲誅季氏而力不能,於是援琴而歌雲:予慾望魯兮,龜山蔽之。手無斧柯,奈龜山何?”

  • 5 # 明貞

    那只是形容詞而已,老子還說足不出戶,而知天下呢!人在世界上生存,不能侷限於廣褒的自然界,湖海山川吃喝玩樂,生老病死!要開闊眼界拓展胸懷!要覺醒本命初衷,突破生老病死!朝聞道夕死可矣,生有何歡死有何懼?人的格局層次是磨練的,不能侷限在感官世界裡不能自拔!

    登泰山而小天下,意境即止於此。

  • 6 # 33風暴

    古時候交通是很不便利的,儘管孔子周遊列國去了很多地方,但是畢竟不是旅遊去了,對於很多比泰山還要高的山還是不瞭解。孔子的出生地在山東,泰山自然也是值得孔子驕傲並且喜歡的地方,所以孔子說“登泰山而小天下”有一些文學誇張,但也說明他愛自己的家鄉吧!唐朝詩人李白,也曾經有過文學誇張的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其實桃花潭是很小的,這也一種誇張比喻的文學手法吧!

  • 7 # 猛哥厲史

    因為井底之蛙,能見幾尺天?對他來說這就已經是天下最高的山了。聯絡三季人的傳說:

    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正在門外掃地,忽然走過來一個渾身綠裝的人,他便好奇的看去,只見那人衝著自己就過來了,剛一靠近就問他:你是孔子的弟子吧?他回答道:是呀,你有什麼事?那人接著說:請問一年有幾個季節?孔子的弟子莫名其妙的看了一下那人,說:當然是四個季節了。那人很不理解的反問:明明是三個季節,你怎麼能說是四個呢?於是兩個人就為此爭論了起來…… 爭來爭去,也沒爭出個什麼結果,於是那人提出:不然我們打個賭吧。 孔子的弟子說,賭就賭,那你說賭什麼? 那人說:假如確定一年是四個季節,我給你磕三個響頭,假如確定一年是三個季節,你給我磕三個響頭,你看怎麼樣? 孔子弟子,猶豫也沒猶豫,就答應他了。 於是二人便一起去找孔子理論去了。 見到了孔子,二人就把事情的原委一一的向孔子道來,那人非常誠懇的和孔子說:就是這麼個事,您是老師,您給憑個理,到底一年有四個季節還是三個季節? 孔子看了一下那人,轉過身對弟子說:一年確實是三個季節。 那人,馬上就開始跟孔子弟子理論:我說一年只有三個季節吧,讓你不信,現在好了,趕緊給我磕三個響頭吧。 孔子的弟子看了眼老師,無奈的給那人磕了三個響頭…… 見孔子弟子磕完頭,那人也就開心的走了。 孔子的弟子見那人走了,便回身問師傅,一年明明是四個季節,老師您怎麼也說是三個呢? 孔子笑了笑,對其弟子講: 您沒看到那人,渾身是綠色嗎?其實他是一隻螞蚱,春天生,秋天死,根本活不到冬天,你說他怎麼能知道一年當中除了他所經歷的三季外,還有一個冬季呢?這樣你跟他又能爭論出個什麼結果呢? 孔子弟子頓時有所悟!

    孔子和蚱蜢精比,也不過五十步笑百步罷了,有什麼好吹捧的。

  • 8 # 人文世界

    引用“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整個天下都變小了.所以,觀看過大海的人,便難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聖人門下學習過...”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孟子盡心章句上》(二十四)。

  • 9 # 職業教育小學生

    身居朝廟高堂,自起小天下之心。

    登泰山而小天下,表示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覽無餘。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視點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出自《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個人觀點認為“小天下”有這幾方面原因:

    一、 政治原因

    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稱譽。 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一般指東嶽泰山(位於山東)、西嶽華山(位於陝西)、南嶽衡山(位於湖南)、北嶽恆山(位於山西)、中嶽嵩山(位於河南)。泰山因其氣勢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泰山實際海拔高度並不太高,在五嶽中次於華山、恆山,僅佔第三位。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就歷史政治及文化的地位而言,全國的許多大山與之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

    二、地理原因

    泰山崛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的節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綿亙100餘千米,盤臥426平方千米,其基礎寬大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徵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三、孔子思想的侷限性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周遊列國倡導仁政,推行其政治目的。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想能擁有更多的土地,只有進行戰爭,所以不可能聽他的 。各國積極地發展經濟和進行軍事戰備,孔子卻倡導“博愛,”孔子的政治主張當時顯得很迂腐。孔子也確實對軍事和經濟不懂。倡導“學而優則仕”,學生都是達官貴族之士。其小境界和小格局思想導致他登泰山而小天下。

    四、身居朝廟高堂,自起小天下之心。

    孔子一直在做官,半大生顛簸流離,周遊列國,抱負難展。自己身居朝廟高堂,難知百姓疾苦。給別人講禮儀,講規鉅,講政治,自以為博學之人的通病就是“酸腐”“自負”。走進思維怪圈,雖歷名山幾多個,奈何登上不見多,踏上泰山半山腰,敢說天下我最高。

    總結:

    泰山之高,泰山之雄,泰山之厚,泰山是中國文化的代表。穩如泰山,安若泰山,重於泰山,泰山北斗,泰山壓頂。“登泰山而天下小”,壯哉,偉哉!

  • 10 # 如意和吉祥

    登泰山而小天下。

    表示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覽無餘。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視點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來觀看世間的變幻紛擾。

    出自《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人的視點越高,視野就越寬廣。隨著視野的轉換,人們對人生也會有新的領悟。站在某個時空的高度來看,整個人類也不過地球演變過程中的匆匆過程,更何況每一具體的人和事乎。站在古羅馬鬥獸場的廢墟上,世間的一切權勢紛爭,金粉豪華都化為過眼煙雲,萬古長存的唯有這殘垣斷壁與飄揚在空中的歷史迴音。置身寂靜的撒哈拉沙漠之夜,心靜如春雨秋水,世間一切都可放棄,唯有天地才是永恆的。

  • 11 # 王耕俠

    當時政治核心都在中原地區,必然產生中原文化。在長期控制的地區也就是中原大地,中國的範圍內人們認可也就是五嶽,五嶽之尊屬泰山。當時西藏等高山峻嶺還不屬於中國範疇,所以登上泰山就感覺“一覽群山小”。秦始皇千里之外也要登泰山奠天奉禪的原因。真像現在的最佳廣告:不到長城非好漢!

  • 12 # 信敏498

    孔子曰:“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這是《孟子》中引用孔子的一句話。緊接其後,可能是孟子對這句話所作的申引,孟子說:“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逰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意思非常明顯:站得愈高,俯視下界的城池愈小,登上泰山之巔會有世間萬物處於下界的感受。這和“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意義差不多。經孟子一闡述,孔子的話原來是具有哲理的:見過海的人,和尋常人對水的看法有差異,聽過聖賢教誨的人,自我約束會多一點。這也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詩句的源頭。因此我們可以說,孔子的原話和泰山的絕對高度,沒有關係。

    當然,應該考慮孔子是魯國人,曲阜他的家鄉,就在泰山腳下。他一定以家鄉有如此雄偉的高山而自豪,一定也上過泰山,所以將他登山的聯想告訴學生們,是件很自然的事。他的目的是要學生眼光別隻侷限在這魯國,而要有更寬闊的視野。有點像我們現在所說的:“立足國內,放眼世界!”

    這是網上文章,筆者才疏學淺,或為謬論,統希寬宥!幸甚,幸甚!

  • 13 # 老眼看天下

    一是泰山拔地而起,在人們的視覺上顯得異常高大;

    二是泰山是一個遊覽的勝地,被眾多的人們熟知,珠穆朗瑪峰雖高,當時知道的人很少也許根本就沒人知道。

    三是,孔子說登泰山而小天下,是為了闡述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當然要以人們熟知的泰山為例,讓人們更容易理解。

  • 14 # 莒國真人鍾氏中醫

    孔子的每句話無不與求學有關:求學有登頂之心,而忌謀欲之念。

    然而事與願違,後人以學謀富貴,成了歷朝…

  • 15 # 微波之凌步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表示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覽無餘。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視點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來觀看世間的變幻紛擾。出自《孟子·盡心上》。

  • 16 # 使用者9127947694449曲

    這↑老孔他登不上珠瑪朗瑪峰,他用了好大勁登上泰山,就覺泰山是最高的,登高望天下,好象什麼都盡收眼底,感覺天下也就一眼望到了邊,原來天下也就這大點吧。

  • 17 # 應乎天而時行

    任何事物在評判之前得先立標準。

    山的高低有絕對高度,也就是海拔高度,以海平面為基準。以海拔計,泰山確實不高,海拔只有一干五百多米,青藏高原平均都在四幹米左右,無法比。

    山的另一種高度叫相對高度。比如從山腳下(或稱山麓)到山頂的海拔差,就是相對高度。

    中國的高山、極高山主要分佈在兩大高原,即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很多高山海拔都在七幹米以上。但這此山地相對高度則不大,因為這些高山的山麓位於海拔極高的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之上。“遠看是山,近看是川”就是這些山的真實寫照。

    而泰山則不同,雖海拔不高,但它位於低矮的平原之上,從而相對高度極高,有一千三四百米之高,極其雄偉。

    有比較才有高低。秦山相對周圍的山要高,所以才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說,所以才有仁人志士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為目標。

  • 18 # 山東德齊老李

    從當時地理位置上來說

    當時孔子周遊的列國中泰山是最高,也是最出名的,所以才這麼說。不要用現在的眼光去分析和看待二千多年前的事情。現在和過去在環境、背境等諸多因素都發生了變化。因此說這句話是正確的。

    從這句話的含義上來講

    再者就是這句話前面還有一句"登東山而小魯"。將這兩句聯起來說明了一個哲理:登山登的越高視野越開闊,進而引深為走得地方越多,接觸的人越多就會獲得更多更豐富的知識。所以說這句話是智理名言,沒什麼問題。

  • 19 # Dulbert的數學

    1500米也很高了,山東泰山附近本就沒有高山!

    孔子當時也沒有去過別的地方,古人不像現代人,知道的事情比較有限!

    其實前面還有一句,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這是一通哲學思想,不要較真!

    就像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其實去過廬山的人會發現,也沒有那麼高!

  • 20 # 飛鴻衛國

    兩種可能:第一種當時囿於交通限制,孔子沒登過更高的山;第一種是比喻人的精神高度。泰山雖不高卻是五嶽之首,歷代帝王必祭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愚孝冷戰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