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角聲

    魏晉間帝位的更替,是透過宮廷政變來實現的。晉武帝認為,要防止這種事變的重演,就必須培植皇族在地方上的勢力,使其成為維護朝廷的可靠力量。因此,武帝在泰始元年即位後,就大封宗室。以邑二萬戶為大國,置上、中、下三軍,兵五千人;邑萬戶為次國,置上軍、下軍,兵三千人;五千戶為小國,置一軍,兵千五百人。

    晉繼承了兩漢的封國制,有王、侯兩級。因有西周五等爵制的傳說,又定了五等爵。在鹹熙元年(公元264年)五月庚中復設“五等爵”。總的說來,晉“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封”,又“有開國郡公、縣公、郡侯、縣侯、伯、子、男及鄉亭、關內、關外等侯之爵”。

    西晉初年,大封同姓王,有二十七王之多。比起西漢初年所封的王來,西晉諸王的封地還不能跨州連郡,而且西晉的諸侯王也是“徒享封土,而不治吏民”的。封邑民戶的戶調田租,也不都歸王侯所有,他們享有的只是戶調的三分之一(絹一匹)和田租的二分之一(二斛)。西晉諸侯王的勢力主要來自他們的職務。

    西晉的諸侯王多擔任一方面的都督諸軍事和地方刺史。如汝南王亮,武帝時為大都督,督豫州諸軍事,鎮許昌;楚王瑋,太康末,都督荊州諸軍事,鎮南將軍;趙王倫,元康初遷徵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鎮關中;齊王冏,是鎮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鎮許昌;成都王穎;惠帝時為鎮北大將軍,鎮鄴;河間王顒,為平西將軍,鎮關中。

    還有任職朝廷的,如東海王越和長沙王顒。地方都督,都是由皇帝任命的。建立都督制的目的也是為了鞏固皇權捍衛統一。但都督坐鎮一方,手握一方軍政大權,可以成為維護皇權的力量,也可以成為地方割據的勢力。晉因懲魏氏孤立之敝而建立的宗室諸侯王的特權,由於缺乏必要的法度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發展,宗室諸侯王恰好成為分割皇權的勢力,以致出現了八王之亂。

    公元290年,晉武帝死,子惠帝即位。惠帝是一個近乎白痴的庸人,而皇后賈后,卻懷有政治野心,並手段毒辣。晉武帝時,外戚賈氏和楊氏都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武帝死後,外戚楊駿和楊太后,父女合謀,掌握了朝廷大權。惠帝無康元年(291),賈后聯絡楚王司馬瑋,殺了楊峻及其家屬和黨羽數幹人,命汝南王司馬亮與太保衛瓘共錄尚書事以輔政;楚王司馬瑋為衛將軍,領北軍中侯。北軍,是守衛京城的禁軍,是軍隊的精銳和骨幹。

    不久,賈后又以惠帝的手詔,責楚王瑋擅殺大臣,殺楚王瑋。至此,朝廷權力都落在賈后手裡。賈后以賈模為散騎常侍,加侍中;中書監張華、裴為侍中;安南將軍裴楷為中書令,加侍中;與右樸射王戎並管機要。在泰始元年:“帝懲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職任。”這個政權的核心人物中、賈模、裴等是賈后的親黨,張華是個撐門面的人物。

  • 2 # 顧空城

    西晉從晉武帝司馬炎建國開始,一共只維持了51年。作為短命王朝的代表之一,我認為西晉的滅亡有以下幾個原因:

    皇帝無能,皇后作亂。

    一個家庭要和諧發展,一家之主的威信和決策很重要,更何況是管理一個國家。司馬炎作為開國皇帝,最大的失誤倒不是沉迷美女酒色,而是選了一個實在端不上臺面的兒子做接班人。其實,司馬炎後宮佳麗上萬,兒子也生了不少,偏偏選了司馬衷:司馬衷其實並不作惡,但卻無能懦弱,一個皇帝如果都被大家認為是傻子,其威信自然蕩然無存。而偏偏司馬衷的皇后娘娘賈南風卻是個志大才疏瞎折騰的女人,晉朝的滅亡,實際上就是賈南風點的導火索。從誅殺楊駿家族開始,南姐就開始了一系列殘忍而又沒有腦子的操作。歸根結底,自私狹隘的性格和對權力的無限慾望是賈南風禍亂宮廷的主因。而正是她的濫殺,引起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八王之亂。

    分封諸侯,各自為政。

    司馬炎認為老曹家之所以完蛋,是因為沒有給皇族子弟權力,使皇室孤立了。所以,他上臺後大刀闊斧地恢復了分封制,封了二十七個同姓王。每個王國都有自己的軍隊;王國裡的文武官員,都由諸侯王自己選用。他以為這樣一來,有許多親屬子弟支援皇室,司馬氏的統治就可以穩固了。其實這反而埋下禍根,這麼多的獨立王國,擁有各自的軍事、財政、任免權力,是一個並不穩定的聯邦。所以一旦中央有點動靜,這些王爺們就紛紛打著“勤王”的旗號起兵作亂,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自己當皇帝。所以看過這段歷史的人會發現,司馬家族人太多了,誰都沒有絕對的優勢,於是形成了一股混戰。你方唱罷我登臺,大家輪流來做莊。“八王之亂的”參與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而參與其中的姓司馬的傢伙遠遠不止這八人,也難怪,司馬家族老婆多,生的也多。

    五胡內遷,禍亂中原。

    東漢光武帝劉秀東漢打破了西漢時期漢族之外的其他民族嚴禁內遷的政策,西、北邊疆的大量遊牧民族以各種方式被遷入內地充實邊郡。而到了魏晉時期,曹家為了加強對各少數民族的控制和補充內地勞動人手的不足,也經常招引和強制他們入居內地。到了晉朝,各民族的內遷更加頻繁。而這些異族百姓在內遷後,逐步地由遊牧生活向定居的農業生活過渡。這些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鮮卑五族,史稱為“五胡”。到了西晉時期,關中戶口百萬,其中這些胡人佔了一半左右。 而漢人對胡人的民族政策也是不平等的,很多胡人成為漢人貴族的奴隸,受盡虐待,這勢必引發民族矛盾。所以,後來司馬王爺們開打之後,奴隸們尋求解放,紛紛起來造反。把以前受的苦翻倍回報給漢人,繼續在心底的怒火一旦發洩,就引起了慘絕人寰的“五胡亂華”。後趙的開國皇帝石勒就是出身奴隸,他一朝得勢,就大肆屠殺西晉宗室和百姓,絕對有復仇的成分在裡面。

    綜合以上幾點,真是這種內憂外患造成了西晉的迅速滅亡,最主要的原因我覺得就是統治階層的腐朽、無能,說白了,就是自己作死的。

  • 3 # 曉霜文史論述

    曇花一現的西晉,從建立到滅亡只有51年。我們先來看看他的發展過程。

    三國末年,公元265年,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建立新的國家——西晉,司馬炎為晉武帝。西晉是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之後的一個統一王朝。

    公元280年,西晉滅了東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重新統一了全國。

    從此以後,晉武帝一心朝政2 為了整頓朝廷,司馬炎也從各個方面做了政治改革。比如鼓勵墾荒、興修水利、擴充勞動力和加強監督等方面來促進農業生產。

    司馬炎還下令修建了新渠、遊陂三渠,灌溉良田一千五百頃。為了提高百姓的積極性,司馬炎於太康元年推行佔田法,一家一戶的為個體小農,他們生產獲取的糧食除繳納田租外,其餘的都歸他們自己所有。

    這些政策的實施,農業生產很快發展起來,出現了繁榮景象。史書稱“是時,天下無事,賦稅平均,人鹹要其業而樂其事。”反映當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狀況描述說“牛馬被野,餘糧委畝,行旅草舍,外閭不閉,民相遇如親。其匱乏者,取資於道路。”故有“天下無窮人”之諺。 農業和經濟的發展,人口也迅速增長起來。

    據《晉書·地理志》記載,公元280年全國有戶2459840,人口多達16163863口。晉武帝時期國家出現了繁榮的發展。

    晉朝前期的統治可以還是開明的。君臣上下一心,百姓安居樂業。但是西晉卻成了中國歷史上這個短命的王朝。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晉武帝后期,開始了驕奢淫逸的生活。一國之君帶著朝臣荒淫度日,朝廷上下奢靡成風。西晉皇室也逐步腐朽,世家大族則貪暴恣肆。大族、世家互相攀比奢侈,一時蔚然成風。

    有大臣上疏說“奢侈之費,甚於天災”請求皇帝制止,但司馬炎不僅無動於衷,甚至還鼓勵大家相互攀比。 官僚們不僅奢侈成性,而且公開搶劫、殺人。文武百官,文不思政,武不思戰都把目光放在了奢侈二字上,為後來國家滅亡埋下了禍根。

    晉武帝以後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甚至還出現了著名的“何不食肉糜”的君王,這樣的君王又怎能振興國家呢?

    其次,八王之亂。 公元290年到306年,歷時十六年八王之亂才被平息,王朝宗室損失殆盡,武帝前期所有的政治改革毀於一旦。

    八王之亂,國政不穩,江山社稷風雨飄搖。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國不成國,何以為家?王朝宗室也在這場動亂中損失殆盡。

    再次,少數民族看準時機進攻中原。匈奴、氐、羌、羯以及鮮卑五族伺機亂我中華。史稱為“五胡亂華”。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殘忍的時代,中原先去水深火熱之中。八王之亂,中原內地本就殘破不堪,再加上外來勢力的侵擾,晉朝內憂外患。這也是西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小結

    晉武帝前期統一華夏,結束了三國鼎立的時代。實現了中國再次的民族大團結。

    政前期的晉武帝勵精圖治,國家政治也多有改革,國內出現了海晏河清的局面。司馬家本是曹魏政權時代的貴族勢力,後來一步步做大,最終取代了曹魏政權,如果司馬炎看清自己是如何登上皇帝,就應該明白貴族勢力是不能長期存在,必須要削減他的勢力。但是晉武帝並沒有這麼做,反而在後期時候和這些貴族一起奢靡,敗壞了朝綱。

    八王之亂是內耗,五胡亂華是外患。但是完成這種局面的,都是上位者不思國政。只顧自己貪圖享樂。在國家危難之際也沒有一婉狂瀾的英雄振興朝綱。所以西晉滅亡是他自己本身就存在著錯誤的。

  • 4 # 南宮外史

    一、歷史的慣性特點決定的

    晉朝的江山是宮廷政變篡奪曹魏政權得來的,曹魏的政權是宮廷政變,篡奪漢朝天下得來的。所以說,晉朝的天下別人也可以篡奪,若不是軍事強勢奪取,就是宮廷內部奪取。

    當一個正當的執政理念被異常理念所打破,則這個異常理念也會被別人來繼承利用,這就是歷史的慣性特點。

    這是西晉隨時覆沒的潛在因素。

    二、為了防止歷史的慣性重演,大封同姓王,反而導致八王之亂。

    晉武帝為了穩固篡奪來的江山,大封同姓王,共分封了二十多個,並且一改漢朝時期的同姓王沒有執政權的規定,經濟、軍事權全由同姓王掌控。這樣,外部的威脅解決了,但內部的宮廷政變威脅則出現了。最終導致八王之亂,實力大損,北方几個少數民族匈奴、氐、羌、羯、鮮卑等族趁機進攻中原,西晉被破渡江南遷,西晉滅亡。

    三、胡人內遷,導致內地混亂。

    魏晉時期,統治者為了加強對各少數民族的控制,以及補充內地勞動人手的不足,經常招引和強制匈奴、氐、羌、羯、鮮卑入居內地,關中總共戶口有一百萬,但其中少數民族就佔了一半左右。導致胡人實力不斷在內地壯大,他們不斷地發生叛亂,甚至挑起內亂。這也加速了西晉滅亡,並形成“五胡亂華”局面。

    四、統治階級腐敗墮落

    晉武帝后期及晉惠帝、賈后執政及以後的懷帝等時期,貴族、士大夫階層生活開始奢侈糜爛,競相誇耀豪富、奢侈,耗盡民脂民膏,社會處於極度腐敗狀態,也加速了西晉的滅亡,只維持了51年就滅亡了。

  • 5 # 國病

    因為中國歷史上的兩大昏君誕生於那個時代。

    中國嚴格地說是沒有歷史學的,因為那些書本歷史學家總結的歷史讓華人走向的是愚昧。他們幾乎繼承了歷史上政治對歷史的所有的篡改和汙衊。更可怕的是從百家講壇上鼓吹的歷史觀就是一種成功論的歷史觀,誰誰果決心狠於是成功了,誰誰優柔寡斷、婦人之仁於是失敗了。

    他們的歷史觀不僅沒有是非,而且遮蔽了應該吸取的歷史教訓。例如引入外族這件事,沒有一次不引發戰亂和災難的,沒有一次不是透過屠殺解決的。

    西晉短命這件事同樣是一個歷史教訓,這當中還涉及了歷史中一個重要的倫理和真理話題。書本歷史學家繼承了古人對秦法的汙衊,又因為所謂民主自由再次汙衊了秦制。這種做法導致了人們不能科學的認知歷史。

    西晉滅亡與司馬炎關係重大。易中天教授就說,司馬炎總結曹家失敗教訓認為,曹丕限制同性王族的實權,於是權力被司馬家篡奪了。他認為權力要握在自己家族手中。於是恢復了分封制,這就導致了司馬炎死後爆發了八王之亂,這一亂直接導致自漢代到三國引入的遊牧民系趁機作亂,爆發了五胡亂華。

    分封制是歷史多次證明已經過時的制度,項羽嘗試了,結果失敗了。楚漢爭霸哪怕項羽勝利了,他的分封制也必然會導致新的逐鹿。因為已經不是西周時的意識形態了,大家不會安分守己了。秦之所以能崛起,那是因為秦挖掘了更大的主觀能動性。春秋門客制度是引入人才,這些人為了改變命運拼命思考,於是有了百家爭鳴。秦是將獎勵制度擴大到軍士走卒,這就導致了主觀能動性擴大到了全民。准許土地買賣又在貧富問題上結束了世襲罔替。秦能這麼做是極大的壓制了自己貴族的利益,分給大家。為了執行順利,於是有了約束到王公貴族的秦法制。法律能溯及貴族,當然是法制程度很高的了。後世為何抹黑秦法,因為帶頭抹黑的是貴族們。就好比唐抹黑隋,因為唐總結了隋的失敗採用貴族門閥制度,而隋埋頭建設開科舉得罪了貴族們。所以歷史黑白也顛倒了。

    分封制是項羽證明過不能恢復的,一恢復就是戰亂。司馬炎這個一代昏君異想天開,最後成了歷史罪人。曹丕在天下還未平定之時就嚴格防備自家王親,於是權力被司馬家一點點拿走了。中國歷史的悲哀之一就是漢代開始皇家保衛皇權成了第一使命。因為人心不古後,人人開始僭越。過去統領軍隊的大將軍職位也不能設定了,必須互相制約。宋代是軍人篡位,於是宋代也就對軍人防備最嚴,於是宋代國富兵弱。這個變化導致了中原人和遊牧的心態逐漸逆轉。秦漢時代遊牧進中原只有自卑,是劉姥姥進大觀園。一直到宋代,到了民國和現代,那直接是乾坤顛倒,究竟誰代表文明,誰該被崇拜,完全搞反了。漢族精英的自賤導致中國面對任何一個落後國家都一副心虛狀態。也就能在東南亞找點自信。這是非常奇葩的,可是架不住那些人組團自賤啊。我們都與美國正面競爭了,然而還是一副不如人的心態。所以別說我罵當代這幫精英、富人和知識分子。他們就是這個時代的負資產,天天給國民灌屎,甚至歌頌引入外族。

  • 6 # 新足記

    大家都從西晉本身的制度來說西晉為什麼短命,但是我讀歷史卻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結束混亂政權的王朝都比較短命,混亂政權越多,統一的這個王朝就越短命。

    比如

    統一戰國得秦朝只有15年,

    統一三國得西晉只有51年,

    統一五代十國的隋朝只有38年

    將金,南宋,西夏等統一的元朝也不到百年。

    我們從歷史上看,中國政權割據的時代都在這個裡邊了。

    基於以上資料,我覺得可能有如下理由:

    第一、長年的混戰,導致國家生息嚴重不足。但是統一的國家因為征戰用了大量計程車兵和武將。等到統一後,這些人勢必要進行必要的補償,但是這個時候老百姓也剛出戰爭中走出來,無法滿足這些人的需求,所以就必然會反抗了。

    第二、剛統一的國家,其人心還不安穩。這個時候因為大家還沒有經過統治階級的洗腦,其尊君的思想還沒有形成。這個時候更容易出現起義的人群,再加上第一條中統治階級為了犒勞征戰成功的進行更多的剝削,其起義就比其他時候更容易出現了。

    這是我拋開皇帝昏庸啊,政治腐敗等因素,單獨就從歷史規律這一個方向解釋這個問題,如果大家還有其他合理的解釋也可以列出來。

  • 7 # 智圓行方wym

    和秦國是一樣的,都是因為接班人的問題。從後來發掘的歷史資料來看,秦國當時的法制是相當的嚴密和細化,遠非後來的漢唐可比!如果是扶蘇而不是胡亥接班,秦朝絕對不會二世而斬!西晉也是一樣,晉武帝司馬炎還是可以的,誰知道他的接班人晉惠帝司馬衷打總就是一個白痴!皇后又是一個潑婦!朝政焉得不亂?八王之亂攪成了一鍋粥,短命也就是必然的了。

  • 8 # 減水書生

    兩個問題,即地方豪族問題和內遷胡人問題,始終沒有解決。所以,西晉統一隻是暫時,自漢末三國以來的大分裂仍是大趨勢。

    01.西晉亡於分裂

    西晉是怎麼分裂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亂,但根本原因是地方分裂。而促成地方分裂的,就是兩個問題,即地方豪族問題和內遷胡人問題。

    國家要實現統一,必須要在組織上完成國家建構、在觀念上形成國家認同。西晉統一,完成了這兩個任務嗎?

    可以說,西晉都完成了。組織上完成國家建構,毛澤東《讀封建論》:百代都行秦政法,秦始皇時期就已經完成了,西晉只要抄作業就可以了。觀念上形成國家認同,李密《陳情書》: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漢朝已經完成了意識形態塑造,西晉仍舊只需抄作業。

    但魔鬼總在細節中,上述兩個任務只是大的必要條件,沒有是不行的,但有了也未必一定行。完成國家建構,是皇帝加官僚系統的統治模式。但西晉的官僚系統由誰組成,這就是細節。完成國家認同,是儒家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建構,但這種國家認同有多大力量,這就是細節。

    這兩個細節,西晉都沒做好。一個是官僚隊伍,西晉是司馬皇帝加豪族的統治模式。但這個模式,司馬皇帝肯定不高興,因為地方豪族從東漢時期就已經染指中央了。豪族比朝廷厲害、豪族比皇帝厲害,豪族不高興、不合作,就能把皇帝換掉。所以,司馬家才大封司馬王,搞了一個皇帝、豪族、司馬王的統治模式。實際上,司馬王就是徹頭徹尾的裙帶關係,目的是為了維持統治。但問題也就出在了司馬王身上,於是八王之亂爆發。

    另外一個細節就是國家認同到底有多大力量。本來力量就不強,因為魏晉以來是清談盛行,陶醉於玄而又玄的精英們,根本無力以思想武器建構國家認同。八王之亂爆發,亂世形勢顛覆精神建構,國家認同也就瓦解了。還有,就是內遷胡人,這夥人也不怎麼認同中原文明的國家認同。

    所以,八王之亂也就把西晉從統一打成了分裂,西晉也就不存在了。所以,短命是大勢所趨。

    02.五胡亂華的內政問題

    《哈佛中國史》提出了一個觀點,即:

    帝國內部的去軍事化,和對國家邊境的邊緣族群所開展的軍事活動。

    秦朝和西漢初年,在國家軍事和社會組織上,都繼承了戰國模式。簡單說,就是全民皆兵,一切為了戰爭。這時候的中原老百姓一點兒也不羸弱。草原民族也就在北邊囂張一下,敢往裡面打,就是自尋死路。原因就是中原地區全民皆兵,村村有有民兵、郡縣有兵團,完全就是軍國主義體制。

    國家這麼幹肯定不行。一個是老百姓家家有槍,郡縣府庫全是鎧甲,打仗是沒問題,但造反也沒問題。另一個是老百姓一直準備打仗,那生產、生活怎麼辦,國家是能打,但國家是真窮。所以,這個組織形態一定要發生變化。結果就是帝國內部的去軍事化,老百姓家裡有鋤頭就行了,郡縣府庫裡有糧食就行了,打仗交給朝廷、交給中央。

    漢武帝伐匈奴,就已經開始了職業軍人取代全民皆兵。這時候還得問一下細節,職業軍人由誰組成?開始當然還是中原百姓,這是自己人,打仗肯定得用自己人。後來,就不是了,軍隊開始出現胡人武裝。日子過好了的中原百姓,自然不想跑到草原刀尖舔血。所以,胡人職業軍人就越來越多。等匈奴被打殘了、也打服了,然後就是匈奴人被帝國武裝起來了,即所謂以夷制夷。同時,為了打匈奴人,還把東邊的鮮卑人和西邊的羌人也給武裝起來了。

    總體局面來說,還是聽話的,因為漢人是真多、胡人是真少。而且,漢末三國又是一個新的戰國形態,中原再次被軍事化,因為要全民皆兵、搶地盤。

    但是,爆發點就是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打得太暴力、大激烈,直接就把胡人徹底武裝了起來。然後,也就有了五胡亂華。

    所以,五胡亂華是一個內政問題。內遷的胡人已經那麼多了,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自,但是遠人來了、也服了,你怎麼辦?繼續修文德以教之啊。你非但不教,還一邊搞欺壓、一邊搞武裝。所以,被武裝起來的胡人,一旦形成自我認同、發現自我利益,一定會搞事情。

    03.豪族稱雄但豪族墮落

    豪族就是當時的社會形態,平民當然肯定是多數,但掌握地方實權的一定不是平民。那應該是誰?當然應該是政府。但是,豪族已經把手插到中央了,成了徹頭徹尾的統治階層,地方還可能是官僚說了算嗎?於是,中央大地,上層是中央豪族掌握朝廷,州郡是省級豪族掌握地方,即便縣鄉也是豪族說了算。

    但是,豪族這夥人太不要臉,好處非要全佔,於是搞出了九品中正制,徹底封死了平民的上升通道,社會活力也就全沒了。所以,五胡亂華、胡人稱雄的時候,大批平民精英不是跟著朝廷幹胡人,而是跟著胡人幹朝廷。甚至,一些豪族精英在體制內混不下去了,也跟胡人綁在了一起。匈奴人劉淵的老師是崔遊,羯人石勒的謀士是張賓,氐人苻堅的丞相是王猛,赫連勃勃的謀士是王買德。每一個胡人雄主背後,幾乎都有一個漢人謀士。所以,表面上看是五胡亂華,實際上看則是胡人以華制華。這就是豪族引發的嚴重問題,社會心態已經徹底對立。

    豪族雖然人少、平民雖然人多,但是豪族的基數均值要比平民好得多。所以,豪族精英的優異數還是比平民多。

    什麼叫均值?舉一個例子,印度成年男性是6.5億,這是總數;平均身高是165釐米,這是均值;挪威成年男性只有250萬,這是總數;平均身高則是180釐米,這是均值。取優異數為195釐米的男性,結果:195釐米以上的男性,挪威是印度的100倍。

    所以,平民人多,但平民精英的數量不見的就比豪族精英的多。所以,豪族稱雄的西晉,完全可以打造一種精英統治的模式。也就是說,最有能力的精英把持著帝國權力,精英在主導帝國的未來走向。這個是完全可以的。

    但是,西晉以來的豪族精英們卻出現了集體墮落、集體腐敗的局面。不要說讓他們領導國家,就是讓他們碌碌無為地富貴而死,都不行。這夥人都在幹什麼?一夥豪族在跟司馬皇室搞鬥爭、一夥豪族在自己之間搞鬥爭、一夥豪族在玩清談。至於國家,誰也沒人管。

    當時的重要議題,一個是豪族問題,精英們看到了,比如陸機的《五等諸侯論》;一個是胡人問題,精英們也發現了,比如江統的《徙戎論》。先不說這些“論”、論得對不對,只說這些“論”、執行了沒有。簡單說,都成了洛陽紙貴的文學作品,大家看看就看看,然後沒人思考、沒人論證、也沒人去實踐。豪族們,要麼跟司馬王爺混在一起,從搞鬥爭到搞戰爭;要麼獨善其身或腐化墮落,從搞清談到搞南遷。

    最後總結:從東漢末年以來就出現了兩個時代問題,一個是豪族問題、一個是胡人問題,這兩個問題一直在決定著亂世分裂的趨勢。而這兩個問題解決不了,亂世和分裂就只能繼續。西晉短暫統一,有其意義所在,就是可以著手解決這兩個問題。但是,西晉沒有去做,也沒有能力去做,甚至說也沒想去做,於是分裂還要持續、西晉王朝只能短命。

  • 9 # 世界全史羅銳

    一、司馬懿血腥屠遼埋下禍根

      司馬懿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魏明帝曹睿後期,魏華人才凋零,能征善戰的武將越來越少,不得不器重司馬懿,公元237年,遼東太守公孫淵造反,自稱燕王,建立年號,設定百官,曹睿派司馬懿平叛,經過近一年的戰爭,司馬懿擒殺公孫淵,按道理來說,懲辦禍首即可,可司馬懿在這場戰爭中展現了他極其殘暴的一面,不僅將公孫淵的屬下幾千人全部斬首,擺成“京觀”。

    司馬懿大軍所過之處更是血腥屠殺,遼東、帶方、樂浪、玄菟四郡百姓慘遭屠戮,遼東為之一空。沒有了自漢武帝以來四百多年苦心經營的遼東防線,東北地區的胡人迅速崛起,後來成了中原的心腹大患,比如後來在中原為禍四百年的鮮卑就出自東北。

      二、九品中正制度導致上下離心

      九品中正制度起源於三國時期的魏國,這種制度只看出身,不看才能,出身高貴的世世代代能做官,而出身低微的世世代代低微,司馬家作為河內大族,享受了不少這個制度的好處,甚至最終當上皇帝都拜這個制度所賜,但是,司馬家過於迷戀這個制度,以至於無論做什麼事都先查驗出身,再選派官員。

    最後的結果是西晉朝堂上都公親貴族,這些貴族們享受優越的生活條件,自然不會關係老百姓的生死,最後形成了豪門望族家裡金碧輝煌,而老百姓流離失所的景象,因此民間的反抗越來越頻繁,政權的基礎就不牢。

      三、大封諸侯內亂不斷

      司馬炎大封諸王,本意就是讓諸王為朝廷屏藩,有事可以“清君側”。但實際上呢,諸王有了兵權,個個野心勃勃,司馬炎活著時候,他們不敢放肆,等到司馬炎一駕崩,諸王們迅速造反,一場延續16年的戰爭爆發了,要知道唐朝8年的安史之亂就消滅了全國2/3的人口,開元盛世的財富全部賠光,更何況16年的戰爭呢?

    如果16年能打出一個草頭王,穩定了局勢也行,比如漢朝七國之亂後不也活的好好的,但是西晉的王爺們造反當皇帝完全是為了享樂,坐上皇位後就開始了奢靡的生活,完全不顧及殘破不堪的國家,西晉不亡,天理不容。

      四、司馬炎帶頭腐化墮落

      司馬炎作為西晉的開國皇帝,並消滅東吳實現了國家統一,按理說會成為類似秦始皇這樣的千古一帝,可是他在統一天下後沒有勵精圖治,把國家推向繁榮,反而帶頭腐化,光後宮的女人就有一萬多人,堪稱吉尼斯紀錄,此外,為了維持奢靡的生活,他公開賣官鬻爵,各級官職明碼標價,那些買了官的人回頭第一件事就是搜刮老百姓回本。

    當時司馬炎問大臣劉毅,你覺得我這個皇帝怎麼樣?劉毅毫不客氣的說,你還不如漢桓帝、漢靈帝(漢朝著名的昏君),漢桓帝、漢靈帝賣官的錢收歸國庫,而你賣官的錢裝進了自己的腰包。可見當時的大臣對這個主子多麼的失望。

      五、蠢貨輩出後繼無人

      司馬家族的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都是極其聰明的人,然而他們的後代一個比一個蠢,到了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的時候,乾脆就是個白痴,他有一個笑話流傳很廣。當時天下饑荒,百姓很多餓死,災情報到司馬衷那裡,這個傻皇帝非常不解地問:“老百姓沒飯吃,為什麼不吃肉呢?”這就是“何不食肉糜”的典故。

    大家想想,朝中大臣都是溜鬚拍馬的紈絝子弟,而皇帝又是個白痴,這樣的領導層怎麼會帶好一個偌大的國家?果然,八王之亂就在晉惠帝司馬衷時期爆發,而朝中沒有一個能用的人,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叛亂蔓延全國。

      這五個原因導致一個結果,那就是西晉建國不久就出現了末世的景象,西晉太康八年(公元287年)十月,司馬炎還在世時,平固縣(江西贛州市興國縣附近)吏李豐率眾攻打南康郡縣;十一月,海安(廣東恩平市以南)縣令蕭輔帶著老百姓起義;十二月,吳興人蔣迪率眾起義……可謂此起彼伏。

  • 10 # 歷史課代表張大同

    老規矩,先說結論——皇帝是個弱智,把持政權的皇后是個傻逼,掌軍權的王族是二逼。

    作為統治階層的高門士族都在玩行為藝術,嘴上恥於從政,手裡卻緊握不放。士族官僚以惰政荒政為榮,以兢兢業業為恥。晉武帝死後到西晉滅亡,作為一個高門士族頂峰期的王朝,居然只有寒門出身的賈后一黨和寒門出身的宰相張華秉政期間朝政能正常運轉,不得不讓人佩服高門士族的操蛋性。

    中下層地主豪強和寒門知識分子,都想著在這個階級固化的噁心時代抱一個大腿挑起內亂或者大戰以軍功翻身,甚至不惜投靠五胡。

    蜀漢和孫吳的舊地,分離主義猖獗。蜀漢舊地有趙廞、李特兄弟作亂;孫吳舊地有陳敏、杜弢、張昌作亂。

    五胡內遷,不安定因素倍增。

    就這種局勢,不短命就怪了。

    下面是我整理的圖,大家看一下!

    歷史總是這麼讓人頭大!

  • 11 # 孤城影隨

    一、晉武帝立國與太子問題

    西晉的歷史很短暫,從266年初建國,到280年統一,接著有一段太康(281-289)盛世,算是上升時期。但是,就是在這個時期,表面的光鮮之下,醞釀了天下大亂的種子。唐太宗給《晉書·武帝紀》寫的評論說司馬炎,統一之後,有“驕泰之心”,“居治而忘危”。

    吳主孫皓愛蒐羅美女。平吳後,孫皓宮中美女5000人,被晉武帝(236-290)司馬炎悉數收入宮中,面對數以萬計的美人,司馬炎不知道到何處過夜,竟然坐在羊拉的車上,任其所之,按照羊的興致“海選”。司馬光《資治通鑑》是這樣記述的:“帝既平吳,頗事遊宴,怠於政事,掖庭殆將萬人。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寢;宮人競以竹葉插戶,鹽汁灑地,以引帝車。” 晉武帝的這個故事,創造了一個成語“羊車望幸”。

    晉武帝荒淫,統治上層也“競以奢侈相高”。石崇與王愷鬥富,王愷以米湯(飴)刷鍋,石崇用蠟當柴火。王愷用紫絲製成步障四十里,石崇就用織錦做成步障五十里。王愷用帶香味的椒刷房子,石崇裝修的時候就用色彩鮮亮、紋理細膩的赤石脂塗料。晉武帝不僅不制止,反而暗助舅舅王愷一臂之力。他曾經賜給王愷珊瑚樹,高達兩尺,是很稀罕的珍寶,王愷拿來向石崇炫耀。石崇順手用鐵如意打碎。王愷大怒,以為是嫉妒自己的珍寶。石崇從容說,你不要發怒,還你就是。讓人拿出自己寶貝,三、四尺高的珊瑚樹有六七株,像王愷那樣二尺高的珊瑚樹多的是。王愷這才感到悵然自失。太尉何曾一頓飯要花上萬錢,滿桌佳餚,還說沒有什麼可以下筷子的。你說他們是“土豪”,一個個都標榜是士族高門。你說他們是世族吧,卻表現得如此沒有文化修養。

    西晉一等高門,是琅琊王氏。王敦與王導曾經參加富豪石崇的家宴。石崇是當時的一等富豪,他在洛陽附近的金谷園,據說是專門為寵幸的美女綠珠所建,奢侈豪華。石崇請家中美女侑酒,規矩在先,若客人不喝,就殺掉勸酒的美女;王敦就是不喝,石崇竟然殺死了數名美女!這已經不是土豪,而是野蠻血腥了。

    司馬炎最大的敗筆出在立太子問題上。

    司馬炎有26個兒子,成活的有13人。皇后楊豔(238-274)生有三子,老大夭亡,老二司馬衷(259-307)年長,卻是一個智障兒。司馬炎想換掉這個太子,擔心“皇太子不堪奉大統”。皇后卻認為:“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兒子的智障,本來就令做母親的難過,她不願再因為智障而剝奪他的皇位繼承權,進一步受委屈。這確實是“婦人之仁”。晉武帝為什麼也就稀裡糊塗的答應了呢?

    據說司馬衷的兒子皇長孫司馬遹(278-300),聰明穎悟,深得晉武帝的寵愛。其母謝玖本是武帝才人,司馬衷結婚前,武帝派謝玖去侍寢,教以男女之事,卻懷上了身孕。司馬衷納妃賈南風之後,有妾懷孕,遭到賈南風的迫害。謝玖害怕,請求回到西宮,獲得晉武帝的同意。於是,謝玖又回到了武帝宮中,生下了武帝的孫子司馬遹。司馬遹長到三、四歲,司馬衷還不知道自己有這麼個兒子。有一次他來朝見父皇,在宮中與各位皇子拉手,拉到司馬遹,晉武帝告訴他,“這是你的兒子!”這件事到真是有趣。自己的老婆跑到老爸家生了個兒子。

    大約由於這層關係,晉武帝特別喜愛這位長孫,對人說,“此兒當興吾家。”有一次,宮中失火,晉武帝在樓上觀察救火,年僅五歲的司馬遹拉著爺爺的衣裾說,事起非常,不要站在有亮光的地方,您站在暗處也能看見別人,別人卻看不見你,這樣安全些。又有一次,司馬遹與爺爺一起觀看豬圈,看見一隻很肥的豬,說這頭豬很肥,得吃多少糧食,不如殺了,以餉將士。司馬炎很欣賞長孫的聰明伶俐,說他很像自己的祖父司馬懿。有這樣一個聰明過人的長孫,司馬炎就想,即使兒子有些痴呆,傳到孫子必興吾家!

    289年,由於過度縱慾,50多歲的司馬炎患病,把朝政交給外戚楊駿打理。楊駿是現任皇后楊芷(259-292)之父。前任皇后楊豔的堂妹。楊豔見晉武帝內寵甚多,太子司馬衷不惠,擔心自己死後太子之位不保。因此,臨終前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請求晉武帝迎娶自己的堂妹楊芷入宮為皇后。晉武帝是一個心軟的人,就答應了楊豔。此時的晉武帝,“惟耽酒色,始寵後黨”,新皇后楊芷的父親楊駿自然得到重用。楊駿雖然沒有輔國之才,晉武帝確認這樣楊駿就更要依靠宗室,不會專擅朝政。霍光王莽倒是有才,未必是國之大幸!司馬炎想讓皇叔父汝南王司馬亮與楊駿一道輔政。但是,楊駿卻用陰謀手段排斥他人,還換掉武帝身邊的所有侍從人員。晉武帝彌留之際,說“你怎麼能這樣?”(“何得便爾!”)已經無力改變楊駿的人事佈局,只能帶著無奈死去。史家說“帝宇量弘厚,明達好謀,容納直言,未嘗失色於人。” 可是,我怎麼覺得這位皇帝確實有些窩囊。

    二、賈南風專權與八王之亂

    290年,司馬炎去世後,智障兒惠帝司馬衷即位,外戚與宗室的惡鬥,就把西晉給玩完了。

    楊駿攫取了首席顧命大臣的位置,卻並不具備執政的能力。他的大權獨攬,激起了司馬家族的憤怒。惠帝的皇后賈南風(257-300)陰險狠毒,她利用司馬氏的不滿,引楚王司馬瑋入朝,先後誅殺楊駿及汝南王司馬亮。然後又以偽造手詔罪名,誅殺司馬瑋。賈南風完全掌控著朝廷大權。在她掌權的10年間,西晉朝廷依然在奢侈中逐漸腐爛。魯褒的《錢神論》把當時社會的腐敗作了深刻的揭示。

    西晉是被八王之亂所沖垮,然後被匈奴貴族劉淵所滅亡的。那麼,怎麼會有“八王之亂”呢?這還要從外戚專權談起。

    如前所述,惠帝長子司馬遹從小聰明伶俐,深獲祖父司馬炎喜愛。司馬衷之所以得保嗣君之位,跟這位長孫的得寵很有關係。賈南風生了三個女兒,卻不生兒子,司馬遹視作眼中釘,必欲去之而後快。她假裝懷孕了,企圖把妹妹賈午生的兒子當做自己生的兒子。以便取代庶出的司馬遹。為此,她還設計了一個圈套。

    賈南風請著名文人、美男子潘岳代筆寫了一份祈禱詞,其中涉及咀咒皇帝與皇后的內容:“陛下宜自了,不自了,吾當入了之。中宮又宜速自了,不自了,吾當手了之。”。然後以父皇生病的理由,召見太子入宮,入宮後,太子司馬遹被設計灌醉,然後,稀裡糊塗要求他抄寫這份祈禱詞。有沒有寫全的字,還是找人補齊的。然後,賈南風拿出這個證據控告太子謀逆。傻子皇帝司馬衷大怒,要給太子處以極刑。大臣張華等堅決反對。賈南風拿出太子往日的文字來對證,證明確實是太子筆跡。大臣們還是覺得不可思議,要求深入調查。賈南風怕夜長夢多,後退一步,只要求廢除太子,軟禁在首都洛陽西北的金墉城。

    太子的部下對此十分憤怒,知道背後的黑手就是賈南風。他們策動趙王司馬倫(司馬懿之子)及其親信孫秀,發動政變,殺死賈南風,營救太子。司馬倫採納了孫秀的建議,沒有立即動手除掉賈南風,而是故意洩露廢太子要報仇的資訊,促使賈南風先期動手,毒死了廢太子司馬遹。在這種舉國憤慨的情況下,司馬倫以為太子報仇的名義,發動政變,誅殺賈南風及其親黨,從而掌握了朝廷大權。

    301年,司馬倫謊稱宣帝司馬懿託夢,要求他登基稱帝,司馬衷遜位。這就激起了司馬家族其他諸王的反對。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聯合起兵,長沙王司馬乂舉兵相應,殺向洛陽,殺死了司馬倫。然後,這三人之間又發生了火併。皇帝先落在成都王司馬穎手裡,後來又殺出一個東海王司馬越,以迎護惠帝的名義起兵,殺死司馬顒與司馬穎,掌控著朝廷政權。加上當年賈南風動員起來誅殺楊駿的司馬亮、司馬瑋,共有八王陷入內鬥,《晉書》將這八王列入一個傳中,故史稱“八王之亂”。

    公元307年,惠帝司馬衷中毒而死,皇太弟司馬熾即位,是為晉懷帝,距離西晉的滅亡已經不遠了。

    三、西晉滅亡原因的反思

    八王之亂,徹底消耗了西晉的國家實力。其間,公元304年,在蜀中的成氏和在山西的匈奴八部首領劉淵,率先起來造反,揭開了“五胡十六國”天下大亂的序幕。十幾年後,西晉懷帝和愍帝相繼被俘,標誌著西晉的滅亡。317年,鎮守江東的琅琊王司馬睿,在王導、王敦兄弟的擁戴下,建立了新朝廷,史稱東晉。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的爆發,表面看是由於賈南風的貪婪引起,其實,除了賈南風的政治操作引發危機之外,西晉立國以來的制度安排,也值得反思。

    晉武帝建國後,接受了曹魏沒有分封同室宗親的教訓。他既用外戚輔政,又封了二十七個同姓王,都是司馬家的,建立諸侯國。這些諸王,可以選拔自己封國中的文武官員,收取封國的租稅,還統領著軍隊。歷史好像回到了劉邦初建國的時代。這樣的制度留下很大的不穩定因素。

    東漢末年,朝中有外戚宦官專權,地方有軍閥割據,朝綱不正。曹魏接受這個教訓,外戚宦官靠邊站,宗室靠邊站,最後就給了司馬家族以篡權的機會。司馬懿在中央發動政變,朝中無奧援,地方無屏藩,江山立即易色。現在司馬氏分封了二十七個王,賈南風和楊駿這些外戚,也都參與到前臺來干政,最後在外戚與宗室的內鬥中,結束了司馬家族的政權。

    第二層意思。再好的制度,關鍵還是靠人,看是在什麼樣人的掌控之下。這就跟接班人的選拔密切相關了。在帝王時代,一個王朝的接班人,就是皇帝的兒子,他本身或昏或明,或賢或愚,對王朝的興衰,國家的命運,關係很大。帝制就是這樣子。晉武帝選了一個智商極低的兒子當皇帝。你設計的制度再好,他也沒有能力掌控嘛!中央君主糊塗,地方諸王坐大,社會矛盾尖銳,加上對內遷少數民族的管理漏洞,西晉王朝坐在了火山堆上,自然無法逃脫迅速滅亡的命運。

    我們發現,《資治通鑑》的這種敘事,雖然也有“臣光曰”之類的直接評點,但是它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從具體事情上記述和探究王朝的興衰。如果非要深入探究人事背後深層次原因,什麼土地問題啦,賦役制度啦,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是,那樣許多問題就扯得很遠了,等於推脫了當事人的責任。尤其是西晉,如果不是上層的生活靡亂,奢侈誇浮,那麼皇帝弱勢一點,大臣有為一點,也許還能夠撐起來。

    總之,在帝制時代,一個政權能不能找到優秀的接班人,對於王朝興衰,至關重要。世襲制度下,能否在皇家子胤裡找到優秀的接班人,本身就是疑問,何況還有立嫡以長的限制,選擇範圍更小。在中央集權的皇帝制度下,皇帝不行,就必須有一個賢能的宰相來幫襯,處理現實執政問題,儒家和道法家都講“垂拱而治”,未嘗不包含這層意思在內。如果輔佐大臣也昏庸無能的話,有什麼機制可以糾正皇家子孫的不肖呢?昏君奸臣,兩個疊加在一起,就必然會亡國。對曹魏來說,就是司馬家族取而代之;對於司馬政權來說,君主昏庸,輔臣不行,外戚也不行,就只有亂離的命運了。

  • 12 # 對話歷史

    西晉,中國歷史上繼秦朝、西漢和東漢之後又一大統一王朝,從公元266年司馬炎篡魏稱帝開始,到公元316年趙漢攻破長安晉愍帝被俘結束,經歷晉武帝、晉惠帝、晉懷帝和晉愍帝四位皇帝,歷時僅五十一年。

    (西晉疆域圖)

    西晉結束了自東漢末年諸侯割據以來的分裂局面,使得中華大地再次統一,然而這種局面並沒有持續多久,西晉王朝便發生了統治階層內部鬥爭不斷的“八王之亂”,導致國力受損,元氣大傷,北方各內附的遊牧民族紛紛趁機反晉,攻城略地,建立政權,拉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西晉王朝也在匈奴人的攻擊下走向滅亡。

    (五胡亂華)

    內亂加外患是導致西晉成為短命王朝的直接原因,其實,一個王朝的滅亡並不是一兩個因素就能決定的,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為什麼東漢發生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遊牧民族沒有趁機起勢,而西晉王朝出現一次“八王之亂”就被滅亡了呢?其實有更深層次的因素在裡面。

    一、搞分封

    一提到分封制大家都比較熟悉,而且自然而然地想到周朝,周朝建立後分封了一百多個諸侯國,而且東周末期周天子還在搞分封,以至於周天子最後一點王畿之地都分封出去了,自己只能尷尬地寄居西周國的地盤。

    在中國歷史上,大搞分封制的王朝有很多個,比較著名的為周朝、漢朝、晉朝和明朝等,這些大搞分封制的王朝都無一例外的都出現了內亂:周朝自不必多說,漢朝出現七國之亂,晉朝出現八王之亂,明朝則出現靖難之役和寧王叛亂等。

    (八王之亂關係圖)

    施行分封制,賦予諸侯王軍政大權,是出現內亂的原因,這是分封制的嚴重弊端。西晉建國之初,有感於魏國打壓宗室導致諸侯王實力弱小,魏國輕而易舉被晉朝取代,所以反其道而行之,大搞分封制,以郡為國,分封了大量諸侯王。

    晉武帝司馬炎分封諸王的同時,還規定諸侯國根據封地大小設定數量不等的軍隊,如大國兵五千,次國兵三千,小國兵一千五百。晉朝吞併孫吳後,天下太平,晉武帝下令削減了州郡軍隊數量,諸侯王的軍隊成為地方主要武裝。

    晉武帝只看到魏國打壓宗室帶來的弊端,沒有審視周朝、漢朝分封制帶來的危害,矯枉過正,透過增大諸侯王的實力來拱衛王室,他的這些政策不但沒有達到目的,反而為後來的“八王之亂”埋下伏筆。

    (西晉分封制度導致八王之亂)

    二、不立賢

    晉武帝司馬炎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恢復生產,又武力攻滅孫吳,開創太康之治,打造了西晉王朝短暫的黃金時期。

    晉武帝司馬炎嫡長子為智力存在欠缺的司馬衷,晉武帝即位第二年就立司馬衷為太子,隨著司馬衷的漸漸長大,晉武帝始終對這個兒子心懷憂慮。

    中國古代帝王在繼承人的選擇上,一般遵照嫡長子繼承製,即所謂的“立嫡以長不以賢”,廢長立幼取亂之道,所以晉武帝雖然猶豫過,但是還是遵循了這一規則,而且太子母家、妃家勢力強大,晉武帝不得不有所顧忌。

    而且晉武帝很喜歡聰慧的皇孫司馬遹,為了將來皇孫司馬遹能夠順利繼承大統,所以不得不立司馬衷為繼承人。

    晉武帝立智力存在欠缺的司馬衷為太子,但並沒有好好培養,也沒有召集英年才俊輔佐,而且晉武帝駕崩前,也沒有物色好德高望重的大臣輔政,所以司馬衷即位後,無人能夠穩固朝政,第二年西晉就發生了政治鬥爭,進而引發了著名的“八王之亂”,一直持續了十六年才結束。

    由此可見,古代帝王在繼承人的選擇上是多麼的重要,即使所立非人或能力有所欠缺,也可以委託德高望重的大臣進行輔佐和匡正,就像劉備之於諸葛亮,這樣才能保證政局的穩定和國家的長久。晉武帝在這方面存在重大失誤,為後期的動盪和西晉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晉武帝畫像)

    三、窮奢欲

    晉武帝在位之初,尚還能勵精圖治,厲行節儉。這裡列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太醫院的醫官程據獻給晉武帝一件色彩奪目的“雉頭裘”,晉武帝把它帶到朝堂上讓文武官員欣賞,朝臣見了無不驚歎不已,不料晉武帝卻一把火把這件“雉頭裘”燒成了灰燼。

    司馬炎的理由很簡單,這件“雉頭裘”觸犯了他禁止奢侈浪費的禁令,因此要當眾焚燬以儆效尤,並且今後誰如敢再犯一律判罪。(參見孫存準《西晉“新生活運動”致亡國》)

    正是晉武帝這種提倡勤勞節儉,上行下效,所以一時間西晉政治清明,民生富裕。然而晉武帝沒有做到善始善終,由於天下一統,世間太平,晉武帝開始陶醉於自己的文治武功之中,逐漸腐化墮落,而世家大族則愈加貪暴恣肆,奢侈成風。

    其中以王愷與石崇的互比奢侈為典型案例:王愷用米漿洗鍋,石崇用白蠟當柴;王愷作紫絲布步障四十里,石崇用錦作步障五十里;王愷塗牆用赤石脂,石崇就用香椒泥。晉武帝司馬炎對這種奢靡之風不加制止,反而暗中支援資助王愷,更助長了這種不良風氣。

    驕奢淫逸的風氣一旦形成,就很難再改變,貪圖物質享受,縱情聲色,導致政風腐敗、黨派亂起以及宗室權力擴張等一系列問題。上層社會的奢靡也會導致民生凋敝,加劇社會矛盾。

    另外,奢靡之風也會消磨人的意志和能力,所以西晉中後期再無名臣和名將支撐國家,不像漢末三國時期英雄輩出,因而無力應付遊牧民族的大舉反叛。

    (西晉奢靡之風盛行)

    四、忘思危

    從東漢時期開始,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南遷,與邊境的漢人混處,到西晉時期,胡人已入居關中及涇水、渭水流域,對西晉首都洛陽形成包圍之勢。

    晉武帝司馬炎在位期間,繼續對北方遊牧民族實施懷柔政策,寬鬆接納,所以胡人的勢力不斷向內地擴充套件。

    是歲(咸寧三年),西北雜虜及鮮卑、匈奴、五溪蠻夷、東夷三國前後十餘輩,各帥種人部落內附。

    胡人的大量內遷,對西晉王朝的統治核心區域造成一定的威脅,但是西晉統治者奢靡成風,安於享樂,完全無視這種潛在威脅。太平盛世時這些胡人不敢興風作浪,但是中原王朝一旦出現動亂,這些胡人就可以很快進入中原地區,禍亂中原。

    而西晉王朝在晉武帝去世的第二年,就出現政局動盪,進而爆發了八王之亂,導致元氣大傷,這給了胡人極好的可乘之機,於是胡人紛紛起兵反晉,一時間中國北方再次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胡人內遷分佈圖)

    總結和啟示

    根據上面所述,西晉成為短命王朝的直接原因是統治階層內部鬥爭導致國家動盪不安,國力大損,引發五胡亂華,最終滅於匈奴人之手(參見“永嘉之亂”)。

    而深層原因,則是以下幾個方面:

    1、西晉施行錯誤的分封制度,導致諸侯王勢力膨脹,對中央政權造成嚴重威脅;

    2、晉武帝在帝位繼承上存在重大過錯,導致權力更替時出現政局不穩,進而引發激烈的權力鬥爭。

    3、西晉統治者貪圖享樂,奢靡之風盛行,加劇了社會矛盾;價值引匯出現偏差,士族墮落,而門閥制度又導致人才匱乏,沒有英雄能夠控制大局和延續西晉國祚;

    4、統治者缺乏憂患意識,目光短淺,沒有考慮長遠。

    (動亂導致北方滿目蒼夷)

    由此可見,一個王朝或政權如果想要長久,首先要建立正確的健全的制度,其次要利用正確的價值引導,抑制不正之風,並且要居安思危,抱有憂患意識,另外,在權力交替時一定要做好周全的安排,防止出現因權力鬥爭而導致的衰敗。

  • 13 # 文字拾荒人

    西晉(公元265年-316年),始於武帝司馬炎,終於愍帝司馬鄴,自武帝建立政權以來,共歷三代四帝,前後僅五十一年。西晉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外族消滅的王朝。簡單地說就是由勝而驕、由驕而奢、由奢而腐、由腐而迅速衰亡。西晉王朝大廈從一開始就埋下了腐爛的種子,開始了傾斜垮塌。

     西晉(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是由魏國司馬氏建立起來的國家,它以其強大的軍事力量統一了當時還處於分裂之中的中國。但由於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在很短的時間內,西晉王朝便分崩瓦解,使中國又恢復到原來的分裂狀態。

    西晉和東晉時期政治上一個最人的特點就是世家人族把持朝政。東漢、曹以來在地主階級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官僚大地主階層,他一般是歷代書香,累世做官,門第顯赫,被稱為世家大族,簡稱為世族或士族。代表士族利益的晉司馬集團取得勝利之後,實行了一系列維護士族利益的政策,使士族制度達到了制度化完整化的地步。這樣的結果就是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可以憑藉出身世代“坐致公卿”,在經濟上可以廣佔田池山林建立莊園進行盤剝,在生上可以任意揮霍、花天酒地地貪圖享樂。而廣大百姓則在政治、經濟、生活上永無出頭之日。

    西晉計程車族門閥制度是一種極其腐朽的官僚制度,其最大的問題就是選官用人上的不正之風。西晉選拔官吏採用曹魏時的“九品官人”法,即先把候選人定為九品(即九等),然後按照其家勢的興衰、賄賂的多少來定品級,把士家大族的子弟定為上品,把無權無勢又無錢的定為下品,從高到低依次安排官職,任何人不得改變品級。結果是門第越高職位越高;門第卑下,職位庸冗。與此同時,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司馬炎,本是“富有四海,坐擁世間富貴榮華”,但他還不滿足,竟然帶頭公開人肆賣官撈取鉅額“私房錢”滿足權欲私慾。至於普通老百姓的子弟,根本就沒有什麼晉升的機會。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據《晉書》記載,西晉世家大族絕大多數子弟都是這樣做上如黃門侍郎、中書侍郎、散騎侍郎等五品高官的。

    士族制度的日益惡化,不但使西晉的朝綱紊亂、政治黑暗、腐敗橫行,同時士族這個特殊利益集團最終綁架並操縱了西晉政治執行的關鍵環節,正常的社會理性被士族制度封死了。

    在士族制度的面前,皇權旁落,法律變成了附屬,監察制度有名無實,社會的一切運轉都按照士族的各種需求配置資,來滿足他們的私慾,他們以自己為中心,對自己的利益負責,什麼皇權、什麼老百姓都不在話下,最後把整個國家拖垮了,很快積累成系統的失敗,吞嚥下了自己釀成的苦果。

      西晉王朝是經過長期戰亂年代後建立起來的國家,加之“八王之亂”的發生,因此經濟基礎並不穩定。西晉的商業與手工業也是在經過了短時間的發展後,也被戰爭破壞而停滯不前的。與其他方面相比,晉朝的文化發展的速度比較快。至西晉年間,文學脫離了以往的史學與諸子百家的範疇,開始單獨作為獨立的形式存在。

  • 14 # 夏亦有心

    個人認為西晉就是鬧著玩的一個朝代,從266年建國到316年亡國,苟延殘喘了50年,雖然短短五十年,但是這王朝玩的很精彩啊,經歷了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啊,也就是司馬炎主政前期還正經點,算是國泰民安,後面司馬炎這貨開始驕奢淫逸起來了,然後司馬家後代一個比一個玩的6,最後就把西晉玩死了,司馬真的變成死馬了。下面簡單說一下西晉是怎麼死的。

    一、司馬懿屠戮遼東

      魏明帝曹睿後期,魏華人才凋零,能征善戰的武將越來越少,不得已啟用司馬懿,公元237年,遼東太守公孫淵造反稱燕王,搞事情,明帝派司馬懿平叛,司馬懿擒殺公孫淵,一般的懲處禍首就息事寧人了,但是司馬懿不按常理出牌,直接弄死了公孫淵上下幾千人,還搞了一個“景觀”。司馬懿大軍血腥屠殺,屠戮遼東、帶方、樂浪、玄菟四郡百姓,遼東成了無人區。自漢武帝起經營了四百多年的遼東就這樣廢了,東北地區的胡人等外族迅速崛起,慢慢的成了威脅中原漢族人王朝安定心腹大患,比如後面的鮮卑啊,契丹啊,女真啊。

    二、九品中正制度導致上下離心

      九品中正制度起源於三國時期的魏國,這種制度只看出身,看你家是不是士族,不管你有沒有才能,只要出身好,想幹啥都行,真的有一種為所欲為的感覺。(出身高貴的世世代代能做官,而出身低微的世世代代低微)司馬家是河內大族,享受了不少這個制度的好處。因此司馬家比較迷戀這個制度,任用人的時候,都是先查出身,再安排差事。

     最後搞得朝堂上都是皇親國戚,名門望族,這些貴族們驕奢淫逸,只要我過得好就行,誰管你老百姓的死活,關我毛事啊。最後豪門望族金碧輝煌,社會底層的百姓苦不堪言流離失所,統治者失民心,最後西晉嗝屁了。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

    三、皇親內亂

      司馬炎大封諸王,原本想著自家人在皇朝有危難的時候,出來幫襯一下(“清君側”)。誰曾想到這群皇族會率先出來向王朝發難,搞事情呢(大家手裡都有地盤軍隊,為啥是你司馬炎這一支當皇帝呢,我也想當皇帝,都是野心勃勃,皇位捨我其誰的架勢)。司馬炎活著時候,他們不敢折騰,挺安分的,但是等到司馬炎一歸西,司馬衷一上臺,我靠一個傻子當皇帝,還不如讓我來當皇帝呢,於是乎諸王們接連造反,你唱罷來我來唱,輪流上臺表演,一場延續16年的內戰爆發了,要知道唐朝8年的安史之亂就搞掉全國2/3的人口,開元盛世的財富全部賠光,更何況16年的戰爭呢?(八王之亂中,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害者眾多,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西晉統治集團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發。)

    如果16年能打出一個有能力的王爺,穩定了局勢也行,但是西晉的王爺們簡直了,都是一副紈絝子弟的樣子,造反當皇帝完全是為了玩兒,驕奢淫逸,完全不顧及殘破不堪的國家,西晉不亡,天理不容。

    四、司馬炎帶頭腐化墮落(上樑不正下樑歪)

    司馬炎作為西晉的開國皇帝,完成國家統一,縱觀歷史,一般開國皇帝都是比較有能力的,不會亂搞瞎搞,比較賢名的,一開始司馬炎同志還是表現不錯的,革新政治,振興經濟, 厲行節儉,推行法治, 頒行戶調式(包括佔田制、戶調製和品官佔田蔭客制),人口增殖, 整個社會呈現繁榮景象, 史稱“太康之治”。看看還是不錯的吧。猜得到開始,卻猜不到結尾。滅東吳後,統一全國後,這貨驕奢淫逸,怠惰政事,分封諸王(曾經封了57個王,500多公爵)。這貨沒有守住初心,統一天下後沒有勵精圖治,使得國家繁榮,反而帶頭腐化,光後宮的女人就有一萬多人(大家可以搜尋一下羊車望幸)此外,為了奢靡的生活,司馬炎公開賣官鬻爵,官職明碼標價,那些買官的人一上任就開始搜刮民脂民膏回本賺錢。

    司馬炎問大臣劉毅說,老劉,你說我這個皇帝當的咋樣啊?老劉毫不客氣的說,你連漢桓帝、漢靈帝(漢朝著名的昏君)都比不上,好歹漢桓帝、漢靈帝賣官的錢收歸國庫,而你賣官的錢裝進了自己的口袋。連臣下都認為司馬炎是昏君中的戰鬥機了。

    五、司馬家“人才輩出”

      司馬家族的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都是既有能力的人,遺傳的基因挺好的。然而他們的後代一個比一個有趣,等到了司馬衷的時候,簡直就是個白痴(可能是司馬炎後來發生基因突變了,把白痴的那部分基因傳給了他),他有一個笑話流傳很廣。當時天下鬧饑荒,餓殍滿地,災情報到司馬衷那裡,這個傻皇帝非常不解地問:“老百姓沒飯吃,為什麼不吃肉呢?”這就是“何不食肉糜”的典故。

    試想一下,滿朝都是紈絝子弟,皇帝又是個白痴,這樣的統治階級來統治王朝,王朝不玩完怎麼說的過去。果然,八王之亂爆發,朝中沒有能堪大用的人,只能看著禍亂蔓延至全國。

      

  • 15 # 行雲流水1437995

    西晉的統治集團,不但皇室司馬氏是東漢以來的世代大官僚,連一些大臣和高階官吏,也大多出身於東漢、曹魏以來的世家大族,他們透過九品中正制在政治上享有法定的特殊權利。到了西晉,世家大族的政治特權日益鞏固,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劣族"的門閥政治。

    為了加強皇室和世族的統治力量,西晉又恢復了分封制。晉武帝封皇族二十七人為王,以後又不斷增加;除了王國之外,還分封異姓公侯國五百多個。每個王國,甚至公侯國都有一定數量的軍隊。諸王奉命出鎮各地,又擁有地方軍政大權,可以自闢僚屬,結果把國家搞得四分五裂。各王之間爭權奪利,互相攻鬥,愈鬥愈烈。

    公元291年起,然後有八個王(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冏、長沙王乂、成都王穎、河間王顒、東海王越)為了爭奪中央政權而互相攻殺,史稱“八王之亂”。戰亂歷史十六年之久,人民死亡達數十萬人,許多城鎮被焚燬,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

    西晉的政治在世家大族把持之下,黑暗腐敗,從皇室貴族到各級官吏都極力剝削人民,搜刮錢財,過著荒淫奢侈的腐化生活。晉武帝司馬炎有宮女近萬人,日夜飲酒作樂;晉惠帝司馬衷極端昏庸,聽到各地發生饑荒,人民多被餓死,竟說“何不食肉靡?";大官僚石崇與外戚王愷爭奇鬥富,比賽豪華,竟用白蠟當柴,椒泥塗屋;又作錦綢屏帳五十里;廁所裡置放著甲煎粉、沉香汁等香料。我們的奢侈生活,已達到發狂的程度。

    這些世家大族,除佔有大量的佃客等依附農民外,還擁有眾多的奴隸,王戎有“家僮數百”,石崇有“蒼頭八百餘人”。他們對奴婢隨意殺戮,殘暴之極。

    西晉統治集團的腐化和殘暴,加深了人民的痛苦,階級矛盾日趨尖銳。許多人民變成流民,在走投無路之下,流民多次爆發起義。

    從東漢中葉以後,在中國北方及西方邊境的匈奴、鮮卑、氐、羌、羯等民族進入內地。西晉官吏不但對他們進行經濟剝削,並強迫他們當兵,還時常掠奪他們充當奴婢。加深了他們對西晉的仇恨,他們被迫進行激烈的武裝反抗。

    在流民起義和北方胡人的打擊之下,西晉政權很快滅亡,僅僅存在了51年。

  • 16 # 天晴愛睡覺

    王朝的滅亡如同美人遲暮,無法避免。

    但是,是有一定規律的。

    如果開國只有一代明君,往往二代而亡;秦,隋,晉是也。

    如果開國有兩代明君,一般可以延續到五代而亡。南北朝很多朝代都是。

    如果開國有三代明君,一般就會十代左右滅亡。如同兩漢兩宋。當然如果第十代能遇到明君,要麼重開新朝,要麼就是續上六七代,一共就是十六七代,明朝唐朝就是

    西晉除了司馬炎開頭好點,其他都是腦殘,不滅亡你以為能撐幾代?????

  • 17 # 臥聞海棠

    西晉國祚50年,如果從滅吳算起,則只有3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大統一王朝之一,西晉為何會滅亡得如此之快呢?原因有很多,下面我就給大家逐一分析一下:

    一、得位不正

    西晉是中國歷史上得位不正的大統一王朝的代表,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花了四十年時間,用盡一切陰謀詭計,一步步攫取了曹魏政權,最終由司馬炎坐享其成,篡位建立了西晉。因此,西晉與很多依靠自己努力打拼創下基業的王朝不同,缺少一批忠心耿耿、能力突出的臣僚。

    司馬懿

    司馬懿本是曹魏的肱股之臣,曹操讓司馬懿輔助曹丕,曹丕任命司馬懿為輔政大臣,而曹叡直接託孤司馬懿,可以說,雖然曹操因為司馬懿“鷹視狼顧”而曾有所猜忌,但最終曹魏政權還是選擇了相信司馬懿。然而司馬懿卻利用這份信任,發動高平陵之變,成了曹魏政權的實際掌控者。

    後來,司馬懿死,司馬師廢魏帝曹芳,司馬師死,司馬昭又讓賈充安排人手光天化日之下刺殺曹髦,立曹奐為帝,這時候,曹奐已經徹底成了司馬家的傀儡皇帝,等到司馬昭死後,司馬炎逼曹奐禪位,曹魏正式滅亡。

    這樣一個建國過程,不要說臣子了,連司馬家自己的人都覺得臉上無光,《世說新語》記載:

    王導、溫嶠俱見明帝,帝問溫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溫未荅。頃,王曰:“溫嶠年少未諳,臣為陛下陳之。”王乃具敘宣王創業之始,誅夷名族,寵樹同己。及文王之末,高貴鄉公事。宣王創業,誅曹爽,任蔣濟之流者是也。高貴鄉公之事,已見上。明帝聞之,覆面箸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長!”

    晉明帝聽王導講了晉朝開國過程,自己都忍不住用手遮臉,覺得晉朝國祚不長。

    二、皇帝昏庸與後宮亂政皇帝昏庸

    晉武帝司馬炎是西晉的開國皇帝,但他本身只是一個富家少爺,沒有經歷過戰場的淬鍊,在史書上,晉武帝享有美譽,說他“帝宇量弘厚,明達好謀,容納直言,未嘗失色於人。”這麼一看,司馬炎是一個有禮貌、有氣度、有雅量的君主,這樣的君主如果是在基業穩固的朝代,當一個守成之主倒是綽綽有餘,但偏偏他是西晉的開國之主。

    司馬炎

    司馬氏三代人花了四十年時間,才篡奪了曹魏的政權,但此時交到司馬炎手裡的只是一個充滿了沉痾重疾的攤子,他需要破除因為幾十年的朝堂鬥爭而遺留下來的種種弊病,需要訂立一套穩固大晉江山的制度,這需要得罪許多人,但司馬炎是一個好好先生,所以他做不到。

    司馬炎即位時,境內豪強四起,關外異族抬頭,這些問題他解決不了,所以西晉王朝自誕生時就帶著先天的隱患,雖創造了所謂的“太康之治”,但實則外強中乾,危機四伏。

    更嚴重的是,司馬炎本人窮奢極欲、荒淫無度,引領了西晉整個統治階級的腐敗之風,他的繼位者晉惠帝是個弱智,導致後宮亂政,進而引發了八王之亂,給了西晉王朝沉重的一擊。

    後宮亂政

    西晉短命的責任,有一部分可以歸結到賈南風身上。

    司馬氏要篡位,需要掃除許多障礙,除了那些忠於曹魏的勢力,更關鍵的是曹魏宗親和魏帝。高貴鄉公曹髦年少有為,有整頓政務的心思,於是想除掉權臣司馬昭。結果被效忠司馬昭的賈充搶先一步,刺殺在大街上,也因為這樣的功勞,賈充被司馬家奉為開國八公之一。《晉書》載:

    賈充

    及純行酒,充不時飲。純曰:“長者為壽,何敢爾乎!”充曰:“父老不歸供養,將何言也!”純因發怒曰:“賈充!天下兇兇,由爾一人。”充曰:“充輔佐二世,蕩平巴、蜀,有何罪而天下為之兇兇?”純曰:“高貴鄉公何在?”眾坐因罷。充左右欲執純,中護軍羊琇、侍中王濟佑之,因得出。充慚怒,上表解職。

    這段記載就將的是賈充被人用他殺高貴鄉公的惡行來說事兒。西晉建立後,賈充也成了權臣,安排女兒賈南風嫁給了太子司馬衷,司馬衷即位後,因為太過低能,於是朝政大權落到了賈南風手上。賈南風外貿醜陋、心性善妒,雖然其掌權期間朝政相對穩定,但卻給了司馬氏分封的諸王出兵討逆的藉口,成為了八王之亂的導火索。

    三、朝臣無能、奢靡成風

    因為得為不正的原因,西晉一開始就跟其他王朝不一樣,並不強調“忠誠”,而是一味推崇“孝道”。《晉書》記載:

    文帝之崩,國內服三日。武帝亦遵漢、魏之典,既葬除喪,然猶深衣素冠,降席撤膳。

    可以說,西晉王朝對“孝”的推崇,是歷朝歷代中首屈一指的,李密《陳情表》也曾提到“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也正說明了這一點。原因也很簡單,西晉王朝是篡位上位的,本身就是不忠不義的代表,也就沒顏面再提忠這個字了。

    李密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既然皇帝提倡孝,那下面的臣子肯定爭相效仿,無論是真心假意,至少都要表現出孝來。然而這些所謂的孝,都是沽名釣譽用的,實際上西晉的統治階級,大多是一些窮奢極欲、巧取豪奪之輩。

    比如西晉開國功臣石苞,其子石崇是西晉初年首富,但他的財富大多是明目張膽當強盜搶來的,臥冰求鯉的孝聖王祥,不過是個見風使舵、投機倒把的偽君子,開國第一功臣賈充更是個賣主求榮的叛徒。

    更重要的是,司馬炎提倡奢侈腐化,喜歡攀比炫耀,於是上行下效,整個西晉官場都沾染了一股窮奢極欲的風氣,越是鋪張浪費就越有面子。可以說,西晉朝廷,從皇帝到文武百官,就是一個爛透了的班子。所有人當官的目的不是報效國家、為民請命,而是為身擇利,整個西晉的社會風氣都敗壞到了極點。

    四、罷州郡武備與分封諸王

    晉朝初年,雖然司馬家已經佔據了大半壁的江山,但東吳未滅,天下未平,境外異族勢力也有抬頭的跡象,於是就實施州郡領兵制度,所謂州郡領兵,就是各州郡可以擁有自己的常規軍隊,隨時備戰。

    隨著東吳的平定,天下趨於一統,晉武帝司馬炎認為天下已經太平無事了,於是就罷了州郡領兵的權力,當時,山濤曾經站出來反對,說罷州郡領兵之後,一旦發生什麼事情,就難以收拾了,但司馬炎沒有采納,依然堅持罷州郡領兵。《竹林七賢論》載:

    竹林七賢

    時京師尤講武,山濤因論孫吳用兵本意,濤為人常簡默,蓋以為國者不可以忘戰,故及之。

    而在罷州郡武備的同時,晉武帝實施了開歷史倒車的分封制,大肆分封司馬氏,在分封的同時,還給了這些諸侯王擁有軍隊的權力。每個封國內的封王,都掌握著一支自己的軍隊。

    州郡是由皇帝掌控的,司馬炎把州郡的武備給罷了,封國是諸侯王掌控的,卻保留了武備。後來八王之亂爆發,之所以一直亂到西晉滅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封國諸王可以憑藉軍隊橫行無忌,而州郡沒有武備,只能任人宰割。

    五、九品官人法,士族壟斷官場

    魏文帝曹丕即位時,採納了尚書令陳群的意見,決定實施九品中正制,將天下人才定為九品,根據品級授予官職。原本這是察舉制度的一種最佳化,但西晉繼承這種制度以後,官人的權力完全落入士族掌控之中,於是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情況。

    曹丕

    九品中正制一開始是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但到了西晉,因為擔任中正的人全是門閥世族,門閥世族之間互相勾結、交易,徹底壟斷了人才通向仕途的道路,九品中正制就徹底成了維護門閥統治的工具。

    這樣一來,世族子弟不需要才能、德行,天生就能出仕當官,使官吏隊伍中湧進了一大批德不配位、尸位素餐的無能之輩,而寒門子弟,就算有經天緯地之才,卻也沒有門路,只能被埋沒,這也是西晉王朝迅速滅亡的一大重要因素。

    六、異族勢力崛起

    前文所論述的總總原因,皆是西晉迅速滅亡的內部因素,除這些內部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外部因素,那就是境外異族勢力的崛起。

    從來歷史根源上來講,遊牧民族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正統王朝揮之不去的威脅。西周就是在犬戎的攻擊下滅亡的,春秋時期也發生了多起少數民族勢力侵犯中原的戰事。後來秦漢一統,匈奴也一直威脅著中原的安全。

    東漢竇固竇憲北擊匈奴,勒石燕然,當時漢王朝武德充沛,境外異族勢力盡皆臣服。但隨著漢朝的衰落,境外勢力也開始逐漸抬頭。這在三國時期就已經有了跡象,而三國中原大亂,有不少勢力甚至引入境外異族來為自己助力,到了西晉時期,異族勢力成分複雜,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引發大亂。正好此時西晉王朝內部發生戰亂,八王之亂連續不斷,境外異族勢力於是趁機南下,終於引發了永嘉之亂,導致了西晉的滅亡。

    五胡亂華

    七、結語

    西晉王朝為何如此短命?以上就是我個人思考總結的答案,簡單來說,西晉王朝得位不正,皇帝昏庸,朝臣無能,制度有缺陷內部先亂了起來,又給了外敵可趁之機,於是大一統不過37年,就一命嗚呼了。

  • 18 # 下路符給我

    再提供一個思路。西晉滅亡極快有兩個不應忽視的大背景:一是兩漢以來豪族勢力的極度膨脹,形成了與皇權鼎力的局勢;二是從三世紀開始席捲整個亞歐大陸的“民族大遷移”運動,這個運動在東方表現為晉王朝的迅速衰落和魏晉南北朝的長時間分裂,在西方則是西羅馬帝國的覆滅。

    對於兩漢以來豪族勢力,也就是門閥的崛起大家應該是比較瞭解的。兩漢可以說都是滅亡於土地兼併,擁有廣袤土地和人口的豪家大族一步步擁有了足以影響(甚至挑戰)皇權的實力,這種情況在東晉“王與馬共天下”發展到了極致。在這種情況下,多頭勢力並起,西晉滅亡東吳之後為了籠絡人心,在本身北方就已經有了許多世家大族的情況下,吸引東南世家大族進入中央政府,並且強化了他們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情況。在當政者比較強力的時候,能夠維持一種穩定,但當朝政出現波動,這些人及其身後的勢力相互站隊,很容易便導致逐鹿中原的情況,最終導致西晉滅亡。另一個大背景其實就是從三世紀開始的亞歐大陸腹地民族的大遷徙。梁作幹在《世界歷史的重大轉折點-西晉帝國與羅馬帝國的滅亡》中對此有詳細的描述,如下的截圖(就不打字了orz)[1]。

    簡單理解就是,最早從公元前一世紀開始,草原上這批套馬的漢子就不間斷的從亞歐大陸腹地向南、向西擴張,為了糧食、土地以及女人(?)。

    在兩漢強盛的時候,前有古往今來裝逼大成的陳湯同學“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後有班固大破匈奴高調勒石燕然並且2017年在蒙古杭愛山真的找到了刻在石壁上擦也擦不掉的裝逼語錄。所以那時候套馬漢子並不會對中原腹地造成特別大的威脅。

    (來自套馬漢子の凝視)

    但這一切都隨著中原帝國的衰落改變了,隨著西晉二代目司馬·何不食肉糜·衷(晉惠帝)繼位,終於西晉王朝開始群魔亂舞。

    (西晉二代目司馬·何不食肉糜·衷)

    在這種情況下,套馬漢子終於有了巨大的操作空間,並就此踏上歷史舞臺,大大加劇了曾經非常強盛的東西兩個大帝國的分裂和衰敗。

    而且這段歷史幾乎同時在遙遠的西方來了一遍翻版。

    如果與同時代的歐洲對比,4世紀以後中國的分裂並非孤立現象。羅馬帝國在戴克裡先(284-305年在位)、君士坦丁一世(306-337年在位)期間,一度恢復帝國統一。這一歷史態勢與西晉的短暫統一(280-317年為中國南北統一時期)極為類似。然而自君士坦丁一世死後,羅馬帝國東西分裂的格局大致形成……在4世紀末5世紀初的“民族大遷徙”運動中,東、西羅馬帝國都承受了匈奴人、日耳曼人的衝擊……日耳曼人在西羅馬帝國境內建立了一系列的國家與東羅馬對峙。這一趨勢便如同中國歷史上的十六國時代,以“五胡”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在華北立國,而與東晉對峙一樣。[2]

    所以,我們很難不把兩個極其類似的情況放在一起進行討論:都是龐大強盛帝國的尾聲(羅馬和漢),都是來自於蠻族的入侵(日耳曼人、匈奴人等),導致的結果都是短暫統一(戴克裡先及君士坦丁一世時期的羅馬帝國以及西晉)之後長時間的衰落和分裂(中世紀和魏晉南北朝)。

    當然,就如同其他答主所說的,西晉滅亡極快和司馬氏的蜜汁操作有非常重要的關係,但兩漢以來皇權的衰落,和公元前一世紀開始的民族大遷徙同樣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背景。

    在那樣一個時間檔口,西晉不過是一個代號,沒有西晉,換成唐宋元明清同樣也很可能在短時間內土崩瓦解,畢竟我們都不能忽視歷史程序。

    而這一波皇權衰落以及民族遷徙(民族融合)足足持續了幾百年,直到隋唐時期才進化為中華帝國另一個強盛的時代。不過,這段歷史也給隋唐的建立提供了非常充足的養分,隋唐的政治制度、文化特色都是這一段動盪歷史的結晶。

    參考文獻:

    [1]梁作幹.世界歷史的重大轉折點:西晉帝國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82(02):3-18.

  • 19 # 納蘭談史

    西晉之亡,可歸咎於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三個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下所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

    西晉最鮮明的政治形態當屬門閥士族制度,尤其是地方實權派門閥,諸王們擁兵自重成為名副其實的“土皇帝”,令西晉中央朝廷尾大不掉,成為皇權的致命威脅。

    在司馬炎死後,黯弱的惠帝司馬衷無力平衡地方諸侯王勢力,於是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為了爭奪中央權力展開了“八王之亂”,打了整整十六年的內戰,最後各諸侯王彼此力量消耗殆盡時才止戈為武。階級矛盾

    眾所周知,雄才大略的晉武帝司馬炎結束了幾十年的三國亂世,統一了天下九州,但是天下統一僅僅是營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並不代表國家經濟的全面復甦繁榮,相反九十年的軍閥混戰,把兩漢的經濟基礎幾近摧毀,西晉王朝要在三個國家的一片廢墟上重新建起。

    儘管有晉武帝的一系列切中時弊的改革,也創下了“太康之治”的成就,但是恢復的時間太短,而且呈現出了發展的不充分、不均衡,又兼統治階級內部的貪腐奢靡之風盛行,加上不斷的嚴重自然災害,所以爆發了此起彼伏以農民階級為主體的流民運動,共計有二三十次之多,沖垮了西晉的基層政權組織。民族矛盾

    東漢之後,北疆天氣有逐漸變冷的趨勢,所以逐水草而居的少數民族也因此南下討生活,到了魏晉時期由於內遷政策的寬鬆,所以大批的少數民族都遷居到了內地生活,大約有上百萬之眾,而當時的西晉統治階級卻採取了極端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政策,這就令少數民族對西晉的統治者懷有怨恨之心。

    在西晉八王之亂打的精疲力盡之時,少數民族看到了復仇的機會,於是匈奴、鮮卑、羯、氐、羌(合稱五胡)聯合起來武裝反晉,西晉政權無力平定叛亂,所以叛軍攻城掠地燒殺搶掠,所到之處生靈塗炭,最終建興四年,匈奴人劉曜圍攻克長安,晉愍帝出降,西晉正式滅亡。西晉的滅亡教訓十分深刻,一言以概之,就是本來西晉國力就差的不行,不好好艱苦奮鬥埋頭搞發展,統治階層還奢侈揮霍,壓榨底層和少數民族,自己人內部也不團結,八王之亂中自相殘殺內耗嚴重,以至於無力鎮壓叛亂,於是西晉政權就在內憂外患中土崩瓦解了。

  • 20 # 戰史解碼

    一個王朝走向覆滅的原因肯定是多元的,很難用一個原因去解釋。西晉建立短短不到百年,便走向了覆滅,其中的問題確實值得研究並引人深思。西晉短命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晉武帝司馬炎晚年昏庸,新帝司馬衷智力低下,最終導致中央政治混亂,黨爭不斷。西晉初期便產生了比較明顯的黨爭問題,比如任愷、庾純不滿賈充這種佞幸專政掌權,不斷攻訐賈充。後來因太子智力低下,不少大臣們便想擁立具備才氣的司馬攸為嗣君。不過也有不少反對司馬攸的大臣,比如荀勖,他及時進讒言使司馬炎封司馬攸為青州都督,返回齊國,遠離中央。最終,司馬攸憤憤而終,而司馬攸的擁護者如張華等也或貶或免。

    (司馬炎畫像)

    司馬衷繼位後,政治鬥爭變得更加激烈。當初楊氏族人相繼成為司馬炎的皇后,所以楊駿愈發得寵。晉武帝去世後,楊駿也成功包攬輔政之任,成為西晉權臣。這令皇后賈南風十分不滿,賈南風便夥同宗室諸侯王,一舉剿滅了楊氏勢力。但潘多拉的魔盒也徹底被開啟,日後的西晉中央政治一片混亂,漸漸失去對全國的號召力,乃至於爆發八王之亂。

    (司馬衷)

    中央大亂,地方州郡卻越來越強勢。司馬氏為了避免重蹈曹氏覆轍,便大舉任用宗室掌權,宗室諸侯王多出任地方都督、刺史等要職。如果是太平之世,中央實力強大的話,那麼諸侯王們自然也不敢作亂。但當中央政治無序、奸佞當道時,這些諸侯王不免產生異心。輕則起兵誅君側,引起更多的混亂,重則乾脆取而代之,自立為帝。結果,八王之亂令西晉愈加接近崩潰。戰爭下民不聊生。

    作亂的諸侯王為取得戰爭勝利,勾引外族部落入內地參與鬥爭。到晉初時,外族部落已經是不可忽視的一份力量。諸侯王們互相之間戰爭不斷,為了取得最終的勝利,竟然割讓政治、經濟資源,吸引外族部落幫助自己作戰。最終反受其害,匈奴掀起永嘉之亂,自己形成了一股勢力,進而掀起了各地外族獨立的高潮,將西晉政權推向墳墓。

    (八王之亂形勢圖)

    最後,漢魏晉連續禪代,導致大族對皇帝、朝廷的認同感降低。自漢末以來,不斷出現皇帝被大臣取代的事件。統治者苦苦重建的天命觀、秩序觀很快轟然倒塌。這使大族漸漸缺乏對君主的忠誠,更加關注自身與家族的發展,變得愈發自私。雖然西晉建國後始終提倡忠孝,卻難以改變道德上的頹勢。司馬氏為取得大族們的支援,又割讓政治利益、經濟利益予大族。大族逐漸壟斷官場與鄉里經濟,社會封閉而固化,漸漸腐朽沒落,奢侈之風大興,百姓苦不堪言。然而,當大禍臨頭時,這些大家族對皇帝、國家的認同感又有多少呢?大多數家族都“迎風倒”,鮮有忠於皇帝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論嫁給誰,你都會後悔”,這句話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