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鴿

    孝順父母是天下兒女天經地義的職責,但是孝順有小孝順、中孝順、大孝順之分。

    善事父母為孝。讓父母衣食無憂是孝父母之身。讓父母精神快樂是孝父母之心。讓父母願望實現是孝父母之志。讓父母智慧增長是孝父母之慧。孝身是小孝,孝心是中孝,孝志是大孝,孝慧是大大孝。

    小孝順:整天圍著父母轉,給父母端飯洗腳,父母一發話,就誠惶誠恐地執行父母的意志。

    中孝順:自己先解決好自己的一系列問題,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

    大孝順:事業有成,讓父母為你而自豪和驕傲。

    超級孝順:積累功德,然後把自己的功德轉讓一部分給父母,讓父母從此脫離輪迴之苦,永享人生和生命樂趣。

    孝順父母的意義:

    父母有生育、養育、教育之恩,可說是功德巍巍,在《父母恩重難報經》當中,曾以七種比喻來說明父母恩德深重,難以報答:

    一、肩擔父母,繞須彌山,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二、遭饑饉劫,臠割碎壞,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三、手執利刃,剜眼供佛,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四、刀割心肝,血流遍地,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五、百千刀戟,刺於己身,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六、打骨出髓,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七、吞熱鐵丸,遍身焦爛,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 2 # 成長型思維教育

    孝道是我們文化傳統的一個重要的因子,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強調的是親情和家。進而上升為家國情懷,這是孝道文化的最大意義!

  • 3 # 讓家家成為書香門第

    說起中國傳統文化,我們一定會提到孝道。而我們的孝道文化在這麼長時期內是不是理解的正確。我們要簡單說下。

    我們常說的是孝順父母,而實際上孝順是有偏差的。我們提倡孝敬而不是孝順。敬就是心中有父母,但不是事事都會順著她。如果事事都順著父母,那麼,如果父母錯了怎麼辦。這都是實際情況。

    夫子說: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也!前提是父母有道。孩子再去實踐求證。慢慢調整。然後讓自己的事業等越來越好。其不是給父母爭光添彩。如果父母不在道上,那就不要三年實踐了。直接改吧。孝的背後要有仁,有禮,有道才可以。還有論語裡面說:孝敬父母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盡心盡力,一切憑良心。做到心安,問心無愧就可以。

    這都是小孝,如果擴大範圍,就是對領導尊重,忠誠。對單位,社會,國家有責任有擔當。當然這一切都從小孝開始!從修身開始!

  • 4 # 崔風朝

    大孝尊親:次孝沒辱:三孝奉養,大孝尊親,一生走正道別走旁門邪道,如:官高位顯,能使父母受人尊重,次孝沒辱因你的錯使年老雙親受驚嚇受汙辱,這是Xxx家兒子沒家教,有爹媽生沒爹媽養的東西。三孝奉養父母肉身所需,這是最起碼的一個人不能推卸的責任。

  • 5 # 城南小生Ma

    百善孝為先,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人性的善惡的評判標準之一。

    個人理解“孝”對應的是父母長輩或者對自身有收養教育之恩的人和集體,再透過自身的真切行動或是精神、物力、財力上的回饋所構成。

    “道”體現於週而復始,用於孝道指對我們生命或是成長做過付出的人,我們應當做到自身的回報,要時刻懂得感恩,就像父母養我小,我養父母老,當然除了物質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養,不是那種撇下兩捆鈔票不聞不問的那種。要做到由心而出的孝,不是裝模作樣,“道”講的主要是心性,心裡的正能量,積極向上的道才是大道,這樣走出的孝道才是真的孝!人很見解不喜勿噴[呲牙][呲牙]

  • 6 # 睜不開的小眼睛

    我覺得就是陪伴,小的時候,沒有父母不厭其煩的一步一拉,我們無法長大,小時候很簡單,要的就是父母多愛自己一點,父母老啦!我們也要不厭其煩的陪伴他們,他們要的也很簡單,就是子女安康,多一點陪伴。

  • 7 # 看懂書法

    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係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羊有跪乳之恩,何況人呢?也是中國古代取仕的一個道德標準,一直沿用到今。強調“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礎上。孔子認為孝敬父母要真心實意,如單純在物質上滿足父母,尚不足以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 百善孝為先,生前早盡孝,莫待人老空哭墳。

  • 8 # 才哥1975

    孝道有四個層次。最基本的層次是“安心”,能讓長輩和父母在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生活無憂;第二個層次是“順心”,和顏悅色同長輩和父母交流、溝通、相處,少惹他們生氣;第三個層次是“放心”,讓自己從事的工作、結交的朋友、處理的事情以及自己的小家庭等等不讓長輩和父母牽掛,認為自己靠譜,不為自己擔心;最高層次是“自豪之心”,激勵自己“不用揚鞭自奮蹄”,為他人、為國家、為這個社會做出有益的事情來,讓長輩和父母因為有我而慶幸、而自豪、而驕傲。

  • 9 # 能近取譬

    《論語》中對孝描述很多。最重要的是對父母要尊敬,孔子認為最難做到的是保持對父母和顏悅色。同時幫助父母改正缺點,繼承父母的優點也是孝道的核心內容。

  • 10 # 瓊珮

    我覺得孝道就是在自己與長輩之間找到平衡點。大德大義之上,法律至上。讓父母安度餘生!其實,更多時候,我們活好自己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道,如果能平時多加關懷那就滿分了。康平和樂,父母何求!

  • 11 # 雲清雲

    人類與動物的差別之一,是人類的幼兒依賴父母的時間最長,遠超過其他動物。這種長期在生理上依賴父母的狀況,自然在心理上發展出特殊的結構,即孩子和父母之間永遠有著互相關懷的心理情感。

    這裡我引用別人講過的一個典故

      孔子有個學生叫做宰我,是言語科的第一名。這位學生每次出現,似乎都會給孔子帶來一些不快。

      宰我請教說:“為父母守喪三年,時間未免太長了。君子三年不舉行禮儀,禮儀一定會荒廢;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一定會散亂。舊谷吃完,新谷也已收成;打火的燧木輪用了一次。所以守喪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說:“守喪未滿三年,就吃白米飯,穿錦緞衣,你心裡安不安呢?”宰說:“安!”父母過世,子女守喪三年,這是商朝的規定,事實上週朝已經不太流行了。孔子的祖先是商朝人,他總認為祖先那一套還適用,結果宰我提出質疑。所以說宰我是壞學生呢,完全不瞭解老師的用心,這種事情怎麼可以說“安”呢?假設宰我的父母在世,聽到兒子這麼說一定很難過。孔子聽了宰我的回答,只好說:“君子在守喪的時候,吃美食不辨滋味,聽音樂不感快樂,住家裡不覺舒適,所以他不這麼做。他寧可吃得簡單,住得簡陋,也要替父母守喪。現在既然你心安,你就去做吧!”宰我退出房間後,孔子說:“宰我沒有真誠的情感啊!小孩子生下來三歲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為父母守喪三年,天下人都是這麼做的。宰我難道沒受過父母三年懷抱的照顧嗎?”“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這話過去一直被中國哲學家所忽視。怎麼可以拿“生下來被父母懷抱三年,所以父母死了就要守喪三年”做論證呢?從生理需求到心理情感,最後才出現所謂“三年之喪”的倫理規範。“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是他對人性的深入觀察。“三年之喪”是配合我們內心情感需要的外在表達形式。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身體上受到父母照顧,心理上和父母有長期依賴,所以父母過世,守喪三年,才能使我們心安。

    儒家講求的倫理規範,並非由外在的壓力而來,而是內在心理情感的適當表達。若沒有真情實感,外面也不用去做那些形式了,一切只會淪為教條。儒家對於中國傳統所規定的“禮”提供了哲學說明。這個說明是合乎經驗、合乎理性、合乎理想的,使我們活在世上有原有本,有內在的情感,也有外在表達的形式。兩者配合,內外相得,才能構成一個和諧的人生與社會。

  • 12 # 三國演義的智慧

    我們所熟知的傳統文化經典中,都有對於孝道的闡釋。孝是做人的根本,孝道是中華文化的基本內容。

    孝道的體現,大體上有三個層次。

    第一,子女認證贍養父母。

    父母含辛茹苦教養子女,當子女長大成人,應該報答自己父母的養育之恩,讓父母衣食無憂,生活幸福。

    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是,這畢竟只是孝道文化的初級體現和層次。

    第二,讓父母寬心,精神上得到尊重。

    衣食無憂只是表面現象。

    作為子女,能夠長時間贍養父母,能夠表裡如一、不急不躁、聽父母的教誨、用心服侍父母,讓父母在精神上得到尊重,身心舒泰。

    第三,為父母揚名。

    作為子女,時時刻刻不忘記提醒自己,不能給父母丟臉!

    時時刻刻想著為父母爭光!

    自己努力學習,認真奮鬥,透過為社會和人群服務,讓大家尊重自己,認可自己。

    讓大家稱讚自己的父母,能夠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

    孝道是我們的根本!怎敢有些許馬虎與大意?!

  • 13 # 石不言齋

    所謂孝道,是指對長輩在實際生活和言語中給予尊敬尊重,不忤逆,不背離。但孝並非完全聽從長輩,因為時代的發展,長輩們的一些思想觀念和言語有些落後,不合時宜,這也很正常。這就要求我們多做解釋和說服工作,而不是不耐煩地甚至強硬地反駁,即使一時說不通,可以透過自身的發展來證明,只要你能表現出自身的實力,表現出自己很強的能力,創造出良好的成績或生活條件,長輩們自然也就會認同,畢竟他們的目的也是希望你生活得更好罷了。

  • 14 # 金絲猴82839712

    我理解的孝道,聽爸爸媽媽的話,不讓爸爸媽媽生氣,百依百順聽從爸爸媽媽指示,不頂嘴,遇到大事,首先聽取爸爸媽媽的健議,在生活中,多提涼爸爸媽媽,多關心,關愛爸爸媽媽,讓自己的爸爸媽媽依食無憂幸福快樂,要學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為父母盡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為父母盡孝道永不悔。

  • 15 # 阿航正愚

    在三點:養身,養心,養志。

    孝道是傳統文化,但不是漢代以順為孝,此為“愚孝”,尤其是現代也有這個傾向。

    孝敬父母,當然是先能養身,才有後面的養心、養志。但如果沒有“養心”,“養身”就不能為“孝”。所謂“犬馬皆有能養,不敬,何以別乎?”,所以孝父母,重在敬父母,即所謂“養心”。

    但最大的孝,在養父母之“志”。此“志”為人的普遍之“志”,即人之為人的尊嚴感,成就感,都需要成全。如能夠在即養父母之身,又養父母之心的前提下,還可以讓父母體驗到,人之為人的尊嚴感,成就感,便是養父母之志了。這才是“大孝”。

  • 16 # 小虎幾

    孝為百善首,自古論不夠。以現代孝道:關其身心,足其衣食,減其煩惱,療其病痛,就足矣。觀天下未必盡有之也…?

  • 17 # 善緣夢翼文化

    孝,不是吃穿用度,而是理解,曾經我也不懂,但經歷之後才明白,孝是讓父母從身心,到身體的解脫放鬆。明白,不執著,努力不刻意,溝通,不要求。

  • 18 # 將門府

    一、孝道的定義:奉養父母長輩的準則叫“孝道”。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之一,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是忠。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誌。忠孝是聖人提出來的,卻不是聖人想出來的。它是我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

    二、孝道的內容:孝道的內容主要包括:1、養親與敬親;2、順親與諫親;3、傳宗接代;4、喪親與祭親;5、立身、立功,以顯父母。

    1、養親與敬親:(1)養親是要照顧好父母的飲食衣服居住等基本的生活,是子女對父母的最基本義務,是基於人的報恩觀念而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顧而長大成人,這種生命創造及養護的客觀事實使人類產生了報恩意識,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後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義務。(2)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奉養的義務,更重要的是子女對父母有敬愛之心。孔子對“敬親”特別重視,而且把能否敬愛父母作為人與畜、君子與小人的區別。《論語·為政》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傳統孝觀念中,敬親是比養親更高層次的孝。

    2、順親與諫親:(1)順親是要聽從父母的話,按父母的意志辦事,凡事以父母的標準為標準。不僅表現在態度上對父母長輩和悅,在行為上事之以禮,而且更為深層的是要順從父母長輩的意志,唯命是從,所以常看到孝順連用。《論語·學而》說: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2)諫親是在父母犯錯的時候要委婉的提出建議,讓父母能改正錯誤,這也是孝的一種內容。當父母長輩有過錯時,子女要委婉諫議。《論語·里仁》說:“事父母幾諫”,即委婉勸諫。《孟子·告子下》說:“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就是說,子女對父母的過失,違背道義的行為不怨、不諫,甚至盲目順從,就是不孝。

    3、傳宗接代:傳統封建的孝觀念認為人在結婚之後必須生子,生子育孫能使家庭以至整個宗族得以穩固和延續,使先祖得以祭祀。完不成這一重任,就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對祖先最大的不尊。《孝經·聖治章》也說:“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即使奉養父母錦衣玉食,但終無後人再續家門,讓父母死不瞑目,古代孝子會感到無限遺撼,感到愧對父母。可見傳宗接代觀念在古代是報答、安慰父母的一種方式和情結。

    4、喪親與祭親: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兩個層面,後者是前者的繼續和延伸,它表達了子孫對逝去長輩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傳統孝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中庸》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現存者,這是孝的最高表現。《孟子·滕文公上》說:“養生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禮記·祭義》說:“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從以上可看出傳統孝觀念非常重視“事死”的。

    “事死”也就是古人說的喪親。曾子將喪親之孝概括為“慎終追遠” 。慎終是父母死亡的喪葬行為,追遠是父母死後的祭祀禮儀。可見,子女表達喪親之孝的形式就是喪葬和祭祀,也就是說父母或長輩去世後要舉行葬禮和祭禮。

    5、立身、立功,以顯父母(1)立身:百善孝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幾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須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體。《禮記·祭義》說:“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孝經·開宗明義章》說: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意思是說,自己的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如果毀傷了自己的身體就等於毀傷父母的遺體,就是不孝。(2)立功: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礎上要立德、立言、立功,《孝經·開宗明義章》說:“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子女們寒窗苦讀,躋身仕途,求取功名,為的是秉承父志,善繼善述,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中庸》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為的是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道興旺,為父母、為家庭取得榮譽,延續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範圍內的最高要求。

  • 19 # 陳段泉

    孝道是我們的文化傳統,確實是“活態的博物館、父慈子孝,孝道的文化的文是孝道,教育孝育為一,孝親敬老,孝順父親有列在其中。但是,不是唯一?紅軍是我們的榜樣!五六十年代為了國家需要到西北荒野研究試驗原子彈的科學家解放軍有多少無名英雄。就今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疫情犧牲了的醫務工作者、公安幹警,各級黨政幹部、共產黨員、社群工作者等等,生的平凡、死的偉大!對父親母親他們無法做到孝敬了,自古忠孝難兩全,最痛苦是白髮人送黑髮人…但是犧牲了的英雄們是對全國人民群眾的忠誠和對祖國的安危而戰鬥最後一刻,這是對祖國各族人民的大忠大孝,唯有這種忠這動孝“驚天地泣鬼神!”永垂不朽!

  • 20 # 求學知

    今天有幸同大家一道探討孝道之傳統文化,生在新中就應該繼承這一光榮傳統。我認為對孝道問題不是願不願意做,而是必須那樣做,因為上輩孝道不平白無故,而是在回報他們早己付給自己的一切。不管當時他們給你多與少,好與孬,總的說是無私和全面的奉獻。

    他們是沒有任何想法和要求的,然而作為晚輩們,理所當然無理由不回報上一輩的恩情,至於他們付給你多與少,千萬不能相其並論,你只能盡心盡力去完成你必須要該做的事。說明白點這本來就是因果巡還,你在做,後人在看,你就是後人的榜樣,所以數量和質量並沒有要求,但決不能同上輩們作等價交易,因為他們並沒有要多大的回報,只要快樂幸福的晚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本創業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