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明國亮
-
2 # 肉食者之鄙
我就換個思路解釋一下。
一、項羽設鴻門宴時也沒打算要殺劉邦。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一定會成功,當時北宋是從五代十國的亂世中建國,那時亂世信奉的是“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耳”。那些武將的心裡也清楚,現在天下最牛的兵馬是他趙匡胤的兵馬。自己真要反叛,也要掂量掂量自己幾斤幾兩。
三、五代十國亂了半個多世紀了,人心渴望和平,現在趙匡胤好不容易統一中原了。沒人願意再經歷戰爭。那些武將不同意讓出兵權,皇帝隨時可以給他扣個帽子,最後不但連榮華富貴都沒有,可能還得有牢獄之災。
四、如果那些武將不同意交出兵權,就預設他們是做叛賊了。但趙匡胤做皇帝以來並沒有犯多大的錯,他們即使能調動部隊也出師無名,結果自然是反叛無果被鎮壓打入死牢。
歷史沒有如果,但也不是個傻子。
-
3 # 一陣狂風吹過來
1、在這次謀斷上,趙匡胤做的已經是很給面子了!他只是把武將的兵權繳械了!
2、作為長期的追隨者,他們是很瞭解這位皇帝的!而且這些人,他們應該也會明白一個道理,兔死後烹,鳥盡弓藏!
-
4 # 歷史說說看看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如武官不答應極大可能變成鴻門宴。
杯酒釋兵權發生在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1年),剛結束五代十國的局面。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下屬奪位或被迫“奪位”,在趙晉的多次建議下,決定解除掌管重兵大臣的兵權,以除後患。
然而,這些統軍的將領為平復五代十國均立下汗馬功勞,與趙匡胤出生入死,感情深厚。突然解除他們的兵權情理上說不過去,而且極有可能引起強烈反抗。用什麼樣的方式可以不傷和氣、不激化矛盾,順利達到目的又皆大歡喜呢?趙匡胤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舉辦一個酒局,宴請眾將。在酒桌上,趙匡胤頻頻敬酒,與眾將坦城交心,用最委婉的方式向眾將傳達了他的意思,併為他們輔好後路,使得他們後顧無憂。眾將心想此時國家已統一,沒有打仗的地方等於無用武之地,沒法同皇帝討價還價,也就順勢領情了。
如果當時眾將不領情,趙匡胤極大可能效仿“鴻門宴”,當場殺了反動將士。因為,趙匡胤出生在五代時期,這個時期國家動盪不安,朝代更迭如流星,五代時期的朝代更換,全部都是武將謀反奪取上一個王朝的權利,趙匡胤本來也是這樣上位的,所以他無刻不擔心武將謀反,如果不順只有殺了才能解除後患,保住這來之不易的江山。
-
5 # 刀筆傳神
趙匡胤具有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勤政愛民、嚴於律己、崇尚節儉等過人的人格魅力,他在位其間進行了兩次“杯酒釋兵權”,一次針對禁軍將領,一次針對地方蕃鎮,兩次都算順利的達到了目的。其中雖然稍有點波折,但在大勢所趨之下,眾將領也都俯首聽命,得到了保障和富貴財富。算是皆大歡喜吧!
-
6 # 5有5
如果武將不答應,肯定會變成鴻門宴。因為有了軍閥割據,和自己稱帝的經歷,他深知兵權的重要性。
趙匡胤在喝酒之前,做了充分準備首先就把殿前都點檢這個職位撤掉了,因為他就是從這個職位稱帝的,估計有心理陰影。這樣,禁軍就直接掌握再皇帝手中。然後請石守信等人喝酒,喝酒過程中透漏了自己的擔憂,並表示如果你們放棄兵權,可保終身富貴,眾人深刻理解皇帝的意思。因趙匡胤已得禁軍兵權,眾人別無他法,只得上表請辭。如果當時眾人有異常,趙匡胤肯定會殺伐決斷,最後趙匡胤也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如果武將暫時答應,再圖後起,有沒有可能?軍改措施整頓禁軍:把地方的精兵補充到禁軍中,裁撤老弱怯懦者。大大提高了禁軍戰鬥力內外相互制約:軍隊一分為二,一部分駐紮京師,一部分駐紮外地,兩者相互制約,加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實行“更戍法”:京師駐軍與外地駐軍定期進行更換,賞罰分明;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雖然有效的避免了軍閥割據,但是造成了後期軍隊戰鬥力弱。藩鎮改革削弱藩鎮的行政權力:當地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三年一輪換。收回財權:設立轉運使,除地方日常開銷外,都交回中央,統一排程。沒人,沒權,沒兵,沒錢,就算是再圖後起也勝算不大。不如成人之美,富貴一生。
有一個關於朱元璋的故事,也是解除兵權:朱元璋稱帝后,也想解決武將問題,便請他們吃飯,上了一道青菜豆腐。暗示他們要清清白白,激流勇退。只有劉伯溫看懂了,其他人一如既往。朱元璋於是設計火燒慶功樓。
人心莫測,在皇權面前,一切皆有可能。
-
7 # 我家福娃叫妮妮
根據歷史上記錄趙匡胤的為君之道,既使武將不答應,也不會變成鴻門宴,武將們除了交出兵權,可以獲取更多的財富、美女、免死丹書鐵券,也可去外地任地方官,享受榮華富貴,又何樂而不為?更何況,你不答應又能達到什麼目的?結果不會比交出兵權好,所以只要不造反的肯定都答應的。
-
8 # 又見半瓶醋
說一下這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歷史背景,在結束了五代十國局面的過程中,北宋統治者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使唐末以來長長期存在的藩鎮割據局面不再出現,是趙宋王朝長期鞏固下去,在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宋太祖趙匡胤,鑑於當時已掌控局勢,著手採取的一項措施,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為加強皇權鞏固統治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被視為仁證的典範,隨後在軍事制度上進行了多項改革,杯酒釋兵權作為一個成語,泛指輕而易舉地解除將領的兵權,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晚朝後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懷德等禁軍高階將領留下喝酒當酒興正濃的時候,宋太祖突然將講出一番話說,“”我若不是靠你們出力,是得不到這個地位的,為此我內心念及你們的功勞,皇帝太難了,還不如做節度,使我整個晚上都不敢安枕而臥呀,這些手握重兵的武將聽了,也不傻,聽出話裡有話!慌忙跪倒在地,說願意交出手手上的兵權,宋太祖趙匡胤就這樣輕易解除了這些武將的兵權,後來他又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建立於建立了不同於前朝的樞密院制度,實現了三權分離,將皇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當時這些將領不從。鴻門宴,我認為是一定的。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宋太祖的仁慈和朱元璋的殘忍要強太多了,朱元璋建國以後將手下的大將,統統殺掉甚至株連九族。一殺就是上萬人,簡直是慘無人道
-
9 # 山海蠃魚
首先說結論,這是一定的。
首先趙匡胤經歷了藩鎮割據的時代,他本身也是將領出身,造反成功當皇帝。
腦補一下當時的畫面,趙匡胤,我當年靠著手裡有兵掀桌子帶兵打江山,最後當了皇帝,現在各位兄弟,你們這也是手中兵將眾多,我這擔心你們中部下萬一出現一個不長心的玩應,給各位來一個黃袍加身,我知道你們肯定不會答應,但是萬一出這麼一個事,多影響咱們兄弟之間的感情,你們說是吧。
這樣,你們把兵權交給我,以後肯定就沒有這樣的事情,大家都是兄弟,我保你們榮華富貴,家族興旺。
我話講完,你們誰贊成,誰反對。
-
10 # 經典守望者
從當時的史書記載情況看來,如果武將拒絕,情境只怕比鴻門宴要慘烈許多。範浚在《五代論》中指出:“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這也是唐代滅亡之後,國家動亂的最根本因素。臣子太強,難保不生異心,君主太弱,難保山河無恙。而且,趙匡胤自身就是殿前都點檢出身,他很清楚禁軍在政治體系當中所能夠發揮的決定作用,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禁軍對於自己的威脅程度要比地方軍隊高上不少。因而杯酒釋兵權的物件選擇主要是禁軍將領。他們一旦不答應就是坐實的反叛,恐怕連宮門也出不去就會命喪禁宮。
建隆元年,九月,淮南節度使、原後周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進在揚州造反,這就讓趙匡胤對於身邊禁軍將領的懷疑程度倍增。建隆二年,石守信升任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移鎮鄆州。王審琦為殿前都指揮使、兼任泰寧軍節度使。這樣的安排就使得宋太祖本身的擔憂程度倍增。實際上,宋太祖雖然是行伍出身,但實際上心思十分敏感。但是這些將領又沒有實際的罪行,所以才使用了杯酒釋兵權的方式,目的就是讓雙方都保留最後的一份體面。
事實上這場酒宴就有暗殺的意味在其中,看一看世界歷史,這樣的例子實際很多。現代軍閥默罕默德阿里就曾經在1811年邀請曾並肩作戰的地方武裝的首領參加他的兒子升官的慶祝會。在首領們進入要塞的城門後穆罕默德·阿里下令關閉大門,將所有的首領們關在甕城內,甕城上埋伏計程車兵對甕城內開槍。這樣的例子都證明對於手握兵權的人最好的消滅方式就是暗殺。所以說,如果石守信等將軍沒有像杯酒釋兵權中描述的那樣去做,結果一定會非常悲慘。
-
11 # 歷史小廚
“杯酒釋兵權”本身就是一場披著仁慈外衣的鴻門宴,當時只有兩種情況,眾將領聽明白了宋太祖的意思,然後識趣的交出兵權,大家相安無事!另一種情況則是,眾人也聽明白了宋太祖的意思,但是合力反抗,將趙匡胤趕下了臺,這兩種情況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但是大家都選擇了第一種,乖乖聽話,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是聰明人,不敢違抗!
杯酒釋兵權的過程很簡單,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的晚上,宋太祖將一眾高階將領留下喝酒,這幫跟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們自然是像平常一樣喝的很開心。
畢竟天下已定,他們也身居高位,開始享受榮華富貴,趙匡胤也表示的不錯,透過實際行動來告訴這幫兄弟們,即能共苦,也能同甘!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看著都喝的差不多的時候,趙匡胤嘆起氣來,哀傷的說道:“多虧了兄弟們,我才坐上這個皇位,但是我現在每天提心吊膽過的不安寧,還不如當初做個小節度使來的輕鬆,整宿整宿的睡不著覺啊!”
石守信這幫將領一看自己老大發愁,立刻關心的問道:“老大,咋了?都得到天下了還愁啥?”
趙匡胤看著時機成熟,慢悠悠的說道:“我不是怕你們,我是怕你們的手下啊,咱們也都知道我這皇位是怎麼來的不是?”說完就看著眾人不說話。
這一句話讓眾人醉意全無,咋來的?還不是這幫人強加黃袍在他身上的嗎?那老大這是啥意思?懷疑我們?!
立刻痛哭流涕的表決心,什麼絕無二心,什麼誓死效忠等等亂七八糟的,趙匡胤看著下面這群人,又慢悠悠的說道:“唉!你說這人活著是為了啥?不就是榮華富貴嗎?你說在老家置點地,蓋點房,請些傭人,每日遊山玩水,豈不快活?”
眾人這才如夢初醒,原來老大是想這樣?好辦!第二天劈里啪啦的就是一堆辭職,宋太祖一邊傷感一邊開心的批准,權利握緊了!
話說大家為社麼就這麼痛快呢?這還是因為之前的五代十國混亂,讓百姓受夠了戰亂,好不容易統一天下了,誰也不想再起紛爭,這是趙匡胤的民心所向!
宋太祖這邊首先便佔據了民心這一塊,其餘人要想造反,那就得找出一個更得民心的說法,但是還有什麼比“安定”更得民心的嗎?顯然是沒有,既得不到民心,那還造什麼反?
再者石守信這幫人也是真心幫趙匡胤打天下(話說每個朝代的開國將領基本上都是真心的),他們也是受夠了戰亂,期盼著安穩,那到了現在,要錢有錢,要權有權,即使是辭職回家,那也是皇帝老大的小弟,到了地方那也是祖宗似的人物,這其實也是不錯的,大家追求的無非也就是安穩的享受人生。
這是眾人識趣,大家和和氣氣解決了這件事,皆大歡喜!如果說眾人不識趣的話,那等待他們的就可能是刀劍了,即使是宋太祖念及舊情,丞相趙普也不會念舊情,他唯一的心思就是幫趙匡胤穩固政權,否則也不會強烈要求解除藩鎮政權!
在眾人喝酒的那屋子暗處,還不知道備了多少刀斧手,這也是大家不敢輕舉妄動,乖乖聽話的原因,畢竟誰也不敢做出頭鳥,誰也不會拿自己命來冒險!
那這樣看來,杯酒釋兵權也就是一個披著仁慈外衣的鴻門宴了,不聽話那就見血!
說一千道一萬,在經歷大混亂時期之後,人人都期盼太平盛世,這是百姓,甚至是幾代人共同的願望,而宋太祖的“北宋”就是他們心目中認可的家,理想的世界,因此這個時候的宋太祖才是真正的天子,說什麼大家都會聽,因為他給大家創造了理想的世界!
-
12 # 當代曹植
在杯酒釋兵權前,趙匡胤做足了鋪墊,下了一盤大棋,這些武將己是甕中之鱉。
趙匡胤先是聯姻,拉攏武將。然後按人頭髮軍餉,中央派人摸底。再派出兵樣,擇其壯者充入禁軍,削弱地方軍力。然後才杯酒釋兵權,此時武將己是魚肉,只能任由趙匡胤宰割。
既使武將不答應,也不會變成鴻門宴,武將們除了交出兵權,可以獲取更多的財富、美女、免死丹書鐵券,還可去外地任節度使,享受榮華富貴,何樂而不為?
北宋是從五代十國的亂世中建國,那時亂世信奉的是“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耳”。那些武將的心裡也清楚,現在天下最牛的兵馬是他趙匡胤的兵馬。
五代十國亂了半個多世紀了,人心渴望和平,現在趙匡胤好不容易統一中原了。沒人願意再經歷戰爭。
相比於劉邦與朱元璋的大殺功臣之舉,趙匡胤已經仁至義盡了。連柴宗訓都得到了善終,只要武將們不反,趙匡胤絕對虧待不了他們。
歷史沒有如果,只有後果與結果。
-
13 # 天下第七八
如果趙匡胤想變成鴻門宴,那他就不會使用杯酒釋兵權了。武將不從,趙匡胤會想別的辦法,但絕不會用殺人這招。畢竟是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而趙匡胤也不想留下罵名。所以不會變成鴻門宴。
-
14 # 晚來聽神佛
我認為一定會。
1 今天我我們知道,宋朝對讀書人寬容,對武將防備。宋朝有監軍制度,監軍就是用來防備武將的。他們可以隨時向皇帝彙報。皇帝對他們的信任度比武將還大。
2 如果當時武將不答應,他們可能會死。一切都在趙匡胤的掌握之中。杯酒釋兵權只是趙匡胤心善和對他們的感恩罷了。
3 這是人性。趙匡胤因為掌握軍隊而得權,他就會怕別人掌握軍隊來推翻宋朝。
-
15 # 舌尖上的家宴
如果敬酒不吃吃罰酒
那下一步老趙肯定跟朱元璋差不多
因為老趙也是考黃袍加身做了皇帝的,
武將有兵權他肯定睡不著,
從效果看,
那些武將們都還是懂老趙的,
都互相留了面子各得其樂
-
16 # 午夜影子
如果武將不答應,變成鴻門宴是必然的,甚至會殃及這些武將的家人。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們看看杯酒釋兵權的歷史背景。
公元907年,唐朝正式滅亡,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中華大地進入大分裂時期,各地軍閥割據,政權更迭,各種弒君、弒父的事情常有發生。儒家忠君愛民的思想,早已被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趙匡胤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後來被後周幼主柴宗訓任命為“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二趙匡胤統軍北上抵禦契丹北漢聯軍南下,當天夜裡駐紮在距離開封東北二十餘里的陳橋驛。這天夜裡,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軍中散佈謠言說“後周皇帝年幼,不如擁立趙匡胤取而代之”。次日,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以及眾將便將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醒的趙匡胤身上, 並跪倒參拜高呼“萬歲”趙匡胤假裝被逼無奈,只能接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黃袍加身”。
登基後趙匡胤覺得自己的皇位得來不正,每天晚上難以入睡,害怕手下哪些將領背叛自己發動兵變。於是在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初九日晚上,把石守信等禁軍高階將領找來喝酒,乘著酒興和他們說道:“要不是你們,我是得不到這個皇位的,你們的功勞我一直都記在心裡,但是自從做了天子之後,我每天晚上都睡不踏實啊!”石守信等將領慌忙問其緣故,趙匡胤繼續說:“我的天子之位有很多人都惦記著呢!”
石守信等人聽了,知道這話中有話,連忙叩頭說:“陛下您是天命所歸,誰敢妄想?
趙匡胤說道:“誰不想富貴?有朝一日,有人以黃袍披在你們身上,擁立你們當皇帝,縱使你們不想造反,到時候還由得了你們嗎?
這時石守信等人才明白陛下召集他們喝酒的目的是什麼。
於是紛紛懇請趙匡胤給他們指一條明路,趙匡胤便說道:“你們現在也是功成身就,不如交出兵權,在家裡多置一些田宅,多買一些歌姬,日夜飲酒縱樂,豈不快哉!,我們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
第二天,石守信等一干將領上表稱自己有病,紛紛要求解除兵權,趙匡胤欣然同意,並對他們大肆封賞。在解除石守信等將領的兵權後,趙匡胤把禁軍的兵權一分為三,另選一些資歷淺,個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接替。這就意味著皇權對軍隊控制得到加強。
從上面可以看出趙匡胤為了自己的皇權和帝位,解除石守信等禁軍高階將領的兵權勢在必行,如果他們不答應肯定會被處死並殃及家人。
古代帝王為了皇位穩固,誅殺功臣宿將的例子比比皆是,相對來說趙匡胤已經算仁慈的了。 -
17 # 小南史
“杯酒釋兵權”的時候如果當時的武將不肯乖乖交出兵權,會不會成為史上另外一個“鴻門宴”,答案是肯定不會的。
杯酒釋兵權經過及結果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以唐末及五代十國以來的政權變更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深切體會到兵權對於國家穩定的影響。為了維護其統治,必須採取措施削弱藩鎮節度使以及朝廷大將的權力,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大背景。
一天,宋太祖趙匡胤設宴,召集手下大將石守信、高懷德等飲酒作樂,酒至酣處,趙匡胤訴苦道:皇上的苦處有誰知道啊,我沒有一天晚上能睡個安穩覺,真不如在地方做個節度使快活。石守信等大吃一驚,慌忙叩頭:現在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趙匡胤乘機說,你們當然不會,可你們的部下貪圖富貴,一旦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即使不想幹,能不幹嗎!……人生如白駒過隙,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朕與卿等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第二天,眾將領均告病假,請求解除兵權,趙匡胤順勢將他們改任地方節度使,並踐行諾言,以婚姻換和平。
為什麼要杯酒釋兵權,因為武將掌權的危害太大!《五代論》:“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唐朝時期為了加強防禦力量,在全國設定節度使統率諸軍、鎮,這樣可以方便徵調全國軍隊,節度使一職對一方的軍隊有專制的權力。
“受命之日,賜之旌節,謂之節度,得以專制軍事。行則建節符,樹六纛。外任之重,無比焉。”到後來的唐中後期, 節度使更是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各地往往對朝廷保持著不同程度的離心狀態。唐玄宗時期,在緣邊防禦外族的地區設立了十個節度使,全國精銳部隊多調於此,而安祿山更是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唐朝出現了外重內輕局面,終於在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 年)釀成了“安史之亂”。
雖然安史之亂被平定,但是並未能進一步消除節度使對朝廷潛在的威脅,唐朝末期,黃巢起義之後,唐帝國已名存實亡,各方節度使形成擁兵自重的局面,其中以宣武節度使朱全忠(朱溫)、河東節度使李克明、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等人勢力最大。各節度使在自己的管轄區域為所欲為,朱全忠更是一度控制了皇帝,濫殺朝臣,最終在開平元年(907 年)廢唐哀宗,自行稱帝,建立了後梁。可以看出,唐王朝最終是滅亡在自己起初用意於維護統治而設定的節度使之手。
朱全忠建立後梁之後,並未能統一全國,之前唐朝設定的一些勢力強大的節度使紛紛擁兵自重,且互相攻殺,失敗的一方則為之兼併。其中軍事實力最強, 在唐亡後建號稱帝者,先後有五代,其餘還有割據一方的十國。五代十國時期的封建統治者,依靠武力,分別割據一方,原本的唐王朝被許多小的政權所代替。而五代十國境內之節度使亦多驕橫跋扈,其部下也多為驕兵悍將,武力奪權之軍事政變不斷髮生。唐朝的節度使遺禍延續至此仍未結束, 長期的戰亂以及動盪的政局給廣大人民造成極大的危害。
“杯酒釋兵權”對整個宋王朝造成的影響北宋王朝是趙匡胤以軍事將領的身份發動陳橋兵變,奪得帝位建立的 國家。此前節度使林立,擁兵自重,有的藩鎮將領公然宣稱:“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藩鎮將領們各自依靠自己手中掌握的軍隊,互相吞併,兵變奪權事件頻繁發生。
對於皇帝來講,控制有實力的軍隊便可以建立並維護一個穩固的國家,一旦 失去對軍隊的統屬權之後便會皇權不穩,因此敗亡。宋太祖趙匡胤便是依靠自己 的殿前都點檢身份控制禁軍,然後才能夠成功的發動陳橋兵變,並建立了宋王朝, 北宋王朝建立在這樣的環境之下。
“杯酒釋兵權”之後,宋朝統治者為了進一步鞏固國家以及趙姓的統治,趙匡胤之後的宋太宗趙光義更一步的實行重文輕武政策,這政策都是為了鞏固其統治而進行的,這在當時也是比較符合現實情況的,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維護了宋朝的統治的作用,但同時也留下了諸如積貧積弱之類的許多弊病。
自唐朝末年以來 “士大夫忠義之氣, 至於五季,變化殆盡”,造成的社會動亂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宋朝的統治者大力倡導文治,抑制武人,這本來不是什麼壞事,但是宋代統治者所提倡的文治,主要是以空談心、性、理的理學為指導思想,多務虛言,卻不切實際。 另外以不懂軍事的文臣擔任邊疆大臣,這就使得武人喪氣,文官貪汙,吏治敗壞, 武備鬆弛。
這樣的統治政策下,宋朝的軍事發展始終落後於西夏、遼等少數民族政權。宋王朝由最初的推行重文輕武的國策,雖然有效防止了武將專橫跋扈,鞏固了宋朝統治,卻極其嚴重的挫傷了武將積極性,削弱了軍隊作戰能力,從軍事上和政治上都帶來了不良影響。自宋太宗朝後期開始,北宋對遼、西夏以及金國的戰爭,屢屢遭到失敗,主要就是多年來執行重文輕武國策的結果。
重文輕武政策下,任用文臣統兵,可以便於皇帝駕馭,但文人一般不懂軍事,至於北宋中期領兵對西夏作戰的范仲淹、韓琦等,則是極其少數的會打仗的文官。長此以往,這樣的政策和措施勢必難以防禦外敵的侵擾,在與少數民族政權的軍事對抗中經常處於不利地位,同時造成了對外交往中的被動局面。就連突然起事的儂智高所領部隊也能夠將大量北宋將士打的節節敗退,這也是重文輕武國策的弊病之表現。
由於北宋重文輕武政策的實行,極大削弱了軍隊的作戰能力以及武將的積極 性,北宋的武將大都較為平庸,這也算是“杯酒釋兵權”的弊病之一。
都說醉臥美人膝,醒掌天下權。權力如此重要,為什麼武將會同意放棄兵權?1、趙匡胤的威望
趙匡胤 (公元927~公元976年),祖籍涿郡(今河北涿州),生於洛陽夾馬營,長於武將之家。“容貌雄偉,氣度豁達,識者知其非常人。”趙匡胤胸懷大志,跟隨後周主郭威養子柴榮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後被提升為禁軍的最高統帥。趙匡胤和他的弟弟趙匡義及其幕僚趙普利用軍中改朝換代的流言,發動陳橋兵變,登基稱帝。
趙匡胤之所以能夠成功發動兵變成功建立大宋,這和他當時的官職有很大關係,不管任何時期,禁軍都是當時最為強悍的一支軍隊,趙匡胤能夠當這種軍隊的最高統帥足以證明是有這個能力,不管什麼時候,軍隊將領都是最讓人信服的,如果不是,那麼肯定是要發生譁變。
在趙匡胤發動兵變當皇帝之後,其實手下人馬並沒有變化,對於不服從趙匡胤的肯定也已經死了,剩下的都是服從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的時候,趙匡胤成了皇帝,手下的各個將領其實還是當初那些擁立將領,那麼肯定是會服從趙匡胤的安排的。
2、不是趙匡胤的對手
既然趙匡胤能在後周時期就擔任禁軍的最高統帥,說明趙匡胤此時應該後周將領的第一人,在北宋建立之後,趙匡胤不管從哪方面來講,實力都是要大大增加的,如果這個時候手下有大將公然不服從,那邊只能是造反,那麼趙匡胤就有理由進行征討。先前都是趙匡胤的手下,在趙匡胤相對穩定的時候造反,那不是蚍蜉撼大樹,更是不堪一擊。
3、沒有必要
在陳橋兵變的事件當中,這些擁立的將領無非就是想獲得更大的富貴,才會想著要擁立趙匡胤當皇帝,在趙匡胤實行“杯酒釋兵權”的時候,就已經說的很明白了,趙匡胤只是收了這些人的兵權,榮華富貴一樣不少,甚至還有所增加,結成了兒女親家。
在趙匡胤如此豐厚的條件之下,將領們沒有必要鬧翻,畢竟能當上將領的都不是庸才,深知明哲保身的道理,趙匡胤沒有鳥盡弓藏,兔死狗亨就已經很好了,而且作為補償給了將領們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所以這些將領根本就沒必要。
如果將領不同意放棄兵權,也不會成為鴻門宴。就是在宴會上,這些將領不服從趙匡胤的安排,不願意放棄兵權,趙匡胤用不著殺掉這些將領,因為“杯酒釋兵權”之後,趙匡胤還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有了這些措施,這些將領也翻不出浪花來。
軍隊改革
整頓禁軍:把地方的精兵補充到禁軍中,裁撤老若怯懦者。
內外相互制約:軍隊一分為二,一部分駐紮京師,一部分駐紮外地,兩者相互制約,加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
實行“更戍法”:京師駐軍與外地駐軍定期進行更換,賞罰分明;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藩鎮改制
削弱藩鎮的行政權力:當地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三年一輪換。
收回財權:設立轉運使,除地方日常開銷外,都交回中央,統一排程。
總結趙匡胤之所以要實施“杯酒釋兵權”,並不是害怕將領們造反,因為趙匡胤還有其他辦法制衡,趙匡胤主要是給各個將領一個體面的退休手法,如果這樣不行,那麼趙匡胤也並不會弄成鴻門宴。
當然了,郎有情妾也要有意才行,結果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最終形成了一段佳話。
-
18 # 愛歷史也愛美人
北宋王朝建立後,宋太祖趙匡胤為了消除五代時,因為大將擁兵自重,而造成動亂不止的困局。巧妙地藉助宴請功臣的機會,設法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將的兵權!那麼這些大將真是心甘情願交出兵權的嗎?就讓我們藉助《宋史.石守信傳》,嘗試淺析一下!
01、趙匡胤借宴請之機,向功臣們說出了自己的擔憂,藉此試探功臣的反應
在北宋王朝建立以前,從來沒有哪個王朝推行過“崇文抑武”的國策,更沒有哪個王朝為了追求內部穩定,置塞外強敵的威脅而不顧,不惜犧牲軍隊的戰鬥力,也要對武將實施打壓!
這個為矯枉而不惜過正的政策,始於北宋王朝的開國之君——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為了避免宋朝再度出現類似於五代殘唐那樣的戰亂,也為了保全趙氏家族的萬年統治,在開國之後不久,便對那些因為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自己登臨大寶的老兄弟、老部下們,施展起先禮後兵的逼退手段!
於是便出現了《宋史.石守信傳》中,描述的“杯酒釋兵權”的滑稽故事。據《宋史.石守信傳》記載:“乾德初,帝因晚朝與守信等飲酒,酒酣,帝曰:‘我非爾曹不及此,然吾為天子,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末嘗安枕而臥。’”宋太祖趙匡胤的話再明白不過了,他這是在以酒遮臉,藉助宴請功臣的機會,把平時想說但又不方便說的話講了出來。
宋太祖首先承認自己是在大家的擁戴下,才得以當上皇帝的!然後話鋒一轉,再告訴眾人自己的皇帝當得並不快樂,幾乎每天都是在提心吊膽中度過的!藉此試探眾人的反應,看一看眾人是不是能夠順從自己的心意?這就是所謂的“先禮”!而假如眾將不識趣,只知進而不知退,很難說這位“終夕末嘗安枕而臥”的宋太祖,不會使出“後兵”的手段來!
02、石守信等功臣的錯愕反應,正是宋太祖趙匡胤希望見到的
可想而知,當石守信等功臣聽到皇帝對自己產生了猜忌之心時,該有多麼錯愕!因為自唐末天下大亂以來,幾乎沒有哪個皇帝不是依靠武力上位的,更沒有哪個皇帝離開武將的支援,而能夠坐穩江山!而今北宋王朝剛剛開國不久,北方尚有強敵虎視耽耽,而那被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割讓契丹的幽雲十六州,也依然沒有被朝廷收復!這樣嚴峻的形勢,正是需要武將馳騁疆場報效朝廷的時候,也正是武將們建功立業的良機,可誰知宋太祖趙匡胤,竟然會對功臣生出了猜忌之心!
於是,滿腹驚疑的石守信等人,只得匆忙伏地請罪:“今天命已定,誰敢復有異心,陛下何為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貴?一旦有以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其可得乎?”這班因輔助趙匡胤上位,而兵權在手安享榮華富貴的大將們,急忙向皇帝表明:這自唐末而來的中原內亂總算快要結束了!而今上天將這萬里江山交到了您的手裡,這可是天命啊!我們誰敢與上天作對?又怎麼敢生出不臣之心呢?
然而,宋太祖心意已決!於是乾脆對功臣們來了個直抒心臆,清清楚楚地說出了自己的憂慮:就算你們不肯這樣做,可是誰又能保證你們的部下不會這樣做呢?假如你們的部下中有人貪圖開國功臣的榮耀,也弄件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又能怎麼辦?到了那個時候,就是你們不想謀反當皇帝,只怕也由不得你們了!
宋太祖趙匡胤這幾句話,說得是刀刀見骨直擊要害,聽得石守信等人是毛骨悚然!話說到了這裡,大將們已經明白了,皇帝講的這番話絕不僅僅是為了試探自己的忠心,也絕非皇帝的酒後醉語。而是皇帝為了自身安危以及皇權永固,而向功臣們發出的警告!古人有一句名言,叫做:君疑臣,臣必死!臣疑君,臣必反!自古以來,又有多少功臣良將因為受到了皇帝的猜忌,而落了個身死族滅的悲慘結局?秦時有白起,漢時有韓信,以這二人之功,足以堪稱秦、漢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然而,就是因為遭受了君主的猜忌,最後竟然皆不得善終!
03、見皇帝心意已決,功臣們為求自保只有稱病解職
於是,石守信等人只得表示:“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帝曰:“人生駒過隙爾,不如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君臣之間無所猜嫌,不亦善乎?”石守信等人被宋太祖趙匡胤嚇壞了,只剩下向皇帝乞求憐憫的份了!宋太祖見這些老兄弟們還算知道進退,便以一副哲學家的模樣開導起他們來,說什麼人生苦短,講什麼坐享榮華。勸說功臣們要想開些,與其因手握兵權而鬧得君臣不和,還不如索性放棄權力積金蓄銀的安心享樂呢?言下之意則是警告石守信等功臣:按我的意思做,便可以保全你們的榮華富貴。如果你們不肯這樣做,後果自負!
這班功臣們也都是些久經歷練之人,自然是知道哪頭輕哪頭重的!與其因貪戀權位而有性命之憂,還不如放棄權力,求得一個太平晚年!於是,儘管心中一百個不高興,一千個不滿意,也得裝出來一副感激涕零的樣子。急忙拜謝宋太祖的浩蕩皇恩:“陛下念及此,所謂生死而肉骨也。”得,功臣們臨了也沒有忘記拍拍皇帝的馬屁!將宋太祖為保大宋江山萬世不易之舉,吹捧成可使死者復生,可令白骨生肉的恩典!
結果怎麼樣呢?明日,皆稱病,乞解兵權,帝從之,皆以散官就第,賞賚甚厚。宋太祖見大將們肯於“心甘情願”地交出兵權,心中自然滿意!於是,便封給功臣們有職無權的散官,並重重地賞賜了他們,使其能夠坐享榮華富貴。至此,宋太祖趙匡胤的隱憂終於排除了!他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用最小的代價,為他的大宋王朝爭取到了最大的利益!避免了採取類似漢高祖劉邦處死功臣的血腥手段,而在歷史上留下罵名。並且還得以留下一段保全功臣的千古佳話!
結尾:大將們“主動”地走了,雖非心甘情願但卻也是最佳選擇。然而,宋太祖趙匡胤的削除武將兵權的策略,雖然有助於穩定朝廷的統治,但是同時卻也為北宋王朝埋下了軍力難以振作的隱患,得乎?失乎?
-
19 # Newbee熱評
防火防盜防軍閥,既然槍桿子裡出政權,那軍隊就是王朝的生命線,皇權不能分享,軍權更不能被別人覬覦。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成功獲得了君臣雙贏的局面,但是他頭天晚上有沒有考慮過萬一自己估計錯了形勢,那些軍頭沒有表態或者陽奉陰違不肯就範怎麼辦。
對於這些曾經是一條戰壕裡拼殺過的戰友,趙匡胤打心眼裡不想採取過激的政策,不過在專制利益面前任何人都沒有商量的餘地。趙匡胤既不是繼業的幼主也不是末代的弱主,他是一位雄主,收回禁軍將領的軍權志在必得,這個對局裡主動權在趙匡胤手裡,他可以甩出的牌還很多。石守信和高懷德等高階禁軍將領如果他們過於高估自己尊駕不動,趙匡胤腹黑一些完全可以來個“莫須有”罪名收拾了他們。剛才說了趙匡胤是開國皇帝,他的君權和個人威望正在頂峰時期,實在是要撕破臉皮那也不是啥難事。趙宋的後世子孫高宗能力比宋太祖差了十萬八千里,但要誣陷迫害大將不也無師自通得心應手麼。
事實上趙匡胤是曾經以“莫須有”的“私蓄親兵”的罪名逼迫殿前都虞侯張瓊自殺,他是趙匡胤的貼身衛士,在戰場上多次救過趙匡胤的命,那又能怎樣呢。只要被皇帝認為是能夠染指皇權的“潛力股”,早晚被皇帝惦記著絕對不是好事,在強權皇帝面前更是朝不保夕。趙匡胤也能先採取客氣的手段,把那些個大軍頭一個個慢慢外放任節度使。早在“杯酒釋兵權”那天以前,趙匡胤已經把禁軍中原本地位最高的將領韓令坤、慕容延釗調離了崗位外任節度使,取而代之的是石守信等人。
依樣畫葫蘆,他也能把那些個老弟兄都外派出任地方節度使,如果誰戀棧不肯離開禁軍統帥的位子,那麼他居心何在呢。實際上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極低,無心地方有意中央,掌握禁軍把控京畿的武將,作為一代雄主的趙匡胤能不防患於未然麼,那條小命早就會攥在趙匡胤的手裡,隨時讓他粉身碎骨,因為趙本人就是那樣上位的,絕對不想用他的道來回報他自己。怎樣不重蹈五代覆轍,“杯酒釋兵權”只是趙匡胤解決軍權過於集中問題的第一步,接下來他要處理的事情還很多。那些大軍頭去了地方,皇帝身邊的威脅暫時解除了,但如何防止他們去地方坐大,如何削弱地方節度使的人事、財政,募兵權力,趙匡胤和他的接班人都用盡能事,非把大宋折騰個強幹弱枝,軍備廢弛不可。
-
20 # 天楓說
宋太祖趙匡胤在歷史的名聲十分好,相對於其他篡位者來說,他的名聲確實不錯,他接手後周的江山,建立了大宋,按理說這就是亂臣賊子,即使他成功了,也依然會在史書上留下罵名,但是趙匡胤的名聲就相當不錯了,他對待前朝的太后和皇帝相當優厚。
當然了他的好名聲不僅僅是來源於此,還在於他身為開國皇帝在如何處置開國功臣上,他做了很好的榜樣,那就是不殺功臣,採用和平的方式將武將的兵權全部給解除,給他們富貴,而不是像漢朝那樣大肆屠殺功臣,更沒有像後來的朱元璋那樣,幾乎將功臣給屠戮殆盡了,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真的名垂千古了。
也許就有人問了,如果當時武將們不同意交出兵權,那麼趙匡胤會不會將他們殺了,最終演變成鴻門宴呢?
對呀,你趙匡胤想要將兵權全部都給收回來,但是人家不一樣願意呀,如果武將們不願意交出兵權,那麼也不會有杯酒釋兵權了,那趙匡胤會怎麼辦,會不會殺了他們,因為一旦收回兵權失敗,到大宋就危險了,我認為如果武將們不願意,趙匡胤會採取一定的手段,強迫這些人武將交出兵權。
趙匡胤出現在史書上都是仁慈的形象,特別是杯酒釋兵權,把他拔得很高,但是我們明白一點,趙匡胤不是一個普通人,還是一個皇帝,皇帝的著眼點是什麼,那就是整個天下,人心不狠,皇位不穩,為了皇位為了天下,他可以做出來一些違背自己內心意願的事情。
那些武將都是擁戴趙匡胤的功臣,甚至還有趙匡胤的結拜兄弟,這些人擁立趙匡胤固然有兄弟之情,當然最重要的是想要榮華富貴,趙匡胤當了皇帝他們一個個升官發財,
但是似乎忘記重要一點,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靠的是軍隊,軍權,這些人雖然是功臣,但是也有兵權,在五代時期,只要有兵權,當皇帝那是分分鐘鐘的事,趙匡胤也忌憚。
個人認為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能夠成功,一方面是他個人魅力,另外一方面當然是形勢所逼,那些武將在宴會上不交出兵權也不行。我們可以從人性的角度來猜測一下,當時趙匡胤害怕這些武將功臣也會像他一樣,靠著軍隊當上皇帝,這一招他玩的熟,不代表別人不會玩,畢竟趙匡胤也是跟著郭威學的,萬一有人要學他怎麼辦?
畢竟這些武將個個手握重權,而且有威望,振臂一呼,絕對有人擁立,唯一的辦法就收回他們手中的兵權。但是那些武將就甘心了嗎?
他們此時心中會這樣想,我們幫你登上了皇位,現在你要卸磨殺驢了?我們交出兵權,那豈不是沒有牙齒的老虎,任由你們宰割了嗎?
這些都是人之常情,可是最終這些武將痛快的交出兵權,史書上記載說,趙匡胤對他們說萬一哪一天,你們的部下將黃袍放在你們身上怎麼辦?眾位將領害怕極了,最終交出了兵權,當個富家翁。
歷史這樣記載,是建立在趙匡胤成功了,杯酒釋兵權也名垂千古,誰也不知道,如果這些將領不交權會怎麼樣,誰也不知道在他們宴會周圍有沒有一圈刀斧手,只要這些將領不同意的話,那些刀斧手一定會一躍而起,將他們全部都殺了。
當然這都是我個人猜測,我想趙匡胤也不會沒有任何準備,他怎麼就能算準那些人會乖乖交權,我覺得還是因為趙匡胤有十足的把握,這些將領不得不同意交權,我想其中就有這些人不同意全部都是殺了吧。
當然這是後人從人性,已經趙匡胤著眼點是江山來說的,這段歷史到底如何,我們真的不知道。
回覆列表
我個人覺得鴻門宴肯定是不會發生的,因為對於這些曾經是一條戰壕裡拼殺過的戰友,趙匡胤打心眼裡是不想採取過激的政策的,不過在專制利益面前任何人都沒有商量的餘地。
趙匡胤既不是繼業的幼主也不是末代的弱主,他是一位雄主,收回禁軍將領的軍權志在必得,這個對局裡主動權在趙匡胤手裡,他可以甩出的牌還很多。石守信和高懷德等高階禁軍將領如果他們過於高估自己尊駕不動,趙匡胤腹黑一些完全可以來個“莫須有”罪名收拾了他們。剛才說了趙匡胤是開國皇帝,他的君權和個人威望正在頂峰時期,實在是要撕破臉皮那也不是啥難事。趙宋的後世子孫高宗能力比宋太祖差了十萬八千里,但要誣陷迫害大將不也無師自通得心應手麼。
事實上趙匡胤是曾經以“莫須有”的“私蓄親兵”的罪名逼迫殿前都虞侯張瓊自殺,他是趙匡胤的貼身衛士,在戰場上多次救過趙匡胤的命,那又能怎樣呢。只要被皇帝認為是能夠染指皇權的“潛力股”,早晚被皇帝惦記著絕對不是好事,在強權皇帝面前更是朝不保夕。趙匡胤也能先採取客氣的手段,把那些個大軍頭一個個慢慢外放任節度使。早在“杯酒釋兵權”那天以前,趙匡胤已經把禁軍中原本地位最高的將領韓令坤、慕容延釗調離了崗位外任節度使,取而代之的是石守信等人。
依樣畫葫蘆,他也能把那些個老弟兄都外派出任地方節度使,如果誰戀棧不肯離開禁軍統帥的位子,那麼他居心何在呢。實際上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極低,無心地方有意中央,掌握禁軍把控京畿的武將,作為一代雄主的趙匡胤能不防患於未然麼,那條小命早就會攥在趙匡胤的手裡,隨時讓他粉身碎骨,因為趙本人就是那樣上位的,絕對不想用他的道來回報他自己。怎樣不重蹈五代覆轍,“杯酒釋兵權”只是趙匡胤解決軍權過於集中問題的第一步,接下來他要處理的事情還很多。那些大軍頭去了地方,皇帝身邊的威脅暫時解除了,但如何防止他們去地方坐大,如何削弱地方節度使的人事、財政,募兵權力,趙匡胤和他的接班人都用盡能事,非把大宋折騰個強幹弱枝,軍備廢弛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