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夏有傳奇

    當然是功大於過了,原因如下:

    1、慈禧在歷史上做過很多好事,例如興辦洋務、興辦海軍、廢除科舉、消滅太平天國等等。她的手段,非常厲害,至少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這類大臣,都是非常聽話,也就是說,在她在位的幾十年中,中國保持了穩定,而她死後,清朝很快滅亡回。

    2、另外一方面,慈禧改革幅度過大,使清朝滅亡。尤其是廢除科舉,把整個讀書人得罪了,所以導致清朝很快滅亡。而編練新軍,是埋掉大清的最後一鍬土。慈禧絕不是許多人想象中的那麼愚蠢,一個透過政變登上政治頂峰的女人,哪會是蠢人?很多事情並不是她愚蠢,而是作為清政府的主事人,她的立場不能和中華民族的立場完全一致。中國在面臨近代化列強的侵襲時候,慈禧穩定大清數十年,最終沒有徹底地淪為殖民地,應該說是做出一定貢獻的。慈禧太后一生與“二”相伴,這些“二”帶來了鉅變。正是在她的手中,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老大帝國,淪落為聽命於人的悲慘命運,淪落為列強們的半殖民地。正是在她手中,連續三任皇帝都是以孩童之身繼位,都沒有行使過執政之權。在她去世後僅僅三年,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中華大地上結束了長達兩千餘年的集權帝制,中國從此沒有了皇帝。所以,慈禧太后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可以總結為三個字:二、半、無,諧音“二百五”。評價作為政治人物,慈禧既是成功的,也是失敗的。她的成功在於在男人統治的世界上,奪得了本應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權力,並且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業。人們不禁要問:當時入宮的秀女何止千百,何以獨有慈禧脫穎而出,三度垂簾聽政、兩決皇儲、乾綱獨斷、運大清國脈於她的股掌之上,並且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的走向。顯然,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又絕不能迴避慈禧所獨有的能力和人格魅力。這個能力和人格魅力就是洞悉人性、工於心計、個人至上、敢作敢為,而這正是專制帝王所應具備的素質。試想她若無此過人之處,如何以女人身而君臨天下?慈禧又是失敗的,她的失敗在於,對權力她有著近乎病態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恣意領略追逐權力的刺激和盡情享受得到權力的快感。也就是說,為了權,她什麼都在所不惜!慈禧所處的歷史時代,西方世界工業革命已經完成,西風東漸,這是人類前所未有的新時代,也是中國這頭睡獅應對這場生死攸關的挑戰的關鍵時刻。作為當時中國最高統治者的慈禧本應該運用她的權力,引領中國這艘搖搖欲墜的古老航船,闖過險灘急浪,成功的駛向彼岸。遺憾的是,她雖然熟諳權力場上的帝王術,卻昧於世界潮流。面對險象環生的時局,或視而不見,或反應遲鈍,或判斷及決策一誤再誤,結果讓中國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這實在是中國的悲劇,也是她個人的悲劇!作為一個女人,慈禧既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她的幸運在於她獲得了那個時代女人難以得到的地位。慈禧並非出身於世代簪纓、鐘鳴鼎食的顯貴之家,她不過是當時一箇中級旗籍官員的女兒。若不是在她十七歲的時候憑著選秀的偶然機遇,進入紫禁城,從而為她搭建了扭轉乾坤的政治平臺,她的命運與千千萬萬普通女孩子又能有多大差別?慈禧靠著一步步的鑽營,從貴人到嬪,又靠著幸運地生下了咸豐帝唯一的皇子,從而“母以子貴”,被晉封為妃、貴妃,直到皇太后,並藉此“垂簾聽政”四十七年。

  • 2 # 墨子小遊戲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1889年歸政於光緒,退隱頤和園;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十月二十二日(陽曆11月15日)未時(下午2時左右),在儀鸞殿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一、慈禧的過失:

    1.手段殘忍

    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避暑山莊後,甫成為皇太后的葉赫那拉氏,聯合恭親王奕等皇室近支,發動政變,從以皇室遠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實際以能臣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集團手中奪得政權,並將其中三位處死。

    後為建立及維繫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后對於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相當高壓嚴峻。

    2.喪權辱國

    慈禧雖然政治上非常幹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繫滿清的對中國的統治。

    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併成功阻止法軍登陸臺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

    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

    二、慈禧的政績:

    慈禧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

    1.慈禧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

    2.在庚子年一場大禍之後,慈禧皇太后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措施,如官制改定、準備立憲、廢科舉制度、禁止婦女纏足、興辦女學、新學、建設教育事業等;

    3.“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慈禧最早說這句話,是在慶王奕框正在辛丑條約談判的過程中,而不是簽訂後釋出的罪己詔。

    “昨據奕劻等電呈各國和議十二條大綱,業已照允。仍電飭該全權大臣將詳細節目悉心酌核,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既有悔禍之機,宜頒自責之詔,朝廷一切委屈難言之苦衷,”

    至於真正的功過是非,我覺得應該留於歷史來說話!

  • 3 # 世界全史羅銳

    慈禧絕不是許多人想象中的那麼愚蠢,一個透過政變登上政治頂峰的女人,哪會是蠢人?很多事情並不是她愚蠢,而是作為清政府的主事人,她的立場不能和中華民族的立場完全一致。 中國在面臨近代化列強的侵襲時候,慈禧穩定大清數十年,最終沒有徹底地淪為殖民地,應該說是做出一定貢獻的。 慈禧太后一生與“二”相伴,這些“二”帶來了鉅變。正是在她的手中,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老大帝國,淪落為聽命於人的悲慘命運,淪落為列強們的半殖民地。正是在她手中,連續三任皇帝都是以孩童之身繼位,都沒有行使過執政之權。在她去世後僅僅三年,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中華大地上結束了長達兩千餘年的集權帝制,中國從此沒有了皇帝。所以,慈禧太后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可以總結為三個字:二、半、無,諧音“二百五”。 評價作為政治人物,慈禧既是成功的,也是失敗的。 她的成功在於在男人統治的世界上,奪得了本應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權力,並且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業。人們不禁要問:當時入宮的秀女何止千百,何以獨有慈禧脫穎而出,三度垂簾聽政、兩決皇儲、乾綱獨斷、運大清國脈於她的股掌之上,並且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的走向。顯然,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又絕不能迴避慈禧所獨有的能力和人格魅力。 這個能力和人格魅力就是洞悉人性、工於心計、個人至上、敢作敢為,而這正是專制帝王所應具備的素質。 試想她若無此過人之處,如何以女人身而君臨天下? 慈禧又是失敗的,她的失敗在於,對權力她有著近乎病態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恣意領略追逐權力的刺激和盡情享受得到權力的快感。也就是說,為了權,她什麼都在所不惜! 慈禧所處的歷史時代,西方世界工業革命已經完成,西風東漸,這是人類前所未有的新時代,也是中國這頭睡獅應對這場生死攸關的挑戰的關鍵時刻。作為當時中國最高統治者的慈禧本應該運用她的權力,引領中國這艘搖搖欲墜的古老航船,闖過險灘急浪,成功的駛向彼岸。遺憾的是,她雖然熟諳權力場上的帝王術,卻昧於世界潮流。面對險象環生的時局,或視而不見,或反應遲鈍,或判斷及決策一誤再誤,結果讓中國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這實在是中國的悲劇,也是她個人的悲劇! 作為一個女人,慈禧既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 她的幸運在於她獲得了那個時代女人難以得到的地位。慈禧並非出身於世代簪纓、鐘鳴鼎食的顯貴之家,她不過是當時一箇中級旗籍官員的女兒。若不是在她十七歲的時候憑著選秀的偶然機遇,進入紫禁城,從而為她搭建了扭轉乾坤的政治平臺,她的命運與千千萬萬普通女孩子又能有多大差別?慈禧靠著一步步的鑽營,從貴人到嬪,又靠著幸運地生下了咸豐帝唯一的皇子,從而“母以子貴”,被晉封為妃、貴妃,直到皇太后,並藉此“垂簾聽政”四十七年。

    如果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我們可以這樣總結慈禧的功與過:

    1、慈禧在歷史上做過很多好事,例如興辦洋務、興辦海軍、廢除科舉、知消滅太平天國等等。她的手段,非常厲害,至少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這類大臣,都是非常聽話,也就是說,在她在位的幾十年中,中國保持了穩定,而她死後,清朝很快滅亡。2、另外一方面,慈禧改革幅道度過大,使清朝滅亡。尤其是廢除科舉,把整個讀書人得罪了,所以導致清朝很快滅亡。而編練新軍,是埋掉大清的最後一鍬土。3、綜合而論,慈禧本身是有大功與國家的,但是她根本上要維護滿族的統治,所以中國人專對她評價不一。但是不戴有色眼鏡的外國人對她的評價是正面居多。而負面評價中,多數是不靠譜的指責,例如挪用海軍軍費等等(其實光緒和翁同酥的責任比慈禧更多)。

    簡而言之,慈禧太后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宋高宗趙構是一樣的。

    宋高宗在位三十六年,其中前四年是在奔波中成行的,雖然宋高宗懦弱平庸,可是終究以妥協狀態保住了秦嶺淮河以南的宋朝半壁江山,也延續了宋朝國祚152年。

    慈禧太后雖然在掌權之後與外國勢力緊密勾結,在執政中期和後期加緊割地賠款,不過她也保住了清朝大部分經濟發達的城市,而且在慈禧掌權的後期,鼓勵國家辦廠興業,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近代化。可以說,慈禧的退讓是為了以空間換時間,她的辦法和宋朝一樣。只是在當時的迂腐派和激進派看來,割讓土地、以空間換時間的對策,有傷國家的面子。並且中國古代和近代文學界和史學界向來是很看不慣女子專政的:在封建時代,如果是太后垂簾,那麼即使是皇帝有錯,大臣們和史官們也都會將罪責怪罪在垂簾的太后身上。

  • 4 # 易易行行

    首先清朝“延續”幾十年並不是慈禧的功勞,只是歷史的程序沒有到來,或者說國內外的形式發展沒有到清朝覆滅階段。

    評價一位歷史人物得功過我認為應從他是否能推陳出新、革除弊制、推動社會進步等方面區考量,而不應從他是否能維持一個朝代的時間長短來論英雄。其實在慈禧所處時代,她也看出變法對於國家的利弊,否則戊戌變法根本就沒有開始,但正是她要維護清王朝的延續,反而耽誤了國家的變革與發展。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論述,慈禧應該是過大於功。

  • 5 # 老李頭有話說

    當然是功大於過了,原因如下:1、慈禧在歷史上做過很多好事,例如興辦洋務、興辦海軍、廢除科舉、消滅太平天國等等。她的手段,非常厲害,至少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這類大臣,都是非常聽話,也就是說,在她在位的幾十年中,中國保持了穩定抄,而她死後,清朝很快滅亡。2、另外一方面,慈禧改革幅度過大,使清朝滅亡。尤其是廢除科舉,把整個讀書人得罪了,所以導致清朝很快滅亡。而編練新軍,是埋掉大百清的最後一鍬土。3、綜合而論,慈禧本身是有大功與國家的,但是她根本上要維護滿族的統治,所以中國人對她評價不一。但是不戴有色眼鏡的外國人對她的評價是正面居多(詳見百度百科)。而國內也有很多正面評價)(例如《走向共和》中)。而負面評價中,多數是不靠譜的指責,例如挪用海軍軍費等等(其實光緒和翁同酥的責任比慈禧更多)度。

  • 6 # 歷史如流水

    慈禧,滿族人,葉和那拉氏,從1852年入宮的貴人開始,到1857年短短5年間晉升為貴妃,晉升之路可謂扶搖直上。1861年咸豐帝駕崩以後,聯合奕欣發動辛酉政變奪取了顧命大臣的權利,至此對清王朝開始了長達近半個世紀的統治。

    慈禧是幸運的,他深得咸豐帝的喜愛,並且為咸豐帝產下唯一一子,這才能夠以聖母皇太后的資格垂簾聽政。她也是不幸的,她青年喪夫,中年喪子,而且國內太平天國起義,列強對大清虎視眈眈,可以說面對一個爛攤子,可就是面對這樣一個爛攤子,大清王朝仍然堅挺了50多年,並且在這期間也出現過中興的局面,比如加大海軍建設,收復新疆等。

    不過說慈禧憑一己之力延續了清朝數十年有些言過其實,慈禧其實是守舊派的代表,而洋務運動的核心是恭親王奕欣,慈禧聯合奕欣發動辛酉政變後,奕欣被排擠出了權利的核心,洋務運動雖然一直在進行,但是雷聲大雨點小,太容易滿足,這也是後期北洋水師敗於日本聯合艦隊的原因之一,甲午戰爭前的中興局面蕩然無存。在後來打壓康梁的維新變法,引起八國聯軍侵華,這都與慈禧有關,而且這些事件都直接加速了清王朝的覆滅。因此我認為慈禧是過大於功。

    假設沒有慈禧可能清朝會滅亡的更早,也可能更長,但是歷史沒有假設。

  • 7 # 情商第一課

    客觀上說,她的過遠遠要大於她的功,她所做的一切遠遠抵不上她對中國和中國人民造成的莫大災難和悲劇,對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莫大阻撓和破壞。

    慈禧的功:

    1、慈禧領導過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模仿、學習西方工業化的運動,是在維護封建皇權前提下由上到下的一場改良運動。

    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18世紀以後的大量科學技術成果,興建了一大批工業及化學企業,開啟了日後中國的工業發展和現代化之路。

    2、實施清末新政

    1908年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推出君主立憲制,並列出一個為期9年的時間表:1909進行省諮議局選舉;1910年資政院開院

    允許自由發展實業,獎勵興辦工商企業,鼓勵組織商會團體。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於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繁榮。

    慈禧的過失也很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個人的人格方面,慈禧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的手法殘忍。

    2、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

    在晚清的大變局中,沒能認清世界大勢,把握好轉型的大局,這也許是苛責慈禧了,在那個時候,也許換一個人也未必能做得更好。

    但是,在甲午之後,亡國危機迫在眉睫的情形下,居然為了個人的權勢,發動政變,廢掉變法。進而掉進光緒忘恩不孝的感情漩渦裡不能自拔,

    為了能順利廢掉光緒,不惜冒崩盤的危險,貿然支援義和團,跟西方決裂。渾到這個地步,幾乎喪失了滿清統治的最後的機會和合法性。

    後來即使傾全力投入改革,迴旋的餘地已經很小了。她死之後,選了一個少不經事的第二代醇親王載灃,清朝的辛亥年的脆敗,在很大程度上,是慈禧一手造成的。

  • 8 # 上官敏學

    對慈禧太后的評價,各界褒貶不一,有人為她塗脂抹粉,唱讚歌,甚至頂禮膜拜;也有人痛恨她,詛咒她,極力醜化她的人格與靈魂。

    歷史證明,慈禧太后有功也有過,

    但我認為,過大於功。

    首先,慈禧太后是一個極度渴望權力的人,她三次垂簾聽政,把太后專權體制發揮到了極致。為了控制皇權,她可謂是不擇手段。 正如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所說:“慈禧是個權勢欲非常強烈的人,絕不願丟開到手的任何權力。對她說來,所謂三綱五常、祖宗法制只能用來適應自己,決不能讓它束縛自己。為了保持住自己的權威和尊嚴,什麼至親骨肉、外戚內臣,一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再者,慈禧雖延續了清王朝的統治,還創造了“同治中興”的奇蹟。但是!!!在慈禧太后時代,中國近代化走過了洋務、維新與新政的歷程。這個歷程是艱難曲折的。甲午海戰失敗,泱泱大中國敗於“蕞爾島國”日本。戊戌維新運動是制度變革的嘗試,但遭到慈禧太后的鎮壓,譚嗣同等“六君子”喋血菜市場等等等等。慈禧太后時代的中國,無論是洋務、維新,還是新政,均沒有使中國順利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而是一再錯失了近代化的機遇。

    最後,慈禧太后缺乏近代政治家的政治智識,她關注清王朝的皇位統治更勝於關注近代中國的前途與命運。她的“老人政治”模式具有很大的侷限性。

    因為慈禧太后的種種行為,清政府因此付出了遭受滅頂之災的慘痛代價。

    綜上所述,我認為,雖然慈禧太后憑一己之力延續了清朝數十年的壽命,但是她還是過大於功。

  • 9 # 溫子哩

    以當時的歷史眼光看,功大於過

    到了明清,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達到了巔峰,作為一個集權制國家,首要任務是,國家穩定,天下太平,而“太平盛世”的保障,是內部的統一。

    咸豐帝臨死前,正是英法聯軍侵略之際,京都易手,民心渙散。咸豐帝為保障太子的皇威,留下了八位顧命大臣,但是又給了慈安和同治兩枚印章,規定皇帝的所有詔書同時加蓋這兩枚印章才有效果。從此慈禧開始了她的政治舞臺。

    早年慈禧以選秀入宮,後生下咸豐帝唯一的兒子,正所謂“母憑子貴”,慈禧一躍成為懿貴妃。恰逢國內太平軍動亂,國外英法列強野蠻侵略,使得本就體弱多病的咸豐帝筋疲力竭,便令懿貴妃傳其口諭或代筆批奏章。慈禧極其強大權力慾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咸豐帝死後,慈禧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但先帝留下的桎梏必須跨越。這時慈禧敏銳的判斷出,關鍵人物——慈安太后。因皇子幼年,印章早已被慈禧掌控在手中。所以慈禧和慈安必須站在一條戰線上,事實上二人也確實這樣做了。

    但還不夠,所以她們策動了全權大臣奕訢,以及握有兵權的勝保等人。發動“辛酉政變”,一舉剷除異己,奪下最高權力。

    帝王平衡術,也被慈禧拿捏的爐火純青。利用黨派的爭鬥,打壓一方,例如利用洋務派和頑固派鬥倒請流派。利用醇親王鬥倒恭親王。無不體現了慈禧高明的政治鬥爭水平。

    所以在一個封建王朝,一個穩定的權力機構,有助於穩定國家主體,避免了不必要的災難。從這一點看,如果在一個和平 年代,慈禧會是一個很好的君主。

    但成也如此,敗也如此。

    慈禧在位期間任列強割地,賠款怎麼都行,只要保住大清朝的萬世,在太后面前什麼都是小事。但當列強妄圖干預皇室的家事時,慈禧惱了,這是權利慾極強女人的致命弱點,憤而向八國開戰,就有了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這是典型的只懂眼前權謀之計,不知未來,缺乏遠見。

    一句話說慈禧很合適:以小術乘時者,卒還以術敗之。

  • 10 # 史海星槎

    評價一個人的功過,應該視其對歷史所起到的作用,所謂的慈禧太后憑一己之力延續了清朝幾十年的壽命,只不過是讓一個行將就木的封建王朝苟延殘喘而已。慈禧太后是中國封建帝制的王朝中,為數不多的女性掌權者之一。她執政近48年,趕上的是一個內憂外患、千瘡百孔的清國,在此期間,儘管她盡力地維繫著搖搖欲墜的王朝統治,還是沒能阻止外國列強的欺辱,簽訂了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

    慈禧太后像

    在人類進步發展的過程中,只有改革才是是永恆的動力,即使慈禧太后以她高明的政治手段,重用漢臣,以此制衡內憂,又或“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以安撫外敵,這都不過是為了繼續維護她的家國統治。作為清朝的最高決策人,她並沒有能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選擇——一場真正的改革。雖然慈禧太后一開始也支援了光緒維新運動,但也只流於表面,一旦革新觸及了她的底線和權力的根基,便對維新施以猛烈的打擊。

    戊戌變法六君子

    反觀同位於亞洲的日本,為什麼能在19世紀末期快速崛起,是一場深層次、大範圍的明治維新,才使日本走上強國之路。同一時代的清朝,如果最高當權者用清醒的眼光,真正支援力求變革的維新一派,可能歷史會有另一個完全不同的走向。

    宮中的慈禧太后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定慈禧太后在外交斡旋、廢科舉制度、禁止婦女纏足、興辦女學、新學、建設教育事業等方面的功績,但當時的清朝,最需要的從根本上來一場真真切切的變革。抱著陳腐的舊制,即使是想盡辦法,讓那些環伺周圍的豺狼暫時收起了獠牙,終歸不是長久之計。為什麼共產黨領導之下的中國會越來越強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與時俱進的歷史意識和科學的發展觀。在關鍵的時刻抓住歷史的機遇,堅定不移地實行改革開放,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長盛不衰的根本。因循守舊只能落後,就要捱打,這是中華民族用血與火的代價得出的最寶貴的教訓。

  • 11 # 實事通鑑

    這是個偽命題!首先,根本沒有慈禧憑一己之力延續清朝的事!她的歷史作用是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從垂簾聽政,到光緒帝死,她都扮演了一個劊子手的角色,極度的貪權,導致以君主制為本的國本動搖,國家的最高權力不在皇帝手中,在後宮手中,甲午海戰的失敗,光緒帝尋求變法強國,被她一票否決,導致變法失敗,這裡面當然也有光緒帝用人不當,準備工作做的不充分的責任!但是向變法強國政策,下刀子的是慈禧,以她為首的頑固派就是迂腐的既得利益腐敗的官僚集團,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於權利慾望,聯合起來,抵制變法圖強的國策,這些人不管不顧國家社稷安危,一肚子自私自利,難道不是推動國家滅亡的劊子手嗎?慈禧掌握大權幾十年不思進取,吏治腐敗,官僚集團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明爭暗鬥!甲午海戰怎麼會不敗!再之後廢除變法強國的國策,軟禁光緒帝,徹底的把清朝拖入滅亡的深淵!以她為首的迂腐官僚集團,對內鎮壓人民,對外奴顏媚骨卑躬屈膝求和!慈禧甚至說出了,盡中華之物力結餘國之歡心的話,還說寧與外賊不與家奴,視人民為下賤的奴隸!甲午海戰將要爆發她還想著給自己過壽不是禍國殃民嗎!拿著國力對外割地賠款對內奢靡浪費,過著修園林等奢靡的生活!不管不顧國家社稷安危,更不管人民死活!這樣的人是中華民族的罪人!

  • 12 #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朋友,你說這話……

    一個把立志革新的皇帝弄死的人,

    一個過大壽花幾百萬兩銀子的人,

    一個每年用幾萬斤水果當薰香的人,

    一個早點二十幾樣的人,

    一個吃飯要擺上上百盤的人,

    一個下葬用了上萬顆寶珠的人,

    一個把鐵路當成怪物的人,

    一個一年幾十萬幾百萬兩銀子花在自己身上,就為了貴族範兒的掌權人,你覺得她力挽狂瀾了?

    有人會說,你說的很多,都是帝王的標配啊,她怎麼就不行了?而且她啟用了很多改革派人物啊!

    她改革出什麼來了?她不知道國庫空虛缺錢嗎?她有一點點為了大清王朝委屈自己一下嗎?

    她都沒有。

    所以,她哪裡力挽狂瀾了?

  • 13 # 角聲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德宗病逝,年僅38歲。次日,慈禧太后亦病死。年僅3歲的溥儀繼承帝位,年號宣統慈禧生前,用恩威並施的手段,成功地控制著臣僚,無論是滿族親貴,還是漢、蒙等高官權臣,都不敢向她的權力挑戰,從而保證了清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相對穩定。她一死,掩蓋著的權力爭奪的矛盾,立即公開並尖銳化。這種權力真空,使得清廷內部極不穩定。溥儀即位時只是3歲幼童,病重中的慈禧下懿旨:“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興學,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

    載灃是溥儀的生父,能力有限,又非權威,面對著派系林立的統治集團和危機四起的末世之象,一籌莫展。能夠向攝政王載灃的權力挑戰的,在清廷內部,惟袁世凱和奕劻的聯合最有勢力。鑑於袁世凱勢力太大,肅親王善耆和鎮國公載澤都向載灃秘密建議及早除掉袁世凱,以絕後患。康有為也發出《討袁檄文》和《光緒帝上賓請討賊哀啟》的通電,上書攝政王請求“為先帝報大仇,為國民除大蠹”。奕劻和張之洞認為“主少國疑,不可輕於誅戮大臣”。

    清廷在鎮壓人民的反抗以及與外國的軍事鬥爭中,開始軍事近代化的改革和建設。這使得軍事權力下放到各省督撫級給封建王朝的軍事集權制一個不小的衝擊,而袁世凱在軍事力量上的把持尤令攝政王載灃不安。但由於袁世凱勢力遍佈朝廷和地方害怕一時措置不當,激起事變。於是,載灃只得旨令袁世凱“開缺回籍養痾”,並貶斥袁的黨羽唐紹儀、趙秉鉤諸人。在攝政王監國期間,削弱地方督撫的軍權,歸集到中央,就成為載灃打擊袁世凱勢力的又一重要舉措。

    針對地方督撫控制新軍對朝廷不利的局勢,他先後將督撫對新軍的軍官任免權籌餉權、指揮權收歸陸軍部。又借制定監國攝政王體制禮節“十六條”,明文規定攝政王代皇帝一切權任事宜,統率全國海陸軍。還設立軍諮處(後改為軍諮府),由親信載濤、敏朗等充任,使之成為凌駕於陸軍部之上的軍事首腦。

    載灃一面削奪督撫的軍事實權,一面又決定編練一支親自控制的禁衛軍。為此,除了對袁系人馬採取懷柔拉攏的手段外,還多方延攬留學人才,擴建新軍,排除北洋軍的軍事影響。後來袁世凱組建內閣,攝政王的軍權被解除,其禁衛軍反而被袁世凱所吞併。這種軍權的爭奪,激化了地方督撫實權派與朝廷的矛盾,使得宣統朝的政局更加動盪不安。

    內憂如此,外患也非常緊迫。日俄戰爭後日本作為戰勝國幾乎獨佔東北三省,沙俄所取得的權益悉被日本拿走。英、法、美、德等也加深經濟侵略,大量輸出資本,爭奪鐵路修築權、礦山開採權、投資借貸權等。腐敗無能的清朝一味忍讓,奴顏婢膝,以圖安寧,維持搖搖欲墜的統治權。在清廷內部分崩離析之際,資產階級立憲派以日俄戰爭的結局,一再鼓吹立憲,要求清廷仿效日本實行君主立憲。

    宣統元年(1909年),為了應付急劇惡化的形勢,清廷不得不公佈《九年籌備立憲清單》,開始籌備諮議局。但是,資產階級立憲派並不滿足,先後多次聯名請願,要求速開國會。迫於立憲派的請願和地方督撫上書的壓力,清廷又縮短預備立憲期限。出於對“嗷鴻遍野伏莽滿山,舉國讒然,不可終日”這樣危局的憂懼,宣統三年四月清廷組成了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院負責的內閣。內閣的13名成員中,有7人為皇族,皇族內閣立即遭到猛烈的抨擊立憲派對此徹底失去信心,清朝已到了窮途末路。隨著立憲派的分化組合,危機日益加深,宣統政局一片混亂,清朝岌岌可危。

  • 14 # 京荊劉

    慈禧的功勞遠遠大於過錯。

    1.慈禧作為事實上的最高當權者,指揮了左宗棠收復新疆。否則,我們今天的地圖上就少了166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比蒙古的156萬還大。晚清欽差大臣左宗棠統帥清軍,消滅侵佔新疆的阿古柏勢力、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戰爭

    2.慈禧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

    3.在庚子年一場大禍之後,慈禧皇太后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措施,如官制改定、準備立憲、廢科舉制度、禁止婦女纏足、興辦女學、新學、建設教育事業等;

    4.“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慈禧最早說這句話,是在慶王奕框正在辛丑條約談判的過程中,而不是簽訂後釋出的罪己詔。

    “昨據奕劻等電呈各國和議十二條大綱,業已照允。仍電飭該全權大臣將詳細節目悉心酌核,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既有悔禍之機,宜頒自責之詔,朝廷一切委屈難言之苦衷,”

    5.慈禧在我國國力弱小的情況下,面對西方強國,慈禧總是用最小的代價保證了我華夏沒有被瓜分的危險。否則,今天的中國,可能就是目前的歐洲,各個省都能獨立成國。

  • 15 # 人間一塵

    這個妖后,才是禍國殃民的罪魁。

    其兩立幼童,抓住權力不放,作威作福,早該死了。

    中國因此走在世界的後面,其罪通天!

  • 16 # 文文情感故事

    小編個人感覺應該是當然是功大於過了:慈溪絕不是很多人認為的那樣愚蠢。一個透過政變登上政治最高職位的女人,怎麼會是個傻瓜?許多事情不是她的愚蠢,但作為清政府的負責人,她的地位不可能與中華民族的立場完全相同。當中國接近現代大國的入侵時,慈溪在清朝已經穩定了幾十年,最終並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應該說它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慈溪絕不是很多人認為的那樣愚蠢

    2.慈禧太后的生活伴隨著“兩個”,而這些“兩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在她的手中,一個有著5,000年文明歷史的古老帝國淪為順從人類的悲慘命運,並淪為半殖民地的權力殖民地。在她的手中,連續三任皇帝在小時候就獲得了成功,並且從未行使過他們的統治權。在她去世僅三年後,1911年革命響起了加農炮,在中國結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此後,中國再沒有皇帝了。因此,慈禧太后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兩個,一半,不,和諧音“ 205”。評估作為一名政治人物,慈溪既成功又失敗。

    慈溪既成功又失敗。

    她的成功在於在男人統治的世界中贏得男人應該控制的最高權力,並根據自己的意願從事職業。人們忍不住要問:當時有上千名美女進入宮殿,為什麼獨特的慈溪為什麼從人群中脫穎而出,三度聽政府,兩位皇太子,幫派的獨裁統治以及她掌上的大清民族脈絡,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方向。

    控制的最高權力

    顯然,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一定不能避免慈溪的獨特能力和個性魅力。這種能力和個性魅力在於瞭解人的本性,努力工作,至高無上,敢於行動,這就是專制皇帝應具備的素質。想象一下,如果她沒有這樣的優勢,她將如何統治女人的世界?

    慈溪的獨特能力和個性魅力

    慈溪再次失敗。她的失敗是她對權力的渴望幾乎是病態的。在她的一生中,她願意欣賞追逐動力的刺激,並享受獲得動力的樂趣。換句話說,為了力量,她竭盡所能!在慈溪所處的歷史時期,西方的工業革命已經完成,向西風在逐漸演變。這是人類前所未有的新時代,也是中國沉睡的獅子應對這一生死攸關的挑戰的關鍵時刻。當時是中國最高統治者的慈溪,應該利用自己的力量帶領這艘瀕臨崩潰的古老船隻在狂風中航行,併成功駛向了另一邊。遺憾的是,儘管她熟悉電力領域的帝國技術,但她卻不瞭解世界潮流。

    她卻不瞭解世界潮流

    面對當前的危險,盲目,反應遲鈍,判斷和決策失誤的狀況,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這確實是中國人的悲劇,也是她的個人悲劇!作為一個女人,慈溪既幸運又不幸。她的運氣是,她獲得了那個時代的女性很難的地位。

    女性很難的地位

    慈溪並非出生於幾代hair子和中明鼎世的貴族之家。當時她只是一名中級國旗官員的女兒。如果不是因為她17歲時才有機會進入紫禁城,從而為她走向世界建立了政治平臺,她的命運與成千上萬的普通女孩有什麼不同?慈溪依靠從貴族到conc的逐步訓練營,幸運地生出了咸豐皇帝的唯一王子。 “聽政治”已有47年。

  • 17 # 七號說三國

    毫無疑問,慈禧過大於功。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

    作為一名女性,慈禧不應該掌權,但咸豐帝去世前的錯誤安排,給了慈禧掌權的機會。咸豐是大清第九位皇帝,他貪酒好色,拖垮了身子,所以才年僅31歲就病逝,這時他的兒子載淳才5歲,咸豐不放心,所以安排了肅順等八位大臣輔佐載淳。為了避免出現權臣,咸豐給了慈禧和慈安,各自一枚印章,讓她們參與政事。

    咸豐劇照

    咸豐駕崩後,慈禧和顧命八大臣爆發了矛盾,他們開始爭權奪利,慈禧聯合慈安和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她門扳倒了顧命八大臣,從而形成了“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但是慈安對朝政興趣不大,恭親王奕訢又不久被慈禧解除了議政王之職,權力落入了慈禧之手。

    那麼,慈禧在掌舵大清的47年時間裡,她的功過該如何評價呢?

    慈禧的功:

    大清末期,面對的危機很多,如列強的入侵,太平天國運動等,這時候慈禧提拔和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臣,他們幫助慈禧鎮壓住了天平天國運動。同時,還與列強周旋,避免了亡國之禍。

    慈禧劇照

    慈禧和也認識到了大清和列強之間的差距,所以她支援洋務運動,大清開展了以“求強”“求富”為核心的洋務運動,使大清在軍事、工業等方面有了長足發展,但由於洋務運動的變革,主要在“師夷長技以制夷”層面,並沒有觸及到導致大清落後的核心層面,所以洋務運動最終失敗。

    同時,慈禧晚年的時候,也被迫開展了新政,但都失敗了。慈禧掌舵大清期間,她延續了大清的統治,但是大清的覆滅是她阻止不了的。同時,大清的覆滅慈禧有責任,但也不全在她一人身上。

    慈禧的過:

    慈禧是一個釘在恥辱柱上的人,我們近代歷史上簽了很多不平等條約,這些條約大多是在慈禧時期籤的,所以她要負主要責任。除此之外,由於戰場的失敗和遭受列強的欺凌,國內不少有識之士開始覺醒,光緒帝也想進行改革,所以他和維新人士在國內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改革。

    光緒劇照

    但光緒帝的“戊戌變法”觸及到了慈禧核心利益,他們準備奪取慈禧的權力。慈禧為了一己私利,發動了“戊戌政變”,她將光緒軟禁,維新人士也遭到了她的清洗,這讓大清的自我救贖之路斷在了她的手裡。

    還有慈禧貪圖權力、貪圖享樂,她為了給自己建園林、過壽等,挪用了大量的海軍費用,這讓大清缺少軍費購買先進武器,影響力軍隊的戰鬥力。同時,慈禧的巨大開支,也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 18 # 鈺冉升起

    慈禧死後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

    正面評價:

    慈禧太后是中國歷史的帝制時代中,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幹練,尤其是擅長玩弄權勢,以維繫自己的統治地位,清朝因為她的能力而續命數十年。慈禧當權時期,清朝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和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和自身主權利益出發,在歷史的脈絡下正反說法持平。

    自鴉片戰爭依賴,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清勢力,慈禧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地方開辦洋務運動,也是中國發展近代工業化的開始,在洋務運動中,清朝的朝廷在帝制體系下得以維繫,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發展海軍實力。

    慈禧太后的百日維新改革速度快,出臺的多種新政措施牽涉多端,根本只是一場鬧劇,不可能成功。

    負面評價:

    慈禧從後宮鬥爭中勝出後爭奪朝野政權的手段十分殘忍,維繫其獨裁權力,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以及繼位的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是相當高壓嚴峻的。

    慈禧當政的負面評價非常多,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併成功阻止法軍登陸臺灣的優勢局面下,主動求和,簽訂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1895年的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的辛丑合約,以上數次喪權辱國的戰爭割讓條款,庚子事變後中國面臨辛丑合約的鉅額賠款,朝廷和慈禧的奢靡之風仍未改變,致使晚清政府捉襟見肘的財政更加惡化,民生凋敝。

    正方兩個方面分析後,我們假設當時慈禧太后沒有錘鍊聽政,而是換成康熙或是乾隆從政時又會是怎樣的一個光景呢?

    乾隆皇帝晚年的閉關鎖國思想禁錮,不接受外來國家的經商和往來,卻在廣州有貿易口岸,交易非常發達,乾隆皇帝得知後關停廣州口岸,至此不允許通商。這種思想的發展是因為當時的國際局勢中,所有國家都虎視眈眈的認準中國的版圖,地大物博,人員眾多,消費力極其旺盛,所有國家都想蠶食割讓中國的版圖,乾隆皇帝也能看出時政的吃緊,外國人有洋槍洋炮,有先進的製造業和工商業,如果當時的朝廷全部口岸開放通商後,清政府的統治權利岌岌可危。所以乾隆皇帝在沒有任何辦法的情況下,只能選擇關閉口岸,禁止貿易。

    但是各個國家如狼似虎般的窺視中國版圖,都想吃掉這個國家,後期逐步滲透,修鐵路,建立殖民地等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海戰蠶食割讓領土主權。慈禧也只是在這個滿面瘡痍的晚清政府的掌權者,世事早就了她只能讓歷史的車輪推動她,難道她想被別的國家佔據她的獨裁統治嗎?這是不可能的,只是她無藥可施。

    清朝的沒落也是歷史的成王敗寇的規律,滿清從馬背上憑藉彎刀和鐵騎佔領漢化的國家,一步一步的興盛後又一步一步的腐化,這就是歷史規律也是天數的歸結。

  • 19 # 文史園地

    慈禧太后是一個極度渴望權力的人,她三次垂簾聽政,把太后專權體制發揮到了極致。為了控制皇權,她可謂是不擇手段。 正如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所說:“慈禧是個權勢欲非常強烈的人,絕不願丟開到手的任何權力。對她說來,所謂三綱五常、祖宗法制只能用來適應自己,決不能讓它束縛自己。為了保持住自己的權威和尊嚴,什麼至親骨肉、外戚內臣,一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

    正是在她的手中,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老大帝國,淪落為聽命於人的悲慘命運,淪落為列強們的半殖民地。正是在她手中,連續三任皇帝都是以孩童之身繼位,都沒有行使過執政之權。在她去世後僅僅三年,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中華大地上結束了長達兩千餘年的集權帝制,中國從此沒有了皇帝。

    慈禧的退讓是為了以空間換時間,她的辦法和宋朝一樣。只是在當時的迂腐派和激進派看來,割讓土地、以空間換時間的對策,有傷國家的面子。並且中國古代和近代文學界和史學界向來是很看不慣女子專政的:在封建時代,如果是太后垂簾,那麼即使是皇帝有錯,大臣們和史官們也都會將罪責怪罪在垂簾的太后身上。

  • 20 # 煮茶論古今

    慈溪在晚清時期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畢竟她曾把持清朝的政權長達三十年之久,回顧歷史,對她的評價褒貶不一,有的人說她是一個名副其實貪圖權力的老妖婦,鋪張浪費,公然挪用軍費,甚至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拋棄朝廷和百姓,自己跑到了西安躲避。她的罪行可謂罄竹難書。但同時,慈溪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在位時也做了一些令人欣慰的事,也算有著自己的功績。

    當時咸豐帝駕崩的早,同治登基的時候才6歲,難以控制整個朝廷。這時候慈禧就沾了出來,她利用自己的手段順利的讓政權穩定了下來,也就是後來著名的垂簾聽政。當然了在平穩政權的過程中,慈禧也將政權牢牢地把控在了自己的手裡,成為了清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

    而且在另一方面來說,清朝早期的時候朝廷裡基本都是滿清人在做官,那些手握大權的基本也都是滿清貴族。當慈禧掌握了政權之後,她便重用一些漢人官員,比如李鴻章,曾國藩等。這些人也都在後來的歷史中做出了非常大的成績,比如評定太平天國,興辦洋務等。但是在總體上慈禧卻是過大於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贏了,8年禁賽決定被撤銷,孫楊為何能夠逆轉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