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傑森斯坦青

    第一種是被劉邦窮追不捨,然後在半路被劉邦抓住,最後殺死。以劉邦的個性,他絕對不會讓項羽活著,更不會出現勾踐臥薪嚐膽那種事情。所以一旦讓劉邦捉住的項羽,一定會將項羽殺死。

    第二種是項羽在劉邦的追殺之下,成功的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而家鄉的人也願意擁戴項羽,那麼項羽會有捲土重來的可能,歷史可能會就此改寫。

    其實我覺得項羽烏江自刎是對他自己的交代。我們應該尊重歷史,因為項羽就是項羽,他不可能做出逃跑的行為。當初他的背水一戰,賭對了才有了後面一系列的故事。很可惜這次在烏江邊,他賭錯了。那麼項羽是一個願賭服輸之人,這是他的性格使然,也是人們把他當做英雄的原因。劉邦雖然奪得了最後的帝位,但是依然被人所不恥。而項羽雖敗猶榮,這是屬於楚霸王的榮耀。他用自己的生命來向世人證明,他不服輸,他也沒有輸。

  • 2 # 江海一笑

    毛主席說:“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經由垓下一戰,劉邦已經把項羽打得一敗塗地,自然不會給項羽喘息之機。可以想象:即使項羽乘船回江東,劉邦也必定會迅速發動渡江戰役南下,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橫掃江東。

    項羽的10萬精銳已經在垓下被剿滅,短時間內幾乎沒有重組大軍的可能。即使江東能給他提供一些支援,但是這些支援與劉邦的勢力相比,無異於以卵擊石。簡單地說,回江東,不過是苟延殘喘的垂死掙扎而已,還會給江東父老帶來滅頂之災。當然,項羽可以投降,可以卑躬屈膝地求劉邦放他一條生路,但是劉邦終究有一天會找個藉口弄死他。

    所以,項羽自刎烏江並不是心理脆弱,不敢面對失敗。相反,恰恰是他的心理素質足夠強大,敢於面對最終的失敗,認識到結局終究是失敗,自己終究是一死。自刎不是懦夫所為,而是英雄氣概,是他衡量形勢之後做出的明智選擇。

  • 3 # 鬼影問道化真身

    俗話說“爬得越高,跌得越慘”。西楚霸王項羽,曾經爬到了天下的至高點,可以說是曾經站在人間權力巔峰上的人。但凡霸王項羽,這種天下王者,一旦從權力巔峰上摔下來,就絕不可能登山再起,即便想苟且偷生,也是極為困難的!

    西楚霸王是蓋世英雄,“人死不能復生,亡國不能圖存”的道理,他還是懂的。

    霸王是個乾脆的人,既然大勢已去,無力迴天,終將一死,霸王當然寧死不肯見江東父老了,免得禍及無辜,還遭人恥笑。

    至於說“活著就有轉機,活著就有希望解決問題。”這話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對的,但是對從權力巔峰上掉下來的人來說,十之八九是錯的。人不同,命不同,其人生對應的道理,也會不同。

  • 4 # 鹿師傅閱史

    項羽之死從表面上看是英雄末路,他從兵強馬壯到孤身一人,處處透出時運不濟,因此後世常常有哀嘆項羽的傳世詩篇,這些詩人借項羽一生來抒發自己鬱郁不得志的情緒。不過從歷史發展和項羽本人來看,其失敗是必然的。

    首先,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項羽實為逆歷史潮流而動。當時社會已經發展到郡縣制時期,秦國設立的郡縣制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符合社會發展的實際,取得了巨大成功,有利於社會穩定發展。而項羽卻恢復已經僵死的西周分封制、大封諸侯王,直接廢除了秦國建立的郡縣制、恢復了戰國時期的諸侯爭霸的紛亂局勢,項羽固然自封西楚霸王為諸侯之長,但是楚國實力不濟根本無法調和、鎮壓列國之間存在的矛盾,以至於諸侯最終都慕漢離楚,《史記》明載:“彭越將兵居梁地,往來苦楚兵,絕其糧食。田橫往從之。項羽數擊彭越等,齊王信又進擊楚。”疲於奔命使楚國實力大為損失。劉邦雖然也實行分封制,但這主要是拉攏有實力的各地諸侯,他在自己統治區域仍實行郡縣制,而且建國後立即著手消滅異姓王、分封同姓王,建立起郡國並行的制度,因此在經歷漢初的兼併戰爭後並沒有陷入列國紛爭的被動局面,最終穩定國家大局,開創了西漢二百年江山基業。從對比來看項羽集團必然越來越弱,最終失敗。

    其次,項羽本人存在巨大的人格缺陷,項羽貴族出身具有過人本領,《史記》:“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這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其人格缺陷。不過《史記》間接記載了項羽的性格缺陷,《史記·高祖本紀》:“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從士卒階層來看,項羽對士卒十分關心,但士卒有功卻不願意封尚土地,缺乏大是大非的觀念,無法真正籠絡人心。而從統治者階層來看,項羽的人格缺陷表現為過於自負,“(劉邦曰)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項羽自詡為有才貴族,在一些問題上確實決策正確,但不可能永遠正確,對范增的提議往往根據自己好惡來判斷而非根據事情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在鴻門宴、弒義帝、戰滎陽等關鍵問題上屢屢出現重大失誤。

    綜上所述,項羽的失敗是必然的。而且經歷這些失敗以後項羽並未悔改,死前發出“天之亡我,我何渡為!”的哀嘆,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天意。司馬遷在評論項羽時早已指出項羽不思悔改,太史公曰: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可知即使項羽返回江東再招兵馬,弱繼續逆歷史潮流而動、不改變自己的性,仍難以避免失敗的命運。

    由項羽一生盛極而衰的命運可以看出,霸天下就要順勢而動、得到天下人心,不能以個人好惡來任性行事。項羽的失敗在漢代已是歷史定論。至於後人詩歌《題烏江亭》中提出的“捲土重來未可知。”只能看作是後人借古抒情之作。

  • 5 # 歷史小豬

    如果項羽當時不在烏江自刎的話,他是否還能有轉機?當時的項羽已經窮途末路了,被劉邦趕到烏江邊時只剩二十八騎,反觀劉邦的隊伍已經不是項羽可比的,手下有著韓信、蕭何、樊噲等等將領,更何況劉邦有著知人善用的能力,這點和項羽恰恰相反。劉邦的勝利在於對人才的管理和戰略眼光上,畢竟天下不可能靠武力所能征服!

    再退一步說,他再聚集起了八千江東子弟,然而他真能東山再起嗎?同樣是不可能的。以一地之隅,能抗衡劉邦的一統江山嗎?不能!最大的可能是依靠地利多拖幾年,苟延殘喘而已。劉邦懂得順勢而為,收攬人心,廣攬人才,更可貴的是,他懂得怎樣治理天下,所以才能開創大漢王朝四百年基業。

    楚漢之爭一開始,閔越就站在了劉邦的這邊,而在項羽兵敗垓下的時候,閔越人已經佔領了長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區,項羽此時回去,也不過是自尋死路了,所以才有了烏江邊的“殺身成仁”。說到底還是因為項羽自己的問題,心高氣傲,不善用人,而且還逆歷史潮流,這些因素都導致了他最後的失敗,所以即使最後回到江東也是無能為力了。

  • 6 # 淤魚遇雨

    第一點要談項羽的文化底蘊和性格,史記在《項羽本紀》開篇就講了項羽其人並不好學,學書不成,學劍也不成,還振振有詞的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他的叔父項梁開始教授他兵法,可是學了大概,項羽又不肯去學了,所以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項羽文化水平不高,只有一身蠻力。

    第二點項羽是怎麼興起的呢?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他都佔了。秦二世的暴政,激起了農民起義。秦朝統治時間不長,六國故地人心並不完全依附,所以起事就變得順理成章了。起事之初,項羽的叔父項梁是主帥,項羽只是副手。項梁精通謀略,再加上項羽的勇猛,可謂是攻城略地,無堅不摧。項梁得到范增的幫助,尋楚國後代立為楚懷王,使得自己更加師出有名,也得到了楚地的大力支援。

    第三點項羽是如何勇冠三軍,而成就霸王之名的呢?宋義是一個會用兵的人,被楚懷王封為上將軍,這時的項羽是很不服氣的,就找個宋義要謀反的藉口將他殺掉,在這裡太史公用了“諸將皆懾服”,可見當時形勢所迫,大家就立了項羽為假上將軍。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又使得楚軍的戰鬥力威震眾諸侯,正是這時,眾諸侯皆拜項羽為上將軍。成就“楚霸王”一名。

    第四點項羽是如何敗給劉邦的呢?項羽在鴻門宴上,為什麼沒能殺掉劉邦呢?一是因為被劉邦的馬屁拍的心花怒放,二是劉邦有張良樊噲在左右保護,以及項伯的居中策應,使得計劃流產。所以才有了范增的“豎子不足與謀”。秦破後,項羽答應舉楚懷王為義帝,但是後來又偷偷殺了義帝,並推翻了以前對於各路諸侯的承諾,這就使自己失去了天時地利人和,可謂是自掘墳墓啊。

    總結一下,對於項羽,胸無點墨,剛愎自用,是無法取得天下的。但其勇猛及不畏死還是使得史家對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那項羽活著是不是還有轉機呢?從以上的理由裡分析,很難了,他失去了人心,很難在東山再起了。對於項羽的死,倒是可以留住他的一世英名吧!

  • 7 # 正史漫談

    烏江自刎,是項羽在楚漢相爭中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情;正是這個舉動,讓他從一個失敗者,昇華為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悲情英雄。

    打個也許不恰當的比喻:如果把楚漢相爭視為一部戰爭大片,男主角項羽的自殺,使結局免於俗套,由此讓這部大片的評分從8分升到10分。

    項羽在江東有擁護者,不過想翻盤基本沒戲

    在烏江邊時,烏江亭長這麼勸項羽東渡:“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即與中原相比,江東雖小,但也方圓千里、擁眾幾十萬,依仗地利頑強抵抗,稱王一時也並非沒有可能。

    那項羽在江東是不是有號召力?當然有的。項羽雖然缺點很明顯,但正是因此才顯得真實;而且他每次打仗都親自衝在第一線,對基層將士也是關愛有加,再加上指揮能力頂尖,這樣的人,在軍人中特別有吸引力,放在任何時代都是魅力領袖。

    所以在他死後,魯地的百姓堅決不降,甚至做好了被屠城的準備。不過正是這種為主死節的氣度打動了劉邦:這些人比英布、韓信那些牆頭草可靠譜多了。因此,他不僅善待魯地百姓,還親自為項羽下葬、哭靈,同時還赦免了項氏全族,並封項伯等四人為列侯。透過這幾招,他才順利穩定了楚地人心。

    按理說,這樣的群眾基礎,加上方圓千里的地盤,項羽手上的牌比後來屢戰屢敗的劉備可強多了。如果跨過烏江負隅頑抗,能不能耗到劉邦陣營內部出亂子?比如拖到韓王信、英布、韓信等人造反的日子?

    這基本不太可能,在垓下之戰後,項羽的失敗其實已經板上釘釘了。只要有他這種能力超群的敵人存在,劉邦陣營的各股勢力就不會散架,必定將其徹底剷除才會安心。此外,江東偏居一隅,當時還未被徹底開發,與中原相比比較落後,其實力與劉邦天差地別。

    所以項羽即使東渡,失敗也是早晚的問題。不過他之所以自殺,並不僅僅出於這個原因。

    項羽自殺是因為兵敗?更多是由於心灰意冷

    項羽之所以從一呼百應的霸王淪落到四面楚歌,過於自負的性格是主要原因。劉邦、蕭何、韓信、英布等人,在他眼中不過是出身基層的小人物,與自己相傳數百年的貴族身份相比不值一提;而且在實力相差不是誇大到到離譜的情況下,這些人沒有一個是自己的對手,只有被按在地上暴錘的份兒,所以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是被打敗的: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這個“天亡我”其實有更深層的意思。我們知道,當初韓信在他身邊時,提出了很多計策,但都未被採用;其後被他視為“亞父”的范增,雖然作為頂級謀士,但同樣沒有市場;持續四年多的楚漢相爭中,項羽坐視劉邦依靠拉攏人心、勢力逐漸強大,自己卻逐漸窘迫,但他從未改變過策略,原因不是因為腦子不好使,而是出於理念的差異。

    戰國時期,楚國身為紙面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卻處處捱打、日漸沒落,不是因為實力不夠,而是戰略思維落後於時代。當秦國對內變法、對外陰謀詭計無所不用其極的時候,楚國卻仍堅守著傳統的貴族政治,並且多次由於輕信秦國的諾言而落入詭計(比如600裡地變成六里地,楚懷王被騙到咸陽而死)。

    所以,也許在項羽看來,打仗就是打仗,如果搞那些陰謀詭計,即使贏了也不光彩;更別說為了一時的勝負,讓自己去低聲下氣、討好他人。所以他只是在龍且死後,嘗試派人去聯絡了曾經的手下韓信,在遭到拒絕後就再也沒有采取過類似的舉動。

    而在烏江之畔,與其說他在感慨自己被上天拋棄,不如說是對自己多年來遵守的信念失去了信心。哀莫大於心死,況且對於一個遵守春秋氣節的貴族來說,自殺本來就不是什麼難事。

    主動放棄,使項羽與後世的梟雄豪傑們相比,人格提升了好幾個檔次

    當亭長勸自己渡江時,項羽曾這樣表態: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就是說,當初他帶出了8000名兄弟前往中原打天下,如今卻孤身一人、如同喪家之犬般逃回去,這是人能幹出來的事?而且這句話還有一層意思:自己不想回去再度禍害江東的父老相親。

    如果項羽東渡,楚地人八成會繼續支援他;屆時漢軍大舉前來,死的人可不僅僅是一城兩城的概念了。若因為自己一個人的苟且,而禍及千千萬萬的無辜,相信項羽這種人幹不出來。不然為什麼韓信評價他是“婦人之仁”。

    後世的梟雄們信奉的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生死觀是好死不如賴活、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而且普遍堅信大丈夫能屈能伸,為了達成目的,可以忍受一時的屈辱、轉身卻在背後猛捅刀子。相信這也是如今我們大部分人持有的觀念。

    而項羽卻不,當自己的信念被摧毀、跟隨自己創業的子弟兵死傷殆盡時,他不願意禍及更多鄉親,果斷拋棄了苟且偷生的機會;既沒有走為上策,更沒有好言討饒,而是看著漢軍中的老熟人呂馬童說:“聽說劉邦以千金、萬戶侯的價格求購我的人頭,那就成全你這位故交吧。”其後揮劍自盡(此時他其實只有不到31歲)。

    而那些漢軍則為了爭搶屍體而自相殘殺,死了好幾十人。這個場面千年難遇:勝利者看起來像小丑,失敗者卻體現出令人敬仰的英雄氣魄。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改變了“成王敗寇”規律的,也許只有楚霸王項羽一人。所以你說他自殺得對不對?

  • 8 # 三金的小世界

    李清照的詩裡面寫過一句話,“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當時北宋覆滅在歷史潮流裡時,李清照寫下的,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過了那條烏江,他可能會東山再起,但也可能一蹶不振。

    或者項羽過了烏江,會是像李清照看到的南宋那樣,偏安一隅,從此再難收復失地。

    還有一句話,到現在我們依然在用,那就是“無顏面見江東父老。”為什麼這麼說呢,項羽攜百萬大軍於劉邦對戰,最終剩下的不過寥寥幾人,如果他渡過烏江,他怎麼去去面見江對岸對他寄予厚望的父老相親,即使父老鄉親不怪罪他,作為一軍主帥的他,心裡又會怎麼想,是愧疚還是問心無愧?從項羽烏江自刎其實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重大義的人,不會說犧牲那麼多人,他就可以問心無愧,如果他活著,他會被這些愧疚之情而淹沒,自然也難以獨活。再者說,懷著愧疚之心,終究再難成霸業,或者你會覺得這太絕對,但項羽當時帶走的是江東的絕大部分勞動力,如果他回到江東,他要拿什麼東山再起?更何況,劉邦一統天下之後,漢王朝也是經歷了幾代才恢復過來。所以說,當時雙方都難以再繼續戰下去,更何況,項羽身邊的人都已經離去,他也沒有那份心。

    這麼一看,即使活著,項羽也再難成霸業,這不是說“沽名”,這隻歷史的無奈,生逢亂世,卻奈何卻了一份心力,這樣下去,即使活著,也沒有什麼大用了。

  • 9 # 天空昊主

    用歷史的眼光看項羽,是逆潮流的悲情英雄。人類戰爭史,就是一種血與火的極端碰撞和升級。秦始皇的一統格局已經從根本上形成了一種社會格局的升級。讓中華民族從部落文明到奴隸社會的分散形式,一舉實現了大一統的凝聚格局,這種變革是可謂空前絕後的。但是項羽的思想格局好像還糾結在分裂式的諸侯割據模式。如果說劉邦是“大老粗”,那項羽就是不思進取,至少“大老粗”還知道社會是不斷前進的,而不是倒退的。最終導致項羽眾叛親離的恰恰是他自己的不思進取和螳臂當車,正如范增給他的評語“豎子不可與謀”,雖英雄蓋世,在歷史程序的大潮面前,始終都是一顆悲劇的塵埃。就和他自己說的一樣“天亡我”,這個“天”就是歷史大潮,最終,他還是感受到了在“天”面前的渺小和無力,就算不死,也根本沒有東山再起的可能了,於其在痛苦與折磨中苟活,倒不如一了百了,還成全其氣節和美名,讓後世永遠懷念這種大無畏的精神——“雖千萬人吾往矣”。

  • 10 # 宋順生552

    項羽犯了和關羽一樣的毛病,自身能力太足,自大驕傲,聽不進別人意見,就算過了江東,心傷若死,鬥志不強,大勢已屬劉邦,龍且已死,英布,彭越反過來攻他,天下不是一個人能打下的,沒有幫手的項羽也只能英雄氣短,只能自嘆不以成敗為英雄的感嘆

  • 11 # 使用者46401212138824行

    只有心理的失敗,才是真正的失敗。楚漢戰爭多年,劉邦由失敗到相持,由十面埋伏到四面楚歌。全面地打敗了項羽。從心理到戰爭,從政治到軍事。既便歸江東,再也無可為!

  • 12 # 夏雨風

    項羽活著時確實是一條硬漢,十戰九勝,劉邦更是手下敗將。不是任人唯親,墨守成規,痛失范增,逼走韓信丶陳平丶英布,換來劉邦轉機,後期英雄末路,霸王別姬。誠如劉邦所言:上天給你機會,一錯再錯。如今上天賜我良機,我怎麼能輕易送出。

    項羽懊悔不已,追悔莫及。沛縣一亭長駕舟過來,勸他回江東東山再起。他一是自責,二是長嘆,無顏回江東見父老鄉親,又不忍天下再起兵禍,送走烏騅馬,一刎謝天下。死也悲壯,了斷英雄一生!

    假使項羽苟活,也不一定復為霸王。此起彼落,劉邦已成雄鷹鐵翅利爪,項羽已過頂峰日漸沒落,人心向背漢成楚亡,徒做反抗,只有辱沒一世英名。

    司馬遷寫史記,還為項羽做本紀,更有李清照讚歎: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霸王已墜落,霸氣猶存!

  • 13 # 長弓駿

    勝敗興衰,冥冥中都在命運裡早有定數。所謂性格決定命運,亦是同理。

    性格決定行為,行為決定命運!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所以,即便活著,很可能只是重複一遍之前的經歷而已!

  • 14 # 堅定的信念W

    自古成就帝王大業者必俱雄才大略,劉邦雖少雄才卻有大略,項羽有雄才卻沒大略。劉邦雖沒學,居山東也好色,入關後卻遠離小人,近君子,曹參,韓信,英布等助其雄才,蕭何,張良,陳平謀其大略。加之劉邦善待敵人,降將,豁達大度,不吝封賞,善機變,雖一時之弱,婁被項羽戰勝,鴻門之宴,險象環生,卻脫身於項伯,成就亥下之威,終一統天下,創立漢朝幾百年之基。項羽勇冠三軍,披堅摧銳,沒人可及,每次攻略,必殺降卒,又有婦人之仁,玩印惜封,不能收寵民心,智如韓信,英布都別他而助劉邦,一個忠誠智士如范增尚受其辱,離他而去,那能成就帝王之業,慘敗亥下,何顏見江東父老,只好霸王別姬,一殉國殤罷了。因而依項羽度量,婦人之仁,就使過江東,也窮途末路,沒能東山再起,抗衡漢王了,還是一死而謝天下,勇嘉義存吧!

  • 15 # Y榮光

    楚霸王項羽在垓下戰敗以後,江東仍然有五郡之地在楚軍手中,其中魯地更是堅持抵抗劉邦大軍到了最後關頭,直到漢軍把項羽人頭拿到魯地城下,勸降魯地,魯地長官知道沒有了希望,才不得已投降劉邦。那麼垓下戰敗的項羽,逃到江東會有機會東山再起嗎?應該是不會的,因為即使項羽的逃到江東,最多會多堅持一段時間,但他的失敗已經註定了。

    首先如果讓我們選擇項羽和劉邦你喜歡哪個人?你會選哪誰?那很好選擇,劉邦流氓做派,項羽器宇軒昂,那肯定是選擇喜歡項羽的人多。但如果是要在他們之間選擇一個人當皇帝呢?那麼同意誰的人會多一點呢?我們分析一下:1、項羽進了咸陽以後,一把火燒了咸陽宮,大火連燒三天三夜。2、鉅鹿之戰,項羽一夜坑殺20萬降卒。而反觀劉邦。1、攻下咸陽以後與秦地百姓“約法三章”,與民秋毫無犯。2、劉邦在稱帝后因為蕭何為自己修建的宮殿,太過於高大,而指責蕭何。這樣分析一下,那很明瞭了,一定是選擇劉邦的人佔大多數。因為劉邦寬厚,而項羽殘暴。所以只有選擇劉邦才能給國家帶來安定,給百姓帶來安居樂業的生活。而一個可以給國家帶來安定,給百姓帶來幸福的人。按儒家的說法,那就是“天命”所在。所以是歷史選擇了劉邦,而不是項羽。

    事實上在劉邦與項羽的戰鬥中,項羽獲勝的次數非常多,並且有很多驚天動地的大勝。但是在這一系列的勝利的前提下,項羽的實力卻越來越弱小。韓信、英布背叛他,范增離開他,麾下控制的地盤不斷縮小。這是為什麼?因為項羽太過殘暴,項羽的道路並不符合歷史的發展方向,並不能把國家帶入正軌。所以附和他的人越來少,最終招致垓下之敗局。

    從藝術家的角度來說,項羽肯定比劉邦優秀。但從國家前途命運考慮,劉邦當皇帝的合理性比項羽恐怕要高100倍。

  • 16 # 江湖小曉生

    說實話,人沒了,就什麼都沒了。人只要還活著,或許就還有一丁點機會。這就是死了與活著的巨大區別。

    項羽烏江自刎前,似乎還是有一線生機的。那個划船的老大爺,完全是可以救他一命的。但是項羽因為沒臉回去面對江東父老,所以自刎而死。

    那麼項羽如果活下來,是不是還有機會呢?當時他回到江東地區的話,能夠再拉起一支隊伍,重振雄風嗎?

    01項羽的主力大軍消耗殆盡。

    項羽手下有幾位猛將,還有數萬精兵,這些就是他發家致富的所有本錢。可是在垓下之戰過後,項羽還剩下什麼呢?

    鍾離眜自殺身亡,龍且戰死,英布、季布投降了劉邦,最重要的四位大將,全部離項羽而去。項羽身邊再也沒有實力強悍的猛將了。尤其是龍且的死,對項羽的打擊是最大的。軍隊的靈魂,其實就是主將。項羽的軍隊失去了這麼多英勇善戰的猛將,就算有再多人又有什麼用呢?此外,垓下之戰,幾乎把項羽的鐵騎全部給折損光了。從殺卿子冠軍宋義開始,這幫人就跟著項羽南征北戰。

    此後滅秦國、戰劉邦、平定天下,項羽所依靠的都是這一支軍隊。他們身經百戰,戰鬥力當然是非常強悍的了。

    項羽失去了這麼一支戰鬥力強悍的軍隊,要想再訓練出一支戰鬥力強悍的人馬,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為此在烏江畔,即使項羽活下來,他手裡也沒有足以東山再起的成本了。要想重新崛起,我認為至少英布要再次反叛劉邦投靠項羽。

    項王聞淮陰侯已舉河北,破齊、趙,且欲擊楚,乃使龍且往擊之。淮陰侯與戰,騎將灌嬰擊之,大破楚軍,殺龍且。韓信因自立為齊王。項王聞龍且軍破,則恐,使盱臺人武濊涉往說淮陰侯。淮陰侯弗聽。是時,彭越復反,下樑地,絕楚糧。---《史記》

    這麼一來項羽好歹是有那麼一點本錢的,再加上江東父老的提攜,項羽也能夠擁有一片自己的地盤。只要他韜光養晦,短期內不與劉邦爭雄天下,那麼大事可期。

    由此可見,項羽的成敗,其實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項羽團隊所共同面臨的問題。當初3萬楚軍就可以擊敗劉邦56萬大軍,為什麼後來垓下之戰會一敗塗地呢?當這支力量消耗殆盡以後,項羽想要再打翻身仗,可就難了。

    02江東父老支不支援另說,就算支援,戰鬥力夠嗎?

    項羽早年跟隨自己的叔叔項梁南征北戰,可以說打了不少硬仗。他手下的將領和士卒們也都跟隨項羽一起得到了歷練。

    這幫人的戰鬥力是不可小覷的,項羽也是靠著這幫人奪取了天下。可是劉邦和韓信卻將項羽的這幫人給殺了個一乾二淨。

    項羽手裡的精銳部隊都沒了,唯一的希望,那就是回到江東,得到鄉親們的支援。可問題是江東當時還有足夠的戰鬥力嗎?能跟隨項羽打仗的江東子弟,基本上全部都出徵了。現在留在江東的,要麼是孤寡老人,要麼是留守兒童,誰還能夠跟項羽征戰天下呢?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項羽必須要等到江東子弟重新長大了,可是這幫人的戰鬥力還需要各種戰爭的磨練,這等於說項羽要重新來一次起義。

    不能說項羽完全沒有機會,不過這個時間線實在是太長了,劉邦作為漢帝國的建立者,他會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發生嗎?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穀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史記》

    當然是不可能的,劉邦對項羽只會窮追猛打,絕對不會手下留情。而且他不會給項羽任何翻身的機會,這才是關鍵。

    所以不要等到江東留守兒童長大了,項羽就會被劉邦給抓了。成功的機會其實只有一次,如果錯過了最好的那一次機會,基本上就很難翻盤了。

    03韭菜只能割一次,項羽也明白這個道理。

    說到底什麼帝王將相,甚至皇親貴胄,其實都是割韭菜的人。只不過割韭菜有很多種割法,而項羽的割法是最傳統的那一種。

    他將韭菜中最新鮮的全都一次性給割了下來,拿這些韭菜作為自己征戰天下的本錢。可是後來這些本錢全都輸光了,他本人也輸了個精光。那麼這個時候他再回到自己的韭菜地裡,忽然就會發現,下一波韭菜根本還沒長出來。第一刀下的太狠,以至於後起之秀根本就跟不上速度。劉邦割韭菜的手段就比較高明瞭,他在不斷收割別人的韭菜,自己的韭菜其實很少。而且他對自己的韭菜地是有一定照料的。

    這麼一來韭菜們當然甘心給劉邦打仗,幫助劉邦奪取天下。韭菜也是有生命的,他們也會思考,所以如果做的太過分,韭菜們終有一天也不會答應的。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義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史記》

    項羽在考慮過江東之前,其實就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即使回到江東,人家這些韭菜也不願意給他割了,因為項羽太不懂得保護自己的韭菜地了。

    總結:如果不過江東,那麼故事就到這裡了。

    故事為什麼會耐人尋味?因為有人的參與,有鮮活的生命參與其中,所以故事就顯得十分有滋有味。

    項羽的故事顯然只停留在了烏江畔,而劉邦的故事卻依舊還在延伸,他平定異姓諸侯王、與匈奴大戰、開啟和親政策等等。

    所以說,如果生命還在的話,項羽接下來一定還會有故事,不管故事是怎樣發展的,至少不會是一片空白。

    參考資料:《史記》

  • 17 # 王者茶盞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項羽雖勇猛有餘,但心機不深,當年江東父老尊其為神,把子孫託付於他,烏江只剩寥寥數人,怎有臉面見江東父老,即使厚著臉皮回家,又有誰肯再把子孫託付於他,所以烏江自刎是項羽的正確選擇,不成功便成仁。

  • 18 # 小學丶數學課代表

    自刎是對的,起碼死在巔峰,在那個年代也算得上死得其所。人無完人是真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的這一幫人是當時最牛逼的領導加團隊了,這都輸了東山再起也沒指望了不如壯烈的死去

  • 19 # 代王67

    項羽最後的失敗是全方位的,並不是單純的軍事上的失敗!!!韓信這傢伙實在太厲害了,歷史上再也沒有聽說過打仗這麼牛逼的人物,勝不驕敗不餒,堪稱無敵的存在!!!!!!項羽之所以敗到自殺,是韓信用兵的天才之舉,是韓信,從心理上擊敗了項羽!讓這個自大的人心死!正所謂哀莫大於心死!!到了最後,項羽還以為,是天要亡他,非人力可為!!!這才是韓信的最高明之處!!十面埋伏,項羽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心理防線被徹底擊破,必死無疑!

  • 20 # 通透自性

    活著就有希望,活著才有希望。

    活著需要更大的勇氣。

    人出生到死亡,整個過程,平順逆折都要接受,該生的時候生,到了死的時候,平靜的面對。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項羽帶出來的子弟兵都死了,自己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這是以死謝罪。用自己的生命,告慰祭奠死去的兄弟。

    人能做到什麼程度,超出能力範圍,還要去做就是災害。項羽不是政治家,也不是王,他適合做一個臣,一個將帥。但是他要去爭王,結果就是烏江自刎。所以人要客觀正確的評價自己的能力。甚至有時候只能是懷才不遇,明哲保身。

    人要學會面對現實。勝不驕敗不餒。蔣介石敗走臺灣,導致寶島孤懸。其中的功過,後人自會有評價。

    最關鍵的,項羽從江東出來,卻沒有很好的經營江東,他怎麼回去?搖舟的老漢問他,你帶出的江東弟子呢?同樣,項羽成的時候,忘了本。也沒有派得力之人經營江東,才失去根據地。

    總之,歷史人生是諸多要素合成的。認清形勢,保持定力,不要忘本,順勢而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銀行櫃員工作2年,都在監控下,不想做了,有什麼可以轉型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