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方的鐵拳

    中國有句話叫大意失荊州,對於地處偏遠的努爾哈赤,明朝還真沒當回事。以至於努爾哈赤有機會一點點的做大總成後患。

    中國還有句話叫攘外必先安內,中國的統治者,更害怕內部的反對者搶奪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對於外來番邦小國從來都看不上眼。哪怕是努爾哈赤已經在關外建都稱帝了,明朝的主要精力還在鎮壓農民起義部隊。

    如果,明朝能夠學習宋朝,對起義的農民軍隊實施招安,然後,讓起義的農民軍隊去戍守邊關,收復失地,也說不定歷史就會改寫,你覺得呢?

  • 2 # 舞動的心動

    第一個,就是明朝的一個將領,李成梁。因為寬恕了努爾哈赤,讓努爾哈赤越來越強大,最後導致了大明朝的滅亡。成梁不單只是一個武將,而且他也非常有文采,所以和蒙古人還有女真的敵軍,交戰幾次都取得了勝利,就在幾年的時間,他給蒙古人沒有一點點喘氣的時間,就是因為這些戰功李成梁被封為了遼東總兵,再後來李成良帶兵攻打女真的時候他活捉了努爾哈赤和他的弟弟,但是他沒有把他們給殺死,反而對他們非常的好,最後導致了努爾哈赤逃走,讓努爾哈赤的能力越來越強大,最後導致明朝的滅亡。

    第二個,努爾哈赤對武器極為重視,不僅能夠快速仿製明朝的武器裝備,而且對於明朝投降計程車兵都送到武器研製區,重視人才,明朝無法與努爾哈赤比肩。明朝雖然擁有先進的火器裝備,但是安於現狀,也不會想著去改良火器裝備,固步自封。在戚繼光時期,明朝的火器到了質量堪憂的地步,不僅彈藥與槍口直徑不匹配,甚至彈藥放進去,點火線無法點燃。

  • 3 # 層林盡染幽山

    開始的時候明朝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逐漸做大做強,此後,明朝無力消滅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

    (明朝、後金疆域圖)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與李成梁的包庇和扶持有關。遼東名將李成梁曾經俘虜努爾哈赤,李成梁沒有處死努爾哈赤而是收養了努爾哈赤,並讓他在明朝軍隊中當了三年兵。這三年時間讓努爾哈赤培養了極高的軍事素養,為日後挪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打下基礎。起初李成梁打算用控制努爾哈赤的方式來控制整個東北,李成梁去世之後,隨著明朝內部逐漸腐敗,朝廷里黨爭激烈,明朝遼東邊防廢弛,邊防軍操練不足,吃空餉普遍,因此,明朝在東北失去了對努爾哈赤起到限制作用的軍事力量。

    (李成梁劇照)

    1614年努爾哈赤不斷擴軍備戰,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以赫圖阿拉為都城,年號天命,稱金國汗。在此之前,努爾哈赤都沒有公開的反對明朝,因此明明朝也沒有動用大規模的軍事力量鎮壓後金。

    (努爾哈赤率軍)

    1618年努爾哈赤誓師反明,1619年,明朝與後金的戰略決戰薩爾滸之戰開始,由於明朝軍隊將領之間各自為政,指揮不當,突出冒進,薩爾滸之戰以明軍的慘敗和後金的大勝告終。 後金佔領遼東,明朝與後金在東北的戰略角逐中逐漸處於下風,因此,明朝也無力再消滅努爾哈赤。

  • 4 # 佰超

    要說明末,那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或者也可以說這就是一個比爛的時代!就看誰更爛,誰更蠢。

    女真是漁獵為生,奴隸制社會。相比於明朝無論社會體制、經濟總量還是軍事潛力都要遠遠落後。但是最後就是胳膊擰過了大腿,小馬拉飛了大車,為什麼?個人覺得有幾個主要因素。

    其一,變味的儒家思想。明末讀書人以筆墨文章為唯一業途,但有從武便是恥辱。讀書人為尊,習武者皆恥。但有戰事,只知故紙堆中循先例,偏又牢抓軍事大權,一通瞎指揮。就像鵪鶉,嘰嘰喳喳沒完沒了,一遇事腦袋就縮起來,只是臨終大喊一聲不虧讀書人氣節。壓根不管這一通操作給國家民族造成多大傷害,只要自己能所謂青史留名便可。

    其二,崇禎的迫切。年輕人遇事急迫,總想今天提出問題,明天解決問題,後天世界和平。反應到實際,那就是崇禎17年間,內閣之中走馬觀花你來我往,幾乎沒有哪個首輔能踏實幾年做事的。明末黨政厲害,人走政息,政策不連續,很多事情反覆無常,白白浪費了很多時光與機遇。

    其三,明朝是誰的?這個問題其實簡單,皇帝的,大臣的,反正不是老百姓的。終日裡只見收稅的抓丁的,老百姓就是一個繳稅的動物。那麼給誰繳稅不是繳呢?空有幾千萬人口,初期的資本主義萌芽帶來的經濟體量,卻無法整合,甚至各種無良政策導致老百姓與朝廷疏離反目。反觀女真,上下一心,都知道南下明朝可以搶糧搶錢過好日子,當然會努力拼殺。

    女真很強嗎?其實一點也不強,只是遇上了一個更爛的明末。

  • 5 # 百勝軍節度使

    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根本原因是新事物較舊事物更符合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

    相比於腐朽的明朝,努爾哈赤在某種程度上算是新事物,年邁的老人怎麼能打的過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積重難返的明朝戰勝不了努爾哈赤本來就是自然規律。

  • 6 # 大漠文哥

    分析如下:

    1.明朝中後期大兵入朝與日本侵略軍作戰,雖然勝利實際自身損失驚人,而駐守遼東的李成梁部是入朝主力損失巨大實力受損,導致後期無法壓制努爾哈赤。

    2.遼東關外除滿人之外,還有韃靼蒙古部落實力不可小覷,分散了一部分明軍軍力,導致大明無法全力攻擊努爾哈赤。

    3.大明遼東統帥自李成梁之後再沒有善戰的將才,呈現兵熊將弱之疲態,無法壓制新生的努爾哈赤。

  • 7 # 荒原漫步者

    明朝一開始沒能滅掉努爾哈赤,且讓其做大的原因非常多。有人歸結為李成梁的縱容,有的說是明政府的大意失荊州……其實我認為最重要的因素在於明朝這個國家機器高度腐敗的促成了後金的做大。

    1、努爾哈赤出生於(1559年2月21日 -1626年9月30日),歷經世宗嘉靖、 隆慶、 萬曆、 泰昌、 崇禎 ,這五位皇帝,一個比一個荒唐,個個能作能造,花樣百出。嘉靖皇帝朱厚熜 久居深宮,暗中掌控朝政,政務交由張居正處理,國家發展還算過得去。‚從隆慶皇帝朱載垕開始就亂來了,終日沉迷酒色,驕奢淫逸,居然向戶部要錢,以滿足後宮揮霍,在位6年,36歲就作死了。ƒ然後萬曆皇帝朱翊鈞作得更厲害,在張居正死後對他的改革全面廢止,罷免戚繼光等一批有能力的邊將。自己不理朝政,還強徵礦稅,導致國家運轉幾乎停滯,明朝從此真正走向衰落。④泰昌皇帝朱常洛雖然沉迷酒色,死於紅丸案,但是在位僅一個月,他的作死行為可以忽略不計。⑤明熹宗朱由校 也就是天啟皇帝,是被皇帝耽誤了的傑出木匠 。一天到晚就會玩木工手藝。大權旁落魏忠賢,朝廷政局動盪,黨爭嚴重,官員腐敗,各種社會矛盾頻發。各地已經有民變跡象,這段時間是後金勢力,努爾哈赤發展最快的黃金時期。勞苦功高的邊將熊廷弼被殺。據史記載,天啟年間,有一封邊關告急文書送至兵部。因為兵部人事交接,懸而未決,無人主事,致使軍情急件擱置幾個月才處理。這樣的辦事效率無疑是給努爾哈赤送溫暖的節奏。這位奇葩皇帝加速將明朝這部列車推向了死亡深淵。最後一位便是崇禎皇帝朱由檢,雖然勤勉,廉潔,但是不諳政務。對於一個蹩腳的車手來說,方向很重要,方向不對努力白費。崇禎是典型的幹得越多,錯得越離譜的君主,導致國家最終走向滅亡。

    2、政治清洗,自廢長城。張居正死後,萬曆廢止了張居正所做的一切政務改革,最關鍵的是他將一批對朝廷有功的邊將,也納入“張系”一併剪除。這裡就有明代軍神戚繼光領導的軍隊。戚家軍不僅成功在沿海剿滅數量龐大的倭寇勢力。而且,後來鎮守北方薊北要塞。由於戚繼光軍事能力超強。他所到之處,對手很快被消滅或者從此銷聲匿跡。沿海猖獗的倭寇和北方強悍的蒙古騎兵被他打得沒了一點脾氣。後來蒙古騎兵連照面的機會都不給了。北方,似乎從此太平無戰事。恰恰此時戚繼光背後最有力的支持者張居正病亡倒臺。朝中的反對勢力裹挾著皇權也將他一併剪除。雖然沒有下獄殺頭。但曾經戰功赫赫的大軍區司令一路貶為平民。晚景悽慘悲涼。不久後,年齡僅50多歲的戚繼光在家中鬱鬱而終。去世時,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老將軍膝下無兒無女。唯一的親人,他的妻子也瘋掉,離他而去。更為不幸的是,他的弟弟以及許多屢立戰功部下,也被一同撤職查辦。倭寇、蒙古人暫時停手了,但是不等於明朝的邊關永遠太平。那支所向披靡,實力超強的戚家軍,就這樣被明朝政府那幫奸佞給自己消滅了。而建立一支成熟而強大的軍隊要經歷多長時間啊。如果,這支戚家軍駐守遼東,由戚繼光全權治理東北,斷然不會有努爾哈赤什麼事了。戚繼光一身清廉,軍紀嚴明,只對挑事的匪徒進行鎮壓,不會壓榨當地百姓,不會製造民族仇恨,自然也不會激起民變。

    3、明朝無休無止的黨爭,諸如宦官與文人集團,沈一貫的浙黨和東林黨之爭,以及各種派系利益集團的爭鬥。使得明朝這臺老邁的國家機器更加步履維艱。戚繼光這樣實力超強的軍人尚且被排擠,罷免,擱置。其他正直的邊關將領命運又怎麼會有所不同呢。於是乎邊將也開始搜刮重金,結交朝中重臣、宦官為其作後盾。李成梁似乎早就熟絡了這一套。對遼東少數民族的治理就採取,“一拉一打,一邊打一邊養”的策略。消除邊患不是他最終目的,維持現狀才是他的意圖。嚴格來講,李成梁不是戚繼光那樣純粹的軍人。雖然,也曾戰功赫赫。但是,從整個戰略來講他不是在消滅敵人,而是在玩權術。在少數民族當中製造矛盾,一拉一打,打強扶弱。初看很有成效,但是長期下來會積累大量民族仇恨。一旦失控,猶如火山爆發勢不可擋。後來,狡猾的野豬皮努爾哈赤也把明政府官員腐敗的遊戲規則玩利索了。索性甩開遼東總兵李成梁,直接重金在大明朝廷中建立人脈,擔任建州左都衛指揮使,名正言順的管理女真部落。想想看,這樣一個心懷仇恨,野心勃勃的野豬皮居然完全看透了明政府的軟肋,在使用合法外衣聚集足夠的力量後,舉事反叛那是遲早的事。

    因此明朝的滅亡,不是說未能及時消滅努爾哈赤勢力,而讓其做大。根本原因是在於,明政府這個國家機器已經腐朽透頂,千瘡百孔。從後金興起到入關,留給明朝庭大量的時間去剿滅。但是,均被朝廷各種紛爭,利益糾葛,低效率的運轉所耽誤。更切確的說,明朝的覆滅不是因為努爾哈赤如何的強大,而是自身的萎靡,腐朽,錯過了大量的時機。即使沒有努爾哈赤起來造反,亡明者一定還大有人在。

  • 8 # 鐳射Q

    強大的明朝並不如所見到的那麼強大,一開始對於女真的頤指氣使,讓這些關外的女真人一直處於欺壓的狀態下,而當努爾哈赤起兵之後呢,後金處於十分團結的狀態,一開始他們只是為了爭取一些自己的權力也就是建立一個後金朝,但是當他們的能力越來越強大了以後,才會出現入主中原的想法,並且開始漢化影響後這種想法就更加強烈。

  • 9 # 鷹擊越長空

    歷史過去太久遠,加之明史是清朝所修,太具體的事情,也只能是埋於歷史長河。但是無外乎是武將,文臣,皇權的利益之爭,武將慣來以養寇以自重,增加說話份量,文臣很多時候反對戰爭,戰爭會消耗財物,會直接導致沒有好處撈,會間接導致朝廷地位下降,故而常用百姓,天下蒼生為由,反對戰爭,當然也有的時候確實是缺錢,作為皇帝,只要智商沒有問題,都能夠明白,白姓安,天下安,天下安,皇權穩固。畢竟皇權不穩固,皇家之弟的命運是最為悲慘的,基本上會被新的政治勢力,屠殺殆盡。而文臣武將,更多時候,不過是換個老闆,接著忽悠而已。這就有點像現在企業的職業經理人,企業倒了,不過是換份工作而已,說不定得到的還更多。

  • 10 # 以理觀史and以情嘆史

    說招安的,你在搞笑嗎?明朝亡於東林黨貪腐和江南士紳的貪婪,這一切集中到對農民的壓榨,有錢招安,就沒這麼多農民造反,而且農民軍戰鬥力本身就不好,十里挑一,剩下九個你拿錢去安置?

    迴歸正文,努爾哈赤坐大,一是一方水土一方人,東北地區出現主宰中國的強權豈止滿清?紅山黃帝、鮮卑隋唐、金、蒙古(成吉思汗父祖世居外東北,後率部西進)、滿清,不論那些實際肥宅思想皇漢的弱雞如何詆譭,努爾哈赤本人能力是不容置疑的,明朝制度培養了一群貪腐階級和商人,白山黑水卻恰恰出了一個能屈能伸、能力卓越的首領,時也命也。

  • 11 # 小歷史課堂

    題主好

    首先為什麼放任努爾哈赤壯大有以下原因。

    一,以夷制夷,當時明朝處於萬曆皇帝的統治下,可是這位皇帝長時間不上班,導致明朝對於奴兒干是(今東北)的控制逐漸變弱,而此時的奴兒干是出現了三大女真族,分別是:建州女真、西海女真、野人女真。努爾哈赤屬於建州女真,明朝認為只要各個女真部落相互發動戰爭,讓他們自相殘殺,就可以起到限制個女真部落的崛起,而明朝可以做到坐山觀虎鬥,盡收漁翁之利了。

    二,明朝內部原因,努爾哈赤崛起時明朝內部已將開始出現衰敗跡象,皇帝不上朝,黨爭不斷,天災人禍不斷像大明朝撲了過來,明朝就算相管理奴兒干司也是捉襟見肘,還不如放任女真族自相殘殺。

    三,努爾哈赤的計謀,努爾哈赤一邊對各地的女真族進行攻擊,收復,一邊對對明朝俯首稱臣假意示好,不斷的嚮明朝邊界的官兵們送禮物討好麻痺他們,自己者是悄悄的進行自己的兼併戰爭,直到正式建立後金,稱汗之後才嚮明朝進行討伐。

  • 12 # 六等三侯說歷史

    明朝開始沒有滅掉努爾哈赤,反而讓他發展壯大,不是明朝不想滅了他,而是已經沒有能力滅了他。

    首先,明朝自萬曆年間經過三大徵後,國力被消耗殆盡,尤其是遼東精兵死傷慘重。萬曆援朝戰爭消耗了大批遼東兵馬,為努爾哈赤崛起提供了契機。

    其次,努爾哈赤反叛前做了很多年的準備。努爾哈赤在遼東東征西討,征服了大批部落,李成梁放任努爾哈赤遼東做大,使得他不段發展壯大,最終起兵攻略明朝。

    最後則是衛所制的崩壞和家丁的興起。明末的營兵戰力底下,作戰全靠各自將領的“家丁”,可只要打仗見勢不妙,絕大部分將領都是逃跑以儲存兵力,只有這樣他們才能保住現有的權力和地位。

    所以強大的明朝才沒有消滅努爾哈赤

  • 13 # 文史並蒂

    在對待努爾哈赤的問題上,需要分兩階段來看。具體可以以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為分水嶺。

    第一個階段,從努爾哈赤起兵到建立後金政權,這個階段,明朝是希望努爾哈赤強大的,拋開李成梁與努爾哈赤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不說,這也符合明朝對待女真族的政策。因為明朝其實並不想在女真族這邊投入太大精力,畢竟打仗是個燒錢的活,所以他們不斷扶植弱小勢力,讓他去挑戰其他大的勢力,週而復始,讓女真族始終處於動亂之中,確保他們無暇騷擾明朝邊界。

    第二階段,就是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以後了,這個階段,明朝感覺努爾哈赤實力已經很強大,需要扶植新的勢力去推翻努爾哈赤的勢力,可是明朝沒想到努爾哈赤太過於出色,明朝尚未做出反應,努爾哈赤已經完成了女真族內部的整合。不得已情況下,只能自己派兵去征討,結果在薩爾滸之戰中,又吃了敗仗。無奈只能看著努爾哈赤越來越壯大。

  • 14 # 曉支

    題主的這個問題,深刻的看應該是,由農耕民族為主體建立的政權(後面簡稱農耕政權),和由遊牧民族為主體建立的政權(後面簡稱遊牧政權),之間的交鋒。

    縱觀歷史,強如漢武帝時代,衛青、霍去病也只是重創匈奴,迫使匈奴遷徙,而無力將匈奴滅族。後面西域地區也是透過都護府,利用合縱連橫的手段,維持各遊牧民族國家間的平衡,以維持自己的統治。再如盛唐時期的突厥,以及安西軍,也是一樣。

    由此得出結論,遊牧政權只會被強大的農耕政權所擊敗,而不可能被農耕政權滅族消亡。明朝作為農耕政權,在開國初期的鼎盛時期,也只是將蒙古族擊敗,續而同蒙古羈絆了二百多年。

    在面對同為遊牧民族的女真部落,明政府的政策是,透過壓制、挑唆等手段,來製造女真各部間的矛盾,以防止某個部落做大。遼東總兵李成梁嚴格執行了這一政策,在對待女真各部時,更是將這些手段運用的爐火純青,努爾哈赤起兵反叛時發表的七大恨可為證。

    【李成梁劇照】

    由於明政府文官集團的作,導致李成梁突然下臺,而這一時期正是努爾哈赤部的上升期,在沒有李成梁這樣深刻了解女真各部情況的戍邊大將壓制下,努爾哈赤才逐步做大先後統一了女真及蒙古各部,建立了後金。

    【努爾哈赤劇照】

  • 15 # 崤函四月風

    本人認為,之所以養虎遺患,尾大不掉,有多方面原因,主要有五點:

    一是朝廷誤判放虎歸山。明軍誤殺努爾哈赤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尼堪外蘭率軍擒獲努爾哈赤獻於李成梁。明神宗赦免努爾哈赤的罪過,歸還努爾哈赤祖、父的遺體,給其“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復給都督敕書“。

    二是實施相互制衡策略。明朝利用尼堪外蘭,培植親明勢力,制衡建州女真各部。尼堪外蘭落敗後,明朝扶持努爾哈赤,牽制女真各部落,保持明朝北部邊疆的平安。

    三是提高政治經濟待遇。向與明朝歸順的部落,頒發敕書。敕書且數量越多,獲得的利益就越多。萬曆十六年,努爾哈赤已有五百道敕書。萬曆二十年,又得孟格布祿敕書三百六十三道。

    四是忙於邊事無暇以顧。明政府忙於西北、西南和朝鮮的軍事行動,李如松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寧夏之役、朝鮮之役、播州之役就是有名的萬曆三大徵,嚴重消耗了明朝萬曆初期積累的國力。

    五是努爾哈爾韜光養晦。對於強者善於隱忍,無論是十三副遺甲騎兵挑釁尼堪外蘭,還是主動平定克五十之亂歸還所掠財物,多次嚮明朝政府示好。觀看政治風向,改變親近部落,由團結葉赫,到與哈達通婚,間接地維護了明朝的遼東政策。

  • 16 # 角聲

    努爾哈赤生活的時代,正值女真社會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的多事之秋。明初,我國東北的女真族分為三大部,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明廷為了加強對女真的統治,在女真地區設定三百多個衛所,“因其部族,…官其酋長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鎮撫等職,給與印信,俾仍舊俗,各統其屬,以時期貢”。到了明中葉以後,明王朝對女真進一步推行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政策,政治上採取分而治之的辦法,使“分其枝,離其勢,互令爭長仇殺,以貽中國之安”。在女真各部之間製造矛盾,進行離間分裂活動,致使女真社會動亂不安。此外還實行經濟封鎖禁運,停止朝貢和互市,結果造成女真“男無鏵鏟,女無針剪”,嚴重地影響他們的生產和生活阻礙了女真社會經濟的發展。

    在軍事上經常派兵深入女真境內,大肆燒殺掠奪,使得女真人口銳減,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因此女真社會發展十分緩慢。同時女真各部的奴隸主,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勢,集中更多的財富,於是“各部蜂起,皆稱王爭長,互相戰殺,甚且骨肉相殘,強凌弱,眾暴寡”。努爾哈赤所在的建州女真也是¨攘奪貨財,兄弟交嫉”。

    以上這種動亂局勢,不但破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且給女真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因此女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願望,都迫切要求從分裂割據、戰亂不休的困境中解脫岀來,走向和平安定的時期。努爾哈赤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來到了人世間。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裡。努爾哈赤的祖先原居黑龍江北岸,大約金朝滅亡以後,遷徙到松花江下游的斡朵裡(黑龍江省依蘭縣)地區。到了明初,為了躲避兀狄哈人和蒙古人的不斷侵擾,由斡朵裡經阿木河(朝鮮會寧到鳳州(吉林省海龍縣),再從鳳州重返阿木河,幾經輾轉,直到正統年間,最後在蘇子河上游,包括海龍以南,桓仁以西的廣大地區定居下來,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森林繁茂,為建州女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又稱叫場)任建州左衛都指揮;父親塔克世(又稱他失)任建州左衛指揮,他們對明王朝忠心耿耿,實心任事,屢受朝廷的嘉獎。

    由上可見,努爾哈赤生長在建州的貴族世家,這對他一生的成長和政治生涯,都有非常深刻的影響努爾哈赤的母親是建州右衛都督王杲的長女,姓喜塔臘氏,名厄墨乞,她生三子一女,即努爾哈赤、舒爾哈齊、雅爾哈齊和一個女兒。努爾哈赤為其長子,自幼聰敏機智,健壯力強、喜愛習武、勤於勞作,頗受父母的喜愛。他十歲時慈母不幸病逝,幼小的心靈遭到沉重的打擊,而繼母納喇氏,名懇哲(又稱肯姐),為人十分尖刻,無端¨妒之”,撫育寡恩”,經常虐待他,因此他更感人世間的冷酷,養成少言寡歡的性格。萬曆元年(1573年),15歲的努爾哈赤帶著弟弟舒爾哈齊離開家,到外祖父王杲那裡生活。王杲“黠慧剽悍”,“有才辯,能解番漢語言字義,尤精通日者術”,由於他文武出眾,“建州諸夷,悉聽杲排程”,成為當時建州女真的著名領袖。

    所以努爾哈赤對外祖父王杲非常崇敬,而王杲對機智勇敢的外孫努爾哈赤亦十分喜愛。萬曆三年(1575年),王杲起兵反對明王朝在女真地區推行民族壓迫政策結果兵敗遇害,建州右衛遭到明軍殘酷掠殺,努爾哈赤也被俘,不久獲釋逃回家鄉。這種血與火的現實,無疑給以後努爾哈赤要勃興女真點燃了火花。

    萬曆五年(1577年),努爾哈赤娶本部塔本巴晏女佟佳氏(名為哈哈納札青)為妻後,其父塔克世“惑於繼母言,遂分居”,可是“家產所予獨薄”,[12]第二年又生了長女東果格格,因此小家庭的生活非常艱難。他為了謀生,便採集松子、人參、藥材等土特山貨,運到¨撫順、清河、寬甸、陽四關與明互市”。不久,努爾哈赤毅然離家從戎,投到明遼東總兵李成梁部下,由於他弓馬嫻熟,武藝超群,頗受李成梁的賞識,不僅“贊畫成梁軍務”,而且“每戰必先登,屢立戰功,此外,努爾哈赤勤奮好學,“好看三國、水滸二傳,自謂有謀略。同時,他還結交一些漢人知識分子,深受漢族文化思想的影響。

    因此,努爾哈赤的身世和閱歷,培養和鍛鍊了他堅韌的意志和開闊的胸懷,成了一名“多智習兵”的出色人才,從政治和軍事才能而論都遠遠超出與他同時的女真各部首領之上。

    努爾哈赤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於萬曆十年(1582年)九月離開李成梁部,取道葉赫,返回故里,以圖發展,從此走上了統一女真的道路。

  • 17 # 科仔的世界

    明朝是比較惋惜的一個朝代,也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至於明朝為何當時沒有滅掉努爾哈赤大概是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是思想的輕視。滿清努爾哈赤時代還是很弱小的,即使後來統一了女真各部也不過幾十萬人,因此當時的大明帝國更本沒有把努爾哈赤放在眼裡。

    第二是李成梁的養虎為患。當時李成梁作為東北的最高行政長官,為了得到朝廷的援助對女真人邊打邊養,李成梁死後再也沒有能牽制女真人的人才。

    第三是努爾哈赤本人的卓越才能。努爾哈赤本人雄心勃勃,能隱忍,在明朝軍隊做個將領,熟知明朝得軍隊情況,同時他大膽整合女真人的軍隊建制,創造了八旗制度並形成了極強的戰鬥力。

    當然,最後明朝的滅亡,滿清得崛起還有很多原因,上述只是眾多因素中的一些總結。

  • 18 # 醉美木瀆

    努爾哈赤自父祖輩開始就是明朝平定遼東的“帶路黨”,一直屬於是明朝的自己人,後來越做越大,以至於“螞蟻啃大象”入主中原,則是任何人先前都沒預料到的。

    明朝遼東問題由來已久,早在成化年間明朝政府就已經對遼東進行過武力清剿,也就是所謂得“成化犁庭”,到了明朝後期,明朝國力日漸衰弱,明朝邊將對遼東逐漸採取“分而治之”的手段,也就是拉一派打一派。

    “土木堡之變”之後,明王朝對周邊遊牧民族的震懾力也大大降低。日漸崛起的建州女真,開始不滿明朝設立的朝貢制度,屢屢武力扣邊。他們一會兒要求參加朝貢貿易,一會兒又說明朝給的朝貢條件不夠優惠,所以跑到邊境來搶東西,強烈要求提高入貢的人數和貨物數量。反覆鬧了很多次。

    不僅搶明朝,他們也去搶旁邊的朝鮮,引得朝鮮連連向宗主國請求剿虜。面對建州不斷侵犯邊境,朱見深下了應對詔令,詔令裡面這8個字,令人印象深刻:

    “搗其巢穴,絕其種類”。

    如果讓當時的董山看到這八個字,估計是會脊背發涼,“絕其種類”這四個字,基本就是格殺令了,憲宗皇帝的強硬態度可見一斑,這是要永訣後患!詔令下達以後,大將趙輔率軍五萬,兵分三路進剿建州女真。同時,朱見深又命令朝鮮派出軍隊,全力配合明軍進剿。

    雖然話說得硬氣,不過此次戰果並不盡如人意,遠沒有達到“絕其種類”的目標,經過一個月的圍剿,明軍斬首六百三十餘人,俘虜二百四十餘人,女真首領李滿住(後來建州女真改稱“滿洲”,就是從他的名字而來,即“李滿住的建州女真部”之意)和他的兒子被朝鮮軍隊斬殺。

    成化十五年十月,朱見深再次下令清剿建州女真。這次的剿虜行動,由大太監汪直帶隊,撫寧侯朱永為總兵,巡撫陳鉞參贊軍務。兩個月以後,汪直髮來捷報:

    “建州賊巢在萬山中,山林高峻,道路險狹。臣等分為五路,出撫順關,半月抵其境。賊據險迎敵,官軍四面夾攻,且發輕騎焚其巢穴。賊大敗,擒斬六百九十五級,俘獲四百八十六人,破四百五十餘寨,獲牛馬千餘,盔甲軍器無算。”

    此次戰果頗大,經過這兩次圍剿讓女真看到了明朝強大的國力,近百年不敢和明朝正面叫板,但是到了明朝末年,隨著明朝國力衰敗,特別是到了萬曆末年之後,女真勢力再次抬頭。

    當時的女真主要還是沿襲較為原始的部落酋長制,明朝則委任一些女真首領以指揮使一類的職務予以籠絡,努爾哈赤傳說中曾經做過李成梁的義子,在父祖死後,承襲了都督指揮銜,併成為李成梁扶持的女真勢力之一,至於日後的做大,只能說是由明朝政府的無能造成的。

    在清朝的正史中,對女真屠手李成梁的評價卻是頗高,但是對於努爾哈赤和李成梁的關係則是晦如莫深。造成這一結果原因,就是李成梁在努爾哈赤崛起過程中起到過重大作用,努爾哈赤後世子孫頗為感激李成梁的支援,但是又不願意承認自己明朝“帶路黨”的發家史。

    有史料記載,年輕時的努爾哈赤曾經跟隨李成梁進京面見萬曆皇帝,努爾哈赤的發家和李成梁的“照顧”是分不開的,而努爾哈赤利用自己“兩面派”的身份,一面麻痺明朝邊將,利用明朝給予的貿易特許權,積累財富,壯大實力;另一面,“黑吃黑”吞併其他女真部落,逐漸做大。

    萬曆二十年之後,李成梁收到言官彈劾而遭罷黜,但他的手下李平胡、李寧、李興、秦得倚、孫守廉等人都接連受到重用,成為主宰一城的長官。但是此後明朝邊防卻暮氣難振,又去轉相地收刮民財,軍隊的數量和裝備有一定的減損。自從李成梁離開遼東之後,十年之間更易了八位主帥,明朝遼東的邊防一步步廢弛,為努爾哈赤的崛起提供了客觀條件。

    當李成梁第二次出任遼東總指揮官時,為了養寇自重,他徹底破壞掉明朝與其他少數民族的聯合可能,他實行暴力征伐。先是對泰寧部速把亥,然後是葉赫女真的清嘉奴、揚嘉奴。而這一時期,努爾哈赤已經統一了建州女真,正一步步蠶食海西女真,力量不斷壯大起來。不過由於努爾哈赤對李成梁的恭順態度,李成梁坐視努爾哈赤發展勢力。

    萬曆四十三年李成梁卒於北京,葬仰山之北(今北京附近)。李成梁死後三年,努爾哈赤詔告對明朝的“七大恨”檄文,正式對明廷宣戰,“遼事”問題遂產生。遼東成為明朝政治腐敗、經濟凋敝、軍備廢弛的縮影。

  • 19 # 歷史橘子說

    首先一點就是農業文明的特性。我國自古以來的農業文明並不崇尚武力,一般情況下,漢民族與周邊民族的戰爭,多數是周邊民族先主動挑起的,中原王朝一直缺乏對周邊民族必要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中原王朝對周邊民族的統治,一般以“羈縻”為主,例如明朝對蒙古的政策就一直如此。

    其次就是中原王朝對周圍“四夷”的輕視。從明太祖朱元璋時代開始,明朝就向周邊各小國推行了“華夷”政策,周邊小國也奉明朝為宗主國,定期來明朝朝貢。所以,明朝對周圍“四夷”有天然的優越感,也導致會忽略一些族群的崛起。

    努爾哈赤的崛起,要從明朝萬曆年間說起。早在1587年,當時明朝的遼東巡撫就發現,一個建州酋長在最近的幾年中不斷攻擊其他部落,所佔領的地盤越來越多,此人名叫努爾哈赤。當時的遼東巡撫為了防止這個酋長繼續鬧事,就出兵要給他點教訓,目的是讓這個小小的酋長老實點。

    但可能是輕敵的原因,此次出兵竟然戰敗了。然後遼東巡撫就把失敗的責任推給了自己的下屬參政,指責參政不按照自己的指示進攻,反而變成了安撫和訓誡,希望用說教的方式讓努爾哈赤改邪歸正,不再鬧事,但勸導並沒有用,反而遭遇了兵敗。

    這件事最終鬧到了朝廷,當時的首輔申時行住持判決此事,他的一貫風格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覺得一個小小的建州酋長不足為懼,不必要為此事而大動干戈,讓遼東巡撫和參政各司其職,之後不再追究這件事了。

    在1587年之後,努爾哈赤的勢力發展就非常快了。不僅是對努爾哈赤的壯大視而不見,還有李成梁這樣的大將養虎為患,與努爾哈赤來往密切。這其中也有努爾哈赤善於偽裝自己的原因,他表面上歸附於明朝,其實暗地裡一直在悄悄壯大實力,等待機會。他的偽裝也迷惑了明朝,讓大明掉以輕心了。

    所以綜上所述,這些原因共同作用下,努爾哈赤就從一個小小的建州酋長,最終發展成能與大明叫板的帝國領導人。

  • 20 # 塔布里斯

    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

    公元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反明,公元1644年順治帝定都北京。

    僅僅用了半個世紀多的時間,清朝就從山海關外的一個女真小部落崛起為一個統治中國將近300年的王朝;而明朝從張居正領導隆萬大改到崇禎煤山自縊身亡也不過才77年。

    努爾哈赤為什麼能領導女真興起?為什麼最終清朝能取代了明朝?

    回答這個問題,要從明朝和清朝兩個不同的視角入手進行分析。

    首先說明朝的問題:

    明朝的民族問題處理不當

    眾所周知,接替明朝統治中國的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女真族也稱滿洲。

    可以說終明一朝,民族問題處理失當成了困擾明朝乃至最終使之滅亡的直接原因。

    先看明朝前期的民族問題

    明太祖朱元璋當年建立明朝是推翻了蒙古族——孛兒只斤氏的統治,而當時朱元璋派徐達率軍進攻元大都,卻並沒有除惡務盡,進入草原追擊敗逃的元朝軍隊,蒙古軍隊的有生力量也就得以保留下來。

    “彼氣運既去,理固當衰,其成其敗,俱繫於天。若縱其北歸,天命厭絕,彼其澌盡,不必窮兵追之。”——《明太祖實錄》

    而這些敗逃的元朝勢力則在漠北草原建立了北元朝廷,多次企圖再次入侵中原恢復元朝。因為朱元璋在奪取北京後沒有對元朝殘餘力量進行剿滅,導致了儘管後來朱元璋以及朱棣多次組織發動了北伐(朱棣本人就死在北伐路上的榆木川)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北元的勢力,卻再也沒有機會徹底解決北方邊患問題。而這一問題,也成了困擾整個明朝276年的夢魘。

    後來的遷都北京為此,設九邊為此,大修明長城為此,前後十二次北伐為此,土木堡之變為此,明朝邊防經費逐年增高導致國庫空虛也為此,甚至後來也成了明朝不能集中精力剿滅倭寇、農民軍、以及建州女真的重要原因。

    歷史總是有驚人的巧合,明朝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起家,最終卻又被“韃虜”所滅,不得不讓人感慨唏噓。

    再說明朝中後期的民族問題

    分化蒙古

    由於盡百年的北伐也不能徹底解決北方的蒙古問題,反倒是朝廷為此焦頭爛額。甚至連皇帝都被瓦剌部俘虜過。由於連年在北方防線(九邊)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軍費,明朝的國庫到了萬曆年間(具體是三大徵:寧夏、朝鮮、播州戰役之後,僅三大徵就花費了國庫白銀1200萬兩之多)已經是油盡燈枯。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的明朝首輔大臣張居正採取了遼東總兵李成梁的建議:一方面分化蒙古部落,另一反面驅虎吞狼,藉助東北女真人的勢力打壓蒙古。

    當時蒙古部落分裂為西部的俺答部和東部的土蠻部,明朝政府分而治之,對西部的俺答懷柔綏靖,對東部蠢蠢欲動的土蠻部明朝政府則藉助女真各部的勢力對其進行圍剿,在萬曆朝前期這種聯合女真對抗蒙古的政策取得一定成果,北方的蒙古勢力遭到打壓

    分化女真

    但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正是因為明朝對集中力量打壓蒙古,才使得關外的女真勢力得到了發展空間,明朝蒙古鷸蚌相爭,女真最終漁翁得利。

    當然,李成梁也很精明,所以在解決蒙古問題之後,他故技重施,在女真部族內部大力扶植勢力弱小的建州女真,分化打擊勢力強大的海西和葉赫部。這可以說是正中努爾哈赤下懷,努爾哈赤正是利用這一基礎,逐漸使建州女真的勢力強大起來,最終統一了女真各部,成了明朝最大的威脅。

    一個意外

    可以說明朝對待女真民族的政策給了建州女真壯大的前提條件,提供了歷史機遇。建州女真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強大起來是歷史的必然。但必然之中也有有偶然——一件命案

    而且影響明朝滅亡的程序的,並不只有這一個偶然(另一個是:崇禎因冗員裁撤驛站,其中一個被裁員的驛卒,姓李名自成),也並不只有這一個命案(另一個是:崇禎殺袁崇煥)

    但這個偶然的命案卻是當時引發一些列後果的導火索:

    那是在李成梁為打擊女真而發動的古勒寨之戰中,明軍因為急於求成,而誤殺了代表明軍進行勸降談判的塔克士,這塔克士不是旁人,正是努爾哈赤的親生父親。後來努爾哈赤以此為藉口,釋出七大恨(殺父之仇為七大恨之首),正式起兵反明。

    明朝內政腐敗導致農民起義頻發

    這一點目前流行的最新研究成果,很多歷史愛好者結合地理學、氣象學把農民起義的原因歸結為:全球氣候變冷

    這是有道理的,可以說是農民起義的客觀原因之一,卻不是唯一和根本原因。

    我們知道取代明朝的是清朝,但是滅亡明朝的確實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農民起義軍。崇禎17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崇禎在煤山歪脖樹自縊。

    可以說明朝之所以在崇禎時期滅亡,是在關外的後金和中原農民的雙重壓力下而不堪重負導致的。

    那麼是什麼造成了明末農民軍不斷起義?

    根本在於明朝統治階級的昏庸腐敗,具體表現為自然災害下的官民矛盾。

    第一是皇族腐敗

    明朝建立之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鞏固統治,吸取元朝後期權臣當道欺壓幼主的教訓,決定分封諸子為諸侯王,達到鞏固屏藩的目的。不想這些諸侯王不僅勢力越來愈大,甚至威脅了中央集權(如: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而且由於他們的土地不僅都是肥沃優良並且不繳納皇糧國稅,他們的子孫有越來越多,皇親宗族的封地也越來越大。

    “王府有者什七,軍屯什二,百姓僅什一而已”——《明神宗實錄》

    就導致了到明朝中後期,皇家田地佔了全國土地的一大半,卻沒有給國庫創造一分財富。這一方面加重了皇室宗親的荒淫無度;另一方面由於國庫所有的徵稅壓力全部負擔在那些只擁有剩餘田地的普通百姓身上,導致越來愈多的百姓生計艱難,再加上地主兼併土地,氣候條件惡劣等原因,沒有財富失去土地人就都成了流民。這也就是為什麼農民起義軍的勢力總是死灰復燃的原因之一。

    第二是官僚腐敗

    明朝末年,由於諸多原因導致了國庫空虛,明朝政府又既不能損害皇親的利益,又不得不解決這個問題,就只能把主意打到了國家名器的身上——賣官鬻爵

    不得不說這是典型的飲鴆止渴,進一步形成了貪汙腐敗的惡性迴圈。賣官的錢經過層層盤剝不見得有多少能真正進入國庫,但是買官的人為了收回成本,如果在中央的一定會利用職權貪汙,而在地方的就更會直接利用苛捐雜稅盤剝百姓。

    第三是天災頻繁

    人禍不止,天災加劇。明末的自然災害不僅持續時間長而且範圍波及廣、種類繁多。

    一是氣溫明顯偏低,極寒天氣、冰雹、雪災、水災頻發;二是旱災非常嚴重,導致顆粒無收,饑民無數,吃泥土、吃鳥糞、吃樹皮,甚至是“人剛死而割,子剛死而食”。但必須指出,天災歷朝歷代都有,關鍵看怎麼對待,如何賑災,怎樣能做到“災難無情人有情”。

    如何能正確處理災難下的民生矛盾才是一個政府應該做的事。而明朝在災難之下依舊不斷地盤剝百姓不止,災難越賑越重,派來剿匪的朝廷軍隊反倒成了擾民急先鋒。如此天怒人怨,王朝的皇帝最終被農民軍逼死豈非天道?

    明朝皇帝怠政,宦官專權,官僚黨爭導致內耗嚴峻

    這是明朝滅亡的內部原因:君臣離心離德,宦官迫害忠良,黨派鬥爭影響朝政

    首先就是宦官專權的問題

    “凡有孽因,必有惡果”宦官問題的種子是明成祖朱棣親手種下的。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之後,朝中有大量的大臣都是建文帝的舊臣,他們對朱棣的造反行為極為不滿,在背後散播“反動”言論的不在少數;而且朱允炆本人也下落不明,這就不能不讓朱棣擔心他們的勢力會死灰復燃。

    既然官僚不能完全信任,於是朱棣選擇了相信“去勢”的宦官,恢復了錦衣衛,廢除了朱元璋“宦官不得干政”的政策,並且建立了宦官領導的特務機關:東廠

    宦官已經被施加宮刑,除了皇帝他們沒有人可以依靠,所以忠誠可靠。由於太監沒有文化不是那些官僚士大夫的對手,朱棣又請人教宮內的太監讀書,“成績優秀的學員”畢業後也就“分配”成了司禮監的的掌印和秉筆太監,由宦官掌握的司禮監就這樣在明朝的內閣制度掌握了批紅票擬的權利,成為了皇帝平衡官僚集團的重要幫手。

    事物都有兩面性,宦官行政固然幫助皇帝解決了一些問題,宦官中也不乏傑出的人才(鄭和等)但是也為日後的專權亂政埋下了伏筆。宣德年間的王振專權;成化年間的汪直專權;武宗時期的劉瑾;熹宗時期的魏忠賢就都是表現。

    第二是明中後期皇帝怠政

    從萬曆皇帝開始,明朝的皇帝素質是逐代下降,真是麻袋片上繡花——一袋不如一袋

    首先是萬曆皇帝,自從張居正死後,擺脫了束縛的他,因為三大徵時期的功勞而驕傲自滿,加上身體肥胖導致疾病纏身,竟然導致連續二十多年,不開朝會,不接見大臣,不批示奏章。沉溺於酒色享樂,大興土木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皇權的怠政,直接導致了兩個後果,一是宦官勢力有機會把持朝政,二是朝廷中樞癱瘓、運轉不靈,許多緊急的公文和軍國大事都得不到及時的批覆。

    萬曆後的泰昌短命,天啟就更加出格,直接在“九千歲”魏忠賢的慫恿下成為了木匠,而魏忠賢則利用皇帝的無心朝政排除異己,大權獨攬,展開了對東林黨的大肆迫害。許多如:熊廷弼等對國家有用的人才都被閹黨迫害致死。

    宦官專權直到崇禎上臺之後懲治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已經是為時已晚、無力迴天了。

    因為此時由於皇帝接連怠政和宦官專權,皇帝和官僚集團已經離心離德。

    第三明朝官僚集團的黨爭

    明朝亡於朋黨之爭,是史學界一直存在的一種說法,即使是在國家危難之際,他們的“爭吵”也從未停止。

    與東林黨同時,另一批官員又組成浙、齊、楚、宣、昆等其他黨派。一時間形成結黨的潮流。

    這些黨派在朝廷上黨同伐異,剷除異己,一個黨派提出的意見,其餘黨派無論對錯為了打壓對方都要群起而攻之。

    萬曆年間由於皇帝不上朝,朝廷上的不同黨派鬥爭的你死我活,最終東林黨取得了勝利,成為了勢力最大的黨。不甘失敗的楚黨、浙黨等為了對抗東林黨,選擇了團結宦官,組成閹黨。

    可以說在明朝滅亡之前,整個朝廷的矛盾重點都不是處理農民軍和後金的問題,所有的人都把精力放在了黨派鬥爭上。這尤其表現在處理後金的問題上,受黨爭影響明朝不僅接連用人失誤,而且多次在戰略決策上搖擺不定,最終使得明軍在關外戰場上節節敗退。

    其實黨爭的惡劣影響還有很多,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也導致了明朝的滅亡,那就是君臣的離心離德,尤其在崇禎時期,17年間就有50位大學士做過首輔大臣,歷史上戲稱為“崇禎五十相”,50人中就有一半被罷免、流放、下獄、處死。沒有一位能和他相伴始終。最後崇禎臨死都在說“諸臣誤朕!”

    其實總的來說,皇帝怠政、宦官專權以及官僚黨爭是三位一體的,他們互相作用最終導致了甲申之變明朝滅亡。又是相互催生,都是明朝開國之初國家政策各種弊端經過時間積累之後積重難返的產物。

    因為皇權討厭被官僚集團限制,所以皇權信任宦官;

    因為皇帝信任宦官,建立了宦官干政的制度,所以皇帝有怠政的基礎;

    因為皇帝怠政所以宦官有效件大權獨攬;

    因為宦官大權獨攬,所以官僚集團分化,有的投靠宦官,有的堅守抵抗;

    因為官僚立場不同,所以形成黨爭;

    因為形成黨爭,宦官更有機會專權,皇帝就越來越不喜歡烏煙瘴氣的朝政和官僚。

    這就是明朝朝政的死迴圈。

    解鈴還需繫鈴人,這個結如果明朝自己不能解,就終會有外人解開。

    那麼作為解鈴人的“滿清”對比明朝又有什麼優勢呢?可以說處處都在吸取明朝教訓。

    第一:團結蒙古

    與明朝相反,努爾哈赤乃至皇太極時期一直採取滿蒙一家的外交策略,不僅不斷地給予蒙古援助,而且每一代君主都會選擇和蒙古聯姻,比如皇太極的妃子、順治帝的生母:莊妃就是例子。

    第二:集合女真各部

    又是與明朝相反,努爾哈赤看出女真部落不能強大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被明朝分化瓦解,彼此不能團結。所以他不僅帶領建州女真走向強大,也統一了女真各部,組成滿洲,集合力量共同對付明朝

    第三:精英治國

    以努爾哈赤為首,每一代後金的首領和清朝的實際掌權者,都勤於政事兢兢業業,以明朝為反面典型加以借鑑。努爾哈赤每戰都親自指揮,皇太極在松山之戰帶病衝上前線,攝政王多爾袞也抓住了機遇,帶領清朝問鼎中原,這些與明朝皇帝的庸頑懶惰都形成了強烈對比。

    第四:舉賢任能、上下一心

    還是和明朝相反,從努爾哈赤開始就定下鐵律:宦官不得干政。並且唯才是舉,不僅不侷限於地位身份,而且跨越了民族的障礙,做到了用人不疑,使得范文程、洪承疇等漢族官員能夠在朝廷中擔任要職,不僅上下勠力同心,更是海納百川推動了民族融合。

    綜上所述,努爾哈赤的成功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原因,更是歷史上多種因素集合導致的歷史必然趨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預算6000左右的筆記本,玩魔獸世界什麼樣的配置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