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張數學
-
2 # 教育管理經驗交流
“打是親罵是愛”的個人感覺是一種簡單粗放式的教育,在80後、70後的求學生涯中,這種教育方式或這種情況普遍存在,老師批評打罵學生司空見慣,學生們也習以為常,也根本不會由此產生家校糾紛,但2000年以後,隨著網路媒體的發展,微信、QQ走近千家萬戶,一旦出現類似情況並很容易傳播到網上,經過別有用心的持續發酵,便會引發不良後果,產生巨大的社會輿論,老師們管教學生也便投鼠忌器,極力避免由此觸碰師德師風的道德底線,影響自己的評先評優乃至職業生涯,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提倡人性化的管理,“打是親罵是愛”已成為過去,已不適合目前教育的發展!
-
3 # 小學王老師super
打是親罵是愛。
這似乎是上輩人經常說的話。他們也以此踐行,教育自己的子女。
但是到了00後10後的教育問題上似乎出現了兩極分化:一種是賞識教育,一種是訓誡教育。無論是哪一種,一旦發揮極端,效果極為不好。
賞識教育通常以理服人,反對打罵,甚至反對惡語傷人。極端結果就是培養一個無法無天的恣意妄為人。
而訓誡教育輕則訓斥,重則打罵,如果到了不分青紅皂白的地步,就會培養一個無理攪三分的暴躁之徒。
所以,教育既需要紅臉也需要白臉,紅白相間,才相得益彰。
-
4 # 大象大老師
作為從事教育工作11個年頭,同樣是為人父母的我,答案很明確:不贊同!
“打是親罵是愛”就是父母管理無能和思維懶惰的結果呈現。
為什麼會有教育二字,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註定會出現各種狀況,做父母的不能一味求諸暴力,打罵教育的害處有三:
一、影響孩子人格的成長。打罵出來的孩子要嘛過度聽話,缺乏安全感,畏懼暴力,不敢反抗,膽小謹慎,遇事逃避,不敢承擔;要嘛就是極端叛逆,不善溝通,有暴力傾向。
二、誤導孩子的三觀。孩子會認為武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誰強大誰就掌握真理,會影響孩子為人處世的諸多方面。
三、耽誤孩子的成長。孩子正是需要家長幫助的時候,尤其是在犯了錯誤的時候,更需要大人的疏導和指引,打罵非但讓孩子得不到任何幫助,反而會讓孩子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面對人生的逆境。
為什麼會有人這麼熱衷於“打罵教育”呢?
一、觀念陳舊。其實正是受害於“打罵教育”,自己就是這麼過來的,認為這樣就是解決孩子不聽話的唯一可行方法。
二、思想懶惰。“打罵教育”可以使孩子由於懼怕,立刻停止父母不願見到的各種“不聽話”的行為。其實這是一種假象,不是孩子聽話了,而是孩子妥協了,隱忍了,委屈了,扭曲了…
而家長會認為一頓打罵立刻解決了問題,不用想盡心思溝通,這樣解決問題“管用”就是他們最好的藉口。
三、無知無情。有一部分家長對教育非常無知,碰到問題不知道如何處理,也不願意學習如何處理,所以打罵了事。有一部分家長,明知道打罵教育的壞處,可是仍然放任自己的壞情緒肆虐無助的孩子,是無情的表現。
想做出改變怎麼辦?
一、學習。認真學習別人教子成功的方式方法,學習孩子發展每個階段的心理與特徵,學習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
二、改變。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想齊家,先修身養性,改掉自己的壞習慣,學會處理自己的壞情緒。
三、會愛。要理解透徹什麼樣的行為才是真正在愛孩子,而不是打著愛的旗號去傷害孩子。
四、顧家。自己做好的同時,要推及家人,一個和睦的家庭才能培養出幸福快樂的孩子。
最後告誡各位家長,打罵孩子是違法的,孩子完全可以用《未成年人保護法》來對抗你!先學習學習這部法律哦!!為人父母,不能枉為人!!!
-
5 # 展展ya
並不贊同這種打是親罵是愛的教育。
中國人在儒家思想教育下比較含蓄,不會表達自己的感情,打和罵是家長的愛在孩子身上的表現;
曾經看過一個綜藝節目,楊爍對孩子超級嚴厲,惡語相向。
覺得楊爍的孩子很可憐,以前的時代物質基礎差,人文素養低,這樣的家長比比皆是;現在社會高度發展,中國顯然已經是文明國家,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更加科學化。
1-3歲是孩子情感建立期,孩子接收的愛只是打和罵。他的認知世界中會一輩子認定這就是愛,不會表達感情,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
3-6歲時孩子性格建立期,孩子已經有自我意識,對孩子打罵,侵犯孩子的身體,會導致孩子性格不完善,輕者不自信,重者會報復社會;
愛就說出來,為何要對孩子吝嗇說出愛?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請善待孩子!
-
6 # 小學教育琳老師
不贊成打是親罵的理論,因為這樣會造成對孩子自信心的極大打擊,容易讓孩子形成一個討好型的性格,非常不利於孩子的心理成長。
-
7 # 德鄉晚舟
不贊同,但持保留意見,對自家的孩子,從小就要嚴加教育。如果一味地順著孩子,孩子可能成長不利。正如參天大樹,小樹時要剔除一些不良枝丫。
-
8 # 老秘說公文寫作
中國有句俗語叫“打是親,罵是愛”,很多中國家長都用“打”來管教孩子,普遍認為打孩子會使孩子長記性,打他是因為愛他,恨鐵不成鋼……超過70%的美國父母也贊成打孩子,他們認為有時候有必要透過打孩子讓其守規矩。
但是打孩子真的是一種有效的管教方式嗎?

體罰確實能讓孩子立刻遵守規則,表現出對家長的認可,短期效果非常好。但從長遠來看,打孩子對改善他們的行為效果並不好,還有可能增加孩子的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如果頻繁對孩子進行嚴重體罰,會造成孩子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甚至還會出現反效果——打得越多,孩子的行為問題越嚴重。
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要想懲罰有效果,必須在行為出現時立即懲罰,並且這種“行為——懲罰”模式還要有一致性,即每一次孩子出現這種行為的時候就要立即懲罰,否則條件反射難以形成。但是,很多家長並不能保證孩子每次犯類似錯誤的時候都能給與一樣的處罰。
關鍵是,體罰本身並不能教會孩子分辨是非對錯。體罰只能使孩子對家長產生恐懼,家長在場的時候孩子可能按照家長的要求做,但是家長不在場的的時候他們可能就不會那麼守規矩。因為“守規矩”對孩子來說,只是為了“避免捱打”,他們並沒有將“恰當的行為”內化,甚至並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孩子捱打之後會經歷恐懼、憤怒、悲傷等情緒,這些情緒會使他們更難以認同父母的“管教”。被父母打過的孩子更可能對他人產生敵意,有些孩子甚至不會認為是自己做錯了事情才被打,相反他們認為是別人導致自己被打,因此在社交時更具有攻擊性。
打孩子還給孩子樹立了暴力的榜樣——他們錯誤的會認為打人是一種合理行為,從而進行模仿,此外,暴力管教對於家長本身也有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它會引發家長的虐待行為。毆打孩子和虐待孩子往往只是一線之隔,很多人在打孩子的時候,他們的憤怒並不會削減,反而火氣越來越大。某些父母一開始只是想要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管教會升級為嚴重的傷害行為,甚至導致嚴重後果。
-
9 # 小麗你好
不贊同。
打罵都是粗魯的行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舉手就打,張口就罵,教育出來的孩子也學會了打罵。這種教育方式很顯然不可取。
有家長會說,人家的孩子沒捱過揍?打孩子是為了孩子好,打出來的孩子皮實。其實這是粗淺的認識。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童年經驗影響他的一生。
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用打罵的方式對待,那麼他長大了,走上社會,在潛意識裡在這個社會打罵也是正常的,不論是個人婚姻還是與人打交道,往往採用打罵方式。舉個例子,前一陣子云南死刑犯孫小果,他小時候就是被父親打罵長大的,父親經常罵他是“蹲監獄的料”,成年後的他性格暴劣,打罵他人。
-
10 # 除了遠什麼都沒有
所謂人各有志。各有各的思想理念,興趣愛好等等。種瓜不會得豆,贊同棍棒出孝子的父母,就會愛好棍棒,娃兒也就"跟隨”著,愛上了"棍棒”,"棍棒“就成了癮。個人是堅決反對,打是親罵是愛的這種整法的。娃兒也是人,父母打罵子女,是不是告訴了子女,人可以打別人罵別人?。同一家庭中的親人,都可以打罵,那麼,家庭外邊,不是親人的人,不就更可以隨便打罵了??。
-
11 # 優思理科王
不贊同。打未必是親,罵未必是愛。
孩子犯了錯,或者不好好學習,家長當然應該批評教育,必要時也可進行適當的懲戒。但是——
“有些家長把體罰和懲戒混為一談。現實中,常有父母把批評、懲戒簡單理解為體罰。”教育學者熊丙奇說,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當然要批評,以及適當懲戒,但批評、懲戒不是打罵,要以尊重孩子人格、保護孩子身心健康為基本前提。
在這種錯誤的觀念下,“打是親,罵是愛”就成了棍棒教育最冠冕堂皇的遮羞布。
自古以來,許多父母總把“棍棒之下出孝子”看作天經地義的真理。
其實,這是一種扭曲的人生觀。
扭曲之一:孩子從未被你當成獨立個體對待
你覺得孩子是自己的私人物品,要打要罵是自己的事,別人無權過問。
但你不知道獨立個體是有權利的,即使是未成年人。
扭曲之二:適當體罰變成濫用暴力
很多中國父母也會體罰孩子,但會明確和孩子說明,犯了什麼樣的錯,就接受什麼樣的懲罰,不一定使用暴力,看犯錯程度而定;
陷入扭曲關係中的父母,就不是適度體罰了,完全是濫用暴力,這種暴力行為,和孩子有沒有犯錯,沒有關係,和父母心情關。
這方成典型的一句古話——下雨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
扭曲之三:認為暴力是對孩子好
喜歡打人的父母常說:“打你是為了你好。”讓孩子去受虐的父母說:“讓你經受一些苦難,對你好。”他們堅信,讓孩子經歷暴力和苦難,能讓孩子變得更好,真是可笑。
如果不打,有沒有別的辦法呢?
當然有!
我們可以放棄那些損壞孩子人格、妨礙他們未來的老方法,轉變觀念,開始使用能夠維護他們的自我價值感、不會使他們受辱的方法。我們在對待孩子的態度和行為中要表現出對孩子的尊重。
-
12 # Dream洛希
非常不贊同。“打是親 罵是愛” 這種教育方法要不得。
孩子上學以後,家長評估孩子的標準便多了一項重要的方面——學習成績。有人說,學習成績並不能代表什麼。其實不然,學習成績恰恰能代表一些東西,如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等等。
要做到原因分析要透,對孩子優點、缺點、心理、生理等要經常不斷地觀察細考。只有從孩子的特點、興趣出發,揚長避短確定目標,才能使孩子學有所成。決不能超前投資,超能投入,否則只會“欲速而不達”。
打不得“教育理為先”,是教育之道,也是家教的準則。發現孩子缺點、失誤,罵為先,打向前,甚至“婦唱夫隨”,這樣作萬萬不可取。
“棍棒教育”不等於“挫折教育”。一以貫之的棍棒教育,易造成孩子緊張、恐懼、忍受、自卑的不良心理習慣。而正確的方法應該是當孩子有了錯誤時要心平氣和耐心教育,循循善誘、潤物無聲。
捧不得“捧殺”的實質是“護短”,而護短的結果,則是越護越短。如果父母在“疼愛”孩子的同時,忽略了他們的缺點,甚至對老師的批評也橫加指責,久而久之,容易養成孩子唯我獨尊,自以為是的不良心理品質。
正確的途徑應該是有成績表揚鼓勵,有缺點批評教育,寬嚴有度,剛柔兼濟,恩威並重。這一點,國外許多家庭教育的理論和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為了孩子明天更美好,家庭教育捧不得。
-
13 # 太行晨曦1
這種教育觀念正暴露出在人們文化水準普通低劣的情況下,所採取的的一種中國家長式管理教育孩子的方法。它忽略了一個個生命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心理的成長,只站在成人的角度來教育孩子,完全壓制了孩子的所需、所想、所思,容易使孩子的產生恐懼心理,心理向畸形方向發展。大多家長不進行換位思考,不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因此,對孩子不尊重,使孩子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
當孩子心智不成熟時,我們不能用簡單的棍棒式方法來教育他,而應多采用溝通、交流的方法,讓孩子漸漸明白其中的道理,促使其在心理上、思想認識上儘快成熟起來,這才是上策,這才是愛的本義。
寫在這裡,我想起了最近央視熱播的一部反映70年代農村生活體裁的電視劇《歲歲年年柿柿紅》,看過的觀眾可能會發現,主人公楊柿紅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一套,當她家大孩子王家望打壞了別人的做飯的鍋後有一段母子的對話非常精彩:母親說我打你疼不疼啊?孩子:不疼。我壓根就不想打你。唉!沒爸的孩子沒人疼啊!到啥時候我也是護著你們,但我護著你們就可以胡作非為了?護著你們就表示你們沒錯了?你要想到後果,你把人家的禍砸了,那我們就得賠人家的鍋,到時候,我們拿什麼做飯呢?孩子:媽,我錯了。再也不敢了……這段對話,母親既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也深深感受到母親的愛是那麼的溫暖。看到這裡,我覺得楊柿紅這個農民媽媽當得可愛、可親、可敬!心裡挺感動的。
還有一個教育孩子的場景,就是楊柿紅拉著孩子去交公糧回來的路上,孩子的問話,媽媽的教育,看了以後很是感人。如果大家沒看的,到手機上一搜出來了,看過的忘記的,也請你回看一下。這個場景拍攝得也非常成功。後來,大兒子家望(養子)和女兒家潤都考上了大學。
在教育孩子方面,初中課本中的名著導讀中有一本推薦書目叫《傅雷家書》,這本書就專門寫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傅雷夫婦透過書信怎樣教育孩子傅聰的,在父母親的教育下,他們的大兒子傅聰後來成長為世界著名鋼琴演奏家。這本書非常值得中學生、家長、老師們看看的。
此時,我也想到自己的家境,出身農民、農村,家庭教育格局就不大,就形成了現在的自己。不是啥大人物,就連小人物也算不上,只是一個只能夠養家餬口的普通初中老師。
我認為要想使孩子長大成人、成才、成名,家庭教育很是關鍵,家庭教育格局大,培養出的孩子格局就大,否則永遠只是普通人、平凡的人。做為家長、老師我們也必須得學習,學習成功父母的教育子女之道,學習名人名家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必須得與時俱進才行啊!
-
14 # 攜手一遇
有些歷史文化傳承下來的東西,是可以吸取的,但“打是親罵是愛”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早已經被淘汰了。所以我的回答是:這種行為不可取。
“打是親罵是愛”的年代,孩子們即使頑皮但也比較單純,都是散養狀態。加上每個家庭成員比較多,孩子們互相嘻戲打逗,內心比較強大。物質生活上,沒有什麼過多要求和攀比,學習沒有壓力,精神是放鬆狀態。
而如今的孩子們,見識廣,在家裡,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七大姑八大姨多人對獨生子女的嬌生慣養,幾乎是想要的都能得到。不需要自己去面對困難,內心比較脆弱。
在學校,學習競爭力強大,家裡的嬌生慣養讓孩子們內心承受力弱,多數孩子精神處於緊張狀態。
綜上所述,現在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心理脆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所以,現在的孩子更應該關注他們的內心,培養孩子的自信和內心強大,也就更不適合打罵。
教育方式也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改變,根據人的精神領域去修復,如何教育好孩子,首先是讓孩子身心健康,家庭教育是中國目前最大的課題,值得每位家長深思和學習。
-
15 # M韓先森
你好。我不贊同這種教育方式。雖說有“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要變壞”的俗語,這種教育方式在短期內可以會有一定的效果,但長期這樣做,不但不能起到教育作用,還會適得其反,這種教育方式真行得通嗎?答案是否定的。打罵教育的負面影響遠遠勝於取得的效果。
1.打罵教育容易使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 經常受到打罵的孩子容易產生什麼都比別人差的片面印象,老是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特別是在有外人的時候打罵孩子,更會使他們覺得內心受到傷害,年齡越大這種感覺會越來越強烈。最終會導致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2.打罵教育容易使孩子產生精神上的刺激,有可能會引起身體上的不適,並因此產生條件反射,比如,一個孩子因學習問題經常會受到父母的責罵和體罰,結果後來一提學習,這孩子就會肚子疼,這就是由心理作用導致的身體不適,最終要想矯正,只能進行心理干預。3.打罵孩子容易使孩子產生暴怒的脾氣。孩子生活在一個總是受到打罵的環境中,在父母面前可能不會顯示出牴觸的情緒,但這種情緒得不到宣洩,孩子就會找一個機會在自己有能力掌控局面的情況下發洩出來,比如在比自己年齡小的孩子們面前或在同學面前,而且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容易發脾氣,容易暴恕,這也不利於孩子健康人格的培養。4.打罵孩子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是這一時期孩子的表現,如果和孩子硬碰硬,他們會變得很犟,加上好勝的心理,更容易和家長對著幹,讓他們向東,他們一定會向西。不服輸是這一時期孩子的最大特徵,所以這一時期切忌對孩子打罵。5.打罵孩子容易使孩子自暴自棄,反正在大人的眼裡,自己做什麼事都會被說成不應該,說成不對,大人對自己非打即罵,慢慢就會喪失自信心,最嚴重的會讓孩子自暴自棄,學習沒有了上進心,生活上產的懶惰的心理,什麼事也不想做,即使做,也不會好好做。6.打罵孩子容易使孩子和父母漸漸疏遠。打罵孩子的家庭裡親子關係肯定不是很好,孩子見了父母只有懼意,有事也不敢和父母交流溝通,還容易使孩子產生自閉症,不願意與他人交流,對親子關係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打是親罵是愛”的教育既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又不利於孩子和家長的親子關係,賞識教育才是家長們應該採取的最有效措施。
-
16 # 誠信壹佳
打是親罵是愛的教育方法,這是一個老話題,有廣泛的爭議性,支持者有之,反對者有之。 贊同者認為,這是對孩子的嚴格教育,犯了錯誤做的不對的地方,受點皮肉之苦可以加深反省,快速改正錯誤缺點,罵幾句也可以讓孩子保持清醒的頭腦,加深印象,產生畏懼感,以後再也不會做錯事了。
反對者認為,這是對孩子的極大傷害,喪失了孩子的自尊心,對孩子非常容易造成恐懼感,別管他了,讓他自由自在的生活學習吧,他以後會自覺的變好的。
我個人覺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親的美好願望,無可厚非,打是親罵是愛是要不得的,對孩子應該嚴格教育 ,必須張馳有度,切不可對孩子造成行為上的傷害和語言上的粗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對待孩子自己偶爾所做的不對的事情,應該嚴肅的批評教育,善意的正確引導,讓其知道為什麼做的不對,應該怎樣改正好,以後做事怎樣注意小心,讓孩子真正知道自己確實做錯了什麼事情,以後多多注意不在犯類似的錯誤,做錯類似的事情。應該採用這種善意的教育方法,而不是採用“打是親罵是愛”的教育。
-
17 # 萌—媽
我覺得打罵是必要的,但是不贊同一味的打罵。
孩子是不斷成長在孩子年幼的時候,以你為神,所以它聽命於你,打罵對他來說似乎是必要手段所以他也不會怎麼反抗,而且他也反抗不過,只是他並不會辯駁什麼。但隨著孩子不斷慢慢成長,他的自我意識在萌發,知識的儲備越發雄厚,而且他體格也在成長,再採用這種比較簡單的方式,他是不認同的而且會產生反抗,有時候這種反抗我們是無能為力的甚至難以抗衡,所以一直採用這種打是親罵是愛的這種說法,其實也是在教育孩子手的方法,比較缺乏的表現。應該怎麼辦呢?
尊重孩子仔細回想我們在和孩子處理過程的處理問題的過程中,總是有這麼一幕發生:當你不斷在指責孩子,指出問題所在時,孩子總會重複一個詞:可是。。。。。。這也就說明了,孩子根本就沒有聽你在說什麼,所以他怎麼會信服你的說法呢?
第一步不著急亮明你的觀點或指出他錯誤,而是以平等的心態跟他交流,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後再平行進行的問他:如果遇到這個問題,以後你會怎麼辦?現在這種方式合不合適?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引發孩子的自我反思,這種自我反思能力,比只知道事情或者行為對錯,更加讓孩子受益匪淺。當孩子知道自己錯處所在時,要讓他明確的說出來,而且約法三章,如果違反了,會有什麼樣的懲罰後果,這時候可以出示一定的懲戒,下次如果違反,可以直接約定來處罰,孩子也不會怎麼反抗,這就是契約精神,培養孩子原則意識,所以先讓孩子自身覺醒,打是親罵是愛那是一個補充的手段。
暴力手段也是一種必要手段現在的孩子,都存在一個巨大問題那就是受挫能力相當差。現在孩子都是玻璃心,如果有一個不順心的事兒,動不動就想死!哪怕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聲音大了或態度差了,或說違反了自己的意見,總是會讓自己產生這樣或那樣的想入非非,最終走向一條絕路,這是我們不想看到的!所以應該如何培養孩子受挫能力呢?
如果我們一味的在家裡呵護這個孩子,那這個孩子就是一個溫室的花朵,在社會上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有時候,我們會有一種比較兇的態度或說嚴厲的話,甚至說動作上的暴力,也可以讓孩子對這一方面有承受力,這樣在走向社會後,對一些小小缺挫折,他是可以承受的,也就鍛鍊了孩子的受挫能力,但這種暴力的行為,不是隨時隨地都都可以發生的,因為如果是時常發生,會造成孩子自卑心理,這樣後果更嚴重!所以應該掌握採用這種暴力方式的時機和程度,才可以事半功倍,而且事後一定要記得一個步驟,要平心靜氣、平等的跟孩子交流,講為什麼會採用這種方式並,提出你的期待!
教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一勞永逸的,我們要多學多總結,多研究,總有一種是適合孩子的,讓我們共同成長。
-
18 # 張老師講新概念
我不贊成,雖然關於“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的這樣的教育方式知道現在還在被很多家長和家庭所信奉,因為很多中國覺得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必須得動手,如果不動手孩子就容易記不住錯誤就是沒用的教育。
但是其實很多時候“暴力執法”並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我們還是要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小欺大”,給孩子心理上造成陰影。孩子小的時候你還可以隨便就打,一旦孩子大了不服你管教,或者你傷害了孩子的自尊,這是會出很大問題的,輕則危機及親子感情,重則可能會導致孩子離家出走,或者做出一些極端行為。
我個人覺得無論孩子做了什麼,還請多和孩子溝通多傾聽,然後再看怎麼解決處理。
還請多理解孩子,換位思考,畢竟我們也是從孩子過來的。
-
19 # 鄉村校園生活點滴
非常不贊同。孩子犯錯了一定要先冷靜下來耐心地找出他犯錯的原因以及孩子內心的想法,不能一味的打罵,打罵只是一種教育手段,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錯改錯,那換一種手段也能達到目的,為什麼不換一種手段呢。但從家長的角度孩子犯了原則性的錯誤,適當的打一下罵一下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講清楚你為什麼打罵他,同時也要表達出你對孩子強烈的愛意,他就會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
20 # 劉全統的家庭教育觀
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來看:
要明確什麼情況下該打罵孩子,什麼情況下不該打罵,如果錯位了,那就談不上愛了。
首先一般情況下不建議打罵孩子,打孩子罵孩子本身就是對孩子身心健康不利的行為,除非是孩子犯了錯誤後多次教導仍然不改,這時可以採取適當的打罵行為。
其次是即便打罵也要遵循前提條件:保證孩子的安全性,不要打壞孩子,也不要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只有孩子違背了道德倫理,違反了法律法規等問題時,並透過教導仍然不予改正,才算是該打罵的錯誤,這個時候的打罵是真心的為了孩子好,這是愛的體現。
但日常中因為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字寫的難看,沒有按時吃飯,作業沒能及時完成等等事情,主要是透過溝通,幫助,開導等方式來解決,而不是透過打罵體罰孩子解決,這個時候的打罵就不是真的為了孩子好了,而且更多為了父母自己情緒的發洩。
所以,打是親罵是愛 這個不能一概而論,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回覆列表
“打是親罵是愛”? 我覺得這句話是從家長的角度在出發,對孩子的每一次打罵,對孩子的造成的傷害您想過嗎?
中國式熊孩子,網課睡覺,學校睡覺,各種調皮,但是您想過為什麼嗎?您自認為您的孩子比別的孩子差在哪裡嗎? 在對孩子教育的同時,希望要遵從孩子的想法。您覺得您是為了孩子好,在嚴格要求,但是現在孩子的心靈能想到那些嗎?為什麼他叫做孩子呢?因為心靈的不成熟,不能分辨事物的好壞,這才造就了熊孩子的本質,我們需要的是引導,孩子的教育是一點兒一點兒的教育的,不是說一天講一下道理,那麼下次就會改了,我們成年人都做不到的事情,為什麼要求孩子一定做的到呢,這是不正確的。需要的是耐心。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需要一點點的來。打罵造就的只可能是讓孩子在熊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