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名草2020

    你到網上一搜,下載下來,自已慢慢認真讀,

    不就知道了嗎?有什麼文學價值不能單看我

    個人的評判。你也可以有自已的見解。各抒

    已見,百家爭鳴才好。你說呢?

  • 2 # 侃侃聽聞

    《孽海花》,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清朝曾樸著,初版署名為“愛自由者發起,東亞病夫編述”。

    全書共三十五回;以蘇州狀元金汮和名妓傅彩雲的經歷為線索,展現了同治初年至甲午戰爭這三十年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歷史變遷。書中筆墨最為集中也最成功的是對封建知識分子與官僚士大夫的刻畫,寫他們的虛偽造作,寫他們面對西方文明衝突時的庸腐無能。和其他三部譴責小說相比,本書突出的特點是所寫大都影射真人真事,書中的人物可以和近代一些名人一一對應,如金汮指洪鈞,傅彩雲指賽金花,翁叔平指翁同龢,粱超如指梁啟超等等,具有強烈的時代感。

    《孽海花》所表現的30年曆史內容,亦即同治中期至光緒後期這一特定歷史階段政治和文化的變遷史。就政治演變而言,小說以同治中後期為背景,或隱或現地表現了光緒前、中期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發展歷程:從中法戰爭到中俄領土爭端;從甲午海戰到臺灣軍民的反抗侵略;從洋務運動到維新派興起,以至資產階級革命領導的廣州起義的失敗。同時,作者更注重表現諸多政治事件的內在聯絡及其發展趨勢。誠如作者自雲:“這書寫政治,寫到清室的亡,全注重德宗和太后的失和,所以寫皇家的婚姻史,寫魚陽伯、餘敏的買官,東西宮爭權的事,都是後來戊戌政變,庚子拳亂的根源。”小說中的光緒皇帝生性懦弱,完全被慈禧太后所挾制,即使冊立皇后,亦沒有絲毫的決定權。慈禧將自己的外甥女塞給光緒立為皇后,以為耳目,而光緒所寵愛的姑娘只好屈居皇妃之位,從此東、西宮爭寵的鬧劇愈演愈烈。東、西宮爭寵,實質是光緒與慈禧爭權的表現形式。後來,外間傳言,魚陽伯行賄皇妃,謀上海道肥缺。慈禧就藉機大打出手,立刻廷杖皇妃,並降之為貴人。因此而引起帝后失和。由此而後的戊戌政變、義和團運動直至清王朝覆亡,都與帝后失和相關聯。不過,戊戌政變及以後的事件都在擬寫計劃之內,而並未付諸實施。

      《孽海花》作為歷史小說,刻劃人物性格吸取了中國古代“良史”的實錄精神。同時,又借鑑了《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時弊”的諷刺手法,以寫實筆法評說事件、權衡人物。即使對威毅伯(影射李鴻章)這樣的人物,亦絕非一概罵倒,既寫他在甲午海戰中負有“因循坐誤”的歷史責任,又不是把失敗的全部責任統統歸咎於他,西太后挪用“一國命脈所繫”的海軍經費,威毅伯又如之奈何呢?既寫他害怕開戰的膽怯心理,又寫他的知己知彼、老成持重。既寫他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因而遭到華人唾罵,又從深層次寫出簽約的根源在於國家的貧弱。總之,在作者筆下,威毅伯不是一個被簡單化、臉譜化了的人物,而是一個具有歷史真實感的藝術形象。

  • 3 # 清靈書香

    《孽海花》以蘇州狀元金汮和名妓傅彩雲的經歷為線索,展現了同治初年至甲午戰爭這三十年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歷史變遷。書中筆墨最為集中也最成功的是對封建知識分子與官僚士大夫的刻畫,寫他們的虛偽造作,寫他們面對西方文明衝突時的庸腐無能。和其他三部譴責小說相比,本書突出的特點是所寫大都影射真人真事,書中的人物可以和近代一些名人一一對應,如金汮指洪鈞,傅彩雲指賽金花,翁叔平指翁同龢,梁超如指梁啟超等,具有強烈的時代感。

  • 4 # 歸心齋文談

    《孽海花》是晚清金松岑、曾樸創作的長篇譴責歷史小說。小說採用隱喻的手法,以蘇州狀元金雯青和名妓傅彩雲的經歷為線索,展現清朝同治初年至甲午戰爭三十年間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歷史變遷。書中筆墨最為集中也最成功的是對封建知識分子與官僚士大夫的刻畫,突出他們的虛偽和庸腐無能。

    《孽海花》是近代歷史小說的代表,是中國近代小說中思想和藝術成就比較高的一部,後世評價甚高。魯迅稱許:“結構工巧,文采斐然。”在國際漢學界影響頗大。

    《孽海花》是一部瑰瑋縟麗的作品,文筆娟好,詞采華披,寫景狀物,明麗如畫。小說結構尤為慘淡經營,提出“珠花”式結構藝術。

    作者金松岑是清末民初國學大師,人們熟知的柳亞子、費孝通都是他的學生。

    續作者曾樸,是清末民初小說家、出版家。

    當然,《孽海花》也有“高增飾而賤白描”、“形容時復過度”的一面。

  • 5 # 橘子心甜

    《孽海花》作為歷史小說,刻畫人物性格吸取了中國古代“良史”的實錄精神的同時又借鑑了《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時弊”的諷刺手法,以寫實筆法評說事件、權衡人物。即使對威毅伯(影射李鴻章)這樣的人物,亦絕非一概罵倒。這樣的寫法使得這部作品的主人公金雯青能夠被賦予代表晚清知識分子形象、狀態的責任。

    金雯青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文人形象。中國傳統文人士子作為一個生產精神文化的特別群體, 作為一個缺乏獨立經濟基礎的社會階層, 具有天生的依賴性、寄生性和附著性。他們從屬於統治階段, 以自己獨自掌握的文化知識為其服務他們對政治保持著長久不衰的濃厚興趣, 以極其熱情和執著的精神把“ 學而優則仕” 作為價值實現的唯一途徑。“科名是讀書人的第二生命”,文人們只有透過把才學售與帝王家才能獲得安身立命的位置, 因此功名仕進是歷代文人士子始終不肯放棄的追求, 即便在兵荒馬亂的時代, “一聽見開考的訊息, 不管多壘四郊, 總想及鋒一試”。這種傳統的價值觀念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猶如一個充滿巨大向心力的吸盤, 把文人士子緊緊吸住, 成為他們生活方式。金雯青便是其中欣欣向榮的幸運及第者。他以狀元的身分在小說中出場, 這種特殊的身分蘊含了特殊的意義。“狀元”是自實行科舉制五百多年以來中國社會最令人豔羨的頭銜和榮譽,是中國士人們夢寐以求的價值體現。這一身分的賦予使金雯青無疑便成了傳統文化的負載者。小說略去了他十年寒窗、攻史啃經、習作八股的歷程, 直接從他蟾宮折桂, 成為天子門生的顯宦榮耀時著筆, 卻正是借“狀元”這一身分所負載的文化積澱意義, 來暗示金雯青有著千百年來文人學子的普遍經歷。在他身上, 具備一般舊文人的優點和劣習, 學問“數一數二”,“文才揚名一時”, 詩詞文賦, 金石版本無所不通, 更還有與“蕊宮榜首”彩雲的“再世姻緣”的豔遇。若是時光倒流幾十年, 幾百年, 他完全可以陶醉於自己的才學, 做一名高雅風流、悠閒灑脫計程車大夫。然而他所處的時代使他一出場便面臨尷尬處境回鄉省親途經上海。在這裡, 他見到的是身穿西服的青年男女, 出入西式餐館的官員, 欽派出國的使臣, 他們用刀叉進餐,以香檳和咖啡代酒,聽到的是“咭俐呱鑼”的外國話, 不知所謂的西國政治藝學, 他卻只能“ 在旁默聽, 茫無把握”。面對這種窘迫情形, 他才猛覺自己“雖中個狀元, 自以為名滿天下, 那曉得到此地, 聽著許多海外學問, 真是夢想沒有到的哩”。這位清王朝最優秀的儒生不得不受到周圍變化著的世界強加於他的不合時宜的折磨, 他隱隱地感到了狀元科名鼎甲的貶值。從他身上, 我們看到的是舊文人在世界文明面前的茫然無措。西學東漸使中中國產生了一批博通西學的知識分子, 他們接受西學的薰陶, 不羨科名, 不走仕進之路, 開始對舊文人產生逼攝。“狀元”在他們面前, 明顯地失去了傳統中所具有的光彩和誘惑力。傳統文化的至高地位在這裡開始動搖, 它不得不順應時代趨勢作出相應的改適以圖生存和發展。

    馮桂芬的引導及自身的窘迫經歷使金雯青真切地感受到“從前多少詞章考據的學間, 是不盡可以用世的”。出於本能的敏感, 他意識到在這種時勢狀態下, 只有“學些西法, 識些洋務, 派入總理衙門當個差, 才能夠有出息”,於是攻讀《流環志略》等介紹西學的書籍和開始留心時事, 很快便成為“ 博通外務” 的人才。從中可知在那樣的歷史形勢下, 中國封建士大夫的文化背景、知識結構和思想動向在發生著緩慢而深刻的變化, 不少士大夫已經意識到國家體制的種種弊端, 加以批判並尋求拯救的途徑。洋務派試圖用堅船利炮來挽救王朝危機,維新派試圖引進西方制度來改良政治體系,金雯青只是隨波逐流者, 他並沒有前驅者們尋求真理的深遠眼光和救國危亡的自覺意識, 他的接受新學多少帶有幾分投機的性質, 其順應潮流的被迫改適, 很大成分是為了保住自己已獲得的功名地位。也正因如此, 在他身上才更體現出時代和社會的趨向。在小說中, 他是錢唐卿、陸苯如、何壓齋、莊壽香、祝寶庭等舊派形象體系中傑出的一員, 也具備了列身於呂順齋、馬美寂、徐忠華、薛淑雲等新派人物序列的資格, 後來擔任駐外公使, 親自踏上異國土地, 對西方的政治文化和民情風俗有了身臨其境的體察。當年在上海的第一次聚會中, 金雯青曾極其尷尬羞愧, 而出使回國的再次聚會上, 他有了發言權, 顯現出品評世界時勢的自信。他的改適的確使他在變化的環境中暫時立臺。尤其是金雯青式計程車人, 他們無法走出傳統的怪圈, 不過是在外學潮湧逼迫下試探性地把一隻腳伸出門檻之外,但其改適的思想動機卻體現出社會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指向中國社會揹負沉重的文化傳統, 在西學衝擊下痛苦而緩慢地行進。

    金雯青在兩性關係上的態度和際遇也極能表現他在新舊觀念衝突下的矛盾。他既嚮往不同於舊觀念的兩情相悅、彼此相惜的愛情,又抵擋不了情色的誘惑;既視女子為玩物,又心甘情願被女子戲弄欺騙,並因此走向萬劫不復。金雯青的自相矛盾性格是晚清文人和知識分子在新舊交替時期心理裂變的結果。浸潤著學人心靈的幾千年的價值觀念仍然在潛意識裡支配著金雯青之流的意志和行動,使他們空有進步之理想而無行動之指南。舊的根深蒂固的觀念不除,新的外來的思想又不能真正理解,思想和行為既不具備建設性又缺乏破壞性,勢必被浪卷波翻的時代潮流吞沒而成為特定時期的“多餘人”。金雯青,這個志大才疏、縮手縮腳的大清帝國的狀元郎和外交使節,最終以悲劇的結局收場。所以,與金雯青息息相關的另一個人物———妓女出身的傅彩雲,在小說的風流名士之外,反倒散發出異樣的光彩。明顯不同於才子佳人的故事程式,堂堂狀元郎金雯青對地位卑賤的傅彩雲可謂一見鍾情。而在傅彩雲不停給金雯青帶綠帽子,還給氣急攻心的金雯青一頓搶白之後,金雯青竟然無言以對“, 心裡熱一陣冷一陣,面上紅一回白一回”(第21 回) 。金雯青對傅彩雲的寬容和眷戀其實正是他互補心理的表現:有些新思想的金雯青,身上依然因襲著舊的傳統觀念,束縛得很緊,想解開,卻又不知結在哪裡。傅彩雲卻能毫無拘謹地展示和放縱自己,發揮超越尋常的潛能,表現了西方人頗能欣賞的膽識和自信。無怪乎即使被傅彩雲玩弄於股掌之中,金雯青仍視之為精神的支柱,不肯放棄,並最終因此枉送了卿卿性命。傅彩雲倒很講實惠,雖也因哀生悔,覺得對不起金雯青,但“日月一天天的走,悲痛也一點一點的減”,終覺“不守節,去自由,在她是天經地義的辦法,不必遲疑的”(第30回) 在短暫的傷痛之後,又恢復“愛熱鬧,尋快活的壞脾氣”。對比金雯青的迂腐和無能,在仍然是以男權為中心的封建社會末期,傅彩雲這個形象的意義並不全在“譴責”上,倒似一股清新的微風,滌盪著搖搖晃晃的金雯青之流。這多少有些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核心———“人”的意識的覺醒。與之相反,金雯青在新舊觀念的左衝右突中,成為最終把握不了人生方向的悲劇式知識分子典型。

    《孽海花》中的人物多數是滿腹經綸, 才高八斗, 他們那樣的詩酒風流在上溯幾百年上千年的太平盛世曾經創造了政治文化的輝煌, 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卻成為中國落後捱打的根源。金雯青這一“狀元”的命運與帝制王朝的命運統一起來, 具有鮮明的象徵意味, 也可以說, 潛藏於金雯青一生命運和透過他聯絡的一群當代名士的行蹤中的是更為深層的歷史演化的軌跡。中國帝制王朝由具有強大凝聚力的傳統文化機制建構著,在世界文化衝擊下, 也試圖作一些改良以求得安身立命的位置, 然而她畢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世界的大趨勢是必然要讓落後腐朽的政治文化機制退出歷史舞臺。金雯青滑稽可悲的命運, 便是源於他是特定時代的中國歷史的產物。腳歷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會制度都只是人類社會由低階向高階無窮髮展過程中的一些暫時的階段, 每一階段都是必然的, 因此, 對它所由發生的時代和條件來說, 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對它自己內部發展起來的新的、更高條件來說, 它就成為過時的和沒有存在的理由了。”歷史人物亦是如此。金雯青既是現實生活中具體的一員, 又是歷史鏈條中必然的一環, 人類整體史與個體生命史常常有著深刻的對應關係。金雯青的悲劇, 正是一曲無可奈何的舊時代的輓歌。從金雯青的思想演變和命運歸結牽涉到培養造就金雯青式人物的傳統文化, 我們不能不對貫穿中國社會核心的文化傳統的隱傷暗疾進行深刻的思考和反省。《孽海花》中以金雯青為代表的來去匆匆的、圖片式展覽的人物,正是晚清社會動盪不安時無所適從、沒有歸宿感的知識分子狀態的真實表現。

  • 6 # 軫念信箱

    《孽海花》的主要內容把故事和真實結合在一起,塑造個人與社會歷史命運更緊密結合的人物,把小說提高到歷史哲學的地位。作者在文中更注重表現諸多政治事件的內在聯絡及其發展趨勢。誠如作者自雲:“這書寫政治,寫到清室的亡,全注重德宗和太后的失和,所以寫皇家的婚姻史,寫魚陽伯、餘敏的買官,東西宮爭權的事,都是後來戊戌政變,庚子拳亂的根源。”

    小說尤其突出地表現了舊式封建士大夫的必然沒落。這裡麵人他們頗有文化素養,論金石,談考據,一派高雅斯文氣象,卻大都不堪承當大事。如中法、中日戰爭數回中那兩位徒託空言、終無大用的書生莊侖樵與何珏齋。雲臥園名流雅集中的翰墨場中怪傑李純客,自鳴清高,疏狂傲世,其實卻還是十里軟紅塵中的名利客。揭露這過渡時代中持守舊文明的“士”完全無助於挽救天朝上國的淪落,是此書的重要內容底蘊之一。[2]

    曾樸(1872~1935)中國清末民初小說家,出版家。家譜載名為樸華,初字太樸,改字孟樸(曾孟樸),又字小木、籀齋,號銘珊,筆名東亞病夫。江蘇常熟人,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近代文學家、出版家。著名著作《孽海花》。[3]

    曾樸

    創作背景

    19世紀末,清政府日益腐敗,一批有愛國良知的作家,用小說這一文學形式對社會的醜惡現象進行了揭露和譴責。魯迅曾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把這類小說歸屬為譴責小說,其中曾樸所著的《孽海花》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作為一個有愛國心的改良主義者,曾樸看到清朝政治黑暗,官場腐敗,所以透過小說加以猛烈抨擊和嘲諷。[3]

    創作歷程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十月《江蘇》本

    1903年金松岑應東京的江蘇留日學生辦的《江蘇》雜誌之約,寫了《孽海花》前六回,其中第一、第二回刊登於《江蘇》第八期上,作者署聯所,即金松岑的筆名。1904年3月, 金氏在《愛自由者撰譯書廣告中》中,將《孽海花》標以“政治小說”,並介紹說:“此書述賽金花一生歷史,而內容包含中俄交涉,帕米爾界約事件,俄國虛無黨事件,東三省寧件,最近上海革命事件,東京義勇隊事件,廣西事件,日俄交涉事件,以至今俄國復據東三省止,又含無數掌故,學理,軼事,遺聞。精彩煥發,趣味濃深。現已付印,即日出書。”可見此書是以揭露帝俄侵略野心為主題,僅擬寫至 1903年為止。 這即《孽海花》還戶初的計劃。實際上金著《孽海花》並未成書出版。

    光緒帝三十一年(1905年)小說林本

    1904年8月, 曾樸創辦小說林書社於上海。金松岑即將所作《孽海花》前六回交給曾樸,二人共同商定了六十回目,曾樸手擬了一份《孽海花》人物名單,計一百一十名,分為“舊學時代”、“甲午時代”、“政變時代”、“庚子時代”、“革新時代”、“海外運動”六個階段計劃全面反映晚清社會。隨即曾樸對前六回進行了修改,並續寫下去,經過三個月的努力,一氣呵成了二十回,分成兩編(每編五卷十回),於乙巳(1905年)正月和八月由日本東京翔鸞社印刷、小說林社發行。三十二開本,鉛印。此書兩冊封一均以海水浪花島嶼為背景,中間橫書“孽海花”三字。封二中央書“孽海花”三個大字,右上端標以“歷史小說”,左下側書“亞蘭女史題”,均堅行書寫。卷首有賽金舀±半身照片,題“狀元夫人曹夢蘭(又名賽金花)像”。每卷卷首均題“愛自由者起發,東亞病夫編述”,每卷卷末均有插圖。第一回結尾列有全編六十回的回目。此書今上海圖書館有藏本。1907年《小說林》雜誌創刊後,曾樸又續寫了五回,連載於該刊第一期(21回,22回)、第二期(23回、24回)、第四期(25回),以後中輟。19I6年強作解人曾將二十一回至二十四回編為三編,並與佚名的《孽海花人名索隱表》、強作解人的《孽海花人物故事考證》八則及《續考》十一則合刊,由上海擁百書局排印,上海望雲山房發行。曾樸此時創作的二十五回,至今未見有合刊的單行本行世。阿英在《晚清文學叢鈔·小說二卷》中僅收了一至九回(中華書局1960年版)、魏紹昌在《孽海花資料》(增訂本)中僅收了第一至六回及第二十五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均非全壁。

    真美善本

    1927年曾樸由政壇重返文壇,在上海創辦了真美善書店和《真美善》雜誌,開始了《孽海花》的修改與續寫工作。這一年,曾樸對前二十五回進行了修訂,特別對其中的一至六回和二十五回作了較大的變動,如刪去首回所列的六十回回目;刪去反對科舉制度、反對封建專制君主、以及陳千秋主張用“霹靂手段”推翻清廷的激烈言論;刪去第二十五回兩則反映下層人民抗日衛國要求的故事;將四、五兩回有關興中會的革命活動下移至第二十九回;添進了龔自珍與太清西林春、龔孝琪與褚愛林、曹公坊與李霞芬、劉永福與花哥等豔情故事。1928年1 月真美善書店出版了修訂本第一、二編二十回。此書每編一冊,每冊各五卷十回,封面有自由女神像,中間豎寫書名,題署“東亞病夫著”,第一編卷首有作者《修改後要說的幾句話》一文作為代序,兩編每回均有辰伯所作插圖一至三幅不等。今上海圖書館有藏本。曾樸修訂、續寫的二十一回至三十五回,先連載於《真美善》雜誌上,由一卷一期至五卷六期,斷斷續續刊登了三年多(1927年11月—1930年4月)。1935年1月真美善書店將二十一回至三十回作為第三編出版, 同時又將一至三編十五卷三十回合為一冊印行,這就是通行的三十回本初制本。此書上海圖書館有藏本。今所見1941年上海真美善書店重刻本、1944年上海真美善書店三刻本、1940年成都孫次舟敘錄本、1955年北京寶文堂本、1956年上海文化出版社本、1957年臺北世界書局本,都是根據真美善初刊本三十回重印的。1959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印行了《孽海花》增訂本,除真美善本三十回外,並附錄了三十一回至三十五回及《孽海花人物索隱表》(劉文昭增訂)。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此又重印了增訂本三十五回。

    續本

    《孽海花》的續作有兩種,一是陸士諤的《新孽海花》。此書銜接小說林本《孽海花》一至二十回,自二十一回“背履歷庫丁蒙廷辱,通苞苴妃子受官笞”起,至六十二回“專制國終攖專制禍,自由神還放自由花”止,回目完全襲用曾樸、金松岑所訂的六十回回目,1912年9月由上海大聲圖書局出版,共四冊, 後因涉訟毀版。此書與原作殊不稱。二是燕谷老人(張鴻)的《續孽海花》。張鴻系曾樸同鄉摯友,受曾樸之託而作續書。此書銜接真美善本《孽海花》一至三十回,由三十一回續寫至六十回,仍以賽金花為線索,主要描繪了清末戊戌變法和庚於事變兩大歷史事件,文字生動,是一部較好的續作。此書於1943年由真美善書店出版,翌年再版過一次,1982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的校訂本。[3]

    人物分析

    《孽海花》作為歷史小說,刻畫人物性格吸取了中國古代“良史”的實錄精神的同時又借鑑了《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時弊”的諷刺手法,以寫實筆法評說事件、權衡人物。即使對威毅伯(影射李鴻章)這樣的人物,亦絕非一概罵倒。這樣的寫法使得這部作品的主人公金雯青(金溝)能夠被賦予代表晚清知識分子形象、狀態的責任。

    金雯青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文人形象。中國傳統文人士子作為一個生產精神文化的特別群體, 作為一個缺乏獨立經濟基礎的社會階層, 具有天生的依賴性、寄生性和附著性。他們從屬於統治階段, 以自己獨自掌握的文化知識為其服務他們對政治保持著長久不衰的濃厚興趣, 以極其熱情和執著的精神把“ 學而優則仕” 作為價值實現的唯一途徑。“科名是讀書人的第二生命”,文人們只有透過把才學售與帝王家才能獲得安身立命的位置, 因此功名仕進是歷代文人士子始終不肯放棄的追求, 即便在兵荒馬亂的時代, “一聽見開考的訊息, 不管多壘四郊, 總想及鋒一試”。這種傳統的價值觀念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猶如一個充滿巨大向心力的吸盤, 把文人士子緊緊吸住, 成為他們生活方式。金雯青便是其中欣欣向榮的幸運及第者。他以狀元的身分在小說中出場, 這種特殊的身分蘊含了特殊的意義。“狀元”是自實行科舉制五百多年以來中國社會最令人豔羨的頭銜和榮譽,是中國士人們夢寐以求的價值體現。這一身分的賦予使金雯青無疑便成了傳統文化的負載者。小說略去了他十年寒窗、攻史啃經、習作八股的歷程, 直接從他蟾宮折桂, 成為天子門生的顯宦榮耀時著筆, 卻正是借“狀元”這一身分所負載的文化積澱意義, 來暗示金雯青有著千百年來文人學子的普遍經歷。在他身上, 具備一般舊文人的優點和劣習, 學問“數一數二”,“文才揚名一時”, 詩詞文賦, 金石版本無所不通, 更還有與“蕊宮榜首”彩雲的“再世姻緣”的豔遇。若是時光倒流幾十年, 幾百年, 他完全可以陶醉於自己的才學, 做一名高雅風流、悠閒灑脫計程車大夫。然而他所處的時代使他一出場便面臨尷尬處境回鄉省親途經上海。在這裡, 他見到的是身穿西服的青年男女, 出入西式餐館的官員, 欽派出國的使臣, 他們用刀叉進餐,以香檳和咖啡代酒,聽到的是“咭俐呱鑼”的外國話, 不知所謂的西國政治藝學, 他卻只能“ 在旁默聽, 茫無把握”。面對這種窘迫情形, 他才猛覺自己“雖中個狀元, 自以為名滿天下, 那曉得到此地, 聽著許多海外學問, 真是夢想沒有到的哩”。這位清王朝最優秀的儒生不得不受到周圍變化著的世界強加於他的不合時宜的折磨, 他隱隱地感到了狀元科名鼎甲的貶值。從他身上, 我們看到的是舊文人在世界文明面前的茫然無措。西學東漸使中中國產生了一批博通西學的知識分子, 他們接受西學的薰陶, 不羨科名, 不走仕進之路, 開始對舊文人產生逼攝。“狀元”在他們面前, 明顯地失去了傳統中所具有的光彩和誘惑力。傳統文化的至高地位在這裡開始動搖, 它不得不順應時代趨勢作出相應的改適以圖生存和發展。

  • 7 # 白子方

    在今見的五百多部晚清小說中,江蘇人曾樸的《孽海花》以其高出群倫的立意、大膽進步的思想、對達官名士生動的刻畫和巨大的影響,成為晚清小說中當之無愧的巨擘。

    《孽海花》共三十五回,但其精華部分只是1905年出版的前二十回。作者透過上流社會中的達官名士的活動和言論,反映了中國自同治初年到甲午戰敗這三十年間,知識分子從矇昧閉塞、自我陶醉到睜眼看世界、並進而探索強國富民之路的心路歷程。這正是《孽海花》小說最值得珍視的價值。

    小說規模宏闊,人物眾多,且大多都有原型。它以狀元洪鈞、妓女賽金花為主人公,涉及數百位達官名士,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

    《孽海花》在藝術上遠遠高出其他晚清小說。人物有生活,有性格,筆筆有來歷。小說結構工巧,文采斐然,筆觸老到,顯示出曾樸深厚的文學素養和文字功底。

    《孽海花》一經推出,立刻引起轟動,連印十五版,仍供不應求。文學大家林琴南甚至發出於“吾於《孽海花》嘆觀止矣”的讚歎。

  • 8 # 綠青蛙

    《孽海花》是一部歷史小說。不同於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歷史演義小說,它具有近代意義的新概念。它不同於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歷史演義小說”,即歷史的通俗化;而這裡所說的歷史小說,是具有近代意義的新概念。其基本特徵是:“把奇妙和真實”結合在一起,塑造“個人與社會歷史命運更緊密結合的人物”,表現歷史的本質和趨向,最終“把小說提高到歷史哲學的地位”。

    《孽海花》是清朝金松岑、曾樸創作的長篇譴責小說。全書35回,最早見於《江蘇》雜誌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後由曾樸續寫而成於1928年前後。小說採用隱喻的手法,以蘇州狀元金汮和名妓傅彩雲的經歷為線索,展現了同治初年至甲午戰爭三十年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歷史變遷。書中筆墨最為集中也最成功的是對封建知識分子與官僚士大夫的刻畫,突出虛偽造作和庸腐無能。

    《孽海花》成書於資產階級革命走向高漲的年代,其昂揚的愛國精神和激進的革命傾向,發聾振聵。首回“惡風潮陸沉奴隸國”,體現了作家深切的危機意識,“十八省早已都不保了”的疾呼,在20世紀初葉敲起了警鐘。作家的批判筆鋒集中指向封建專制政體,甚至借書中人物之口,闡揚了石破天驚的革命主張:“從前的革命,撲了專制政府,又添一個專制政府;現在的革命,要組織我黃帝子孫民族共和的政府。”(第四回)書中還勾勒了英氣勃勃的革命黨人孫汶、陳千秋、史堅如等的形象,其思想之激進,實出於晚清一般譴責小說之上。

    循著作者的筆觸,不難尋繹出30年間政治、文化的演變史,從而,使小說具有了“歷史哲學”的意味和境界。雖然,小說中不乏對清廷腐敗的揭露和譴責,然而,它只是在反映政治文化變遷史過程中的附帶而已。因此,《孽海花》終究是一部“歷史小說”。只有把握了它的這一本質特徵,對這部小說的理解就會深入一層。

  • 9 # doco一畫

    這本書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作者是曾樸,江蘇人孽海花》是一部歷史小說,它比較真實全面地反映了中日甲午戰爭前30年間的晚清政治社會演變的歷史過程,生動地表現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思想、改良傾向和革命思潮,因而在思想內容方面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小說以狀元金雯青和名妓傅彩雲的故事為線索,穿插了大量官僚文人的瑣聞軼事,從側面反映了同治初年到甲午戰爭失敗近30年間社會政治、外交、文化、思想狀況。對清末黑暗政治的揭露較為有力。開篇第一回,歷列古今中外暴君,以指責清帝王的昏暴和腐敗,接著寫一字不識的庫丁餘敏,靠走慈禧太后的後門被授任東邊道;魚陽伯花18萬兩銀子打通貴妃關節,買到上海道的官職。至於上流文人名士、王公官僚的各種惡濁卑劣行為,也都描繪得淋漓盡致。其中以主人公金雯青的形象,最有典型意義。表面上道貌岸然,滿口忠孝仁義,但其母剛死,熱孝未盡,即納妓女傅彩云為妾;出洋時,攜妾隨任,而在船上見了外國女子,又險些被勾去了靈魂;研究西北地理多年,卻以重金購置帝國主義分子繪製的中俄交界國,劃錯了疆界,白白斷送了國家八百里土地。

    《孽海花》主要描寫的是晚清上層社會的生活和人物,在這當中多是逛娼院、狎男妓、私僕婦、玩伶人,整日尋歡作樂,驕奢淫逸;要不就是鑑賞古玩、賦詩飲酒、互相吹捧、勾心鬥角。可以說,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朝末年的群醜圖。

  • 10 # 玉龘珠寶

    曾 樸 (公 元 1872年 ~ 1935年),字孟樸,號銘珊,筆名東亞病夫,江蘇常熟人。曾參與維新運動,致力於實業,精通法語和法國文學,創辦雜誌《小說林》《真善美》,對革命運動持同情支援態度。

    《孽海花》最初由曾樸的好友金天翮寫了六回,其餘內容由曾樸續寫。小說以洪鈞和趙彩雲為線索人物,展現了清末政治、經濟、外交和社會生活的情況,對封建制度的黑暗和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予了一定的揭露和批判。

    全書寫了 200多個人物,從最高統治者慈禧、光緒,到官場文苑的達官名士,到下層社會的妓女、小廝,反映的社會生活面相當廣。書中角色大都影射現實人物,使人讀來耳目一新,在當時影響很大,選材、結構、語言等方面也獨具特色,魯迅稱讚說“結構巧工,文采斐然。

    至於文化價值嘛我的分享是這樣的。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對近代長篇小說《孽海花》的評價,從“嘆為奇觀”的“偉大傑作”到“第二流以下”的“大雜燴”,隔若天淵,判若冰炭。這些評價,雖然各有各的理由,但都不能不承認一個起碼的事實:《孽海花》前後重版了數十次,印數達數十萬冊,擁有眾多的讀者。文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一般的讀者對文藝作品的評價,向來有自己的特殊方式,那就是歡迎或冷淡。實事求是地分析《孽梅花》受到人們青睞的原因,正確地估價這部作品的主要價值,不能不說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

  • 11 # LLLee

    《孽海花》

    我最初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名字,第一反應就是網文裡的各路妖魔鬼怪,孽海花,怕不是一朵女人花職場的愛恨情仇。咦,明清小說,難道是《金瓶梅》一樣的題材?你看書名都起的這麼類似,我嘿嘿一笑,悄咪咪地拿下一本去結賬。開啟書我才發現,自己邂逅了一部堪稱史書的晚清小說。

    《孽海花》一共三十五回,講述的是主人公金汮從高中狀元到去世(同治初年至甲午戰敗)三十年間的經歷。規模宏闊,包涵了中法、中日戰爭、清流黨之煊赫、公羊學之興盛、維新派和革命派的活躍,以及德國、俄國的異域事件,涉及數百個人物,而且大多有原型金汮是洪鈞;傅彩雲影射賽金花;莊侖樵影射張佩綸;孫汶影射孫中山等。小說結構工巧,有主幹,有中心,各個故事層層推展,作者曾樸的文學素養之高令人歎為觀止,引經據典,詞曲信手拈來,場景面面俱到,人物個性鮮明突出。

    遺憾的是曾樸去世,此書仍未完稿,真是曲終人渺,藝林之憾事。

  • 12 # 坤瑩

    《孽海花》是晚清曾樸的著名小說。

    第一部分:從歷史小說的角度闡述《孽海花》的歷史價值。

    以主人公為線索反映中日甲午戰爭前三十年晚清社會政治社會演變的歷史過程的歷史小說,

    第二部分:《孽海花》的社會文化價值,

    主要有四個方面:對封建腐朽統治的批評與譴責、對帝國主義侵略野心的揭露、對熱衷科名矯情作態計程車大夫的諷刺與對民主革命思想的宣揚和對民智的啟迪。

    第三部分:小說商品化的商業價值和娛樂價值。

    第四部分《孽海花》的藝術價值。

    首先,從傳統文化、西方文學、近代傳媒媒介的發展三方面的影響來分析小說獨特的藝術結構。

    其次,是小說人物塑造的方法,最突出的特色是白描和心理描寫。

    再次,就是其鮮明的語言特色,主要從文白相間的語言形式、個性形象的人物語言、誇張諷刺的敘述語言。

  • 13 # 今古雜壇

    《孽海花》,由曾樸所著,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初版署名為“愛自由者發起,東亞病夫編述”。全書共三十五回;以蘇州狀元金溝和名妓傅彩雲的經歷為線索,展現了同治初年至甲午戰爭這三十年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歷史變遷。在中國小說史上,《孽海花》是一部當之無愧的文學名著。

    《孽海花》以蘇州狀元金溝和名妓傅彩雲的經歷為線索,展現了同治初年至甲午戰爭這三十年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歷史變遷。書中筆墨最為集中也最成功的是對封建知識分子與官僚士大夫的刻畫,寫他們的虛偽造作,寫他們面對西方文明衝突時的庸腐無能。和其他三部譴責小說相比,《孽海花》突出的特點是所寫大都影射真人真事,書中的人物可以和近代一些名人一一對應,像金溝指洪鈞,傅彩雲指賽金花,翁叔平指翁同穌,粱超如指梁啟超等等,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中國封建社會進入到晚清時期,其生命已經走到盡頭。封建制度的各種弊端暴露無遺,吏治腐敗,社會黑暗,加之外國列強的入侵,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危機日益嚴重。為求民族生存,國家富強,有識之士或思維新,或謀革命,在中國近代舞臺上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可悲可感的活劇。

  • 14 # 星哥看天下1

    曾 樸 (公 元 1872年 ~ 1935年),字孟樸,號銘珊,筆名東亞病夫,江蘇常熟人。曾參與維新運動,致力於實業,精通法語和法國文學,創辦雜誌《小說林》《真善美》,對革命運動持同情支援態度。《孽海花》最初由曾樸的好友金天翮寫了六回,其餘內容由曾樸續寫。小說以洪鈞和趙彩雲為線索人物,展現了清末政治、經濟、外交和社會生活的情況,對封建制度的黑暗和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予了一定的揭露和批判。全書寫了 200多個人物,從最高統治者慈禧、光緒,到官場文苑的達官名士,到下層社會的妓女、小廝,反映的社會生活面相當廣。書中角色大都影射現實人物,使人讀來耳目一新,在當時影響很大,選材、結構、語言等方面也獨具特色,魯迅稱讚說“結構巧工,文采斐然。

  • 15 # 愛畫畫的菡溪

    《孽海花》是一部歷史小說,不同於意義上的歷史演義小說,這裡所說的歷史具有近代意義的新概念,而基本特徵是把奇妙和真實結合在一起,塑造個人與社會歷史命運緊密結合的人物

  • 16 # yicunxiangsi

    《孽海花》,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初版署名為“愛自由者發起,東亞病夫編述”。全書共三十五回,以蘇州狀元金溝和名妓傅彩雲的經歷為線索,展現了同治初年至甲午戰爭這三十年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歷史變遷。

    《孽海花》的主要內容把故事和真實結合在一起,塑造個人與社會歷史命運更緊密結合的人物,把小說提高到歷史哲學的地位。作者在文中更注重表現諸多政治事件的內在聯絡及其發展趨勢。誠如作者自雲:“這書寫政治,寫到清室的亡,全注重德宗和太后的失和,所以寫皇家的婚姻史,寫魚陽伯、餘敏的買官,東西宮爭權的事,都是後來戊戌政變,庚子拳亂的根源。”

    小說尤其突出地表現了舊式封建士大夫的必然沒落。這裡麵人他們頗有文化素養,論金石,談考據,一派高雅斯文氣象,卻大都不堪承當大事。如中法、中日戰爭數回中那兩位徒託空言、終無大用的書生莊侖樵與何珏齋。雲臥園名流雅集中的翰墨場中怪傑李純客,自鳴清高,疏狂傲世,其實卻還是十里軟紅塵中的名利客。揭露這過渡時代中持守舊文明的“士”完全無助於挽救天朝上國的淪落,是此書的重要內容底蘊之一。

  • 17 # 小筆嗷呦

    《孽海花》是中國近代一部著名的白話長篇小說。它“以賽金花為經,以清末三十年朝野軼事為緯”,描寫了近三十年的歷史風雲,再現了中國近代各派知識分子追求國富民強的奮鬥道路。自出版以來,聚訟紛紜.譽之者認為,與同時代的其他小說相比,它當得起”巨擘”的稱譽;毀之者將它貶為:”第二流”的作品,是民間小說中的”低階的東西”.魯迅將它歸入晚清文學最有價值的”譴責小說”之類,並給予較高的評價.

    《孽海花》共三十五回,但其精華部分只是1905年出版的前二十回。作者透過上流社會中的達官名士的活動和言論,反映了中國自同治初年到甲午戰敗這三十年間,知識分子從矇昧閉塞、自我陶醉到睜眼看世界、並進而探索強國富民之路的心路歷程。這正是《孽海花》小說最值得珍視的價值。

      小說規模宏闊,人物眾多,且大多都有原型。它以狀元洪鈞、妓女賽金花為主人公,涉及數百位達官名士,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孽海花》在藝術上遠遠高出其他晚清小說。人物有生活,有性格,筆筆有來歷。

     《孽海花》一經推出,立刻引起轟動,連印十五版,仍供不應求。文學大家林琴南甚至發出於“吾於《孽海花》嘆觀止矣”的讚歎。

  • 18 # 待曉兒

    《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和《老殘遊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並列,在文學史上享有盛名。

    其他三本往往注重於對於當時社會弊病的揭露,而《孽海花》的角度不同,它更傾向於對社會的悲憫,尤其是對於社會進步力量的同情。

    封建社會已經走向末路,新興力量還不足以成為社會的頂梁,這是《孽海花》的主題內涵,體現的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封建文人對於社會的思考和絕望。

    《孽海花》講了一件什麼事兒?一個混亂社會的荒唐

    《孽海花》其實是一個沒有講完的故事,原計劃有60回之多,但實際上只寫了35回。

    原作者是一個叫做金天翮的詩人,用“愛自由者”的筆名創作了前六回,然後將其寄給了開辦“小說林”書社的曾樸,後來的內容是曾樸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補寫的,其價值也主要是在這一塊內容上。

    《孽海花》的故事不完全是虛構的,有些人物在現實中是原型存在的。

    比如主人公金雯青原型為當時的狀元洪鈞;傅彩雲即為趙彩雲,也就是賽金花,傳聞她與當時西方列強有些瓜葛;而書中的“威毅伯”的原型就是李鴻章。

    從這些人物和事件就能知道,作者寫這樣一本書其實是需要冒很大風險的。

    如果說人物影射方面在當時具有敏感性,那麼內容上更是如此。

    透過整個故事,抽象出來,這部作品其實在講兩件事:

    第一,封建王朝的腐朽沒落,舊文人百無一用;

    第二,改革或者革命已經勢在必行,但過程異常慘烈艱辛。

    從第一點上來說,金雯青作為封建科舉制度下的狀元,按照道理來講應該是國之棟樑,在內憂外困的時代裡,更是應該挺身而出,挽狂瀾,扶大廈。

    但實際上,其迂腐不堪,只有人品還算可以,其能力可謂糟糕至極,會讀書,但不會做事,這是那個時代裡文人的通病。

    所以在這本書當中出現的絕大多數文人都有共同的特點,在性格上有著文人的自尊,在學識上有著讀書人的造詣,但是在實踐裡卻是“百無一用”。

    這種“百無一用”的現象不是說任何時代中都是如此,只不過是不能適應日益嚴峻的新環境而已。如果換一個時期,這些人都可以是不錯的人才,但在此時不行。

    於是就體現出了舊文人的“迂腐”狀態。

    而對於第二點來說,無論是想要在器物上改革的洋務派,還是那些希圖改制的改良派和革命派,他們其實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進步的力量,這是需要承認的,起碼要比之前死水一般的社會要有生氣。

    但是,無論是官方力量還是進步人士,他們前進的道路都異常曲折。官府操辦的實業成為了斂財的工具,民間士人的呼聲變成了空洞的口號,這之間還有著大量的像金雯青那樣的“飽學之士”在左右搖擺。

    在之前代表著社會進步的科舉讀書人在此時反倒更不能掙開枷鎖,那麼更別說其他沒有機會接觸到新思想、新事物的人們了。

    這樣的社會一直在負重,但前行的距離是極為有限的。

    這就是當時社會的混亂狀態,也是作者對於當時情狀的無奈,一個荒唐的社會里,出現瞭如此荒唐的事情,無論是守舊勢力還是進去勢力,他們各自之間的力量都四分五裂,這個社會亂到了什麼樣子就可想而知了。

    為什麼叫這樣的小說為“譴責小說”呢?就是因為它對社會批判的同時,還蘊藏著向上的精神,它希望這個社會能變得更好,即使是在絕望之中。

    而當時大部分小說只停留在對於社會黑暗的揭示上,流於“叫囂”、“謾罵”,這是“黑幕小說”。

    與之對比,就更能發現《孽海花》等“譴責小說”的價值所在。

    作者曾樸:一個了不起的人,敢於直面現實的愛國者

    華人不會忘記一個詞語,叫做“東亞病夫”,這是侵略者們對於當時華人的蔑稱。

    但是,“東亞病夫”最開始並不是這樣的,他是曾樸的筆名。

    如果這個詞是侵略者對當時華人的稱呼,那麼自然是一種侮辱;但如果是一個華人的自稱,那麼就是一種自警。

    這很好理解,別人說出你的弱點,那叫做指責;自我剖析自我的弱點,那叫做自省。

    曾經有讀者指出過這一稱呼實在難聽,傷了華人的自尊,希望曾樸能棄用這一筆名。但是曾樸回答:

    那麼你要我歌頌現代的健康嗎?我摸著良心,覺得現在還是在趕速求醫吃大黃芒硝的時候,寫不上痊安二個吉利字。

    身處一個病態社會里自稱“病夫”,其原意本身就是對於自身的一種警醒,從中也可以看出曾樸對於國家和民族的憂慮感。只不過這一個詞語在後來的時間裡,語意發生了變化罷了。

    其實從曾樸的人生經歷中可以看到,《孽海花》的創作有著他生活中的影子。

    雖然他不像五四時代裡那些出國留學的學者一樣,在國外接觸了很多新的思想和風潮,曾樸一生未曾出國門,只是憑藉著自身精通法語的優勢,對於異國的風土人情有著涉獵,從中獲得了啟迪。

    曾樸的經歷可以說是經過了中國社會的自救歷程:

    他響應過洋務運動時期的號召,走過實業救國的道路,他也參與過譚嗣同、楊深秀等人的改良運動,同樣,他也有過力挺社會革命人士的壯舉,比如當時轟動一時的“驅張運動”,讓殺害過革命烈士的張曾敫最終沒能在江蘇上任,為此還遭遇過清政府的密捕。

    從此也可以看出,曾樸的一生和洋務派、維新派、革命派等進行過救國行為的團體都有密切來往,那麼他在小說《孽海花》中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就可以想見了。

  • 19 #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稱讚該書"寫當時達官名士模樣,亦極淋漓"、"結構工巧,文采斐然",評價不低。

    作品產生簡單經歷

    至於該書作者,大家都知道是曾樸。其實始作俑者另有其人。這從光緒三十三年《孽海花》在《小說林》刊載時署"愛自由者發起,東亞病夫編述"就可以看得出來。"愛自由者"就是最先寫作此書的金松岑,吳江人,國學家,以詩文名,"東亞病夫"則是曾樸自謂。

    金松岑曾向他的弟子範煙橋說起過該書的緣起。《孽海花》本是金松岑為江蘇留日學生所編的《江蘇》而寫。他"把使俄的洪文卿作為主角,以賽金花為配角","寫了六回停止了"。

    後來,曾樸創辦小說林書社,提倡譯著小說,金松岑將稿子寄給他看,曾樸提了些修改意見。誰知,金松岑順水推舟將修改的責任推給了曾。曾"也就老實不客氣地把金君四、五回的原稿,一面點竄塗改,一面進行不息。三個月工夫,一氣呵成了二十回"。

    曾樸以其化腐朽為神奇之筆,使得《孽海花》的格局為之一變,境界為之一新,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有評論認為"不論思想內容,或是藝術價值,都要超過《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當然,金松岑的引玉之功不可掩,若不是他起的頭,曾樸的創作激情又如何激發呢?那世間就要痛失一本《孽海花》了。

    《孽海花》文學價值

    上世紀初的中國文壇上,晚清有意創作歷史小說的作家,有吳趼人、曾樸、林紓等。吳趼人的歷史小說基本沿襲傳統歷史小說,而林紓的歷史小說追求《史記》《漢書》之風,庶近於史。唯有曾樸的《孽海花》在根本的“歷史小說”意識上突破了中國傳統歷史小說或史傳文學的窠臼,體現出明顯的現代色彩。

    著名長篇小說《孽海花》一書的問世,無疑是風行一時的大事。短短二三年時間裡,該書先後再版十五次之多,創下銷售五萬多部的記錄。來自文化界的評淪更多激賞之詞。在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中,《孽海花》被公認為最有價值的—部作品。

    可以說《孽海花》是奇書。初時看,文字華美,似是絕佳的消遣。看著看著,就由不得拋了之前輕看的心思,正襟危坐起來。這裡有活脫兒的歷史掌故,有老北京甚至異國的風土人情,有清末中西政治文化的衝突,有中國文化在內憂外患下的左衝右突和嬗變。可以作為簡易歷史看,也可以作為形象的思想史看,當然,更是一部絕佳的文學作品。

    《孽海花》有幾奇:

    一奇在全文結構。這種結構之前真的沒有見過。小說通常遵循《詩說》中提到的戲劇的“整一律”,《孽海花》中全無“整一律”的影子。說是以金狀元和傅彩雲的因緣際會為主線,總覺得很牽強。這一對人物是頗佔了一些篇幅,但是要說主線,則全不相干。其作用更像《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我”,是個穿針引線的人物,勾勒出社會中芸芸眾生相。不遵循“整一律”的《孽海花》並沒有把故事寫散,反而在故事穿插中各處均連結得井井有條,有時於前文呼應處妙至毫巔,頗有草蛇灰線,千里不絕之勢。

    第二奇在於思想。《孽海花》中的思想中世俗智慧時時閃光,但要拔高,家國情懷,西風東漸中活躍的西方政治思想,樣樣不少,比如說起東西方文化和制度的對比,至今看來,尤不過時。

    第三奇在文字。《孽海花》的文字有華彩。小說不管怎樣評論,好看總是一個金標準。《孽海花》的文字時時可以激起看下去的渴望。文字好看不堆砌,是很難做到的。《孽海花》寫人寫景寫事,可以平地起高潮。而且,就是敢把相當長的故事用大段的對白來寫。這種藝高人膽大的寫法,中國作者中少有。第四其在女性的塑造,也是本文要講的重要內容。講完了,不得不拍案驚奇一下:曾樸,妙人也!

    曾樸的《孽海花》體現出的"史 傳"傳統--記錄歷史的責任,撰寫史書的意識--不僅讓這部小說具備了歷史小說的特性,而且影響了小說諷刺的方式和效果。《孽海花》這種歷史與諷刺的高度 融合,使小說的諷刺達到了那個時代應有的高度。

    《孽海花》以小說家者言,表達著中國近代啟蒙思想者的歷史意識與現實關懷。它語言上相應的雅,即魯迅所說的“文采斐然”,也標誌著中國歷史小說品格的獨立與昇華。

    勃蘭兌斯在《十九世紀文學主流》中稱巴爾扎克對歷史和人類的描繪是“連它的根都勾畫出來”,“對他說來,把植物的地下生命(這種生命決定著植物的外表可見的生命)的繁茂分枝及其所有作用一一探索出來,才是至關緊要的”。曾樸未完成的《孽海花》,儘管還沒有達到完美與偉大,但是,作者那意在挖掘中國文化傳統鉗制歷史和人性發展根源的努力,卻使人感受到一種不同於傳統歷史小說“正統”敘事話語的主體意識和人文精神。這正是中國文學由古典邁向現代的可貴的轉變。

    參考文獻:

    楊聯芬,《孽海花》與中國歷史小說模式的現代轉變,《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7月第29卷第4期

  • 20 # 跪射俑

    它是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孽海花》是清朝金松岑、曾樸創作的長篇譴責小說。全書35回,最早見於《江蘇》雜誌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後由曾樸續寫而成於1928年前後。小說採用隱喻的手法,以蘇州狀元金汮和名妓傅彩雲的經歷為線索,展現了同治初年至甲午戰爭三十年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歷史變遷。書中筆墨最為集中也最成功的是對封建知識分子與官僚士大夫的刻畫,突出虛偽造作和庸腐無能。

    作為近代歷史小說的代表,後世評價甚高。作者採用網狀的結構推進故事情節,文筆娟好,明麗如畫。魯迅稱許《孽海花》:“結構工巧,文采斐然。” 在國際漢學界,該書更是影響頗大,早有英、俄、日等多種文字傳世,並獲漢學界盛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力挺中醫中藥對治療貧困扶幫是否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