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劇集《清平樂》近期已上線,時代背景是宋仁宗在位期間,這是一段宋代發展的黃金時期,經濟發達、文化鼎盛,劇集中的衣食住行都體現了宋代的繁華之世。晏殊、范仲淹、韓琦等文人名士就紛紛登場,帶觀眾領略宋代文化之美。
9
回覆列表
  • 1 # 辛瓜地考古問祖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

    總體而言,趙禎知人善用,在位時期,名臣輩出,國家相對安定,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史家譽為“守成賢主”。[16] 史上有“慶曆、嘉祐之治”之稱,尤以“嘉祐之治”為多。

    趙禎針對宋中期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及冗官、冗兵、冗費現象,於慶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

    范仲淹與富弼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

    趙禎根據意見,詔中書、樞密院同選諸路轉運使和提點刑獄;規定官員必須按時考核政績,以其政績好壞分別升降。更蔭補法,規定除長子外,其餘子孫須年滿十五歲、弟侄年滿二十歲才得恩蔭,而恩蔭出身必須經過一定的考試,才得補官。又規定地方官職田之數。慶曆四年(1044年)三月,更定科舉法。另外,還頒佈減徭役、廢並縣、減役人等詔令。

    由於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阻撓。慶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新政徹底失敗。

    趙禎在位期間最主要的軍事衝突在於西夏。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後,改變其父定難軍節度使李德明(夏太宗)“依遼和宋”的國策,於寶元元年(1038年)稱帝,國號夏,史稱西夏。宋夏間維持三十年的和平政局再次破裂。[27] 從康定元年(1040年)到慶曆二年(1042年)的三年中,宋、夏在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西北)及定川寨(今固原西北)展開三次大戰,宋軍皆先勝後敗。[27] 到定川之戰,西夏分兵欲直搗關中的西夏軍遭知原州(今甘肅鎮原)景泰的頑強阻擊,攻佔關中的戰略目標就此破滅。西夏雖在宋夏戰爭中接連取得勝利,但自身亦傷亡近半,國力難支,且與遼國關係惡化。在受到重大損失的情況下,宋、夏終於慶曆四年(1044年)十月訂立和約,史稱“慶曆和議”。自此後,維持了近半世紀的和平。

    趙禎在位期間,曾多次關心圖書館文化事業。景祐中,鑑於三館秘閣藏書多謬亂不全,詔翰林學士王堯臣、史館檢討王洙、館閣校勘歐陽修等人進行編次和整理,於慶曆元年(1041年)成《崇文總目》66卷。該書為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錄。

  • 2 # 子時之前

    宋仁宗,論做皇帝,乾隆都服他 。他這一生當得起“仁”字。

    論名氣,宋仁宗比不過其他皇帝,但是世人對他的評價卻非常高,他駕崩的時候,連鄰國的百姓都痛哭好幾天。乾隆皇帝向來自恃很高的人,古往今來的皇帝,沒有幾個能讓他佩服的。但是他一生也有三個最佩服的皇帝:一個是他爺爺康熙,一個是唐太宗李世民,還有一個就是宋仁宗。

    宋仁宗為什麼會獲得這麼高的評價呢?

    我們先看看他在位期間的盛況。北宋傳九帝,仁宗居第四。宋仁宗趙禎13歲的時候就繼位了,54歲駕崩,在位42年之久,是整個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時期呢?

    這42年中,國家安定、社會繁榮,文化和科學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人才之興盛、良臣輩出,在中國的歷朝歷代都是不多見的。文人方面,唐宋八大家有六位都出在宋朝:三蘇(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曾鞏、王安石。

    最關鍵的是,這些人不僅是大文豪,在仁宗期間,他們都還做官,效力於朝廷,還有柳永、司馬光等人, 文藝事業如此蓬勃發展,這是隻有仁宗時才有的;另外政治方面也有包拯、富弼、范仲淹、文彥博等人。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有三大發明或出現、或開始廣泛運用,火藥首次記載被用作為武器使用,是出現在《武經總要》裡,由宋仁宗時期的曾公亮等人編纂。

    明確記載指南針的裝置和使用方法的,是宋仁宗時期《夢溪筆談》;另外還有活字印刷術。

    除此之外,唐太宗貞觀之治時期,人口有300多萬戶,唐玄宗開元盛世也不足800萬戶,而仁宗盛世,有1200多萬戶,仁宗在位的42年間,國家人口淨增長379萬戶,光是這個增長的戶數,就相當於唐太宗貞觀之治時期的總戶數了。

    盛況得益於宋仁宗的仁德 。史書上有一句很極端的描述,說宋仁宗“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也就說他天生就是塊做皇帝的料。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他對人仁慈、寬厚和善。宋朝在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後,和平地實現了文人治國的轉變,太祖之後的幾代皇帝都謹守此訓,並且發揚光大,到了宋仁宗親政的時候,更是把這種治國理念推行到極致。

    有幾個小故事。仁宗嘉佑年間,蘇軾的弟弟蘇轍參加科舉殿試,在試卷裡責怪仁宗不關心百姓疾苦,只顧玩樂,而且這還是道聽途說來的,並不是實情。這可不得了了,當場的考官都不同意錄取他。

    除了蘇家兩兄弟,還有王安石,雖然他學識淵博、詩文俱佳、議論脫俗,但是為人比較狂傲,考中進士之後,跟各位同事之間的關係特別不和諧,但是宋仁宗沒有,他認為這個人是有才能的,不僅要用,有必要時還可重用,所以一直把王安石留在原位。從後來的歷史來看啊,他對王安石的賞識確實沒有錯。

    另外,宋仁宗對“犯錯”的官臣處罰也比較仁慈,一是不動怒殺人,而是不枉設罪名,三是不關聯親屬,最後處罰還從輕。每每貶官,過不了多久,大多數人又能復職。

    除了生性仁慈寬厚,宋仁宗還有一個優點,他作為皇帝,非常善於納諫。正是他的清明,才有了千古流芳的“青天大人”包拯。包拯當年在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的時候,經常跟宋仁宗在朝堂上吵架,犯言直諫。

    有一次,包拯在朝堂上要求宋仁宗罷免三司使張堯佐的職務,理由是這個人太平庸了。張堯佐是仁宗寵妃張貴妃的伯父,宋仁宗當場就很為難,勉強想了個變通的方法,說讓張堯佐去當節度使。沒想到包拯還是不同意,宋仁宗只好作罷,聽了包拯的諫言。

    論私德,他是史上最怕砍別人頭的皇帝 ,宋仁宗的“仁”到什麼程度呢?除了前面說的兩點,我們再來講講他的私德。據記載,當時四川有一個老秀才,寫了一首反革命的詩,四處傳播。“佛系皇帝”宋仁宗得知前因後果之後,笑著說:“這哪裡是造反,分明就是老秀才想求官做,寫首詩洩憤而已。”結果他命人放了老秀才,還給了老秀才一個小官,讓他過了一把官癮。

    這種小事不勝列舉,有史書記載,一次宋仁宗跟一群大臣們一起遊花園散步,不時回頭看,隨從們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等宋仁宗回宮後,風風火火地對嬪妃說道:“朕渴壞了,快倒水來。”嬪妃覺得奇怪,問他為什麼在外面的時候不讓隨從伺候飲水。宋仁宗回答說:“朕屢屢回頭,但沒有看見他們準備水壺,如果我問,肯定有人要被處罰了,所以就忍著口渴回來再喝水了。”

    宋仁宗還有一個特點,非常節約。有一天,宋仁宗加班到深夜,又累又餓,很想喝碗羊肉湯,但是強忍著餓沒說出來。第二天,皇后勸他想吃羊肉湯,隨時吩咐御廚準備就好。宋仁宗解釋說,“宮中一時隨便索取,會讓外邊看成慣例”,他說他昨晚上要是吃了羊肉湯,御廚就會夜夜宰殺,一年下來得死數百隻羊,形成定例之後宰殺之數肯定不計其數。不忍心。

    宋仁宗仁德的事蹟還有很多,比如給人們減輕賦稅,鼓勵商業活動等等,也不主張征戰。種種事蹟都讓百姓們非常愛戴這位皇帝。以至於他駕崩的時候,大宋的使臣到達遼國致送訃告,遼國皇帝都忍不住握著使臣之手號啕大哭。

    儒家經典《大學》裡有句話說:“為人君,止於仁。”《宋史》裡用這句話來評價宋仁宗,這可能是對君主人品的最高評價了。當然,一個皇帝的好壞、偉大與否,評判標準不是單一的,但總的說來,宋仁宗的這個“仁”的確當之無愧。

  • 3 # 碼字先鋒

    1、施仁政。宋仁宗之前,沒有一個帝王能以“仁”為諡號或冠以“仁”。是歷史上較少有的受到百姓愛戴的皇帝。宋仁宗駕崩後,洛陽的市民們也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

    2、試圖改革舊弊,未能成功。仁宗在位期間,實施“慶曆新政”,由范仲淹主持的那場社會改革,更為王安石變法起到了投石問路的先導作用。“慶曆新政”有十大方面內容—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出發點是極好的,但反對勢力龐大,難以推動,一年四個月後便宣佈中止,錯失了革新的良好機會。主要的積弊有以下幾方面。第一,冗兵嚴重,軍隊佔用的賦稅到了十分之七;第二,土地兼併嚴重,貧富差距巨大,到仁宗晚年,甚至發展的“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的局面。

    3、未與鄰國發生大規模戰爭。宋的鄰國有西夏和遼。西夏與宋的軍事衝突中,宋基本處於優勢地位,逼迫西夏與宋和談,西夏向宋稱臣,史稱,“慶曆和議”。宋朝也採用和平協議的方式,與遼保持了和平關係。宋仁宗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時為遼國君主的遼道宗耶律洪基曾抓住宋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

  • 4 # 風迷一史

    首先,說一下宋仁宗在位期間,國家文化的發展。我認為,只要說兩個人名,大家就應該知道當時的文化是處於什麼水平的了。這兩個人就是歐陽修和范仲淹,他們的文學作品,從小學到高中再到大學(本來只想寫到高中的,但是又怕被誹謗說沒上過大學),都會經常見到。

    第二,政治,宋仁宗雖然不能說是治世明君,但也能做到選賢舉能,廣開言路,這裡再說一位名人,那就是包拯。雖然後來電視劇把這位包青天的形象設立的過於誇張。但不可否認,包拯確實是一位敢諫敢行的好官。

    第三,經濟和軍事,這兩塊放一塊說也是有原因的。宋朝時期,因為與遼和夏都簽署了和議,要維持這份和議,就需要大量的歲幣輸出。這些錢,自然是要大宋的百姓來出。但是好在,它真的給大宋王朝換來了和平,只要和平,經濟就能得到發展。

    所以綜合來論,宋仁宗趙禎在位期間,北宋的經濟是繁榮的,科學和文化,也是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的。

  • 5 # 閆廣鑫

    我一直都不掩飾自己對北宋第四任皇帝宋仁宗趙楨的推崇。有人恐怕會嗤之以鼻:趙楨算什麼?你要捧也應該捧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康熙嘛,那才是雄才大略、勵精圖治的有為之君。

    確實,跟這些雄主相比,宋仁宗無疑是一名庸常的君主,既無天縱之英明,也未有什麼了不起的功業,甚至連個供坊間文人傳誦的「游龍戲鳳」故事也沒有。不過,宋仁宗自身雖然資質平庸,但整個仁宗朝,卻是「鉅公輩出,尤千載一時也」。明人評「唐宋八大家」,其中六位就出現在宋仁宗朝: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宋仁宗朝的牛人名單,我們還可以拉得很長:范仲淹、呂夷簡、杜衍、龐籍、包拯、韓琦、富弼、文彥博、狄青、張方平、趙抃、範鎮、司馬光、呂公著、呂公弼、呂大防、呂惠卿、曾布、章惇、範純仁、柳永、晏殊、宋庠、宋祁、梅堯臣、蘇舜欽、蔡襄、張載、邵雍、周敦頤、程顥、程頤、沈括、蘇頌……這些名動一時的政治家、文學家、哲學家、科學家,全都是在仁宗朝登上歷史舞臺。仁宗朝人才之盛,歷史上幾乎沒有一個時代可以比肩。難怪蘇軾說:「仁宗之世,號為多士,三世子孫,賴以為用。」

    如此看來,宋仁宗的為政之道,其實並不簡單。

    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概括仁宗皇帝的個人性格與從政風格,我會選擇「剋制」。對君主而言,我認為剋制就是最大的美德。宋仁宗是一位能夠自覺地剋制自己的慾望、激情、執見的君主,諸多宋筆記都記載了仁宗皇帝這方面的美德。

    先來看北宋魏泰《東軒筆錄》收錄的兩則軼事。其一,仁宗「春日步苑內,屢回顧,皆莫測聖意。及還宮,顧嬪御曰:『渴甚,可速進熱水。』嬪御曰:『官家何不外面取水,而致久渴耶?』仁宗曰:『吾屢顧,不見鐐子(掌管茶水的官人),苟問之,即有抵罪者,故忍渴而歸。』」其二,「仁宗一日晨興,語近臣曰:『昨夜因不寐而甚飢,思食燒羊。』近臣曰:『何不降旨取索?』仁宗曰:『比聞禁內每有取索,外間遂以為制,誠恐自此逐夜宰殺,則害物多矣。』」為免旁人受累和開了惡例,仁宗皇帝寧可忍受飢渴,確實難得。

  • 6 # 湘野狂客

    中國曆朝帝王之中,宋朝第四任君主——宋仁宗趙禎可謂是在位時間很長、存在感卻極低的一位皇帝。他沒有豐功偉績,也沒有雄才大略;他不是大有作為的明主,也不是昏庸無道的昏君;他居於深宮,政治生活平淡如水,缺乏傳奇性和故事性。在歷史上眾多的帝王當中,他並不耀眼,甚至於他治下的名臣都比他有名!但就是這麼一個存在感很低的宋朝皇帝,卻改朝換代之後一再獲得後人的讚頌。

    宋仁宗沒有驚天動地的功績,內政上慶曆新政因貴族利益集團反對而告終,軍事上鎮壓了儂智高起義,平定了嶺南,但對西夏戰爭全部失敗,最終以北宋賠款議和。這樣的功績顯然差強人意。但宋仁宗一朝人文、科技、經濟這三項現代人最重視的實力,都達到了封建王朝的一個歷史高峰,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宋仁宗之所以能開創這麼繁榮昌盛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君臣共治的結果。宋仁宗本身無為而治,能夠自覺地剋制自己的慾望、激情、執見;又有著自己獨特的處世態度,深知為君之道,能妥善處理好與大臣之間的關係,放權讓大臣們去治理國家,使得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文化

    文學界有“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學術界有著名的“宋初三先生”石介、孫復、胡瑗,“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全是活躍於趙禎時代的大學者;政治家有范仲淹、富弼、韓琦、王安石、章惇、呂惠卿、司馬光、呂公著、範純仁、蘇轍。

    科技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有三項均出現在宋仁宗時代:用來製作熱兵器的火藥配方首見於仁宗朝《武經總要》;指南針與活字印刷技術,首見於沈括《夢溪筆談》;宋代最聰明的兩名科學家——蘇頌與沈括(蘇頌發明了世界最早的自動天文鐘“水運儀象臺”,沈括則是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無不涉獵的天才),都成長於宋仁宗時代。

    經濟

    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唯一不禁商的朝代。仁宗治下,經濟空前的繁榮,達到封建時期的巔峰。據說宋仁宗時代,宋朝的GDP可能佔當時全世界總量GDP的80%。可能有點誇張,但也能側面說明宋仁宗時期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天聖元年(1023年),宋廷設益州交子務,正式發行中國最早的紙幣——交子。

    可以說,仁宗一朝,政治清明,國家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富饒,文化繁榮,科技發達,在封建社會是難得的好時代。

    宋仁宗罵崩後,大宋朝野上下莫不痛哭流涕,舉國哀痛。就連遼國君主耶律洪基都嚎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如此比較,宅心仁厚,克己復禮的宋仁宗比起那些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的秦皇漢武不知道要好多少。

  • 7 # 黑白影吧

    宋仁宗趙禎(zhào zhēn)(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母親是李宸妃,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封慶國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封壽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進中書令,二年(1018年)進封升王。九月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駕崩,仁宗即帝位,時年13歲,1023年改元天聖。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享年54歲。

      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繼帝位,年僅13歲。初由太后劉娥垂簾聽政,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太后死,1033年開始親政。1022年-1063年,宋仁宗在位41年間曾多次更改年號,是兩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剛剛即位以後改年號天聖,後來改年號明道,劉太后死後,宋仁宗又改年號為景佑,之後又先後改年後為:寶元、康定、慶曆、皇祐、至和、嘉祐。

      他在位幾十年,對下屬寬厚以待,讓百姓休養生息,使宋朝達到一個發展的頂峰。宋仁宗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時期名臣輩出,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仁宗皇帝當政期間,政府正式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官交子”(相對於“私交子”而言)。

      善於納諫

      包拯在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包拯屢屢犯顏直諫,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仁宗臉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竟然沒有怪罪這個鐵面無私的人。有一次包公要拿掉三司使張堯佐的職務,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張堯佐是仁宗寵妃的伯父,仁宗有點為難,想了辦法,讓張堯佐去當節度使,包拯還是不願意,言辭更加激烈,帶領7名言官與仁宗理論,仁宗生氣地說:“豈欲論張堯佐乎?節度使是粗官,何用爭?”7人中排名最末的唐介不客氣回答道:“節度使,太祖太宗皆曾為之,恐非粗官。”張堯佐最終沒能當成節度使,仁宗回到後宮後,對張貴妃說:“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豈知包拯為御史乎?”

      以上兩例,表現出這位帝王確實具有相當大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這在封建時代,也算是很難得的了。因此,以往歷史學家們稱譽他為“守成賢主”。

      仁宗的善於納諫還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拯。包青天實在是政治清明的產物而非其他,因為皇帝的清明,有了包青天產生的政治環境 。不管是遭到反唇相譏,還是被噴上一臉唾沫星子,仁宗都很清醒、很民主。他不認為這樣會龍威盡失,能接受的,他就接受;一時不能接受的,他就不理不睬。但他對提意見者絕不打擊報復,有時甚至會安撫有加。

      一個懼怕大臣的皇帝,一般來說是會贏得他的人民的熱愛的,這個王朝的天也會比較清亮。

      仁宗一朝不僅出現了包拯,還出現了“求之千百年間,蓋示一二見”,在《岳陽樓記》中唱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以及倡導文章應明道、致用,領導北宋古文運動的歐陽修。而仁宗慶曆初年實施的“慶曆新政”———由范仲淹主持的那場社會改革,更為王安石變法起到了投石問路的先導作用。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柳永,好不容易才通過了考試。但在仁宗看來,他不適合做官,還是填詞的好,就給劃掉了。宋仁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於是反唇相譏,說自己是“奉旨填詞”。譏諷仁宗的柳永不但沒被殺頭,填詞也沒受影響,且填得更加放肆,這就非同尋常了。也因此,柳永非但不生仁宗的氣,還“願歲歲,天仗裡常瞻鳳輦”。(意思是:老百姓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宋仁宗的儀仗,瞻仰到宋仁宗的風采,天下百姓都擁戴宋仁宗。)

      駕崩去世

      仁宗駕崩的訊息傳出後,當他的死訊傳到洛陽時,市民們也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他的死甚至影響到了偏遠的山區,當時有一位官員前往四川出差,路經劍閣,看見山溝裡的婦女們也頭戴紙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駕崩。

      “仁政”,一直是傳統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之前,沒有一個帝王能以“仁”為諡號或冠以“仁”。儘管沒有多少人喜歡當戰爭的犧牲品,但人們總願意記住那些會打仗的皇帝,而忘卻仁宗這樣以“仁”治國的“仁主”。

      宋仁宗在位期間西夏對宋發動戰事,雙方損失都很大。最終達成和議,西夏對宋稱臣,宋“歲賜”西夏以銀、絹、茶。宋中期土地兼併及冗宮、冗兵、冗費現象日益嚴重,仁宗起用范仲淹等進行改革,但最終失敗。

      公元1063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54歲的宋仁宗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號,舉國哀痛。《宋史》記載:“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 宋仁宗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時為遼國君主的遼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驚,衝上來抓住宋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

      此後,遼國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政治

      慶曆新政

      慶曆新政由范仲淹十大政策揭開序目——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但反對勢力龐大,難以推動,一年四個月後便宣佈中止。仁宗一朝對外雖無重大戰爭,對內亦無重大革新。

      宋仁宗生性恭儉仁恕,百司曾奏清擴大苑林,宋仁宗說:“吾奉先帝苑囿,猶以為廣,何以是為?”宋仁宗去世後,就連訃告送到遼國時,竟“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耶律洪基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史載遼道宗“驚肅再拜,謂左右曰:‘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持,蓋一都虞侯耳!’”

      軍事

      仁宗即位時,由劉太后垂簾聽政,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聽政十一年後病卒,仁宗始親政。

      在位期間最主要的軍事衝突在於西夏,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後改變其父夏太宗李德明國策,展開宋夏戰爭,延州、好水川、定川三戰宋軍先勝後敗,韓琦、范仲淹更在好水川之戰後被貶。到定川之戰,西夏分兵欲直搗關中的西夏軍遭宋朝原州(今甘肅鎮原)知州景泰的頑強阻擊,全軍覆滅,西夏攻佔關中的戰略目標就此破滅。西夏因連年征戰國力難支,最後兩國和談:夏向宋稱臣,宋每年賜西夏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史稱“慶曆和議”,取得了近半世紀的和平。

      遼興宗時以蕭惠陳兵宋境。接著,宋朝派富弼與遼國協議,其嚴詞強硬,博徵旁引使國威大振,打破遼國索要後周時期柴榮奪取的三關之地,以增加歲幣為條件,維持澶淵之盟的和平協議,史稱重熙增幣。

      但需注意歲幣支出對宋而言並非沉重負擔,比起選擇戰爭的軍費,歲幣開支無足輕重。寶元元年,陝西出支為1551萬;寶元二年展開宋夏戰爭後,慶曆二年陝西出支為3363萬,幾近赤字。遼國失去南下劫掠的經濟誘因,也是遼宋能維持百年和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皇祐四年(1052年),儂智高反宋,軍隊席捲廣西、廣東各地。仁宗任用狄青、餘靖率兵南征。皇祐五年,狄青夜襲崑崙關,大敗儂智高於歸仁鋪之戰。遁走,後不知去向。

      經濟

      仁宗執政時期,由於長期的和平,宋朝經濟快速發展,並出現交子。仁宗時冗兵特別嚴重,全國軍隊總計125萬9千人,佔賦稅十分之七。真宗與仁宗兩朝土地兼併更嚴重,公卿大臣大都佔地千頃以上。仁宗晚年,“勢官富姓佔田無限,兼併冒偽習以為俗,重禁莫能止焉”最後“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

      文化

      宋仁宗在位期間,曾多次關心圖書館文化事業。景祐中,鑑於三館秘閣藏書多謬亂不全,詔翰林學士王堯臣、史館檢討王洙、館閣校勘歐陽修等人進行編次和整理,於慶曆初(公元1041年)成《崇文總目》66卷。是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錄。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又下詔:建隆初,三館聚書,僅止萬卷。然而今秘府所藏,比唐開元舊錄,遺逸尚多,宜開購賞科,以廣獻書之路。規定每獻1卷館閣所缺之書,賞丈絹1匹,及獻500卷,特與文資。次年閏月,又下詔搜訪遺書:“凡吏民有以書籍來獻者,令史館視其篇目,館中所無則收之。獻書人送學士院試問吏理,堪仕職官者以聞。“當年,就有三禮涉弼,三傳彭幹,學究朱載等人,響應號召獻書,並命其分置於各書府,欽賜涉弼等人以科名,以示獎勵。又下令編撰《嘉祐搜訪闕書錄》1卷,作為搜訪依據。

      慶曆初,他任用富弼以和契丹,任韓琦、范仲淹以拒西夏。並試圖進行改革,但在反對派的攻擊下,不久廢罷。

      人物成就

      宋仁宗趙禎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一生沒有太大的作為。但宋仁宗在位時期北宋文人政治文化獲得較大發展,“和而不同”的慶曆士風得以涵詠和張揚,宋仁宗與他計程車大夫合作者們共建了和諧的人文社會,為北宋的“極盛”時代的到來。做出了重要貢獻。

      正面

      宋仁宗是一代明君,他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受到歷代歷史學家,政治家的稱讚。在宋代,讚美、歌頌仁宗的人有很多。這些人包括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曾鞏、胡安國、劉光祖、周必大、楊萬里、王璧、陳俊卿、劉克莊、趙汝騰、葉適、王十朋、文天祥等等。“仁”就是對他的最高評價,“為人君,止於仁。”《宋史》這樣評價讚美仁宗及其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國未嘗無弊倖,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餘年之基。子孫一矯其所為,馴致於亂。《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反面

      王夫之評論宋仁宗的“無定志”:“仁宗自明道二年劉後殂始親政,訖乎帝崩,三十年,兩府大臣四十餘人。……其進也,不固進也,俄而退矣;其退也,抑未終退也,俄而又進矣。人言一及而輒易之,互相攻擊則兩罷之;或大過已章而姑退之,或一計偶乖而即斥之,……計此三十年間,人才之黜陟,國政之興革,一彼一此,不能以終歲。吏無適守,民無適從,天下之若驚若騖、延頸舉趾、不一其情者,不知其何似,而大概可思矣。……夫天子之無定志也,既若此矣。”

      翻譯: 據王夫之所論,在仁宗親政的三十年中,兩府大臣換了四十餘人,都是屢進屢退,“人言一及而輒易之,互相攻擊則兩罷之,或大過已章(彰明也)而姑退之,或一衝偶乘而即斥之,……計此三十年間,人才之黜陟,國政之興革,一彼一此,不能以終歲。“即使賢者在位,因不能安於其位,也無法施其才能,做出成績。這樣朝令夕改,一反一復,使“吏無適守,民無適從”,讓下面的人感到無所適從,結果什麼事也辦不成。

      王夫之所說是切合實際的。當時,臣僚們都知道仁宗這個脾氣,所以蔡襄曾說他“寬仁少斷’’。在慶曆改革之初,蔡襄等人就曾提醒仁宗:“朝廷增用諫臣,修、靖、素一日並命,朝野相慶,然任諫非難,聽諫為難,聽諫非難,用諫非難。三人忠誠則正,必能盡言。臣恐邪人不利,必造為御之說。……願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諫之名而無其實。"

  • 8 # 文史小棧

    宋仁宗趙禎,十三歲就登基,真正做到了實行“仁政”,被百姓稱為一代明君,在位期間大宋王朝昌盛繁華,國力達到巔峰狀態

    和平外交

    或許對於今人來說,宋朝對遼、對夏的態度一昧忍讓,無異於苟且偷安。

    但是對於繁榮安定的大宋王朝來說,賞賜一點銀兩,就能夠換來百姓的安居樂業,何樂而不為。相比於沉重的軍費以及戰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歲幣根本無足輕重。

    從慶曆和議、澶淵之盟這些事蹟來看,求和固然沒有那麼硬氣,但是以此換來的是百年和平,社會穩定才是經濟得以發展的前提,大宋才能如此繁榮。

    慶曆新政

    北宋中期土地兼併以及三冗現象日益嚴重,慶曆三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等人進行變革,銳意進取。

    當時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項整頓措施,但是觸及到了貴族利益,未能夠堅持下去

    修撰兵書

    康定年間,宋仁宗命丁度與曾公亮等編纂《武經總要》,這本書是中國第一部規模宏大的官修綜合性軍事著作,詳細介紹了各種武器的製造,對研究古代軍事思想、科學技術等具有重要意義。

    發行紙幣

    中國最早的紙幣就是宋仁宗發行的,其在位期間經濟空前繁榮,在四川益州設立交子務,正式發行交子。

    發展醫療

    仁宗具有強烈的醫學傳承意識,令王惟一主持鑄造針灸銅人為範,編撰《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設立校正醫書局,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蒐集整理、考證、校勘、推廣,對中國醫學史產生了巨大貢獻

    文化繁榮

    宋仁宗在位期間,北宋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其多次下令蒐集整理三館秘閣藏書,廣開獻書之路

    仁宗本人尤善書法和音律,史稱其“天縱多能,尤精書學”,宮殿門觀多見其題字。

    作為一國之君,宋仁宗或許不夠強硬,但是其生活簡樸,為政寬容。這個逝世後能夠讓全國百姓停市哀悼的君主,無愧於帝位

  • 9 # 今古雜壇

    趙禎(原名趙受益,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即宋仁宗,出生於東京開封府,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宋朝第四位皇帝(公元1022年-1063年在位),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早年曆封慶國公、壽春郡王、升王,官中書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乾興元年(1022年)即位。慶曆三年(1043年)開展“慶曆新政”。在位期間,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史稱“仁宗盛治”。嘉祐八年(1063年)崩逝,享年五十四歲。

    登基即位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日,趙恆逝世。年僅十三歲的趙禎即皇帝位,由皇太后劉氏(章獻明肅皇后)代行處理軍國事務,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后去世,才開始親政。

    趙禎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對下屬寬厚以待,讓百姓休養生息,因此受到後世的稱讚。他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時期名臣輩出,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趙禎在位期間,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靜,士農樂業、文武忠良”。史上有“慶曆、嘉祐之治”之稱,尤以“嘉祐之治”為多。

    善於納諫

    諫臣包拯屢屢犯顏直諫,甚至唾沫都飛濺到趙禎臉上。但趙禎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竟未予以怪罪。有一次,包拯反對任命仁宗寵妃張氏(即溫成皇后)的伯父張堯佐為三司使,趙禎便改命張堯佐為節度使,包拯愈加激烈地反對,帶領七名言官與趙禎理論。趙禎生氣地說:“你們是想說張堯佐的事嗎?節度使是個粗官,為什麼還要爭?”言官唐介不客氣回答道:“節度使,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都曾經做過,恐怕不是粗官。”趙禎最終採納了言官的建議。他回到後宮後,對張氏說:“你只知道要宣徽使,你難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嗎?”

    趙禎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在封建時代,算是很難得的。因此,他被歷史學家稱譽為“守成賢主”。

    趙禎一朝還出現了“求之千百年間,蓋示一二見”,在《岳陽樓記》中唱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以及倡導文章應明道、致用,領導北宋古文運動的歐陽修。

    勵志變革

    趙禎不安於守成的現狀,針對慶曆年間農民起義和兵變在各地相繼爆發以及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三冗”(冗宮、冗兵、冗費)現象,也有志開展革新。他多次以“天下事責大臣”,意圖有所作為。

    慶曆三年(1043年),趙禎授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又擢拔歐陽修、餘靖、王素和蔡襄為諫官(俗稱“四諫”),銳意進取。九月,在趙禎的責令下,范仲淹、富弼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的十項改革主張,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趙禎大都予以採納,並漸次頒佈實施,頒發全國。

    由於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阻撓。慶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新政徹底失敗。

    為政舉措

    政治

    主持進行“慶曆新政”的范仲淹

    趙禎針對宋中期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及冗官、冗兵、冗費現象,於慶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

    范仲淹與富弼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

    趙禎根據意見,詔中書、樞密院同選諸路轉運使和提點刑獄;規定官員必須按時考核政績,以其政績好壞分別升降。更蔭補法,規定除長子外,其餘子孫須年滿十五歲、弟侄年滿二十歲才得恩蔭,而恩蔭出身必須經過一定的考試,才得補官。又規定地方官職田之數。慶曆四年(1044年)三月,更定科舉法。另外,還頒佈減徭役、廢並縣、減役人等詔令。

    由於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阻撓。慶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新政徹底失敗。

    軍事

    趙禎在位期間最主要的軍事衝突在於西夏。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後,改變其父定難軍節度使李德明(夏太宗)“依遼和宋”的國策,於寶元元年(1038年)稱帝,國號夏,史稱西夏。宋夏間維持三十年的和平政局再次破裂。從康定元年(1040年)到慶曆二年(1042年)的三年中,宋、夏在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西北)及定川寨(今固原西北)展開三次大戰,宋軍皆先勝後敗。到定川之戰,西夏分兵欲直搗關中的西夏軍遭宋朝原州(今甘肅鎮原)知州景泰的頑強阻擊,全軍覆滅,西夏攻佔關中的戰略目標就此破滅。西夏雖在宋夏戰爭中接連取得勝利,但自身亦傷亡近半,國力難支。在受到重大損失的情況下,宋、夏終於謀求妥協,於慶曆四年(1044年)十月訂立和約:夏向宋稱臣,宋每年賜西夏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並開放邊境貿易。史稱“慶曆和議”。自此後,宋夏關係趨於緩和,維持了近半世紀的和平。

    皇祐四年(1052年),儂智高反宋,軍隊席捲廣西、廣東各地。趙禎任用狄青、餘靖率兵南征。皇祐五年,狄青夜襲崑崙關,于歸仁鋪之戰大敗儂智高。儂智高遁走,後不知去向。

    康定年間(1040年—1041年),趙禎命丁度與曾公亮等編纂《武經總要》。此書為中國第一部規模宏大的官修綜合性軍事著作,對於研究宋朝以前的軍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紹了武器的製造,對古代中國軍事史、科學技術史的研究也很重要。

    經濟

    趙禎執政時期,由於長期的和平,宋朝經濟快速發展。天聖元年(1023年),設益州交子務,正式發行交子。

    宋朝對遼、夏是以每年支出數十萬兩銀、數十萬匹絹,以及大量其他物品以換取和平。然而,成為慶曆(1041年—1048年)初年政治經濟重大危機的,是所謂“冗官”、“冗兵”、“冗費”的三冗。“冗官”即官僚機構惡性膨脹,人員遠遠超出正常工作需要,行政效率低下。趙禎在位時,冗兵特別嚴重,全國軍隊總計一百二十五萬九千人,佔賦稅十分之七。宋夏戰爭結束後才略有裁減,亦維持在一百一十餘萬人。鉅額的軍費開支佔國家總收入的大部分。

    所謂“冗費”,是指皇帝的各種祭祀活動、修建佛寺宮觀以及各種賞賜等等的開支。“三冗”導致宋朝廷入不敷出。為了維持龐大的開支,只有加緊剝削。據慶曆時任主管財政的三司使張方平說:“慶曆五年取諸路鹽酒商稅歲課,比《景德會計錄》,皆增及三數倍以上。”如“景德中收商稅四百五十餘萬貫,慶曆中一千九百七十五萬餘貫”等等。

    真宗趙恆與仁宗趙禎兩朝土地兼併更嚴重,公卿大臣大都佔地千頃以上。趙禎在位晚期,“勢官富姓佔田無限,兼併冒偽習以為俗,重禁莫能止焉”,最後“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

    文化

    趙禎在位期間,曾多次關心圖書館文化事業。景祐中,鑑於三館秘閣藏書多謬亂不全,詔翰林學士王堯臣、史館檢討王洙、館閣校勘歐陽修等人進行編次和整理,於慶曆元年(1041年)成《崇文總目》六十六卷。該書為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錄。

    嘉祐五年(1060年),趙禎又下詔:建隆初,三館聚書,僅止萬卷。然而今秘府所藏,比唐開元舊錄,遺逸尚多,宜開購賞科,以廣獻書之路。規定每獻一卷館閣所缺之書,賞丈絹一匹,及獻五百卷,特與文資。次年閏月,又下詔搜訪遺書:“凡吏民有以書籍來獻者,令史館視其篇目,館中所無則收之。獻書人送學士院試問吏理,堪仕職官者以聞。“當年,就有三禮涉弼,三傳彭幹,學究朱載等人,響應號召獻書,並命其分置於各書府,欽賜涉弼等人以科名,以示獎勵。又下令編撰《嘉祐搜訪闕書錄》一卷,作為搜訪依據。

    趙禎在位時期,北宋文人政治文化獲得較大發展,“和而不同”的慶曆士風得以涵詠和張揚。

    外交

    慶曆元年(1041年)十二月,乘宋、夏戰事緊張之際,遼興宗在以南院宣徽使蕭惠為首的群臣支援下,決定以宋修邊防與攻夏為藉口,一面派耶律重元及蕭惠聚兵南京,作出攻宋的態勢。一面於次年(1042年)初派蕭特末(漢名蕭英)、劉六符赴宋廷,索取被後周世宗攻佔的關南十縣。趙禎派富弼與遼國進行談判,其嚴詞強硬,博徵旁引,打破遼國索要後周時期柴榮奪取的三關之地的企圖。同時,為避免兩面作戰,趙禎最終決定以每年增加歲幣(銀、絹各10萬匹、兩)為代價,維持澶淵之盟的和平協議,史稱重熙增幣。

    但歲幣支出對宋而言並非沉重負擔,比起選擇戰爭的軍費,歲幣開支無足輕重。寶元元年(1038年),陝西出支為一千五百五十一萬;寶元二年(1039年)展開宋夏戰爭後,慶曆二年(1042年)陝西出支為三千三百六十三萬,幾近赤字。遼國失去南下劫掠的經濟誘因,也是遼宋能維持百年和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 10 # 縱橫史君

    宋仁宗趙禎(原名趙受益,1010—1063)宋真宗趙恆第六子,宋朝第四位皇帝,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在位四十二年。

    宋仁宗善於納諫,諫官王素曾勸諫趙禎不要親近女色,趙禎回答說:“近日,王德用確有美女進獻給我,現在在宮中,我很中意,你就讓我留下她吧。”王素說:“臣今日進諫,正是恐怕陛下為女色所惑。”趙禎聽了,雖面有難色,·但還是命令太監說:“王德用送來的女子,每人各贈錢三百貫,馬上送她們離宮,辦好後就來報告。”說完,他還淚水漣漣。王素說:“陛下認為臣的奏言是對的,也不必如此匆忙辦理。女子既然已經進了宮,還是過一段時間再打發她們走為妥。”趙禎說:“朕雖為帝王,但也和平民一樣重感情。將她們留久了,會因情深而不忍送她們走的。”

    趙禎性情寬厚,不事奢華,能夠約束自己,對待臣僚和侍從非常寬厚。趙禎對侍從仁慈寬厚,有一次,趙禎在散步,時不時的就回頭看,隨從們都不知道皇帝是為了什麼。趙禎回宮後,著急的對嬪妃說到:“朕渴壞了,快倒水來。”嬪妃覺得奇怪,問趙禎:“陛下為什麼在外面的時候不讓隨從伺候飲水,而要忍著口渴呢。”趙禎說:“朕屢屢回頭,但沒有看見他們準備水壺,如果朕要是問的話,肯定有人要被處罰了,所以就忍著口渴回來再喝水了。”

    趙禎不安於守成的現狀,針對慶曆年間農民起義和兵變在各地相繼爆發以及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三冗”(冗官、冗兵、冗費)的現象,也有志開展革新。但由於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慶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新政徹底失敗。慶曆新政雖然失敗,卻為後來的王安石變法起到了投石問路的作用。

    趙禎知人善用,在位時期,名臣輩出,出現了“求之千百年間,蓋示一二見”,在《岳陽樓記》中唱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以及倡導文章應明道、致用,領導北宋古文運動的歐陽修。宋仁宗在位期間國家相對安定,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史家譽為“守成賢主”,史上有“慶曆、嘉祐之治”之稱,尤以“嘉祐之治”為多。

  • 11 # 狐瓜

    公元1063年夏曆三月,54歲的宋仁宗去世了。訊息從皇宮傳到街市,開封街頭的一個小乞丐,起初一愣,接著竟放聲大哭,踉踉蹌蹌就往皇宮跑。誰知宮門外早擠滿了人,襤褸的乞丐、斯文的書生、稚氣的小孩……哭做一團,披著白麻,燒著紙錢,給皇帝“送別”。第二天,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城市上空,以至天日無光。

    宋仁宗趙禎他在位幾十年,對下屬寬厚以待,讓百姓休養生息,使宋朝達到一個發展的頂峰。宋仁宗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時期名臣輩出,國家安定太平。

    文治

    宋仁宗在文治上還算不錯,極能得人,北宋當時養士數十年,到了宋仁宗那會已經開枝散葉,而仁宗一朝的名臣,有名的如范仲淹、富弼、韓琦、文彥博、歐陽修、呂夷簡、龐籍、包拯、王安石、呂公著、呂公弼、司馬光、韓維、韓絳、韓縝、張方平等等。當然,最具代表性的還要算堪比NBA96年選秀的嘉佑二年科舉:考官裡有一代文宗歐陽修、宋詩祖師梅堯臣、至寶丹王珪、長嘯公範鎮等文壇名家,應試得中的有蘇軾、蘇轍、曾鞏、曾布、章惇、王韶、呂惠卿、張載、程顥。多的不說,這份名單放在今天都足以讓人驚歎。而這些人背後所代表的是北宋文學、政治甚至軍事的最高成就(之一),作為選拔者的宋仁宗,當然也都能多多少少沾點光。

    武功

    宋夏第一階段的戰爭,名義上是李元昊立文法稱帝,並要求宋廷承認其全新的國際地位,遭到宋方拒絕以後發動的戰爭,勉強算是党項人“獨立戰爭”,雖然戰爭過程不好看,但是最後的結果是,李元昊進不能掃蕩五路入主關中,退則府庫空虛財賦不能自給,只能去皇帝位重新接受宋廷冊封,雖然得了歲幣補償了自己戰爭損失,但是於名望、土地上無所得。所以至少面上一層西夏問題宋仁宗不能判輸。其他的比如廣西儂智高、兩淮王倫、貝州王則這種,都是旋起旋滅,宋仁宗也是笑到最後的那一位。

    慶曆新政

    慶曆新政由范仲淹十大政策揭開序目——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但反對勢力龐大,難以推動,一年四個月後便宣佈中止。仁宗一朝對外雖無重大戰爭,對內亦無重大革新。 宋仁宗生性恭儉仁恕,百司曾奏清擴大苑林,宋仁宗說:“吾奉先帝苑囿,猶以為廣,何以是為?”宋仁宗去世後,就連訃告送到遼國時,竟“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耶律洪基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史載遼道宗“驚肅再拜,謂左右曰:‘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持,蓋一都虞侯耳!’”

    評價

    從傳奇身世到學政執政,一路走來都是風風雨雨,性格隨和的他對外 屈辱求和,使階級矛盾更加尖銳。但他也想過要好好整頓王朝,大力改 革,聽取眾多大臣意見,推行“新政”。可惜的是,在推行新政不久,就 受到頑固派的干擾,讓剛剛萌芽的新政還沒來得及發揮它的作用便被扼殺 了。雖然他在位的時間很長,卻並沒有什麼作為。但他擁有寬懷仁慈的愛 心,讓民眾都對他擁有崇高的敬意,也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仁君。

  • 12 # 歷史講故事

    這是幾年前的問題,以前只回答過別人的回答,今天偶然發現,有些話真的不高興。

    先說觀點:其他答案叫得太多了嗎?宋仁宗充其量是人的姿勢,也不是普通人。我們首先組成仁宗詔叛徒:中彥、韓琦、富弼、歐陽修、包拯、狄青、蔡襄.這只是幾個最有名的,所以組成皇帝的豪華,做了大生意。然後,我們看看我們會和這些著名的臣民一起做什麼。京利新政,不到兩年,改革派都被降職了。重複軍官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官員越來越多,法院每年必須支付更多的工資。

    重複計程車兵問題也沒有解決,饑荒發生的地方,為了防止叛亂,把所有農民都拉到士兵那裡吃飯。然後宋朝的禁軍越來越多,戰鬥力越來越低。雜費問題也沒有解決,過度擁擠的稅金增加,土地合併越來越嚴重。這些制度上的問題,蕾妮一個都沒有解決,他完全是鴕鳥。如果得到它再過去,就是在迴避國家的問題。這完全是透支國家的未來!這與花明天的錢過今天生活的歐洲國家無異。

    對外也能理解約拿拉的三種貨幣,約拿是宋朝這樣的大國,有數十萬人買和平貿易,這是很好的。但是在西夏,你會支付忠言小姐的總數嗎,這不是中國皇帝的恥辱嗎?仁宗為什麼還能有一群大臣的能力,有更大的優勢,所以治理成功,僱傭了陳氏,代替宋法制的失敗,為中國歷史做出了更大的貢獻,幫他擦屁股。但是,如果這些尊貴的臣民死後,新宗趙全宇登基,宋會怎麼樣呢?很多吃工資不工作的官員,數十萬沒有軍隊病史計程車兵,數以萬計飽受苛捐雜稅之苦的百姓。這時要改革,喂宋人種幾十年的既得利益者(包括司馬光漢),當然要全力反對。宋某此時不改變法律,亡國也要改變。這都是宋仁宗留下的爛攤子。

    有人說,這個爛攤子在宋代成立時,甚至五比十離唐朝還遠。對,沒錯。但你作為皇帝,作為帝國的統治者,解決這個爛攤子是你的職責。不能解決的話,就是你盡了義務。宋仁宗坐在時間和地點,失職皇帝,這點沒問題。此外,仁宗一次,陝西人遭受西夏入侵,在他的統治下人民很幸福嗎?仁宗一次,農民起義繼續,很高興?到底是醫生吹噓的國泰民安,還是真正的國泰民安,你確定嗎?

    最終,連糠稀的東西也可以稱為盛世。即使仁宗初年真的有幸福的人,你也能使他們後代的錢,他們後代的幸福透支。花了以後的錢過了今天的日子,當然很幸福。但是他們的後代要用無盡的悲傷來承擔祖先的錯誤。這樣的仁宗告訴我他是個好皇帝?

  • 13 # 舊時茅店溪橋見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如有有個皇帝排行榜,宋仁宗趙禎都能進前五。蘇軾對他的評價最中肯:

    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攬天下豪傑,不可勝數。既自以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遠者,又留以為三世子孫百年之用,至於今賴之。出身即傳奇

    狸貓換太子,婦孺皆知。各種小說,電視劇把這個故事演繹的淋漓盡致。大致如下:真宗妃子劉氏丫鬟李氏幸運得到真宗臨幸產下一子,劉氏心狠毒辣用狸貓誣陷李氏,隨後李氏被打入冷宮,隨後此子歷經波折成為皇帝,即為仁宗。後來包拯協助仁宗認母。最近電視劇《清平樂》有更詳細的描述。真實事實大致一致,只不過劉氏並不是蛇蠍心腸的毒婦,她厚葬了仁宗的生母李氏。

    文治-慶曆新政

    正如仁宗之名,趙禎寬厚仁義,善待讀書人。宋初軍隊數量巨大,國家一半以上賦稅用於軍隊,再加上貴族土地兼併嚴重,整個社會死氣沉沉,尾大不掉。仁宗任命范仲淹,就是那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值樂而樂”的詩人。范仲淹以吏製為中心進行改革,因為封建中國政府制度以吏製為主,如果改革能進行下去,效果應該很好。但是正如中國歷史所有改革一樣,最終因觸犯權貴階級而最終夭折。

    大家用的錢的祖師-”交子“也是仁宗朝發明的。

    武功-斡旋於西夏於遼國之間

    西夏李元昊在仁宗期間稱帝。雙方三戰於在好水川附近。名義上宋軍失敗,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西夏綜合實力不足以和宋朝抗衡,於是雙方簽署和平協議“慶曆協議”,隨後50年的和平氏北宋繁榮的先決條件之一。

    之後嶺南叛亂,趙禎派狄青剿滅儂智高。在和遼國的鬥爭中,宋朝不佔優勢,其實對於這點要擺正心態,因為遼國才是當時東亞最強盛的國家。

    仁宗個人魅力

    皇家硬通貨-書法音律等基本技能,對於仁宗來說小菜一碟。當然對於他的後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宋徽宗還是有所欠缺。

    仁宗作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仁宗貫穿一生,這也是各種能臣輩出的原因之一,比如人盡皆知的包青天。“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范仲淹,先天下憂而憂,後天下樂而樂。還有那個會砸缸的司馬光等等。

    總的來說,正如篇首蘇軾評價,仁宗是北宋歷史承前啟後的關鍵。無論文治武功或者個人品的魅力都響徹寰宇,中華歷史中閃耀的星。

  • 14 # 臣默讀歷史

    宋仁宗是一代明君,他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受到歷代歷史學家,政治家的稱讚。就連乾隆皇帝,也說:“平生最佩服的三個帝王,除了爺爺康熙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了。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自春秋戰國後,第二個比較開放和寬容的時期。其根源就在於太祖皇帝趙匡胤的重文抑武和寬宏大量。趙匡胤統一中國後,透過杯酒釋兵權,實現了向文官治國的轉變,未殺有功大臣。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趙匡胤制定了法律,規定不能在朝廷上鞭打大臣,不準對公卿辱罵。宋朝不興文字獄,對讀書人比較寬容。到了宋仁宗趙禎繼位,把這個傳統弘揚到最大。趙禎愛好學習,崇拜儒家經典。他首次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拿出來合在一起讓學生學習,開了“四書”的先河。

      在宋代有太多讚美、歌頌仁宗及其“盛治”的宋人,這些人包括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等等。在大多數宋人眼裡,“仁宗盛治”遠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在嘉祐四年(西元1059,距趙禎駕崩還有四年),以宰相富弼為首的群臣連續五次上表請求給他加尊號為“大仁至治”,趙禎都沒有批准。但他死後再也阻止不了群臣給他加上“仁”的尊號了。

  • 15 # 磐龍觀史

    宋仁宗是一代明君,他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受到歷代歷史學家,政治家的稱讚。就連乾隆皇帝,也說:“平生最佩服的三個帝王,除了爺爺康熙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了。 “仁”就是對帝王的最高評價,“為人君,止於仁。”《宋史》評價讚美仁宗及其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國未嘗無弊倖,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餘年之基。子孫一矯其所為,馴致於亂。《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他的群臣們這樣歌頌“仁宗盛治”:“四十二年於茲,可謂海內大治矣。竊跡羲黃之前,敻乎莫索其詳。自《詩》、《書》之載,未有如茲之盛者也。”

      北宋學者邵伯溫這樣讚美“仁宗盛治”:蓋帝知為治之要:任宰輔,用臺諫,畏天愛民,守祖宗法度。時宰輔曰富弼、韓琦、文彥博,臺諫曰唐介、包拯、司馬光、範鎮、呂誨雲。嗚呼,視周之成、康,漢之文、景,無所不及,有過之者,此所以為有宋之盛歟?”

      北宋政論家陳師錫這樣懷念“仁宗盛治”:“宋興一百五十餘載矣,號稱太平,饗國長久,遺民至今思之者,莫如仁宗皇帝。……以致慶曆、嘉佑之治為本朝甚盛之時,遠過漢唐,幾有三代之風。”

      大文豪蘇軾說:“宋興七十餘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聖、景祐極矣。”天聖、景祐都是宋仁宗的年號。即使目空無人的南宋宰相秦檜也曾說到:“昔我仁祖臨御,親選天下十有五人崇論宏議,載在方冊。慶曆、嘉佑之治上參唐虞,下軼商周,何其盛哉!”南宋人名人衛徑也稱:“嘉祐之治”振古無及。

  • 16 # 晚自習

    宋仁宗是北宋的第4位皇帝。他的廟號為“仁”,“仁”這個字可以說概括了他的一生。

    在他的治下宋朝展現出一副歌舞昇平的繁華景象。可不得不說,宋朝冗兵冗費冗員的局面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爆發出來強大的弊端。面對著西夏的崛起和遼國的虎視眈眈,宋仁宗在危急的局面下維持著北宋的和平與穩定。

    他一心謀求變革,追求富國強兵,並重用范仲淹實行新政,史稱“慶曆新政”。但是由於遭到比較大的阻力,慶曆新政僅實施一年變中途夭折,范仲淹亦被貶官。

    宋仁宗在位期間還重用狄青等名將平定了廣西的叛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完整。由於透過宋夏議和重熙增幣維持了常年的和平,使北宋時期的思想文化與技術發展到一個高峰。

  • 17 # 追風少年已經老去

    論雄才大略,宋代的皇帝跟漢唐時代的沒法比,畢竟國家因冗官冗兵完成積貧積弱,外戰慘不忍睹。不過話說回來,宋仁宗既能勤政,又跟愛民,經濟文化科技三個方面都達到封建社會頂峰,確是後世文人心馳神往的年代。

  • 18 # 時間zhu酒

    宋仁宗趙禎性情寬厚,不事奢華,能夠約束自己,對下屬寬厚以待,讓百姓休養生息,因此受到後世的稱讚。他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時期名臣輩出,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靜,士農樂業、文武忠良”。史上有“慶曆、嘉祐之治”之稱,尤以“嘉祐之治”為多。趙禎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在封建時代,算是很難得的。因此,他被歷史學家稱譽為“守成賢主”。針對慶曆年間農民起義和兵變在各地相繼爆發以及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三冗”(冗宮、冗兵、冗費)現象,也有志開展革新。他多次以“天下事責大臣”,意圖有所作為,於慶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趙禎善書法,史稱其“天縱多能,尤精書學”,尤擅飛白體。 然而,比較悲催的是早年一直生活在養母劉太后陰影之下,性情文弱,三個兒子全部早夭,總體而言,趙禎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

  • 19 # 老林讀史

    導讀:最近以北宋年代為背景的清平樂全網熱播中,講述宋仁宗這位仁君精彩的一生,但除了仁宗之外,這個被後世大明第一狂人李贄盛讚的“鉅公輩出,尤千載一時也”的時代,更是湧現了一大批後世被千古傳誦的名人,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可以比肩,趙禎知人善用,創造了歷史上著名的“仁宗盛治”

    一、早年經歷

    宋仁宗原名趙受益(後改名趙禎),他是宋真宗趙恆的第六子,其生母為李宸妃,劇中的太后劉娥只是他的養母,因宋真宗趙恆偏愛皇后劉娥,便對外聲稱是劉娥所生。少年包青天有名的《狸貓換太子》就是說這件事的。

    二、年幼繼位

    公元1022年,宋真宗趙恆去世,十三歲的宋仁宗繼位,由其養母劉娥代行處理國家大事,直到1033年去世,劉娥輔政期間還是幹了不少事的,政治鬥爭上,他聯合丁謂打倒了歷史上有名的宰相寇凖,終結了天書運動,結束了北宋文臣之間的黨爭。經濟上發行了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興修水利、興辦州學,為宋仁宗時代“仁宗盛治”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三、性格仁厚

    趙禎從他諡號《宋仁宗》就能看出,史書當中關於他仁慈寬厚的記載比比皆是,比如有次仁宗和嬪妃一起吃午飯,忽然感到牙齒咬到一個硬物,被咯到生疼,吐出來飯之後,發現飯中夾雜了一個砂石,可能是米沒淘乾淨,這就我們現在不算一個事,但在皇權時代,這可是一件重則被殺的大事,但宋仁宗並沒有聲張,還悄悄的和身邊的嬪妃耳語說:“愛妃切莫將此事外洩,否則御膳房的人恐怕要被追究死罪,朕不忍聞也”——《二程外書·傳聞雜記》

    另外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包拯了,包拯在擔任諫官期間,多次拉著仁宗諫言,唾沫星子都濺到仁宗臉上了,但仁宗一邊用衣袖遮擋擦臉,一邊還接受他的意見。

    四、慶曆新政

    接下來就說說仁宗年代湧現的一大批文臣了,公元1043年,趙禎任命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宰相)和富弼、韓琦、主導變法,又提拔歐陽修、餘靖、王素和蔡襄為諫官,針對北宋出現的土地兼併、三冗等現象進行改革,新法由於沒有得到更多人的支援,因此失敗了,各項改革也被廢止,但是為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奠定了基礎

    五、對外戰爭

    在軍事領域,仁宗也有一定的建樹,在位期間西夏立國(李元昊稱帝)宋夏共進行了3次戰爭,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宋夏互有勝負 最終訂立盟約維持了近半個世紀的和平,另外仁宗在位期間,廣西儂智高叛亂,也被狄青平定。

    六、患病無子

    這個在歷史上是個懸案,史料記載,仁宗有不少子女,但最終只有4個女兒存活,不得已只能過繼了侄子趙宗實(宋英宗,後改命趙曙)給曹皇后撫養,

    七、汴梁病逝

    公元1063年,在位42年的宋仁宗病逝,全國百姓為之哭泣,數日不覺,甚至連遼國皇帝耶律洪基也抓住宋使的手大聲痛哭,仁宗最終傳位侄子趙曙。

    結論:宋仁宗趙禎在作者本人看來,在歷史上是一位有位的明君,無論在為人處世或治國方面,趙禎知人善用,軍事方面更是大膽打破宋朝祖制,信任狄青,平定叛亂,在為君方面,趙禎心胸開闊,虛心納諫,是仁宗盛治的締造者。

  • 20 # 時間的背後0

    仁宗之稱盛治,至於今而聞者羨之。帝躬慈儉之德,而宰執臺諫侍從之臣,皆所謂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王夫之《宋論》

    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論能力,他不如宋太祖雄才大略,論學問,他不如宋徽宗多才多藝,但論生前死後的名聲,他卻是宋朝十八帝中最好的,在位四十二年,執政寬簡,為人溫良,他把一個“仁”字,貫穿於治國安邦全過程,從而就有了北宋的仁宗盛世。

    太后聽政下的少年天子

    宋仁宗趙禎,天禧二年,被立為太子,繼位時,年僅13歲,卻沒有立即掌握國家大權,而是由劉皇后垂簾聽政,改元天聖,劉皇后成為宋朝第一位臨朝聽政的女性。她聽政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佞臣丁謂罷相,以王曾、呂夷簡為相,廢除真宗在世時的一系列迷信活動,又6次下令,嚴懲貪官汙吏,頒佈了《約束文武臣僚子弟詔》,湧現出范仲淹、王隨等一批廉吏。並對成都富商發明的用紙幣代替金屬貨幣的“交子”加以肯定,由國家發行,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但她後期寵信佞臣王欽若,又不重視軍備和邊防,給宋朝積弱局面造成影響。劉皇后親政長達11年之久,在這11年,猶如“二聖同朝”,權利實在劉皇后手中。直到明道二年,仁宗才開始親政。仁宗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秉性仁慈寬厚,親政後能尊賢納諫,實行忠厚之政。他雖不是一位胸懷大志的英主,也不是聲譽卓著的明君,但他確實算得上宋朝一位知人善任、有所作為的仁君。不僅諫官能上書言事,其他官員和士大夫都能暢所欲言,使臣僚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言論自由。

    勵精圖治,施行“慶曆新政”

    北宋王朝建立到宋仁宗年間,已經過去了五六十年,從北宋政府初期制定的各項制度暴露出各種弊端,造成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尤其以“冗員”“冗兵”“冗費”這三個問題最為突出。

    “冗員” 是指北宋的官僚機構龐大而臃腫,實行一職多官,官職和所管的實際工作分離,造成官員人數眾多,行政效率低下。“冗兵”是指士兵的數量大大增加,養兵的費用成為財政負

    擔。宋仁宗時,軍隊的人數已經達到140萬。士兵雖多,戰鬥力卻低下,對大遼和西夏的作戰都是敗多勝少。“冗費” 是指官員、士兵的激增導致國家財政開支大幅增加。同時,北宋統治者

    在對大遼和西夏作戰失敗後,常常用“歲幣”換和平,使國家的賦稅人不敷出。三者互相聯絡,再加上土地兼併現象十分嚴重,農民大量逃亡,導致農民起義不斷爆發,使宋仁宗感受到了前所

    未有的危機感。

    在此情況下,慶曆三年(1043年),慶曆元年,任用士大夫中頗有聲望的范仲淹為參知政事,杜衍為樞密使,韓琦、富弼為樞密副使,歐陽修為諫官。范仲淹獻上以整頓吏治、發展經濟、加強軍備為重要內容的各項措施,統計如下:(共有十項)

    宋仁宗對這些改革措施極為贊成,均被仁宗採納,頒佈全國施行。但這些措施限制了皇親國戚和大臣的特權,涉及他們的既得利益,遭到了部分舊臣強烈反對。加之歐陽修向仁宗獻上一篇《朋黨論》的文章,認為仁君“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這篇文章引起反對派的攻擊,並觸犯了皇帝的忌諱,因為任何皇帝都不會鼓勵臣下公開結黨威脅皇權。仁宗為了平息朋黨之爭,頒詔強調“至治之世,不為朋黨”。范仲淹、富弼上表自請辭官,出朝巡邊。仁宗以范仲淹為陝西河東宣撫使,富弼為河北宣撫使,新政從此夭折。由於這次政治改革是在慶曆年間進行的,史稱“慶曆新政"。

    雖然“慶曆新政”的失敗打擊了宋仁宗富國強兵、振興北宋的希望,但是,從客觀上講,它給後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提供了經驗,奠定了基礎,緩解了百姓的疾苦。

    重視商業,促進經濟繁榮

    城市和商業,是代表一個國家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中國的城市與西方的城堡不同,一形成就具開放性特點,是與商業的發展與時俱進的。中國的城市,不僅是國家或一個地區的行政中心,也是商業中心。繼唐長安以後,東京開封再一次成為世界矚目的經濟文化中心,成為國際上最大的明星城市。在宋仁宗時期,很是重視商業經濟的發展,仁宗便採用了很多的措施促進經濟發展。東京倚汴水建城,漕運四通。全國各地的商品可以運到東京來。商貿往來絡繹不絕。久而久之東京也就成為了天下富商大賈的聚集之處。

    商業繁榮,必然增加對貨幣的需求。東京奢侈品市場,據說“每一交易。動即千萬"。太宗時,一年鑄造銅錢最多時有180萬貫,鐵錢50萬貫。仁宗時,銅錢達300萬貫,鐵錢120萬貫。仍不夠用,於是出現了世界最早的紙幣一交子。 交子,是一種紙卷形式的信用貨幣,先在川峽一帶流通。 因鐵錢“小錢每十貫,重六十五斤。折大錢一貫,重十二斤,街市買賣,至三五貫文,即難以攜持”。故有交子。由於主持交子鋪的商家挪用吞沒現錢交子不能兌現引起爭訟。仁宗時,設交子務於益州,由官府發行交子。每界(期)發行額為126萬貫,準備金為36萬貫。交子以3年為一屆。屆滿,以舊換新。起初交子只在川峽流通,後推行到秦州。商業繁榮給朝廷帶來收入,宋商業稅率為3%,仁宗時1年的商業稅收即達2000萬貫。

    仁宗時,還出現了商品經濟的萌芽,推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以礦冶業為例,根據史料統計如下:

    由此可看出,銅510萬斤,鉛9萬餘斤,錫33萬斤,鐵724萬斤。除此之外時年產金15000兩,銀22萬兩。火藥、活字印刷也在該時期創造和投入使用。

    不得不說在仁宗的施政之下,這一時期的經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也為北宋空前繁榮的商業經濟做出了貢獻。

    廣施仁政,培育傑出人才

    仁宗對臣僚和儒生的仁恕寬容,在歷代皇帝中是很少見的。據《軼聞》記載,成都一老儒寫了一首反詩:“把斷劍門燒棧道,西川別是一乾坤”,成都知府將之報送仁宗請求懲辦。仁宗看後卻說:“這是老秀才急於想做官才寫的,可給他一個州郡司戶參軍做做,不必追究。”這反映了仁宗忠厚之政的風格。

    士與諸科合計239人,被稱為宋代科舉的黃金時代。因此,優秀人才輩出:

    政界有范仲淹、韓琦、富弼、文彥博、杜衍、薛奎、陳堯佐、包拯,以及活躍在神宗、哲宗時期的王安石、司馬光、趙撲、呂惠卿等;

    文學藝術界有歐陽修、張先、柳永、晏殊、梅堯臣、蘇舜欽、蘇洵、蘇軾、蘇轍、文同、趙昌、黃庭堅、曾鞏等;

    哲學和理學界有胡璦、孫復、介石、張載、周敦頤、程顥、程顥等;

    科學界有畢異、沈括、賈憲、蘇頌、王惟一、錢乙等;

    名將有狄青等。

    毫不誇張地說,仁宗一朝,人才鼎盛,眾才皆備,這些人才哪怕只是其中的幾個人,甚至某個人,放在另外一個時代,那個時代也會增色不少。猶如歷史好像鍾情仁宗似的,讓這些光輝千秋的擊粲巨擘全然彙集於他那在位的四十多年,使那個看起來沒有什麼大事件的朝代是那麼的溫馨和令人嚮往!

    總之,宋仁宗在位四十一年,仁政之下造就了“仁宗盛世”,在這個時期,在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方面都堪稱盛世。蘇軾曾經評論說:“仁宗皇帝在位42年,搜攬天下豪傑,不可勝數。既自以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遠者,又留以為三世子孫百年之用,至於今由賴之。”宋仁宗的功績可謂是福澤三代,為百姓詠唱。

    參考文獻:《宋史》《宋論》《朋黨論》《答手詔條陳十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二胎後老大特別黏著媽媽,心理學上怎麼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