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兔爺22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結晶.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執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 二十四節氣和黃道十二宮

    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 2 # 觀察員小宸

    二十四節氣誰發明的?說來話長了。

    比較靠譜的就是春秋戰國時代,就定出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之後不斷修改,到了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有官方記載上看最早的,是西漢時期的《太初曆》,第一次把二十四節氣編入曆法,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它還首次記錄了五星執行的週期,太初曆共使用了188年。

    另外古代制定律法,將節氣一直是國家朝廷去計算出二十四節氣的準確時間,來指導人們務農。

    二十四節氣根據什麼計算出來的?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地球繞太陽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太陽從春分點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年,一共360度。立春到立夏為春季,立夏到立秋為夏季,立秋到立冬為秋季,立冬到立春為冬季。

    二十四節氣的簡單含義:

    立春:春季開始。雨水:開始降雨。驚蟄:冬蟄甦醒。春分:晝夜平分。

    清明:萬物復甦。穀雨:雨潤百穀。立夏:夏季開始。小滿:麥類發芽。

    芒種:麥類成熟。夏至:熱夏來臨。小暑:開始炎熱。大暑:非常炎熱。

    立秋:秋季開始。處暑:炎熱結束。白露:天氣轉涼。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快要結冰。霜降:開始下霜。立冬:冬季開始。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雪量變多。冬至:寒冬來臨。小寒:開始寒冷。大寒:特別寒冷。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已經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3 # 字言字語吧

    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節令。它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轉指向確定,北斗七星迴圈旋轉,斗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攝提),每一旋轉週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採用“定氣法”劃分,即根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確定節氣;“定氣法”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1][2]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透過觀察天體執行,認知一歲(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二十四節氣”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3][4]

    經歷史發展,農曆吸收了干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曆法補充,並透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迴歸年,形成陰陽合曆,“二十四節氣”也就成為了農曆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4 # 雷子的文學分享

    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

    11月30日,中國undefined二十四節氣undefined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漢族勞動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執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古代國家、朝廷要負責制定律歷,計算出二十四節氣的準確時間,來指導人們務農。中國的天文曆法,歷來是太陰和太陽合參 ,以太陰記月,太陽記年。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是以公元記年的太陽曆,是根據太陽周天360度,執行365天制定的歷法,簡稱陽曆。

    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淮南子》一書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時間表

    24節氣是根據什麼計算來的: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

    二十四節氣的劃分,主要是根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年裡頭所處的特定位置,這樣來劃分的。一年轉一圈360undefined,每隔15undefined就是一個節氣。每個月有兩個節氣,一年12個月就有24節氣,每個節氣都是表示氣候或降水的變換。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立春到立夏前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為冬季。

    二十四節氣的簡單含義如下:

    立春:春季開始。雨水:降雨開始。驚蟄:驚醒冬蟄。春分:晝夜平分。

    清明:天晴草茂。穀雨:雨潤百穀。立夏:夏季開始。小滿:麥類飽滿。

    芒種:麥類成熟。夏至:熱夏來臨。小暑:炎夏開始。大暑:全年最熱。

    立秋:秋季開始。處暑:炎夏結束。白露:天氣轉涼。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將要結冰。霜降:開始有霜。立冬:冬季開始。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雪量增多。冬至:寒冬來臨。小寒:開始寒冷。大寒:全年最冷。

    這個undefined二十四節氣undefined,可是中華文化的智慧和科技的深厚結晶啊,是農耕文明的閃亮成果,在國際上有中國第五大發明的美譽。這次申遺成功的專案全名是:undefined二十四節氣undefinedundefined中國人透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undefined。中國正統的二十四節氣以河南為本。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執行制定的。

  • 5 # 心有猛虎丶細嗅薔薇

    很值得驕傲的是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並於2016年列為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優質名錄。

    二十四節氣是嵌入農曆當中的,早在商朝時期,古人就有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後來古人根據季節變化規律,增加了更多的節氣,到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就基本定了下來。

    比如在公元前104年,《太初曆》中就首次把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當中,並把迴歸年定為365.2502天,一個朔月定為29.530天,《太初曆》一共使用了188年,後來曆法又經過了無數次的修改。

    我們根據節氣的名稱,就能得知季節變化情況或者農作物的耕種情況,比如芒種我們就知道到了穀類播種的季節,大寒就知道以入深冬。

  • 6 # 大步向前奔跑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先秦時期開始訂立、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透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以下是無憂考網為大家準備的二十四節氣含義及來歷。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先把24節氣的名稱按次序列下,分為四組,每組又分為前後兩半: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7 # 劉石球16

    二十四節氣是怎麼推算出來的,誰發明的?二十四節氣最早出現在商朝。、節氣歌決,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種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人根據季節和氣候變化的規律,把一年天分為二十四個、節氣。

  • 8 # 吾乃李先生0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我國廣大勞動人民根據長期的經驗總結的,不是由某一個人發明的。

    我們現在經常把節氣當作一個詞,但在古代,中國人是將節和氣區分使用的。農曆與陽曆一樣,一年也是 12 個月,每個月中都有一個「節」和一個「氣」,古人稱位於月初的為節令,位於月中的為中氣,合起來才是我們所說的節氣。比如:在農曆正月裡,立春就是節令,而雨水就是中氣。除了這樣的劃分外,從每年立春開始,每五天為一候,於是每一個節氣(一個節氣約 15 天)可以分為三候。而所謂的「候」就是自然界動物、植物的變化或一種自然現象。以立春為例:「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zhé)蟲始振;三候,魚陟(zhì)負冰。」也就是說,立春出現的第一個自然現象就是春風吹拂,冰雪融化:第二個自然現象就是冬眠蟄伏的昆蟲開始活動;第三個自然現象是水底的魚開始遊向水面,儘管河面還有一層薄薄的冰。

    「候」是更加精確和具體的對農業生產的指導,也是先人智慧的體現。

    「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六氣為一時、四時為一歲」,這樣一來,一年就被分成了四季、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我們就在這樣充滿智慧又實用的歷法中度過了一年又一年。

    節氣不是依據曆法而定的,節氣是古人對太陽運動(相對於地球)的總結,是將地球公轉一週的時間等分為24份,反映的是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

    既然是依據太陽運動來總結的,那麼節氣在時間上必然符合陽曆,而不是陰曆。因為陽曆是依據太陽運動來制定的,而陰曆是依據月亮運動來制定的。這個可以類比另一個例子:農曆的十五一定是月圓之夜,公曆的十五號則不盡然。

    古人用的二十四節氣和今天我們用的並無差別,古人也非常清楚二十四節氣的原理,以及它和陰曆不符合這個現象,因此過去的歷書上會專門標註經過測算的節氣(這也是為什麼過去黃曆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沒有曆書,農民自己很難推算節氣)。也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中國傳統的農曆並不等同於陰曆,而是陰陽混合歷。

  • 9 # 鍾靈毓秀業有成

    二十四節氣是

    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

    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不是單單一個人的發明創造,

    是長時間人們

    總結歸納出來的東西。

    古人很早就重視觀察太陽,

    月亮的執行規律,

    並依其執行特點

    而創制了陰陽曆。

    夏朝時使用的夏曆,

    就是陰陽曆並用了。

    陰曆是以月亮執行規律制定的,

    陽曆是以太陽執行規律制定的,

    我國夏朝之前,

    就有人以土圭測日影,

    發現了“夏至至長,冬至至短”,

    “春分秋分,日亱平分”。所以,

    最先是先確定了“二分二至”,

    再得出“四立”:立春,立夏,

    立秋,立冬。然後推而廣之,

    而逐步制定完善成二十四節氣,

    一月一節一氣。

    到了漢代有《太初曆》才正式

    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

    也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與農耕有很大關係,

    可以依此而指尋農耕。

    二十四節氣是以太陽執行

    規律特點而總結創制出來的,

    反映了四季寒暑冷熱的變化。

    這是我國古人的智慧結晶,

    今天還在使用,

    我們應好好傳承。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

    頒佈的時間準繩,

    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

    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

    冷暖雪雨的指南針。

    在國際氣象界,

    二十四節氣被譽為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2016年11月30日,

    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10 # 博白明師苑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對天體觀測的完美體現,古人根據地球圍繞太陽轉的規律並在黃道與赤道(春分、秋分)交匯點劃分得出來的結果,地球圍繞太陽轉一圈是360°,當我們地球的太空之旅到達春分點時全球晝夜等長、太陽位置達黃經0°時開始,到達秋分點也正好達黃經180°

    而夏至當天晝最長夜最短黃經達90°,冬至270°,古人根據這個規律來劃分,觀察寒來暑往的氣候變化特徵來命名二十四節氣!古人還經過長期探索總結出72侯,每侯五天,三侯為一節,所對應太陽黃經走15°也剛好是15個地球日……至於是誰發明的這個無法考證得出結論的,只能說是我國古代先民的智慧長期對天體的執行觀測探索總結得出來的。

  • 11 # XGC上善若水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

    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鄧平,漢朝初期人。漢武帝時為官。

    漢朝時,中國曆法開始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曆法,曆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編寫了《太初曆》,之後劉歆作《三統曆》,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

    漢朝時,中國曆法開始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曆法,曆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編寫了《太初曆》,之後劉歆作《三統曆》,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之前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週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曆法。之後中國曆朝頒佈的歷法,均與太初曆大同小異;中華民國成立後,紀年採用西曆或民國紀年並用。

  • 12 # 文字拾荒人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的天文與人文合一的歷法現象,有著數千年的歷史。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天文曆法、自然物候與社會生活共同融入而創造的文化時間刻度。節氣是氣候變化的時間點,從遙遠的天體執行到近身的生活勞動,每一個節氣都是人們對自然的感知和對生活的體認。大致可判斷二十四節氣萌芽於夏商時期,以兩分(春分和秋分)和兩至(冬至和夏至)為首先出現的節氣;發展於西周至春秋時期,開始從四時形成八節(包括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最後定型於戰國至西漢時期,成為與現今版本相近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其實是一個“時刻”,而非“一日”。在地球的公轉與自轉中,由於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軸有23.5度的傾角,使得夏季正午時太陽仰角高度較高,冬季時較低,影響一年四季氣溫與季

    候。為了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為生活起居的參考,古代曆法學家於是規定: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箇中氣等分稱為節氣,此為二十四節氣的來源,這種節氣的制訂法稱為“平氣法”。然而由於地球繞太陽執行的軌道為橢圓形。離太陽較近時,地球公轉速度較快,較遠時則較慢,對當時制訂此曆法的中原地區而言,某些節氣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氣候狀況。所以從清代開始,才另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執行15度訂為一個節氣或中氣,現在的中氣和節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我們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它起源於我國的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並且透過長短來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西漢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裡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了。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首先,關於二十四節氣其他內容的記載始見於戰國時期的文獻《呂氏春秋》。《呂氏春秋》一書中已提到正式的節氣,此外書中還記錄了其他與節氣劃定相關的內容,比如“孟春紀”中的“蟄蟲始振”、“仲夏紀”中的“小暑至”“霜始降”等等,說明了節氣在完成了對於季節的劃定之後,開始向氣溫、雨量、物候等方面發展,最後才逐漸形成了二十四節氣 。

    其次,關於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記載也見於被確定為戰國時期編撰的文獻《逸周書 · 時訓解》,其中已經記有比較固定的二十四節氣名稱與序列 ,其內容與現今流傳的二十四節氣稍有不同。《逸周書》今見版本經過數次亡逸與修訂,從漢代到宋代增補了很多內容,但是其中“雨水”條目後有註文曰:“古雨水在驚蟄後,前漢末始易之”,這說明至少在西漢之前便已經出現了“驚蟄”和“雨水”的節氣。出現同樣問題的還有《周髀算經》,經考證其部分內容也是後代修補,但其中所記二十四節氣與現今流傳的版本幾乎完全一致,唯有“驚蟄”仍為“啟蟄”,有人因此考證《周髀算經》成書時代至遲不晚於西漢,而在此之前二十四節氣已經形成並基本固定。

    最後,時間、內容都比較確定的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記載主要見於西漢時期的文獻。《淮南子·天文訓》中對於二十四節氣的記載是比較公認的、沒有異議的、也是與現今流傳版本最為相近的文字資料,其中“白露降”到“白露”大致還能呈現出節氣發展變化的動態軌跡。此外,使用節氣注歷的發展也清晰地印證了二十四節氣形成的過程:“從已發現的漢代歷譜來看,屬顓頊歷的臨沂元光元年(公元前134 年)歷譜僅用冬至、夏至、立春、立秋四節氣注歷,太初改歷後開始用八節注歷,地節元年曆譜是已發現漢代歷譜中,用八節注歷的最早例項。從元康三年(公元前 63年)、居攝三年(公元 8 年)諸歷譜可知,太初曆一直沿用八節注歷。由敦煌遺書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十二年的歷書來看,用全部二十四個節氣名稱注歷,至遲不會晚於南北朝時期。”

    綜上所述,關於二十四節氣最終確定的時間,雖然確切的文字記載以漢代為準,但是其可上推至戰國時期,即一般認為在秦漢之前便已形成。而在從八節向二十四節氣的發展過程中,物候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如前文所述,包含有古老的夏代曆法成分的《夏小歷》即是一種物候歷,但由於其屬於月令系統,所以這裡的物候還多與月份進行勾連。到《呂氏春秋》的“十二紀”以及承襲於此的《禮記 · 月令》(即節氣發展到“四時八節”時段)中開始出現節氣與物候相交的記錄,仍與月令系統的“孟”“仲”“季”相關聯。後來隨著物候的進一步確定和豐富,直至《逸周書 · 時訓解》才開始正式以物候配節氣的記錄,其過程大致如下圖所示:

    二十四節氣發展過程簡圖

    如圖所示,二十四節氣在起源、發展到定型的過程中與我國傳統的月令系統的變化以及自然物候知識的發展緊密關聯起來,遂使得月份、節氣和物候逐漸配合成為我國傳統曆法中的重要部分。

  • 13 # 雲清雲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十二個月,一個月有三十天,五天叫“一侯”,三侯叫“一氣”,六侯就是“一節”。一年有七十二侯,每個月有一個節、一個氣,一年十二個氣十二個節,合起來共二十四個氣節。

    每月一個氣一個節,節等於這個圓的地球在虛空中轉動。氣是地球本身內在的放射功能,太陽、月亮跟自然界的放射是配合的。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小滿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曆》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 14 # 棲雁林

    二十四節氣是古時黃河中下游地區人民根據天象和氣象變化從事農耕勞作而制定的,在公元前104年西漢鄧平根據民間已形成的節氣和曆法整理出24個節氣,從此中華民族根據24節氣從事農耕也成就了世界上最成熟和先進的農耕文化和文明,也繁育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華民族。以下這首二十四節氣的歌謠也準確地體理現了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節氣和先人的智慧。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15 # 雷地文化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結晶.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執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 二十四節氣和黃道十二宮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 16 # 子易的小手札

    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陰曆、陽曆之分,單知道在中國用陰曆,在西方用陽曆。

    陰曆是按照月相來定義的,也就是以月亮繞地球一週為一個月,然後把那麼12個月(閏年13個)拼一起叫一年。

    陰曆的特點是月的意義,所以有十五的月亮圓。相反的,年就沒有意義(不是指文化),只是月的集合。

    陽曆是按照季節來定義的,也就是以地球繞太陽一週為一年,然後把這一年分成大致相等的12塊,每塊叫一個月。

    陽曆的特點是年的意義,所以每個時段的季節都差不多。相反的,月就沒意義了,只是年的均分。

    所以陰曆與陽曆都各有缺陷,而且是一個至今無法完善的缺陷,你會說誰更科學?

    在中國古代,對於陽曆的天文知識瞭如指掌,所以才制定了24節氣以跟地球公轉位置對應(每150一個節氣),所以才出現了節氣與陽曆日期能匹配、與陰曆日期卻無法對應的現象,至於有人因此提出陽曆更科學一說,純粹是曆法知識嚴重缺乏的表現。

    中國的舊曆法其實不是完全的陰曆,專業術語是“陰陽曆”。純正的陰曆是每12個月一年,所以若干年後會出現一月在暑天的情況。

    為了改變這種格局,中國就想出了閏月的方法,一旦陰曆日期超出季節一定範圍,就用閏月將之拖後,使之不會偏離太多,用個時髦的詞語叫“反饋”。

    而且舊曆法還加入了24節氣這種方式,巧妙的將陽曆曆法融入到陽曆中,大大的方便了農耕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節氣演算法通用公式

    通用公式=[y×d+c]-l

    y=年代數、d=0.2422、l=閏年數、c取決於節氣和年份。

    本世紀立春的c值=4.475,求2011年的立春日期如下:

    [2011×0.2422+4.475]-[2011/4-15]=4

    所以2011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4日。

    日期計算:

    通式壽星公式——[Y×D+C]-L

    Y=年代數的後2位、D=0.2422、L=閏年數、C取決於節氣和年份。

    21世紀立春的C值=3.87

    例如:2017年的立春日期

    [17×0.2422+3.87]-[(17-1)/4]=7.9874-4=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

    (注:計算結果只保留整數)

    二十四節氣”採用的是“定氣法”劃分,即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執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定氣法”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一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週而復始。

    “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陽曆範疇。它是透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現在使用的農曆吸收了干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曆法補充,並透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迴歸年,形成陰陽合曆。

    “定氣法”以太陽執行至黃經90°時為夏至,交節時也同樣是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它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一個週期作為一個輪迴。

  • 17 # 五十子

    挺簡單的!

    一、按太陽、地球、月亮三者執行變化和農時、農事實踐需要,觀測推算出來的。

    1.日照最長日定為夏至

    2.日照最短日定為冬至

    3.日夜相等的那天分別定為春分和秋分

    4.冬至到春分五個月圓缺定五節氣。其他三段依次類推各五個月圓缺定五節氣,以上共20節氣。再加上兩至兩分共24節氣。

    5.分節氣的目的是農時,農事。

    二、發明人:古人

    二十四節氣是眾多古人,歷經千年,不斷摸索,完善發明的!

  • 18 # Andy小小龍

    從地理角度分析,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在公曆中它們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二者前後不差1~2日。地球每365天6時9分10秒〔精確〕,圍繞太陽公轉一週,每天24小時還要自轉一次。

    由於地球旋轉的軌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陽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來講,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天文上就稱為夏至;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時稱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經到了夏、冬兩季的中間了。

    一年中太陽兩次直射在赤道上時,就分別為春分和秋分,這也就到了春、秋兩季的中間,這兩天白晝和黑夜一樣長。

    太陽直射點的活動規律為:春分(3月21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赤道0°,此後北移。夏至(6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北迴歸線(23°26’N)上,此後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赤道0°,此後繼續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南迴歸線(23°26’S)上,在此之後向北移動。

  • 19 # 妖玥涵君

    二十四節氣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不是單單一個人的發明創造,是長時間人們總結歸納出來的東西。

    二十四節氣,是指中國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

    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 20 # 副史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郎神是怎麼得到哮天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