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墨雅齋文化藝術
-
2 # doco一畫
這是個比較大的問題
首先,方法論。
方法論的部分分為成了兩個部分:1、主動學習;2、在生活中積累。
其中主動學習的部分,我想類比我們中學時代的語文學習,回顧一下語文課堂上是如何學習的,從而來闡述主動學習的方法論。
1、 精讀課文,分析課文(藝術作品分析)
藝術給人的感覺是感性的,但實際上背後是有邏輯的,沒有邏輯的創作一定不會是好藝術作品。就像是我們學生時代語文課上老師帶著我們分析課文一樣,作者說實用的每一個“意象”,每一個比喻都是服務主旨、表達情緒的。並非胡來。分析這些可以有助於我們理解作者的創作邏輯和表達的感情色彩。
藝術分析也是一樣的。很多藝術生,尤其是國內的藝術生非常不注重“藝術批評”,缺乏對藝術作品鑑賞的能力。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理論知識的匱乏,這一點我稍後會提,另外一部分從心裡缺少這方面訓練的意識。這裡有一個非常常見的偏見,就是認為藝術就是技術和一些非常淺顯的情緒、非常自我的表達。其實,藝術、尤其是當代藝術,如果永遠沉浸在“自我”,而不去考慮“觀眾”的話,很難稱的上是好的藝術品。同理,藝術生或者藝術家在觀看其他藝術作品的時候,也不能只停留在感性層面的研究,即“這個作品我喜歡/不喜歡”,而是應該去縱向的去調研藝術家的創作背景、創作動機、靈感來源,橫向的調研同社會時期的其他藝術作品、同題材的其他藝術作品,同藝術家的其他藝術作品,全面、立體、批判性的去評估、解讀和分析作品,才能有所收穫。
2、 大量泛讀雜誌、小說、雜文,摘抄名句(視覺經驗的豐富、視覺素材積累)
中學時代的語文課堂上,總有很多的參考書籍,老師也會要求我們訂閱一些雜誌、報刊、作文選,還要求我們寫讀書筆記摘抄“好詞好句”。其實在藝術感覺培養上,這種方法同樣適用。在國外的很多藝術院校裡,visual material的積累是對學生評估的一部分,這就意味著學生必須大量的去看展、看藝術家的作品,閱讀、分析作品之後從中找出對你有幫助有影響的視覺素材。這種“泛讀 + 積累”的過程對於視覺經驗的豐富是非常有幫助的。
具體的渠道:
1、 看展!(多看大師的作品)
現在國內的藝術展覽已經非常多了,除了少數“渾水摸魚”的“網紅展”之外,優質的展覽數量非常可觀,並且在數字化的今天,很多美術館還提供了數字展館,可以online瞭解藝術品。同時,國外像是泰特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等都有線上看展的功能,大家足不出戶就可以看到偉大的藝術作品。
2、 讀書!(讀經典著作)
這裡要回應我前文說到的,很多學生感覺在閱讀作品、對藝術作品進行批評的時候無話可說,無據可依,除了一點點感性的感覺之外,沒有其他的認識。藝術、尤其是當代藝術發展至今,它的解讀和欣賞無疑是有一定門檻的,這個門檻既包括了藝術史、藝術理論的相關知識,也包括了哲學、政治、經濟、社會學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參照。所以,豐富的知識背景其實對於藝術批評和藝術創作而言其實是硬實力的存在。
-
3 # 俏花旦
首先我覺得應該是觀察能力,藝術來源於生活,也迴歸於生活,說藝術的本質是生活的一種昇華和反饋,我們只有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觀察人觀察事,觀察我們生活中的環境,才能從中找到靈感,才能從生活中創造出的藝術。這種觀察能力不僅僅是看,而且有體會,需要自己身體力行的去體驗一些事情,比如說我們要拍一部紀錄片,就讓自己在這種環境中生存一週、一個月,甚至是半年,透過時間的積累來讓自己內心去體會別人的世界。同樣創作也是一樣的,我們要畫一幅畫,也要把這幅畫的素材從生活中找到,並且透過自己的思想,也讓我把這幅畫進行昇華,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其次,藝術需要有一顆敏感的心。這怎麼理解呢?做藝術的人往往心靈比較細膩,他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美,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事情,從這些事情中凝鍊出來的精華,從而用藝術的手法來表達出來,這是一個藝術家通常的手段,也是一個有藝術素養的人應該具備的能力,所以說我們搞藝術,一定對生活有敏感,有觀察生活中的細節,從細節中找到一些問題,從這些細節中發現一些人性的問題。
-
4 # 大冰說畫
非常非常的容易,就三步:
觀察——思考——表達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這確實是一句值我們所有學習、從事、喜好藝術的朋友們奉為經典的語錄!
達芬奇為了創作《最後的晚餐》,在貧民窟中生活了5年;正因為命運對貝多芬身體的無情摧殘,讓其彈奏出了與命運抗爭的《命運交響曲》;莫言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深刻而真實,難道能跟他在農村勞動長達10年,對農民,農務生活的真情實感分的開嗎?
所有史上的藝術家,都是在生活中攝取營養,來服務於各自的創作,日積月累方有機會走向神壇。如果沒有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與思考,如何能創作出打動心靈的藝術作品?
沒有日常觀察思考後的次次表達、次次記錄、次次默唸,又怎能積少成多,以量變完成質變,蛻變昇華呢!
所以,朋友!
如果想要提高對生活的敏感性從而完成自我在藝術之路上的蛻變,最簡單地方法就是:
細緻的觀察——全面的思考——準確的表達
-
5 # 李大源
我自幼喜愛書畫,這一愛好一直延續至今。文學愛好是高中之後,因讀了一些國內外的名著後,便開始躍躍欲試,詩歌、散文、小說都寫。無論是書畫還是文學創作,都要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對生活的敏感性。那麼如何培養這一特性呢?
一首先要正確培養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學習文學理論基礎,瞭解歷史人文。
二,注意留心身邊所發生的事物,學會全面細貭去感受,與大自然同呼吸,共命運,想別人之所想,思別人之所思。
三,要博覽群書,豐富自己閱歷。
四,要有一種韌勁,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精神。人不能好高騖遠,必須腳踏實地,培養自己對生活的敏感性,應該具備這些素質。
一點自我體會,不知當否?
-
6 # 詩夜城主
學藝術的人訓練自己對生活的敏感性
凡是對生活有很強烈的敏感性的藝術家或創作者,都能創作出具有現實主義題材的藝術作品,所謂“現實主義”就是反映真實的現實生活和社會狀況,也稱為“寫實主義”,這類作品在西方油畫藝術中常有出現,藝術家們都極為客觀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見解,
那麼,學藝術的人怎樣訓練自己對生活的敏感性呢?這“訓練”說來簡單,也說來複雜,畢竟“生活”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某種“技術活”,它存在許多不可控的因素,所以確切的說,我們是無法訓練自己對生活的敏感性的,只能多留心的去體驗生活。
所謂“多留心”,就是對外在的環境或事物,多去觀察、多去思考,對他人的言行舉止,多去換位反思,如果換成自己是否會做出對方那樣的言行舉止,會有怎樣的感受?會怎樣處理事情?簡單來理解,就是把別人當作自己,融入別人的生活當中,
學藝術的人要訓練自己對生活的敏感性,那種性格內向的人是極為容易提高自己對生活的敏感性的,還有就是那種有邏輯思維、哲學思維的人也容易提高對生活的敏感性,凡事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要注意的是“敏感性”不是脆弱的“玻璃心”,而是洞察能力、認知能力、感悟能力。
-
7 # 小驢書畫
訓練?
學習藝術,比如繪畫,訓練對生活的敏感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寫生,去寫生,去寫生。
學音樂呢,就是去採風,去了解大自然,瞭解生活,讓環境讓人文給予你最直接的觸動,去描述描繪你想要表達的外在。
其他藝術也是一樣,不能閉門造車。用心體悟,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這是最簡單最直接,卻最行之有效的“訓練”。但是難就難在,首先要有一顆善於體察的“心”,要時刻保有對自然,對美好事物的一份感動,這是最簡單的,因為有了“心”一切都將自然而然的發生,被自然被外物感動,繼而產生想表達的心境。
所以想要“敏感性”先要善於感知美好,被美所打動。
-
8 # CuBe小選子設計師Vlog
1.打好紮實的美術基礎
2.多采風,出門走走你會發現很多美的事物
3.多看展覽,提升自己
-
9 # 方暢怡
藝術家對生活,都普遍具有優於普通人的特殊敏感性,和創作的靈感。畢加索曾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看來在生活中發現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裡所指的”美”並非是大家所看到的,鮮花,孔雀,美女和美景的實像,而是對物件內在審美元素的理解和重新組合的能力。如:印象派畫家們,他們經過了古典寫實的色彩觀察,發現生活中看到的色彩,並非是物體的固有色,而是因為光對固有色的作用而產生的,沒有了光就沒有了色彩,又因為光是變化的,所以色彩也應該是變化的,流動的。他們開始用點畫繽紛色彩。如:後印象派”梵高”的創作畫面,筆觸排列短而賦予動感,多為燃燒的色彩。
克里姆特是位獨具藝術個性的繪畫大師,他認為“只有透過藝術,不斷滲透到生活中去,藝術家才能找到基礎,取得進步”的觀點,與他的藝術實踐證明,他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是相當敏銳的,這正是他在藝術創作上取得成就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綜上可見,不論是印象派,還是具有裝飾趣味的分離派等藝術家,他們用經典的作品告訴我們:藝術貴在深入生活,觀察生活,科學思考,不泥古法,勇於嘗試。
圖3 無錫市小神筆美術館 陸之梁(臨摹畫)
-
10 # 雙修梅
學習藝術我們只有對生活產生敏感性才能創作出好的藝術作品。藝術源於生活確高於生活,也就是我們把生活適當的讓藝術化一些,單調的生活需要我們去增添些藝術氛圍。
首先我們得學會發現我們生活周邊的美好人和物,將自己多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比如走進鄉村、感受大自然、融入樸實民風民俗,參與勞動中來。
其次就是多學習和欣賞前輩們表現生活情景的優秀藝術作品,讓我們從作品中得以啟發。
最後我們要時刻保持住對生活充滿熱情,充滿希望!
-
11 # 北京重彩國際
藝術源於生活,不斷的在生活當中提煉經典,是藝術家不可或缺的。人們習慣於對生活具有平常心,但是藝術家可能不同,會具有優於常人的特殊敏感性,創作靈感因此而生華。
就中國畫的創作而言,除了筆墨技巧的熟練,還要在現實生活中體驗,比如寫生。畫人物畫的要到民眾當中收集素材,鍛鍊觀察力,創作賦予表現人物形象的內在精神面貌。山水畫畫家要有對自然山水的體驗,以現代人的思維方式觀察自然景物,最關鍵的還要創造藝術上的不同。畢加索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清代山水畫家石濤也說:收盡奇峰打草稿。說明體驗生活對藝術家的重要性。
我們發現當今很多作品缺失藝術靈性,在製作方面下的功夫過多,給觀眾的印象好像是能工巧匠的產品,內涵缺失,美的含量確大大的降低了。所以美術作品不耐看,不能夠吸引人。還有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就是當今整體美術作品的平庸化正在擴大,藝術的個性以及藝術表現力一般化。美術家提高修養和深入生活太少,或者對生活理解的還不夠,才出現了作品創作上的諸多問題。藝術創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要認為技術能夠解決藝術上的一切問題。關於藝術的創造性問題,時刻擺在我們的面前。關於如何發現”美”,並做到把內在美和外在的美統一融合,永遠是藝術家窮追不捨的課題。在審美元素創新組合的能力方面,需要不斷的積累經驗,總結經驗,完善經驗。從我個人的藝術創作感受上,我認為:在寫生當中感悟,在生活當中發現,以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來認識藝術,藝術創作並非是拿來主義。挖掘自我的潛能,提高藝術創作質量的有效動力,不斷的提高自我修養至關重要。
-
12 # 穀風美術
藝術是對生活的反映,生活也是藝術的載體!我們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事或人,都需要有一種正確自然的態度,其實我們可以把與人與事的態度看成是我們面對生活所需要的敏感性。
因此無論我們是否學藝術都需要一種面對生活所需要的態度,而這種態度一定是非常自然的狀態。這也是我們體現對生活敏感的最好佐證!
我們在平常與人交談時,一定會很在意別人的看法,會關注別人的感受,觀察別人眉宇間肌肉的變化。
-
13 # 憐兔個兔子
我是學習舞蹈的,所以我就個人的方式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核心詞為觀察,以下將具體敘述。
因為我還是挺喜歡舞蹈編導的課程的,所以通常在作業創編環節上我會選擇屬於自身而異於他人的身體表現形式去發展舞蹈內容,這也就源於平時對生活的觀察與積累了。
觀察人的肢體語言。在生活中我們能遇到很多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發生在他人身上的。人在人際交往中的情緒與狀態帶動出了人不同的肢體語言,這裡我們要知道人的各類器官的資訊吸收率中視覺的佔比高大83%,所以我可能會觀察一下,人的個體基於情緒的帶動所引發出的肢體而形成的身體語言的表現,然後回去之後會先把動作模仿一遍體現在自己的身上,再對動作進行延伸與加工。同樣在生活中,我們也能觀察到許多的事物,這些事與物就構成了我們創作的素材。
從“事”中提取藝術表現的背景。我喜歡觀察生活,喜歡去記錄生活,坐公交時我也喜歡觀察窗外那些形色的人們。我依然特別清晰地記得在我去上大學的第一個月的一個週末的在公交車上所看到的情景,透過窗戶玻璃我看到了一個在紅綠燈前的車陣中穿行的老人。這個路口的紅綠燈很長,有兩三分鐘,一到紅燈車流停下的時候,這個老人就會拿著一個雞毛撣子主動去幫別人撣掉車前的灰塵。有的車主會讓老人認真撣完灰塵給他一些錢,而有的車主則在老人的撣子一碰出車蓋的時候就馬上讓他走開。每一件事都值得引發我們的思考,人與人,尊重與被尊重,生存與尊嚴……在觀察完後我會第一時間開啟手機的記事本,把事件與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記錄下來。從“物”間感受物的質。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實物。感受體現在人物身上就是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徵、人物特點、品格品質等;體現在實物身上就是感受這個物品的質感、手感,觀察這個物品的線條流動與走向所呈現出的視覺效果與表達出的內涵。仔細分析這些也能加強對藝術作品的塑造。總的來說,想要訓練自己對生活的敏感性就多去觀察吧,因為觀察也是一種感知能力的訓練。 -
14 # 藝軒沙畫
學藝術的平時應該如何訓練對生活的敏感呢?我認為平時可以這樣訓練:
一、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是取之無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只有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才能理解生活,理解生命,才能豐富自己的閱歷。我們要關注生活與情感,生活與創作、生活與視覺、生活與修養、生活與審美等方面的緊密聯絡。我們要熟悉環境和熟悉人,透過現實生活引發出創作慾望和想法。
二、注重觀察和體驗。學藝術要處處留意生活,觀察生活。要保持好奇心,要異想天開,養成其思別想的習慣。要善於捕捉有價值的資訊,在頭腦中過濾,結合自己的體驗感受,嘗試透過藝術形式表達出來。以新的審美角度觀察生活,對觀察有敏感性,從形式的框架中體察物件的韻律美。
平時多注重這樣的訓練,日積月累就會提高自己對生活的敏感性。
-
15 # 人類教育
一,觀察。仔細觀察一件事物,你會發現很多東西可以描寫,可以創作。
二,多讀好書,尤其是專業性很強的書籍,對你藝術創作非常有幫助。
三,上網查詢最新藝術趨勢。
-
16 # FR繪畫
藝術是美妙的。
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我們可以在歷史潮流中看到範例:印象派要求畫家能在瞬間光感下依據自己腦海中處理,將畫面展現出光與色的極致。
如何提升自己對生活的敏感性?
第一階段:豐富閱歷
那就不得不說一下天賦了。
有的人不信這個,但有的人卻是就有,他們能輕易感受到音樂的變化,對顏色極具敏感,他們彷彿天生能和我們看不到的“藝術”溝通!
而我們大部分人沒有天賦,但我們也能看,能聽,能去感受。透過看不同的歷史遺蹟,不同的人文,用心感受一段美妙的音樂,臨摹熱愛大師的作品,我們就會在這個過程中極大的提升一種能力:觀察。
這些優秀的作品都附有一些相同的“誘人”氣質,導致我們感官因此變得越來越嚴苛,它迫使我們去尋找更優秀的,更壯觀的藝術品!
第二階段:尋找。
對藝術的熱愛,觀察能力的提升,讓我們對優秀的藝術波動惺惺相惜。
一段奇妙的聲音,突發奇想的搭配,一個市井中的定格,反覆尋找,反覆思考,反覆重生。
第三階段:沉澱
精彩的旅程,大起大落的一段時光,還是勤勤懇懇的日夜創作,都不得不學會破而後立,杯子裝不下了,是時候打破了。
打破杯子,也是自我否定的一段過程,迷茫,機械的生活,只有熱愛藝術的人,才會去思考,才會一次次沉澱,最後看到希望。
說到底,提升對生活的敏感,不過是提升對藝術的敏感。
-
17 # 周學良老師
先說結論:無法訓練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對這個世界的感知的進化的邏輯是有跡可循。但是感知的能力卻是寫在我們基因裡面,我們無法讓它消減掉一部分,也沒有辦法透過人為的方法再增加一分。從簡單的能感覺到溫度的冷暖。到慢慢去感受天的藍。火的紅。油菜花的黃。這一系列的感知進化,我們何曾使用過一絲訓練。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接受社會次數的增多。生活當中的險惡與誠善逐漸的提醒我們,我們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存在的人。我們開始認為自己是有思想的,有情緒的,世界與眾不同而我們是萬物靈長,而在這個過程裡,我們沒有主動的訓練。
正如在凜冽的寒冬裡,一碗媽媽做的熱氣騰騰的餃子,讓我們既感受到了母愛,也感受到了溫暖。而在自己生活當中遇到挫折和失敗之後我們不由自主的懊惱和悔恨,甚至流下眼淚。看到那些英雄們,我們會難掩景仰之情。我們能感受到舞蹈者身體的美。也能夠感覺到農民兄弟勞動中沉重的美感。南方小橋流水的美。北方粗獷大氣的美。這一系列的感受。我們需要機緣巧合。和我們設身處地的參與。所以作為藝術類的學生,在我們的創作中需要帶有更多的情感色彩,我們能做的是多去感受,盡力的去感受。把套在自己身上的那一層蛹剝離開。走入現實生活,走進人民群眾。
雖然根本無法訓練,但在我們內心深處,基因程式碼最深的那一行,我們天生是帶有這樣的敏感性的,我們要做的是將自己原本就有。能夠做到的部分去誘導。激發出來。
-
18 # 江南詩詩
學藝術的人,其實是有情懷的人。比如從小的家庭文藝薰陶,文化的滋養及圈子的薰陶,都是讓我們對藝術有著潛移默化的愛好。
如果想讓學藝術的人對生活更加的有敏感性,那麼應該從我們身邊的一人一物,一花一草開始觀察起感受起,賦予我們身邊的每樣事物愛心責任心,試著去養一些花花草草,或者小動物,都會培養我們對事物更加深刻體會美好的感覺。
藝術源於生活,藝術離不開生活,生活中也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們去轉換成藝術品!藝術品只有我們用心用愛傾注精力,這樣的藝術品才具有精神價值和文化價值!
-
19 # 澳新飛馳
藝術源於生活,所有一切的藝術都離不開生活,所以應該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花一草一木開始創造藝術,發現藝術,使自我不斷的創造出對生活的敏感度。
-
20 # 侯萬祥Show
從色彩角度來看,其實冥冥之中已經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敏感了,看顏色的角度和立場也不一樣了,因為色彩的顏色的種類繁多,時間長了自己就會變得越來越敏感,所以不用刻意的去在意,因為已經不一樣了
回覆列表
有個過程和生活閱歷。多參與社交活動,博覽群書,遇事情多反向思維,跳去自我空間,觀察事物,同向分析和反向分析,綜合和單一分析,大小,明暗,長短,虛實,古今,中外,好壞,方圓等等,總之,要用不同尋常的視覺發現生活美的東西和醜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