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多彩紀錄

    袁紹出身於東漢末年的名門望族,素有“四世三公”之稱。如此顯赫的身世,給袁紹帶來了很大的資本,同時也養成了一副紈絝子弟的問題。

    問題一:優柔寡斷

    袁紹其人,舉棋不定,這是他的一大缺陷。官渡之戰前夕,袁紹的幕僚正在討論是否攻打曹操。郭圖和審配極力主張討伐曹操,田豐和沮授則是認為時機未到,表示反對。兩派意見,僵持不下。其實,袁紹幕僚出現兩派意見很正常。兩派人分別列舉了自己的觀點,分析了打與不打的利弊。最終如何抉擇,考驗的是領導人物的決斷能力。然而袁紹表現出來的卻是猶豫不決,可見他是一個缺乏魄力的領導。

    問題二:外寬內忌

    官渡之戰前夕,田豐認為時機不到,極力反對攻打曹操。袁紹一怒之下,把田豐關進地牢,打算勝利之後再來處理田豐。

    結果袁紹大敗而歸,獄卒趕來向田豐賀喜。頭腦簡單的獄卒認為,袁紹沒聽田豐的建議,導致戰敗,這回應該釋放田豐了。

    誰料田豐聽聞袁紹戰敗,即刻預測到自己死期已至。田豐太瞭解袁紹的性格,假設袁紹得勝歸來,一高興,說不定會原諒田豐,如今袁紹大敗,無顏面對田豐,肯定痛下殺手。結果也正如田豐所料,袁紹很快派人賜死田豐。

    問題三:不善於籠絡人心

    官渡之戰前期,袁紹派遣大將顏良領兵攻打曹操。曹軍將領無人能敵,損失慘重。於是曹操讓關羽出戰,斬殺了顏良。

    袁紹聽聞斬殺顏良的武將赤面長鬚,和關羽很像,於是要問罪劉備。劉備說天下赤面長鬚者那麼多,如何確定斬殺顏良的武將一定就是關羽?袁紹耳根軟,放過了劉備。

    袁紹很快又讓大將文丑領兵出戰,關羽又把文丑斬殺了。這次袁紹軍中的人看得很清楚斬殺文丑的人便是關羽,劉備百口莫辯。誰料劉備這個危機處理大師靈機一動,他跟袁紹說,你損失了兩員大將,我只要給關羽寫一封書信,保證他馬上來投靠你。袁紹聽後,喜出望外,激動地當場說,得到一個關羽,遠勝於顏良文丑兩人。

    顏良文丑跟隨袁紹多年,屢立戰功,關羽目前還是一個敵人,剛剛造成袁軍的損失。袁紹如此喜新厭舊,肯定讓很多幕僚心寒。

  • 2 # 漂泊遠方的刺蝟

    “曹袁一家”為初平-興平-建安年間最關鍵的政治線索及衝突淵藪之一,但長期以來被人們忽視,田餘慶先生曾對曹袁關係做過專題研究,可惜的是時值文革,落腳點多在儒法之爭上,概念先行在所難免。新時期田先生並未繼續這一課題的研究,令後學相當遺憾。方詩銘先生曾撰文數篇論述前期曹袁關係,分析相當精彩,可參讀。我這裡擬用time line的形式,將這種關係的演化及消亡作簡單展示,並在其後附有簡單評述及資料來源,以求讀者諸君有感性認識。

    由於年份後附有曹操與袁紹在該年的年齡,而袁紹生年史無明載,所以略做說明:初平元年(190年),魏書載:“紹復使人說太祖曰:‘今袁公勢盛兵強,二子已長,天下群英,孰逾於此?’”可見次子袁熙該年應已弱冠,即年齡在20歲以上,以袁紹18歲生長子,20歲生次子為下限,則該年他最少38歲,即生於150年,長曹操(155-220)5歲,因為此處的估算是下限,真實年齡應該稍長。故採取通行說法,取袁紹生於146年即本初元年(該年號僅延續一年)。

    建寧二年(169),曹操15歲,袁紹24歲

    曹操上洛,入太學,開始與袁紹的交往。

    《續漢書》雲曹操曾為諸生,而太學生入學一般在15-20歲,考慮到曹操20歲已出仕,且曹操曾為竇武、陳蕃(168年死)翻案而未及李膺(169年)等人,則入太學時間應在169年初。詳見萬繩楠《廓清曹操少年時代的迷霧》。

    該年袁紹正在洛陽為繼父守孝,實質為觀望政治局勢,並營造屬於自己的政治網路。《後漢書》曰:“既累世臺司,賓客所歸,加傾心折節,莫不爭赴其庭,士無貴賤,與之抗禮,輜軿柴轂,填接街陌。內官皆惡之。”青年學生曹操也是袁紹的追隨者之一,並建立了相當親密的關係。曹操與袁紹年少交遊的軼事發生地點均應在洛陽,時間即在此時。

    熹平三年(174),曹操20歲,袁紹29歲

    曹操舉孝廉出仕,任洛陽北都尉,不久去官。後回譙郡觀望局勢。

    透過舉孝廉的形式步入仕途從側面說明,曹操在太學學習期間,心思很可能沒有真正放在學習上。在這一時期,曹操成為黨人集團的重要成員之一,在前臺活蹦亂跳,頗為積極。袁紹則繼續隱居洛陽,開始成為這一集團的中堅力量。這一集團的關鍵成員還包括張邈等人。

    光和七年(184),曹操30歲,袁紹39歲

    黃巾起義,曹操從徵,後任濟南相。袁紹被何進重新徵召。

    中平五年(188),曹操34歲,袁紹43歲

    東漢置西園八校尉,曹袁俱在其列,兩人再次見面。

    顯然,在斷裂與崩潰之中,舊有秩序已無法維持。此時袁紹心中已粗具政治規劃的藍圖,也就是透過“霸主”的跳板而最終建立新王朝,當然,此時這種規劃還是一個模糊的影子。至於曹操,可能現在還在對“漢徵西將軍”抱著一線希望。但是,兩人的關係仍然是親密的,並以袁紹為主導。

    中平六年(189),曹操35歲,袁紹44歲

    靈帝崩,袁紹召董卓入京誅殺宦官,但董卓依靠軍事力量把持朝政,袁曹均逃出洛陽。

    招董卓入京為袁紹在政治上的重要失誤,原因是黨人集團眼裡揉不得沙子,而對現實政治了解淺薄。袁紹錯誤認為自己可以控制董卓,事實上黨人那點軍事實力(包括袁術的禁軍,這也是一個關鍵人物,可惜他比袁紹更加激進)在虎視狼顧的涼州軍事集團面前根本不夠看,一引入外軍就是破壞遊戲規則了。當然,槍桿子裡出政權是亂世的政治邏輯,有很多人可能還沒轉過彎來,但體會到這一點對袁紹和曹操都是非常重要的。

    初平元年(190),曹操36歲,袁紹45歲

    天下州郡興兵討董,以袁紹為盟主。盟軍大敗於徐榮。

    曹操在關東義兵中的地位具有雙重性:表面上他的地位相當低微,因為此時他並無官方名分,實質上是以私人身份召集義兵的。聯盟的核心力量是被董卓任命的關東郡守,關鍵人物有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等。但實際中,因為與袁紹親密的私人關係,他得以進入決策層,並主導了汴水之戰。這場戰爭並非一般印象中的曹操獨自追擊,事實上關東軍動員力量相當大,張邈、孔伷、鮑信的軍隊都有參加的記載,其中光是鮑信即有“徒眾二萬,騎七百,輜重五千餘乘”。另外,案《臧洪傳》可知,袁紹肯定也參加了此戰:“袁、曹二公與卓將戰於滎陽,敗績。”

    這次軍事行動的失敗給了關東軍極大震動,也令曹操在關東郡守間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置酒高會”等是汴水之戰的結局,而非導因,這一點是需要注意的。同時,曹操的軍事力量也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此時完全倒向袁紹已成為他必然的選擇。於是便出現了《武帝紀》中“太祖兵少,乃與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刺史陳溫、丹楊太守周昕與兵四千餘人。還到龍亢,士卒多叛。至銍、建平,復收兵得千餘人,進屯河內”的情況,袁紹此時駐屯河內,所謂“進屯”的實質其實是依附。

    初平二年(191),曹操37歲,袁紹46歲

    袁紹劫持韓馥,奪冀州,表曹操領東郡,謀立劉虞。

    在聯軍破裂前,曹操和袁紹有一次著名的對話,袁紹表示自己要“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曹操則認為“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聯絡到當時的背景,顯然,當時曹操還沒有獨立的戰略規劃,只能以一些套話相對。袁紹的計劃則以河北為基礎,所謂“南向以爭天下”,關鍵當然是關東之地,袁紹選定的代理人是曹操。至於此時仍然把持在董卓手中的關西朝廷,袁紹從來就沒有正式承認過,這一分歧後來成為曹袁分手的關鍵所在。

    曹操以討伐黑山軍為名義,領軍進入東郡,並在這一基礎上獲得袁紹的正式表徵。東郡雖在河南河北各有領土,但曹操的治所東武陽卻在河北,該年曹操的軍事行動亦侷限在河北,甚至曾一度進入冀州征討挾持張揚背叛袁紹的匈奴單于於夫羅,袁紹該年亦從河內回師討伐張揚(“張楊蹈藉冀域,臣乃旋師,奉辭伐畔”,《建安元年表》),雙方合作可謂親密無間。但是,與此同時,袁紹在關東另立以劉虞為首的新朝廷的計劃遭到了曹操的反對,兩人的嫌隙亦開始萌芽。

    初平三年(192),曹操38歲,袁紹47歲

    劉岱敗死,鮑信迎曹操任兗州牧,曹操組建青州兵,旋與曹操合併,徵陶謙、劉備。

    青州黃巾軍在該年擊殺劉岱,取得軍事上的突破性進展,這對專注於廓清河北的曹操、袁紹來說是一個非常突然的事件。這個突發事件給了曹操非常好的機遇,恰好舊友鮑信發出邀請,於是曹操順理成章地進入兗州,擊敗黃巾,組建青州兵,實力有了突破性的增長。但是,這種增長的基礎並不穩固,原因是陳留太守張邈在曹操強大的軍事力量之側感到威脅,而鮑信引曹操入兗州是建立在私人情誼上的個人行為,曹操並未獲得兗州豪族的普遍支援,如王匡的反曹事件即為明證。而一般擁漢士族雖然因曹操在關東義軍中持激進動議而對他尚存好感,但袁紹對關西漢室的離心傾向日趨明顯,這使作為袁紹黨羽的曹操的威望也在磨損之中。

    曹操自獲得兗州之日起就面臨多方勢力的夾擊,其中有袁術挾持劉協任命的傀儡兗州刺史金尚,公孫瓚任命的兗州刺史單經,陶謙亦曾攻入兗州南部。這涉及到另一個大背景,即袁家兄弟在討董結束後在政治上正式分道揚鑣。相對於袁紹的另立朝廷計劃,袁術在這一時期以關西皇統追隨者身份者出現,不僅得到漢室正式任命(左將軍),更透過經南陽北上的武關道與漢室建立緊密聯絡。在這一時期,得到漢室任命的還有劉表,不過此人並無深度捲入二袁鬥爭的政治野心。更為關鍵的人物是以前將軍督幽、並、青、冀四州的公孫瓚與徐州牧陶謙。在這一時期,曹操與袁紹合力對陶謙的作戰正是這一形勢的客觀反映(《武帝紀》:“袁術與紹有隙,術求援於公孫瓚,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乾,以逼紹。太祖與紹會擊,皆破之。”),這種行動也導致了曹操進一步失去兗州士大夫的支援。

    初平四年(193),曹操39歲,袁紹48歲

    曹操初次東征陶謙。劉虞被殺。

    興平元年(194),曹操40歲,袁紹49歲

    曹操再次東征陶謙,兗州發生大規模叛亂,呂布入主,曹操回師,雙方展開拉鋸戰。

    曹操東征陶謙是一次非常典型的代理人戰爭,同時當然也是保衛自己的利益。袁紹派出自己的人馬助戰(目前已知的是朱靈),公孫瓚也派出劉備和田楷,曹操一方,戰略目的為解除兗州東部的威脅,必要時可進一步控制徐州。這兩次東征都打的非常慘烈,最終被張邈的叛亂所打斷。

    張邈與曹操的矛盾是結構性矛盾,雖然自曹操入主兗州以來兩人表面上尚屬和睦,但是袁紹和張邈的政治分歧與“袁曹一家”的事實令這種矛盾客觀一直存在。另外,袁紹個人並不願意見到曹操在控制兗州的同時進一步聯合陳留的張邈,以致尾大不掉,所以反覆以殺張邈作為試探。曹操自得到青州兵的軍事力量以來,個人的野心亦隨之膨脹,脫離傾向開始日趨明顯,因此採取拖延戰術。而張邈在強大的壓力下難以支撐,故而在陳宮的遊說下選擇反叛,其實是客觀上去掉了曹袁之間的阻礙,鞏固了曹袁一家的關係。當然,這種反叛的背景還是擁漢派士大夫們對曹操的極度失望。

    在這種情況下,袁紹親自出兵幫助曹操爭奪兗州,戰爭最後結果是呂布失敗,退向徐州。呂布不西歸河內而東奔的原因,應該為袁紹此時已控制東郡,這從袁紹在這一階段任命臧洪為東郡太守可得到旁證(前任為曹操任命的夏侯惇)。兗州之爭後,袁紹和曹操的關係進入了新的微妙階段,一方面,雙方的關係因為共同的軍事行動及張邈勢力的消滅再次得以深化,另一方面,隨著勢力的擴大及雙方野心的增長,原有的關係又有了調整的必要。只不過,袁紹一方努力的目標是令曹操成為類似將校地位的屬下,曹操的目標則是成為獨立的勢力。如《武帝紀》載:“於是紹使人說太祖,欲連和。太祖新失兗州,軍食盡,將許之。程昱止太祖,太祖從之。”這裡的“連和”是委婉的說法,實質是袁紹欲將曹操徹底收為一員將領。而程昱的具體說辭是“今聞將軍欲遣家往鄴,將北面而事袁紹”,這顯然是袁紹的理想規劃。

    興平二年(195),曹操41歲,袁紹50歲

    關西朝廷東歸,曹操被冊封為兗州牧。

    建安元年(196),曹操42歲,袁紹51歲

    曹操擊敗白波賊,迎接獻帝都許昌。

    隨著劉虞被公孫瓚的殺死,袁紹的廢立計劃宣告徹底破產。解決兗州事件之後,皇統何去何從再次擺上日程,這個階段,袁紹新的政治構想是在承認關西朝廷,自己治理河北的兩大前提下,透過得力的代理人來遙控朝政,袁紹選中的代理人當然是曹操。恰好在此時,在涼州軍事集團發生分裂的背景下,劉協在董承、楊奉的保護下得以東歸,這給這一政治構想的實施帶來了絕好的機會。

    但此時的曹操已不再是洛陽城中的懵懂少年,接納了以荀彧為首的潁川士人集團之後,他已對未來有較為明確的規劃,其中承認關西朝廷,“挾天子以令諸侯”為其中的關鍵一步。恰好此時,面對黃巾軍的軍事打擊,漢朝朝廷存在著依附外將的必要性。但首先發出召喚的呂布因為糧盡而無法到達,張揚則在將劉協迎回洛陽後馬上引返河內,在不得已之下,朝廷承認曹操控制兗州的地位,向曹操丟擲了橄欖枝。這不能不說是洞察了曹操與袁紹潛在內部矛盾的明智之舉,起碼在此之後,這個風雨飄揚的小朝廷又在名義上被承認了數十年。

    在曹操控制朝廷後,在都城的選址上,曹操和袁紹的衝突表面化了。《袁紹傳》載:“會太祖迎天子都許,收河南地,關中皆附。紹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袁紹讓曹操遷都鄄城的意圖當然是易於控制劉協,其實對於個人來說,鄄城要比許縣熟悉的多,兗州之變時這裡一度是曹操最堅固的基地,甚至他的家人也住在此處。這一次曹操之所以執意要定都許昌,還是因為他的脫離袁紹之心已日趨堅固,因此才有了之後曹操以天子的名義下詔責讓袁紹的事件。經過在天子一事上的衝突,“袁曹一家"的關係已無法繼續維持。之後袁紹專心投入對北方公孫瓚的作戰,曹操則廓清徐州,討伐袁術,兩人分別統一河北河南後,正面衝突就不可避免了。

  • 3 # 浮生若夢sk

    袁紹為什麼打不過曹操?袁紹也是三國時期有名的梟雄,但是在官渡之戰的時候卻讓曹操打敗,無疑是令人疑惑的。那麼,透過本文讓我們一起看看袁紹為什麼打不過曹操。

      袁紹打不過曹操的原因:

      1.既不徐圖發展以耗垮曹操,也不速戰速決,而是拖拖拉拉出兵,等到袁紹人到地方,曹操麾下大將樂進于禁早已大破袁紹別軍,兩大猛將顏良文丑也被曹操殺死,失了銳氣。

      2.不聽沮授勸諫,讓顏良文丑獨自領軍,因而先折兩員大將。

      3.並沒有與第二戰場的劉備協調配合,始終沒有大舉進攻策應劉備。

      4.妄想奇謀破敵,因而派韓旬奇襲許昌,反被曹仁擊潰。曹操攻烏巢時想要圍魏救趙直攻曹操大營,逼得張A高覽反水。

      5.用人而疑之,逼得許攸反水。沒有許攸的反水,也沒有烏巢的大火。

      6.曹操也確實厲害,軍謀韜略可稱三國翹楚。手下能人如雲。荀荀攸賈詡程昱郭嘉夏侯淵曹仁張遼樂進于禁都是當世奇才。

      這個盡起冀、青、幽、並四大州兵馬,擁有七十萬大軍的興兵征討曹操的袁紹,手下本來有許多有本領、有能耐的勇將,比如張A就是一個武藝精純、身懷絕技,能獨當一面的猛將。

      但他不用張A來守屯糧的烏巢,卻將一個嗜酒如命的淳于瓊派到了這個極其重要的崗位上,怎能不誤事。 其次,袁紹不用良才,更不採納良謀,怎能不失敗,怎能不眾叛親離。

      田豐、沮授這些有謀略的忠義之士要麼被貶,要麼獲罪;還有張A、高覽這些勇將由於不被重用,一個個離他而去投到曹營。

      實力派謀臣許攸在關鍵時候(截獲曹軍情報後)向袁紹獻上的妙計不被採納,反倒遭到袁紹一通大罵,後來許攸投降了曹操,給曹操帶去了袁軍的一些重要的軍事機密情報。

      促成了曹軍實施夜襲烏巢的軍事計劃,使這場戰役出現了重大的轉機,從而一舉扭轉了戰局,使曹操這一弱勢軍事集團轉敗為勝。

      袁紹字本 初,汝南汝陽人。高祖父袁安官至漢司徒。在漢末逐鹿中原的群雄中袁紹聲望最高勢力最大若以其實力而論本可以稱雄於世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然而,在與曹操的交鋒中,他一敗於官渡,再敗於倉亭,遂使百萬雄兵,土崩瓦解,英雄事業,付之東流,自己落了個吐血而亡的可悲下場。

      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各地諸侯並起,董卓進京,大逆不道,脅迫漢獻帝,大家都對他不服氣。袁紹也和董卓鬧翻了。袁紹逃離洛陽,到渤海郡做了太守。190年,有18路諸侯一起討伐董卓。

      大家認為袁紹出身世家大族,應該當盟主。袁紹同意了。但他總是與其他人喝酒作樂,並不重視軍隊。過了幾個月,聯軍瓦解,袁紹取得冀州,實力漸漸強大了起來。當時黃河以北地區的人多數都投靠袁紹去了。

  • 4 # 呢空空

    很多人都說袁紹很蠢,有那麼多優勢還打不過曹操,其實這不但是太低估袁紹,也太低估曹操了!怎麼說袁紹都打敗過公孫瓚,統一大半個河北,易京之戰更是贏的漂亮。他最後會輸並不是因為他笨,而是曹操太強了。

    就說曹操在官渡之戰前,兩次破袁紹,斬殺顏良文丑後,曹操下令向後撤退到陽武,其實這就是曹操的計策了。陽武在濟水和黃河之間,袁紹等於就是背水為陣,後面有黃河阻隔,連補給都有了困難,袁紹的糧倉會被燒已經在此埋下伏筆了!濟水的上游是夏侯敦的主力,在下面是徐晃和張遼,最狠的是濟水比黃河好透過,徐晃可以隨時攻擊袁紹側翼和突襲糧道(後來徐晃截糧也成了重要關鍵)。又因為官渡地勢險要,袁紹等於是在不知不覺間吃了曹操的虧。或許有人說袁紹可以直接從河內進軍攻擊許昌,但夏侯敦的鎮守受曹操要防備這一手的。從這點來說,袁紹不是笨,而是曹操比他強太多了。

    好像有人說,他只要採納許攸的建議,派人從後面偷襲許昌曹操早完了。但是,這未免太高估許攸,也太低估曹操和袁紹了。其實袁紹早就派劉備和韓荀去抄曹操的後路,結果呢?被曹仁擊潰!這樣的小計策當然是瞞不過曹操的。當袁紹正因為自己的計策失敗正惱怒時,許攸又獻了這個主意上來,袁紹會接受嗎?

    所以,曹操能贏官渡絕非偶然,袁紹也並非是一般人說的那樣連計策都不採納,他遇上曹操,是他的悲劇啊。

  • 5 # 搞笑鹹魚君

    袁紹一生都在打勝仗,為何最後輸給曹操?只因他讓給曹操一份大禮

    袁紹一生都在打勝仗,幾乎沒有敗績,為何單單不是曹操的對手,最後輸給曹操?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他讓給曹操一份大禮。

    由於受《三國演義》電視劇的影響,大部分人對於袁紹的印象都停留在了官渡之戰:少謀,無斷,聽不進忠言,一個失敗者。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縱觀袁紹的一生其實都在打勝仗,可唯獨官渡大敗於曹操,隔了兩年病死了,就好像一個人打架,贏了99次,可卻在第100次被人意外的打殘了一樣,結果前程盡毀。

    袁紹雖然頂著四世三公的光環,可剛起兵的時候也沒有多少人馬,照樣過著仰人鼻息的生活,可是袁紹憑著自己的雙手硬是打出了一片天地。最初袁紹寄於冀州韓馥的籬下,結果袁紹用計輕易的讓韓馥主動讓出冀州,獲得第一塊地盤。而後,袁紹率軍擊敗青州的黃巾軍。接著親自率軍以少勝多擊敗公孫瓚。

    不久後袁紹又與袁術,公孫瓚同時開戰。在曹操的幫助下徹底擊敗北方的豪強,最後剩下唯一的對手曹操,結果在官渡被曹操大敗。袁紹一路走來順風順水,幾乎沒有敗績,難道是靠運氣嗎?顯然不是,袁紹是有實力的,並非庸才。那他為何偏偏就不是曹操的對手呢?

    這是因為此時天上掉下了一份大禮,可袁紹竟然將這份大禮拱手讓給了曹操。導致局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份大禮到底是什麼呢?公元195年,正當袁紹所向披靡,志得意滿,橫掃諸侯,如日中天的時候。漢朝的皇帝漢獻帝劉協正在四處東躲西藏,逃避董卓餘孽追捕,苦苦的尋找一個避難之所。

    而此時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收留皇帝,路過呂布的地盤,呂布因為糧草不足不敢收留。此時袁紹的謀士沮授立即提醒袁紹這是份上天掉下的大禮,應該趕緊接著,將天子接回,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一統天下。可袁紹不同意,他認為漢朝已經完蛋了,這個時候接天子回家就是個累贅,毫無益處,還得事事請示天子,麻煩。雖然沮授屢次提醒,袁紹依然不採納。

    結果曹操聞訊,趕緊派人將皇帝接回家,名正言順的奉天討賊。可以說漢獻帝這份大禮是袁紹活生生主動讓給曹操的。這個舉動雖然只是微妙的變化,卻徹底改變了局勢。大漢綿延400多年,天下士子之心依然心向漢室,很多名士投奔曹操,實際是忠於漢室的。譬如曹操最重要的謀士荀彧,所以曹操終其一生沒有稱帝也有這個原因。

    曹操得到皇帝,立即就站到了正義的一面,格局瞬間就變了。這股凝聚人心的力量不可小視,劉備就是最好的例子,藉著漢朝的名義從草根走向皇帝。只可惜袁紹不懂手握天子的重要性,硬生生的將這份大禮讓給曹操,結果因為這個重要的原因大敗於曹操,步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 6 # 碼字先鋒

    袁紹打不過曹操的原因:

      1.既不徐圖發展以耗垮曹操,也不速戰速決,而是拖拖拉拉出兵,等到袁紹人到地方,曹操麾下大將樂進于禁早已大破袁紹別軍,兩大猛將顏良文丑也被曹操殺死,失了銳氣。

      2.不聽沮授勸諫,讓顏良文丑獨自領軍,因而先折兩員大將。

      3.並沒有與第二戰場的劉備協調配合,始終沒有大舉進攻策應劉備。

      4.妄想奇謀破敵,因而派韓旬奇襲許昌,反被曹仁擊潰。曹操攻烏巢時想要圍魏救趙直攻曹操大營,逼得張郃高覽反水。

      5.用人而疑之,逼得許攸反水。沒有許攸的反水,也沒有烏巢的大火。

      6.曹操也確實厲害,軍謀韜略可稱三國翹楚。手下能人如雲。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夏侯淵曹仁張遼樂進于禁都是當世奇才。

  • 7 # 絕對歷史

    我認為,袁紹兵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袁紹不善於用人。

    這個盡起冀、青、幽、並四大州兵馬,擁有七十萬大軍的興兵征討曹操的袁紹,手下本來有許多有本領、有能耐的勇將,比如張郃就是一個武藝精純、身懷絕技,能獨當一面的猛將,但他不用張郃來守屯糧的烏巢,卻將一個嗜酒如命的淳于瓊派到了這個極其重要的崗位上,怎能不誤事。

    其次,袁紹不用良才,更不採納良謀,怎能不失敗,怎能不眾叛親離。

    田豐、沮授這些有謀略的忠義之士要麼被貶,要麼獲罪;還有張郃、高覽這些勇將由於不被重用,一個個離他而去投到曹營。實力派謀臣許攸在關鍵時候(截獲曹軍情報後)向袁紹獻上的妙計不被採納,反倒遭到袁紹一通大罵,後來許攸投降了曹操,給曹操帶去了袁軍的一些重要的軍事機密情報,促成了曹軍實施夜襲烏巢的軍事計劃,使這場戰役出現了重大的轉機,從而一舉扭轉了戰局,使曹操這一弱勢軍事集團轉敗為勝。

    本來有許多好的謀士,大部分都不被任用,只剩下審配和郭圖。在官渡之戰的開始和相持階段,審配還出了幾個好主意,比如他曾建議堆築土山、打地道打擊敵人,使得曹兵寸步難行、防不勝防,還說得過去。至於這個郭圖,我看純粹是紙上談兵的主兒,他拘泥不化,生搬硬套什麼“圍魏救趙”的經典之計,遭到了大敗,他看到自己的過失害怕獲罪,於是又玩起了陰謀詭計,不僅在袁紹和將領(張郃、高覽)之間撥弄是非,而且反覆無常、陰險狡詐,實為一個卑鄙小人!袁紹用的是這樣的小人和庸才,他怎能戰勝曹操?!可憐這個滿腹經綸的沮授了!戰爭剛剛開始,他就獻了一個良謀,希望搞持久戰,以消耗對方的糧草然後取勝!但這不符合急於求勝、氣勢洶洶的袁紹的心理,袁紹帶著那麼多的精兵強將就是想一舉殲滅曹軍、攻克許昌的,因此他認為沮授的良策是“慢我軍心”是可想而知的。沮授因這一次獻計而獲罪,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軍中。但這個可憐而忠義的沮授還是能以大局為重,他在被拘禁的牢籠裡尚且時時關注兩軍的戰況,當他夜觀天象發現“忽見太白逆行,侵犯牛、鬥之分(意即賊兵劫掠之害)”,於是他冒死向已醉臥的愚蠢的袁紹進諫:“烏巢屯糧之所,不可不提備。宜速遣精兵猛將,於間道山路巡哨,免為曹操所算。”言說烏巢糧草的重要性和保護糧草的重要意義。可惜袁紹不僅沒有采納他的合理化意見,反而將他大罵了一頓,而且還喪心病狂地以“翫忽職守”的罪名斬了監押沮授的兵士。

    最後,袁紹不善於用兵,多疑而優柔寡斷,不會抓住有利戰機,以致白白坐失良機。

    當兩軍在官渡相持了近乎兩個月的時間後,謀士許攸忽然截獲了曹操軍糧告竭的重要軍事情報,於是他向袁紹獻計說:“曹操屯軍官渡,與我相持已久,許昌必空虛;若分一軍星夜掩襲許昌,則許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糧草已盡,正可乘此機會,兩路擊之。”審時度勢,這是那麼厲害的妙計啊,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果當時袁紹採納了許攸的這一計策,我看歷史將會重寫,那時統一北方的將是袁紹而不是曹操了

    但這個驕傲、多疑而又愚蠢的袁紹,就在這個關鍵時候,不僅沒有采納謀臣許攸的妙計,反倒將許攸這個很有實力的謀臣拱手相送給敵人。還不僅僅如此,這個被罵出去的謀臣許攸還帶走了袁紹的若干軍事機密。許攸後來告訴了曹操嗜酒無備的將軍淳于瓊守把袁紹的軍糧庫烏巢(絕密情報),曹操當機立斷,立即實施夜襲烏巢的軍事行動,完全燒燬了袁紹大軍的儲備糧倉,兵無糧自亂。你說袁紹愚蠢不愚蠢?袁紹怎能不失敗呢?這是怎樣的戰役啊?

    後來袁紹的謀臣許攸投降曹操後,向曹操和盤托出他曾向原來的主子袁紹獻的計策,曹操聽後大驚,幾乎被驚出了一身冷汗說:“若袁紹用子言,吾事敗矣。”,可見許攸的計策是多麼得厲害,但就是這個良策卻被愚蠢而蠻橫的袁紹說成是:“汝與曹操有舊,想今亦受他財賄,為他作奸細,啜賺吾軍耳

    這個看似龐然大物的袁統帥啊!真是好謀無斷、色厲內荏的草包,就這樣,白白喪失了一個置曹操於死地的大好時機,他怎能不失敗。

    曹操為什麼能大獲全勝?

    袁紹所欠缺的,正是曹操所擁有的。正是袁紹的缺點和失誤成就了曹操的勝利!曹操會用人、知人善任、善於籠絡人才,而且辦事當機立斷,敢於毫不猶豫地採納謀臣的良謀,他能不勝利嗎?

  • 8 # 農夫就是園丁

    袁紹是一個難得的軍事奇才,乃舉世無雙的常勝將軍,幾乎沒有敗績。卻為何輸給了曹操?我覺得有一個非常重要原因,那就是他讓給曹操一份大禮。

    由於受電視劇的影響,很多人覺得袁紹的印象都是少謀,無斷,聽不進忠言,一個失敗者。其實並非如此,袁紹的一生都在打勝仗,唯獨官渡敗給了曹操,兩年後病死,前程盡毀。

    袁紹剛起兵的時,也沒有多少人馬,過著仰人鼻息的生活。袁紹憑著自己的雙手硬是打出了一片天地。

    袁紹一路順風順水,幾乎沒有敗績,顯然不是靠運氣。最終輸給曹操,是因為當時天上掉下了一份大禮,而袁紹卻將這份大禮拱手讓給了曹操。最終導致局勢發生了變化。

    那這份大禮究竟是什麼呢?

    公元195年,正當袁紹所向披靡,如日中天的時候。漢朝的皇帝漢獻帝劉協正在四處東躲西藏,逃避董卓餘孽追捕,苦苦的尋找一個避難之所。

    但是卻無一人收留皇帝。當時,路過呂布的地盤時,呂布卻因為自己糧草不足不敢收留。而當時袁紹的謀士得知後,立即提醒袁紹趕緊將天子接回,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一統天下。但袁紹錯估了形式,他認為漢朝已經完蛋了,就是個累贅,所以不同意。雖然沮授屢次提醒,袁紹依然不採納。

    最終,曹操得知,並趕緊派人將皇帝接回家,名正言順的奉天討賊。導致這份大禮被袁紹活生生讓給了曹操。

    就這樣一件事情,徹底改變了局勢。大漢綿延400多年,天下士子之心依然是心向漢室,很多名士投奔曹操,實際是忠於漢室的。譬如曹操最重要的謀士荀彧,所以曹操終其一生沒有稱帝也有這個原因。

    曹操得到皇帝,立即就站到了正義的一面,格局瞬間就變了。這股凝聚人心的力量不可小視。

    可惜袁紹不懂手握天子的重要性,硬生生的將這份大禮讓給曹操,結果因為這個重要的原因大敗於曹操,步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 9 # 朱旭升zxs

    袁紹為什麼沒能打過曹操,起因在於官渡之戰的勝敗,一直是不少讀者津津樂道的話題。毫無疑問,袁紹集團的實力要遠勝於曹操,但它還是敗了。所以其中原委,也一直讓後世無數讀者為之探究,袁紹到底敗在哪裡?袁紹敗北的一個重要原因——集團內部鬥爭不斷。

    從袁紹表現來看,他本人並不是多愚蠢;而他麾下的謀臣武將,也堪稱是一時之傑。但頗為可惜的是,袁紹集團內部的鬥爭,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其中具體表現,還在一些文臣的內鬥上面。造成這一現象的,是雙方的地域衝突。郭圖、辛評、荀諶等人出身潁川,而許攸則出身於南陽,這些謀臣都是河南豫州人氏,暫且稱之為河南系。而田豐、審配、沮授三大頂級謀臣,則都是河北冀州人氏,暫且稱之為河北系。在筆者看來,主動挑起爭鬥的,是潁川籍名士。自東漢以來,潁川郡各大氏族便已經習慣抱團作戰,而且郭圖、許攸等人,總喜歡與田豐等人唱反調。

    而從袁紹表現來看,他是更傾向於河南系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方面,袁紹也是豫州計程車族出身,他對本土勢力的信賴自然要高於冀州人氏。另一方面,袁紹佔據的冀州,是從前任冀州牧手中韓馥那裡搶來的,而田豐、沮授等人是韓馥舊部,袁紹自然對他們有一絲防備。在三國時代,奉行“山頭主義”實在是太常見了,曹操最信賴的,是老家沛國之人;而諸葛亮則是喜歡提拔和自己同為荊州籍的臣子。事實證明,還是田豐和沮授兩人的眼光更為長遠,可惜在郭圖、許攸等人的挑唆之下,前兩者很多高明的計策,都被袁紹棄之不用了。

    《三國志•袁紹傳》注引《獻帝傳》提到,其實最早提出“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戰略的人,正是沮授。對此,郭圖、淳于瓊則明確表示了反對意見:“若迎天子以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袁紹內心本就不認可漢獻帝的合法性,再加上他本人早亦有稱帝之念,所以郭圖等人精準抓住了袁紹心理,建議袁紹放棄漢獻帝這個“燙手山芋”。不料一年之後,曹操卻將漢獻帝接到了自己的老巢,袁紹為此悔恨不已。

    官渡之戰前夕,袁紹集團內部進行了一次戰前廟算。所謂廟算,便是指古代戰爭開始之前,主公召集所有臣子對敵我形勢進行分析,並推算己方的勝敗機率。袁紹內心是想教訓一下曹操這個小老弟的,所以河南系謀士再次表示了贊同。據《三國志•袁紹傳》注引《世語》記載,審配、郭圖是支援袁紹的:“兵書之法,十圍五攻,敵則能戰。今以明公之神武,跨河朔之強眾,以伐曹氏。譬若覆手,今不時取,後難圖也。”

    沮授這個人比較正直,他從客觀角度出發,拒絕了袁紹和曹操正面交鋒:“蓋救亂誅暴,謂之義兵;恃眾憑強,謂之驕兵。兵義無敵,驕者先滅。”田豐也不同意,他的話更加直接——交戰必敗。在郭圖等人的挑撥之下,袁紹很生氣,他覺得田豐在禍亂軍心,便直接將其下獄,“紹不從。豐懇諫,紹怒甚,以為沮眾,械繫之”。不僅如此,反對決戰的沮授,還在郭圖等人的挑撥之下,被削弱了手中權柄:“圖等因是譖授‘監統內外,威震三軍,若其浸盛,何以制之?夫臣與主不同者昌,主與臣同者亡,此黃石之所忌也。且御眾於外,不宜知內。’”袁紹再次相信了河南系謀士的話,遂將沮授監軍的權力一分為三,交由郭圖、淳于瓊分擔。這個叫做淳于瓊的武將,正是後來鎮守烏巢糧草的大將。

    不難發現,袁紹在決定了與曹操決戰之後,竟然不再接受田豐、沮授等人的建議。以至於沮授多個高明決策,都被袁紹給否定了。若非如此,大將顏良、文丑不至於身首異處;而烏巢糧草也不會一把火被燒了精光。這還不算什麼,官渡之戰發生後,袁紹手下的謀士又開始鬥了起來。

    謀士審配因為支援袁紹與曹操決戰,所以被委以重任,坐鎮在戰略要地鄴城。可很快,他就對許攸出手了:“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許攸的背叛,無疑是曹操扭轉劣勢的一個轉折點。在他的建議下,曹操向袁紹的屯糧重地烏巢發起了猛烈進攻,守將淳于瓊因酒醉誤事,最終致使烏巢糧草悉數毀於一旦。據《三國志•張頜傳》記載,烏巢失利以後,張頜勸說袁紹帶兵救援烏巢,但遭到了郭圖的反對:“郃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

    張郃也是韓馥舊部,所以袁紹再次選擇郭圖之謀:“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不能下。太祖果破瓊等,紹軍潰。”袁紹大敗以後,神隊友郭圖感到慚愧,於是他繼續說張頜的壞話。後者無奈之下,只好與高覽投降了曹操。在此之後,袁紹手下的得力武將,基本是損失殆盡了。

    不難發現,袁紹集團內部的鬥爭,從未停止過。但袁紹出於地域歧視,否定了眼光高明的沮授、田豐等人。這期間,有郭圖、淳于瓊與沮授爭權,也有逢紀誹謗田豐、審配對許攸出手,還有郭圖讒言致使張頜投降曹操。在這一系列的內鬥中,河南系謀私在袁紹的縱容之下,屢佔上風。而袁紹摒棄了沮授等人的建議,更是讓自己在戰略上屢屢失誤,最終讓曹操抓住了機會,從而一步一步扭轉了劣勢。

    更有意思的是,袁紹病故以後,他麾下的謀士直接分裂成兩派。審配和逢紀支援袁尚,而郭圖、辛評等人則支援袁譚。在筆者看來,郭圖這個人,恐怕曹操安插在袁紹集團內部的一個“高階間諜”。因為在袁氏兄弟分裂之後,他竟然教唆袁譚去進攻袁尚。正是因為袁氏集團內部永不停歇的爭鬥,曹操才得以順利的將袁紹集團的地盤一一吞併。

    以上所述出自三國志,和本人的一些見解。

  • 10 # 老謀說事

    主要的失誤就是死早了

    袁紹雖然在官渡吃了敗仗,但其根基並未動搖,曹操一直到袁紹死都沒能越過黃河一步;袁氏集團的覆滅,最大的原因還是二袁相爭,其次就是河北連年大旱。

    在袁紹死後的第三年,曹操還在鄴城外吃了個大敗仗,他再次發揮了其轉進如風的特長,僅用了十幾天,就從河北鄴城逃回了河南許昌,轉進之神速完全不亞於後來的赤壁之戰

    操軍進,尚逆擊破操,操軍還許——《袁紹劉表傳》

    八年春三月,攻其郭,乃出戰,擊,大破之,譚、尚夜遁。夏四月,進軍鄴。五月還許,留賈信屯黎陽。

    己酉,令曰:“司馬法‘將軍死綏’,[一]故趙括之母,乞不坐括。是古之將者,軍破於外,而家受罪於內也。自命將徵行,但賞功而不罰罪,非國典也。其令諸將出徵,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二]注[一]魏書曰:綏,卻也。有前一尺,無卻一寸。——《武帝紀》

    要不是後來二袁內戰,袁譚狗急跳牆的向曹操求援,袁氏集團根本不會失敗,更別提袁紹活著了。

    現在大家所說的袁紹的種種缺點,無非就是成王敗寇式的詆譭罷了!比如高贊所說的“袁紹雖然親賢下士,但不善用人”,這完全就是詆譭。曹操既不親賢下士,而且殘忍好殺;孫權更是有名的輕慢士人。比起這二位來,袁紹起碼還佔一個親賢下士呢。

    有的朋友說袁紹失敗,是因為不用田豐的計策,那我們就來看看田豐的計策是什麼:

    初,紹之南也,田豐說紹曰:“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觽雖少,未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觽,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

    田豐讓袁紹不要與曹操決戰,分兵騷擾曹操,使他疲於奔命,我方就可以輕鬆取勝。

    這個計策袁紹不是沒試過,他分兵進攻白馬,結果顏良讓關公斬了;派文丑渡黃河,結果又被曹操擊破。且不說田豐這個計策分批送人頭的計策毫無執行的可能,就算一切順利,兩年之後袁紹也TM死了。

    不管袁紹的謀士給他出什麼主意,都無法迴避一點,袁紹公元199年平定公孫瓚,僅僅過了三年就死了,三年時間夠幹什麼?

    我們易地而處,要是曹操死於公元202年而袁紹活了下來,你覺得誰能繼承曹操的位置,夏侯惇?夏侯淵?曹仁?

    估計又會有一大批歷史學家,一本正經的分析曹操為什麼會失敗了

  • 11 # 手機使用者靜天

    袁紹擁兵自重.性格多疑、不擅將將、多謀少斷、貪圖富貴、好面子、昏君、禮儀繁多、聽信讒言、任人唯親、惟才不舉、大臣爭權、治國、治軍無策、無謀、無方、舉棋不定、婦人般膽小、怕事、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舉旗大義不道。哪有不敗曹操之理。

  • 12 # 文字域

    為何四世三公的袁紹,明明拿著一手好牌,卻一步一步把他打爛,最後失去了角逐曹操的時機

    袁紹一方是出身高貴的名門,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曾於初平元年被推舉為反董卓聯合軍的盟主,當時曹操就是其同盟中的諸侯之一。聯聯軍瓦解後,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取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勢力達到了頂點。但是卻在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戰中敗給了曹操。

    那麼他為什麼在官渡之戰中,盛名之下的袁紹會輸給曹操呢?

    在三國演義中,給出了這種答案,即郭嘉提出的“十敗十勝”理論,大致分為幾個方面。

    袁紹太過於執著禮節,並不會禮賢下士;曹操愛惜人才,不拘泥於繁文縟節,可以一飯三吐脯。袁紹是叛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正義之師。袁紹軍紀混亂,將士失職;曹操治軍森嚴,軍令嚴明。袁紹任人唯親,內心多疑;曹操用人唯賢,唯才是舉。

    (三國殺原畫:曹操;侵權請聯絡刪除。)

    袁紹優柔寡斷,貽誤戰機;曹操決策果斷,執行高效。袁紹世代公卿,脫離群眾;曹操誠心待人,以身作則。袁紹鼠目寸光,貪圖蠅頭小利;曹操不拘小節,憂國憂民。袁紹是非不分,賞罰不明;曹操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袁紹紙上談兵,虛張聲勢;曹操用兵如神,謀略致勝。袁紹集團內部矛盾重重,兄弟鬩牆;曹操集團也有爭奪,卻能被曹操及時疏通。

    (三國殺原畫:袁術。袁紹之弟,侵權請聯絡刪除)

    以上種種原因說明,袁紹所欠缺的,正是曹操所擁有的。曹操用他的長處,來攻擊袁紹的短處,當然可以勢如破竹,袁紹焉能不敗?

  • 13 # 實錄

    袁紹敗於曹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其性格,自大、心胸狹小。在這裡,不得不說袁紹身邊的一個謀臣,田豐。

    公元191年,袁紹奪取冀州後招攬田豐為別駕,公元192年隨袁紹出戰公孫瓚,後袁紹採納了田豐的謀略,消滅公孫瓚,平定了河北,這個時候的袁紹兵多將廣,勢力強大,於是袁紹將戰略轉向南邊的曹操。

    公元200年,曹操親自率兵攻打劉備,此時田豐認為時機到了,於是建議袁紹攻打曹操的後方,然而袁紹卻以兒子生病推辭了,田豐曰:“咳,大事完了!好不容易趕上這樣的時機,竟然因為小孩子生病喪失機會,可惜呵”,袁紹聽後很生氣,從此疏遠了田豐。

    袁紹沒有采納田豐的計謀後,曹操很快將劉備打敗,這個時候袁紹才想著進攻許昌。田豐認為不宜出兵,便勸袁紹:"曹操已然打敗劉備,許昌兵力不再空虛,而且曹操擅長用兵,不可輕視,應固守備戰,然後以騎兵襲擾河南"。袁紹不聽勸,執意南下攻打攻打曹操,袁紹認為田豐是擾亂軍心,便把田豐關了起來。

    不久袁紹兵敗官渡,回來軍中便把田豐殺了。

    一個忠心耿耿的人落得如此下場,實在讓人寒心。袁紹身邊還有一個良謀沮授,曾在官渡之戰獻計袁紹,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 14 # 磐龍觀史

    首先,作為一個領導者,袁紹戰略格局和決策水平是欠缺的。

    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給袁紹的評價是“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也就是外強中乾,主意多但沒主見,目光短淺沒有戰略格局觀,分不清輕重緩急。

    袁紹不僅在大事上缺乏判斷能力,在小事上也缺乏主見。

    關羽殺顏良誅文丑時,劉備正在袁紹軍中。袁紹覺得劉備私通關羽和曹操,要斬劉備,而劉備做了合理辯解之後,袁紹馬上又悔恨“險些誤殺了好人”,前一分鐘還大呼劉備“大耳賊”,後一分鐘又責怪他的謀士們“汝等幾使我受害賢之名”。

    如此五次三番,不難看出袁紹毫無主見,完全被周圍人的說辭左右。作為一方統帥,這是非常致命的。

    袁紹

    第二,袁紹不具備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氣度,不能知人善用

    作為一個領導者,即使決策水平、業務水平低一些也不是十分要緊的,領導和團結團隊才是第一重要之事。

    劉邦就曾經說過:“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劉邦正是有張良、蕭何、韓信三人的輔佐,才打敗了項羽贏得天下。

    曹操

    第三,可以說,袁紹的失敗是一場徹徹底底的人禍。

    與其說曹操打敗了袁紹,不如說袁紹打敗了自己。袁紹陣營內部的各種不和、內鬥是造成這場戰爭失敗的直接原因,沒有上下一心的團結,表面上再強大都會不堪一擊。

    而袁紹失敗的根本原因卻只能是袁紹本人。

    袁紹不能知人善用,下屬們就擺不正自己的位置,就不停的勾心鬥角來爭權奪利。

    袁紹也不能做出果斷英明的決策,正確的意見得不到採納,有識之士得不到重用,軍心士氣就受到打擊。

    袁紹既不團結下屬,對下屬也多猜忌懷疑。這些肯定也都被身邊人看在眼裡,於是手下們為了自身利益,利用袁紹的性格弱點不停的構陷競爭對手,即使會導致自身陣營的垮臺也在所不惜。

    所以這場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最終應該歸咎於袁紹自身。

    袁紹、曹操

  • 15 # 愛上你的娃娃鯲

    要說早期實力最強勁的諸侯,當屬四世三公的兄弟了。末年,如果說是當時第一顯赫的家族之外,就是第二了,所以袁氏有有天下之稱。可以說,當時的世家貴族都是以袁氏為首,袁氏的門生故吏遍佈天下,連日後的魔王也是袁氏的門生,曹操早期也是袁紹的小弟。可見袁氏的威望之高。然而,為何袁氏兄弟,尤其是袁紹明明坐擁河北四州之地,實力當屬第一,為何卻敗給了實力弱小的曹操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原因。

    1.派系之爭。我們知道,袁紹比袁術比起來,還是非常出色的。袁術雖然是袁氏嫡子,但目中無人,飛揚跋扈,連都看不起,更何況其他人呢?所以許多袁氏的門生和世家大族的人才都投奔了庶子袁紹。袁紹實力漸漸增強,打敗後,成了的河北之主。但是,集團變大了,袁紹手下就難免有了派系之爭。其中,謀士裡的潁川派系與河北派系為了各自背後代表的家族利益,開始進行了明爭暗鬥。

    袁紹當然也知道這種情況,但他作為主公,卻樂於這種派系鬥爭的,這樣才能保證領導者的權威。但是,令袁紹沒想到的是,他麾下派系的鬥爭漸漸失去了他的控制。和平時候還好,雙方可以進行平衡安撫,但到戰爭時候,袁紹就沒法平衡了,而這就給等人機會,他們相互詆譭,讓袁紹的思想搖擺不定。結果,作為派系鬥爭的犧牲品,名士兩人就成了受害者。剛正不阿的田豐因直言勸諫袁紹,被郭圖等人詆譭,被關進大牢。沮授多次獻策,卻不被袁紹所喜,加上郭圖的挑撥,被關進囚車。袁紹麾下謀士看起來挺多,但真有才華的只有田豐沮授二人,剩下的除了許攸謀略較為出眾外,剩下的郭圖逢紀等人都是一幫小人而已。最慘的是,最後許攸也投奔了曹操,給了袁紹致命一擊,導致的慘敗,曹操。

    2.袁紹太過寬厚。有人說,太寬厚也是錯的嗎?的確如此,在亂世之中,寬厚待人是可以的,但作為一個合格的領導者,也要有一定的威信。袁紹麾下的那些謀士,為了爭權奪利,對袁紹一些命令陽奉陰違,袁紹知道了,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許攸,眾人都比較討厭他,而袁紹卻沒有懲治許攸,這就是典型的御下不嚴啊。至於郭圖逢紀等人就更不用說了,比許攸還不如呢。

    這就助長了這些謀士的不正之風,到了後來,他們更是干預了繼承人的事。袁紹喜歡幼子,想要廢長立幼。但嫡長子袁譚也沒有什麼錯誤,所以一些人支援立袁譚為繼承人。但是,逢紀等人因為為人太過自傲而不被袁譚所喜,所以他們就轉而支援袁紹幼子袁尚。這本來是君主最忌諱的事,但到袁紹這裡,卻沒有什麼。袁紹反而因兩個兒子支持者的言論而陷入糾結。這樣一位御下不嚴,麾下文武不能的集團,即使擁有最多的兵馬錢糧又有什麼用呢?只能成全了曹操罷了。

    3.袁紹多謀少斷。袁紹早期時,因為手下謀士少,還能比較聽從謀士的合理建議,成功入主了冀州。等打敗公孫瓚後,坐擁了河北四州之地,袁紹麾下的謀士也多了起來,袁紹的性格缺點就開始暴露了出來。那就是袁紹缺少應有的決斷性,這是非常致命的。第一次,沮授建議他應該南下救,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但袁紹卻怕漢獻帝不聽話,沒有派兵南下。等看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好處顯現出來後,袁紹才後悔。

    第二次,田豐勸他此時不應該和曹操決戰,而應該以守代攻,以強大的後勤能力拖垮曹操,袁紹不聽,執意派兵攻打曹操。結果,損兵折將,大將戰死。第三次,許攸建議他派兵奇襲曹操的大本營,袁紹卻害怕被伏擊,白白錯失了良機,讓本缺乏糧草維持的曹操逃過一劫。這樣的例子,在官渡之戰的過程中,發生了太多,可以說,只要袁紹有果斷性,聽從謀士的好的建議,肯定能贏得官渡之戰的勝利,進而一舉滅了曹操,成為中原霸主。

    主席曾評價袁紹:“袁紹這個人多謀寡斷,有謀無斷,沒有決心,不果斷,結果兵敗於官渡,所以有謀還要善斷。”的確,袁紹此人雖然善待百姓,在他死後,河北許多百姓還為此哭泣。但袁紹卻沒能將民心好好作用起來。最重要的是,袁紹缺乏一顆果斷心,所以在重大的選擇面前,多謀的袁紹,就會想得太多,卻遲遲不能下定決心,錯失了好多戰機。想反,曹操果斷選擇,聽從了許攸奇襲烏巢的計劃,一舉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袁紹就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 16 # 江岸好呵

    官渡之戰,是曹操以少勝多擊敗袁操的經典之作。也是三國曆史的重要轉折點,同樣也是曹操與袁紹的人生轉折點。郭嘉的"十勝十敗"之論,形象生動、逼真地把袁紹的致命弱點與曹操的勝劵在握優勢說得如此透徹,要知道袁紹當時無論從兵力、英勇武將如雲,精英謀士如睿,為什麼曹操還是如神助戰勝了袁紹呢?除了郭嘉的十勝十敗說到的原因以外,我認為還有曹操有一關鍵原因,遠勝於袁紹:胸懷天下不兒女情長,敬重人才勝過一切命。各別舉其對待武將、文臣的事例來說明兩人的不同。曹操對待武將的態度和生命遠遠勝於自己子女,典韋死後曹操痛苦、悲痛失聲哭泣,並其表述遠勝於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還有如對待夏候曹氏將領與張遼、許褚、關羽、徐晃等,無不關愛有加,一視同仁的獎罰分明。對待文臣郭嘉、荀彧、荀攸、程昱等倍加珍惜和信任,得到衷心擁戴。再說袁紹對待手下世之絕代武將顏良、文丑,不珍惜,用之不竭、不歇,導致兩人早早喪命,人稱高士睿智文臣田豐,多次力諫袁紹,乘曹操與呂布徐州會戰時,偷襲許昌。但是袁紹以幼子生病無心戰事而放棄大好良機;官渡之戰,又是田豐力阻未成而大敗,反遭殺害。狹隘的心胸可見一斑,不敗曹操那才叫天理不容。

  • 17 # 韓奈戴

    曹操和袁紹都是三國時期,非常有名的北伐割據的領袖人。今天筆者就依據這一問題,談一談我的一點拙見。曹操為什麼能贏得了比他實力強很多的袁紹呢?

    在小說的第二十四回裡,曹操要攻打劉備的徐州,蜀國因此向袁紹求救,此時的許昌是一座空城。如果這時候袁紹攻打許昌,曹操一定會撤軍,劉備再從背後反擊過來,或許曹操就敗了。

    可是就在此刻,他最疼愛的小兒發燒了,此刻的袁紹,對任何事情都漠不關心,唯獨擔憂他的小兒。袁紹在面對戰略性機遇的時候,他沒有果斷的做出決定,而僅有的一句無暇顧及,喪失失了一個大好的機會。

    在生死存亡面前,袁紹卻只看到了親人的生死,忽略了大局的存亡,照顧到了身邊人,忽略了整個局勢的發展。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只有這一節,我們可以看到,袁紹雖是四世三公,出生高貴,身世顯赫,然而他的性格還有骨子裡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而已,和我們這些平庸之輩並沒有什麼兩樣。

    在三國這個亂世中,袁紹沒有曹操的殺伐決斷,也沒有劉備的賢德服人,最終走向失敗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

    綜上所述,袁紹作為一個領導者,他的戰略格局和決策水平是欠缺的,他還不具備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氣度,不能知人善用,他的軍隊沒有一點團隊意識,經常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所以,他註定會敗給曹操。

  • 18 # 肥肥大狗熊

    第一:袁紹居功自傲,有勇無謀。袁紹在與曹操決戰之前,已經打敗了董卓與公孫瓚。不僅得到了大面積的土地,還讓當時的華人民為之震驚。大家都覺得,此次官渡之戰非袁紹勝利不可。而當曹操到達許昌後,自封大將軍,封袁紹為太尉,想挑釁袁紹中計。袁紹很生氣,執意要主動進攻曹操。群臣勸他現在時機還沒有到,不可輕舉妄動。但袁紹心中的怒火大過了他的理智,沒有聽群臣的勸告。這樣就使許多袁紹的大臣在他這裡看不到希望,轉而投奔曹操,為曹操出謀劃策。(許攸就是其中之一)這些降將們在官渡之戰中,也為曹操作出了一定的貢獻。而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我行我素,胡亂指揮,頻繁中計,導致軍隊損失慘重。

    第二:袁紹不聽勸告。在官渡之戰進行前,田豐就建議袁紹:趁曹操去攻打劉備時,襲擊他的後方,必能取勝。但袁紹懷疑田豐是想和曹軍裡應外合,滅掉自己,就把田豐關進牢中。其他大臣覺得袁紹不可靠,便去投奔曹操。而在這些人中,有一些是本領很高強,非常善於謀略的。但袁紹卻因為自己的固執己見,從而喪失了他們決勝千里的建議。而袁紹做事也沒有徹底做乾淨。他依然相信那些他沒有關進牢中的大臣,但這些大臣有許多都趁袁紹不注意時去投奔曹操了,而剩下的人則向袁紹提出一些“袁紹認為比較好”的建議,(其實就是故意讓袁紹去中曹操的計)使得袁紹屢戰屢敗,而那些之前為他“出謀劃策”的人早就不知道跑哪裡去了。從此,袁紹的脾氣開始變得越來越暴躁,導致了袁軍軍心不穩,並逐漸喪失了鬥志。(他們經常要面對袁紹的咆哮,非常害怕)

  • 19 # 高論歷史

    傳統觀點認為袁紹就是大草包,小時候他和曹操搶新娘,陷入荊棘靠曹操解救。

    成年了兩人搶地盤,袁紹又輸給曹操了,連老婆、兒媳都被奪走在文章:曹操說:“江南大小喬,河北甄宓俏”中有詳細介紹,好像從小到大袁紹就是給曹操當配角?

    好像官渡之戰打完,袁紹就灰飛煙滅了,其實袁紹的早逝才導致最後袁氏的滅亡,如果袁紹沒有去世,還真不知曹操是否能夠統一北方。

    貶低袁紹在三國志就有體現,其實曹操與袁紹的戰鬥,可以說最為艱險。過去中學歷史書上,說官渡之戰曹操2萬軍隊,對袁紹10多萬人,事實真是如此嗎?

    公元192年,曹操靠30萬青州兵起家,接手了劉岱的兗州,橋瑁的東郡做根據地,治下百姓上百萬,征伐陶謙、呂布、張繡就不止10大軍。

    隨後曹操平張繡、陶謙、張邈、張超、呂布、袁術等軍閥,官渡之戰前,曹操已經坐擁兗州、徐州、豫州、南陽、東郡、陳留,洛陽等地。

    到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的實力幾乎相當,根本不存在5倍的差距,也談不上以弱勝強。

    羅貫中也有所覺察,他在三國演義中給袁紹72萬人,給曹操45萬人,不知現在的中學歷史書,對官渡之戰雙方兵力有改動嗎?

    官渡之戰曹操先聲奪人,拿下黃河孟津與白馬渡口,著名的“誅顏良、斬文丑”就發生在黃河兩岸。

    曹操雖然拿下首站勝利,但是曹操大軍的糧草補給線過長,於是他就退守到黃河南岸的官渡。

    官渡相持階段,曹操軍隊缺糧,可以說苦不堪言,曹操一度想退守許昌,被荀彧極力勸阻。

    若不是許攸貪汙公款的事情被袁紹抖出來,才有許攸來投曹操,才有燒燬袁紹軍烏巢的糧草,徹底動搖了袁紹大軍的信心。如果官渡之戰長期相持,勝負結果不可想象。

    官渡之戰後,整整7年曹操才徹底清除袁紹的殘餘,也就是說曹操用了8年,才徹底掃平袁紹的勢力,8年時間抗戰都勝利了。

    公元207年,曹操的謀士郭嘉不幸離世,而正在這一年,劉備得到了諸葛亮,三國時期最耀眼的兩大謀士,就這樣不幸的錯過了。

    公元207年,曹操在鄴城修築銅雀臺,宣揚魏武揮鞭的功績,並定都鄴城。

    透過多年的努力,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讓紛亂東漢末年走向統一,挽救人民於水火。正如曹操自己所說:“如若天下無有孤,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孤”。

  • 20 # 民工愛歷史三國

    袁紹出身於,四世三公豪門官二代,擁有廣大地盤冀並青幽四州。文有沮授,田豐,許攸,郭圖……等!

    武有嚴良,文丑,張郃……等名將!

    是一副好牌打的稀爛!

    性格是剛愎自用,寵辛佞臣,婦道心腸,因為小兒有病誤失戰機!

    主要是早死和廢長立幼,後來的袁譚和袁尚爭奪互相廝殺,導致袁氏集團撤底失敗的原因!

    主要是對手曹操太厲害了,一代梟雄,胸有大志,

    攜天子令諸侯,重用文臣武將,理賢下士,

    選人標準有才便是德!

    那有不勝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理解曹植的《七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