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絕對歷史

    夏朝文字,從目前的考古發掘看,尚未明確證實發現有關夏代的文字資料。但種種跡象表明,夏朝的文字是存在的。國內學者馬賀山認為夏朝傳世的官方文字是夏篆。這些文字主要以甲骨文的形式存在。商代的甲骨文已是一種相當完備的文字,傳統文字學所謂的“六書”在甲骨文中大多具備,是其文字發展進入成熟階段的重要標誌。文字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商代甲骨文的出現決不會是從天而降的,在它之前應有其發生演變的過程。因此,在先商時代,文明程度高於商族的夏族統治者,也應有文字的發明與使用,這才符合文字發生與演變的規律。

  • 2 # 寫意者

    夏朝其實有了文字,但這個文字跟我們的不同,那個時候是甲骨文。因為夏朝屬於炎黃時期,文字最早就是倉頡造字的傳說,考古學者經過考證,對原來的文字材料經過整理篩選,發生了人類的造字歷史,從有了人類開始,就學會了用符號來紀事,這個紀事的方法就是最早的文字,這個方法早於夏朝,先是紀事符號,然後是壁畫、甲骨文、金文、篆字、隸書、楷書等。據說,倉頡造了28個字,連後來的孔子孟子都認不出來。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夏朝已經有了文字,那是早期的甲骨文,到了商朝甲骨文就較為成熟。

  • 3 # 無明道人

    關於夏朝是否存在仍有爭議,而從目前的考古發掘看,尚未明確證實發現有關夏代的文字資料。但種種跡象表明,夏朝的文字是存在的。那麼考古和歷史記載中的夏朝文字是什麼樣的?   考古證據:

    考古學上的龍山時代已發現的一些陶器符號,具有明顯的文字特徵,有的還已被釋讀。而龍山時代從年代學上看正處在夏朝之前,那麼與其緊密連線的夏朝亦應有其文字使用,且應比龍山時代的陶符文字更為發展和進步。其三,在夏代的考古材料中,如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上,亦發現過許多“刻畫符號”。“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均可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字”。這些情況表明,夏朝有文字使用,應當不是鑿空之談。

  • 4 # 化郡愛歷史

    有太多的未知,說不定哪天就發現了夏朝遺址,這都不好說,但是比較偏向於夏朝存在文字,因為商朝甲骨文已經成熟,爾文字是慢慢演變的,所以夏朝應該已經出現文字,只不過目前,沒有發現有利證據而已,我相信,時間會給我們一個交代

  • 5 # 晉人今語

    夏朝是否存在,學術界目前還有爭議,主要是年代過於久遠 ,沒有實物作為佐證。

    但商代的文字絕不是憑空出現的,甲骨文 金文都是比較成熟的文字,根據事物的發展規律,文字的演化過程,所以肯定會有一個過渡期,從圖畫記事到象形文字。

    傳說中的倉頡造字,也肯定是廣大群眾的功勞 ,他也許是一個整理者或集大成者,就好比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都不是一時一人的功勞,但不可否認其個人在這之中的貢獻。

    所以,我認為,夏朝應該已經擁有文字,為商代文字的成型打好了基礎。

  • 6 # 小生奕軒

    從目前的考古發掘來看沒有確實證據證明夏朝文字,但從已知的考古和推斷來看,夏朝是有文字的,而且已頗具規模。

    眾所周知甲骨文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系統文字,但文字不可能是突然出現的,它要經歷很長時間的演變,是商朝的文字,而在夏朝時,夏族的文明是遠高於商族的,它也應具有相當完備的文字。

    同時考古證明,在龍山文化遺址和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上有著“刻畫符號”,而在商朝甲骨文中可以找到相同或相似的文字。

    在《淮南子》《尚書》《呂氏春秋》等書可知,夏朝是有史官、史書、文字存在的,而商朝的書籍是從夏朝繼承過來的,文字一脈相承!

  • 7 # 橦霖

    夏朝的文字在目前的發掘材料中尚不多見,只是在部分陶器或陶片上,發現有刻劃的陶文記號.在偃師二里頭和偃師商城的發掘中,都還沒有發現甲骨文,所以目前尚無可靠材料證明夏代就有文字

  • 8 # 溫子哩

    極有可能出現過文字

    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發掘的,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過大量文物,被譽為“全國十大考古成果”其中出土的玉質刻刀,甲骨文文字,這些文物足以證明,商代就有了文字,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作為前代的夏朝,中外都有著質疑。

    作為文明古國的中國,我們以五千年文明自詡,但是國外學者有些認為是三千年,就因為,對文明的定義不一樣,國外認為必須要有文字,才能是個成熟的文明。

    周文王:“惟殷先人,有典有冊”

    商人尚鬼,願意祭祖,祭祀中必須敘述其人生經歷和歷史功績。單單從商朝出土的文物來看,已經有了成熟的文字系統,以及發達的文字學習流程,而且商朝的武丁時期甲骨文已經相當普及,所以不一定是商朝人創造出來的文字。

    考古學家還發現,商朝不只在甲骨上刻字,或許還有竹簡寫成的史書。例如,國家博物館的商朝青銅器“作冊般青銅黿”,從冊可以看出,商人有在冊上記錄文字的可能性。因為製作工序繁雜,成本高,不易儲存所以沒有太多流傳至今。

  • 9 # 星辰百事通

    這裡應該指出的是,商朝的先民原是黃河下游的一個少數民族,是一個遊牧民族,並無文字,當商王成湯趕走夏桀之後,並沒有繼承和使用夏朝的官方文字,因為他們對文字與文化並沒有多少認識,也並不重視。到了盤庚時期,將都城遷至殷以後,才大範圍的使用夏朝遺傳下來的民間俗體文字,這也正是造成夏朝的官方文字與商朝的民間俗體字之間相差懸殊的真正原因。

    儘管相隔三百多年,夏朝的官方文字仍保留著比商朝的民間俗體字先進的一種優勢,用一個不確切的比喻,儘管是三百年前的京城女子,也要比三百年後的鄉野丫頭時尚得多。這正是為什麼造成夏朝文字比商朝甲骨文進步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國的甲骨文出現得較晚,是在公元3300年的商代中後期。對於甲骨文,古人本來的用意是作為祭祀或占卜,而不是用來記錄歷史的。據書中記載,我們在商朝的祖先已經有了書,書裡記載了夏朝被滅的事實。這表明在早期的商朝中有一本記載了歷史的書出現。

    我們現在能夠看得到甲骨文,也有一定的運氣成分。幸虧商朝人會做很多的祭祀和占卜,占卜用的是龜甲和牛骨都是很難跟隨時間腐爛。透過對甲骨文內容的研究,可以發現,甲骨文是一種結構比較嚴密的文字,所以推斷在甲骨文之前一定有另一種文字形式,只不過還沒有被我們發現。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出現在5000多年前的尼羅河流域和兩河流域,古埃及和蘇美爾人用蘆管或骨棒削尖為筆寫在“紙草”和泥板上。相比來說,中國的甲骨文出現的就比較晚了,出現在距今3300年前後的商朝中晚期。商王朝在盤庚遷殷之後,迎來了穩定的發展時期,才誕生了甲骨文。但如果你認為商朝的文字載體僅僅是甲骨那就大錯特錯了,甲骨文僅僅是商王朝拿來祭祀或占卜用的,並不是用來記史的,根據《尚書》中記載:“惟殷先人,有典有冊,殷革夏命”,意思是:當時的殷朝(商朝)的先人,就已經有書冊了,記載了成湯滅夏的事。說明了早在商初就有了記事的簡冊,也就是說有了書。然而相關涉及商朝遺址的考古並沒有發現除甲骨文、金文之外任何其他有文字的載體,於是我們不禁要思考,我們是不是丟掉了商朝之前的文字載體?

  • 10 # 愛鏟史的貓

    中華文明,做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間斷的古文明,其歷史底蘊豐富。而文字作為歷史的載體,也是在不斷的發展創新。夏朝,這在我國曆史上被認為歷史的開始,但現在的史學界還對夏朝的存在與否存在疑慮,特別是西方學者。作為一個文明,其首要的標誌就是出現成熟文字,那麼夏朝是否已經存在文字?

    中華文明的開端,雖已經出現在史學教材裡的夏朝,是否有文字的存在?

    說到夏朝,相信接受了中國啟蒙教育的人都會知道,因為做為三代之一的夏朝,是前秦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考古材料可以證明夏朝的存在,但是因為遲遲沒有發現系統的夏朝文字,很多現代歷史學者特別是西方學者至今都不承認夏朝的存在。他們認為一個是沒有文字,另外一個是商朝沒有對夏朝有歷史記載存於後世。但是這也可以解釋,因為古代特別是前秦時期,人們文字的記載都用竹簡,而竹簡又難儲存千年,哪怕有記載也難保存於世。要指望商朝記載就更不可能了,因為商朝自己存於後世的甲骨文文字,其功能就是記錄占卜,誰會去記錄一個前朝代。

    那麼,夏朝真的沒有文字嗎?答案是有的,但是不成熟。根據今年發現的二里頭文化遺址裡的陶片來看,夏朝已經有自己的文字元號,這種文字元號叫“水書”。現在所能挖掘出來的只有24個夏朝文字元號,它們類似甲骨文和金文。這就說明夏朝作為一個文明,是有它自己的文字的,但是不像商朝那樣形成成熟的文字體系。

    夏朝水書

    我國文字的大概歷程

    說到我國的文字,那真的是歷史悠久。現在我們所知道最先出現的文字就是產生於商朝中晚期的甲骨文,它是被用於記錄占卜算卦的文字,被刻畫在龜殼或者獸骨上。甲骨文被發現於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它的發現證明了商朝的存在,是我國目前證明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甲骨文

    甲骨文之後,就是刻於金屬器皿上的金文了,它是商周時期出現的文字,又稱鐘鼎文。它刻於青銅器之上,因為周朝把銅又叫金,所以稱金文。

    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了“書同文”,秦始皇把小篆作為全國官方統一用字。相傳,這種小篆是丞相李斯發明的。

    到了滅掉秦朝的漢朝時期,隸書取代小篆,成為官方統一用字。而隸書的使用也說明中華文字擺脫了古文字階段,進入了新文字階段。隋唐時期,又一種文字成熟定型,那就是楷書。楷書之後就是成熟於宋朝刻印書籍裡的宋體,後代人又仿宋出現現代我們用的仿宋體。至此,我們中華文字成為成熟的文字體系。

    不同的中華字型

    結語

    中華文字走過了一條很長的路,才到達了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文字。透過這些文字,我們可以瞭解當時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而夏朝,作為中華文化出現第一個相對高階的文明,我們相信它理應有自己的文字存在,只是我們暫時還沒有發現而已。

  • 11 # 執古之道

    夏朝文字,從目前的考古發掘來看,尚未明確證實發現有關夏朝的文字資料。但是中國學者普遍認為種種跡象表明夏朝是存在文字的。眾所周知,商朝甲骨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和蘇美爾楔形文字,並稱世界古老三大文字,但是甲骨文的出現時間最晚。而奇怪的是,商朝一出現就是成熟文字,這也讓人們普遍認為夏朝至少存在文字雛形。

    文字不是天降的,文字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商朝甲骨文之所以流傳下來,在於商朝發達的卜辭、祭祀之風,據已出土的文物發現,商朝不僅在甲骨上刻字,還有竹簡寫成的史書。另外周成王遷都洛陽時說“惟殷先人,有典有冊”。由於夏朝遺址開發數量少,開發難度高,所以目前有四種認為夏朝存在文字的主流說法:

    第一種便是考古遺址中發現的許多石刻圖,比較有名的距今8000年的賈湖刻符,7000年的雙墩刻符,還有如青墩刻符,莊橋墩刻符,骨刻文等。

    第二種便是半坡陶符,出土於距今6000年的半坡遺址中的陶器和陶片上刻畫的符號,共27種。據有關學者破解“半坡文字元號”不僅是確切的數字,而且可作為表達其他確切含義的數碼。

    第三種便是有學者認為夏代文字類似於水族水書的形式,水族水書中出現了許多和夏朝陶紋極其相似的文字,並且水族還有連山易經傳世,水書的文字都已經十分成熟。

    第四種便是我國文學典籍上僅先秦典籍就有數次引用《夏書》為例:《左傳》引用了15次,《國語》3次,《呂氏春秋》1次,如果記載屬實那便意味著夏朝不僅有了文字,而且可能有典冊。

    夏朝文字的記錄形式和記錄載體也決定著夏朝遺蹟中關於文字的留存數量及儲存程度,關於已出土的文物上的符號能否有說服力的證明其為文字也是重中之重,當然最有說服力的還是期待考古界能有確切證明夏朝文字存在的文物出現。

  • 12 # 小豚歷史課

    中國自古就有倉頡造字的傳說,最早記載於《呂氏春秋》、《韓非子》、《淮南子》等書。而東漢許慎的著作《說文解字》也提到:“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意思是倉頡是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也就是漢字最早的雛形。黃帝所處時期是要早於夏朝,按此說法,文字起源是要早於夏朝的。

    我們已知的最早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發現的最早成熟漢字。一種文字的傳承和發展一定是經過長期演變而來,不會是從天而降的,既然商朝出現了相對成熟的甲骨文,那在它之前也一定有相對不成熟的文字或著用於記事表意的影象,也就是更早期的文字,這些文字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和發展才會形成後來的甲骨文。

    那麼夏朝究竟有沒有文字呢?目前的考古還沒有明確證實。但是夏朝的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已經發現了許多刻畫符號,這也許是最早的一些表意符號,代表著某些特定含義,也就是更早期的文字。

    一部分人認為長沙禹王碑碑文就是夏朝文字—夏篆,不過我們看到只是宋朝嘉定年間的摹刻版。相傳是大禹治理洪水成功以後親自撰寫,碑文字形如蝌蚪,蒼古難辨,郭沫若費時三年也只識得其中三字。

    歷史課認為,文字形成一定會經過漫長時間的起源和發展,所以夏朝也一定擁有自己的文字體系,可能是成熟的文字,也可能是單純的符號用於記事和表述,也許隨著時間,夏文字終將重見天日。

  • 13 # 碼字先鋒

    考古和文獻記載說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國的文字——漢字,已經誕生並日趨成熟了。關於漢字起源的歷史,基於現存的古代文獻記載和現已得到確認的考古發現,至少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了,而漢字起源的歷史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開端歷史,所以通常我們說中華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中國的文字從出現至今,已經歷了早期的圖畫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以及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要求而逐漸派生出來的各種印刷字型等漫長的發展歷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們看作是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

    19世紀後期,在河南安陽,農民在耕地時偶爾發現了甲骨的碎片,他們把這些甲骨作為龍骨賣到藥房。1899年,古文字學家劉鄂在別人所服的中藥中,發現了這種上面刻有古文字的甲骨,便開始了收集研究工作。

    甲骨文字是商朝後期寫在或刻在龜甲、獸骨之上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因為那時人們用被灼燙過的甲骨上的紋絡來判斷事物的吉凶。占卜完畢,就將占卜的時間、人名、所問事情、占卜結果,以及事後驗證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顯特徵的甲骨文。

    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書墨書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滿硃砂,其字型與今不同,因此難以辨認。現已發現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個。經過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們的分析、判斷,能夠辨認的已近兩千。這些甲骨文字,多為從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文字,許多字的筆畫繁複,近似於圖畫,而且異體字較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聲、假借的文字,從而說明文字的使用已經有了相當長久的歷史。

    金文

    繼甲骨文之後出現的漢字書體就是金文。由於這種文字多鑄於各種青銅器上而得名,也稱為鐘鼎文或青銅器銘文。至今所見最早有銘文的青銅器,為商代中期以後之物,銘文都很簡單,文字書體近似於甲骨文。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銅器銘文。金文還載於各種彝器、樂器、兵器、度量衡器、鑄幣、銅鏡和金屬印章之上。其中以彝器之上載文數量最多。各種器物上的文字,較之甲骨文長且完整,字數少者數十字,多者數百字。例如西周前期的大盂鼎就載字二百九十一個。

    大篆和小篆

    篆書又分為大篆和小篆,是漢字書體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而字數日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佔有重要地位。

    隸書

    隸書始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為秦朝縣之獄吏,因得罪於秦始皇而被投入雲陽獄中。他在獄中苦心凝思十年,損益小篆,作隸書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採納用之,遂拜其為御史。當時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務多端,文書日繁,記錄事務單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種比小篆更為省簡、規範的文字,以便於書寫和鐫刻。由於當時改簡小篆為社會急需,勢在必行,致使隸書這一比小篆規範得多的新的字型應運而生,得以面世。

    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楷書之"楷"者,法也,式也,模也。草書之名出於草率、草稿,楷書之名則反之。雖然篆書和隸書也有草寫者,以此而論,其工整者亦可謂之為"楷",但這裡所說的楷書,是指自成一體、現在通用的"楷書"而言,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的字等。關於楷書的首創者,眾說不一。因為魏、晉、南北朝幾百年來的文字,是隸書中的八分與楷書筆意錯雜時期。比較一致的說法是由東漢王次仲所創。現存實物中,只有魏時期鍾繇的“賀克捷表”的法度可稱為楷書之祖。鍾繇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楷書書法家。今天的楷書,其筆畫端莊,是由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簡捷等脫化、演變而來的(注:章草指“用於章程文書之上者”,是由八分隸再簡約其點畫,以便於書寫之字型)。從三國時期鍾繇作“楷書”起,這種字型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準字型而為世人所喜愛。

    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體,這是後漢穎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變體,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稱之"行書"。自晉迄今,行書用處最大,用得最廣,一般性書寫幾乎均用之。

    草書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字中的大部分均章草或行書趨於簡捷者。漢字發展到草書一體,已近完美無暇。唐朝之後,雖又出新體,即張旭之“狂草”,但狂草寫出來他人多不能識,只能作為供人們欣賞的藝術品,而失去了它作為記載和傳播資訊的文字的作用。鑑於此因,草書難以再向前發展。文字的發展只能另闢新徑,沿著新開闢的方向——印刷字型演進了。

    象形字

    象形字源於繪畫,容易辨認,易於區別。如“人、目、山、火、木、魚”等等。“元”是開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個象形字,表示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我國殷商時代的青銅器上就有“旦”的象形字了。最早的漢字像畫的畫兒,如“月”字,多像彎彎的月牙;如“山”字,多像偏山,上頭還有三個高高的山尖。

    會意字

    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漢字組成的漢字,它的意義往往就是它包含的幾個漢字的意義組合成的。比如:“明”是由“日、月”兩個字組成的,因為“日、月”都是能發光、明亮的東西,所以,“明”也就是“光亮、明亮”的意思;像大家學過的“尖”也是如此,上面“小”,下面“大”,可不就是“尖”嗎?最有意思的,還要數“淚”字,它是由“水”和“目”兩個字組成,“目”中的“水”,就是眼淚。

    形聲字

    用形旁和聲旁組成的字,就叫形聲字。由於古今字音、字形的變化,今天形聲字聲旁的表音作用已十分有限,但適當利用這有限的作用還是必要的。因為漢字是表意性的文字,字形不能直接標示字音,除了需要依靠拼音字母來註明字音外,聲旁也可以幫助提供字音資訊。

  • 14 # 多多編輯部

    夏朝有文字,不然如果夏朝沒有文字的話,商朝前期就不可能立刻延續出文字開,至少文字出現也要有段時間普及,明顯商朝出土文物沒有記載文字的出現時間,那麼可以推測在商朝建立之前的一段時間裡文字就已經出現了。

  • 15 # 東方廣明

    中國的歷史文化,是在地底下挖出來的文明。夏前的文明還待繼續考證。書籍上的文明還待驗證。拿出來的證據必須是地下證明。古人的很多書籍在世界上,根本拿不到桌面上。因為大部分的書籍都是神話傳說。如果夏前的許多文化,在大禹治水時,都讓洪水猛獸吞噬,那麼,夏前的文明都沉寢在水裡。水後的文明一定在能防水的高山上。

    史前失去的文明何能證明。

  • 16 # 小小飛賊

    肯定出現過。

    夏朝是中國第一個朝代,是中國文明從原始的部落社會進入到奴隸社會。文字起初是用作祭祀占卜用的,目前出土的大多是商朝的甲骨文。

    夏朝由部落轉向奴隸社會之時原始崇拜依然存在,據說夏是國號,“夏”字來源於蟬,也就是原始的崇拜,象徵著欣欣向榮。有圖騰的存在就需要祭祀,有戰爭的發生就需要占卜,古代文字多流傳於統治者之中,一般人不會認字,大量甲骨文的出土完全可以證明商的存在,而文字的演變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完成的,所以夏朝就應該有文字,只是發現的較少。

    其實在遠古部落時候就有象形文字,比如在甘肅和青海的一些巖畫,裡面雖然只是影象。但從某種當面講那就是文字的雛形,畢竟象形文字的演化需要很久的過程。

    綜上所述,夏朝肯定有文字,只是流傳下來的少或者發現的少罷了。

  • 17 # 萬物I生長

    文字是什麼?南非的德拉肯斯堡了巖畫距今以有一萬年之久,文字是圖畫是符號,文字是你我都能看懂,我覺得圖畫是文字的鼻祖。

  • 18 # 伊莎貝拉Isabella

    我認為夏朝是有文字的。下面來分析一下:

    最新出土的青銅器有銘文記載的夏朝歷史痕跡。

    遂公盨(又名豳公盨、燹公盨) 高11.8釐米,口徑24.8釐米,重2.5千克,橢方形,直口,圈足,腹微鼓,獸首雙耳,耳圈內似原銜有圓環,今已失,圈足正中有尖擴弧形缺,盨蓋缺失,內底銘文10行98字。器口沿飾分尾鳥紋,器腹飾瓦溝紋。它是2002年春天由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專家在海外文物市場上偶然發現的,現已入藏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

    遂公盨中雖然沒有提到“夏朝”,但卻提到了大禹治水,以及因其德政而被推舉為王的記載,由於有功於民眾,大禹得以成為民眾之王、民眾之“父母”。史書記載大禹開啟了夏朝,因此證明了大禹存在,而這一青銅器的發現,是最早的大禹治水事蹟的文物例證。大禹治水有功於民,人民擁戴,成立夏王朝,為第一代帝王。這更為大禹的存在、夏朝的存在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證據。

    還有一種關於中國古老文字的記載: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種發展比較成熟的文字。而在甲骨文之前,中國目前在大汶口遺址、龍山遺址、良渚遺址等都發現了一些陶文或者刻符,但目前上尚未能解讀。

    另一方面,歷史上最早的造字是在黃帝時代的倉頡造字,黃帝時期記事都是靠結繩記事,社會上的物資極其匱乏,還是新石器時代,人類所能使用的工具也就是木材和石器了,除此之外就是獸皮和動物骨頭,倉頡造字神話色彩過於濃重,從黃帝時期到夏朝僅有六百多年,這中間的時期很可能就是華夏曆史上文字開始萌芽的階段。這就為大家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思考問題,也許夏朝不存在,但商之前一定有朝代,至於叫什麼名字,還有待繼續考古發現。

  • 19 # 戰國曲士

    嚴格應該說是商以前肯定存在文字,也肯定有一個國家或類似國家的文明存在,但未必是夏,因為甲骨文發現一百年來已經破譯了將近一半,卻仍然沒有任何文字提及夏,到現在為止關於夏的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都沒有找到,所以夏朝是否出現文字是個偽命題,但商朝之前出現了文字基本是沒有爭議的!

  • 20 # 喜歡歷史的妹紙是蓉兒

    夏朝當然有文字!!!

    從甲骨文上看,甲骨文是非常成熟的文字。包括到現在所有文字的構成,具備“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註、假借”等等。

    一個成熟的文字形成,擁有它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漫長的。甲骨文的商到夏不過百來年,這麼快就形成一套成熟的文字系統了?

    而且這套文字系統還可以描述歷史,可以描述任何事情,簡單而乾脆。

    六千年參考東夷出土文物的骨刻文,和現代文字一脈相承。

    別拉著夏不放,早在夏以前已有文字。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未,郭沬若就指出,半坡刻劃符號是文字。他的理由是半坡陶器刻符已能夠互相交流,具有文字的意義。

    交流!!!!!

    釋出關於良渚的文字,美國收藏家frite bilfringer 1940年在杭州收購過一件良渚文化的黑色貫耳壺,現藏於美國哈佛大學沙可樂博物館,饒宗頤先生在《浙江學刊物》1990年第6期《哈佛大學所藏良渚黑陶上的符號試釋》一篇中提出其中的孑、孓、人、土與殷商甲骨文毫無二致!

    所以夏以前的良渚已經有文字!

    而西方著名的“特洛伊”,和夏朝一樣,大量存在於各種歷史典籍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荷馬史詩》。其故事都被拍成了電影,成為了西方普遍認同的真實歷史。

    但是!!!

    考古學界依然沒辦法在各種“特洛伊”遺址上找到明確的文字記載,難道這段歷史也是虛構出來的嗎?

    陶寺中期小城年代是落在文獻上的“夏‘”時期。

    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考古》2017年第2期的相關文章。

    這個陶寺文物中的燒錄,和甲骨文的禹字,只要不瞎眼如我,就能看出連繫。

    這是個禹字

    是我文化淺薄,有沒有聯絡自己看唄

    中國人儲存文字的方式不一樣,不像人家寫的泥板上。加上風沙漠,不會腐蝕,比博物館還儲存的新鮮。

    古人寫字一般是寫的竹簡上面和絲綢上面的。這個東西用不了上百年幾十年就壞了!加上四代的農耕民族,一代一代的繼承。一層一層的累積,不像人家沙漠沒有人,好留戀想。

    中國的文字和世界上的文字區別是很大的。

    一個字可以表達很多含義,往往幾個字就能成一篇文章。在老外的眼裡面,在現代人的眼裡面似乎就不成為一個文字來能進行技術和交流。其實多讀點書就知道了,尤其有古文知識的,一二個字可震撼全場。

    對中國古代出土的文字主要是字數比較少。就讓人家感覺好像不曾一篇文章似的無法記錄事件。其實我的名字蓉就是開花的意思,我爹希望我花兒一樣美麗。

    生死而肉骨翻譯過來,現在意思就是你的恩情可以讓死的活過來,骨頭長出肉來。

    綜上所述,

    一個成熟的文字是有過程的。甲骨文是個成熟的文字,這是不可否認的,中間肯定是有歷程的,而商與夏之間的距離有多久?上個歷史課的人都知道!

    文字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從天上掉下來。也不可能從什麼蘇美爾啊古埃及而來,就是從他們那來變成自己的東西還要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不是一天記而是世經來記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解決網癮少年,建議遊戲軟體開放時間定點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