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薛定諤的captain

    可以摧毀。直徑10千米摧毀起來太費力、需要發射多枚大型火箭投送核彈,效率很差。對於保護地球這個目的,將小行星炸出撞擊軌道就可以了。

    單發的話,10億噸TNT當量的熱核武器可以蒸發直徑1千米的小行星,或在木星軌道內吹飛直徑10千米的小行星,讓其幾乎永遠無法碰上地球。

    多發的話,6-10枚120萬噸TNT當量的熱核武器就能將直徑數千米的小行星吹飛出撞擊軌道。

    看預警時間了。

    假設一顆直徑10KM的小行星,還剩一天就撞地球了,那拉倒吧洗洗睡。

    如果還有一年的話,那沒問題。

    首先,中美俄歐日等敞開了造火箭,同時造一批高精度鑽地核彈頭,打到這個大傢伙旁邊,對了別忘了先扔個探測器,看看是死硬的鐵質小行星,還是鬆散一些的玩意兒,這決定需要的核彈數量。

    把核彈全砸進小行星的同一面,深度和間距算好。

    起爆!轟!

    小行星表層的碎石啥的將會以極高的速度遠離小行星,還記得那個史上最快的井蓋麼?

    同時小行星將獲得一個反向的速度。

    由於偏離了原來的軌道,日積月累之下,小行星從直直的撞向地球,變成擦肩而過。

    不考慮地球引力影響的話,假設小行星獲得了一個1m/s的速度變數,那麼半年之後,它已經偏離地球大概15萬公里了。

    至於那些碎塊。。。嗯記得到時候看流星雨

  • 22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人類目前的水平,核彈只能對付50米以內的小行星,直徑2000米的彗星人類是不能攔截的。迄今為止,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已經就如何用核彈做到這一點提出了許多新穎的想法。一些更有創造性的方法是讓太陽為我們工作,透過傳送航天器用明亮的油漆飛濺到小行星上,這樣來自太Sunny的光壓力將改變它們的路徑,或者建議利用宇宙本身,將航天器放在小行星旁邊,利用航天器和小行星之間的引力將小行星“牽引”到一個更安全的軌道。

    一個老式備用方案就是簡單地用“核彈”攻擊彗星或小行星。 俄羅斯科學家現在似乎已經準備了一個專案應對太空來的威脅,將該國的洲際彈道導彈的一部分轉化為行星防禦導彈。然而,這些升級後的洲際彈道導彈不是瞄準特別大的小行星,而是瞄準直徑在20-50米之間的較小太空物體。

    一方面,這有一定的道理。核武器是人類掌握的最強大的武器,洲際彈道導彈可以在接到通知後立即發射。如果人類在短時間內探測到一顆小行星,洲際彈道導彈有可能在它撞擊地球之前攔截它。鑑於彗星體積較大,核彈是摧毀不了它的。 然而,另一方面,這樣的計劃也有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將核武器送入太空違反了1967年《外太空條約》的一個重要部分,俄羅斯與世界上其他103個國家簽署並批准了該條約。除了潛在的政治緊張局勢這一基本問題之外,如果核武器在離地球足夠近的地方爆炸,在軌衛星和宇宙飛船也會受到電磁脈衝的影響,地面上的電網和計算機也會癱瘓。這比毀滅性的小行星撞擊要好,但是這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

    除此之外,如果在行星防禦中有一個特殊的例外,一些小行星實在體積和密度都很大,移動速度太快,不會受到核武器爆炸的明顯影響。較小的小行星,比如在俄羅斯西伯利亞上空爆炸的小行星,可以用這種方法攔截,但是隻有當它進入大氣層時才被發現。現在不是用核導彈瞄準它的最佳時機。然而,其他同樣大小的,在太空中被捕獲的,可能會被有效地摧毀。 對於更大的,幾百米寬或更大如2000米的彗星,人類能做的最好方法就是稍微偏離它的路徑。

    如果在即將發生的撞擊之前,有很長的準備時間,這實際上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在它附近引爆幾枚核彈,每一枚都將它推離軌道更遠,讓它安全地從地球邊上經過。 對這些較大的彗星或小行星發射核彈,比如直接瞄準彗星本身試圖摧毀它,結果很可能是把一塊巨大的太空岩石變成一團更小的岩石碎片。

    在這種情況下,除非你能保證已經把它徹底炸碎了,所以最大的塊只有一米左右寬(在大氣中會相當無害地燃燒),否則可能會使情況變得更糟。與其說是一次大規模的打擊,還不如說是多方面的衝擊,分散在一個很大的區域,這可能會造成同樣大的破壞,甚至可能更大。

  • 23 # 軍機處留級生

    處理一顆像世界末日一樣大小的小行星向地球衝來的最好方法是把它炸成碎片。

    首先,行星保護專家(真實的東西)說將一顆致命的小行星推入更安全的軌道會簡單得多。但是新的研究表明粉碎小行星非常非常困難。

    摧毀一顆10公里寬的小行星有多難?

    要粉碎一顆小行星需要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很重要——但與其說它對地球生命的未來意味著什麼,不如說它很重要。相反,它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小行星的樣子,以及當小行星相互碰撞時,它們是如何隨著時間演變的。

    雖然我們知道小行星主要由鐵和岩石組成,但我們對它們的表面和內部組成的資料有限。任何岩石對破壞的脆弱性高度依賴於其表面存在多少裂縫、孔隙。

    破碎、裂開的岩石是一件複雜的事情。當裂縫在表面形成時,它們都在相互作用。這些眾多的裂縫擴散和形成的速度有助於確定岩石的彈性。所以預測碰撞將如何改變或變形太空中的岩石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

    撇開這些限制不談,摧毀一顆小行星將非常困難——幾乎不可能。即使有一顆小行星朝地球飛來,為了炸燬它而向它發射全世界的核武庫也沒有多大意義。

    我們估計需要相當於200億噸梯恩梯的能量才能完全摧毀一顆直徑20公里的小行星,(這大約是兩倍小行星的估計大小或者被認為殺死了恐龍的彗星。但是有一些證據地球被撞擊了被一顆巨大的20公里長的小行星撞擊。)

    200億噸梯恩梯(炸藥)含有大約相當於1000萬枚廣島原子彈的能量。它的能量也比先前估計的摧毀這麼大的小行星所需的能量多10倍。(這一新的估計考慮到了小行星撞擊時在表面形成的小裂縫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這實際上使物體更耐撞擊。)

    人類創造的最強大的炸彈具有50兆噸的爆炸當量。要消滅一顆20公里寬的小行星,你需要4000倍的能量。但即便如此,你也不能發射4000枚核武器來摧毀小行星。這種能量需要以特定的動量傳遞(也就是說,運動侷限於特定的質量)。也就是說:你可能需要將4000枚最強大的核彈的威力限制在一枚射彈中。

    當一顆大的小行星被一顆小行星撞擊時,重力會將大部分小行星聚集在一起。

    當一顆小行星被擊中但沒有被摧毀時,一件有趣的事情發生了,那就是碰撞後飛出的大部分碎石最終透過重力被拉回到小行星完整的核心。我們可以很好地找到那些表面鬆散附著有碎石的小行星(因此很容易開採)。

    好訊息是,對地球生命構成生存威脅的小行星每50萬年或更長時間才撞擊一次。即使是140米寬的小行星也能摧毀城市和地區,每10,000年撞擊一次。

  • 24 # 兵器知識譜

    就人類現在掌握的科學技術水平而言,無法使用任何武器對來襲地球的天體進行攔截,包括核武器。

    所說目前美、俄、中三國都具備對彈道導彈的中段攔截、末端攔截能力,但是依舊無法攔截衝向地球的彗星,儘管它有2公里這麼大。

    這是因為防空導彈對來襲目標的攔截能力被侷限在10馬赫以內,一旦目標飛行速度超過了這個速度,防空導彈就很難命中了。

    比如說美軍部署在南韓的“薩德”防空系統,它的全稱為“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主要針對來襲的中程彈道導彈和洲際彈道導彈。

    該系統的攔截彈最大射程為400公里,最大射高180公里,可以對處於返回大氣層飛行階段的彈道導彈實施攔截。

    但是攔截視窗只有10分鐘,因為彈道導彈在返回大氣層階段的飛行速度還未加速超過10馬赫,如果在第一輪攔截中導彈未能命中,那就只能眼睜睜看著來襲導彈飛向目標了。

    因為彈道導彈一旦進入大氣層以後,速度就會超過防空導彈的攔截極限——10馬赫!這就是為什麼說中國的東風-17彈道導彈基本無解的原因,它在末端飛行階段的速度將會超過27馬赫,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防空導彈能夠對它實施攔截。

    直徑為2公里的彗星撞向地球時的飛行速度有多快呢?答案令人咋舌——約29.97公里/秒,相當於88馬赫!相信除了鐳射炮以外,沒有什麼武器能夠對它實施攔截了。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常規武器無法實施攔截,能不能使用威力巨大的核武器進行攔截並將其毀滅呢?我們從以下幾點來分析。

    下圖為部署在南韓的美製薩德反導防空系統,它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中段攔截導彈系統,可以對來襲的中程、洲際彈道導彈實施中段飛行攔截,但是攔截極限只有20馬赫,一旦目標飛行速度超過這個速度,那麼它將失去攔截能力。

    武器摧毀目標的前提是命中

    士兵手中的槍械是如何在戰場上消滅敵人的呢?相信100%的讀者都知道答案,即發射的子彈命中敵人。不僅槍械如此,火炮、導彈也是這樣,無法保證命中就談不上摧毀目標。

    所謂“命中”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也不是片面地解釋為直接擊中目標,當武器的威力足以在未直接命中的情況下能夠確保摧毀,這樣的打擊也可以理解為命中。

    比如說155mm榴彈炮,由於誤差的存在,在對30公里以外的遠距離目標實施打擊時是很難保證直接命中的,因此為了達到摧毀的目的,只能將炮彈威力設計的足夠大,以威力來彌補命中誤差,從而達到摧毀目標的效果。

    既然可以採用威力彌補命中誤差,那麼可不可以用核導彈對撞向地球的彗星實施攔截,用巨大的核爆威力將其摧毀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撞向地球的彗星屬於高速飛行的空中目標,而目前人類的核導彈都設計為對地打擊的地對地導彈,並沒有防空能力。

    我們用俄羅斯“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來例舉:該型導彈最大射程12000公里,可攜帶8枚爆炸當量為55萬噸的核彈頭,命中誤差為CEP±60米,單枚該型導彈一次投射可毀滅一箇中小型國家。

    發射時,火箭發動機首先將導彈送入太空軌道執行,然後進行箭-彈分離;接著載彈艙在太空軌道上變軌,調整姿態確保彈道與打擊目的地重合;最後載彈艙與核彈頭分離,核彈頭按照載彈艙分配的彈道重返大氣層撲向目標。

    可見目前人類的核導彈都是用來自我毀滅的,並不具備進行防空作戰的能力,因此無法做到命中撞向地球的彗星,就連在彗星附近爆炸,用威力彌補命中誤差的能力都不具備。

    不過世事無絕對,冷戰時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倒是製造過專門用於防空的核導彈,不過這類核防空導彈的命中率實在是太低了,只裝備了很短很短時間就迅速撤裝。

    那麼有沒有這樣一種假設性設想獲得成立呢?即使用現代先進的末端攔截導彈或者中段攔截導彈安裝核戰鬥部,用威力巨大的核彈結合它們精確命中目標的特點相結合,這樣一來就可以實現“威力彌補精度”的命中。

    實事求是地講,這樣的設想是可行的,是成立的,但同時也是毫無意義的。

    因為當彗星到達末端攔截導彈或者中段攔截導彈的最大攔截距離時,導彈的命中已經不能改變彗星撞地球的現實了。

    假設攔截導彈的最大攔截距離為400公里,且攔截導彈也在這個距離點上命中彗星。但是此時彗星的速度已經超過了88馬赫,即29.9公里/秒,400公里的距離只需要飛行13.3秒就能到達。

    這就以為著即使導彈命中彗星,但是它的碎塊依舊在13.3秒以後撞擊地球。由於整塊彗星被核彈炸碎,再加上核彈產生的核輻射,它對地球的危害只會變得更大,因此命中了、摧毀了也沒有什麼意義了。

    下圖為冷戰時期美國研發的IM-99B型“波馬克”防空核導彈,它採用液體燃料,最大射程為700公里,最大射高300公里,戰鬥部搭載一枚爆炸當量為10000噸TNT的AA-84型戰術熱核彈頭(氫彈)。即便是這樣的核武器命中彗星也無濟於事,10000噸當量的威力對於速度達到29.9公里/秒的巨大彗星而言簡直就是撓癢癢,而其他威力巨大的彈道導彈則完全不具備防空功能,無法發揮攔截作用。

    正確使用核武器處理“彗星撞地球”的方法

    既然無法使用導彈搭載核武器攔截和摧毀撞擊地球的彗星,那是不是說當“彗星撞地球”發生時,人類只能聽之任之呢?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關乎著全人類的生死存亡。

    企圖用核武器將來襲的彗星毀滅是一種很不現實的做法,這是由核武器的殺傷方式所決定的。

    核武器生產殺傷力的方式是核爆炸,而核爆炸的殺傷力對目標的殺傷方式為衝擊波、熱輻射、光輻射、電離輻射(放射性殺傷)。

    其中衝擊波是主要的殺傷方式,我們可以這理解核爆威力:衝擊波造成的殺傷效果是其它殺傷方式的總和。

    如果我們用核武器在大氣層內攻擊彗星,受距離的制約,這樣的攻擊是沒有意義的;如果在太空中發起攻擊,那麼核武器的威力將會大打折扣。

    這是因為太空是真空環境,無法像在大氣層內那樣透過空氣傳導衝擊波,這就意味著核武器的主要殺傷方式被制約了,因此用核武器直接毀滅來襲彗星的想法很難實現。

    正確的處理思路應該是這樣的:預警→統籌→處置。

    具體的處理方法是這樣的:第一、預警,人類很早以前就建立了空間預警系統,可以透過太空望遠鏡、探測衛星發現來襲天體,再根據計算機的推演,計算出來襲天體的飛行軌跡,從而判斷來襲天地的飛行軌跡是否與地球重合,從而為人類提供70年的預警期。

    第二、統籌,處置一個直徑為2公里的來襲天體已經超過了任何一個國家的能力範圍,所以必須動員全球人類開展處置行動。

    這就需要專家們展開調查,提供有力證據來確保說服世界上有能力的幾個主要國家首腦,這個統籌過程耗時不會低於5年。

    接下來開展國際合作,制定協作方案、行動方案、研發大威力核武器、研發重型運載火箭、研發探測衛星、培訓行動人員等等龐大工程,這個過程耗時不會少於10年。

    第三、處置,首先使用重型運載火箭向來襲彗星投射探測衛星,需要在預計軌道上按一定距離投送數量不等的探測衛星,為下一步行動提供更精確的導航、通訊支援。

    接下來以每年一次的速度向來襲彗星投送大威力核武器,將核武器按照設計以每20公里安裝一枚的密度為來襲彗星安裝10枚爆炸當量為5000萬噸TNT的氫彈,利用氫彈組同時爆炸時產生的5億噸TNT當量威力做為瞬時推力,把來襲彗星推離原軌道,這個過程耗時10年。

    這才是使用核武器處理“彗星撞地球”的正確方法,核武器的作用不是毀滅它,而是改變它的飛行軌道,從而避免地球受到撞擊。

    下圖為成功降落在格拉西門克彗星上的歐洲空間局“菲萊”號著陸器,儘管“菲萊”號已經失聯,但是這一成功著陸彗星的創舉證明人類是具備將核武器安裝在來襲天體的能力,只要預警時間充裕,往來襲彗星上裝10個大威力核武器是可以實現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第一、一顆直徑為2公里彗星衝向地球,我們不能用核武器攔截將其毀滅,因為彗星的飛行速度超過了搭載核武器的防空導彈的攔截能力極限,防空導彈無法做到高空命中超高速飛行的目標。

    第二、防空導彈即便能夠在400公里的高空搭載核武器命中彗星也起不到攔截的作用,因為彗星在29.9公里/秒的飛行速度下只需要13.3秒就撞擊地球了,命中了也沒有意義。

    第三、正確的使用核武器處理“彗星撞地球”的方法是提前預警,然後開展國際合作,在彗星表面安裝大量大威力核武器,利用核爆威力迫使其改變飛行軌道,從而達到避免撞擊的目的,而不是將其毀滅,目前人類不具備毀滅一顆直徑為2公里的天體的能力。

    結語

    “彗星撞地球”並不是危言聳聽,地球就曾經因為彗星撞地球而導致過數次物種滅絕,近幾個世紀一來,與地球擦肩而過的天體不不在少數,而那些直接撞擊地球的小型天體更是不計其數。

    所以諸如“彗星撞地球”這樣的災難風險是客觀存在的,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也不是假設性的,而是我們在未來某一時刻需要認真面對的現實。

    也許真的到了那個大難臨頭的時刻,核武器才會真正的實現“和平利用”。

    下圖為正在投擲氫彈的前蘇聯圖-95“熊”式戰略轟炸機,這枚氫彈的型號是AN602,外號“沙皇炸彈”,設計威力為5000萬噸TNT當量,實際威力超過了7000萬噸,爆炸時產生的蘑菇雲直徑達90公里,是人類歷史上威力最大的核武器,沒有之一。它曾經被設計用於戰爭,如果真的發生“彗星撞地球”,那麼透過10枚AN602型氫彈同時爆炸的所產生的威力就足以迫使彗星改變軌道,屆時核武器就達到“和平利用”的目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烤棗糕打出的麵糊很稀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