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龔166916589

    三國關羽兵敗,由張遼勸降時說:‘’

    降漢不降曹‘’,從文化水平的見識,不像一個國家大將所該講之言,太無知了,其實曹是漢相,漢即曹在施政,曹是漢的輔政大臣,關羽這句話,賽故沒說,掩耳盜鈴,能算個漢帝的忠臣嗎?

  • 2 # 華山劍客

    首先,這與我們中國人忠君愛國的傳統價值觀有關。

    西漢思想家董仲舒,為了維護封建等級制,提出了“三綱五常”理論,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

    “ 三綱五常”是封建統治階級用來控制人們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亂”的思想武器。

    關羽之所以降漢不降曹,正是受上述思想的影響,其認定漢家皇室為正統君主,而曹操為國賊,故而成就其忠義之名。

  • 3 # 八目刀

    關羽的忠義是針對劉備而言的,實際上曹操當時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打的漢獻帝旗號,很多士大夫就是因為這點才加入曹操陣營的,最起碼曹操是名副其實的漢朝丞相,名正言也順,關羽官渡斬殺顏良立功後被曹操請封為漢壽亭侯,恩禮特異,但關羽認為“劉將軍有厚恩於我”,於是掛印封金,重新回到劉備集團,可見忠肝義膽,曹操惜才,同時敬重關羽的為人,所以沒有阻攔,縱虎歸山。其胸襟氣魄同樣令人欽佩。關羽最初投降曹操時說降曹不降漢是站不住腳的。

  • 4 # 最美如初

    關羽說“降漢不降曹”這句話就純屬扯淡,完全是自欺欺人。因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所以曹就是漢,漢就是曹。憑什麼說天下就是他劉家的,劉備就是正義之師呢?劉備當了皇帝不見得就比曹孟德強。雖然關羽帶著劉備的家屬,降了曹操也是出於無奈。但是他辦的有幾件事不太光彩,老北京話叫不光棍。

    首先屯土山約三誓,降漢不降曹,這完全是給自己找臺階下而說的。關羽好面兒,不投降又走不脫,投降又拉不下臉來,才說了這麼個糊話。再有就是賜封“漢壽亭候”,表面是漢獻帝封的,實際上是曹操讓傀儡皇上封的,說白了就是曹操封的,漢獻帝認識你是個六哇。後來關羽就經常以此號自居,臉皮也著實是厚了點。掛印封金,雖然說曹操賞你的金銀你沒動,但是曹操送給你兩位嫂嫂的錢,你一個子兒沒少花,不然曹營這麼久,你這麼大挑費哪來的。

    白馬坡斬顏良,論顏良的能耐不可能在關羽面前一下就完,因為劉備在袁紹營中和顏良眾將提到過他,說誰在兩軍陣前見著了,告訴關羽我在袁紹這呢,並描述了關羽的相貌。顏良長了心了,次日會兵白馬,顏良遠遠望見這員將似劉備說的雲長二弟,顏良真夠朋友,想等關羽過來告訴他,說你哥哥在我們這呢,就沒打算伸手。哪知關羽馬快刀沉,上來掄刀就剁,弄了個措手不及,死的確實挺冤,所以關羽這個人不光棍。

    失荊州,要說荊州這個地方是十字路口,誰都想要。關羽駐守在此,孫權輕易不敢動手。因為只有孫劉聯盟,才能北據曹操,任何一方單幹都不可能是曹操的對手。孫權想和關羽聯姻,讓兒子娶了關羽女兒,這不是好事嗎,關羽言道:虎女焉能配犬子,把孫權罵成了狗,瞧不起江東的眾位英雄,雖說奪荊之戰早晚上演,但他這傲氣性格加速了荊州的失守,難免不了敗走麥城的命運。

  • 5 # 數易文化314

    一般認為,關羽降漢不降曹。尤其是三國演義,為了突出關羽,還搞了土山約三誓:

    第一,只降漢帝,不降曹操;

    第二,兩位嫂嫂請給俸祿養贍;

    第三,但知劉備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

    三者缺一,斷不肯降。事實上,這是小說對於關羽的自我粉飾,關羽降曹操見於正史: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可見在曹操心目中,對於關羽是格外器重的,不過在曹操的心目中,關羽不過是一個名將,只要對他厚待就行了。

    關羽投降曹操了嗎,且看歷史記載:

    其一,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備走奔紹,獲其妻子。備將關羽屯下邳,復進攻之,羽降。

    其二,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先主敗績。曹公盡收其眾,虜先主妻子,並禽關羽以歸。

    其三,關羽傳中: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

    可見在正史中,關羽的確投降了曹操,沒有什麼條件。只是儘管戰敗了,但是後來他仍然想著他以前的主子劉備,的確是很不錯的人,當時張遼曾問關羽,曹丞相對你如此厚愛,你為何投奔劉備,關羽說: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當時張遼很猶豫,不知道該如何向曹操回報。遼欲白太祖,恐太祖殺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嘆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太祖嘆曰:“事君不忘本,天下義士也。度何時能去?”遼曰:“羽受公恩,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也。”後來,關羽果然在白馬斬了顏良報了曹操的大恩:

    事實上,關羽的確想向曹操俯首稱臣,可惜曹操太好色了,史載:《蜀記》曰: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此與《魏氏春秋》所說無異也。可見,關羽選擇劉備不選擇曹操,不是別的,而在於曹操當初把他的最愛奪取了。曹操是喜愛美色的人,假如當初忍一忍,關羽這樣的一流戰將不知會歸向何處。看看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哪一個也不比關羽遜色。

    曹操和關羽的真實關係其實是情敵?這可不是亂講,在正史《三國志》中有記載,““朗父名宜祿,為呂布使詣袁術,術妻以漢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圍,關羽屢請於太祖(曹操),求以杜氏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見之,乃自納之。”意思就是說,劉備和曹操圍呂布,關羽向曹操請求,破城後娶呂布部將秦宜祿之妻杜氏,曹操見關羽這麼著急,疑心這個杜氏有多麼漂亮,於是打敗呂布之後,“自納之”了。後來,劉備為曹操所敗,關羽投降曹操(土山約三事則無,是創作出來的),曹操待關羽極厚,但關羽還是掛印封金,找劉備去了,大概這個“奪妻之恨”不能忘也是原因之一吧。

    1.降漢不降曹:關羽投降,是向漢獻帝和大漢丞相,而不是曹操本人投降。劉備是漢朝皇叔,雖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畢竟還是大漢丞相。關羽降漢,劉備本來就是漢朝皇叔,降漢沒有什麼問題。

    2.張遼勸說:二人關係不一般,很鐵。當年白門樓,關羽救了張遼。如今,曹操大軍壓境,劉備不知去向,關羽死守必然戰敗。為保護關羽,張遼再曹操面前力保勸降關羽。

    3.保護嫂子:小說虛構的吧

    4.不知劉備蹤影:發現劉備行蹤,立刻千里走單騎。關羽的忠義是無可爭議的。不過對於曹操,關羽未免有點無情。曹操厚待關羽,想收復關羽的心,不想關羽忠義無法動搖,曹操也只能嘆息。

    經勸說後而降,英雄也是人,有儲存自己姓命的念頭出現是非常正常的,否則那就真的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了。

    但是關羽也是有謀略的人物。

  • 6 # 黑白影吧

    關羽的“降漢不降曹”,等於說不肯投降而願意接受招安。小說在這裡還真費了些力氣來寫,體諒關羽的難處,突出關羽的正氣,雕琢關羽的形象。這是塑造關羽形象的重點篇章,也是難點,與華容道“義釋曹操”同樣難以處理的難點。不過,斤斤計較“降漢”與“降曹”的區別,儘管說得頭頭是道,看上去總覺得像個笑話。

    關羽劇照

    在史書上,我們看到的記載只是“降”。《三國志》裡的《關羽傳》說:“建安五年(200),曹公東征,先主(劉備)奔袁紹。曹公禽(關)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袁)紹遣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關)羽為先鋒擊之。(關)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袁)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

    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張)遼以問(關)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非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關羽劇照

    南朝裴松之注引《傅子》記載,前面的張遼、關羽對話之後,張遼曾為是否如實稟報曹操而苦惱:“(張)遼欲白太祖(曹操),恐太祖殺(關)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嘆曰:(曹)公,君父也。(關)羽,兄弟也。遂白之。太祖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度(duó,估計)何時去?”

    關羽是被擒的敗軍之將,“拜為偏將軍”,說明關羽接受了曹操授予他的官職,這隻有被俘以後投降才有可能。小說用屯土山關公約三事的故事來彌補史書記載的疏略,同時,竭力烘托關羽忠義的精神世界。

    關羽電影劇照

    關羽一度投降曹操但沒有成為“汙點”,反而成了他的“業績”。一個原因是他始終保持對劉備的忠心,即便是被俘以後。所以,被俘也成了資歷。第二個原因是劉備後來也當了皇帝,而且還是由皇叔而皇帝。小說努力使劉備在身份上名聲上比曹操或曹丕要好聽一點,從劉不從曹的意義就由兄弟情深而政治正確,義而且忠。

    不過,無論如何,關羽“降漢”的藉口是相當勉強的,因為這不僅置自己於反漢叛漢的境地,而且以後的投奔劉備更沒有了理論依據。

    關羽劇照

    如果說,關羽投降的是漢朝,不是曹操,不是等於承認自己以及自己一直追隨的劉備以前都是反漢朝的?他又一再表示,得到劉備的訊息就要去投奔,不是等於承認以後有機會還要再次背離漢朝?這是什麼邏輯呢?

    關羽劇照

    所以,還是曹操實際,你現在接受招安就是向我投降,你說什麼都可以接受。他才不和關羽爭口舌之利。曹操的心胸,實非常人所能及。本來“降漢不降曹”就是小說家們編造出來的故事,根本沒有必要討論其是非。所以我們主要是討論這一故事的社會意義。關羽約三事的故事,反映的是江湖人對於招安投降的一般態度。

  • 7 # 孟婆湯60485556

    三國演義畢竟是一部小說,前人讀書感慨二哥忠義,劉備仁厚,曹操奸詐,後人讀來反而感覺劉備託孤更聰明,更多感覺曹操當的起奸雄二字。關羽的降漢不降曹的故事在我看來無非是一種對投降的好聽說法,因為要彰顯二哥忠義,要凸顯曹操是奸劉備是忠的作者本意,特別是二哥還附加了條件。但後人更多理解是曹操愛才更大義,終身為漢相,為了鞏固哪怕成為權臣!(個人見解,不喜勿噴[笑])

  • 8 # 江楓思秦

    關羽兵敗,曹讓張遼勸降,關羽曰“降漢不降曹”,

    這句話本身放在當時的環境中,是不可取得,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是漢的丞相,代理漢天子執政,可以說曹說的話可以代表漢天子!那麼關羽所說的話就沒道理了!

    但是,關羽是劉備的結拜兄弟,而劉備有稱劉氏宗親,中山靖王劉勝後裔(真假咱們不討論),當時劉氏天下已經可以說離滅亡不遠了,劉備一個亂世梟雄能沒有別的打算那是不可能的!而關羽又是劉備兄弟!劉備的志向關羽肯定有所知道,即是劉氏子弟那麼劉備就有撐是漢天下的願望!所以我認為關羽所說的降漢的漢應該是劉備這個漢,而不是西漢的漢!故而可以說這個宣言高大上!

    雖然關羽對不起曹操,說起來有負於曹,但是他對的起劉備,對的起兄弟!為兄弟兩肋插刀,夠忠義!

  • 9 # 我欲隨波不逐流

    《三國志 關羽傳》記載: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擒羽以歸。

    從這段記述,關羽可不是投降,是被活捉了,那也根本不存在什麼降漢不降曹的問題。

    《三國演義》是本小說,當然要進行藝術加工,但如果把他當歷史看,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在小說中,曹操愛惜關羽的才能,不忍心把他宰了,於是派張遼去勸降關羽。關羽身邊還有劉備的兩位老婆,為了保護二位嫂嫂的安全,沒有辦法不得不選擇投降,並約法三章:

    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

    這三個條件後面二個,說明了對劉備的義氣和關心愛護嫂嫂,這完全可以理解。但第一條,大家都在疑惑。

    事實上,這個說法完全沒有問題,在三國時期,權傾一時、統領百官的大員,在皇帝的特許下是可以開府的,建立獨立的辦事機構。比如:被吹上了天的“諸葛孔明”在劉備死後,也一樣開了府,完全架空了劉禪。

    漢朝開府制度從西漢就開始了,漢武帝之後,一般是丞相開府,唯有霍光是以大司馬的身份開府。到了東漢中後期,都是兒皇帝,就造成了外戚專權,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就要把軍隊抓在手中,比如何進就是以大將軍身份開的府。

    開府就是成立一個獨立於政府之外的辦事機構,官員的仼命都不需要朝廷的認可。為自己服務,但卻又拿著朝廷的俸祿。

    小說中,關羽稱降漢不降曹,說的是自己要當漢室的官員,向皇帝效忠,而不是投降於曹操的小衙門。

    在當時的歷史時期,曹操才真正代表了漢朝的正統,劉備才是亂臣賊子。關羽放棄原來的立場,投降對方。不管說什麼降漢不降曹,對曹操的意義都是一樣,所以曹操才答應這個條件,從中也說明了曹操愛惜人才。

    對關羽來說,降漢不降曹也是一個心理安慰,本來劉備打的就是匡扶漢室的旗號,和漢家朝廷不是敵對關係,不存在投降,反而是從個小跟班一下變成了中央幹部。

    在小說原文中,關羽的“三者缺一,斷不肯降”,也說明了在他內心深處,對“降”的認可,只不過嘴巴硬,要找個臺階。

    總之,關羽之所以能留得性命,關鍵在於張遼的幫忙,他利用了曹操的愛才之心。不然關羽提出這樣一個兒戲的條件,曹操怎麼可能答應。

    這也是三國演義的精彩之處,羅貫中對一個在絕望時,想苟且偷生的人,心理描述把握得非常之妙。

    關羽的可貴在於曹操的榮華富貴沒有留住他,他心中對劉備的忠誠是真實的,這也是關羽可以謳歌的地方。

  • 10 # 秋春之

    私下認為三國時期的關羽如果真如小說所言,那他也算得上是一個率性的漢子,是一個接地氣的普通人,當然這樣的一個普通人有著一身非凡的本事。但說他是忠義之人,則不敢苟同:關羽兵敗被捉,羈押於曹操處,曹操用利益誘惑,想要招關羽於自己麾下,關羽雖記掛劉備,卻接受曹操饋贈,暫時性地委身曹操,其實他深知曹操就是漢賊,既知曹操為漢賊,緣何還在曹營中委身下來!憑關羽能耐,曹操是不會拿他怎麼樣的!!關羽所言降漢不降曹只不過是自欺其人。是替他委身曹營的冠冕之辭吧!

  • 11 # 雪流星落

    我覺得“降漢不降曹”成全的不止是關二爺的忠義,最大成就的是曹操的求賢如渴,大度包容!降漢不降曹,難道剛開始是反漢嗎?現在才用“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降操降漢有區別嗎?區別在於名義上好聽一點!這也是關二爺給自己的失敗找一塊遮羞布!

    關二爺身為曹操大敵劉備的結拜兄弟,曹操都能惜才不殺,明知給敵增加一員大將,後來還放任離開歸返劉備!龐德隨馬超大戰曹操,馬超兵敗,曹操依然重用龐德,引出“龐令明抬櫬決死戰”的悲壯,沒有士為知己者死的覺悟,哪能以死報之?明知荀彧只忠於漢室,依然惜才許之以高位!

    被羅貫中嚴重黑化的曹操,才是三國中仁義之君!

  • 12 # 誰是我知心

    其實當時曹就是漢,漢即是曹,區別並沒有多大,關羽降漢不降曹只不過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名聲而走的一條曲線,跟抗日戰爭漢奸投降日本人的投汪不投日的路子異曲同工。

  • 13 # 我們一起做陽光的人

    因為人終究需要信仰 沒有信仰的生命是殘缺的生命 沒有信仰的人生 是平庸 低階 粗俗的 鼠目寸光的人生 一個民族 如果沒有一種讓多數人能夠接受 信奉的信仰 那麼 這個民族就是一個沒有靈魂的民族 一個沒有凝聚力的民族 一個不可能真正富強的民族 所以習大大提出了 人民有信仰 國家有希望 讓我們做一個具足善良陽光智慧有信仰的中國人 實現全人類的偉大復興

  • 14 # 綠野萍蹤01

    降漢不降曹,這是關公失守下邳,被曹兵圍困在土山時,對前來勸降的張遼提出的投降曹操的條件之一。這句話不見於正史,是《三國演義》為了表現關羽的忠義而虛構的。僅從“降漢不降曹”這句話來看,《三國演義》大有美化關羽,抬高劉備,貶低曹操的虛構情節,為關羽戰敗投降找藉口之嫌。但是,從關羽後來的表現看,卻又不是這麼回事。

    那麼,關羽這句為投降找藉口的話為何被宣揚成尚大尚,成了關羽的忠義之言呢?

    關羽有沒有開出三個投降條件

    建安五年(公元210年),曹操率兵東征,劉備不能抵敵投奔了袁紹。關羽則據守下邳小城,孤軍面對曹操大軍。在突圍無望的情況下,關羽向曹操投降。《三國志·蜀書·關羽傳》中這樣記載當時的情況:“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

    此處,陳壽並沒有提到關羽在投降前提出任何條件,並且,關羽還是被曹操活捉的。大概是被生擒,關羽才被勸降的,是不是在這個時候,關羽提出了“降漢不降曹”的投降條件呢?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說“備將關羽屯下邳,復進攻之,羽降。”這裡雖然沒有講到關羽被擒,但確實也是投降了,而且,也沒有提到關羽約定了三個投降條件。其他如《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資治通鑑》等,都沒有講到關羽在投降前與曹操有這樣三個約定:

    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

    史籍中沒有提到關公土山約三事,那麼,《三國演義》的這段故事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在《三國演義》這個版本之前,羅貫中的原著是《三國志通俗演義》。在原著中,羅貫中也講到了這個故事,關公約三事同樣也沒有史料依據。而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之前,有一部《三國志平話》,這部書卻寫到了張遼進入下邳城勸降關羽。在張遼的勸說下,關羽開出了三個投降條件,其中就有“降漢不降曹”這一條。

    《三國志平話》是《三國演義》的祖本,無論羅貫中還是毛綸、毛宗崗父子,在寫到關羽投降這件事情上,照搬了祖本故事。所以,給關羽設計三個投降條件,原本就是小說家言,目的似乎就是為“尊劉貶曹”這個主題服務的。

    演義小說中的合理情節

    各類史料中不僅沒有記載關羽投降所開出的條件,在投降之時也沒有做好“降漢不降曹”的打算。而且,以史料來看,關羽投降還有自保的嫌疑。

    《三國演義》中說,張遼對關羽說,如果不投降就犯了三個大罪。其中一個罪說的是關羽倘若戰死,就辜負了劉備所託,兩位嫂嫂也難以保全。實際上,這一條也很難得到史料的支援。《武帝紀》、《關羽傳》,以及資治通鑑中記載的都是曹操先擊敗了劉備,擒獲了甘夫人、糜夫人,然後才在下邳迫使關羽投降的。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與上述記載略有出入,說的是:“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先主敗績。曹公盡收其眾,虜先主妻子,並禽關羽以歸。”

    這處記載有點模糊,到底是在擊敗劉備時曹兵虜了甘夫人、糜夫人,還是在下邳一併擒了劉備的二位夫人與關羽呢?我覺得,應當以多數史料記載為準,曹操攻下邳時,劉備的兩個夫人已經被擒,並不在關羽身邊。所以,關羽投降並沒有這方面的壓力,出於自保是其降曹的主要原因。正因為此,關羽沒有理由開出前面兩個條件,尤其是很難說出“降漢不降曹”這句話來。

    從當時的歷史背景看,建安五年時軍閥混戰,割據一方,但東漢王朝仍然存在。曹操是東漢臣子,沒有建立自己的王朝,關羽講這句話等於沒講。

    然而,小說中卻把這個情節設計得很合理。聽到關羽的這個投降條件,微微一笑說:“吾為漢相,漢即吾也。此可從之。”其實,曹操對關羽這句話斷章取義的理解了,關羽所開出的第三個條件,與“降漢不降曹”有內在關聯。從後來關羽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以及千里走單騎的故事情節看,他的確做到了“降漢不降曹”。

    既然關羽兌現了若言,演義小說美化關羽,投降反倒成了忠義之舉,便也合情合理,為所有讀者所接受了。而且,關羽投降自保,似乎也是為了尋找劉皇叔。羅貫中曾經講到,張遼奉曹操之命去試探關羽說,假若皇叔已死,君侯怎麼辦?關羽慷慨而言:願從之於地下。

    《三國演義》對關羽的投降寫得非常符合邏輯,於是,“降漢不降曹”就得到了文字的有力支援,讓關羽的忠義形象立了起來。

    關羽以實際行動贏得忠義美名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中說,關羽投降之後,曹操十分欣賞關羽的勇猛,但是,經過觀察,發現恐怕不能久留關羽。於是,曹操便讓張遼去打探關羽的想法,關羽說:

    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

    張遼瞭解了關羽的想法,便寫信告知了曹操。曹操看完張遼的信,對關羽的忠義很讚賞。

    從史料記載來看,關羽投降曹操之後,確如《三國演義》中寫的那樣,在白馬之戰中於萬軍陣中斬殺了顏良。解除白馬之圍後,曹操封關羽為漢壽亭壽侯。《關羽傳》、《資治通鑑》中都詳實的記載了這件事情。

    史書繼續寫道,關羽立功之後,曹操知道關羽即將離開,便以重賞籠絡,試圖留下這員虎將。但是,“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關雲長掛印封金而去,曹操手下便要去追趕,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這段歷史被《三國志平話》據實演義,羅貫中也按照平話故事,以“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把關羽的忠義渲染到了極致。

    過五關斬六將千里尋兄的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是,卻符合正史記載的邏輯。同時,似乎也解釋了關羽當初為何要投降曹操,原來,應當是有條件的。甚至“填補”了正史留下的空白,關羽來得清楚,去得分明,是有義有禮的大丈夫。而且,正史上也確實有關羽與張遼有事先約定,報答曹操之後便要離去。

    無論正史記載,還是故事演義,關羽“降漢不降曹”都是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了對故主的忠誠,對曹操的義氣。所以,《三國演義》虛構的關羽投降宣言便顯得很高大上,雖然略有拔高,但卻非常準確的詮釋了關羽的忠義。

    關羽的投降宣言美化了關羽,也美化了曹操,縱關羽而去,既是斬將也不追究,這樣的曹操難道不也是很守信譽,很講義氣嗎?三國時代風雲際會,英雄輩出,有關羽這樣的忠勇之士,更有曹操這樣的濟世雄才,是一幅令人觀之而肅然起敬的英雄畫卷、壯美詩篇。假如只讀到“尊劉貶曹”,恐怕就有點狹隘了。

  • 15 # 周立人

    首先要明確一點:“關羽降漢不降曹”的故事,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只能放在小說《三國演義》的背景中作評論;如果把這一故事以及由此產生的忠義問題參照《三國志》等其他正史或野史、傳說來進行對比評論,那就失去了評判的準繩,依據不同,結論就不同,勢必造成認知混亂,論辯就失去了意義。

    首先我們瞭解在關羽“降漢不降曹”之前發生了什麼。早在小說第一回中,劉備、關羽、張飛就在桃園結拜為志同道合、誓同生死的異姓兄弟,因劉備為長,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故而實際成為三人之主。三人招兵買馬,共圖匡扶漢室之大業。在小說第二十五回中,曹操大軍直取徐州,欲誅殺劉備。劉備求救於袁紹而無果,故依張飛之計,乘夜劫曹營,不料反中曹計,兵敗而逃。曹軍圍下邳,曹操依程昱之計,將關羽誘至土山而圍殲。張遼為報關羽相救之恩,自諫勸降關羽。關羽先誓死不降,後經張遼再三勸導,為長遠之計而約三誓:

    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

    由此三誓可知:關羽之所以強調降漢不降曹,一是為保劉備兩位夫人之安;二是不知劉備張飛生死去向,無主可盡忠,權且寄人籬下自保,作長遠打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三是雖實際投在曹操麾下,但因為是降漢,眼前不用擔背叛劉備之罪名,今後去尋劉備也不用擔背叛曹操之罪名。

    本來開出這樣的條件,正常情況下對方是不可能接受的。但偏偏遇到了愛才心切的曹操,正如曹操《短歌行》詩中所言: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關羽對舊主之恩,反而讓曹操更加敬重。而曹操自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再加高官厚祿、“糖衣炮彈”,何愁不能讓關羽歸服?

    我們不妨再往後看,曹操與關羽都堅守這“約法三誓”,誰都沒有違反。曹操害怕失去關羽,不想讓其立功,又因局勢危急,不得不讓其出馬。而關羽為報曹操抬舉之恩,斬顏良,誅文丑,不僅受封“漢壽亭侯”之榮號,又為之後掛印封金尋舊主鋪平了道路。如果沒有曹操的“伯樂”精神,沒有關羽的忠肝義膽,就不可能有“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的傳奇與壯舉,也不可能有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的“千里馬”報恩義舉。信守“三誓”,讓曹操與關羽互相成全了對方高大上的光輝形象。

    我們重點再分折一下“降漢”的妙處。首先漢獻帝理所當然贊成。張遼正好兩全其美,也贊成。關羽自己提出的,就不言而喻了。劉備從自身利益、兄弟盟誓、匡扶漢室三方面考慮都不會反對,當然張飛也就不反對了。而曹操為什麼贊成呢?因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都得聽他的,降漢不就是實際降曹嗎?這樣在國家道義上丶軍事利益上和“伯樂”品質上都成全了曹操。大家別忘了,這樣也成全了作者羅貫中,他的尊劉思想也可以自圓其說了。真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誰也不用擔什麼道義罵名。

    總結:降漢,都是大漢子民,都打著匡扶漢室之旗,有何可降;漢皇室正統幾近衰竭,漢政權已名存實亡,群雄都想奪取天下,取而代之,忠君愛國已無意義。所謂忠義,不過是對各自軍事集團之主的忠義。關羽的忠義之所以顯得更高大上,一者是因為所忠之主為漢室後裔、仁德愛民的劉備,二者是因為歷盡生死之劫始終不背桃園結義之誓盟,三者是因為其對上不卑不亢、對下體恤不欺、為人信義至上的春秋大義,四者是因為其武藝高強、勇猛無敵並有較高的軍事指揮才能和武德修為。從“桃園結義”到“降漢不降曹”再到“過五關斬六將”再到“古城相會”最後到“華容道義釋曹操”,把關羽的忠義演義得酣暢淋漓,至高至上,再加之歷代皇帝之推崇,直到現代被尊為華夏之“武聖”。

  • 16 # LEIYONG35

    對於這個事件個人佩服關羽的隨機應變更佩服曹操對人才的吸收不拘小節。

    關羽的忠義單這件事情是不會有立體感的,整件事串起來對關羽的忠義才有了很好的詮釋,另外曹操是關羽這段佳話的最好的配角。

    首先在關羽護著兩位嫂嫂時落難時,他為了不讓兩位嫂嫂受到苦難就折中的提出了降漢不降曹這樣不僅保持自己立場也保護了兩位嫂嫂,也是對大哥劉備的忠義。其次在沒有劉備的訊息的時候關羽非常敬重兩位嫂嫂,也為了報答曹操的恩情斬殺文良顏醜。然後是千里單騎護著兩位嫂嫂尋找劉備,在此過程中關羽事事都向兩位嫂嫂稟告之後再去做。這整個事件對關羽的忠義形象有了入木三分的刻畫,既是有了後面的敗走麥城人們心目中關羽的忠義形象還是高大的。

    在關羽高大的形象上曹操功勞是很大的,不僅滿足關羽所有要求,為了不讓關羽為難還給機會讓他來斬殺文良顏醜,讓他安心回到劉備身邊。對曹操對人才愛惜個人是非常佩服。

  • 17 # 中山柴

    很遺憾,我對《三國志》閱讀有限,不知道關羽當年是不是說過這話。

    但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卻是真真切切說過的,而且至少說過兩次,第一次是張遼前去勸降時,他提投降條件,開頭就是降漢不降曹,第二次是歸降後,關羽為落實這一口頭協議,親口又對曹操說了一遍。

    對於關羽的提法,曹操似乎並沒放在心上,當張遼回營向曹操傳關羽話時,曹操的反應是感到可笑,“漢即是我,我即是漢”,他顯然認為關羽是多此一舉。

    在曹操看來,他迎獻帝於許,拉大旗扯虎皮不僅是極高明的棋,更是極高尚的義舉,讓這個孤苦無依的小皇帝曬蘿蔔乾,那不僅愚蠢,更是對大漢皇室的不負責任嘛。

    因此,儘管天下人人詈罵,罵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使“主上蒙塵”,曹操卻深不以為意,他覺得在道德上完全立得住,或許正是因此,他才敢於公開地對董承伏完等保皇派大開殺戒。

    關羽當然不可能有曹操那樣的志向和格局,他關心的是自己的節操和名譽,一個武將,尤其是身有歸屬的武將,對投降易主這等事是十分敏感的,關羽更是如此。但幸而關羽此時有兩塊巨大的摭羞布可以使用,那就是甘糜二夫人,為了為主公保全夫人,什麼都好辦!

    於是,為了保全主公而不惜犧牲個人名譽投降變節成了高大上的美談。

    但無論怎麼說,投降都是不好聽的,於是關羽才提出降漢不降曹這一條件。其實這一條件對曹操來說雖然可以接受,卻畢竟心裡還是有疙瘩的,關羽這話,明擺著就是對曹操和漢獻帝同床異夢現狀的聲討。

    但曹操的打算很鬼精,一方面,他得了關羽這一名將,使自己實力大增,另一方面,他又收穫了惜才的令名,他雖然大談唯才是舉,大搞只要有才幹,不管你是好人壞人我都要的海底撈,但能得到關羽這樣能令四海歸心、義薄雲天的義士的歸順,對他來說,那是做夢都會笑醒的。

  • 18 # 天山月3

    關羽的降漢不降曹實際上是鑽了曹操對他寬大政策的空子。因為曹操一心要降服關羽,一愛其貌,二愛其才,三愛其忠。其中還有最終達到收服關羽背叛劉備,使劉備斷其一臂的用心。所以對關羽網開一面,對關提出的"降漢不降曹"的宣言也欣然接受了。這時的曹操有點愛屋及烏,儘可能的去自圓其說。認為自已是漢相一手遮天,漢已名存實亡,即能挾天子以令諸侯,難道還不能驅使關羽麼?所以曹操為答應降漢不降曹的誓言找到了理由。作為關羽實際上也明白,名義上降的是漢,實際上降的是曹。不然關羽何以不受曹操的賞賜,降曹是為盛情難卻,記下這份情義,但決不是關羽的信仰和志向。這就是所謂的"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個漢是劉備。如果說關羽降曹還能算上高大上作為忠義來標榜,那就是關羽並沒有被曹操的極高恩寵而動心,真正做到了孟子所說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英雄大丈夫本色。

  • 19 # 霜華滿袖1

    忠。劉備代表漢室正統,關羽追隨劉備,就是終於漢王朝。土關兵敗,關羽以降漢正名,是可謂忠心不改。後來又過關斬將與劉備會合,更是證明了他的忠不是說說而已。

    義。義就是宜,就是合適。合適有很多標準,但可以區分高低大小。如果至死不降,卻連累二位夫人同死,只能算一時小義。而保全自身,也保全二位夫人,不但是盡忠於劉備託付,也是為劉備日後發展儲存了實力,可謂大義。

    凡事都得從人的具體情況評判,所以雖然關羽投降,卻是出發於大忠大義的考量,並且最終用實際行動證實了自己的忠義。因此值得後人學習和仰慕。

  • 20 # 今生情

    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關羽是位忠義無雙、英勇非常的蜀國名將。關羽似乎深受羅貫中喜愛,在原著中的文學形象超過了歷史上的真實關羽。不過仔細看完《三國演義》後,可以發現羅貫中為了美化關羽,而讓其曾說了句話,但是其中出現了邏輯性錯誤。

    關羽

    建安五年,曹操攻打徐州、下邳,結果劉備拼命逃跑,張飛衝出重圍,關羽在下邳城被困。但是曹操手下重要謀士程昱獻計:希望用劉備手下降兵混到下邳城為內應,再困住關羽,派人說服其投降。曹操依照計策把關羽困在了土山之上,這是與其關係不錯的張遼前去說服關羽投降。關羽開了三個條件,其中一個條件就是降漢不降曹。

    張遼(右)勸曹操答應關羽三個條件

    這個“降漢不降曹”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為了美化關羽忠於劉備而新增的精彩劇情,然而仔細分析一下,發現其中出現了邏輯性錯誤。羅貫中本意大概想這麼美化關羽:關羽一生忠義無雙,不可能會投降別人;而劉備最大敵人就是曹操;因此完美的關羽就不可能會投降曹操;因此只能投降漢朝。

    關羽

    羅貫中好像忘了《三國演義》中第一回的劇情:劉關張三人結義後希望可以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上報國家中的“國家”指的就是東漢朝廷,也就是說關羽跟隨的大哥劉備就是漢朝的臣子,而關羽身為漢臣的得力助手也就相當於是漢臣的手下,同樣也是漢臣。本來就是漢臣的關羽還用投降漢朝嗎?這個地方明顯出現了邏輯性思維錯誤。

    關羽、張飛

    而且所謂的“降漢不降曹”似乎把劉備陷於不義之地。從古代的戰爭規律來看,所謂投降基本指的是敵對雙方的人才投靠了對方才叫投降。那麼關羽“降漢”的意思就是他以前跟隨的大哥劉備是東漢朝廷的敵人,現在不得已才投降了東漢朝廷這個敵對的勢力。劉備本來是《三國演義》中的男主,而且一向以“匡扶漢室”為理想而號召天下奮鬥。關羽的“降漢”一詞出現,似乎把一向仁德寬厚的忠臣孝子劉備給說成了大逆不道的朝廷對立勢力。

    關羽、劉備、張飛

    因此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曾說過降漢不降曹,仔細分析一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出現了邏輯性錯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天暴食八斤,從早上七點開始吃,一直到晚上九點,想問一下全是脂肪嗎?會胖得很明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