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專注段子的隔壁老孫

    那一年,我二十歲,年紀像詩,活的像畫,會在一個安逸的午覺醒來,開心的穿好衣服,走出去,仰起頭,深呼吸,盯著一片無缺的葉子發發呆,看著路過的美女多瞟幾眼。還會努力睜大眼睛,企圖看到姑娘們撲閃撲閃的睫毛。那一年我寫了好多詩,最後我總結了一句。我的詩裡裝的下風月,卻裝不下你。

  • 22 # 使用者波多

    不喜歡!作為詩歌愛好者,不止一次的對自己曾經寫的詩,進行捨棄,原因很簡單。年輕時的自以為是,卻不料生活的認知和積累,匱乏的令自己吃驚。而每每去看多年前的詩作,很多都特別的空泛,特別的蒼白。這也是必然,因為,詩歌創作,離不開文化的積累和生活的閱歷。而文化與生活閱歷的欠缺,必然導致對事物認知的淺薄,作品必然蒼白無力,無病呻吟。對自己作品的不滿和捨棄,也正是創作中不斷的追求與完善,文學創作,無論小說詩歌,每一次,都是一次心靈的昇華!

  • 23 # 跨文化

    是的,還喜歡。

    以郭沫若為例

    郭沫若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著名的詩人。《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詩集,也是中國現代詩歌史上劃時代的傑作。老年郭沫若說,寫《女神》的郭沫若才是詩人(大意)。他並沒有悔其少作。

    《女神》出版於1921年8月,是中國的第一部具有真正現代意義的新詩集。詩集中收了《女神之再生》、《鳳凰涅盤》、《天狗》、《晨安》、《爐中煤》、《匪徒頌》等郭沫若的代表性作。詩歌是另類:沒有進入主流的詩更純粹

    國家不幸詩家幸。遭遇了“安史之亂”的杜甫不為朝廷唱讚歌,政治上很失意,他和李白一樣,就是另類(不僅僅因為他們都愛喝酒)。詩歌是另類,沒有進入主流的詩更純粹。

    上大學之前,我是一個邊緣人,有當作家的理想,為自己寫出來的短詩時不時發表在地方性的報刊上而沾沾自喜。也讀了很多詩。

    “像只西紅柿躲在秤的邊上,他總是/躺著。有什麼閃過,警告或燕子,但他/一動不動,守在小東西的旁邊。秒針移到/十點整,鬧鐘便邈然離去了;一支菸/也走了,攜著幾副變了形的手銬/他的眼睛,雲,德國鎖。總之,沒走的/也走了。”(張棗的《邊緣》)我的青少年時代的詩

    我基本上還是喜歡年輕時寫的詩歌,傾向於意象派,有激情,有放飛的想象力。我至今還記得《苦思》(初中時代的作品,沒有正式發表)的頭一句:苦思是一條綠渠。我現在人到中年,讀的書多了、理性思考太多了,很難寫出青少年時代的那種“流動、朦朧而清揚”感覺的詩歌了。

    上大學前後,我的審美觀有了變化。去上海讀大學之前,我寫了一首詩《我屬於大海》。到了上海,我見到金山區的大海的時候,我把原來的詩歌修改成了《我屬於綠洲》,發表在新疆兵團文聯主辦的《綠洲》雜誌上。

  • 24 # 張朝

    詩歌承載了我的心路歷程,詩歌就是生活,我因它而快樂!

    《抒懷》

    丹桂飄香,楓林盡染,又臨雨潺潺。萬里霜天,把酒目送秋鴻,思緒翩翩。待來日,雪壓冬雲,更有奇寒。想古今多少豪傑,為國為民,不畏積雪浮雲端。至冬到,北風寒峭,粉妝玉砌,更有竹樹瓊枝,幾多浪漫。飛絮下,喜看梅花傲雪,笑迎春天!

  • 25 # 白溪釣客

    沈園紅壁外,百草古房前。

    遙望禹陵秀,追思書聖閑。

    鍳湖蘊女俠,越地育雄賢。

    蜀客逍遙去,歸鄉作酒仙。

    一一夜雨酒酣憶浙江紹興(閬水漁民)2011年5月於四川閬中古城

    【注】

    沈園:位於紹興城內。陸游是紹興人,一日遊沈園不禁思念前妻表妹唐婉,於是,題壁書七絕二首:

    城上斜陽畵角斜,沈園非復舊池臺。

    傷心橋下春波緑,曾是驚鴻照影來。

    一一【宋】陸遊《沈園二首》選一

    百草,初中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作。魯迅:本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禹陵,大禹陵在紹興會稽山上。

    書聖:王羲之,山東琅琊人。因避亂入江南,定居會稽(紹興)。於此作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集序”。

    女俠:鑑湖俠女秋瑾,浙江紹興人。鑑湖位於紹興,又稱南湖。

    雄賢:紹興在春秋時期為越國國都。越王勾踐在此臥薪嚐膽,終於復仇滅吳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土耳其將S400出售給美國,會遭到俄羅斯的報復與制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