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黃鶴樓聞名於世得益於一首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的作者是: A.李白 B.崔顥 C.杜甫
12
回覆列表
  • 1 # 本昌談歷史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李白所作,題目是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和孟浩然都是唐代詩壇明星,更是一對感情深厚的詩友。年齡小孟浩然十歲的李白,一直把孟浩然當作大哥一樣尊重。

    黃鶴是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蹟。被譽為詩仙的李白在黃鶴樓送別自己的好友孟浩然到江南名城廣陵(揚州)去,寫下了這首詩仙(李白)在名樓(黃鶴樓)送名士(孟浩然)到名城(廣陵)的著名詩篇。

    這正是李白的這首噲炙人口丶古今流傳的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黃鶴樓名滿天下。

  • 2 # 紅孩唉

    這首詩作者是崔顥,詩名《黃鶴樓》。

    此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弔古懷鄉之佳作。前四句寫登臨懷古,後四句寫站在黃鶴樓上的所見所思。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

    這首詩在當時很有名氣。傳說大詩人李白登黃鶴樓,環望四周,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於是想寫詩紀念此情此景。當他準備提筆時,看到崔顥的這首《黃鶴樓》,捫心自問感到自愧不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只能停筆作罷。這一來,是李白的自謙;二來是崔顥這首詩的影響之大、蘊意之深,更是把黃鶴樓名聲推向了頂峰。

    “唐人七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第一。”

    後來,李白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又讓黃鶴樓火了一把。這首詩被選入教科書,我們小學或許就是從這首詩接觸到的黃鶴樓。

  • 3 # 半支蓮6

    湖南嶽陽樓因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聞名,江西的滕王閣因王勃的《滕王閣》而聞名。而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的黃鶴樓又是與哪位名士而名垂千古呢?我認為首推崔顥。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為實現“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名稱由來於此),築城為守,建樓以嘹望。

    至唐朝,已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歷代文人墨客到此遊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顥、李白等都遊歷過此地。崔顥登上黃鶴樓,被其被樓上樓下的美景引得詩興大發題詩一首: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律詩從仙人駕鶴而去的典故起筆,由虛而實,由遠而近,從神奇遐想的境界回到了江天煙水的現實之中。全詩以景寄懷,意境高遠,感情豐沛。南宋的詩論家嚴羽說: “唐人七律詩,當以此為第一。

    使黃鶴樓出名的第二個人是李白。據說,李白遊黃鶴樓,觸情生情,詩如泉湧。剛要題詩但見崔顥題詩在前,不禁感慨: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當然李白怎麼可能錯過這麼好的機會,一決高下呢?他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也很拉風: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意境開闊,色彩明快,情真意切,與崔顥詩都是千古絕唱。

  • 4 # 張永海

    是一首《黃鶴樓》詩,作者崔顥。可以說黃鶴樓成就了《黃鶴樓》詩。《黃鶴樓》詩成為唐詩七律之首,讓崔顥名垂千古,反之崔顥的《黃鶴樓》詩讓黃鶴樓名揚天下。

  • 5 # 三點水981

    讓黃鶴樓名滿天下的人是崔顥。崔顥,唐朝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他才思敏捷,擅於寫詩。20歲左右於唐玄宗開元11年(公元723年)考中進士。

    初入仕途的他春風得意,然而,為官之後的他在宦海幾經浮沉,終不得志,以致四處漂泊,當他宦遊到黃鶴樓,登高極目遠眺,長江之水奔騰洶湧,江面煙霧朦朧,秋風瑟瑟,令他感慨萬千,百感交集,於是揮筆寫下了這首絕世名句: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一出,傳聞天下,他的詩作《黃鶴樓》有人稱為“七律第一”,黃鶴樓也隨之聲名遠揚。後來,詩仙李白路經此地,也想寫一首關於黃鶴樓的詩,當他看到崔顥寫的這首詩時,心裡暗自佩服,於是寫了一首打油詩:“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不過,李白後來也創作了很多與黃鶴樓有關的詩句,其中《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也同樣膾炙人口: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 6 # TeaC

    不知道哦,有一點模糊印象,但說不清。

    剛才從那首ABC選擇題的詩看,應該是崔顥吧。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在崔顥之後作的。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可知在兩個不同的時間點,崔顥和李白先後都來到過這黃鶴樓,他們都登高遠望過,四面的風景盡收眼底,江水浩淼、一望無際。

    我說,我們知道李白來此為了送孟浩然登船去揚州,但我們知道崔顥站在這樓上時,心裡所想的“昔人”是誰嗎?這座黃鶴樓又是因何而建的呢?

    黃鶴樓前誦李白,更有崔顥詩在前,

    都知李白送故人,不知崔顥思何仙。

    百度了一下:

    由此看來,是為了民間傳說中的一位神乎其神道家仙人,才有人修建了黃鶴樓。而這個時間點,至少在唐朝有了崔顥之前。

  • 7 # 湖北老衛

    “樓以文名"。黃鶴樓所以名滿天下,成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這與崔顥的《黃鶴樓》詩關係很大。有人稱,“唐人七律詩,當以此(《黃鶴樓》)為第一。”可見其詩的影響。

    不過,單從這首詩來說,也有人認為,其用律有些句式的平仄不能入古(如頷聯)。另外,用字也有重複和呼應不夠之嫌。如首句若換成“昔人已乘白雲去",即與第二句不相犯,也與頷聯中分說黃鶴白雲互相照應。當然,這些都是一家之言。

  • 8 # 夏冷

    黃鶴樓的出名,應該是崔顥先有黃鶴樓詩傳名在外,然後李白才慕名前來。看到崔顥的詩後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但李白畢竟是大詩人,黃鶴樓他雖然不寫了,他卻寫了《登金陵鳳凰臺》。這首詩也算是佳作,但總有點崔顥《黃鶴樓》的影子。倒是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卻寫出了黃鶴樓的新意,那"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使黃鶴樓的視野更加開闊,更加廣遠。正是有崔顥,李白對黃鶴樓的謳歌,使黃鶴樓名滿天下,南來北往的騷人墨客,凡是經過武漢的,都要慕名到黃鶴樓一遊,登樓賞景,以期不負此生。

  • 9 # 水滴醫生

    《黃鶴樓》作者崔顥~黃鶴樓的景緻和這首詩交相輝映,光照千古[祈禱]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李白曾兩次作詩擬此詩格調。其《鸚鵡洲》詩前四句說:“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如出一轍。又有《登金陵鳳凰臺》詩亦是明顯地摹學此詩。

    為此,說詩者眾口交譽,如嚴羽《滄浪詩話》謂:“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 10 # jack秀

    本人認為主要是歷史上兩位有名的人和出名的詩,加上歷史神話的神秘色彩以及仙鶴本身美好的寓意,致使今日黃鶴樓天下皆知,四海皆贊。

    《黃鶴樓》崔灝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 11 # 江上俠chenxiliang

    讓黃鶴樓名滿天下的有三人,一是唐朝詩人崔顥,二是唐朝詩人李白,三是“昔人”。唐玄宗時,崔顥寫下七律《黃鶴樓》,詩寫得好,他把黃鶴樓勝景、傳說和懷古懷鄉之情揉合在一起,意境悠遠,加上詩人又是進士有社會地位,故此詩在當時和後人遊覽讚歎,黃鶴樓各聲擴大。同時代的李白詩名比崔顥大很多,他讚歎崔顥詩寫得好,自己想寫一首也不敢寫了。他說了這話就成了名人效應,黃鶴樓的名聲陡然擴大。崔顥詩首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本身有文化含量,有許多傳說,昔人指仙人,一說南北朝時有位辛氏女掌櫃建黃鶴樓為酒店,款待衣衫襤褸的客人,客人在牆上畫了一隻會起舞的黃鶴,酒店因此生意大增,客人實是仙人,後乘鶴去了。二說仙人子安到此一遊,三說仙人費禕也到此一遊,這些神話傳說在古籍上都有記載。中國是道教思想根深蒂固的,遊客自然會接踵而至,黃鶴樓名聲遠揚。可見,飽含文化含量的古建築會名聲不衰。

  • 12 # 十二十頁

    《登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寫出了黃鶴樓名字的來歷

    說到武漢,很多人會想到黃鶴樓。如今黃鶴樓雖已成為全國5A級旅遊景點,並被冠以“天下江山第一樓”的名號。

    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經歷了歷代的毀壞、重建、變遷,今天我們所見到的黃鶴樓,還遠遠不像歷史上的那座,但作為地標性建築,黃鶴樓自古以來就存在著。

    如今的黃鶴樓高聳入雲,聳立於武昌長江大橋橋頭蛇山之上。共5層,高51.4米的黃鶴樓。

    黃鶴樓名字的由來,是和一個神話故事有關,一個寓意美好的故事,大體是這樣講的:一位得道高人,在黃鶴樓停留(原址是一酒樓),在牆壁上畫了一隻仙鶴,從此這家酒樓生意大好。十年後得道高人又來了,用笛聲讓牆上的仙鶴現身,並乘鶴飛走了,店家便建造了這座黃鶴樓,並命名。

    有一天崔顥來到黃鶴樓之後,登樓遠眺,在黃鶴樓寫下一首七言律詩《登黃鶴樓》,頭兩句便是“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這兩句便寫出了黃鶴樓由來的歷史典故。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寫出了黃鶴樓周邊的景色

    鸚鵡洲原來在武漢市武昌城。傳說,東漢末年,黃祖的長子黃射在宴會上即席揮筆寫下了一首"鏘鏘戛金玉,句句欲飛鳴"的《鸚鵡賦》。後彌衡被黃祖殺死,也葬在了大陸。古往今來許多名人、“藏船鸚鵡之洲”在大江中漫步,留下許多詩篇,其中就有崔顥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除了這句還有孟浩然的“昔登江上黃鶴樓,遙愛江中鸚鵡洲”

    《鸚鵡洲送王九之江左》昔登江上黃鶴樓,遙愛江中鸚鵡洲。洲勢逶迤繞碧流,鴛鴦鸂鶒滿灘頭。灘頭日落沙磧長,金沙熠熠動飆光。舟人牽錦纜,浣女結羅裳。月明全見蘆花白,風起遙聞杜若香。君行采采莫相忘。

    離家日久,面對著沉沉暮色,浩渺煙波,便產生了思鄉懷歸之情:“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詩人縱筆順勢一路寫去,既表現了作者豐富複雜的內心感受,又展示出黃鶴樓氣象萬千的自然景色,變化著的感情和變化著的景色,造成了一種優美動人的藝術意境。

    這首詩寫出了黃鶴樓的歷史、黃鶴樓的風景及詩人自己的情感,所以好詩配好樓,自此黃鶴樓就出名了,李白、白居易、賈島、夏竦、陸游等都曾先後寫過黃鶴樓。

  • 13 # 銘記一個人

    黃鶴樓位於武漢市武昌區,一共5層,高51.4米,每一層都有迴廊,可以遠眺,視野非常開闊。

    站在黃鶴樓上,可以俯瞰武漢長江大橋,遠眺長江和漢水,視覺效果非常飽滿。旅客只要來到武漢,都會想到去黃鶴樓轉轉,所以黃鶴樓成了武漢的一個文化地標。

    黃鶴樓會有這麼大的名氣,肯定不只是建築本身輝煌壯觀的原因;據《齊諧記》記載,古代有一個叫子安的仙人,他曾經騎著黃鶴在這裡停歇過,因此這個地方就叫“黃鵠磯”,三國東吳的孫權就在此建了一座樓,就叫“黃鶴樓”,這就是黃鶴樓名字的來歷。

    黃鶴樓地處長江之濱,位置優越,造就了許多文人墨客、達官商賈紛紛登樓飲宴,欣賞江景。

    所以,你想知道是誰讓黃鶴樓如此名滿天下,我想說那是一個又一個時代的參與者們共同造就了它的盛名!

  • 14 # 如水如山的閱讀和思考

    崔顥和李白;

    崔顥寫有名篇《黃鶴樓》,使得李白想要為黃鶴樓題詩的時候卻無從下筆,悻悻而走……這個故事不僅使得崔顥名聲大振,也順帶讓黃鶴樓更加蜚聲文壇;

    崔顥的詩寫得確實好,將實景和虛景,神話與現實,典故與情感……相融於詩中,既有情也有景,既有實寫也有虛寫,可謂情景交融相映成輝,是為上乘之作;

    不過,這個故事或也是李白的客套話,其實李白關於黃鶴樓的詩也有很多,也都是名篇,與崔顥的題詩各有風格,不可隨意斷言孰高孰低;

    這裡附上崔顥的詩《黃鶴樓》一起欣賞:

    《黃鶴樓》

    唐代: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 15 # 夷水行舟

    要說讓黃鶴樓名滿天下的人,莫過於唐代詩人崔顥,他的那首膾炙人口的《黃鶴樓》詩,一下讓天下人盡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之所以成為千古傳頌的佳作,在於它集詩歌眾多優點於之大成,除基本的起承轉合、韻律、格律之外,還有磅礴的氣勢和深厚的美學意蘊,給人有揮手而就、自然天成、風骨並存、一瀉千里之感,就連詩仙李白也不得不臣服於此詩,並且還模仿此詩寫就了《登金陵鳳凰臺》的詩: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仿寫崔顥的這首詩不能說寫不好,也引起了許多文人們的注意,其中,著名的古典小說《石頭記》的作者就注意到了這一點,在《石頭記》第十七回中就有記述,作者借眾客之口說道: “李太白‘鳳凰臺’之作,全套‘黃鶴樓’,只要套得妙。如今細評起來,方才這一聯,竟比‘書成蕉葉’尤覺幽嫻活潑。視‘書成’之句,竟似套此而來。”…….雖然 《石頭記》中說李白套的妙,但那是《石頭記》作者為表達其寫作目的,別有深意,真正細品起來,李白的這首詩終不如崔顥的《黃鶴樓》大氣。所以後來人知道並能隨口而誦崔顥《黃鶴樓》的大有人在,而知道並隨口能誦《登金陵鳳凰臺》的人就要少得多。

         因此,可以說崔顥成就了黃鶴樓,是他讓黃鶴樓名滿天下的。

  • 16 # 行在路上8

    大家知道,讓武漢黃鶴樓名滿天下的人,是盛唐著名詩人崔顥。崔顥“少年為詩,屬意浮豔,多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巜黃鶴樓》是詩人的名作,他將懷古與思鄉融為一體,頗有豪放不羈的氣概。同時突破了律詩的常格。嚴羽說“唐人七律詩,當以此為第一。給予了巜黃鶴樓》極高的評價。所以後傳李白到黃鶴樓,看到崔顥的詩,暗暗叫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當然李白不愧為大家、名筆、詩人。也留下了膾炙人口、名傳至今的七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 17 # 文瀚第一

    首先是崔顥讓黃鶴樓名滿天下,

    而不是黃鶴樓讓崔顥名滿天下!

    [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

    [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

  • 18 # 勤勞的軍建

    黃鶴樓。

    七言詩。

    昔日妖虐黃鶴樓,

    疫染江漢市民愁。

    楚歌四起伏妖魔,

    切斷疫延解除憂。

    登上黃樓曙光露,

    旭日沐樓紅錦繡。

    通航通路重複興,

    小康路上闊步走。

  • 19 # 詩韻國風

    讓黃鶴樓名滿天下的人,當然首推崔顥,一首《黃鶴樓》冠壓全堂,這應該是沒有什麼異議的。唐開元年間,崔顥因不得志離京城長安遊歷四方,經淮楚至武昌,一日登臨古蹟黃鶴樓遊覽。詩人憑欄遠望,思古懷今,觸景生情,詩性大作,脫口而出這首千古名篇。

    《黃鶴樓》唐·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全詩觀景由遠至近,又由近至遠;抒情借古喻今,又撫今追昔,可以說是一氣呵成,氣吞山河,如神來之筆。據說李白登臨黃鶴樓,正欲感慨賦詩、以為留念時,忽然抬頭看見樓上崔顥的《黃鶴樓》,不得不為之擱筆,並留下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由衷讚歎,後來人們還在黃鶴樓東側專門修建小亭,名曰李白擱筆亭,以證其事。南宋詩人嚴羽在《滄浪詩話》點評“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明朝詩人高棅在《批點唐詩正聲》評價此詩“氣格音調,千載獨步。”其實從嚴格意義上講,崔顥的《黃鶴樓》並不符合七言律詩的格式。七律是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的一種新體詩,由八句組成,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其格律、押韻、平仄、對仗皆規定嚴密,字數整齊劃一。而崔顥此首《黃鶴樓》在一、二、三句中連寫三次“黃鶴”,通常為律詩大忌;而且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三平調結尾,根本談不上什麼對仗,完全是古體詩的寫法。直到第五句開始,才重新回到格律上來。既然音律不通,那為什麼後來歷代文人又稱之為七律第一呢?其實,這種寫法為古律參半的變體七律,在盛唐時期只是偶爾有人嘗試,但因為很難嫻熟駕馭,唐以後便漸漸絕跡。全唐也只有崔顥的這首《黃鶴樓》,將變體七律演繹的出神入化、渾然天成,讓人不得不發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歎服。清朝文人吳昌祺也曾經在編訂的《刪定唐詩解》中點評:“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絕唱,何獨李唐?”文以載道,詩以言情,雖然崔顥的這首《黃鶴樓》不合韻律,但讀起來卻如水銀洩地、氣象萬千,音節嘹亮、順其自然,絲毫沒有詰屈聱牙、牽強違和之感,其關鍵之處在於詩人的用情之真、用意之深。詩人在宦途受挫、羈旅思鄉之際,站在黃鶴樓上登高望遠、弔古傷今,怎能不生髮出那萬古的愁緒。詩的首聯、頷聯由古老而美麗的傳說引出,詩人想起那仙人由此駕黃鶴飛天遨遊,至今杳無音信、一去不返,只留下這空空蕩蕩的黃鶴樓遺世獨立,是何等的孤獨蒼涼。在嘆嗟自身際遇的同時,油然而生“羽化而登仙”之願,只可惜生為凡人,一切只是夢幻而已。物是人非事事休,千萬年來只有那天上的白雲,獨自悠然的輕輕飄過,在黃鶴樓上不留下一點痕跡。頸聯由情轉景,詩人也迅速完成時空轉換,把無邊的思緒從過去拉回現在,把深邃的目光從天邊拉到眼前。在陽光江面的映襯下,那漢陽的樹木隔江相望、歷歷可數,鸚鵡洲上的青草碧綠茂密、鬱鬱蔥蔥。前六句中的黃鶴、白雲、晴川、碧樹、芳草等景物,已經組成了一幅精彩絕倫的美景,讓人如入畫中、流連忘返。特別是那鸚鵡洲,相傳是三國時期黃祖的長子黃射大宴賓客時,由禰衡即席揮筆寫就一篇《鸚鵡賦》而得名,這與黃鶴樓的由來何其相似,詩人肯定會有“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慨嘆吧。尾聯筆鋒又轉,在詩人沉醉美景之時,不知不覺已日落西山。穿過黃鶴樓、漢陽樹、鸚鵡洲這些眼前的景色向遠眺望,到底哪裡才是我的故鄉呢?“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在這霧靄籠罩的江面上,不知何時何處才能安放我這無盡的鄉愁。現代詩人余光中說“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對唐代詩人崔顥來說,大概鄉愁就是那滾滾東去的長江水吧。全詩以景抒情、意到筆到,在時空穿插、景物轉換中,詩人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充分展現了驚天地泣鬼神的絕妙筆法和豐富想象。如果時光可以倒流,那就讓我們和詩人一同登上黃鶴樓,去一同悵想那寥廓的時空、欣賞那無垠的美景吧。

  • 20 # 秋閣一憑欄

    讓黃鶴樓名滿天下的人當然是崔顥啦。(約7O4一754)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開元十一年進士,官司勳員外郎,早期有過一段風流不羈的生活,詩多寫閨情,流於浮豔,後歷邊塞,詩風變得雄渾豪放。;

    《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被南宋詩紀事評家嚴羽譽為唐人七律的壓卷之作,據說李白遊黃鶴樓,正欲提詩,發現崔顥此詩後,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穎題詩在上頭,擲。

    其實崔顥的詩筆而去,到底心有不甘,於是在遊金陵鳳凰臺時,題詩一首,完全仿此詩格局,但與此詩比起來,終覺稍遜一籌,原因在於此詩將歷史,傳說,現實,作者心情和眼前景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渾然一體,如一塊天然美玉自成至寶,而太白的仿作,始終不免露出斧鑿痕跡來,是以不及

    其實崔顥的詩並不算多,就這首名滿天下,大人孩子古今人都爰讀,非常上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輕的“四大天王”性格氣質外形最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夜華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