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心A立命
-
2 # 好奇觀古今
因為根本不想。
要不是國內各種勢力的逼迫,清政府為了維持統治才做出的讓步。海關給外華人怎麼了,壟斷怎麼了。現代化開玩笑,有時候也很奇怪,李鴻章,曾國藩,梁啟超現在對他們的評價都偏向好。但是真的看看,他們哪個人算的上一絲絲的民族英雄。但那個時代他們就是進步者。
晚清的無能已經是骨子裡的了,人民不是沒給過他們機會。戊戌變法,皇族內閣,太平天國前清的統治還沒崩潰,但自己不中用啊
-
3 # 沫沫影說評
清末民初,中國的大門被開啟。隨著西方列強的政治、經濟侵略,西方的思想、文化、科技、生活習俗也同時傳入中國。中國的社會生活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不少新事物、新氣象,不論是人與人之間的稱呼,還是人們日常的穿戴,都在除舊佈新。
一、照相與電影出現;
二、剪髮辮、改稱呼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為改變愚昧落後的生活習俗,頒佈了剪髮辮、易服裝和廢止纏足的法律。強令男子剪掉髮辮,女子停止纏足。
同時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還頒佈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規定民國政府的職員相互之間一律改稱職務。還規定,民間普遍通稱呼改為“先生”或“君”。還規定體現了資產階級追求平等的願望。
擴充套件資料
清末民初是指1840年鴉片戰爭到1928年北伐成功。清末民初是中國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重要時期,城市作為近代工業文明的中心,到20世紀,傳統社會原有的社會結構出現了空前的錯動奇觀,城市社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
隨著晚清社會結構發生變化,新的社會力量開始出現,城市社會里民族資本家、資產階級近代知識分子和工人開始崛起,逐步走上社會的政治舞臺。
清朝在風雨飄搖之中,最終走完了自己的所有路程,國運終止,而接替大清的民國,雖然表面是新生之地了,但所面臨的內憂和外患一點也不比清朝少到哪裡去,而這樣的一個混亂的情況之下,國力自然不能談得上強大了!
-
4 # 大語文走四方
近代中國的歷史傳統思想根深蒂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國的小農經濟運行了幾千年,能夠自給自足,不需要外國的東西。因此思想上對西方的東西有排斥,這種思想影響了人們瞭解西方的步伐。再有,中國的經濟文化領先世界幾千年,很自信。這種文化自信在清朝時變成了自負,天朝上國啊!
中國的政治體制落後,不利於近代化發展。工業革命後的西方政治體制是符合資本主義發展的,而且他們是大力推動海外殖民和貿易。與此相反,中國持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其強大有力的生命力即使西方怎麼衝擊都很難快速改變。因為改變一定會觸及某些人的利益,而這些人是掌握國家命脈的人,他們是不想改變的。
-
5 # 來自草原遠方
清末,國內太平天國內亂,國外列強入侵,延續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已經到了內憂外患的非變不可的時代。清政府的改革派開始洋務運動,勵精圖變,其實並不算遲鈍,千年積弊不是三五年能改變的。最終清朝的變革失敗也是外部壓力太大,內部實權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壓制並最終毒死光緒,清朝最後的自我革新的機會也就喪失了。
-
6 # 炎世叄平值
其實晚清現代化遲鈍是個偽命題,晚清其實並不遲鈍,尤其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被英法攻破北京燒了圓明園後,有了這樣的奇恥大辱的刺激,最高層已經意識到師夷之長以制夷的重要性了,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了,而且成績也擺在歷史上,什麼漢陽鐵廠,天津造幣總廠,漢陽兵工廠,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京張鐵路,還有礦務局,大清郵政,海關等等,這都是實實在在的現代化實業的體現,雖說大清海關是洋人把控,但大清財政還是得到很大實惠,光海關一年的收入就頂的上康乾盛世的十幾年收入。在軍隊改進上,北洋,南洋海軍,十鎮北洋新軍,南方各省新軍都在大規模的取代舊的八旗還有地方團練,怎麼能說大清故步自封呢?甚至最後大清為了挽救滅亡已經準備放開滿漢區分,允許剪辮子了。大清是敗給了漢人地方實力派,還有自己的特權體制上,並不是某些人想象裡的故步自封死不改變上。
-
7 # 遇見陽光Mysun
清帝自身的優越感,促使他們在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時,不是接受,而是閉關鎖國,不與外界聯絡,實際上,西方經濟隨著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資本主義的資本擴張,不可避免的會受到衝擊。所以,晚清的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對內,應對民生問題,對外,應對侵略問題,落後的經濟已經對清朝政府的瓦解,發生了致命的影響。
-
8 # 農夫就是園丁
晚清政府對現代化的不熱衷,是主要原因。
當然,還有許多重要的原因:
1、政治上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2、經濟上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
3、思想上儒家倫理道德根深蒂固。晚清政府對近代化“適應緩慢,最終讓位”的。19世紀60年代起,以“中體西用”思想指導洋務運動,導致運動失敗;
4、19世紀末,鎮壓維新變法運動,拒絕改良;
5、20世紀初,迫於形勢壓力,打出“新政”和“預備立憲”的幌子,最終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
-
9 # 泰跳小腳丫
回答這個問題要從當時清朝的國情及體制分析,晚清時期外憂內患,風雨飄渺中的大清自身都難保,再加上皇族成員又是貪圖享樂愚昧無知,根本無意於引進西方先進技術,所以現代化進步遲鈍也是情理之中。
1> 晚清時期國情局勢
大家都清楚其實影響清朝的轉折點是鴉片戰爭,在鴉片戰爭前雖然清朝本身閉關鎖國,但是由於自身的手工業發達,經濟的基礎還是很好的,英國的著名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在其著作《世界經濟千年史》中寫到“1820年時,中國的GDP比西歐和他們的附屬國的總和還要高處近30%”,但隨著鴉片貿易的大肆擴張,晚清民眾及軍隊的素質一天天下降,鴉片戰爭後的幾十年中的割地賠款,導致清朝政府疲於應對。
但在19世紀60年代的洋務運動中,其實清朝還短暫的出現一些繁榮的跡象,這點在1865年的中法戰爭互有勝負就能夠看出來,但由於當時清朝政府對於國際局勢不明,再加上朝廷內部官僚舊思維的影響,洋務運動也就是苔花一現,隨著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而徹底失敗,隨後晚清政府就只能受制於西方列強的擺佈。
2> 晚清政府的愚昧無知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千年的封建王朝統治,造就了一批好大喜功,遵循守舊的思想傳統,晚清的政府如一個喝醉的醉漢,仗著自己泱泱大國,地大物博而洋洋得意,加上閉關鎖國導致國外的先進技術進不來,國際發展局勢不明朗,仍舊發展些國內的手工業,鴉片戰爭如一記悶棍打在這個醉漢的頭上,使他稍微清醒了一點,趕緊稍微做出一些外部的改變,但骨子裡的思想是一點都沒有得到改善,仍然愚昧守舊。
所以這就是在晚清雖然有良好的國際環境及西方現代化技術的衝擊,但是發展緩慢遲鈍的個人原因分析。
-
10 # 凹凸花開
“中國舊秩序結構”的表現:政治上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經濟上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思想上儒家倫理道德根深蒂固。晚清政府對近代化“適應緩慢,最終讓位”的:19世紀60年代起,以“中體西用”思想指導洋務運動,導致運動失敗;19世紀末,鎮壓維新變法運動,拒絕改良;20世紀初,迫於形勢壓力,打出“新政”和“預備立憲”的幌子,最終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
-
11 # 小明王
作為少數民族統治的帝國,在統治者眼中最大的敵人不是國外勢力,而是從立國之初就忌憚的擁有絕對數量的漢人。西方科技早在康熙時期就部分流入中國,康熙本人十分熱愛但僅限於個人愛好,禁止在民間傳播,害怕聰明的漢人掌握西方科技會推翻清王朝。即使到了王朝末期,統治者仍舊抱著愚民政策,祈求苟延殘喘維護統治。
-
12 # 豪森林
現代化的起步並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除了物質上的準備,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甚至是世界觀的改造,是整個民族痛苦的自我否定過程。
首先,需要徹底改造世界觀。中國的傳統思想主張天人合一,透過儒家思想解讀宇宙的秩序,以及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並且模擬這種宇宙秩序,在人與人之間構建一種基於“禮”的關係。
歷朝歷代,這套世界觀不斷髮展,愈加成熟,中國古人認為,只要根據儒家的理想構建社會秩序,推行教化,必然天下大治,四夷賓服。對於器物層面的探索甚至發明,讀書人從來認為是匠人之事,屬於奇技淫巧,等而下之。
而學習西方,就要高貴的聖人子弟去學習奇技淫巧,去學習這些器物營造的匠人之事,內心必然掙扎。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西方理性科學思維構築的世界觀必然與傳統世界觀發生激烈衝突,過往所學將遭到徹底顛覆,其痛苦可以想見。特別是清朝入關後,重整了明末崩壞的封建禮教秩序,知識分子思想更趨保守,更難適應這種變化。
所以洋務運動開始後,頑固派堅決反對,當時的理學名臣倭仁發表了非常有代表性的言論“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為甲冑,以禮義為幹櫓”來抵禦外侮。這其實是傳統的道學家典型的應變主張,希望以教化之功所構築的精神力來戰勝邪魔外道。
其次,放不下天朝上國的優越感。古代世界由於交通工具的限制,各個區域基本上獨立發展。而東亞區域,中國一直是天朝上國,建立了持續數千年的東亞宗藩體系,在這個“天下”,四夷均向中國朝貢,也就是說,中國從來沒有面對平等的國際關係,在整個宗藩體系中一直是宗主國,因此,當西方列強最初來到中國的時候,中國也一直套用這套宗藩體系,認為他們是“海夷”,也想加入我們的朝貢體系。
18世紀末,英國的馬嘎爾尼使團到訪中國,就因為雙方對兩國關係的認識錯位而產生了一系列問題。比如覲見乾隆皇帝的禮節問題,中國要求馬嘎爾尼使團都要三跪九叩,而英方只同意單膝跪地。英方希望雙方進行談判,開放貿易,減免關稅,中方一概拒絕,我們只認可朝貢,不需要國際貿易。英國方面還準備了大量禮品,比如蒸氣機、棉紡機、梳理機、織布機,還有先進武器:榴彈炮、迫擊炮,以及手提武器如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甚至希望向福康安演示警衛團的操練,但中方對這些都不屑一顧。
因此,想讓天朝上國向夷人學習,當然需要很長的時間放下身段。這一過程無疑也是痛苦的。
第三,對漢人的提防心理。晚清時間,旗人吃了幾百年的鐵桿莊稼,人被養廢了,向西方學習,旗人必然不如漢人適應得快,試想漢人掌握了西方技術,特別是掌握那些恐怖的鋼鐵巨獸,在當時漢人實力派已經崛起、中央朝廷不斷式微的情勢下,清廷當然擔心滿人江山是否會受衝擊的問題,因此學習的過程必然是猶豫不決。
-
13 # 國子監小祭酒
外來衝擊強並不意味著內部的迴應就要強。題主的這個問題有一點衝擊——反應模式的味道。為了更全面的回答這個問題,咱先來科普一下這個衝擊——反應模式。
衝擊——反應模式對中國現代化程序的解讀
在探討中國社會如何一步步走向現代化時,不少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其中影響較大的就是美國學者費正清提出來的衝擊——反應模式。該模式認為中國社會長期以來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迴圈往復,缺乏內部動力突破傳統框架,自身的文化沒有一種自覺的突破力,所以一直到晚清以前中國都保持著封建社會的形態,而沒有開始現代化步伐,在經過19世紀中葉西方衝擊之後,才發生劇變,向近代社會演變。
這種觀點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廣為流傳,人們追溯歷史發現,正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開啟國門後中國的近代史才真正開始,之後每一次列強入侵都會帶來一次相應的變化與改革。比如鴉片戰爭後的洋務運動,甲午戰爭後的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後的清末新政等,彷彿沒有衝擊,就沒有迴應,中國也不會開始近代化。
然而,事實卻如題主所問的一般,鴉片戰後的前二十年,西方軍艦的一次次重重的衝擊,幾乎沒有引起多大的現代化反應,古老的中國和華人緩慢的步伐依舊。故而,衝擊——反應模式並不是解釋中國現代化的合理模式。題主所問的為什麼列強衝擊沒有帶來現代化過度誇大了衝擊對中國現代化的作用。
其實,在誘發中國走向現代化有諸多因素中,西方列強的衝擊僅僅是一種外力,按照馬克思的理論,外因不可能取代內因佔主導作用。內因才是影響晚清時期中國現代化步伐的決定因素,現代化起步遲鈍也是內部因素作用的結果。
導致中國現代化遲鈍的社會內因
1、成熟而僵化的封建政治體制使現代化趨於被動。在一個成熟的傳統社會中進行突破性的變革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長期以來的集權與專制使這個社會的任何人都早已習慣,現代化的前提就是民眾意識的決心,只有每個人都解放思想,迸發不強大的創造力才能使社會產生天翻地覆的變革。對於晚清社會而言,高高在上的封建權威 、 無懈可擊的穩定性以及根深蒂固 的倫常觀念 , 從根本上斷絕了任何根本性改革的可能 , 將一切可能觸及封建統治實質的 措施扼殺在搖籃中,高度封建帶來高度封閉,高度封閉反而催生了高度自大。《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介紹明末耶穌會士傅泛際譯 《寰有銓(詮)》條目中,對西學作如下評論:
歐邏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製作之巧,實逾前古;其議論誇詐迂怪,亦為異端之尤。國朝節取其技能, 而禁傳其學術,具存深意。其書本不足登冊府之編……今考所言兼剽三教之理,而又舉三教全排之,變幻支離,莫可究詰,真雜學也。故存其目於雜家焉。
天下萬物,無出於己,縱是精巧難言,也不過是學我學的不像的雜家而已。強大的封建政體帶給統治者及知識分子強大的制度自信,故而就算是在鴉片戰爭失敗後進行了洋務運動,也只是為了維護自身統治而進行的被迫自救而已,其目的與邁入現代化無關,自然無法促進現代化。
2、晚清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削弱,無法進行統一的現代化推進。鴉片戰爭後的前二十年因為傳統而來的自大心理是現代化趨於被動,但被動的現代化也十分遲鈍就是因為隨著內憂外患的加深,晚清政府在地方上權威喪盡,中國的現代化各自為戰,沒有統一的前進方向。清廷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力削弱始於太平天國時期。 太平天國戰爭之後 , 集地方大權都集中在地方督撫手上 , 常常對清廷的政令置若周聞 。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東南互保”,1900年 , 八國聯軍即將入侵北京時, 清政府情急之下決定利用義和團對付列強 , 並於6月 21日頒佈了對列強宣戰的詔書 。 然而兩江總督劉坤一、 湖廣 總督張之洞等人為了儲存各自的實力 , 拒不奉詔。 他們還私下與西方列強達成秘密協議 , 於 6月 26日在上海簽署東南互保約款,表示政府宣戰與地方無關,列強不可對地方用兵。地方與中央沒有統一的聲音,現代化程序自然會遲鈍。
3、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經濟問題,晚清政府沒錢進行現代化建設。隨著政治控制力的衰落 , 清王朝對全國財政稅收的控制權也漸趨削弱 。 晚清王朝主要的財政收人來自田賦 、鹽稅 、茶稅 、 關稅和厘金。 然而隨著地方勢力的坐大 , 清廷不能保證這些稅金全部有效地收歸中央 。而各地督撫往往擅自作主 , 扣留稅金 , 挪用款項。 1909年,清廷度支部就上奏稱:
近年各省關涉財政之件 , 例如新籌一款 , 往往事前既不諮商 , 用後亦不關白 , 常有鉅款出納 , 日久竟不報部 , 莫可究潔 , … … 且有款已挪用 , 無從彌補 , 明知正項必不能撥 , 並不諮商 , 通行具奏 , 以冀仰邀俞允 , 追閱邸抄 , 而臣部始知有其事 。(彭雨新《清末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
地方自己有錢卻不上繳中央,用完了大量的錢以後中央一點一點也不知道。國家財政不能集中,錢用不到一處去,而且在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晚清社會,光靠種地根本收不到足夠的稅收支援工業發展,慈禧太后還要修園子過生日,根本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援中國快速現代化。
傳統社會根深蒂固的特色與頑疾導致晚清的中中國產生了很多阻礙現代化的社會內因,但除開社會內因以外,沒有強大合格的領導者也是阻礙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晚清中國現代化的遲鈍,也關乎清政府自身的侷限性。
導致中國現代化遲鈍的統治者原因
首先就是統治者無能,對於現代化的認識有限。慈禧統治清廷40 多年只是精於爭權奪利,學識卻極其有限,她最大興趣在於保持個人權力及享受生活 , 用人選才唯親不唯賢 , 所以由它任命的那些軍機大臣都是些庸人,有些能力的,思想先進的如洋務派李鴻章等人在地方上做大,如康有為等人成為她與光緒帝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慈禧太后以及她的繼承人攝政王載灃組成的領導班子不可能帶領中國走向現代化,只能帶領中國走向共和。其次就是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 , 既有保守派與改革派之爭 , 又有清、 濁流黨爭 , 又有滿漢權力鬥爭。鬥來鬥去嚴重內耗,是中下層官員不知所為:“ 若夫諭旨朝降 , 印緩夕解 , 毫不能有自主之權 , 更無論矣 。 ” (胡思進《近代稗海》)
內部的爭鬥使改革成為政治犧牲品,官員的腦袋朝不保夕,哪有心思琢磨現代化呢?
最後就是貪汙腐敗的情況十分嚴重。 從中央到地方 , 各級官員不分滿漢 , 大多數貪汙舞弊 , 揮霍無度。 正所謂國之將亡,必出妖孽,晚清時期的政府官員群體簡直是烏煙瘴氣,三教九流,無惡不作。晚清實現的新政原意是一場現代化的改革,結果眾多 中下級官員把新政視為發財升官的 徑 , 藉此大肆搜刮 , 弄得民不聊生 。 梁啟超對此評價到:“最危險者 , 乃在假新政之名 , 而日日睦人民之脂膏以自肥 ”梁啟超《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
總而言之就是,清政府內部早就爛的透透的,有這樣無能的統治者,西方就是再怎麼衝擊也不可能把中國衝進現代化。
辛亥革命來了↑
結語
綜上可知,外在的衝擊或許讓晚清政府走上了被迫現代化的道路,但中國現代化是快是慢,成功與否,不是列強衝擊可以決定的。對於衝擊——反應模式而言,我們不能否認中國被迫對外來的衝擊作出一步步的迴應,但是這種反應無論是從目標還是手段上都是典型的中國本土的。最終決定中國命運的還是中國自己,西方的衝擊能影響中國的程序,但不能決定中國的前途。
-
14 # 歷史觀察哨
歷史上中華民族是最善於學習的,前提是有人看到了差距,中國兩千多年領先於全世界,讓很多人滋生了自滿情緒,在西方衝擊下很多人認識到了差距,但是民族發展的慣性太大,以致貽誤了追趕的時機。
魏源和林則徐作為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人,魏源1842在就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以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開始變法,洋務運動是中國第一次嘗試工業化,但是被日本發動的甲午戰爭打掉了,洋務運動失敗了,在一戰時期西方自顧不暇中國的工業有了一個發展的小高潮,但是一戰結束以後,資本主義國家就把中國剛興起的民族工業捂死在襁褓裡,隨後就是不斷的戰爭,阻礙了中國的工業化。中國不是起步遲鈍,而是外部環境不允許。
新中國成立70年發展成就相當於西方300年,給中國一個和平穩定的國內外環境,中國工業化迅速追趕上來,這樣的能力才是讓西方人恐懼的。中國一旦跑起來誰都望塵莫及!
-
15 # 青木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要先分析一下當時的國內外形勢和各方面的差異,才能更好的得出結論。
如果把英國等國家比作十五六歲的小夥子,蓬勃而有朝氣;那麼清朝就如七八十歲的老人,愚鈍而又迂腐。
西方日益強盛英國憑藉資產階級革命,經歷漫長而曲折的鬥爭後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歐洲各國及其各自的殖民地都掀起了革命的浪潮,人權和自由思想逐漸被人們認可和追崇。拋開了封建思想的枷鎖,各國開始大力發展工商業。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各行各業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英國工業超能更是躍居歐洲第一。
各國為了獲取質優價廉的原料、爭奪海外市場,開始大肆的殖民擴張。當時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受文藝復興以及後來社會發展的影響,人們富有探索精神,加之政府以及社會對教育的重視,科學,醫藥,文化等方面迅猛發展。
大清滿目瘡痍反觀當時的清朝,可謂是滿目瘡痍。統治者驕傲自大,官員腐敗無能。明清之時,科舉制度僵化,讀書之人心中想的是金榜題名、光宗耀祖;或有抱負者曰為天下黎明。為天下黎明又如何,還不是外甥提燈籠——照舊。
清政府實行海禁,後來貿易僅限廣州十三行一處,而且貿易往來以及外方的活動有著嚴格的限制。雖規定了關稅稅率,但官員額外剋扣,而且外方和華人之間有摩擦的時候,當地衙門還故意包庇自己人。英國還曾派遣馬戛爾尼使團與清政府交涉,但是被乾隆皇帝拒接了。
英國透過鴉片輸入牟取暴利,大量白銀外流,人民吸食鴉片搞垮了身體,久而久之也就搞垮了清政府。後來英國找藉口發動鴉片戰爭,清政府無力抵抗,最終簽訂了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有人說這可以避免,但這些都是必然。
就是這樣清政府被迫的打開了國門,人們第一次見識到了外面的世界。舉國上下開始討論這次戰爭,政府部門一些官員也意識到了自己與別人的差距,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方針。開始學習西方,政府官費派遣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先進技術,後來一些官員認為這樣做會“西化”,他們於是無奈被召回。
清政府開始辦置辦一些工業,購買軍艦,組建水師。看似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實則不理想。組建的水師在“甲午海戰”中覆滅,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宣告了這場改革的失敗。
我們不能否認清末的改革對清朝的積極影響,但是我們要清楚當時的清政府從上到下都是一灘爛泥,鮮有生機,改變不了清朝覆滅的命運。我們常說成事者需佔據“天時地利人和”,而清朝可謂是內憂外患。清朝的覆滅不是偶然,一切事件的發生都是順著歷史發展的潮流。
-
16 # 酒釀歷史
題主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受西方列強衝擊,並不代表清政府就能反思且付諸行動。這要從當時的大環境說起。
清政府長期處於閉關鎖國,固步自封,關門造車的狀態,讓它受下打擊就一下子醒悟過來不太可能。它已經習慣於享樂,安逸,你讓它思危,有點強人所難。其次,要現代化,就需要錢,而清朝大部分統治者驕奢淫逸,大肆揮霍,國庫早已虧空,錢是支撐發展的橋樑,基石,沒有錢,談何發展。再者,當時人們接受的文化教育,人們根深蒂固的思想,致使人們只懂因循守舊,不敢創新。還有,清末的統治有些渙散,並不能時時對地方政府加以監督,一些地方政府陽奉陰違,清政府並沒有完全的控制權,想要實行現代化是很難的。總之,在當時的歷史大環境下,清政府是不可能搞起來現代化的。
-
17 # 追風的煨灶貓
正所謂金融高邊疆。中國和日本是差不多的時間被西方侵略,日本確能夠成為強國,而我們不行。主要原因是日本有了自己的金融體系,很好的保護了日本的民族工業。反觀我們大清,好多民族工業沒有得到保護,最後都落到了外華人的手裡。你去看一下電視連續劇《胡雪巖》胡雪巖在江浙的故事,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還有漢陽鋼鐵等等。你在去看看日本,九本的九大員老三個就是跟金融有關的人物。這就是差距
-
18 # z1900888
首先要說最高統治者固守陳規,不思進取。其次當時的民眾被這種封建思想所束縛,沒有衝破這種封建思想的勇氣,也就沒有了發展進步的機會。
-
19 # 堅毅忍耐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便遭受了來自西方的侵略,晚清時的社會狀態是民生凋敝,軍備廢弛,同時資本主義有在緩慢的發展,若沒有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也將緩慢的走向資本主義社會,走向現代化,然而,帝國主義在侵華的過程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同時各個列強之間又存在巨大的利益分歧,他們不願看到中國走向現代化,富強起來。妨礙他們的既得利益,因此,晚清政府的現代化之路是舉步維艱,難於前行的。
-
20 # 新橋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第一,經濟方面,中國古代一直以來都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這種經濟體制下,缺乏市場需求,缺乏改革創新的動力!更多的是要追求安逸!因而面對西方文明衝擊之時,還是顯得非常的“從容”
第二,從思想觀念上看,中國古代一直深受儒家思想以及封建迷信的影響。這種思想下,人民普遍認為祖宗之法不可變!面對新事物的出現,第一選擇態度表示拒絕,輕視!另外,也由於古代中國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華人上至統治者下到黎民百姓都有天朝上國的觀念!認為外華人不比華人強,外華人那一套都是奇技淫巧,何足掛齒!因而也不主動去接受!
回覆列表
清朝前期經濟還是強大的,盲目的自信和閉關鎖國,錯過了西方的工業變革,生產力落後,再加上制度腐朽,清朝徹底沒落。現代化的起步勢必會動搖封建專制,這是晚清政府不能允許的。洋務運動也只學了點皮毛,新經濟新軍事想突破當時制度的枷鎖難上加難。再加上幾千年封建文化的影響,經濟、軍事、文化無一不落後。這也是被侵略壓迫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