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小時候就該多玩,青春期了就會作死…,成年了就考慮結婚,中年了考慮家庭,老年了…我還不知道
17
回覆列表
  • 1 # 鹿喵喵說話

    那肯定不是到了年紀就一定要做這個年紀該做的事,但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還是會到了年級就做這個年紀該做的事,比如結婚。你看,婚姻是個頭等大事,當我們上初中,高中,爸媽擔心我們早戀,關心我們的學習,以考個好大學為重中之重。上了大學後,沒有找著男女朋友就開始有點小著急了,大學一畢業如果還沒有男朋友,就開始催婚了。打著關心旗號介紹我們男女朋友,相親的七大姑八大姨就開始嘮叨了。到了一定的年級,我們身邊的朋友陸陸續續都開始做著這個年紀該做的事,即使我們沒這個想法,也會慢慢向她們靠攏,做這個年紀該做的事,這就是叫從眾心理。

    我們不說這個現象好不好,只討論適不適合自己,畢竟日子是自己過的,冷暖自知。假使你現在很迷茫,沒有方向,你可以看看你這個年紀該做的事,看看不一樣的生活,如果你對未來充滿希望,有明確的規劃,你可以不必按部就班做你這個年紀該做的事,你可以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總的來說,適合自己的就是你該做的事,不管你是什麼年紀。

  • 2 # 孫建業

    是的。人的一生中從嬰幼兒時期(0~3歲),學齡前兒童(3~6歲),青少年時期(7~18歲),在父母的幫助下,完成高中們學習,身體強壯起來,這一段時間最主要的學習。青年時期(18~45歲),這是人生中的拚博階段,上了大學,有一技之長,身體更加健壯。有了自己的事業,結婚生子,建立家庭。中年時期(45~59歲),心智更加成熟,身體機能開始下降,上有父母需要照顧,下有子女需要扶助,還必須要幹好自己的工作,也是做了爺爺奶奶的人了,還需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老年時期(60歲以上),這一時期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完全迴歸家庭,需充新定位,以鍛鍊身體為主,給家庭帶來溫馨,給子女不添麻煩,找好自己的朋友圈。正始孔子所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矩。"

  • 3 # 姬紅梅1

    對,童年時光盼望成長,因為可以逃離父母的監督,青春年華彷彿總是以無謂與煩惱做陪,以為可以把世界踏平,狂放不羈天馬行空。中年時空,歲月不饒人,漸漸的抹去一些銳氣,收穫了成熟穩重的成果,老年時間,收到了歲月靜好,可以慢慢的品味人生的甘苦啦。

  • 4 # 獅子的世界

    反正趁著年輕吧,年輕是資本,不要等歲數有了,折騰不動了才去做,該讀書的時候認真讀書,該工作的時候工作,該成家的時候成家,該生孩子的時候生孩子,前半生是經歷跟積累財富,等到後半生感覺自己什麼都有了,想做什麼都可以放膽去做了,才不會畏首畏尾的!

  • 5 # warren吳

    年紀要看什麼年紀,事情要看什麼事情,一般說到了什麼年紀做什麼事情,是指大多數人到了某個年紀,基本上都怎麼了,比如說,很多人20多歲都結婚了,但是你也必須看到,有很多人30多了還沒有結婚,所以說呢,這個問題指的是多數人,具體到一個人身上可能就是別的結果,同時也應看到,有些事情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會有所變化!!!

  • 6 # 悟空茶館

    平平淡淡才是真,到了該笑的年紀就到笑,該奮鬥的年齡就去奮鬥,孔夫子言:順其自然的年齡就順其自然,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講的就是每個年齡的人都應該做那個年齡做的事情。

    現在好多好多的影視劇作品關於書的作品都在倡導一個平平淡淡就是真的人生感悟,講的無非是拼搏百年不過是黃沙一捧,奮鬥終生還以遺憾收場,好多時候人都是身在局中,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當然有一種現象並不是這樣,有的人少年老成,勇於拼搏,這樣的人比較早熟的啦,他就會感覺同齡人做的事情很無聊,別人在玩泥巴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做高數了是不是很厲害很可怕?不過結果和前面一樣。

    有一種人到了年齡不做該做的事情,這種情況呢有的就是身體或者遺傳上有殘疾,自己的智商和身體沒有達到一個正常推進的狀態,這樣的人很多,易受欺負,同樣也是可憐之人。

  • 7 # 廣積賢德

    基本上應該這樣。到什麼年紀做什麼年紀該做的事,這是社會的主流,是絕大多數人的真實歷程;特別是與人類的生命週期相關的,必須得這麼做,這才符合人類身心的自然發展規律。

    如;從幼兒到青少年,這個年紀的人,身體和大腦發育最快,就是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

    這個階段就一定要加強營養、搞好運動,保證自己有一個將來承擔家庭和社會責任的健康身體;

    這個階段就一定要認真學習文化知識和社會知識,很好培養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獨立生活、生存能力。

    這個階段,如果該學習不學習,以後,人的記憶力開始下降,好奇心減弱,大腦反應開始減慢,生活中的事務、負擔繁多,再想學習就逐漸困難了,也就錯過了人類最佳的學習生命期。一般情況下,如果不好好學習,就考不上好的大學,下一步自然會影響找到比較好的工作,再下一步自然會影響配偶的選擇和家庭生活…… 所以,這個年紀階段,該學習不學習,基本可以影響人的一生。到老了就會後悔年輕的時候沒用功學習了。

    又如:人到了婚育年齡,就應該結婚生子,女性的生育年齡在23~30歲之間為最佳時期,男性為30~35歲,最佳時期能夠優生優育。而過了生育期,女人就不能生育了。

    再如;從為人父母起,就應該好好養育自己的孩子,這個時期,如果你不盡職,孩子或許身體不好,或許不走正道。該培養教育孩子的時期,你沒做或沒做好,待到成人後,一般很難彌補和糾正。孩子如果將來不幸福,做家長的怎能幸福?勢必遺憾終身!

    家閱讀!

  • 8 # 千斤大鰉魚

    是的!

    從走路、吃飯、學習、工作、結婚、生娃、養家!等等吧!

    都是每個階段的任務!

    有些人做的好!有些人做的不好!

    人來世上一次!

    儘量做好的!

    要把快樂帶給自己!帶給他人!

    雖然很多時候壓力很大!但是也有很多快樂!

    活出自己精彩!無怨無悔!

  • 9 # 此生感恩

    什麼年齡幹什麼事,我認為不完全是正確的。個人分析以下幾點:

    第一人年齡在長的同時他的心理年齡不一定在成長。

    第二每個人的能力、經歷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什麼事是哪個年齡必須乾的,至少我不知道。

    終上所述,我認為什麼年齡幹什麼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只要不失去本心,無論快慢終究都會等到。

    最後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達到他人生的預期狀態,但不是已失去某些東西為代價獲得的。

  • 10 # 自心了悟

    年齡有各種事業做一歲到4歲在父母的懷抱裡慢慢長大,5歲到20歲求學讀書18歲我們成年了到外面拼命做工作賺錢,20歲開始我們走進結婚的殿堂生兒育女我們成為孩子的父母了,今後以後我們在外面拼命打工養父母養孩子最後夫妻倆相親相愛一起白頭到老,這是我們的年齡歲數必經歷的事業。

  • 11 # 伊念情緣

    我們的人生旅途,在每一個年齡階段,個人的思想言行皆取決於我們自身對這個世界的片面認知。

    而我們的個人的認知體系又完全取決於我們外部的生長環境和我們的成長經歷。

    當我們還是小孩的時候,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瞭解和所知並不多,我們的腦域的開發還沒有成年人的那麼成熟,我們只能跟著我們的夥伴們一起玩耍,一起樂呵。

    處於父母和社會的庇佑之下童年是安穩的,沒有什麼可以危害我們的成長,我們便不會產生其它相關的意識,那個時候我們的思想還處於一個幼體。

    到了青春期,我們對於現實社會也已有了一定的認識度,各類問題也相應出現在我們生活層面上,由於對這個社會還沒有成熟的見解,而社會這個知識和層次結構非常複雜的體系又讓缺乏良好教育的我們無所適從,所以青春期的我們就顯得叛逆和放蕩。

    當然,這也和我們的生理因素相關!

    成年之後,我們已經徹底認清這個社會的現實,作為單身的我們瞭解自己需要一個伴侶,因為我們不能孤獨寂寞的活著,唯有伴侶能夠排解我們的孤單與寂寞。所以我們會考慮婚姻。

    當我們有了婚姻,並且因為雙方的結合而有了後代,我們正式成為社會家庭的組織者,我們開始考慮家庭的出路和溫飽!

    可以說在我們人生成長的歲月裡,很多思想和行為的伴生都是和我們年齡層次有關。

    而我們接觸的事物的多寡和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瞭解和認知又決定了我們人生每個年齡層次的思考。

    大多數人都是在問題來臨的時候才會深入思考。

    少部分人能夠未雨綢繆最主要的原因是個人的生長環境刺激了思維意識,從而讓部分人能夠更早的思考自身的前途。

    總而言之,在年齡層次裡思考該思考的問題,有些人提前了,有些人到了年齡點才有相關的意識,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生長環境,無論先來後到,每個成長的過程我們都要親歷。

    有些人經歷的事,你不一定就經歷過,有些事情你經歷了,並不表示其他人有和你一樣的經歷。

    所以,我們沒必要深究在相應的年齡層次我們會遇到什麼,只要有個粗淺的認識即可,船到橋頭自然直!

    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這樣走過來的,我們沒有深入思考,無非是我們遇到的社會現實還沒法足夠的刺激我們的腦域,讓我們更加深入的去想事情。

    面對我們遲鈍的本身,我們無需刻意去追逐別人的步伐,因為那些潛在的誘因還遠遠不夠刺激我們進行更深層次的邏輯思考,我們只要努力活好當下,活好每一天即可。

    我相信年老有年老的活法,年輕有年輕的活法,面對未知,我們將能夠做的儘量做了,再坦然去面對未來,我們還能夠有什麼遺憾和擔憂?

    每一天給自己一點進步,不奢求,不抱怨,在這個充滿陽光的碧海藍天下未來終究是屬於我們每個人的。

  • 12 # 馨10181024

    感覺是應該這樣,該讀書時候讀書,該上班時間上班,該退休就退休,不影響他人不會虧可以。

    該做的時候沒做,往後再做又會該做的沒做,每次都要推遲,人生總是在追趕,永遠沒跟上腳步!

  • 13 # 貓咪大叔

    是不是什麼年齡就應該幹什麼事?

    從我個人的認知與理解,基本上可以回答是。一下是我個人觀點:

    我們把每個人的成長年齡分開來算大致是: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與老年。這是每個人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從而得到的生命執行軌跡。

    童年時,我們無憂無慮天真快樂,可以笑到沒心沒肺,也可以哭到撕心裂肺,這個年齡以自我為中心的。同時玩是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所以,當長大以後,大多都會去懷念童年時期那種無憂無慮和純真可愛。而這個時期,也是我們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時間了,我們每天睜開眼睛,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吃喝玩樂,想怎麼玩就怎麼玩,直到父母揪住耳朵才能回到家。我們從不做計劃,也不會成熟思考。就算有啟蒙教育,大多隻是玩的襯托。所以,童年是一個玩的時代。我們可以不做其他事。

    少年時,我們要透過讀書學習來認知這個世界,為人生積累一些最基礎的知識,但這個時期,玩的天性依然陪伴在左右,只不過不像童年時期玩的那麼專注而已。但此時隨著大腦的發育,讓我們漸漸有了思維,有了辨別能力,學會了一種單純。在單純中製造一種是非。所以,少年是一個玩並學的時代,我們可以不做其他事。

    青年時,我們掙脫了少年的稚氣,開始面對生活,走向社會,開始計劃人生,去工作,去創業,並開始考慮婚姻大事,這段時間,要經歷很多挫折與困難,要掙錢養活自己,要擔負家庭責任,要學會獨立。併為以後的美好人生做好規劃並堅定基礎,來進一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青年是一個規劃和實施的時代。我們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體力來逐步完善。

    中年時,已經到了家庭事業成熟的一個時期,同時要面對日益衰老的父母和日漸長大的兒女,為了父母安享晚年和兒女茁壯成長每天都要保持精力旺盛去努力鞏固。工作事業上,還要不斷的尋求發展和突破來逐步的鞏固。所以,中年是一個鞏固與發展的時代。也是我們身體逐漸走向衰退的時代,這個時期,我們會重視養生,會去追求更健康更品味的生活方式。

    老年時,暮落之時,孩子們大都已成家立業,自己也該退休幕後了,就算還有一腔熱情,但事業和工作上畢竟力不從心了。身體各個方面已經進入老化期,應該更懂得養生與長壽的生活方式。所以,首要做的是養生與長壽,讓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讓孩子們更能專心專注的工作和生活。不做老有所依,祛除養兒防老的思想觀念。(本人沒有經歷過老年,純屬個人觀點哈)

    總結:人生的每一個時期,必須要做特定的事情,童年的標籤是玩,少年的標籤是學習,青年的標籤的努力工作,中年的標籤是鞏固事業。老年的標籤是養生與健康。

  • 14 # 悠然174634826

    不一定吧!這分情況吧!像在同齡的孩子裡有的家庭條件不好的,就很懂事的賺錢了呢!條件好的就不會去想怎麼賺錢.所以什麼年齡就應該幹什麼事是不一定的!

  • 15 # 我是彬少爺3

    我的回答是:

    這個是不一定的,跟生活條件有關,什麼年齡該做什麼什麼事,有些人可以選擇,有些人沒得選。

    有的人思想走在年齡前面,行事作風,少年老成,十幾歲的人做著幾十歲的事兒。有的人,明明二三十歲了,應該自立自強,但是卻在家啃老,思想心智都不成熟,就像個大小孩。

    年輕正是拼搏,奮鬥的時候,但是有一部分人卻吃喝玩樂,無憂無慮,因為他們有今後的生活有保障,完全不用擔心。而在有些貧困山區,一些十來歲的孩子,因為父母外出打工,自己不得不負責自己的生活起居,飼養家畜,照顧老人和弟弟妹妹。每個人的承受能力都有限,十來歲的年紀,自己都還是個懵懵懂懂的孩子,卻要照顧一家人的生活起居,生活所迫,他們沒得選擇。

  • 16 # 柯子28

    第一、讀書的機會。

    第二、組建家庭的機會。

    第三、幹事業的機會。

    這些都在一個人不同的結段不同的任務。少一味就你缺陷的!

  • 17 # 爾的耳

    人生沒有什麼定律,沒有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之所以有選擇,或者命運不同是因為經驗和見識不同。所以有不同的人生遠遠是因為經歷的多了才不同。之前我聽過一句話,人生誰都沒來過第二次,沒有誰能指導誰?所以在我看來也沒有到什麼年齡做什麼事,而是你的學識和經驗到了什麼位置才會去做什麼事。

  • 18 # 九雲睦合

    提及應該,就存在了標準和條件假設,世俗框架自出生之日就像緊箍咒戴在我們頭上,思想行為無不被束縛,只是有人跳脫于思想疆界之外,有人陷於緊箍之中。人於自然百靈之長,卻也如飛禽走獸,幼時受供養,學習,成長,自食其力,至能養育反哺他人,直到衰亡,幼與老是一個起始終結、斷扣、無法再循的環。在這社會,我們更多人遵守了適時而為的標準,年輕做莘莘學子,畢業工作結婚生子,三十歲前為自己,越往後越為家庭孩子父母、為生存為更好生活打拼。

    社會越原始殘酷,人活的越標準單一(如過去集體化),當社會進步物質充沛,人性從眾體趨於個性,小眾化生活偏離群體方向(有人夜夜笙歌,天天閒遊,當然有人工作無需按部就班),可能比大多數人過的更好。

    這社會有所謂的好參照、通用模板,好學生好孩子好夫妻好父母好人好同事好朋友等等。也有很多人並不如此,他們違背常理,倒行逆施,不婚不育,活的懶散或精緻,社會有多少精華就有多少糟粕。以前認為可愛只屬二十來歲前姑娘,現在五六十歲女人還扮著這模樣想著愛情,以前五十歲男人穿的花哨是唯老不尊,現在五十男人穿的比二十歲還時尚。

    我們應該遵循一種什麼樣生活軌跡,才是理所當然?那是成長、生活環境、心靈沐浴,教養修煉的自我追尋、溯求人性之路。做一個世俗稱道成功者,努力於知識汲取、事業工作技藝的精湛,功成名就、達官顯貴,還是瀟灑隨意、悟道天涯路途,予己之誠對世間萬般酷冷艱難,也或不羈、無恥、放縱、利益的拔觀者、精緻的唯利企圖!

    你選哪樣,亦步亦趨、遏制卑劣卻能人生、仕途坦蕩,還是可能從此沒落殞毀,放縱著背離標準?天才與獨特不是大多數人的宿命。

  • 19 # 林子說心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勸導”什麼年齡就該幹什麼樣的事兒“。說這話兒的人,其實暗含的意思是,你已經落後同齡人了,別人在這個階段該乾的事情已經幹了,而你還沒幹。

    那麼“什麼年齡就幹什麼事”這句話是對的嗎?我們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人格發展

    心理學家埃裡克·埃裡克森曾經提出過一個人格發展理論。

    他認為,人的人格發展是持續終身的,並不是像弗洛伊德所說的那樣,人格在六歲以前就“定性”了。

    他按照不同的年齡把人格發展分為八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是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如何應對這些轉折點,決定了人格發展的方向,即要麼讓人更健康、更幸福、更有成就感,要麼讓人更頹廢、更沮喪、更絕望。

    成年的親密感

    長輩們往往在“催婚”、“催孩子”的時候最喜歡說“什麼年齡就幹什麼事”。根據發展心理學,在適婚年齡,也就是成年期,人們需要面對的挑戰主要是建構親密關係,在情感上獲得穩固的連線。

    想要達到這個目標,最好的方式就是結婚;或者戀愛,對對方做出愛的承諾。

    埃裡克森指出,在這個階段,沒有建立良好親密關係的人,將面臨孤獨感。單身生活雖然自由愜意,但倘若一直保持這樣的生活方式,會嚴重壓抑情感發展和幸福感。

    當然,這也不是說,談戀愛和結婚的人就不會有孤獨感。不管是戀愛還是結婚,如果在關係中感受不到親密,都會產生孤獨感。

    但可以確定的是,總是迴避情感投入的人,將無法習得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

    中年的“繁衍感”

    成年過後,就是中年。在這個階段,已成立家庭的人透過撫養孩子,看著子女一天天長大,獲得意義感和充實感。

    而沒有成立家庭的人,透過工作、興趣愛好等方式來豐富自己的生活。

    培育子女能夠讓人產生一種“繁衍感”,即感到自己的生命得到了延伸和拓展,自己的人生變得有目標、有方向,同時孩子也是一種親密的紐帶,讓人獲得情感的滿足和喜悅。

    而沒有形成這種“繁衍感”的人容易陷入“停滯感”,覺得生活空虛、沒有人生目標,難以看清自身真正的價值,對未來充滿迷茫,在成長上停滯不前。

    話雖如此,但可惜的是,有些父母生完孩子就覺得“萬事大吉”,他們並沒有盡心盡力去撫養和教育他們的孩子,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就像正常上下班打卡一樣。

    他們難以在育兒的過程中體驗到快樂,反而感到厭煩和不滿,這無疑是可悲的,這樣的父母同樣會在中年面臨”停滯感“。

    老年的完整感

    中年過後,就是老年。我們都知道,老年人很囉嗦,總是喜歡回憶過去的事情。

    埃裡克森認為,一個人步入老年之後,會面臨一個“重大危機”,那就是對過去的經歷以及生命即將終結的反思。

    他認為,老年人在回憶自己整個一生後,要麼會產生完整感,要麼會產生絕望感。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的一生過得還不錯,該做的事情大部分都做了,他會懷著一種完整感,走完餘下的人生。

    反之,一個人覺得自己很多事情都沒做,很多別人老了能夠享受到的福氣自己沒享受到,人生留下很多遺憾,而此時剩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想要彌補都已經為時晚矣。

    當他們真正醒悟到“過去真的已經回不去了,人生真的就這樣了”時,他們會產生一種深入骨髓的絕望感。

    就像埃裡克森說的:“生活中沒有什麼東西比一個老年人的失望更悲哀,也沒有什麼事情比一個老年人的完整感更令人滿足。”

    總的來說,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會產生不同的心理需求,而要滿足這樣的心理需求,他們需要付諸實際行動。從這個角度來說,“什麼年齡幹什麼事"是符合心理發展需求的,是一個比較健康的成長之路。

    當然,這不是一個絕對,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只要你真正想清楚了,真正確定了“那是你想過的人生”,“到老了也不後悔這樣的選擇”,那你就可以去勇敢追求自己的生活,獲得屬於自己的幸福。

  • 20 # 我真的想搞點事情

    對,要跟著自然規律走,人到了特定年齡就要做特定的事情。

    0-18歲,就是長身體,學習知識,為了考一所好大學而努力,這是絕多大數人的路徑。

    18-24,最美好的大學時光,也是獲取知識,積累知識,最重要的階段。

    24-30,成家立業,基本上都是在這個時間段完成的。

    30歲之後,基本就是事業的上升期,四平八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和他人玩得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