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朝辭0221
-
2 # 寧夏馬某人
詳細的我也說不上來。但是如果說有法術的話,你可以把他的智慧,無私,等等常人所不具備那麼多的優點,整合起來就當作法術吧。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人,本身就是法術。
-
3 # 赤豐元農
倘若人人都會飛來飛去,那此法術亦會習以為常!
佛曰神通乃自然之物,不可強求!求之為明心見性,神通自來……
濟公活佛雲遊四方,救病度人,解人危難,以己之金剛化人之危難,無憂無慮,豈能沒有神通?!
但其瘋瘋癲癲,人我俱化,亦非常人可學,有得必有失,古之難全也!
-
4 # 煮酒君
在許多電影、電視劇中,有著這樣一個形象:他衣衫襤褸、不修邊幅,渾身只穿著一件破袈裟,頭上戴一頂造型滑稽的帽子,手中則搖著一把殘缺的蒲扇。在民間的傳說中,他是降龍羅漢轉世,在凡間懲惡揚善、普渡眾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濟公和尚。
身為和尚,他卻不避酒肉,常常一副瘋癲的模樣,但每當貧苦的人們遇到困難,他便會伸出援手。這一獨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引來了說書人和影視工作者的青睞,於是濟公的故事不斷被改編、創造。那麼,歷史上真的有濟公這個人嗎?
實際上,濟公不但存在歷史上,還大有來頭。"濟公"一詞是後人愛戴他所以使用的尊稱,他本來的俗世名字叫做李修緣,出家後法號道濟。他是中國佛教禪宗門下臨濟宗的"楊岐派"第六代,同時也是從佛教西來算起的第五十代,民間有的人稱之為"第五十祖"。
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濟公出生在天台山永寧村,今天的浙江省台州市仍然保留著這一地名,並修建有濟公故居。上文已經說到,濟公原本姓李,而他的家族在宋朝名臣輩出,稱得上是名門望族。此外,李家世代信佛,也早早埋下了濟公與佛門的善緣。
濟公所在的李家成為宋代名門,最早可以追溯到其先祖李崇矩。後唐同光二年(924),李崇矩出生於潞州上黨,也就是今天的山西長治,身處在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他曾經先後在後漢、後周兩朝做官。北宋建立後,他又跟隨宋太祖趙匡胤討伐後周的殘餘勢力,征討北漢。
北宋初年,李崇矩便憑藉過人的能力和顯赫的軍功歷任右監門衛大將軍、三司使、宣徽北院使、樞密使、檢校太傅、鎮國軍節度等要職。端拱元年(988),李崇矩去世,享年六十五歲,他死後被追贈為太尉,並得到皇帝賜予的諡號"元靖"。
後來,李崇矩的兒子李繼昌也是自小便得到皇帝的垂青,等到李繼昌年長一些後,太祖皇帝便提出要讓他當駙馬,不過被李繼昌推辭了。後來,李繼昌繼承父親的衣缽,成為了一員武將,並最終做到了左神武軍大將軍、權判右金吾街仗。
到了李繼昌之子李遵勖這一代,宋真宗將妹妹萬壽公主嫁給了他,而李遵勖文武雙全,歷任左龍武將軍、駙馬都尉,澄州刺史,均州、宏州、康州團練使,澤州防禦使,宣州觀察使等職,他治軍有方,凡事親力親為,很有威嚴。
李遵勖的兒子李端懿在訓練士兵上也有一套,但他更加為史所記的還是參與編撰《宋史本傳》、《歐陽文忠公集》等典籍。此後傳了數代,到了李茂春,他為官正直,後辭官歸隱。李茂春和妻子王氏樂善好施,但年近半百仍沒有子嗣,於是便前往國清寺拜佛求子,終於喜獲一子。
夫妻二人感恩於佛,便讓國清寺住持為孩子取名為"修緣"。李修緣從小便在附近赤城山的瑞霞洞讀書,學習儒家、佛家學問。後來李茂春夫婦不幸去世,無依無靠的李修緣便拜入佛門,在天台宗高僧慧遠門下學法,並取法名為道濟。
年長一些後,道濟開始四處雲遊,最終來到了杭州靈隱寺。拋開在寺院裡唸經拜佛,道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遊歷中度過的,他繼承了父親的樂於助人,常常力所能及的幫助他人,尤其是窮苦的社會底層百姓,再加上他通曉醫術,便常常治病救人。
久而久之,道濟這個其貌不揚,但學問淵深、慈悲為懷的高僧便被四處頌揚。南宋初年,社會草創,許多百姓對未來感到不安,朝廷又有奸臣當道,盤剝黎民,於是人民便尋找"英雄",道濟就成為了他們的讚頌物件。
有人說,道濟出生時,國清寺的羅漢堂中,降龍羅漢的雕像無故掉落,這是道濟身為降龍羅漢轉世的體現;有的人則將他與南宋初年的奸相秦檜相聯絡,創造了他戲弄奸臣的精彩故事。這些民間流傳的奇聞異事到了小說創作發達的明朝,終於被總結成了《濟公傳》一書。
歷史上的道濟當然沒有神通廣大的本領,也沒有降妖除魔,或是懲治奸臣。歷史上的道濟留下了不少詩作和短文,他人也將其語錄編寫成了《鐫峰語錄》一書。歷史上真的存在濟公,他也確實在民間做了許多好事,無愧於"高僧"之名。
-
5 # 跪射俑
分析眾多關於濟公大師的民間傳說,他即使沒有法術(神力),這位佛教大師也應是武功高強、聰慧異於常人,善於思想疏導工作(會讀心術、能用意念控制普通人)的高人,他明顯異於常人。我曾在杭州旅遊,聽導遊介紹,濟公死後屍身火化沒有“舍利",這可能與他常吃肉食有關,據說常吃素食(豆腐、菠菜等)的僧人,身上有結石,死後火化就會有"舍利"(結石)。
濟公大師值得我們紀念、敬仰,他扶弱濟貧、懲奸除惡,他弘揚正氣的精神流芳百世!
-
6 # 一株吊蘭
可以肯定的說,只要是歷史上存在的真實人物,沒有任何人有什麼法術。法術只是存在於神話、傳說、演義和文藝作品裡面。
《三國演義》裡面的諸葛亮,能築壇借東風,但實際上只是他懂得看氣象。這點,有經驗的老農民都會,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關於天氣的民諺。《三國演義》裡面,把諸葛亮寫的太神奇了,所以,魯迅評價說“孔明之智近乎妖”。
知道近代史的人都知道義和拳,又叫義和團。據義和拳自己人宣傳,裡面的大師兄個個刀槍不入,人人都會法術。聽到此事的慈禧便派義和拳去打八國聯軍,結果,在真刀真槍面前,義和拳所有的法術都失靈,死傷殆盡。天津城在1900年7月13日被八國聯軍攻破,守城的清軍和義和拳敗退。逃亡過程中,開團大師兄張德成被人殺死。
還有同時期的紅燈照,也是自稱法術無邊,但是碰到洋槍洋炮,不也是被屠殺的一人不剩嗎?
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一個自然人,都不可能具有超自然的力量。
劉謙的魔術、大衛·科波菲爾的魔術,在古時候肯定是被認為是法術。
歷史上真實的濟公,原名李修緣(1148年—1209年),號湖隱,法號道濟,浙江天台永寧村人,南宋高僧,後人尊稱為“活佛濟公”。人們傳說中“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的濟公,並不是上面說的濟公,而是南京的寶誌和尚。在現在的南京中山陵靈谷景區尚有寶誌和尚的遺存——寶公塔和三絕碑。
所以,歷史上真實的濟公沒有,也不會法術,他有的是鐵肩道義。
-
7 # V587累
濟公真有其人,他俗姓李,名修緣,法號道濟,南宋人,浙江省天台縣城北永寧村石牆頭人。
少年濟公成長在赭溪畔,讀書於赤城山。由於受天台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積善信佛家族文化的薰陶,潛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弱冠之年,皈依佛門,先入國清寺,後至臨安投奔靈隱寺瞎堂慧遠,這位“佛海禪師”為濟公受具足戒,濟公出家後,一反常態,言行叵測,難耐坐禪,不惜唸經,嗜好酒肉,衣衫襤褸,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狀類瘋狂,人們稱他為“濟顛僧”。
正常和尚整日吃齋唸佛,濟公卻不同,他每天走街串巷,而且高興了還真的是喝酒吃肉,他不僅喜歡為人治病,而且經常打抱不平。百姓嘴裡叫他瘋癲和尚,可是實際上心裡很尊敬他。因為他乾的事情都是為了百姓好,人們都說他是羅漢轉世。至於電視劇裡那些神仙的手段,真是歷史中的濟公當然是沒有了,他是人不是神。
因電視連續劇《濟公》的上演,遊本昌 演的濟公的形象走進了千家萬戶。事實上,濟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頗有逸才的名僧。濟公佛學造詣頗高,但其一生行徑與一般出家僧人也確有不盡相同的地方。濟公一生依然飄逸,出行四方,足跡遍佈浙、皖、蜀等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寢食不安,為人採辦藥石,治病行醫,解憂解難,常常靈驗,廣濟民間疾苦。因此,其德行為人們所傳頌。
一個人既是和尚,又有學問,這本身就足以帶來一定社會地位。同時他穿著這麼破衣破帽,其實恰好表現出一種“坦蕩蕩無牽無掛”的氣魄,更別說還有眾多有錢有勢的粉絲。於是面對一些欺男霸女的權貴,他也敢於直接對頂。而對白行中的一些爭議,濟公會出來調解。這麼一來,濟公行俠仗義,就在民眾中留下了很好的名聲。
宗教信仰的形成,是人內心的需要,是人靈魂的內化,是世界進化的催化,是時空恆易交接的結點。濟公信仰是如此,其他信仰也是如此,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信仰。如何擺正自己的信仰,讓信仰為自己的心靈,為自己的行為服務,為他人的心靈、為他人的行為服務,為團體、為民族乃至整個社會和世界的淨化服務,這應是宗教信徒的題中之義。
-
8 # 歷史漫談君
濟公和尚是有法力的。
南宋末年沈孟撰寫的《錢塘漁隱濟顛禪師語》,是最早也是最詳細記載濟公和尚生平事蹟的著作,書中提到濟公和尚俗家名字叫李心遠,又名李修緣,是南宋時浙江天台人,是當地的名門之後,全家人都篤信佛教,李心遠自幼便寄給當地寺廟國清寺,國清寺的方丈法空給他起名修緣,取“廣修佛緣”之意。
李修緣十幾歲時,父母接連去世,國清寺法空法師便將他接上山去,拜在高僧慧遠門下,剃髮受戒,法名道濟,正式成為佛家弟子。
道濟和尚聰慧異常,兼具慧根,佛家經義過目不忘,很快就有了名氣。法空法師認為他是個可造之才,便勸他下山雲遊,往高僧大寺掛單,深攻佛法,他日定能大成。
道濟與一般和尚不同,他性情疏狂,行事往往出人意料,而且主張修佛修心,對佛家一些死板的清規戒律嗤之以鼻,所以也有人稱他為“狂僧”。
道濟下山後,先後在祗園寺、觀音寺掛單,最後來到杭州靈隱寺。靈隱寺也聽說過他的名字,知道他的怪異舉動,很多僧人主張不予收留。但寺中方丈很有見識,認為佛門廣大,予以收留。
據《靈隱寺志》記載:“道濟初參遠瞎堂,知非常僧。然飲酒食肉有若風狂,監寺不能容,瞎堂雲:‘法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
濟公從此在杭州靈隱寺住了下來,所以杭州一帶他的傳說最多。
濟公不喜歡受戒律拘束,喝酒吃肉,人們都喊他“濟癲”,有幾個人知道他狂放的外表下,是一位具有大神通的活佛呢?
淨慈寺是當時杭州的一座大寺廟,有一次寺中不慎失火,大雄寶殿被焚燬。寺中僧人四處化緣,重修大殿。淨慈寺方丈好容易在蘇州化得大木六十根,運到山下後,由於木頭太大太重,無法搬運上山。方丈久聞濟公法術高深,便上門求助,請濟公幫忙將大木運到山上,重修大雄寶殿。
濟公先到山上檢視地形之後,向淨慈寺提出他必先痛飲一番,大醉三日,方能施法。寺中自然答應,購得美酒相送。濟公一口氣喝下三罈美酒,大睡三日,然後來到寺裡僧人們喝水的井旁,對著井中大喊一聲“大木速至!”只見井底水花翻滾,一根根世大的木頭從井口湧出。淨慈寺僧花了一天時間,從井裡取出大木60多根,經過清點,一根不少。淨慈寺今日還有一口“神運井”,便是當初撈木頭的地方。
濟公行善積德,常以醫術救人。他給窮苦百姓看病不收一文,許多老百姓的疑難雜症都被濟公施展大法力治癒,而一些欺壓百姓的高官鉅富,濟公總是要戲弄他們,讓他們多行善事之後才予以救治。
清末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大師在他的《佛法修行止偏法要》裡說了他對濟公的看法,他認為:“凡佛菩薩現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絕不顯神通。若顯神通,便不能在世間住。唯現作顛狂者,顯則無妨”。濟公和尚假做癲狂,是為了顯大神通濟世救人。
關於濟公食酒肉,印光大事認為:“世間善人,尚不飲酒食肉,況為佛弟子乎?彼吃肉。彼喝酒,彼能替佛裝金,能將無數大木,從井裡運來。何可學他?”印光大師認為,這都是濟公的假象,普通佛門弟子學不來的,因為濟公喝酒吃肉,他有大神通,你們誰能替佛裝金,井中運木呢?
濟公曾寫過一首法謁:“佛祖留下詩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這短短的一篇法謁講述了深刻的道理,蘊涵了人生智慧。衡量、判斷一個人是否真、善、美,不能只看表面,要透過現象看其本質;而且,要長期、持續觀察,才能弄明白一個人。
《錢塘漁隱濟顛禪師語》是這樣評價濟公的:“道濟禪師,乃大神通聖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顯不思議事。”
濟公不是神,但他是有大神通的高僧,這一點,我深信不疑。
-
9 # 念塑
沒有法術這多是民間傳說,也是流傳最廣的濟公故事。
道濟-濟公1130年—1209年,原名李修元,南宋高僧,台山永寧村人。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
-
10 # 精彩影片片段餘小波
濟公活佛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不過大部分人都是透過電視劇,瞭解到濟公這個人物的,曾經多少人去模仿他,去崇拜他,直到今天還有很多“大仙”號稱自己的濟公轉世,來人間救苦就難呢!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實在我國5000年的歷史中,還真有濟公這個人,今天大熬哥就帶領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歷史上真實的濟公,看看他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濟公的原名叫李修緣,他是南宋時期著名的僧人,1148年出生於如今浙江省,天台縣,永寧村。最開始他在國清寺出家,後來他到了靈隱寺和淨慈寺居住。
他平時的形象和電視劇中演的基本上一樣,破衣破帽的,平時也不怎麼洗漱,而且還喝酒吃肉,從來不講究佛教的清規戒律。不僅如此,他平時的舉止還瘋瘋癲癲的,放蕩不羈。
因為有著高超的醫術和學問,所以很多達官貴人都非常的尊重他,並且想盡辦法與他交好。不過濟公本人並不輕易的踏入富貴之家,而是經常穿梭在窮苦人家,為他們治病。
除了為窮苦百姓治病外,他還喜好打抱不平,聲張正義。不過他又像個小孩子一樣,經常喜歡和小孩們一起玩耍,你像彈玻璃球,扇啪嘰等等。(古時候是是扮家家、鬥蛐蛐、玩泥巴等)
濟公本人,邋遢、放蕩、瘋癲,同時有很有才華,學識淵博,有正義感。就好比如今看破紅塵的大智慧者。如果說濟公是活佛,其實這句話也不足為過。雖然他不像傳說中的那樣,有無盡的法力,不過他的所作所為,的確非常讓人敬仰。
最後大熬哥相對大家說:“佛”並非像大家認為的那樣,是無所不能的“神仙”。其實佛就是人,有大智慧的人。
-
11 # 大山裡的幼稚鬼
有關於濟公的傳奇故事,在南宋時代已經開始流傳了,後來透過說書人的話本說唱,內容逐漸豐富,使得流傳度更加廣泛開來,並出現了一部武俠與神話相糅合的長篇古典小說——《濟公全傳》。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濟公又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南宋建炎四年(1130),天台山人李茂春在國清寺虔誠拜佛,當大殿的誦經聲正要響起,第十七尊羅漢(即降龍羅漢)塑像在他面前轟然倒塌。李茂春大驚,慌忙回到家中,不想其妻王氏正巧給他生了個兒子。
年僅四十無嗣的李茂春喜極而泣,請國清寺住持為寶貝兒子取了個名字,叫李修元,從此,李修元便與佛門結下了深緣。當時,李氏家族七代為官,祖上還出過駙馬爺,也算當地名門望族。所以關於他們家生了個兒子的“異像”之說,在鄉間破有市場。
李修元雖然出身官宦之家,但卻沒有發展成一個紈絝子弟,小時候就顯得比別人家孩子要聰明,一度被當地人稱之為神童。然而這位神童18歲那年的新婚之夜,逃出洞房,投奔杭州靈隱寺,在高僧慧遠門下受戒,正式成為一個和尚,法號“道濟”。
一個年級輕輕,家庭富裕的少年公子,緣何在新婚之夜出奔禪寺?難道妹子長得太醜,還是另有“隱情”?為什麼李修元同志這麼想不開呢?
其實呢,這鍋還要他老子來背。李大官人自己就是一個虔誠的佛家信徒,給兒子取名字這種事情都要找和尚,由此可見他的半生時光中,每每做抉擇的時候總是會找佛祖,大師們問一下,想必在這種情況下,李茂春也是個懂佛法,會誦經的好檀越。
再加上李家住在“佛宗道源”的天台山,由此可知李修元的成長經歷中,佛法對其三觀塑造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在這種情況下長大成人的李公子,最後跑去出家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然而這個剛剛實習的和尚,卻沒有如大多數僧人一般安心坐禪,而是變得舉止瘋癲起來。他言行叵測、不愛念經、打坐也耐不住,沉浮於市井之間,最喜歡跟小朋友玩在一塊,最喜鬥蟋蟀,呼洞猿之類的遊戲。
這位和尚真的是一個很差勁的和尚,所以外號“濟癲僧”,不守清規戒律的瘋和尚在師傅慧遠圓寂後,失去了庇護,很快就被寺中僧人趕走,道濟不以為意,依舊四處流浪,結交官宦人家,甚至某一次酒醉後,他被人送進了妓院,與妓女同宿......
後來,道濟來到了杭州城的另外一座寺院——淨慈寺,德輝老和尚收留了他。道濟跟附近的老百姓相處很和睦,他開始替人唸經兼作火化工,後來又做了書記僧。雖然在職業上看起來是個正經和尚了,但生活作風依然是個浪人,出入歌樓酒肆,遊山玩水,不亦樂乎。
關於道濟的史料記載,小故事很多,有他行為舉止荒誕不經的,也有他拯危救困、救死扶弱的,他是瘋和尚,也是真活佛。
雖然道濟不會法術,也不懂武功,但他是一個醫術精湛的大和尚,經常為僧人、貧民們悉心治療,根治了不少疑難雜症。
同時,道濟和尚還是一個學識淵博的高僧,是禪宗楊岐派第六世得到高僧。撰有《鐫峰語錄》10卷,而他在詩文上也有相當高超的造詣。
“幾度西湖獨上船,篙師識 我不論錢。一聲啼鳥破幽寂,正是山橫落照邊。” 這一首是他寫西湖中的一首。
1209年,濟公在世人奇異的眼光中走完了癲狂的一生,臨終前留下的一則佛偈則可彰其一生:
““六十年來狼藉,東壁打倒西壁。於今收拾歸去,依然水連天碧。”
-
12 # 海倫娜看歷史
小時候最喜歡看遊本昌老師扮演的濟公了,他著一身髒兮兮的衲衣,戴著破帽、拿著破扇,把“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名言掛在嘴邊。
他看上去瘋瘋癲癲、十分荒悖,但卻把世情人間看得清清楚楚;他用一身法力扶危濟困、懲惡揚善,是老百姓最喜歡的“濟公活佛”。
那麼,歷史上真的有濟公活佛嗎?他是否真有如此神奇的法術呢?
事實上,濟公是真實存在的,他出生於1148年,是鎮江省天台縣人,原名李修緣。後出家為僧,雖然現實中的他沒有什麼法術,但確實是真正的得道高僧。
修緣誕生看過周星馳版《濟公》的朋友一定會對“李修緣”這個名字非常熟悉,該片以誇張、戲謔的筆法講述了濟公(伏虎羅漢)下凡歷練的一段奇幻故事,還說濟公出生在膝下無子的李善人家。
這段故事在歷史上倒也有是有因由的,濟公的父親名叫李茂春,曾經做過幾年小官,後來賦閒回家享清閒,日子過得倒也逍遙,只可惜膝下無子,成了一樁憾事。
茂春之妻曾提議讓丈夫納妾,但茂春堅守“一生一世一雙人”,不但不納妾,還勸妻子想開些,於子嗣上的事情順其自然就罷了,平時還是要多積德行善。
許是兩人的善良和德行感動了上蒼,夫人終於順利懷孕,並生下一子,起名修緣。據說在修緣降生時,國清寺十八羅漢中的降龍羅漢雕像突然崩塌,所以民間都傳說此子是降龍羅漢託生。
少年學佛修緣會走上學佛的道路,也是在家耳濡目染的結果。父親、母親都篤信佛教,母親日夜唸誦佛經,修緣經常旁聽,有時也跟著念起來。他天資聰穎,記憶力極強,父親看到了,十分欣慰,為他請來老師教他課業。
到修緣十二歲時,他已經能作詩、會寫文,水平超越了很多成年人,當地人都說他是“天才”“神童”,還說以他的資質,肯定能夠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然而,修緣對那些虛名俗利毫無興趣,他一心苦修,還打算出家為僧,以佛法普度世人。
十七歲時,修緣父母雙亡,了無牽掛的他便在國清寺出家了,法號道濟,他曾經在祗園寺、觀音寺修行問道,後來來到了杭州靈隱寺。之後他雲遊四方,成了一名行事作風頗有些出格的雲遊和尚。
佛門顛僧濟公不愛坐禪,也不講經,倒是葷素不忌,還經常喝得醉醺醺的。他每每出沒於市井之間,做一些扶弱救苦的善事。遇到不平之事,他必定盡己所能打抱不平。
達官貴人想要結交於他,他連一個眼神都欠奉;可老百姓若是遇到什麼難事,他便會四處奔走、主動襄助。
老百姓敬愛他,將他稱為“濟公活佛”,一些規規矩矩的僧人卻看不起他,還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濟顛”,說他是個瘋子。
更有甚者還到靈隱寺方丈那裡去告狀,叫方丈把他趕出山門,幸好方丈是個明事理的人,駁斥了他們,還說:“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
對於他人的評價,濟公卻從來都不會放在心上,他我行我素,只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
他有十分高明的醫術,善用中草藥偏方治療疑難雜症,雖然沒有影視劇裡描寫的那麼誇張,但確實救治了很多危重病人。
他有極高的文學素養,留下的詩作讓國學大師南懷瑾讚歎不已,說他與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陸放翁相比,也毫不遜色。
他有極高的禪學境界,撰有《鐫峰語錄》10卷,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也許正是因為他的灑脫、曠達、無拘無束,才會讓他更能接近佛法的奧義。
我們喜愛濟公,但可能不知道他還有這樣的文學成就和禪宗造詣,所謂“大隱隱於世”,真正的高人其實並不喜歡沽名釣譽,他們灑脫不羈、隨心所欲,卻又讓人禁不住心生嚮往……
絕句(四首)(其一)幾度西湖獨上船,篙師識我不論錢。一聲啼鳥破幽寂,正是山橫落照邊。(其二)湖上春光已破慳,湖邊楊柳拂雕闌。算來不用一文買,輸與山僧閒往還。(其三)出岸桃花紅錦英,夾堤楊柳綠絲輕。遙看白鷺窺魚處,衝破平湖一點青。(其四)五月西湖涼似秋,新荷葉蕊暗香浮。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問花花點頭。——南懷瑾大師最為稱道的濟公絕句 -
13 # 長安視界
濟公的原型是歷史上的釋寶誌,又稱為志公禪師。
釋寶誌
釋寶誌(418~514),俗姓朱,
南朝梁
代
江蘇句容
縣
東陽鎮
(今屬南京市棲霞區)人。7歲隨法儉和尚出家,到南京
道林寺
虔誠禪業,苦守古佛青燈50多年,為釋門名僧。
濟公:南宋高僧(1148-1209)原名李修緣,天台縣永寧村人。身著破衣破鞋手持破扇貌似瘋癲。在杭州靈隱寺出家,後住淨慈寺,不受戒律約束,有大神通在民間抑惡揚善弘揚人間正道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撰有《鐫峰語錄》十卷。(今出生地為浙江台州天台縣永寧村)
具有代表性詩詞有:
佛祖留下詩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濟公傳》
歷史上真實的濟公,原名李修緣(1148年—1209年),號湖隱,法號道濟,浙江天台永寧村人,南宋高僧,後人尊稱為“活佛濟公”。人們傳說中“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的濟公,並不是上面說的濟公,而是南京的寶誌和尚。在現在的南京中山陵靈谷景區尚有寶誌和尚的遺存——寶公塔和三絕碑。
那麼說回到法術上面,普通人理解的法術應該就和佛教裡面說的神通類似,不過前面所說,如果按照佛教去理解法術一詞,我覺得應該是“弘揚佛法之術”。法是佛法,術是傳法的本事。歷史上來看,歷代高僧,能夠弟子如雲,弘法光大,所靠的絕不是什麼神通顯靈,而是正法,正念,正理,正信,正德,正氣。從這點來說,濟公,以及歷代很多大德高僧,都可以說是具有“法術”的。反觀歷史上如果是靠著什麼神通法術去吸引人去信仰皈依他的。往往都是邪教的存在。而如果說是什麼某某大師有神通,有法術,我才去信仰他,否則他就是騙子,是神棍,抱這種心理的人,基本上往往就是被邪教所騙的人其中之一了。
-
14 # 靈聞檔案
濟公確實是個真實的歷史人物,然而關於他的那些神異故事,卻是不存在的。傳說中關於濟公的種種故事,只有“圓照井運木”本是濟公的傳說,其餘眾多事蹟,往往是民間藝人、小說作家取自其他高僧,如南北朝的志公禪師,唐朝的金地藏等等。
歷史上的濟公,乃是宋太祖趙光義的駙馬李遵勖的後人。他大約生於南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年),也有人說是紹興二十年(1150年),圓寂於宋寧宗嘉定二年(1209年)。
濟公原名李修元(或李修緣),據說十八歲時在杭州靈隱寺出家,拜瞎堂慧遠為師,法號道濟。
道濟喜食酒肉,行事瘋癲,有人告到慧遠處,慧遠看出道濟根器不凡,於是為他辯護道:“法門廣大,豈不容一癲僧耶?”於是道濟又被人稱為濟顛。
據說濟顛醫術精湛,常常治病救人。明清以後,民間說書人愛說濟公的故事,於是關於濟公的傳說越編越多。
民間故事中濟公常說:“酒肉穿腸過,佛在心頭坐。”其實並無證據證明道濟禪師曾說過這句話。這是流傳於民間的一句俗語,元雜劇中常常出現,後來被民間藝人安到了愛吃酒肉的濟公身上。在另一些故事中,明末張獻忠以屠城為威脅,逼迫破山和尚吃肉,破山和尚坦然食之,並引用了這兩句俗語為自己辯護。
這兩句話成為很多人喝酒吃肉的藉口,許多佛門中人對這種現象不滿,於是編出了後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另外歷史上還有一位僧人,也是濟公的原型之一,那就是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寶誌禪師。寶誌也是瘋瘋癲癲,有很多神異的傳說,人稱“志公”,傳說他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擅長預言。在很多方言中,“志”與“濟”發音相似,民間藝人又分不清南朝宋和南宋,便將志公與濟公合而為一。
-
15 # 小城庸人
首先以目前我們對科學的探索,以及對宇宙的認知情況來說,至少人類在現實生活中還不具備超自然的力量,也就是我們說的法術,我們連最基本地心引力都擺脫不了怎麼會有法術呢?
但是濟公佛法高深,造詣極高是真實存在的。
濟公是南宋杭州靈隱寺的高僧,因為舉止怪異,瘋瘋癲癲也被稱為濟顛和尚,但是因為佛法高深經常普度世人,也被後人尊稱為“活佛濟公”。
“佛祖留下詩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濟公傳》”
從這首佛謁中我們能夠看出,為什麼身在佛門的濟公,言行舉止卻和佛家格格不入。濟公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喝酒吃肉,而這些都是佛家大忌。但是這些都絲毫不會影響到濟公的佛法修為,說明濟公和尚已經超脫了世俗的眼光,可以說在佛法上至少超過了那些嘲笑的舉止怪異的人。
至於民間流傳的濟公法力無邊的故事,正式濟公佛法普度的最好例子。
民國四大高僧之一印光大師雲:道濟禪師,乃大神通聖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顯不思議事。
在這裡很清楚的說明了,濟公是有大神通的人,除了佛法修為高深以外,弘揚佛法的本領更強。從古到今論佛法比濟公本領更大的佛門之人應該大有人在,比如達摩祖師。
但是像濟公這樣被傳得神乎其神的人,只有他一位。用現在的話來講,濟公的人設做的非常好。
一個瘋瘋癲癲的和尚,如果做出佛法高深的大事情,世人一定會更加驚訝,更加讚歎!所以在民間流傳的時候,一定會添油加醋,這樣久而久之濟公的名聲,以及他在佛法上的修為,一定是越來越廣,越來越快。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的話,我們可以說濟公“法術無邊”,不過這裡的法指的是佛法,這裡的術指的是傳播佛法的方法。
-
16 # 來兮何處
首先濟公是個真實存在的人物,原名李修緣,號湖隱,法號道濟,浙江省天台縣永寧村人,是南宋僧人。在歷史上,他給人們的形象是不修邊幅,招牌打扮就是破帽爛衫,蓬頭垢面的,瘋瘋癲癲,看起來行事荒唐可笑。據說喜歡打抱不平,除暴安良、彰善罰惡,扶危濟困。他的這些奇聞異事傳的很廣、很多,據說他曾與秦丞相鬥智,懲治貪官汙吏,並且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不過他的行動,也經常被描寫成嬉笑怒罵,以及幽默逗趣。這些事蹟,坊間所流傳的《濟公傳》,都有詳細的描述。
相傳,濟公初到西湖時,在靈隱寺當一名燒火和尚,後來被長老點醒靈性,一時悟徹,又恐被人看破,所以假作癲狂,以混世人耳目。自從轉到淨慈寺當上抄寫經籍的“書記”後,便做出樁樁奇事來。
那是少林寺高僧妙崧禪師受朝廷委派擔任淨慈寺第二十九代住持後,為了重建寺院,急需向各方募化籌資。長老深知“濟書記”文思敏捷,便請他起草一道募資的榜文。濟公道:“長老有命,豈敢推辭。只是酒不醉,文思不佳,求長老賞酒一壺,以助文筆。”長老即叫人買酒,濟公喝得快活,興致一上來,提筆一揮而就,榜文中有這樣的妙句:“下求眾姓,蓋思感動人心;上叩九天,直欲叫通天耳。”
這道榜文張帖出去以後,轟動了全杭州城,傳抄傳閱,連南宋皇帝也讀到了。皇上又見文中有“上叩九天”,“叫通天耳”等妙語,便派人押送三萬貫錢布施給淨慈寺重建成寺院。
妙崧長老謝過皇恩,又找濟書記商量如何去四川措辦建寺急用的大木材料。濟公說:“我為淨慈寺做事,‘天耳’都叫得通,只是四川路遠,須得讓我吃個大醉,三日後保證你有木頭好用。”於是 ,又喝得爛醉如泥,足足睡了三天,等到醒來時,突然大叫大喊:“木頭到了!木頭到了!”長老聽見,問:“木頭在哪裡?”濟公說:“木頭已從錢塘江上運到寺裡的醒心井,叫人到井品口搭起木架,裝上轆轤,一根一根拉上來就是了。”一會兒,果然井中有一根大木頭露出水面。眾僧人用轆轤將木頭拉了上來,拉了一根,井中又冒出一根,一直拉到第七十根,在旁邊估算木料的木匠師傅隨口說了聲:“夠了!”話音剛落,井裡還有一根木頭再也不上來了。從此後,醒心井被稱為“神運井”,又叫“運木古井”。井上還建起亭子,那最後一根木頭就留在井底,讓人點了蠟燭系在長繩上縋入井中觀照,成為淨慈寺最吸引人的“古蹟”之一。
這就說明他是個有本事的人,因為一般的常人是絕對無法遊刃有餘地做成那些事的。和尚畢竟是修行人,當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開 悟、開 功,各種神通都會開啟。在我們看來那些很神奇的事,對他來說輕而易舉。當他運用功能的時候,實質都不表現在我們這個空間,所以常人看著像變戲法,像法術,怎麼回事?想不明白。其實不是法術,就是對修出的神通的運用而已。
-
17 # 米花禪
佛家神通為自性啟用神通,在於無我而利他,凡人所認為的神通,是虛空證悟神通,依舊是幻。所以說祖師大智慧大神通,卻不是凡人認為的變魔術,因為有了自我意識的神通都為虛妄,虛雲老和尚因瘟疫七月求雪也是這個道理,你覺得濟公有神通嗎?
-
18 # 真理再現人間
I[傳統神學科技是怎麼回事?]
希望本文為科技進點力
電腦它有各種功能,儲存、記憶、計算、照像唱歌等等,可是這些功能人體都有。那人體這臺機器到底有多少種功能,電腦所有功能人腦都有,那人體有多少電腦沒有的功能?簡直太多了。比如電腦零件壞了它不能自己修補,可人體機器卻能,哪受傷或零件老化自己會換,先進不先進?
所以祖先早知人體是最先進的機器。神學修-練其實就是研究怎麼開發出更多人體的功能。
機器能執行得有能量,那人體靠什麼能量執行呢?這種能量叫功。初始時叫作氣,可不是空氣,它是動物植物人體內必須有的生物能。
古人知道人體若沒能量啥功能都啟動不了。所以許多法門都必須得練出功。拿各國武警來說,他為何能一掌將磚頭石頭打斷?就因為體內功的能量密度越來越大,其硬度超過石頭或鐵,才能打斷。
這時的氣還是分子太粗糙,如果能量粒子達到原子密度或更微觀,那能量更大。怎麼向微觀轉化?就是提高道德,宇宙雖然是多時空的,但都是道德所形成,精神與物質都是同類都是物質。道德越高粒子能量越微觀,這就是所有正道都講提高道德的原因。
當今科學發現人腦百分之八十多被封閉,當人體都充滿功能量時,大腦就啟動更多那簡直不得了。肉細胞都充滿能量時,比如功粒子達到原子密度,他就可穿越所有分子空間,穿牆術大衛穿長城就這麼簡單的原理。所以神話中穿天入地講明白了,都不是迷信。
醫學發現大腦松果體與眼睛結構相同,所謂天-目慧眼,就是松果體充滿能量後就可看透各層空間,這樣的人搞科技就是神學科技,所以人們從考古中發現遠古早就有飛船電視潛艇等等,那先進的不可思議,能穿越時空的星際旅行。
中國傳統走的就是神學科技,重點開發人體機器,而西方實證科學,主要開發外部,結果造成外部越發達人體越殘廢,有了汽車腿走不了路,有了電腦笨的不會算帳了。輪椅再發達,也解決不了殘廢的痛苦。過度開發汙染毀滅人類。
釋迦牟尼與耶穌老子都是如來那個層次的,釋迦曾講一粒沙一個芥子裡有三千大千世,也就是他看到電子繞著原子核轉動,也是一個個太陽系,那電子同地球一樣也是微觀天體的星球,那上面也有許多人類社會。
而當今科學只能知道最小微粒是中微子,所以大家想想,哪個科技之路更發達更能研究清楚宇宙人類生命的實情?
許多人可能一下就明白傳統神學怎麼回事了。他就是開發人體機器,啟動機器必須得有能量,所以年復一年的提高功力能量。當今科技用儀器看到他們輝光非常的大。
《傳統神學科技多發達》
傳統科學,那是神學科技,今天許多東西磚家們根本不懂,比如他們不懂脈絡穴位是道家修練人,透過天目看到的一樣。傳統科學全靠天目(醫學稱松果體)今天科技用顯微鏡。沒這個什麼也搞不成。
18世紀德國數理哲學大師萊布尼茨,他的朋友傳教士鮑威特,寄給他的拉丁文譯本《易經》,他看後大喜,他正在搞未來電腦中最關鍵的二進位制搞不出來,立即根據卦中陰陽依葫蘆畫瓢搞出0與1的二進位制,
萊布尼茨在1679年搞出二進位制體系的同時,還把帕斯卡加法計算機改變成乘法計算機。於是漸漸步入電腦時代開始上幕了。
1703年4 月7日, 萊布尼茨決定將他修改補充的論文《關於僅用0 與1 兩個記號的二進位制算術的說明》 並詳細附其根據易經研究出二進位制的經過與探討,再送巴黎科學院,。
明永樂皇帝命高人在武當山建雷火煉殿
此殿具三大奇觀
1祖帥出汗:每當大雨來前,殿內神像上水珠淋漓,如人流汗
2海馬吐霧:金殿脊上立著許多金獸金禽像,其中海馬每到夏季,當它口中吐出串串白霧,並喂喂有聲時,隨後必有暴風雨盪滌金殿;
3雷火煉殿:當大雷雨來時,殿四周便出現一個個大火球在其旁來回滾動耀眼奪目,遇物碰撞即發生天崩地裂的巨響。剎那間,武當山金頂金光萬道直射九霄,其景如同火山噴發般神奇壯觀。
更稱奇的是任憑電閃雷鳴、震天裂地,但金殿卻絲毫未損雨過天晴,金殿經過雷震雨洗倍加輝煌。
後來無神論磚家們,跑那亂解釋一通,給安上避雷針,說是防雷。這下壞了,雷火神殿變成雷劈神殿,打雷把殿燒了,近前大樹都給劈了。那麼高深神學科技產物全給毀了,這樣的國寶,不知毀了多少。
秦皇陵二號坑出土幾把青銅劍,其中一把被二百多斤陶俑壓彎上千年,一瞬間恢復平直。專家大吃一驚,因為這記憶合金近代德國美國都是二戰前後研究出來的。這些劍燦爛如新,經化驗其表面有層鉻鹽化合物,都是近代西方研究出來的,可是誰想到我們的祖先揮舞的普通兵器竟然是高科技!
遠古史前人類幾乎全是神學科技發達不得了,瑪雅文明是上次大洪水前的史前文明。埃及胡夫大金字塔也是史前文明,隨大陸板塊沉入海底多次又上來,那神奇金字塔效應,今天科學連皮毛不知咋回事。
所以進化論簡直能騙死人,是本次人類最大恥辱醜聞。按進化論什麼都解不開都是迷,就歸到外星人身上,甚至把外星人吹成神。按史前文明一切迷都解開。
-
19 # 十三哥喂
據說歷史上卻有濟公其人,但我沒有查閱過相關的歷史文獻,所以也不敢確定。
而關於法術,可以肯定的說,不但歷史上的濟公沒有法術,任何人也沒有法術,最多隻有魔術。
據我知道的資訊,濟公其人是佛法大家,已經超出了一般佛法修行者的境界,所以顯的瘋瘋癲癲。他原本在靈隱寺修行,深受主持方丈的袒護,但是主持死後,他就被趕出了靈隱寺,後被另一個寺廟的住持收留,在廟裡做些記賬的工作。
小時候曾經看過一本連環畫《瘋僧戲宰相》,說的就是沒有法術的濟公的故事。濟公為岳飛出頭,罵秦檜,被抓到相府,可他瘋瘋癲癲的,又會幾套氣功,打也打不疼,秦檜只得把他放了。
大致情節如此吧,年代太久,已經忘了。
-
20 # 香姐逛歷史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神話電視劇《濟公》在全國熱播。老戲骨遊本昌老師在劇中出演了濟公一角,劇中的濟公手搖破扇,衣衫襤褸,邋遢不堪。但這位貌似瘋癲的神僧卻法力無邊,古道熱腸,經常運用小法術懲治那些為富不仁、魚肉百姓的惡霸。濟公除惡揚善、扶危濟困的故事大快人心,為人們津津樂道。那麼歷史上真有濟公其人嗎?
據《靈隱寺志》記載,濟公確有其人,他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於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享年61歲。濟公俗名李修緣,法名道濟,是浙江天台永寧村人,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他的高祖李崇矩,事後漢、後周、北宋三朝,官至樞密使、鎮國軍節度使等職,李崇矩與宰相趙普還是兒女親家。
道濟的師父,是當時靈隱住持瞎堂慧遠禪師。名師出高徒,道濟打下了很深的佛學根底,為人也慷慨好義,扶危濟困。 但他性格狂放不羈,常不遵守寺門戒規,為此多受責備。有人說到瞎堂慧遠禪師那裡,禪師則答,“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道濟喜好雲遊,衣衫不整,寢食不定,足跡遍及浙、皖、蜀等地。他文才也極好,寫的詩瀟灑豪放,如一首《飲酒詩》:何須林景勝瀟湘,只願西湖化為酒。和衣臥倒西湖邊,一浪來時吞一口。道濟又被人稱為濟顛。據說濟顛醫術精湛,常常治病救人。明清以後,民間說書人愛說濟公的故事,於是關於濟公的傳說越編越多。
有人說,道濟出生時,國清寺的羅漢堂中,降龍羅漢的雕像無故掉落,這是道濟身為降龍羅漢轉世的體現;有的人則將他與南宋初年的奸相秦檜相聯絡,創造了他戲弄奸臣的精彩故事。這些民間流傳的奇聞異事到了小說創作發達的明朝,終於被總結成了《濟公傳》一書。
南宋末年沈孟撰寫的《錢塘漁隱濟顛禪師語》,是最早也是最詳細記載濟公和尚生平事蹟的著作,書中提到濟公和尚俗家名字叫李心遠,又名李修緣,是南宋時浙江天台人,是當地的名門之後,全家人都篤信佛教,李心遠自幼便寄給當地寺廟國清寺,國清寺的方丈法空給他起名修緣,取“廣修佛緣”之意。
李修緣十幾歲時,父母接連去世,國清寺法空法師便將他接上山去,拜在高僧慧遠門下,剃髮受戒,法名道濟,正式成為佛家弟子。
道濟和尚聰慧異常,兼具慧根,佛家經義過目不忘,很快就有了名氣。法空法師認為他是個可造之才,便勸他下山雲遊,往高僧大寺掛單,深攻佛法,他日定能大成。
道濟與一般和尚不同,他性情疏狂,行事往往出人意料,而且主張修佛修心,對佛家一些死板的清規戒律嗤之以鼻,所以也有人稱他為“狂僧”。
濟公往往穿著破衣破帽子,帶著一個一把破扇子,看起來瘋瘋癲癲的樣子,這一位得道高僧,最初他是在國青清寺廟出家,然後他最後才來到了靈隱寺居住。他是一位得道的高僧,不顧俗人的看法,也不受到束縛的一位高僧,那不守清規戒律並且喜歡喝酒和吃肉,他還曾寫有相當的文章是一位學識十分淵博的高僧,也是他得到世人所尊崇的原因之一。
在他一生的行徑中,被民間渲染的離奇古怪。事實上,濟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頗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師父就是著名的瞎堂慧遠禪師。濟公佛學造詣頗高,但其一生行徑與一般出家僧人也確有不盡相同的地方。濟公一生怡然飄逸,喜好雲遊,出行四方。
回覆列表
有道濟其人,但並無法術
道濟和尚,俗稱“濟公”,志書中多稱之為“濟顛”,南宋時人,是中國佛教史上一位具有濃厚傳奇色彩的“神僧”。
關於道濟其人,正史、僧傳不見記載,歷史上廣為流傳的,是以小說題材出現的《濟公傳》,“小說家言”本不足作為信史,
因此,史上是否有道濟其人,曾經有過不同看法:
例如,《花朝生筆記》的作者稱:“實則南宋初無是人,乃因六朝釋寶誌而訛傳者也”,亦即認為宋代本無濟公其人
《濟公傳》乃是小說家根據南朝寶誌有關事蹟經藝術加工而成的;
又有的小說家認為,《濟公傳》裡的濟公是雜糅南朝釋寶誌及宋代的“呆行者”葉守一和淨慈寺的“詆譭和尚”而成的藝術形象(詳見黃天驥《評濟公全傳》, 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濟公全傳》序言)。
這種看法同樣認為歷史上並無濟公其人。但是,學術界和佛教界則有不少人認為,雖然《濟公傳》裡的濟公參雜有不少傳說的成分,但歷史上確實曾有道濟其人,且從有關資料中,考證出濟公具體之生卒年月。
究竟歷史上有沒有濟公這個人,根據有關資料看,宋代確實曾有一位法號稱為道濟的和尚,根據有五:
其一,據曾在清乾隆年間被收入《四庫全書》的《武林梵志》記載: 宋道濟,台州李氏子,年十八赴考,因過靈隱,適瞎堂遠公開席,其間濟以宿 緣求度,遂為沙門。(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志》第八冊,《武林梵志》卷九。臺灣 明文書局1980年版)
其二,《淨慈寺志》亦稱: 濟字湖隱,天台李茂春子,母王氏夢吞日光而生,年十八就靈隱瞎堂遠落髮。(同 上,《淨慈寺志》卷三)
其三,《靈隱寺志》也有相類似的記述: 濟顛禪師,名道濟,台州李氏子,初參瞎堂遠,知非凡器,然飲酒食肉,有若 風狂。(同上,《靈隱寺志》卷三)
其四,《天台山方外志》亦說: 濟顛禪師,天台人,父李茂春。……母王氏夢吞日光生師,年甫十八二親繼喪, 投靈隱寺出家。(同上,《天台山方外志》卷五)
其五,據宋《北磵禪師論文集·湖隱方圓叟舍利銘》記載: 叟天台臨海李都尉文和遠孫,受度於靈隱佛海禪師,狂而疏,介而潔。……叟 名道濟,曰湖隱,曰方圓叟,皆時人稱之。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十四日死 於淨慈。
此五則資料前四則出自寺志,後一則出自銘文,雖然具體說法有小異,但均明言宋代有一位法號稱為道濟的禪師。在沒有充分的根據說明這些資料或偽或訛的情況下,與其臆測“宋初無是人”,勿寧尊重史料而信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