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開心最重喓
-
2 # 不乖的小乖
贊同,以前的虎媽貓爸式家庭教育以及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些情況都能反映我們的教育方式可能並不適應於如今的孩子們,雖說讓孩子成長在一個有愛的家庭中,他更能體會到幸福,情感觀念和思維方式也會發展的更為健全,但是過分的溺愛卻會讓孩子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所以,作為父母更應該掌握其中的度,不過分寵愛,培養獨立思考、獨立生活、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要注意不要過多的限制了孩子的天性,忽視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情緒以及主要需求。
生活中見過太多父母從小溺愛,孩子只犯錯而不糾錯,縱容孩子不守規則,不尊禮法,反而是對孩子不好,可以自己查查有多少啃老族不願意找工作上班賺錢,而一輩子靠父母養活。
-
3 # 晨曦橙
在這裡,我也想抒發一些我的觀點:
作為一箇中國傳統家庭的孩子,我的父母對我的管理也在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小的時候,我媽也樹立了一些規矩,我記得小的時候,我偷偷躲在被窩裡看閒書,被媽媽發現了,批評了一頓。
我想,每一個父母都渴望孩子成才,希望他們的未來一片光明,希望他們有出息。我的父母也是一樣,他們對我給予厚望,但是,在我考試沒考好時,沒有過多的批評,而是鼓勵我。
這讓我想起了《小別離》中的方朵朵,她為什麼對母親有這樣大的成見,覺得自己在母親眼裡就是一個“分數機器”?我想,這是因為她的母親童文潔,太過於表現對分數的追求,而忘了孩子深層的感想,她忘了與女兒進行溝通,忘了告訴她自己為什麼這麼焦慮,她擔憂的是她的未來,而不僅僅是分數。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確實是需要立起規矩的,因為那時的孩子小,不懂得什麼人生道理,所以他們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扶持。
但是,我很想說,其實作為家長,不需要太過與別的家庭比較,只要做到適合自己的孩子的,就是有用和有效的。
當孩子長大到一定歲數時,就應該放手,教會孩子:自己規劃自己的未來,需要父母怎麼做,就說,家長再盡力的配合。
或許有人會說,有的孩子很調皮,不受管教,只想到偷懶,那我想是不是孩子在小的時候沒有樹立很好的規則,樹立好自律。
因為,孩子並不是天生調皮,他們的不努力常常是幼年被壓榨著生長的。讓孩子在該玩的時候玩,在該學習的時候學習,就不存在問題。
至於說“父母的愛是一種羈絆”,我想這是因為,父母將過多的精力花在孩子身上,讓孩子承受了他承受不住的管束或愛。我覺得,父母之愛,應該“有度”,一張一弛,和諧自處。
還有,想讓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作為家長自己就應該學會以身作則,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曾說過一個觀點:家長做好了,孩子自然沒差。
就是這個道理!
-
4 # 黑黢黢的黑
現實生活中確實有這種情況,父母之愛,本來是最純粹的一種愛,但很多家長以“為你好”的名義,實際上幹著傷害孩子的事,關鍵還不自知。
首先說吃,為了孩子身體健康,很多家長自己捨不得吃,給孩子買最好最貴的食品,逼迫孩子吃,有些並不是孩子喜歡吃的,或者有些是孩子討厭吃的,比如,鄰居一個小孩,她特別不喜歡吃雞蛋,但她媽媽非要她吃,結果這個小孩常常揹著她媽媽就把雞蛋扔了,這不僅造成浪費,還讓小孩從小就學會了撒謊。其實不吃雞蛋可以從其他方面獲得蛋白質,也可以變換做雞蛋的花樣,讓孩子有新鮮感,從而激發孩子的食慾。
再說學習吧,有很多父母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據說2歲的孩子已經在報各種學習班,本該玩耍的年齡,卻讓各種學習班佔去了,反而使孩子厭學,填鴨式的教育不僅使孩子們失去了創造性思維,更使他們失去了動手的能力。
最後說說責任感吧,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責任感的培養應該是影響孩子健康成長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家裡責任感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分擔家務,可好多父母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什麼都可以不用做,哪怕力所能及的事情,其實很多孩子願意為父母分擔一些家務,但父母認為這是在浪費時間,以愛的名義,剝奪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對孩子是一種深深的傷害。
-
5 # 愛生活的太陽姐姐
這涉及到原生家庭話題了。
確實,有很多傳統的家長,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會為孩子規劃,包辦,日子久了,變成一種控制,父母需要孩子聽話,發現沒?是不是你們父母每次對你們生氣時都會不自覺地說出“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我都是為你好”
父母是愛我們的,不論我們年齡多大,永遠是他們的孩子,太在乎了,可是,他們卻不知道,雖然我們在外形上已是成年人,內心也發生了質的飛躍,我們有了自己的思想,想要獨立,想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但父母還停留在我們還是孩子需要他們的照顧。所以,肯定會有衝突。
作為成年人,這個時候,需要多理解父母背後反常的行為,本質上來說,只不過是愛的表達方式不對。
-
6 # 80後糖人生活
舉一個真實的例子,我家的鄰居本來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小坤四五歲時因一場變故夭折,父母傷心欲絕哭的死去活來,大兒子大坤自然而然成了家裡的熊貓級人物。他家經濟條件在我們那裡算是挺好的,家裡各種好吃的好玩的新衣服自然都緊著大坤。大坤特別喜歡吃牛肉,
我們都是好長時間才能吃一次牛肉,而大坤經常手拿著牛肉邊啃邊和我們捉迷藏。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好幾年直到坤變成了小胖子,可是他還是愛啃牛肉而且還有了很多好吃的零食,把我們都羨慕嫉妒恨的不行不行的。好些年過去了,直到去年我們領著孩子回老家過年才見到他,他已經是一個200多斤的大胖子,結婚8年了因為太胖至今沒有孩子。唉,曾經對他的羨慕現在已成了惋惜。
-
7 # 終生學習與成長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傷害!
在原生家庭這本書中稱不健康的家庭中的父母為“有毒父母”。
“有毒父母”的種類比較多,比如“家庭暴力型,語言暴力型、強勢控制型等。
比如強勢控制型家庭成長的孩子,大多敏感,羞怯、自卑、膽小、沒有主見等。
導致孩子在職場和感情中受挫。
就算父母去世了,他們的思想已經深深影響到孩子。如果孩子沒能解決好,這種影響還會影響下去,無限迴圈。
建議大家閱讀蘇珊·福沃德博士所著《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為深受原生家庭影響的你提供解決之道。
-
8 # 沙漠跋涉者
你說的話就是說一個問題,它有它的兩面性。父母的愛。很多時候也是一種動物的愛。我們有時候往往擴大了父母的愛。把父母的愛說成是無限的美好。其實社會它不是像童話世界那樣的美好。父母的愛中其實也有很多陰暗的東西。這些陰暗的東西不被我們所提倡。我們所提倡的就是一些非常美好的,我們大家都知道的東西。就像我們平時所看到的八股文章一樣。父母的愛說到底都是自私的。我們從小到大都是在父母的庇護下長大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學會了分析和思考問題。我們在《紅樓夢》中看到了大家庭的分崩離析。在哈姆雷特中聽到了鬼魂的叫聲。這些都是成長帶來的煩惱。這就像陶淵明喜歡回到田園社會去種他的一畝三分田一樣。
-
9 # 大V走天下
不知道您看過家有兒女嗎?
電視劇《家有兒女》中有這樣一段,劉星埋怨自己什麼才藝都不會,怪媽媽沒給自己學習。劉星媽表示小時候報了藝術班,是自己不學!
劉星是這樣回覆媽媽的:我不願意學,您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您也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
這是一個成長的孩子的心聲。
曾經被父母逼著學習樂器,美術,舞蹈的,長大後都會站出來感謝父母;而半途而廢的,卻開始埋怨父母起來,當初怎麼就由著我的性子胡來呢?怎麼就不稍微逼我一下呢?
龍應臺對他兒子說:“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如果不想讓孩子長大後後悔,父母就要承擔起責任,走在前面,成為孩子的引路人。告訴孩子,如果在人生的早期不好好學習,那麼長大之後必然會後悔。
長大後的我們才瞭解家長的用心良苦,才明白任何學習過程必然要經歷一段枯燥乏味的階段,家長的“逼迫”是有道理的,如果一味讓孩子“不想學就不學”,那麼自己永遠只能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永遠體會不到深層次學習的樂趣,形成惡性迴圈。
久而久之,只能什麼都學不會,什麼都做不成。
學習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它不僅需要勤奮刻苦,也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在想要放棄時,發揮父母的“威嚴”管教一下,對孩子要求嚴一點,這才是真正地愛孩子。在孩子想要放棄某項學習的時候,對他說一聲:“孩子,再堅持一下,我陪著你。”
-
10 # 黑妹解說
我覺得是這樣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是為他(她)做好一切,安排好一切,甚至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可是這就是愛嗎?不,這是溺愛,這會讓他(她)喪失獨立思想,會讓他(她)過於依賴別人,愛是什麼,愛是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獨立和自信,愛是在適當的時候要學會放手,愛是在他走錯路的時候適當的引導,而不是一輩子一味的付出,因為父母不可能陪伴他(她)
-
11 # 沉默的愛Sunflower
“你只要好好學習行了,其他的什麼都不用管”
“只要你這次進前十,爸爸媽媽就給你買一個你最想要的禮物”
“只要你學習好,其他的事你想怎麼樣都行”
很多家長都會跟孩子說這樣的話,相信並不陌生。這樣傳遞給孩子的訊號其實是——只要我學習好成績好,其他的事情都是小事。
殊不知,孩子的人生從此也被埋下了一個個“雷”。
其實,輸不起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一個輸不起的孩子,將來也是很難贏的。
所以,父母不應該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不應該去教孩子如何去贏。而是努力讓孩子生活在一個有愛的環境裡,教孩子怎麼去愛。性格比智力更決定命運。
-
12 # 醉梅入夏
是的。許多愛,都是以愛之名,行傷害之事。因為所處時代不同,觀念不同,三觀不同,所處境界不同,許多父母就會把老傳統老思想老觀念,強加在兒女身上,使TA們對於自己面臨的問題,無所適從。
-
13 # 楊柳zfl
父母的愛,那肯定是一種大愛。但不是所有的父母會愛正確地愛子女。有的父母缺少了教育、幫助孩子的方法,而一味的用自己認為對的方法,確實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所以做父母也是一門智慧,我們即將當父母,已經為人父母的要好好的學習,提高教育孩子的智慧。
-
14 # 女性之瘍
父母對於孩子是一種選擇的愛,聽他們話才愛,不聽就不愛,是最無恥最噁心的愛。其實根本沒有愛,是一種有條件的精神虐待,不值得標榜提倡。
-
15 # 使用者名稱青松
父母之愛是無私的愛,是無限之愛。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我的親生經歷,故事從2003年說起,那時春風剛剛過去,清明即江到來的季節,兒子很快迎接高考有鼻焱,為了讓兒子健康的身體正常發揮,那時我也有鼻焱,那天睛空萬里,萬里無雲,我和兒子踏上那縣城的客車去縣醫院看鼻焱,走進醫院先讓兒子看了鼻焱,做了穿刺手術,一看花了三百多,當時的我就不看了,當時為了確保兒子順利地完成大學畢業,我的鼻焱決定不醫了,就這樣兒子的鼻焱康復了,而我的鼻焱至今還是鼻焱,故事講到這裡,父母對子女是無私,無限的愛不後悔!
-
16 # 心靈驛站小屋
父母對子女的愛毋容置疑,這種愛是真真切切長長久久的。子女在父母眼裡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永遠需要他們的保護和關愛。即便父母已經年老對子女的愛也不會減少,還是會設身處地的為子女考慮。畢竟是兩代人,觀念不同。有時候父母表達愛的方式對於子女是不樂於接受的導致矛盾發生,但父母的內心和出發點還是愛子女的。希望子女能夠更多的理解父母,懂得父母愛的用心。對父母多些耐心多些關愛,(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暉)願天下的父母健康快樂。
-
17 # 二貓Maggie
這是命也是緣分,不知道是好還是壞,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但真的是想不明白,我希望沒有來生,不用做人父母,不用生而為子女,也許我是個自私的人,下輩子我想當空氣。
-
18 # 姜雲27
作為父母沒有不疼愛自己兒女的,每個父母都拿自己的兒女當成寶。但是父母對兒女的愛,也有一些偏差和傷害,特別是在兒女的婚姻上。有的父母包辦兒女婚姻,這種包辦婚姻其實父母也是對兒女好,這種好會給兒女造成一生的不幸福和傷害。梁山伯和祝英臺就是最好的例子。
-
19 # 花開自來
我不贊同此說法。我更贊同: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周杰倫:每個天才的背後都有“別人家的父母”用盡全力逼著成才!
周杰倫是華語音樂圈少見的全才型音樂人。他從四歲的時候開始學習的鋼琴,那時候母親就對他非常嚴格,要求他每天至少練兩個小時的琴,而且他練琴的時候,他的母親還會拿著藤條在他身邊以免他分心。
後來,他媽媽還請了一位非常嚴厲的老師教他,只要彈錯一個音符,老師就毫不留情地用木棍敲打手背,所以周杰倫小時候的手背總是一塊青一塊紫的。
周杰倫現在回憶自己的童年時,總是說:“如果說自己的音樂底子打得深厚,還得感謝那根棍子呢。”
孩子被“逼”學習的過程可能覺得是羈絆,是傷害,但是在這些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用心培養出來的孩子正朝著成功走去。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無可否認,這是為人父母者最本能的初衷,但是,給子女怎樣的“愛”和“計”,考驗的是父母的三觀和格局,影響的更是孩子的一生。如果父母三觀和格局有失,才可能形成父母之愛,不止是一種羈絆,更多時候是一種傷害。
父母為子女計深遠,”愛”是初衷和根底,“計”是方法和策略。一個受到過正確的“愛”與“計”教育的孩子,不僅不會覺得父母之愛是羈絆,是傷害,還會感恩父母之愛,推動了他的成功。
-
20 # 使用者6586750597595
如果你俱備人的理性,我奉勸幾句: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飲水當知源……!
回覆列表
父母之愛,我覺得無論好還是溺愛,那都是為孩子著想,不應該有傷害成分在裡面呀,等孩子長大了,而你不在了,孩子會覺得捱打都成了一種奢求,多希望她還能打我一次,我就這樣想的。也是這種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