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逆水的西瓜之路
-
2 # 十三哥喂
當然是士兵挖了,而且有方式方法。
進入一塊新的作戰地域後,如果被命令就地駐守,那麼士兵會先挖一個臥姿射擊掩體,再累也會挖的,因為這玩意兒能保命,並且這個工作也不是一次性就完成的。
臥姿掩體完成後,會逐步加深,變成單膝跪姿、立姿掩體,隨後會彼此相連,形成戰壕、交通壕,在逐步成為臨時掩體,防炮洞、半永久掩體,指揮部,乃至鋼筋混凝土碉堡、炮兵觀測所等。
當然了,越往後,技術含量越高,會有工兵等技術兵種加入修建,普通步兵一般只要管好自己那一塊兒就行了。但需要大量人力的時候,也要頂上去。
大家最近可能看了《金剛川》搭橋本來是工兵的任務,但是一旦人力不足,八連就頂上去了。
工兵部隊的工程機械也會視具體情況加入防禦陣地的建設,我記得我當兵的時候是非常喜歡這些鐵傢伙出現的,畢竟這玩意兒一剷剷下去,我們得揮汗如雨的忙和半天啊。
-
3 # 番茄大力炒飯
不然你以為士兵是要做什麼?按照老班長說法,疲憊就是練不夠?回去後多跑幾趟,體能就上來了。中國軍隊是體力無敵,不要把我們和小島上的少爺士兵對比,那是侮辱啊
-
4 # 夏目歷史君
戰壕是近代陣地戰必要工事,由散兵坑升級而來。在和敵人活力對攻時,戰壕可以用來當做掩體,躲避炮彈、子彈,一定程度減少軍隊傷亡。
戰壕作為一種作戰輔助工事,大規模使用是在一戰,一戰後更是成為兩軍交戰必不可少的工具。戰壕一般挖的深,越有利。《亮劍》中李雲龍打仗深挖戰壕是他的必備。
所以不管咋說挖戰壕都是必不可少的。那到底是誰挖呢?
這得分情況了,在大多數時候都是像抗戰劇那樣,士兵挖的,一般要打仗了,都會提前知道,士兵們都會做好戰鬥準備,因此也會提前一段時間挖好戰壕,挖好了戰壕依然有時間能夠得到充足休息的,並不會很疲憊。
軍隊也有專門的後勤軍隊,他們不僅是糧食供應,閒暇時也會幫忙做工事,挖挖戰壕什麼的。
當然有些時候時間緊迫,也會請一些老百姓、勞工來幫忙一起挖戰壕。抗戰時期,老百姓們就曾多次幫中國軍隊挖戰壕,為抗戰獻出自己的一份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十四萬華工遠赴歐洲戰場,也有是用來挖戰壕的。
而且挖戰壕也不是一直用手,其實也是會用機器的。為了適應戰爭,專家們老早就發明了戰壕挖掘機,施行機械化挖掘戰壕,節省了大量體力、物力,在條件允許下挖戰壕大多會採用這種方式吧! -
5 # 二戰對講機
首先回答:戰壕必須是士兵挖啊!挖個坑,鏟點土,數個一二三四五!當然軍官也可能會起個表率作用。很多電視劇、電影裡都都會看到,士兵一鏟一鏟拿的鐵鍬挖戰壕為打仗做防禦準備。戰壕作為一個博大精深的防禦工事,到現代戰爭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主要是為了躲避炮彈彈片的濺射,敵我互相射擊時作為躲避子彈的掩體,建立防線,如果挖大了,還可以防止坦克的前進!也能起到隔離防火的作用。在機械不發達的時候,都是人手一把鐵鍬實打實的幹!為了保命累不累,也就無所謂!!!隨著機械的發展和創新,人們也腦洞大開,挖戰壕這麼苦13的事情逐步不需要人力了。一戰的時候就發明了快速戰壕挖掘機,這樣子挖戰壕的效率大大提高。到現代科技發達的今天,發明了很多先進的戰壕挖掘機,例如:蘇式挖掘坦克BTM,GC的GJW320的戰壕挖掘機等。這些挖掘機約60分鐘,就可以搞定1公里長,深度1.5米,寬1米左右的戰壕。先進的戰壕挖掘機可以剋制複雜地形環境,地質特點,什麼石頭,凍土的,高低不平丘陵都不在話下。但是在實際的作戰環境中,士兵很難一直依賴機械。戰壕挖掘機的出現只能是合理使用減少消耗,減少戰爭成本。挖個單兵掩體,散兵坑什麼還得自己動手。戰爭最後都是人與人的戰爭,沒有那麼多的高科技,高機動,高機械讓人一直把玩,所以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數個一二三四五!士兵還是得挖土!
-
6 # 紅色手電筒
戰壕就是一個坑,士兵跳進去把自己埋起來,躲避橫飛的彈片和子彈,有一句話叫做,工事深一寸,性命長一尺。
自從戰爭使用的武器進入到熱兵器時代,挖掘工事就成為了士兵的必修課,小鍬也就成為了士兵必備單品,和步槍手榴彈一樣。
不過要說構築工事呢,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預設陣地,這種陣地是預先準備的陣地,準備的時間比較長,而且一般來說距離前線還有一些距離,施工的干擾比較少,用的機械也會比較多,這時候什麼挖掘機,推土機都能派上用場,而且這種預設陣地現在大量使用預製裝配式掩體,基本上就是挖大坑,然後把預製件埋進去,在用土蓋上。
如果沒有預製件,那麼邊上如果有森林,那麼光頭強們就要開始亂砍亂伐了,構築工事需要大量的木材,原來蘇軍都有規定,建築一個多大掩體要用多少木頭,多少鐵絲什麼的,美軍也有類似的情況,不過沒有蘇軍那麼細,但是工事的蓋頂一般都是木頭,上邊覆蓋多厚的土層都是有規定的。
這種預設陣地一般是由工兵部隊施工,如果附近有友好的居民也可以叫過來幫忙,尤其是本土作戰時,對於周邊居民的態度有把握時,包括蘇軍中國軍隊都幹過這種事情,讓附近居民幫助構築工事。不過這要求對於周邊的居民要了解,否則混入一些破壞分子也是很容易的。當然,作戰部隊也會派過來幫助施工,畢竟對於自己駐守的工事還是要熟悉的,自己修的自己肯定熟悉。
而對於野戰工事來說,特別是臨時構築的工事,肯定就是要自己動手了,一般來說這種工事都是距離前線很近,不可能找到居民幫忙,這時候作戰部隊和工兵部隊就要自己動手了,這時候還是儘量使用機械,比如蘇式坦克一般有一個摺疊的推土鏟,在給自己挖坑的時候,就排上大用場了,對於步兵來說本身土工作業就是基本功,首先給自己挖坑,然後再挖溝把坑連起來。
不只是這種情況,很多時候,步兵要學習在敵火射擊的情況下挖一個坑把自己埋起來,就是側躺著挖,挖一個臥姿的掩體。
挖坑是一項很費體力的工作,不過為了保命,肯定是要儘可能挖深一點,至於體力,士兵平時練得最多的就是體能,有了充沛的體力,什麼射擊投彈拼刺爆破之類的技能才有用,這個是我等鍵盤俠所不會意識到的。士兵首先就要有一個好身體才行,這個都是練出來的。
-
7 # 三隻腳的大烏鴉
當然是士兵挖的,就算現在有專用機械裝置,手動挖戰壕也是士兵的基本功。誰知道挖機什麼時候沒油了。至於體力麼,壓根不是事。
現代人電影電視劇看多了,總是以為戰場上都是特別緊張,趕到戰場就得馬上投入戰鬥,一打就是十幾天不停,每天就是反反覆覆衝過來殺過去,一個人一天不打出去十幾箱子彈似乎就不算打仗。這麼緊張外加累的半死的情況下挖戰壕想來當然很累。
但是,實際上,如果不是遭遇戰,真正的戰場節奏沒有那麼快,雙方到達戰場正式開戰前排兵佈陣都得好幾天,真正作戰,一天打上兩個小時都算激戰了,一個士兵帶上150發子彈都能打上三天,碰上激戰也能管一天。像一戰西線那種塹壕戰,一個士兵一兩個月打不出一顆子彈都是正常現象,只要一方不發動進攻,軍官士兵在陣地上就和平時上班差不多,隔三差五出去觀望一下,到點吃飯睡覺,閒著沒時野外打個兔子烤烤(如果你在戰場上能找的到的話),隔一段時間大家還要到後方去休個假找個女人睡睡。
所以戰場上士兵雖然疲憊,但挖戰壕的時間和體力絕對是有的,基本不會影響做戰。
比如遼瀋戰役中的塔山阻擊戰,堪稱解放戰爭史上最緊張慘烈的激戰之一,國軍緊急增援錦州,解放軍緊急搶佔塔山阻擊,看電影電視劇還以為雙方都是甩開兩腳奔過去然後撞在一塊呢。實際上解放軍的阻擊部隊是8號抵達塔山的,10號國軍發起進攻,解放軍差不多有整整兩天的時間挖戰壕,12萬兵力,就算每人每天挖上10米,也能挖出2400公里的戰壕出來,這還沒算民工的工作量呢。所以兩天時間足夠解放軍構築完整的戰壕防禦體系了。但如果你只是看電影或者看戰史,就會讓人感覺緊張的要死。
還有淮海戰役裡的碾莊之戰,黃百韜兵團11月11日被圍,華野也是16號才發起總攻,中間隔了5天時間,也足夠國軍挖戰壕了。
而且挖戰壕也不光是解決作戰的問題,有時候也是解決心理問題。戰場上打仗的時候就那麼點,不打仗就沒事幹,戰場上又不能聽音樂看電影,也沒女人,精神又緊張,一幫拿著槍的壯勞力閒著無聊精力又無處發洩會出事的,只能挖戰壕打發時間。
-
8 # 兔哥哨位
戰壕是戰爭中經驗出的作品,目的是隱蔽自己,減少傷亡,同時又便於人員進入流動,物資彈藥的補充,傷員的撤出,由散兵坑(單兵掩體)發展而來,解決了單兵掩體流動危險性大的缺點,因此也使得其防禦特點由分散的火力支撐點變成了火力支撐面。戰壕就是陣地,是士兵戰鬥生活的場所,因此根據作戰時間長短,分為簡易戰壕,這類戰壕是臨時性的,用的時間短。加固戰壕,這個時間長些,通常是雙方處於對峙狀態。對戰壕用木,沙袋進行加固修整,排水,避彈坑,指揮所,醫療,伙房等等齊全,以利於較長時間支撐下去。還有就是永久性的,利用的鋼筋水泥等物質修造,利於長期住防,作戰,在對越防禦作戰中(兩山作戰)就有部分陣地是永久性的戰壕。現在成旅遊景點了,可以去看看!因此戰壕是根據需要來建的,並且並不是一條直線,而是“Z”字形,如果是平原地區也是這樣,就像“鋸齒”一樣,目的就是防止被擊中的機率。那麼,有誰付責挖呢?臨時性的,都是戰士自己動手,如果有老百姓在的話,也幫忙挖,如抗戰時的情況,就是這樣。現代戰爭中,預設陣地,有專門的挖掘機,工程兵,但臨時性的,或戰鬥中的戰壕構成主要靠士兵,累,肯定累,要命還是要戰壕?沒辦法。
-
9 # 科羅廖夫
各國軍隊的地面部隊,在戰場上經常構築工事,開挖戰壕。單兵的掩體由士兵自己動手挖掘,坦克、火炮等主戰武器的掩體,由武器乘員自己開挖。
步兵還好,挖掩體最累是炮兵和坦克兵,尤其是某些沒有推土鏟的坦克和自行火炮,這可是標準的體力苦活。例如上圖這個火炮牽引車的掩體,需要一個炮兵排的十幾個人輪著挖,手工作業需要4個小時。演習或作戰任務完成以後,還需要進行回填。
大型指揮所掩體或反坦克溝壕等土構工程,由工程兵施工。我們軍隊的工程兵專門有一個野戰築城專業,步兵師下屬的工兵營裡面就有一個築城連,或者道築連(道路和築城),主要任務就是開挖掩體、構築工事。
團以上工程兵部隊都有挖掘機械,利用快速戰壕挖掘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挖掘出一條工整的戰壕,降低了人工消耗。例如蘇聯/俄羅斯的BTM/BTM-3戰壕挖掘機,甚至能在凍土地帶挖掘戰壕。
各國軍隊還使用爆破方式開掘掩體工事,常規的方法是埋設炸藥包的爆破方式,需要提前挖掘用於埋設炸藥的洞穴。遇到堅硬土地,還可以使用聚能裝藥,這是一種專用的工兵武器——聚能射孔挖壕彈藥。
聚能射孔挖壕彈藥由射孔聚能炸藥和一個隨進鬆土戰鬥部組成。當裝藥被引爆後,聚能爆炸的射流會在土地上炸出一個垂直的洞穴,隨進鬆土戰鬥部會被爆炸動能射入洞穴底部,爆炸以後炸松堅硬泥土,形成一個漏斗狀的深坑,隨後稍加清理爆坑內的土塊,就可以快速形成一個大掩體。
-
10 # ZHAOFEi1965
挖掘塹壕是步兵訓練的科目之一,土工作業。通常的土工作業挖掘壕溝都是預有準備的防禦作戰。現代戰爭的土工作業基本都是機械挖掘,根據防禦陣地的規模和樣式把大致的塹壕挖掘出來,通常由專業的工兵分隊負責。每個分隊或單兵在根據防禦位置和任務進行具體挖掘,比如,單兵掩體,和防炮掩體。機槍還要構築機槍掩體和預備掩體等等。如果是倉促防禦,地形不便於機械挖掘,只能是步兵進行挖掘,或後勤部門組織民兵或地方支錢部門幫助挖掘。總之,塹壕的挖掘是儲存自己殺傷敵人的必要手段,不能走半分的懈怠。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包括抗美援朝。我軍在土工作業中積累了大量的實戰經驗,主要是由於我方火力不足,防禦期間還要躲避敵方的炮火打擊所以每個士兵把挖掘塹壕工程看得手中武器一樣重要。特別是戰鬥間隙,不管多麼疲勞,也要把戰鬥中損壞的塹壕和交通壕以及個人掩體修復好,甚至還要根據作戰需要挖掘一些簡易塹壕和掩體。有個戰例,抗日戰爭期間,我軍某分隊在構築塹壕時把第一道塹壕挖掘比人還高,2米左右。防禦作戰時蹬著馬紮向敵人射擊,當敵人衝擊到我方前沿時,我方主動撤離第一道防禦陣地,待敵人佔領第一道塹壕時無法漏出頭來,我軍快速發起反衝鋒將敵人消滅。
挖掘塹壕等土工作業是防禦作戰的重要的輔助手段,雖然現代戰爭很多機械化挖掘手段很多,但大多數都是在預設戰場內完成。如果是倉促防禦或地形不允許機械挖掘主要還是靠士兵挖掘,無論多麼疲勞也要一絲不苟的挖掘和修復,因為,只有學會儲存自己,才能有效的殺傷敵人。
-
11 # 李勉9
永備工事是由工兵或者普通工人來建設。
臨時防禦陣地的優勢就是臨時工事,一開始挖條戰壕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沒有關係,先挖個散兵坑吧。
是的,大兵兄弟,這就是士兵挖的,士兵挖好還得幫軍官挖。
散兵坑可以加深,加固,甚至變成交通戰壕,但是交通壕會彎彎曲曲的,敵人進去戰壕後還可以抵抗,也有防禦炮彈衝擊波的意思。當然啦,如果敵人還沒有進攻,我方又有時間,可以加固加強加深交通壕變成防線戰壕。再有時間,那麼加上功能性的東西,比如說重火力點,交叉火力點,指揮部,臨時醫院。當然,有的部位是要蓋頂的。一層圓木一層土在加上一層圓木,如此反覆,甚至頂得住中口徑的炮彈直接砸中。
當然,這一切不是向上發展的,是把坑挖的更深,表面和其他部分一樣高,甚至還要加上偽裝保護。
如果還有空,那麼接著加強加固,你會發現你得到了一個四通八達的坑道了。士兵們可以安全的在裡面移動和射擊。
防禦戰計程車兵很容易失去士氣,胡思亂想。指揮官不會讓他們閒著的,沒有巡邏搜尋任務的時候,挖戰壕是不錯的命令。
-
12 # 漩渦鳴人yy
有人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的美國軍隊就是一幫少爺兵,這一點雖然有一點誇張之嫌,但是確實是真的,因為美國的軍隊在太平洋戰役的時候,更多的時候是前面的工程兵已經把戰壕給挖好了,然後美國的這些大兵一頭鑽進戰壕裡面,然後等著敵人上門。
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世界裡面,後勤兵大約佔到整支軍隊的六成左右!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當時西方的世界裡面戰死率只要超過三成,你就可以選擇投降,而且回來以後不會接受任何軍事法庭的制裁,因為前面的作戰部隊全部死光了就剩一幫後勤兵,這仗怎麼打?
當然,對於很多東方的國家,比如說中國,日本這些國家更多的時候是全民皆兵,軍隊裡面也就那幾個伙頭兵抽裡面沒有傢伙,其他人人手一支槍,所以上戰場的時候大家都得一起上。
當然,對於西方世界來講,如此眾多的後勤兵裡面包括了一支工程兵,工程兵是幹什麼的挖戰壕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那個時候是靜態戰爭挖戰壕的時候各自部隊都有自己專屬的工程隊,每一支工程隊甚至還有自己的名字,有自己的榮耀傳承!英國曾經在某個地區的礦場裡面隨即遭受了一些礦工,然後組建了一支工程隊,專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戰爭的前線挖戰壕,而且這些人還在有的時候專門負責另外一種特殊的作戰形式地雷戰。什麼意思?挖了一條通道挖到敵人陣地底下,然後把炸彈堆在那裡面,接著一聲爆炸,把敵人連陣地一起炸上天!
所以說,西方世界特別重視這種工程隊在前線負責安全警戒的情況之下,工程隊抓緊時間立刻趕出一條戰壕出來!時間不需要太長,有的時候一天兩天足夠了!挖戰壕也是一個技術活,這需要專門的人來特殊的設計,比如說散兵科主戰號,還有指揮部等等一系列都需要進行特殊的設計,我們著名的法國的皇帝拿破崙曾經就是一個專門為了挖戰壕特地去學習了各種各樣的數學和計算公式!結果拿破崙,他的戰壕是部隊裡面挖的最好的一個。
而且在戰爭時期,雙方之間的進攻不像電影裡面或者影視劇裡面那樣緊張,很有可能我的資種或者是我的進攻用的大炮都還沒有運下來的我先緩一口氣,比如說緩個一天或者半天時間的,而防守方也有充足的時間去挖戰壕啊,設定各種障礙物啊,或者是佈雷呀之類的情況。
還有一些緊急情況,比如說希特勒曾經介紹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士兵突然遭遇了英國部隊選擇用炮彈直接炸出來一條戰壕共德國士兵使用。
總的來講,對於士兵來說戰壕是你能夠暫時獲得喘息之地的地方,所以無論多麼疲憊,先得把自己的警戒工作和防禦工作先給做好,不然沒有小命兒了,你就直接永遠的去休息吧!
-
13 # 429方寸世界
戰壕作為一種進入火藥武器時代之後出現的輔助作戰設施,由散兵坑演化來的,目的防止從正面襲擊過來的子彈和炮彈。戰爭爆發之前,平民要積極參與挖掘戰壕,士兵必須學會挖戰壕。
我家鄉位於中蘇邊境,與蘇聯僅隔著一條烏蘇里江,冬季江面可以行走重型坦克和車輛。1969年開始中蘇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3月爆發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中央下令邊境做好抵禦蘇修入侵準備。父輩們被單位和政府統一組織挖戰壕勞動,我們小孩在戰壕工地圍觀和玩耍,當時並不知道戰爭可能來臨,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戰壕挖掘和用途。我看了二戰蘇德戰場影片,感覺父母當年修建的戰壕面對機械化蘇軍進攻起不了多大作用。
現在軍隊在平原修建戰壕,可以利用專用機械裝置快速施工,質量和效率是士兵人力挖掘不能比的,士兵在平原大規模挖掘戰壕的歷史已經結束了。但是士兵在山區或者缺乏機械裝置等條件下修建戰壕還是必須靠人力的,戰士不會修戰壕,就不會保護自己。以前冬季我們自己挖掘菜窖,施工與挖掘戰壕工事沒有多大區別,現在隨著城市擴張,市區土地都變成高樓大廈,農村種地也基本機械化,懂得人力挖掘施工的越來越量少。士兵入伍後挖戰壕技能,可能要單獨培訓和練習。
根據自己挖壕溝的經歷,我覺得平原挖戰壕並不需要太多體力,成人半天功夫可以挖兩米多深寬一米的壕溝。
-
14 # 一線天
在野戰分隊中,土工作業是單兵在戰場上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最常見的工程是散兵坑,即掘地成坑或成壕的掩體,用以保護士兵的人身安全。在硝煙瀰漫、槍林彈雨的戰場上,挖築掩體的土工作業是衡量一個士兵在軍事素質和作戰技能方面是否合格的重要內容之一,這與一個士兵在戰場上存活率的高低有密切關係,尤其在緊急情況下的防禦戰、遭遇戰中,更要求士兵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構築合格的單兵防禦掩體或工事,即使在人員很疲憊的條件下,也要堅持咬牙完成這項工作,除非是在炮火連天的戰鬥中你不想活了。當然,那些規模較大的或半永固的防禦工事和戰壕,通常是戰前由作戰部隊或工兵部隊在時間充足的情況下修築的,這與野戰中士兵倉促構築的簡易工事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了!
-
15 # 同君言道
可笑的話題,無知的問題,一個軍人說的準確點作為一個步兵,必須具備的軍事技能大概是五項,即射擊、投彈、刺殺、土工作業和爆破,這五項其它不說,只說土工作業,這個土工作業不是單純的挖溝掘坑,是軍事科學的體現,是在防禦戰時如果構築工事,包括人身掩體,武器射擊陣地,交通壕的構築等等,總的原則和目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減少傷亡,充分發揮武器的殺傷作用,造成敵方攻擊障礙,遲滯和阻止敵方的進攻。戰鬥時必須這樣做,沒有任何商量,再說了,累和失去生命那個更重要呢。軍事訓練戰術要求中常說的一句話,‘儲存自己是為了更好的消滅敵人,消滅敵人又是最有效的儲存自己’,這話是辯證關係,是矛盾的統一,土工作業就是這個道理的實際應用!
-
16 # 行駛在鋼鐵大道上的人
戰壕,軍人稱之為工事,老百姓稱之為戰壕,工事分為永備工事和臨時工事。永備工事由專門的施工人員修建。臨時工事由部隊自建,防禦工事有掩蔽部,交通壕,人員或裝備掩體等,進攻工事有集結掩體,交通壕等。步兵戰士以前要熟練掌握五大技術,既射擊,投彈,刺殺,爆破,土工作業,土工作業就是挖掩體,每人配一把工兵鍬,每人都必須會挖立,跪,臥三種單兵掩體,因此,士兵再累,再疲勞也得修工事挖戰壕。
-
17 # cnog程
有提前準備防卸性戰壕不一定是士兵修建挖的,因為進入陣地已經建好了。轉戰野外陌生和臨時戰場就得靠士兵挖戰壕了吧,再疲憊也比丟了命強吧。不可能首長看至士兵疲憊替士兵挖戰壕!
-
18 # 閒人洞
向解放軍學習,你是一點也不知道啊!
1979年二月對越自衛反擊戰時,我們戰士不但要自己挖貓耳洞,還得要給戰備值班人員挖,並且要多挖。
看到網上有人褻瀆英雄,恨不得抓住他揍一頓,你看我們的戰士,光站崗放哨,臉上的面板像刀割一樣,他們為了祖國的每一寸土地,在冰冷的河水裡與敵人肉搏,哪一位有良知的華人不心疼?
愛國主義精神教育,不能光放在嘴上,就像學生軍訓一樣,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是第一課,沒有愛國主義精神一切免談。
-
19 # 王牌武器庫
相信看過一戰或二戰電影的朋友們,肯定對戰壕並不陌生,作為兩軍對壘當中最為重要的掩體,幾乎貫穿了整個人類的戰爭史,雖然現代戰爭已經變成了治安戰和城市戰,但戰壕依舊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那麼長達幾公里的戰壕,是士兵挖的嗎?如果士兵身體倦怠的話,戰壕又應該如何才能挖通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戰壕在百科中的描述是一種戰爭時期的輔助工具,交戰雙方為了防止正面襲擊過來的子彈或炮彈而設定的掩體,戰壕雖然早就存在,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才廣泛使用。
戰壕除了作為掩體以外,對於步兵衝鋒也起到了極大的壓制作用,如果配合機槍的話,那麼可以作為強大的防禦工事。值得注意的是,戰壕一般都只存在戰役時間過長的情況下才會挖掘,一般都是長達幾周或幾個月的情況下才會使用,例如一戰時期的凡爾登戰役,足足打了10個月。
在一戰期間,基本上不可能依靠機械進行戰壕挖掘,所以戰壕都是依靠戰士挖出來的,非常地辛苦,甚至當年新兵訓練的時候,挖戰壕是必須學習的科目之一,可見挖戰壕對於士兵們而言有多麼地重要。再加上一戰時期打仗並不是幾十人的連隊作戰,基本上都是幾萬人甚至是幾十萬人,所以挖戰壕並不是什麼難事,只需要出動幾萬人就可以搞定。
而且挖戰壕並不是挖得特別深,而是將挖出來的土蓋在戰壕上,這樣可以形成更好的保護層抵禦敵人的子彈或炮彈,據說戰壕還可以抵禦戰鬥機的炮彈。
而到了現代戰爭,戰壕基本上就已經不需要人力挖掘了,除非是士兵們身處特殊地形或環境,必須手動挖戰壕,不然的話都會使用專業的挖戰壕機器,或軍用鉤機、挖掘機進行挖掘。
除此之外,大部分軍隊裡都有工程兵,這個兵種的存在就是為了使用特種工程裝備來挖戰壕,而且工程兵挖戰壕的能力非常強。
很多人都以為現代戰爭當中已經不需要戰壕了,但對於目前大部分國家的步兵來說,挖戰壕依然是必須要學會的重要科目之一,雖然工程兵挖戰壕訓練內容更多一些,但對於步兵而言,挖戰壕是必須要學會的技能,這是因為戰壕在戰爭當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如果士兵能夠在戰時挖出一個結實的構築工事,那麼就相當於蓋了一座防禦堡壘,可以保住自己和戰友的性命。
相信當過兵的人都曾經接受過“挖單兵掩體”訓練,這種訓練幾乎是每個士兵都必須掌握的技能,而單兵掩體如果拓寬一下,其實就是一個標準的戰壕。美國二戰題材電影《鋼鋸嶺》裡男主角晚上睡在一個彈坑裡,其實與單兵掩體差不多,都是為了深夜不被敵人的流彈所傷,雖然炮彈坑沒有單兵掩體安全,但與單兵掩體的意思差不多。
那麼如果士兵們在特殊環境下,只能依靠人力來挖掘戰壕,那麼他們會因為疲憊而拒絕挖戰壕嗎?
其實答案顯而易見,只要是個人就不想死,而挖戰壕是保住性命最基本的方式,所以挖戰壕對他們來說已經非常輕鬆了。
很多真正參加過戰爭的人都知道,相較於前線廝殺,挖戰壕已經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了,畢竟在生死麵前,用鐵鍬挖出戰壕就可以提高自己的生存率,別說是辛苦了,只要敵人不打過來,24小時挖戰壕他們都願意。
再加上戰壕的長度基本上與軍隊的人數有關,如果是幾百人的隊伍,挖戰壕也不可能就幾個人參與,別看戰壕工程量大,在實際的挖掘中,只要挖掘的人夠多,那麼工作很快就能完成。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沒有力氣,怕挖不出來,但如果你真的到了戰場上,人的潛力是無窮的,只要能夠活下來,沒有人還敢偷懶,所以根本不需要擔心。
-
20 # 王司徒吃瓜
有句話叫,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
這句話一般被用到訓練上,但它也同樣適合挖戰壕。
戰壕,是戰場上重要的部隊防禦工事,也是陣地戰的標配。
如果士兵因為疲憊而放棄挖戰壕,那他們將失去防禦依託,無法應對敵人的進攻。
不光戰前要挖戰壕,戰中也要不停地挖掘,修復那些被破壞的地方,甚至開闢和加強工事。
只需一輪炮火覆蓋,沒有戰壕計程車兵就會成片地粉碎。
空爆榴彈、火箭炮彈、航空炸彈,翻來覆去地延伸射擊,坦克戰車的加農炮直射,對地攻擊機的犁田式掃地……
這還只是常規花樣,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雙方能進行幾個月的炮火對轟,釋放巨型火焰噴射器和大規模的毒氣。
雙方還有相當犀利的塹壕狙擊手和對天跨射的馬克沁機槍,互相滲透的奇襲精兵小隊。
沒有塹壕掩體的軍隊在炮火下連全屍都找不到,士兵會被機槍、步槍點名式射殺。
如果毒氣來襲,躲藏在防炮洞計程車兵可以快速堵住洞口,然後用浸泡海波溶液的頭套續命。
裸露在外的,只能眼睜睜看著幾米高的毒雲隨風席捲,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戰壕再苦,那也是能略微安心的家,是炮火中最能保命的地方。沒有戰壕,士兵們連增援前沿都做不到,陣地也不會有縱深。
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一樣,硫磺島的日軍,拼命修築了火山灰堆成的“灰堤”,又在火山洞的基礎上修築了藏兵掩體,將這座島變成了美軍的傷心地。
美軍曾經用11艘戰艦,配合飛機轟炸,將這座20平方千米的小島連翻了3天,可依託掩體的日軍並沒有因此受到致命重創。
進攻硫磺島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在裸露的沙地上遭到折缽山上日軍的彈雨襲擊,許多人依靠挖沙坑逃過一劫。
瓜島一戰封神的美軍英雄約翰巴斯隆,他所在的班組就是依託預先修築的戰壕,在48小時內頂住了3000日軍的襲擊。
德軍阿登反擊戰中,巴斯托涅的101空降師,也正是依靠一個個臨時挖掘的散兵坑,守住了突出部的路口,頂住了嚴寒,也頂住了德軍的裝甲突擊。
正是因為戰壕太有用,人們才開發了迫擊炮這種戰爭利器,利用高拋彈道攻擊藏在壕溝裡的人。
所以結論是顯而易見的,不挖戰壕就是死,比起打敗仗,比起成為敵軍的靶子,身體上的疲憊算什麼?
如果因為一點疲憊,就倒在地上懶得動彈,那這種意志薄弱的軍隊倒不如直接投降算了,也省得對方多造些不必要的殺孽。
當然,部隊不同,土工作業能力也有不同。
當代美軍就屬於很一般的,美軍長期的治安戰使其不再關注戰壕的挖掘,有時候僅僅拿推機推個淺槽了事。
但代爾祖爾戰場和頓巴斯的前線還是告訴了世人,當戰爭持續燃燒時,誰都沒法拒絕戰壕。
這時候,挖戰壕的時間可能比作戰的時間還要久,官兵們大量的精力都用在構築陣地、設計掩體、安排通道和武器陣地安排上。
小小的戰壕凝聚了滿滿的人類智慧,前沿陣地如何發揚火力,頂不住時如何退居次級縱深,重武器如何轉移,增援如何交通,傷員如何轉運,武器彈藥如何安置,指揮系統該放到哪裡,炮兵觀察所該怎麼擺放,全都要嚴肅面對。
所以,戰壕豈止是費體力,還很耗心力和腦力。
實際上,一般情況下塹壕陣地少有臨機修築的,多是為了穩固陣線而預先進行了規劃。這意味著官兵們有大把的時間去施工戰壕,不一定會出現人快累死還要挖戰壕的情況。
即便面臨著極端情況,一支合格的部隊也應該懂得如何去合理分配人員,或者如何激發出拼命的意志力。
要知道,當年北韓戰爭中那些志願軍的英雄們,很多都是邊打邊挖,在凍土和碎石中拼命開闢掩體。
敵人攻上來了,他們扔下鐵鎬,短起衝槍應敵。敵人退下去了,他們便立馬撿回工具繼續開幹。
美華人把戰壕炸短一米,他們就再開闢一米;美華人把戰壕炸淺一尺,他們就再挖出一尺。
戰鬥打到最後,勝利了,有些人仍然血紅著雙眼,掄起鎬頭拼命地挖,止都止不住。
鋼鐵的意志並非體現在電影般的大吼大叫上,這是種真正的頑強與堅韌。
回覆列表
答案是肯定的,戰壕和散兵坑都是士兵自己挖,這個在各個部隊新兵訓練時就會經常訓練。下面我說一下步兵執行任務時怎麼挖坑的。
新兵訓練的時候,我們40個人一起,分成4組,每組十人,但是教官給每組一根大木頭有十多米長,對我們說:“你們每組11個人,這個木頭就是你們隊友,從現在開始到四個月集訓結束,無論任何情況都不許拋下你們隊友。”然後我們任何訓練都是扛著木頭完成,包括跑步,戰術,行軍,相關訓練內容我在其他文章裡寫過,這篇問答中就不再重複。
當我們第一次行軍拉練時負重30公斤,再扛著木頭行軍一天四十公里後,人都累的快崩潰了,腳上全是血泡,肩膀也被壓的鮮血淋漓,好不容易到地方了。第一件事不是休息,拿出來工兵鏟,挖衛生坑(就是簡易廁所)。多大個坑?得讓“木頭隊友”蹲的下,所以長十米,寬三米,深1米5。十個人挖這麼大個坑,其實就是在訓練極限體能消耗下還要繼續工程作業,挖戰壕。
挖完“廁所後”,還要挖自己睡得散兵坑,挖完自己睡得還得挖“木頭隊友”睡得散兵坑,多長多寬各位想吧。不過說實話,在長途負重行軍後,平原上挖戰壕簡直是一種享受,肩膀上可以不用負重,可以不用繼續走路,坐在地上抽著煙挖著坑,跟負重行軍比起來真的是太輕鬆了。
如果是在山上紮營,那是真心不好挖,山上石頭和植物根比較多,小小工兵鏟挖起來很累,但也還好,作業時間通常要比平原上多2,3個小時,山地的散兵坑通常是兩個隊友一個坑,倆人一起挖。
我經歷過最苦的是雪山行軍,那雪坑是最難挖的。雪山行軍的負重比平原行軍要重很多,而且上下山體力消耗更大,有些朋友可能覺得下山不累,其實軍隊行軍,揹著40多公斤,下山對腿部力量的要求很高,甚至比上山還累,基本上一天行軍下來兩條腿感覺不是自己的了,輕飄飄的,腿部肌肉一直髮抖。然後晚上睡覺必須自己挖雪洞,工兵鏟加雪地鎬一起,倆人一個洞,先用雪地鎬將冰雪砸碎,再挖。雪洞還不能直著挖,必須斜著向上,然後再平著挖,這是因為雪山溫度太低,熱脹冷縮,挖個斜坡讓冷空氣下沉下去,而不至於睡覺的時候凍死凍傷。
最難的是要斜著向上,需要躺著作業,我文字水平有限,那種辛苦我沒法描述,沒經歷過的人無法想像,始終躺著舉著胳膊挖,用不多久胳膊就累的舉不起來。挖好了跟戰友一起躺在裡面,各自睡在睡袋裡,頭部和腳部各點一根蠟燭,讓冷空氣無法在頭部凝聚,確保自己不會被凍死。
訓練的時候就是這樣苦,但到了真正戰場上要比訓練時輕鬆百倍,起碼不用行軍走路了,每班都有步戰車,挖戰壕,搭工事,都有大型車輛,極少數的情況需要自己用工兵鏟挖。但偶爾也有自己挖的情況,非洲土質很軟,還是很輕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