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狐羊樹
-
2 # 華4402
我們小時候的六十年代用皂角、油患子,很少用肥皂,那時買不到。
我認為古代人可能也用皂角、油患子洗衣吧。
-
3 # 驛棧長陽
其實古代也有洗護用品,古人洗衣服,洗頭常用皂角粉一類純天然的洗護用品!
在古代的時候,自然沒有我們現在如此發達的高科技技術。那他們是怎麼洗頭,怎麼洗澡的呢?
劉禹錫是歷史文化中的一個金字招牌,而他的詩句也為人千古傳頌。讀了劉禹錫的詩詞就可以知道他的詩詞非常的講究,非常的有文采,能夠傳遞出很多正能量。而且有人說劉禹錫是一個非常多面的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作詞作詩樣樣精通。
當然非常有趣的是劉禹錫的文集中有寫過:紅雪,面脂,口脂各一盒,澡豆一袋等等。而他說的這個澡豆,就是皇帝恩賜給他的洗護用品。
大部分的古人都用澡豆洗澡。澡豆是一種藥物,而且把它磨製成香料可以去汙滋潤自己的面板,其實也就是我們現在的香皂。澡豆在古代流傳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的時候才出現了香皂。那時候香皂是一種奢侈品,特別是在農村跟一些貧困人家,他們根本沒有多餘的錢去買香皂。隨著時間的發展,後來也出現了皂角粉,皂角粉可以用來洗衣服,洗頭等等。
皂角粉是一種非常天然的洗衣用品,也被稱為萬能清潔劑,畢竟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其實是有一定的研究價值跟珍藏價值的,而且確實非常的好用。皂角跟澡豆其實都是從豆類植物中提煉出來,這些植物葉子都很相似,但是從生物學的角度上來說,他們卻不是同一種植物。皂角樹上有一根根的刺,而合歡樹卻非常的光滑,與荔枝龍眼一樣,他們都是無患子植物,所以它們不是同一種植物。現在也有一種洗頭膏非常有名,被稱為無患子洗頭膏。
古時候有很多洗護用品,種類也有好幾樣。雖然沒有現在種類繁多,但它們都是純天然的,不新增任何化學元素,也沒有汙染。我們現在的香皂,洗頭膏等等,雖然除汙效果很好,而且還可以使身體光滑,美白滋潤,使頭皮非常的健康舒適,但還是添加了很多化學元素。
那個時候的純天然洗護用品跟現在的高科技護膚用品相比,更加純天然而且無汙染!
-
4 # 雍正王朝
古代人們洗衣物採用草木灰或柴灰、皂角、澡豆等去汙劑。具體推斷過程如下:
1、草木灰。根據《禮傳·內則》記載:“冠帶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清澣。”也就是說,最早的古人是用草木灰當去汙劑使用,因為含有碳酸鉀,能去掉衣服上的汙垢。
2、草木灰和貝殼灰混合物。根據《考工記》記載:“練帛,以欄為灰,渥淳其帛,實諸澤器,搖之蜃。”
蜃就是貝殼灰,含有氫氧化鈣,與草木灰混在一起,能生成氫氧化鉀,用它浸在水中來洗絲織品時,與絲織品表面附著的油脂產生化學作用生成“鉀肥皂”,能把絲織品洗得乾淨亮麗。
3、皂角。根據《冷廬雜識·油汙衣方》記載:“油汙衣,面塗法最佳。用生麥粉入冷水調勻,厚塗患處,越宿乾透,以百沸熱湯和皂角洗之,油化無跡。”
魏晉時的古人開始用皂角和澡豆來洗衣物,將皂角搗爛,做成球狀,用於洗臉洗身。皂角在水中能生成泡沫,有去汙的效能。

4、澡豆。唐代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裡說,把豬胰腺上的汙血洗淨,撕除上面的脂肪肝磨成糊狀,加入黃豆粉和香料,攪拌均勻後,通風處風乾後就成了能洗去衣物汙垢的澡豆。而澡豆含有消化酶和卵磷脂幾種成份,增加了去汙去垢的能力。
澡豆製作過程中,將豬胰研磨,增強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滲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後者有增強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強了洗滌能力,而且能滋潤面板,所以它算是當時一種比較優質的洗滌劑。
5、搗衣杵、棒槌。古代勞動人民洗衣多使用搗衣杵,木質,形狀和棒球棒相似,長約30釐米,靠搗衣杵打衣服時的力量,用水把汙垢帶出來。因此中國古代洗衣服被稱為“搗衣”。
古代人洗頭髮的有皂角或者豬苓。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後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平常人就用皂角洗頭髮。
-
5 # 毛毛之心
古代人們洗衣物採用草木灰或柴灰、皂角、澡豆等去汙劑。具體推斷過程如下:
1、草木灰。根據《禮傳·內則》記載:“冠帶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清澣。”也就是說,最早的古人是用草木灰當去汙劑使用,因為含有碳酸鉀,能去掉衣服上的汙垢。
2、草木灰和貝殼灰混合物。根據《考工記》記載:“練帛,以欄為灰,渥淳其帛,實諸澤器,搖之蜃。”
蜃就是貝殼灰,含有氫氧化鈣,與草木灰混在一起,能生成氫氧化鉀,用它浸在水中來洗絲織品時,與絲織品表面附著的油脂產生化學作用生成“鉀肥皂”,能把絲織品洗得乾淨亮麗。
3、皂角。根據《冷廬雜識·油汙衣方》記載:“油汙衣,面塗法最佳。用生麥粉入冷水調勻,厚塗患處,越宿乾透,以百沸熱湯和皂角洗之,油化無跡。”
魏晉時的古人開始用皂角和澡豆來洗衣物,將皂角搗爛,做成球狀,用於洗臉洗身。皂角在水中能生成泡沫,有去汙的效能。
4、澡豆。唐代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裡說,把豬胰腺上的汙血洗淨,撕除上面的脂肪肝磨成糊狀,加入黃豆粉和香料,攪拌均勻後,通風處風乾後就成了能洗去衣物汙垢的澡豆。而澡豆含有消化酶和卵磷脂幾種成份,增加了去汙去垢的能力。
澡豆製作過程中,將豬胰研磨,增強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滲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後者有增強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強了洗滌能力,而且能滋潤面板,所以它算是當時一種比較優質的洗滌劑。
5、搗衣杵、棒槌。古代勞動人民洗衣多使用搗衣杵,木質,形狀和棒球棒相似,長約30釐米,靠搗衣杵打衣服時的力量,用水把汙垢帶出來。因此中國古代洗衣服被稱為“搗衣”。
-
6 # 青雲R
早在先秦時期,古人便“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到了漢代,還出現了“休沐”,就是說官員們上了五天班之後,能專門休一天假來洗澡。現在的公務員哪有這待遇?更有人因為喜歡洗澡而著書立說,這就是南朝的梁簡文帝蕭綱和他的《沐浴經》。古人洗頭更勤,常常使用清水和天然清潔劑“木患子”來洗頭。
遠古的人們,只能到江河湖海洗澡。在洗滌的過程中,他們發現有些泥土抹在手或身上,再用清水洗去,比原來還乾淨。於是泥土成為最早的清潔劑,當手沾油脂時,用泥土揉搓,再用水清洗,油汙很容易去掉。就是現在,我們也用搓泥土來去汽油、柴油、動物的油汙。
但是泥土畢竟不能洗滌面部和細嫩部,於是人們從一些顏色發暗紅潭水裡熬製出結晶體狀物質,可以洗去衣物和髮際間的汙垢。這就是原始的“鹼”。鹼有很強的去汙能力,用於洗滌已經很悠遠。即使現代人,各種皂類也有鹼的成分。
秦漢時期,人們就用皂角來洗衣物和頭髮了,到隋唐已形成慣例。皂角是皂莢樹的果實。皂莢樹是落葉喬木,春季開白色花,結出的莢果呈帶狀,莢果中富有胰皂質可供人們洗衣去汙用。在使用前要將整個的莢果砸碎,弄成粉末狀或泡在水中,直接用粉末或塗抹皂角水,這一習慣一直沿用至今。
皂角是天然植物,對人體無毒副作用,可以洗滌頭髮等細部。使用皂角水洗滌的頭髮,乾淨烏亮,略帶芳香味;洗滌的衣物顏色不褪,很受百姓喜歡。
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洗頭用淘米水,稱之為“潘”。如《左傳 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遺之潘汁。”
豬是人類家飼並食用的主要動物,人們利用豬的胰臟加鹼,製成最原始的肥皂。豬的胰臟和鹼都有很強的去汙力,將二者結合,可以緩解鹼的刺激力,再攙加些香料,使氣味更適宜。百姓把這樣製出的皂叫“豬胰子”,可以製成各種形狀,可以清洗身體各個部位,還能潤滑面板,防止乾裂,也是很好的護膚品。
如今,洗滌劑、化妝品琳琅滿目,大多用化學方法制造,含鉛或其他重金屬成分,都會對面板造成一定損壞。因此,皂角、豬胰子等清潔劑遠沒退出洗滌。鄉間仍使用豬胰子的不在少數,就是大城市裡,在寒冷將至時,在小街、深巷依稀還可以聽到敲銅鑼的叫賣聲。
-
7 # 無情的風
古人比我們想像中講衛生多了。早在先秦時期,古人便“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到了漢代,還出現了“休沐”,就是說官員們上了五天班之後,能專門休一天假來洗澡。
遠古的人們,只能到江河湖海洗澡。在洗滌的過程中,他們發現有些泥土抹在手或身上,再用清水洗去,比原來還乾淨。於是泥土成為最早的清潔劑,當手沾油脂時,用泥土揉搓,再用水清洗,油汙很容易去掉。就是現在,我們也用搓泥土來去汽油、柴油、動物的油汙。
但是泥土畢竟不能洗滌面部和細嫩部,於是人們從一些顏色發暗紅潭水裡熬製出結晶體狀物質,可以洗去衣物和髮際間的汙垢。這就是原始的“鹼”。鹼有很強的去汙能力,用於洗滌已經很悠遠。即使現代人,各種皂類也有鹼的成分。
-
8 # 希望永遠
在古代,無論男女都是留著長髮,而且還要扎一個髮式,讓人聯想到古代,在沒有洗髮水、沐浴露和肥皂的情況下,古人如用什麼洗澡和洗頭去汙的?
這是一個看似很小,卻實際存在於生活中的問題,古人自然免不了要洗澡、洗頭、洗衣服,他們也自然有他們的方法,在沒有洗滌用品的古代,照樣可以愉快的洗刷刷。
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就掌握了一種潔身去汙的方法,早在《禮記玉藻》中就有記載,“日五盥,沐稷而靧粱。”其中“沐稷”指的是淘米水。
大致意思是一天洗五次手,用淘米水洗頭洗臉,古人把淘米水稱為“潘”,在先秦時期只有“君子”才有能力用淘米水洗頭洗臉,為什麼呢?
那個時候生產力地下,大米可不是家家戶戶都能有的,就算有也沒有多少,要想洗頭洗澡肯定不夠,而那些“君子”大多是士族大戶,家中有錢有糧。
因此他們洗頭洗澡是用淘米水,這在當時還是一種高階的洗滌用品,可以說是奢侈品,此外在《禮記》中還記載,孝子要每5天燒水給父母洗澡,3天給父母洗一次頭。
淘米水真的能當去汙的洗滌用品嗎?經過科學檢測,淘米水中含有許多礦物質,還含有水溶性維生素,不僅能去汙,還有消炎止癢的效果,長期用淘米水洗手還能美白。
可惜如今家家都有大米,卻很少有人利用淘米水,把淘米水當成垃圾一樣丟棄,實在令人感到可惜,放在古代,這可是有錢人家才能用得起的東西。
在如今卻白白被丟棄,反而許多人推崇什麼牛奶浴,相比之下實在是浪費,當然無論是淘米水洗浴還是牛奶浴,都是有錢人才能享受的,那麼窮人怎麼辦呢?
古代窮人用不起淘米水,還有可以替代的皂莢,這是一種植物,具有天然的去汙功效,在宋元時期,使用皂莢去汙成為一種流行,甚至皇宮的宮女也是用皂莢。
更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皂莢中含有胰皂質,去汙能力很強,不僅可以用來洗澡洗頭,還能用洗衣服,在《南史齊本紀》中記載,當時的貴族都流行用皂莢。
皂莢這種東西到處都有,可以說是不要錢,普通百姓人人都能用得起,直到上個世紀,仍有偏遠農村的人在用皂莢,此外皂莢還是一味中藥,可以入藥。
-
9 # 豆豆3人行
古代人洗頭髮的有皂角或者豬苓。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後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古代人就用皂角洗頭髮。 查了一下資料古代人怎麼洗頭,發現古代人比我們想象中要衛生的多,秦漢時,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海錄碎事 臣職 官僚》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面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給官員。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敢情冬令勞保用品古代也有發。 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洗頭用淘米水,稱這潘。如《左傳 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遺之潘汁。”
古代人怎麼洗頭:古人洗髮,稱為沐。因為古人頭髮長,又要盤各種髮髻,所以沐起來很麻煩。從漢到唐,公務員一直都有個沐浴假,就是5天專門放假1天回家洗頭洗澡。
古代人洗髮的過程,在《禮記 玉藻》裡有記載:
沐稷而靧粱,櫛用樿櫛,發晞用象櫛,進禨進羞,工乃升歌。
沐就是洗頭,靧(hui)就是洗臉,就是說洗頭用稷,洗臉用粱。稷是一種用粟黍之類煮的水,有鹼性,可以去汙垢,要一邊燒熱一邊洗髮才有效果。洗頭的時候,去垢用一種比較硬澀的樿(白理木做的梳子);晾乾的時候(晞),要用象牙做的梳子,可以避免傷發。洗完頭就要洗臉(靧),洗面奶是用高粱之類的湯,滑溜發粘,連同鬍鬚一起沖洗,可以很光潔。 等到頭髮幹了,還要再喝點專門為洗頭洗臉釀的酒(禨),吃點乾果小菜,廳堂上還要響起樂工的琴聲和歌聲。
-
10 # 小卓先生你好呀
古代人們洗衣物採用草木灰或柴灰、皂角、澡豆等去汙劑。具體推斷過程如下:
1、草木灰。根據《禮傳·內則》記載:“冠帶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清澣。”也就是說,最早的古人是用草木灰當去汙劑使用,因為含有碳酸鉀,能去掉衣服上的汙垢。
2、草木灰和貝殼灰混合物。根據《考工記》記載:“練帛,以欄為灰,渥淳其帛,實諸澤器,搖之蜃。”
蜃就是貝殼灰,含有氫氧化鈣,與草木灰混在一起,能生成氫氧化鉀,用它浸在水中來洗絲織品時,與絲織品表面附著的油脂產生化學作用生成“鉀肥皂”,能把絲織品洗得乾淨亮麗。
3、皂角。根據《冷廬雜識·油汙衣方》記載:“油汙衣,面塗法最佳。用生麥粉入冷水調勻,厚塗患處,越宿乾透,以百沸熱湯和皂角洗之,油化無跡。”
魏晉時的古人開始用皂角和澡豆來洗衣物,將皂角搗爛,做成球狀,用於洗臉洗身。皂角在水中能生成泡沫,有去汙的效能。
4、澡豆。唐代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裡說,把豬胰腺上的汙血洗淨,撕除上面的脂肪肝磨成糊狀,加入黃豆粉和香料,攪拌均勻後,通風處風乾後就成了能洗去衣物汙垢的澡豆。而澡豆含有消化酶和卵磷脂幾種成份,增加了去汙去垢的能力。
澡豆製作過程中,將豬胰研磨,增強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滲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後者有增強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強了洗滌能力,而且能滋潤面板,所以它算是當時一種比較優質的洗滌劑。
5、搗衣杵、棒槌。古代勞動人民洗衣多使用搗衣杵,木質,形狀和棒球棒相似,長約30釐米,靠搗衣杵打衣服時的力量,用水把汙垢帶出來。因此中國古代洗衣服被稱為“搗衣”。
-
11 # 春去冬消
古代人洗衣服,用草木灰水,在秦朝時就有記載。經現代科學證明,草木灰中含有碳酸鉀,它能有效去除衣服上的汙垢。它算是最為古老的洗滌劑了。
除此之外,還有皂角一種豆科植物,也常被古代人用來洗衣服。
-
12 # 大日突泉
古人是一個大概念!
到底離我們多遠的算是古人?按史學家的劃分,除近、現代人之外,也就是說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都應當稱為古人!
堯舜禹上古之人,翁牖繩樞,編茅為裙!是不用洗衣服的!頭髮都是自然生長,當然要洗,不過沒什麼講究,江河湘溝均可洗。若是頭髮中有寄生蟲,學著野獸樣,用泥漿糊住自然乾燥也就是了!
夏商周中古之人,土陶技藝發達,青銅冶煉技術也成熟。他們在自然中發現有些樹木及花草的葉片或果實是能清潔衣服和頭髮的,如皂角,芙蓉樹的葉子等。於是他們會採來洗衣洗頭。再後來他們會在居住地載種這些樹草,使用甚為方便!
春秋戰國到秦漢近古之人,他們學會分辨水質,利用鹼水洗衣洗頭。後來又從鹽鹼地中熬煮鹼,用容器儲備起來,隨時取用。當然,南方各地依然傳用皂角等物洗衣洗頭!
隋唐以降,東西方貿易發達,時人發明了“渥”這種洗頭方法,宮庭成立浣衣局,有時採用蒸煮的方法洗麻布,洗絲綢則用礬。民間棉麻衣則省事的多,他們發現用木棍砧衣,也能洗淨!於黑“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出現了!
到明清以後,西洋人用油脂合成皂,用於洗衣;又研究出牙粉用於清潔牙齒。隨著國門訂被炮艦轟開,這些東西也進入上流社會。民間洗漱還是用鹼,用砧,用搗!
古人的天是藍的,水是清的!
“滄浪之水清兮………
滄浪之水濁兮………”
英中國產業革命是世界厄運的開始!到今天肥皂,香皂,洗衣粉,洗髮精,洗衣液,工業乾洗劑………
我們的天有霧霾了,我們的水變臭發黑了,我們的衣服總也洗不淨,頭髮總是粘粘的,油油的!
還能用什麼東西能把人類洗淨呢????
-
13 # 莫離不棄123
這是一個看似很小,卻實際存在於生活中的問題,古人自然免不了要洗澡、洗頭、洗衣服,他們也自然有他們的方法,在沒有洗滌用品的古代,照樣可以愉快的洗刷刷。
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就掌握了一種潔身去汙的方法,早在《禮記玉藻》中就有記載,“日五盥,沐稷而靧粱。”其中“沐稷”指的是淘米水。
大致意思是一天洗五次手,用淘米水洗頭洗臉,古人把淘米水稱為“潘”,在先秦時期只有“君子”才有能力用淘米水洗頭洗臉,為什麼呢?
那個時候生產力地下,大米可不是家家戶戶都能有的,就算有也沒有多少,要想洗頭洗澡肯定不夠,而那些“君子”大多是士族大戶,家中有錢有糧。
因此他們洗頭洗澡是用淘米水,這在當時還是一種高階的洗滌用品,可以說是奢侈品,此外在《禮記》中還記載,孝子要每5天燒水給父母洗澡,3天給父母洗一次頭。
淘米水真的能當去汙的洗滌用品嗎?經過科學檢測,淘米水中含有許多礦物質,還含有水溶性維生素,不僅能去汙,還有消炎止癢的效果,長期用淘米水洗手還能美白。
可惜如今家家都有大米,卻很少有人利用淘米水,把淘米水當成垃圾一樣丟棄,實在令人感到可惜,放在古代,這可是有錢人家才能用得起的東西。
在如今卻白白被丟棄,反而許多人推崇什麼牛奶浴,相比之下實在是浪費,當然無論是淘米水洗浴還是牛奶浴,都是有錢人才能享受的,那麼窮人怎麼辦呢?
古代窮人用不起淘米水,還有可以替代的皂莢,這是一種植物,具有天然的去汙功效,在宋元時期,使用皂莢去汙成為一種流行,甚至皇宮的宮女也是用皂莢。
更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皂莢中含有胰皂質,去汙能力很強,不僅可以用來洗澡洗頭,還能用洗衣服,在《南史齊本紀》中記載,當時的貴族都流行用皂莢。
皂莢這種東西到處都有,可以說是不要錢,普通百姓人人都能用得起,直到上個世紀,仍有偏遠農村的人在用皂莢,此外皂莢還是一味中藥,可以入藥。
-
14 # 張老師講歷史
在看古裝劇時,常見到這樣的場景:在某個小溪邊,一位古代姑娘用棒槌使勁敲打著漂在水邊的衣物。沒錯,古代的人們正是用這種笨拙而又簡單的辦法洗衣服的。你也許會問,古人在沒加去汙劑的情況下能錘乾淨麼?
我們現在用肥皂等洗衣物洗澡,古人是用什麼做洗滌劑的?其實“肥皂”在中國已有很長的歷史了。
古人最早用草木灰做洗滌劑。《禮記.內則篇》說:“冠帶垢,和灰清漱。”意思是:系帽子的帶子髒了,就和著草木灰洗。這是因為草木灰中的碳酸鉀能去除油汙。又據《考工記》記載,古人為使絲帛柔軟潔白,將絲帛用草木灰水沾溼後,放入貝殼燒成的灰(古人稱之為“蜃”),加水浸泡。這是因為草木灰水和貝殼灰可以發生反應,產生強鹼——氫氧化鉀。
漢人已經知道用天然石鹼洗滌衣物了。金人又在石鹼中加入澱粉、香料,製成錠狀出售。明末,北京開設有專門出售人造香鹼的鋪子,其中“合香樓”、“華漢衝”等一直到解放初年還在銷售盒裝桃形、葫蘆形玫瑰香鹼。
除了香鹼,古人更多使用皂莢洗滌衣物。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街市上有一種橘子大小、用皂莢粉做成的圓團團,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載了它的名字:肥皂團。肥皂團放入水中,能發泡去汙。後來,從西方傳入的和它功效相似的洗滌劑,就也叫“肥皂”了。
那麼“胰子”又是怎麼回事呢?南北朝時,賈思勰已經提到用豬胰去垢。唐代“藥聖”孫思邈的《千金方》裡有一個配方:用洗淨的豬胰,研磨成粉狀,加豆粉香料做成顆粒。這就是古代的胰子,也叫澡豆。後來人們又把胰子和香鹼合在一起,做成湯圓大的團,這就是《兒女英雄傳》中所說的桂花胰子、玫瑰胰子了。
因此,在古代人們洗衣物多采用草木灰或柴灰、皂角、澡豆等去汙劑,即等同於現在人們常用的漬無蹤去汙劑等品牌,雖然效果不及現代,但確實是當時最頂尖的去汙明星產品。
-
15 # 青峰酒史
古代人洗頭髮的有皂角或者豬苓。而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後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平常人就用皂角洗頭髮。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面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給官員。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敢情冬令勞保用品古代也有發。
可見古人對於洗頭也很講究,不僅種類繁多,而且還有養髮功能。
然而對於洗衣服來說,古人一開始嘗試用草木灰洗衣服,後來發現了天然的植物皂角,皂角可以清楚的洗掉那些汙漬。再後來隨著歷史一直髮展,時代也一直在進步,於是慢慢的他們就發明了肥皂。那個時候是唐朝的藥聖孫思邈提出的想法,把洗乾淨的豬胰風乾了以後,碾成粉末,然後加上香料豆粉,做成圓球裝,這就是最開始肥皂的原型。在唐朝的時候,肥皂被稱為澡豆。後來人們就一直用這種辦法洗衣服。
又宋代時就出現了一種人工合成的洗滌劑,是將天然皂莢(又名皂角、懸刀、肥皂莢,通稱皂角搗碎細研,加上香料等物,製成桔子大小的球狀,專供洗面浴身之用,俗稱肥皂團。宋人周密《武林舊事》卷六記載了南宋京都臨安已經有了專門經營肥皂團的生意人。
所以古人不論洗衣服還是洗頭都是非常講究的,並不是我們頭腦中的印象。古人的智慧出乎我們的想象,他們愛乾淨的程度也更出乎意料。
-
16 # 零點劇情
1 首先來講古代人用什麼洗頭呢?
答:①古人一開始嘗試用草木灰洗衣服,後來發現了天然的植物皂角,皂角可以清楚的洗掉那些汙漬。再後來隨著歷史一直髮展,時代也一直在進步,於是慢慢的他們就發明了肥皂。那個時候是唐朝的藥聖孫思邈提出的想法,把洗乾淨的豬胰風乾了以後,碾成粉末,然後加上香料豆粉,做成圓球裝,這就是最開始肥皂的原型。在唐朝的時候,肥皂被稱為澡豆。後來人們就一直用這種辦法洗衣服。
②宋代時就出現了一種人工合成的洗滌劑,是將天然皂莢(又名皂角、懸刀、肥皂莢,通稱皂角搗碎細研,加上香料等物,製成桔子大小的球狀,專供洗面浴身之用,俗稱肥皂團。宋人周密《武林舊事》卷六記載了南宋京都臨安已經有了專門經營肥皂團的生意人。
2:古代人用什麼洗頭呢?
答:古代人洗頭髮的有皂角或者豬苓。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後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平常人就用皂角洗頭髮。
查了一下資料,發現古代人比我們想象中要衛生的多,秦漢時,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海錄碎事 臣職 官僚》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面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給官員。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敢情冬令勞保用品古代也有發。
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洗頭用淘米水,稱這潘。如《左傳 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遺之潘汁。”
看看現在那少數民族女的洗頭就知道了!
-
17 # 木子魚y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溪水裡用棒槌使勁砸 也有用皂角的,但因為皂角的產量小,所以就成為富貴人家的奢侈品,而且也多是用來洗手
-
18 # 奔跑告別過去式
在秦漢時,古人就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他們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洗頭用淘米水,稱之為“潘”
古人多久洗一次澡?用什麼來洗頭?
古人比我們想像中講衛生多了。早在先秦時期,古人便“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到了漢代,還出現了“休沐”,就是說官員們上了五天班之後,能專門休一天假來洗澡。現在的公務員哪有這待遇?更有人因為喜歡洗澡而著書立說,這就是南朝的梁簡文帝蕭綱和他的《沐浴經》。古人洗頭更勤,常常使用清水和天然清潔劑“無患子”來洗頭。
遠古的人們,只能到江河湖海洗澡。在洗滌的過程中,他們發現有些泥土抹在手或身上,再用清水洗去,比原來還乾淨。於是泥土成為最早的清潔劑,當手沾油脂時,用泥土揉搓,再用水清洗,油汙很容易去掉。就是現在,我們也用搓泥土來去汽油、柴油、動物的油汙。
但是泥土畢竟不能洗滌面部和細嫩部,於是人們從一些顏色發暗紅潭水裡熬製出結晶體狀物質,可以洗去衣物和髮際間的汙垢。這就是原始的“鹼”。鹼有很強的去汙能力,用於洗滌已經很悠遠。即使現代人,各種皂類也有鹼的成分。
從文字記載看,秦漢時期,人們就用皂角來洗衣物和頭髮了,到隋唐已形成慣例。皂角是皂莢樹的果實。皂莢樹是落葉喬木,春季開白色花,結出的莢果呈帶狀,莢果中富有胰皂質可供人們洗衣去汙用。在使用前要將整個的莢果砸碎,弄成粉末狀或泡在水中,直接用粉末或塗抹皂角水,這一習慣一直沿用至今。
豬的胰臟加鹼製成的肥皂有很強的去汙力,這種“豬胰子”清洗身體還能潤滑面板,防止乾裂,是很好的護膚品
皂角是天然植物,對人體無毒副作用,可以洗滌頭髮等細部。使用皂角水洗滌的頭髮,乾淨烏亮,略帶芳香味;洗滌的衣物顏色不褪,很受百姓喜歡。
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洗頭用淘米水,稱之為“潘”。如《左傳 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遺之潘汁。”
豬是人類家飼並食用的主要動物,人們利用豬的胰臟加鹼,製成最原始的肥皂。豬的胰臟和鹼都有很強的去汙力,將二者結合,可以緩解鹼的刺激力,再攙加些香料,使氣味更適宜。百姓把這樣製出的皂叫“豬胰子”,可以製成各種形狀,可以清洗身體各個部位,還能潤滑面板,防止乾裂,也是很好的護膚品。
秦漢時,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海錄碎事 臣職官僚》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
-
19 # 使用者龍乃63
據老人說,從前是從低窪地裡取土,然後用水泡,把水漓出來,就用這水洗衣服洗頭。因為低窪地是鹽鹼地,含有鹼,能去油灰。
-
20 # 本草百曉生
中國古人洗滌衣服,清潔身體。不外乎有三寶:一是草木灰;二是植物灰水;三是石鹼或皂莢。
第一種草木灰,是戰國時期,王宮貴族最常用的洗滌劑。在《禮記》就有這樣記載:冠帶垢、和灰清漱,和灰清浣。
大約到漢代時,出現了一種植物叫“冬灰,或藜灰”。因裡頭碳酸鉀含量高,故深受家庭主婦們喜愛。
在唐朝時,人們普遍使用“石鹼”,說白了就是從含有碳酸鈉的植物中收集而來。到講究的宋朝時,人們在純度高的碳酸鈉中加入麵粉或香料等,製造成固定型塊狀。當時也稱為“石鹼”。
天然含有植物碳酸鈉,除《神農本草經》中所說的冬灰,還有滷鹼,生於池沼。另外就是大名鼎鼎的皂莢。用作洗滌有別於藥用皂莢,稱作“肥皂莢”,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有詳細描寫“十月採莢,煮熟搗爛,和白麵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
這種直徑約有1-2寸的大丸,就是我們古代普及度極高的肥皂。
大約在1909年,德華人在上海成立肥皂廠,由此中國才算用上了現代意義上所說的“肥皂”。
回覆列表
有兩種:
第一種農作物桔杆稻草灰用水過濾後的水和物。
第二種皂角樹的皂角碾碎後的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