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歷史旅行者

    民國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既不是人才之盛異於他時,也不是人才之傑冠於古今。清末民初,舊學被打倒,西學引進後,大家都不知道到底應該遵循哪種西學,大家各自根據自己的理解來相互辯論,馬列主義、英美自由主義.、德日軍國主義等都被華人拿來辯論比較,這就造成了一副表面上的欣欣向榮的景象,稱之為民國文化的小高峰時期。

  • 2 # 心靈不可腐朽

    這個問題涵蓋範圍很廣,以個人之見,這也正體現了那時候人們因為受壓迫開始覺醒。為救國家於水火以寫作,革新,等多種形式喚醒人們的思想覺悟。所以出大師也就不足為奇。

  • 3 # 清晨的一道光

    中國有句俗話叫亂世出英雄,也叫時勢造英雄。反正都一個意思,就是說社會動亂才會人才輩出,這人才是各行各業的人才。就比如說春秋戰國時期,就是亂世出英雄的典型的一個時期。為了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陰陽家,等層出不窮,也出現了,孔子 孟子 韓非子 老子 墨子 等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為什麼這一時期會出現這麼多對中國思想界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呢?原因就是這一時期是亂世,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在這一時期互相攻伐,戰亂不斷,諸侯國的國王為了更好的生存,因此就開始變法圖強,開始任用新興起計程車大夫階層,這才為各家學說登上歷史舞臺提供了歷史機遇。也造就了一批對中國思想界影響深遠的思想家。

    民國的軍閥割據和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分裂割據非常相似,學術界有很多學者把這兩個時期放在一起比較。都是動亂的社會,也就都是亂世,所謂亂世出英雄嘛,亂世有一個特徵,就是思想領悟把控的比較寬鬆,人們可以盡情發揮而不用擔心政治影響,這就為一些比較有能力的人提供了機會,比如王國維 梁啟超 章太炎 陳寅恪 季羨林 錢鍾書等。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的都有,時勢造英雄嘛,再加上民國時期中國的國門已經開啟,西方的先進思想也開始傳入,而統治階級對思想的管控比較寬鬆,這些大師的個人努力才成就了民國大師雲集的局面。

  • 4 # 歷史的行程

    亂世出大師乃世界通理,古今皆然。

    春秋戰國才有諸子百家,南北亂世才有竹林七賢,希臘城邦才有蘇格拉底,Continental混戰才有啟蒙思想。蓋因社會動亂,人心思變,卻又不知向何處去。病人多了,看病的大夫自然也就多了起來,其中亦不乏魚目混珠者,大半民國大師皆是此類。從政府角度看,開闢一番新天地可謂難矣,但養一群“大師”來裝點門面,顯得自己還在努力想辦法,以欺騙群眾,卻是再簡單不過的了。

    所以老子講:“絕聖棄智,民利百倍。”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

  • 5 # 八斗紀錄片

    中國歷史上有個很有趣的現象,政治越混亂,文化越百花齊放,大師越多,比如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兩宋時期等等,這裡面主要的原因應該是中央集權弱化的時候,對思想文化領域的控制也會更少,利於文化大師的成長和出現。民國時軍閥混戰,加之西學進一步引進,所以更容易出大師。

  • 6 # 嘟嘟點點

    民國出大師多其實是個偽命題。民國在大陸是指從1911-1949的這段時間。這一時期出來的有成就的所謂大師,大部分是人文科學方面的,更狹窄一點主要是傳統文化,歷史,哲學,文學。之所以有學問,主要得益於他們自小接受的是科舉考試那樣一套教育,四書五經,詩詞歌賦,包括少兒教育的三字經,百家姓,說白了就是童子功很紮實。能有點水平的,從小教育就好,讓他們這些人再學點洋知識,出大師的機率太高了。

    1949年以後,兒童接受的教育完全是新式的,這一點上古文的底子就差點,而且直到初中了,才學一點古文,怎麼能和從小搖頭晃腦的小學霸們相比呢?

    所以,不能簡單以今比古。歷史有延續性

  • 7 # 文史之路ing

    民國出大師,這大師是真大,不像現在某些人,自封大師,也是讓人笑掉大牙。我們先看看民國大師有哪些,然後再看看民國為什麼有那麼多大師。國學大師有黃侃、劉文典、趙元任、劉師培吳宓、錢穆、王國維、陳寅恪、章太炎、梁啟超……思想大師有:金嶽霖、馮友蘭、傅斯年、馬寅初、李叔同、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蔡元培、胡適……文學大師有:辜鴻銘、梁實秋、聞一多、張恨水、林語堂、沈從文、郁達夫、郭沫若、周作人、魯迅……

    現在我們分析一下民國為什麼出這多大師。第一點,時代原因。清王朝的覆滅,西方文明的強勢東來,使中國文化處於一種混亂的狀態——舊的沒有消亡,新的根基未穩。舊的已經足夠腐朽,這時候中國文化該向哪個方向發展,誰都不能給出準確的答案,但可以明確的是必須為當時脫離時代的中華文化注入新鮮的血液。當時的學者在向西方學習,並隨之建立了帶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西方學科,這幫學者便是各個門派的開山鼻祖。時代給出的困苦,封閉造成的文化上的落後,他們用自己的學術生涯給出答案。

    第二點,大師們的個人學養。大師們的少年時期,生活在晚清,那時候清朝還沒有滅亡,1905年還沒有到來,還是要科舉考試的,八股文天天還是要練的,四書五經還是要倒背如流的,二十四史還是要看的,再加之大師們優越的家庭條件,還可以出過留學,西方的進步思想,東方文化深厚的學識,幾十年的刻苦鑽研,不成大師也難。

    第三點,後世學者的不幸。這幫大師們不僅建立了相關學科,更在這些學科上做出了極高的研究成果。大師研究一手資料,後世學者就著大師的研究成果,然後也去研究相同的東西,即使得出了相同的結論,這算大師的成果還是算你的。研究陳寅恪能成為陳寅恪嗎?研究魯迅能超越魯迅嗎?現在學科越來越精細化,分工越來越明細,每個人做好自己的一部分就夠了,可是你不學貫中西,又怎麼會融匯貫通;不融匯貫通,又怎麼成為大師。精細化提高了效率,卻也扼殺了觸類旁通的靈感。

    第四點,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哀。民國大師是晚清時期的精英,而且還是最頂尖的精英。我們這個時代的精英呢?他們研究的中心不是學術,而是怎麼賺錢,上大學是為了找工作,上名牌大學是為了找更好的工作。這不是時代的悲哀,時代的悲哀是你沒有能力去吸引頂尖人才專心學術,是你讓那些醉心學術的人過不上富有的生活。誰規定學術精英就該窮苦潦倒,誰規定痴迷學術的人不能開豪車住別墅。做到這些,何愁當今無大師。

    在這個缺少大師的時代,讓我們再一次緬懷大師。

  • 8 # 優程紡織

    民國時期,國家動盪,文化碰撞,國內新思想流行,社會亟待各方面的改革,留洋學習耳濡目染、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國家憂患形勢所造等,造就了一大批大師帶領中華民族接受歷史潮流的洗禮,跟隨歷史的腳步前進。國家需要大師、文化需要大師、民族需要大師,而民國正是那個歷史急劇變化、風起雲湧的時代。

  • 9 # 社會我明哥

    其實這是一個錯覺,並不是民國出大師,而是因為在當時文化教育普及率十分低,大部分人都沒有機會上學,知識份子十分少,所以稍微讀過一些書的人再有一些獨到的見地的人,再受到當時特定的社會環境,就給後人一種大師很多的樣子,其實那些所謂的大師放到現在可能就只是一個普通人的水平。

  • 10 # Hai子君

    先前也曾有過這樣的問題,後來詢問了老師,自己想了想才知道原因。

    首先整個大的時代背景,民國時期是處於一個新舊文學交匯的時期,很多大家文人既接受了傳統的中國教育,養成了紮實的學術基礎和學習能力,同時又有著留學的經歷,這種經歷使得他們能夠以一種寬廣的、科學的、世界性的角度看待問題,如王國維是中國第一位研究尼采的學者,他從西方哲學尤其德國古典哲學的角度看待中國文化,從而有著更加開闊的學術研究領悟,這也就是多學科多方面研究的好處。

    其次,民國時期產生了許多具有學術領悟開拓性的學者,很多人便認為那個時期比現在厲害很多,其實如今的研究能力並不比當時弱,只不過相對於來源而言,一步一步地深入顯得相對微小罷了。學術研究本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前人也可能存在錯誤的觀點,在之後被推翻了。

    另外,歷史的久遠讓人更容易產生距離感,在這種距離感的作用下使人們對那個時期那些人產生好奇心以及憧憬,人們除了關注那些人的學術成就以外,更多的是被其人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而將其推去“神壇”,

    因為在救亡圖存的時代背景下,大部分學者做學術的方向和觀點可能不同,但目的基本上都是實現國家民族的獨立和發展。

    而現在很多所謂學者懷念民國,不是覺得自己能在那時作出貢獻,只不過是指望高人一等罷了。一句話概括,民國學者因為理想純粹而優秀;現在懷念民國的所謂學者因為個人利益而猥瑣。

    說到底,還是他們沾了祖宗的光。中國古讀書人死記硬背能力特別強,這種能力延續到民國。所以那時候的文人有懂得特別多,而且融會貫通的,像胡適。當然其他因素也有啦,比如亂世出英雄,學術自由。

    再說那時候的文人,做summary可以,但是創新也馬馬虎虎。對中國歷史爭論不休,有顧頡剛等疑古派,有錢穆等守舊派(老學究的缺點就是滿腦子都是知識,不在乎現實)。總之學術爭論也不怎麼偉大。那時候沒有出薩特,海德格爾這樣創新的大師。但是現在好的summary,比如中國通史,哲學史,還是那時候的好。

    至於社會改造,都是從西方借過來的。有一些值得稱道的人,最有名者魯迅,胡適。他們提出了很多對中國舊社會的想法。有很多成果,但其實現在的中國和他們想象的,尤其是魯迅想象的,還差得遠。知識分子對於這個社會的影響力,實在太小了。

    中國至今為止稱得上能和西方諸賢(知識分子)媲美的人物,還都在古代。哲學家如孔孟老莊,文學家如屈原李杜曹雪芹。

    另,魯迅在純文學和思想性方面不是他同時代的所有人能比的,他是那種有點超越了時代的人。

    即此。也就是說,文學於崇尚文學審美性和社會功用性的同時,還輕薄因循的作品,更喜創新的寫法。胡適的作品,平心而論,文學性達不到頂級水平,卻能享受一些頂級的盛譽,即此。

    民國的幾位大師,作品的思想及表達形式,皆能新人耳目,又不失正確性和感染力,此所以他們的開宗立派能夠成功,為後人留下巨大精神財富,開無數法門,貢獻著因循者不能有的特殊成就。

  • 11 # xx名宿李小牙

    很簡單,就一句話,亂世出英雄。但是不必羨慕那樣的社會。借用南懷瑾的一句話就是,江山只合生名仕,莫遣英雄做帝王。

  • 12 # 軍史新觀察

    民國出大師並不是特例,從歷史上來看是亂世出大師。在歷史上中國只有兩個大師輩出的時代一個是春秋戰國,一個民國時期。

    這兩段歷史都是社會巨大變革,人民思想覺醒之時。因為亂世沒有一個將民眾思想禁錮的政府。

  • 13 # 能工能文

    1.西方思想進入中國,開闊了人們的眼界

    2.這些大師很多一部分是海龜,出國留學前本身就是富有思想和學識的國內尖子生

    3.這些大師中,大多以學術成就,國學經典,古典文學和歷史考究而聞名,自然科學和理工學科偏弱

    4.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有大師之謂也。當時的社會及教育環境對這些大師非常包容和尊敬,因獨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 14 # 旅行家49600560

    因為民國時期,有志之士,都在追求救亡圖存,身懷遠大抱負,都想著如何竭盡所能,來拯救名族,他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為一個堅定的信念,目標明確,所以他們可以放下一切雜念,心無旁騖,為理想而奮鬥!所以都很成功

  • 15 # 眯眼抽菸

    就像亂世出英雄一樣,每個特殊的時代都會造出一批特殊的人,民國正處於新舊文化交替的巨大變革時期,,一部分首先接觸新思想新文化的人就會和其他人產生巨大的差異,大師是不能隨便叫的,但是在那個特殊的時期,你領先別人一步就是大師。這就像90年代的萬元戶非常了不起,現在就算有1個億都算不上什麼是一個道理。

  • 16 # 錦月細雨

    中國文化有兩個暴發期,一個是舂秋戰國,百家爭鳴,進入秦漢後,中國文化基本定型,成了一潭死水,再無波瀾。

    清末,這潭死水已經腐敗,腐臭不堪了,有人叫它吃人文化,西方文明新文化就成了人們追求的熱捧的新寵,也成了替代腐朽的舊文化的

    替代品,各類大師,各顯神通訊速完成了新文化替代舊文化的大工程,這是中國有識之士們期盼已久的改革,就如周總理的詩【十年面壁圖破壁】,這是他們期盼已久的,這是他們醞釀已久的吧!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然後強勢推出他們的新文化,魯迅,胡適郭末若,陳獨秀,聞一多,李大釗,冰心,張愛玲,林徽因他們本身都是學界的泰斗,他們的新文化就像清流給中國開創出新的天地,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大師

  • 17 # 喬加貝

    民國來自於大清的終結。

    後來,八年的國難,三年的內戰,以前大清多少年的喪權辱國都為民國的大師成長提供了一個環境。

    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興,就這個道理。

    民國的文人,首先在學和治學上都十年如一日都兢兢業業,也是大師出現的一個關鍵。

    總之,那是大師的時代!

  • 18 # 誰是我知心

    民國時期正好處於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外來文化交匯的時期,舊知識分子大多數都是經過了傳統的私塾教育以後出國深造變成了學貫中西的新知識分子,在這個當中出現了一部分相當聰明的知識分子糅合了中西文化並且逐漸形成了為自己所有的獨立於傳統的新文化,成了大師。

  • 19 # 日月存心

    這要從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所提出的口號說起:“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顯然來自於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反元口號。滿清260多年的黑暗統治幾乎拖垮了中國本來富庶的經濟、殺光了民族文化的精英,留給中國的是滿目瘡痍與麻目不仁,正像魯迅先生說的滿清殺光了漢人的廉恥。滿清以高壓的民族政策和大興文字獄壓制文化,將中央集權發展到極致,基層的文人沒有任何尊嚴、高層的仕宦遭受雙重人格的煎熬。當辛亥革命的一聲槍響,喚醒了麻痺的華人,最激動的是被壓抑的文人,他們以摧枯拉朽之勢葬送清廷的精神鴉片,回眸歷史、重塑精神家園,深入研究明朝和明朝之前的文化,同時以前所未有的開放的眼光審視世界,造就了一大批志在扶正中華傳統文化的大師級人物,百家爭鳴,大家迭出,引領了一股中華文化的新高潮。

  • 20 # 束老闆

    民國時期社會處於多元化階級融合期,特殊的時代造就文化的大融合,有文化融合的沃土,自然能造就名噪一時文化大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剛滿一週歲,我又懷孕了,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