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日出青波待放光
-
2 # 程式設計浪子104082201
當時才用貿工技也可能是正確的,可以迅速做大,但是做大以後要改用技工貿,聯想就是在發展好的時候繼續各種原因沒有及時調整。
-
3 # 煙味太重1
柳傳志一個目光短淺的人,正因為他的錯誤決策為曰後聯想勢危埋下伏筆,如果說剛起步沒有采納倪的建議是一個錯誤,那麼,有了資本時就該考慮自己的技術研發和積累,可柳又走錯一步。向外擴張,併購、收購後應及時投資資金、招纜人才,研發自己的核心技術,以免曰後受制於人,可柳又決策失誤,才有今天的落迫和難處,錯一次可以,可一而再、再而三地錯就不能原諒了,這樣的人看似了不起其實狗屁不是。
-
4 # jacky62229797
假如聯想當時選擇了技工貿就一定能走的和今天的華為一樣嗎?這都是我們的一廂情願,華為能走到今天主因絕對不是選擇了技工貿,深層次的原因很多,首先有一個哲學功底深厚、遠見卓識的創始人,其次,驅動力強大的人力資源政策,第三,及時調整轉身的能力,就這還是九死一生存活下來的,所以不具備可比性,也別總來回比
-
5 # 錢納116
現在來評論誰對誰錯都是事後諸葛亮,客觀的說每個企業都有他的優點痛點,不是每個企業都能成長為華為一樣,如果當初選擇技工貿,有可能成長到華為的樣子,也有可能已經不存在了,因為做晶片做系統是一個高投資且週期長,還不一定能成功!對於我們一個月拿幾千塊錢工資的人評價一個世界500強!好像自己都還不夠格!
-
6 # 東高居士
各取所需而已:
你成了坐經濟艙、女兒被加拿大逮捕的老頭。
我成了四處露臉教父自居,女兒成為最大獨角獸的教父。。。。
-
7 # 淮蒙風情
自私作怪,柳是怎樣把聯想從國有控股變為民營企業,最後變成外資企業。一個奉獻,一個索取,老柳臉往哪擱!(成為國際範也要有一粿愛國心)
-
8 # 老楊使用者
我個人覺得,聯絡當時的貿工機是對的,甚至是唯一可行的。
先說說工:如果當時聯想不走找臺灣廠家代工的路線,而是自己擴產,聯想自己根本無法迅速提升產量,無法滿足迅速增長的市場需求。所以聯想的OEM體系還是比較成功的。
再說擠:現在很多朋友指責當時不搞基礎核心部件研究。但是那樣的技術研發投資巨大啊,還不一定能成功。如果像三星那樣有穩定的上下游基礎,倒也可以嘗試。但是當時聯想有那樣穩固的體系嗎?當然沒有。所以貿然進入基礎零部件研究,是非常不合適的。
最後說說貿,但是咱們國家剛剛起步,市場潛力巨大。制定完善細緻的市場策略,迅速佔領市場,當然是正確的啊。再看看阿里,京東,不都是靠改變市場秩序異軍突起的嗎。
我個人覺得現在聯想問題不是過於突出貿,反而是貿沒有做好。是對市場的研究有了失誤,沒有抓住新的市場機會。
-
9 # 觀海聽濤
當時肯定是正確的!
做大後未突破固有思維,
終於把聯想做成了巨大的不受人尊敬的企業
和李嘉誠一樣
-
10 # 卡夫卡科技觀察
其實這就是企業基因決定了路徑,柳傳志雖然出身中科院計算所,但他就是個不入流被淘汰的研究人員,他本質上看不起國內的研究和技術。聯想多次裁撤過研發部門,然後買了一堆夕陽品牌,其實就是買銷售渠道,所以聯想本質不是科技企業而是商貿企業,但因為科技企業名聲好聽又有政策優惠,所以它總打著科技企業招牌。這就是它招人恨的地方。聯想現在應該告訴大家的就是我不是科技企業,你們不要用這個來衡量我,你就看我賺了多少錢就行
-
11 # 我是大眼柱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剛開始貿技工沒錯,等到具備一定實力了,必須要轉型工技貿,不管是柳傳志還是誰誰誰,抱著舊有思路,以為世界很太平,不會變化,最後的結果就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吃別人的殘羹冷炙!
-
12 # 降落13
柳傳志,在說中國還不是科技大國。你知道的我們也知道了,關鍵是你又做了什麼呢,科技強國,科技創新,什麼時候都不晚,錢也給你掙了,還是什麼也不做,聯想什麼話也不想說了,柳傳志 楊元慶你們自生自滅吧
-
13 # 肇俊武
不合適。
這已經是社會共識、國人的定論,不可置疑、不會改變。
一個科技企業選擇技工貿抑或貿工技的經營模式是自己的權力,尤其民營企業,外人不該干預,但可給予評價,無非是為這個企業的發展提供關於方向和路線的建議,而現狀評議和不足揭示是評價的固有之義。
聯想堅持貿工技的現狀是怎樣的?據報道,近日柳傳志說中國現在不是科技強國,但也不是科技弱國,這話說得很對,評價到位,而這也正是聯想目前的狀態,說強不強、說弱不弱,居於大型科技企業的中游,值得柳傳志欣慰的,是上游強大的科技企業尚不多,中游上,聯想式科技不強不弱的科技企業居多,與下游的比聯想還弱科技企業的數量差不多,所以,柳傳志有一些資本站在中間說這個話。
與科技先進國家相比,上游的為領跑和並跑以及能望人項背的科技企業,中游的則是主要依靠非科技優勢而遠距離跟跑的,下游的便是因全面依賴於人而望塵莫及的。大體上,就是這種格局。
由此,就能評定聯想堅持貿工技是不合適的,聯想的強在於貿,弱則在於技,這是不爭的事實,源於拋棄了技工貿,沒有攀登珠穆朗瑪峰既難又險的那一面坡。這就是在揭示聯想當前的不足及其原因,也是在給出解決辦法。
所謂不合適,是指對聯想自己做強而言不合適,本該是依靠堅持技工貿而讓科技強大的,卻因為拋棄而致科技嚴重缺失,發展受到了限制,給包括柳傳志本人在內的聯想人都帶來了損失。
順著柳傳志的中國科技不強不弱說展開來評價,就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地得出了一個眾所周知的結論,正是聯想式科技企業還多著,中國科技的現狀才如柳傳志所說。國人怪責柳傳志式企業家們,就是因為這個。
柳傳志被怪責,最不冤,因為曾在商界長時期擔任領袖,又是商圈大佬的老大哥。
-
14 # IT老菜鳥
首先要糾正一點,聯想沒有“貿工技”,聯想走的是“貿貿貿”。我認為聯想不但放棄了倪光南的“技工貿”,連柳傳志的初心“貿工技”都沒有堅持
柳傳志的“貿工技”的本質是先“貿”,後“技”。也就是在貿易做到一定的實力時,最終還是要重視技術。這點和“技工貿”一樣,技術和貿易最終是要結合的,單方面的貿易不會擁有核心技術,單方面的技術不重視銷售是活不下去的
華為就是技術和貿易並行的一個最佳例子,華為擁有核心技術,這點自然不必說,但是華為的一線銷售的”狼性“也是非常有名的,華為的主管都必須有銷售經驗,例如餘承東就是這樣。
我們看聯想到現在,世界500強,世界PC排名第一,有沒有任何技術的含量?很遺憾,除了超算可能有點技術含量,其他基本沒有。
所以聯想絕對不是走“貿工技”的路線,聯想一直在玩貿易,從來沒想過發展核心技術
那麼我們身邊有沒有走真正的走貿工技的企業,非常典型的就是阿里巴巴。阿里巴巴的成長各位都清楚,就是電子商務出身。五年前我們可以叫阿里巴巴是電子商務公司,現在的阿里巴巴誰會僅僅說他只是電子商務公司?全球第三的公有云企業
下面來說說第二個問題,聯想一直在走貿易路線,現在看看是否合適?我的觀點是,對於企業來說,這樣雖然讓人失望,但是沒什麼不合適的
企業的直接目的就是要生存,為了生存,走貿易路線或者走技術路線都是路,對於企業,只要能走下去能發展,都是好路。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中國還有大把這樣的公司。
這雖然讓人失望,但是事實就是這樣。我們看看全球幾大PC企業,聯想、HP、DELL幾乎全是貿易組裝公司,客觀原因是因為PC機核心技術本身就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所以走貿易當然是捷徑。
當然,聯想也是令人失望,聯想有機會有資金投資晶片,也有機會在其他行業深入研究掌握核心技術,但是聯想只想著貿易賺快錢,我覺得這是背離了聯想成立的初衷,這點柳傳志和楊元慶的責任非常大。
不過,聯想的主要問題,不在走什麼路線,而是在於忘本。不管是走”貿工技”還是“貿貿貿”,只要能反饋自己國家的人民,群眾都不會苛責。但是聯想就是把中國人民當成了賺錢的工具,忽略了群眾的情感,這才不可原諒。
-
15 # 嘟嘟聊數碼
合適也不合適,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儘管現在很多人抱怨聯想就不該聽柳傳志當年的“貿工技”,如果當時實行了倪光南的“技工貿”那早就和華為一樣成為了世界一流企業了,但是多年前的聯想面臨著十字路口,不管是市場份額還是收入都遠遠沒有現在那麼高,那時候的聯想只有走“貿工技”路線,把擴大市場份額和提高銷量放在第一位才是最關鍵的,可以說如果沒有當年的“貿工技”路線,聯想連今天的規模都達不到。
倪光南本身就是技術出身,深知聯想這樣的電腦OEM企業掌握核心技術的重要性。“技工貿”對聯想的發展來說很有前瞻性,但是對於那時候的聯想來說,自主研發晶片實在是太苦難了,投入的資金有很大的機率打水漂,畢竟在英特爾統治下的X86晶片技術是壟斷的,不管是英特爾還是AMD都不會把技術轉交給聯想,而CPU晶片技術則是電腦業務裡最大的利潤組成部分,現在的華為有了麒麟晶片還是因為有ARM公司的授權商業模式,如果沒有ARM架構,那麼華為從頭研發一顆晶片也是極其困難的,可見聯想當年要是走“技工貿”路線的風險有多大。
但是說歸說,當聯想電腦業務發展到全球第一的時候,還繼續走那套“貿工技”的老路就不像話了,如今儘管介入X86處理器仍然很困難,但是聯想完全可以和蘋果那樣獨立研發一些輔助類晶片,比如最近火熱的AI晶片,谷歌、特斯拉和亞馬遜等諸多大企業都在研發自己的AI晶片,聯想作為電腦OEM廠商自然更應該研發,從而也能提升相比戴爾、惠普這些競爭對手的競爭力,但是很遺憾,聯想到目前還沒有這麼做。
-
16 # 微外貿
最佳路線應該是先貿工技做到第一,然後馬上轉技工貿。當然在過程中就得提前培養技術團隊了。因為做到第一了還沒核心技術的話,很危險的,商場上別指望靠合同或合作關係來穩固自己生意的長久,唯一靠得上的只有自己。
-
17 # 三維思維
無論聯想選擇什麼道路,都是企業自主發展的必然,都應該被理解。企業不是研究機構,沒有必要,沒有義務,也沒有那份閒錢去搞大型研究,除非到了不缺錢的地步,企業要生存要發展必須先有錢,中國死掉的企業中90%都是因為研發投入而死的,對於晶片和軟體的研發國家應該承擔責任而不是把責任推給企業,至少要給研發費用啊
-
18 # dqrm2000
當時的社會環境,聯想走那條路都能火,不是活,而是
-
19 # dapanji
需要不同企業走不同的路,只要企業能夠發展壯大,帶動就業,為國家納稅我們就應該支援,那些噴天噴地噴空氣的,還是多幹實事,為國家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
20 # kaishui愛上山
1.可能是合適的
聯想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柳傳志“貿工技”的策略下,慢慢的將其他國外電腦廠商感觸中國,並且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腦廠商,每年穩穩的盈利幾十億。這樣對於聯想的發展還是比較穩定的,至少不虧。
2.可能不合適
為什麼聯想這幾年口碑越來越差,只能怪華為的出現,將聯想高高在上的形象,拉下神壇,讓我們看到原來這樣的聯想,真的是不的對比就不的傷害。
當年,聯想在賺了錢之後,完全的放棄了倪光南的“技工貿”,變成了百分百的“貿工技”,把利益做到做大化,不想花錢去嘗試創新。
而在面對社會的質疑的時候,聯想給出的迴應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搞創新就是死路一條(明顯這只是想賺錢的藉口)。顯然,這樣並不難說服大家,因為華為已經成功,華為身為一傢俬企,都有心懷天下的豪情,都有敢於亮劍的精神。反而,身為一家國企,卻畏手畏腳,貪生怕死;有國家作為後盾,也不敢去嘗試,忘了自己身上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
總的來說,聯想放棄倪光南的“技工貿”肯定是不合適的。聯想身為一家國企,聯想有著當時國內最好的的資源,居然不敢去搞技術創新,只想著去賺錢,給國內的技術創新的風氣帶來了不好的影響。還大言不慚的打出“世界不能失去聯想”這樣的標語。
華為的成功,證明了只要肯幹就會成功。聯想作為一家有這國內最好資源的企業,居然還沒開始就認輸了,聯想都認輸了,我們還靠什麼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幸好華為的出現,我們有了新的寄託。
回覆列表
縈尼和HTC不是技工貿嗎?它們又好到哪裡?任何模式都說不上一定好或一定壞。企業也總有起起伏伏。還是看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