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醉世的逍遙

    小時候可能零花錢最大的來源,除了爸媽平時的累積,就是過年的壓歲錢了。那時候哪怕再扣的親戚圖個吉利,都會給你包個紅包~雖然我不知道廣東給多少,但可能跟當地風俗習慣有關吧,關注點其實並不應該是在錢多錢少,都是圖個吉利。畢竟壓歲錢這個典故的最初是寓意驅鬼避邪,小時候迷信的大人們認為小孩容易鬼上身,受到那不存在的鬼祟侵害,所以用壓歲錢鎮壓,幫助孩子們平安過年,保佑我們無病無災。這麼一說,雖然廣東給的少,但是人人都給你發紅包~幫你祁佑平安不是更應該慶幸嘛。再來說說北方,小時候去家家戶戶拜年,臨走的時候長輩總是給口袋裡硬塞個紅包,從開始只知道張數的我,到認識錢大小的我,總也是機靈的。有時候還會拆開比大小,原來叔叔給的少,伯伯給的多,姑姑一擲千金,大舅舅吝嗇,小舅舅豪氣等~~那時候到底說小孩子單純,只是吐槽一下或多或少,沒有什麼不高興,反正撿到小金庫的紅包總覺得積少成多可以買心愛的玩具、吃愛吃的炸雞~其實多多少少的壓歲錢,一是因家庭情況而異~二是遠近親疏離有別,在數量上肯定也會不一樣,離得近的親戚總是有那麼幾張紅色的毛爺爺,親疏離的遠的意思意思也有幾張嶄新的青綠臉色的毛爺爺~ 這時候很多爸媽最常見的一句話就是“乖,媽媽幫你收著~”其實挺能理解的,那時候的我們對錢數的概念不深,不交給爸媽裝在口袋丟了筆“鉅款”自己還傻不愣登的在幫別人數錢。而我爸媽,總會把你叫到跟前,“詐騙”我一部分財產說是我給你存著,然後留給我一小部分生活。因為有個舅奶奶家住的村子口開了一間兒童村(專門收留一些孤兒、被判死刑者的孩子等),每次逢年過年去他們家,舅姥爺怕我孤單無聊,總會帶我去院子裡找一些小孩玩兒,後來媽媽總會把一些小了的衣服拿去捐給他們,甚至會引導我去拿出一部分看看兒童村的好朋友買點兒好吃的和學習用具。再後來等我更加明事理參加一些義工活動慢慢的養成了去那當一顆螺絲釘發揮點兒微末作用。長大了,給壓歲錢的人少了,最主要的是你敢給我不好意思收了。畢竟都是長大可以自食其力的人了,但是反而紅包的份額變大了隨便一個包500-1000,1000-2000,畢竟也只有真親人知道在你還沒有結婚前,你還是個孩子咯。但是,當我們長大了。其實我覺得,只要你有足夠的能力,過年了我們更應該給長輩,爺爺奶奶,粑粑麻麻包一個長歲包,無關多少,只管祝福。

  • 22 # 安定郡蒙毅

    呵呵,這是個暴露個人年齡的問題啊[捂臉]

    1.小時候國家還在發展中,那個時候家庭困難,生活都難 ,還記得夏天愛吃的冰棒才幾分錢,都不好買,還不要說壓歲錢了,有5圓錢,那就是天降鴻運了!

    2.如今祖國改革開放,在黨中央英明領導下,整個社會各個方面:經濟、文化、科技、軍事、外交等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鉅變!

    3.現在國家注重人才教育從娃娃抓起,過年不是要錢,而是團圓的氣氛,絕大部份孩子們也懂的要學習好,才有好的未來!具筆者瞭解,大部份孩子都不壓歲錢交給家長存為家庭教育基金,以備後用!這是可喜的一面啊!當然也有比富的孩子,家長可以平和談心教育,才是正道!

  • 23 # 任小軍1

    那是因為如今的人民幣越來越“不值價”的原因!另外的一個原因嘛那就是如今的“親情、人情味都被社會現實所淡漠了”!——只知(有)一味的索求!“人走茶涼”!給得在多“味”也就淡(變)了!

  • 24 # 秋歌190377509

    謝謝邀請!小時候每個家庭的生活水平都差不多,我指的是70年代左右的孩子們,每逢過年大人們和親朋好友都給孩子壓歲錢,孩子們很高興也很珍惜這份壓歲錢,那時社會上的商品比較少,孩子們將壓歲錢攢著,開學時添點學習用品!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生活都有所提高,市場商品多樣化,孩子們的見識也廣了,現在社會存在窮富差距,這對孩子來說有種不公平的心理,不少孩子在情緒上有種孤獨感,至於過年的壓歲錢給的多也得不到孩子的歡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誰搶到晚上8:45的8888元紅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