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你們家鄉管這叫什麼呢? ​​​​
14
回覆列表
  • 1 # 瀋陽身邊事

    1.我們管這個叫油梭子,所用的原材料豬五花 ,一般來說是豬的板油是最好的。

    2.說說炸油梭子的方法:極其簡單,將板油溫水洗淨,切成大塊,大約半個手掌那麼大,鍋內加點水,也就是你的半杯能裝的那麼多水,然後放入板油,中火燒,大約半個小時就好啦,在燒的過程中,會有豬油大量析出,邊炸邊往外盛油,看到板油變成了紅色後,把油全部盛出,用勺子背將鍋內的油梭子再擠壓一下,就ok了,也有農村大鍋直接放到鍋裡耗,缺點就是煙會比較大。

    3.最後,我們這邊的做法常常在炸油梭子時,一同放入豬的瘦肉、豬心、等,味道很香的,還可以拌白糖包餃子 吃法非常多 也是我們小時候最喜歡吃的

  • 2 # 完美轉身

    圖一我們這叫起火,具體為何叫這個名字不清楚。圖二是籃子,又叫荊籃子,主要是由荊條編織成的。這種工具使用範圍較廣,可用做運輸工具,比如運送各種農作物果實,很多年前家裡喂有家禽,所食草料也由它運送。也可用於盛器,盛放各類東西。圖三是頂針,這個是所有家庭必備神器,是手工縫補專用輔助工具,修補較為厚重衣物及被褥時必不可少的神器。

  • 3 # 易家巷

    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叫火箭炮,南方江西人叫"沖天炮",也不知道您老先生從那兒床底下,或鞭炮廠侖庫找出來的,這傢伙是改革後的新產品。

    這玩意學生我一片好心,叫您老師趕快藏起耒,您膽子也太大了,這是公安部從九十年代不準生產,不準銷售的危險品,誰舉報,誰得奘,您還把它偷偷拿到學校,還洋洋得意,這東西,還方言,您今天是回不了家了,這比酒駕都犯法為重。

    這沖天炮八十年代,在過年到月宵節一段時期,在城區用火點燃引線,衝高掉入房頂,露天侖庫,油庫,糧庫,外曬衣被上易發火災,平射可達五六十米遠,入窗發火,射到人頭臉眼上,瞎眼廢容,衣服燒傷,南昌年三十夜,很多地方發火,也有平日,象萬壽宮,小校廠,嫁粧街,丁家巷,還有淵明南路皮鞋店都是這沖天炮所引起火災,比鞭炮和焰火危害性強十倍。

    希望您趕去自首,省得我知情不報,元宵節湯圓子吃不到,如關就關我半年,把香菸戒了,出來謝您了。

  • 4 # 心安何所歸

    穿天猴,春節爸爸經常帶我們去買的,這個危險性比較小,插在地上點火,所以危害性小,我們小的時候,買這種炮多,每個孩子分到手的也就數穿天猴多了。

    土籃子,小時候打豬草時,常挎著它。

    頂針,媽媽做衣服時用的,現在我們這裡還在用呢,前段時間我準備還買了一個呢。

  • 5 # 陳隨令CHEN332211

    這個在我家鄉叫“起火”。煙花的一種,有方向性,輕拿在手,朝著某個目標點燃,就飛出去了,命中後還要響一聲。所以也叫“火箭炮”。的確是“高科技”,它運用了空氣動力學。長杆又起了平衡作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過年時供銷社有賣。淘氣的孩子常用它同合得來的人開玩笑。謝謝邀請!

  • 6 # 橙星娛論

    刀刀是湖北丹江口市人,因為當年建丹江口大壩,彙集了來自天南海北的10萬建設大軍,大壩建好後很多人都留了下來,所以丹江口是個移民城市,來自各地的語言文化和風俗人情交匯融合,方言五花八門,但由於靠近河南本地方言更接近河南西南方言,我們出門如果說本地方言,外地人都會認為我們是河南人,其實還有不小差別的。

    一、俗稱沖天炮 現代火箭的原型,中國古代用於軍事。啾——————————叭!

    二、筐子 有的用竹子編的,有的用藤條、柳條之類的編織的

    三、頂針兒 這個各地的稱呼差別應該是最小的,現在很多人家裡還在用

  • 7 # 施比授

    第一個我們這叫"火箭炮",前兩年還有見小孩子在還玩,那根長長的是竹子,竹子上方是塑膠的殼裡面裝火藥。要放時我們都是大拇指和食指鬆鬆拿著竹子的底端,然後點燃塑膠殼下方伸出的導火線,等火線快燒到火藥時大拇指和食指只輕釦竹子,這時火箭炮因頭是密封的,火藥被點燃就會向火箭一樣向天射出來,一般只有5至10米的距離,它就會掉落下來。這個也是我們以前過年的時候比較常放也比較常見的煙花的一種。

    第二個我們這邊叫"菜拿"菜籃子的意思,它是用竹片編的,圖上這個的竹片比較大片我們這一般都是外出用的,我們這還有一種竹片比較細,編的很密,基本看不到空隙,那是家裡用的,一般裝比較乾淨的東西。記得八幾年由於家裡窮,有時候萊沒有吃完或是碰到"謝事"(熱鬧的事)有點肉什麼的就把它放在菜拿裡,然後用繩子吊在"照卡"(廚房)的樑上,防止小孩偷吃。因為當時大人都忙下田間幹活,小孩子都放在家裡怕小孩餓了偷吃"鹹配",這個是密的籃子。

    圖上的這種籃子我們以前常常是到菜地裝菜回來,比如拔的蘿蔔,摘的"菜花""高麗菜"等等。小時候我還帶著這種籃子去撿樹葉回來當柴燒,一手提著籃子,一手拿"火棍",鐵的那種,一頭尖一頭是個小圓圈,去撿柴。這是滿滿的回憶,至於第三種我不知是什麼東東。

  • 8 # 唯君無戲言

    第一張圖我們這叫起火,上世紀八O九O年代小孩子過年玩的標配,記得小時候過年,大人買的煙火就是幾串小鞭炮,十幾個起火,過正月十五還買滴滴金,敬神時用的。放炮時,都把鞭炮一個一個拆下來放,不然太奢侈。放起火時,要在晚上放,經驗老道的小孩子敢拿在手裡放,放時,木杆朝下,然後點燃導火索,啾的一聲就上了天,膽小的孩子則把起火插在磚縫裡放。

    第二張圖如果有面盆那麼叫輪輪,記得媽媽平時用它盛放水果等食品,過年時放炸好的丸子,麻葉,煮好的肉。

    比這個大的叫錯,特大的叫懶錯,一般用於盛牛羊吃的草,記得小時候一放學,就拿張鐮刀,挎著錯,去地裡給牛割草。

    第三張圖叫頂丈,是媽媽們納布鞋底子時的專用工具,類似於戒指,但比戒指寬,好象是鋼做的,上面全是小凹點,小凹點可以防止頂針時,針屁股打滑,納鞋底時,憑手是把針穿不透的,必須把頂丈戴在中指上,用頂丈頂針屁股,針就很順利穿透鞋底了,我們穿的布鞋就是母親這樣一針一針的做成的。

  • 9 # 宏江評論

    俺家鄉蘇北地區管這種東西叫“鑽天猴”,十歲左右的小男孩喜歡玩,它是鞭炮的一種,沒有什麼危險,點上火就鬆手,它就飛向天了,“啾------啪”,估計能飛二十米高。這種鞭炮捻是向下的,點火後利用火藥的反向驅動力使之向前(上)飛,那根小棍棍是為了保持平衡需要。

    在上世紀的70、80年代,農村都是草房子、草垛子,家長不給孩子玩這種鞭炮,怕引起火災。現在,春節的時候看到小區裡有不少孩子在玩這種鞭炮,很能引起童年的回憶。

    俺老家蘇北地區把這個東西叫籃子。在我們這裡以前農村很常見,有的用柳條、有點用紫荊槐條子、有的用喇條子編制而成。這樣的籃子是用喇條子編成的,是最好的的一種,結實、不易腐爛。籃子在農村用途很廣,還可作為生產工具。在上世紀農村幾乎每家男人都會編,有的編的漂亮,有的編的很一般,手藝好的、編的快的還把它拿到集市上去買錢。

    《亮劍》裡有一段:在李家坡李雲龍部用3600顆手榴彈消滅山崎大隊時,每個投彈手都用籃子裝手榴彈的,和圖片上的差不多。

    俺這地方管這小玩意叫頂針子,現在家裡很少見到了。在上個世紀90年代之前,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每家都有幾個這小東西,是家庭婦女必備的做針線活的工具,一般都是戴在右手的中指上,在縫補衣服、套被子是把針往前頂,針的後頭叫針鼻,針鼻很容易滑在頂針表面的凹窩裡而不會跑,很容易把針頂出來,提高做針線活的效率。

    現在極少有穿戴補丁的衣服的,年輕人也不會補衣服,簡單的縫補也不習慣戴頂針子。有時在大超市門口還能看到專門為人家補衣服而謀生的人手上戴頂針子,這些人被稱之為城市“織娘”。

  • 10 # 麗音動聽音樂

    這個玩意在俺的家鄉叫做“起火”,小時候過年經常玩的火炮,不知道在各位的家鄉叫什麼名字呢?滿滿的回憶,有叫竄天猴的嗎?

    下面的在俺的家鄉叫大竹籃,哈哈,一般盛小麥玉米居多,但這個容器貌似多功能呀,因為容積大

    每逢集市的時候就有人賣這個,類似的竹製品還有很多,相能工巧匠致敬!

    這個在我們老家叫做頂針,不知道多少人認識這個東西,小時候媽媽納鞋墊子或者做布鞋都會在指頭上戴上這個,因為布鞋鞋底比較厚,就戴這個頂著針一針一線給千層底布鞋做出來

  • 11 # 鄉村視野

    好多年,沒見到這些老物件了,現在看起來依然覺得很親切,現在幾乎沒有人使用這些工具了,第一個我們這叫鑽天猴,一般是春節前後燃放的,拿在手裡點燃以後,就像猴子一樣竄上了天空,同時發出尖利的哨音,小時候經常玩,現在幾乎見不到有小朋友燃放這種鞭炮了。

    第二個物件,我們這叫筐頭子,小時候去地裡割草都是挎著這種筐頭子,一般都是用柔軟的柳條編制的。

    第三個物件,我們這叫頂針子,這個應該是女性專用的,鄉下老太太納鞋底等手工活,離不開這個物件,現在也幾乎難以見到了。

  • 12 # Dunzi敖海涵

    我的家鄉在陝西商洛地區,家鄉人親切地管這三樣東西分別叫“穿天猴”“籠”“頂針”

    穿天猴,來源於老祖先發明的火藥,是常見於農曆及老年到正月十五期間及一些喜慶日子,小孩子玩的一種炮仗。跟鞭炮的結構差不多,區別只是一個引線在上一個向下,另外穿天猴多一個平衡方向的小棍及炮藥下多加一層後蹬的火藥,放時一手捏棍一手用火機點燃,發出破空的的“噗噗噗一一啪”聲。

    籠,是農村常用的工具,用柳條及一些柔性灌木條編成,外加籠把,可用作盛東西的工具,比如割豬草時,拾糞,扁擔挑運等。

    頂針,常用於農村婦女做針線活時戴手掉上,穿線針納鞋底子時穿不過用“頂針”頂一下就容易穿過。

    以上三項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

  • 13 # 奮鬥的阿凱

    拍子蓋

    用高粱上面的杆雙層做的,這個一般用來放包好的餃子,蒸好的饅頭 包子用。還用來當蓋子。

    還有一種不固定的,只做一層,用來配合沾布蒸饅頭用

  • 14 # 綿羊31992627

    我的老家是晉北的一個小鄉村,在我們家鄉圖片上的這種物具可以說是家家有,戶戶用,人人都認識。都叫做"啪啪"(piapiα)。這種物具是一種自產自做自用的盛品蓋子。它的原料是晉北高產糧食___紅高糧穗子連秸稈的連線杆,用細麻繩橫豎雙面串起來切成圓形。這種蓋子物美價廉,防潮散熱,是我們老家家庭常用的一種物具。

  • 15 # 凌大人的

    “蓋墊子”,用高粱杆子做的,河北邢臺的,包餃子,包子時放在上面,撒上點“面bu”防粘連,上面再蓋上“籠布”,防幹保溼,現在看到是暖暖的家鄉味。

  • 16 # 手機使用者6805782063

    這是用高梁穗的杆子做的,我們河南許昌叫‘鍋拍’,用來蒸饅頭前醒饅頭,或蒸好的饅頭晾掉水氣用的,包餃子時做托盤用。為什麼叫‘鍋拍’呢?我們許昌有一種烙的溥餅,叫烙饃,類似於煎餅,先烙一張鋪在鍋拍上,上面攤一層涼拌的蔬菜,再烙一張蓋上去,把饃邊拍一圈,使之粘合,最後端起鍋拍‘拍’進平底鍋烙熟,我們叫菜饃!

  • 17 # 冰是睡著的水58853518

    很熟悉的物件,勾起了我的鄉愁。

    在我的老家,圖片裡上面兩個,在玻璃和金屬材質的鍋蓋出現前,大部分家庭當鍋蓋用,有時候也用來放饅頭、糕、餃子,比木製的鍋蓋輕和實用。現在還有人用來放剛包好的餃子。

    圖片裡下兩個,我的記憶裡沒有見過,猜測是放置餃子的,在那個年代,可能比我老家要過的精緻吧。

    家鄉話叫:片(讀平聲)子

  • 18 # 老李64210462

    山西臨縣叫苤苤,用高粱杆最上一節長穗部分做成。方法是十字用麻繩串在一起,用刀截成不同形狀。一般方形和圓形居多。主要用於蓋甕,鍋等和放麵條,餃子等。小時候的回憶,現在很少有人做。

  • 19 # 九九雷

    老家用高粱杆用線穿制而成,叫拍子,能蓋鍋作飯,因與水汽接觸,不能放水餃或麵條之物。有專用幹拍子。還有一種因做工形貌各異,我們叫筲箕,它裝菜用,控米湯之用。

  • 20 # 青雲之劍

    題主給的圖片是用高粱纓的杆做的,在我們家鄉那個圓形的叫鍋胚或胚子(pei三聲),主要用途是做鍋蓋或是做飯時臨時盛放生的麵食例如生面條、生饅頭或餃子等,帶圍堰的叫饃筐,主要用來盛放蒸熟的包子、饅頭等。以前農村條件艱苦,很多家庭用品都是就近取材,自己動手製作,隨著社會進步和工業的普遍化這些往年日常的生活用品慢慢被更多更新穎的材料和產品所替代,終將完成它們的使命,慢慢退出舞臺成為歷史。多年後或許會有零星的那麼一點圖文,顯示著它們曾經存在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人預感到自己即將死亡時,會有什麼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