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牆以北君
-
2 # 物方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的家鄉在山西省臨汾市,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我們那都有元宵會,賞花燈,各種各樣的花燈,基本都是各企業製作的,色彩斑斕,很是漂亮。
每個村都會出個節目去參加比拼,最有名的就是“女子威風鑼鼓隊”,猶記得小時候最羨慕打鼓的女子,英姿颯爽,現在已經好幾年沒有在家鄉過過元宵節了,很是想念。
-
3 # 顛強時代
元宵節是我們中華民族得傳統節日,相傳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得漢朝,一直流傳下來至今。在古代古人們還把元宵節稱為“燈節”、“上元節”,元宵節也是春節之後第一個重要得節日,在古代古人有把“夜”稱為“宵”得習慣,所以就把過年之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就是農曆得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這就是“元宵節”的由來,我們國家呢還把元宵節定為我們得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元宵節這天我們會有很多活動來慶祝元宵節像歡花燈、猜燈謎、邊遠地方還有扭秧歌來慶祝元宵節,而在我們農村我們就是散花燈了就是我們村裡在元宵節這天由我們自己組織得鑼鼓隊開始巡村表演,每經過一戶家門口,這家人必須燃放煙花,整個表演過程中煙花不能斷,還有在吃晚飯得時候必須在自家門口前點燃自己製作得花燈很是美觀,在元宵節這天村裡得夜晚特別美麗燈火通明,人們歡歌笑語。
你們家鄉是什麼習俗呢??
-
4 # 輕言小時光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我們這邊主要是煙花 炮竹 燈會 吃元宵 包餃子等等。當前疫情嚴重,今年的元宵節冷清清的,不過元宵節是年年都有的,也不用刻意的失落,萬眾一心,一切終將回歸美好。
-
5 # 雛菊兒的寧靜小屋
一、元宵節吃湯圓的寓意
湯圓象徵團圓、美好,元宵節吃湯圓意味著一家在新一年裡會闔家幸福,團團圓圓,是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
湯圓是在宋朝時期浙江寧波一代首先興起的一種食物,用黑芝麻、豬油、白砂糖作為餡料,先將黑芝麻磨成粉狀,然後拌上豬油和砂糖團成球,這就是湯圓的餡料。用糯米粉和麵做皮,將餡料放在糯米皮裡,團成小球,放在水裡煮。這種食物煮熟之後吃著香甜可口,還很有趣,所以很受大家的歡迎。又因為這種糯米圓子在煮的時候,在水裡上下浮沉,所以一開始給它起名字叫“浮元子”,後來才叫湯圓。
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裡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著團圓吉利。所以說,元宵節吃元宵或者湯圓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
元宵節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閤家團團圓圓,還有禦寒、補脾胃、益肺氣之養生功效。元宵湯圓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綱目》中指出,糯米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糯米味甘、性溫,吃後能補養人體氣血,滋養脾胃。
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雖然已過,但天氣乍暖還寒,寒冷天最容易虧損的就是胃氣。古人在正月十五鬧元宵時用糯米材料製作湯圓,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圓容易下鍋不會散開,還因糯米具有禦寒方面的特性。
湯圓本身就是用糯米做的皮,自帶一些甜味,所以在吃湯圓的時候要適當放糖,避免大量的糖分攝入引起脾胃不適。湯圓的吃法還有很多,在湯裡可以放一些糖桂花、甜酒釀或者桂圓、紅棗之類,要是想在冬日裡達到一些驅寒的作用,還可以在湯裡放一點薑湯。
吃湯圓是我們的傳統習俗,南方地區過年必不可少的就是湯圓,“圓”代表著“團圓”“圓滿”,吃湯圓,是家庭和諧、吉祥的意思。
二、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故事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據資料記載,元宵節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明清時期便與春節、中秋節一起被稱為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為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大約形成於宋代。宋人周必大的《平園續稿》中有“元宵煮浮元子,前輩似未曾賦此”之說。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裡面有“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後來,元宵又稱為“湯元”。清代李調元的詩句“風雨夜祭人散盡,孤燈又喚賣湯元”即是指此。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竊取了大總統的職位,他忌諱諧音“袁消”的“元宵”,於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將元宵改為“湯圓”。這種小吃的名稱,幾經變易,才被固定下來。
吃湯圓的傳說故事
傳說一:
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劫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漢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也在此時流傳開來。
傳說二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正月十五這一天,楚昭王經過長江,見到一些漂浮的食物,是一種帶餡的白色甜食,於是請教孔子,孔子曰,此食物外白內紅,乃復興之兆頭。楚昭王大喜,此後每年正月十五,便命臣民仿製這種食物來吃,從此以後,便有了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
-
6 # 劉記大鍋羊湯紅谷灘店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是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也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
正月十五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一天。“元”指第一個月,“宵”指夜晚,所以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就是元宵節。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並且自隋、唐、宋以來,更是受到了人們的大力歡迎;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在國外,元宵也以TheLanternFestival而為人所知。
-
7 # 題浮羅
元宵節的由來有三種說法。
傳說一:慶祝漢高祖劉邦去世後,呂后掌權,後來呂后去世,很多呂姓人也想奪權,於是造成歷史上的諸呂之亂。諸呂之亂評定後,漢文帝即為,為了慶祝一下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就將評定諸呂之亂的這天定為歡慶之日,也就是正月十五。(多半是假的!)
傳說二:祭祀在古人眼裡,天上的神有很多,但比較尊貴的是太一神,因為他可以帶來風調雨順、國泰明安。漢武帝將祭祀太一神這件事提到了新的高度,一次,漢武帝生了大病,久治不愈,於是讓巫師請教下太一神自己這病啥時候能好,巫師問過之後說,病很快就好,結果沒多久,就真的痊癒了。於是,漢武帝決定在正月十五這天專門祭祀太一神。
傳說三:佛教按照佛教說法,每年正月十五,創始人釋迦摩尼會變成神曲降妖除魔,所以這天被定為佛祖神變日,信徒們需要舉行燃燈法會來慶祝。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皇帝下令,每年正月十五,點燈應援。
古代把正月稱為元月,把夜 稱為宵,正月十五是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叫元宵。
-
8 # 周鷹
農曆正月十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也叫燈節,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始於漢朝,興於唐代。
為慶祝元宵節這一天,人們都點彩燈、掛燈籠、猜燈謎、吃湯圓、結伴賞月等。吃湯圓,是取其團圓之意,象徵家人團團圓圓、幸福美滿。點彩燈是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著對親人的思念。燈火還象徵著光明、象徵著希望,體現了人們對生命的樂觀向上,體現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
總之,元宵節是一個家家團圓的節日,是一個懷念離別的親人的日子,是一個思念遠在他方的親人的日子,是一個對美好生活期盼和嚮往的日子。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祈盼令人可惡的疫情早點過去,所有人都能夠重新回到原來正常的生活節奏,願所有人都能夠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一起迎接即將到來的幸福美好的明天。
最後附上一首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9 # 使用者振華
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當正月十五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鬧元宵掛大紅燈籠。相傳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 “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
10 # 車晗萌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賞燈賞燈始於東漢時期,明帝提倡佛教,有點燈敬佛的做法,於是就下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都要點燈。漸漸的元宵節經歷了由皇宮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在我的家鄉,每年元宵節的主食就是煮湯圓,炸元宵,長大的我,最懷念的就是媽媽炸的元宵,外面脆脆的,咬一口又軟又甜,一碗碗湯圓,熱熱乎乎,團團圓圓。最熱鬧的要求點燈,燃燈,賞花燈,還有舞龍舞獅,扭秧歌,鑼鼓喧天,熱鬧非凡。
但是今年由於疫情影響,我們都要聽從國家安排,待在家裡,沒有了往年的熱鬧,但這也是在為祖國做貢獻,同時也要像那些一直奮鬥在一線的白衣天使道一聲感謝,謝謝他們舍小家為大家,元宵佳節希望他們平安,健康,祝福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人民打贏這場疫情攻堅戰!!
-
11 # 文文飛飛喜歡誰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為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上元節(元宵節)與中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春節之後第一個重要的節日。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我的家鄉四川,元宵節的時候,每家每戶都會吃湯圓噢,寓意一家人新的一年都能夠團團圓圓。農村的人們還會放鞭炮喔,最近幾年一些農村的小夥伴還會燃放孔明燈哦!
-
12 # Small肥羊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過元宵節一般都有吃元宵的習俗,當然我們這邊最喜愛的還是當天晚上可以去踏青
-
13 # 四九城大磊子
今天是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元夜、燈節。要說來歷,這個可得往前數兩千多年。
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位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夜。
這正月十五晚上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另外,關於元宵節的傳說故事也特別多,在這給大家說一個大磊子最喜歡的: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就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類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人們。
這些人聽說了這個訊息,全嚇蒙了。過了好久好久,才有個老人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掛起紅燈籠點爆竹、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說沒毛病,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嚯~這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得,這下省事了,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 ,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美好的日子。
下邊再說說過元宵節北京的風俗習慣
1,
首先是賞燈。要說老北京城賞燈的歷史非常悠久,據史料記載,在明朝時期,北京城那時的燈市多集中在東城的燈市口。在元宵夜,街道兩旁的店鋪,個個都張掛著各式各樣的花燈,有絹紗、燒珠、明角製成的,也有麥秸、通草製成的,上面繪有古代傳說故事,比如列國、三國、西遊、封神、紅樓、水滸、聊齋、精忠傳、三俠五義什麼的都有,再或者花卉如蘭、菊、梅、竹等,還有就是飛禽走獸如鸞、鳳、龍、虎、蟲、魚等,不僅形態逼真,還顏色靚麗,引得眾多遊人觀賞。
在清朝的時候,燈市遍佈整個北京城,其中最繁華、規模最大者有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地安門、鼓樓、正陽門、廠甸。
2,
還有就是打燈謎。那時的老北京人來到燈市,不僅是為了欣賞花燈,也是為了購買日用品,這叫逛燈會。因為,每逢元宵之夜,很多精明的商家都會趁機搞降價促銷活動,就跟現在雙十一差不多,人們一邊賞花燈,一邊購買日用品。猜燈謎。猜燈謎是老北京人慶祝元宵節的傳統習俗,是指將謎語寫在燈上,讓人猜解。這裡的謎語講求一定的格式,需運用巧思才可以製出十分高妙的內容來,算是中國獨創的文學藝術,這種慶祝方式使得元宵節添加了幾分文化氣息。由於燈謎都難以猜中,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所以老北京人也喜歡將猜燈謎活動成為“燈虎”或者“射虎”。
關於這個風俗,還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在這就講講和乾隆皇帝有關的故事。相傳在一年的元宵節,乾隆帶領一群文武大臣來到京城的街上賞燈。他看到燈上寫看很多燈謎,便有意讓大臣們猜。看到高興時,他自己也出謎聯讓大臣們猜,把大臣們得緊張兮兮,他自己卻得意洋洋地。大學士紀曉嵐見大臣們都被乾隆的謎語給難住了也想故意為難下乾隆。於是他稍思片刻,就在一個宮燈上寫下了如下一副對聯:“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彷彿,既非家畜,又非野獸。詩不是,詞不是,《論語》也不是。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看了,猜了半天也沒有猜出來,最後還是紀曉嵐自己揭了謎底:猜謎。乾隆那得意洋洋的“氣焰頓時給消了幾分。
3,
另外就是吟燈聯。在元宵夜賞燈是老北京的重要習俗在賞燈的同時,老北京人不僅可以猜燈謎,還有一個“吟燈聯”的習俗。在元宵之夜,很多人家都會在自家大門或顯眼的柱子上鑲掛壁燈聯、門燈聯,上面書寫了很多有趣的對聯,不僅為元宵佳節增添了節日情趣,也為賞燈的人們增加了欣賞的內容。在燈火通明的元宵之夜,走在熱鬧的街上,吟詠各家門前的燈聯,是件多麼愜意的事啊!關於“吟燈聯”的習俗,還有不少膾炙人口的故事呢!其中一則與明成祖朱棣有關。
相傳,在某年的元宵之夜,未棣進行微服私訪。走著走著,偶遇了一個秀才。這名秀才非常有才華,朱棣和他談得十分投機。為了試試該秀才的才情,朱棣出了上聯,聯雲:“燈明月明,燈月長明,大明一統。”誰知那秀才竟不假思索地對出了下聯“君樂民樂,君民同樂,永樂萬年。”“永樂”是明成祖的年號,朱棣聽了該秀才的下聯,非常喜歡,覺得他是個難得的人才於是賜他為狀元。
4,
最後還有少不了的吃元宵。元宵佳節,老北京人除了賞燈、猜燈謎、吟燈聯外,還要吃元宵。南方吃湯圓,北方大多都是吃元宵,二者製作方法不一樣。湯圓使用糯米皮包餡,揉成圓形,元宵則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沾水在糯米粉裡搖,邊搖邊灑水,最後搖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
元宵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清朝康熙年間,御膳房特製的“八寶元宵,是名聞朝野的美味。還有一點不能不提,那就是遠在清朝的時候就有奶油餡的元宵了。北京的元宵從清朝至今變化不大,清朝的元宵主要有山楂白糖、白糖桂花、棗泥松仁、豆沙四種餡。除這四種外,還有一種奶油餡的元宵深受老北京人的歡迎。
5,
吃乾菜餡餃子,這個基本失傳了。元宵佳節,老北京人除了吃元宵還吃乾菜餡餃子。乾菜就是把,用煮肉的肉湯把乾菜煮一下,發起來,然後再新鮮的蔬菜晾成菜乾,包餃子的時候做餡。
乾菜餡餃子別有一番風味,很多人家都會在這天包一些。不過,元宵吃乾菜餡餃子的風俗如今已經很少見。
6,
“燒火判兒”。除了吃乾菜餡餃子這一風俗習慣已經在京城消失之外,還有一種老風俗也已經消失了,它就是“燒火判兒”。“火判兒”是舊京元宵節裡的一個重要觀賞專案。所謂“判兒”,是指判官,其內部是一個爐膛,裡面裝上煤,點上火,惹來大批群眾圍觀判官被燒得渾身通紅,火焰從判官的七竅中噴冒出來,煞是好看在舊京的元宵佳節,京城的很多店鋪都售賣這種用泥塑成的“判官”。
-
14 # 愛畫畫的肥龍哥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吃湯圓
正月十五吃湯圓,是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湯圓,又名“湯糰”、“元宵”,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湯圓就是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就代表了一家人和和美美。
觀燈
觀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許多地區,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為民間群眾自發的活動,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
猜燈謎
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於很多的地方。
踩高蹺
踩高蹺,民間傳統節目——舞獅子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舞獅子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華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徵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於中國很多地區。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
逐鼠是一項元宵節期間的傳統民俗活動,始於魏晉時期。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傳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
《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十五的時候,有一個神仙下凡到一個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祭祀我,就讓你們的桑蠶豐收。後來就形成了風俗。
(
-
15 # 小V夫妻愛生活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我的家長山西省朔州市懷仁市,這邊的元宵節習俗是扭秧歌,登高蹺,逛燈會,燃旺火,放煙花,百家企業團體街上鬥舞,盛世熱鬧。
-
16 # 二哥愛剪輯
首先,元宵節是每年的正月十五,是人們吃元宵,猜燈謎的好日子。
元宵節的由來就要提到2000多年前。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今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這也對元宵節由來的一種說法,其實還有其他的幾種說法。但是無論是那種說法,都提現了我們國家節日的盛大。
這裡說到元宵節的盛大,也就不得不說我們這的習俗。我是內蒙古呼倫貝市人,但是說到我的家鄉又有一段故事,我們離東北的黑龍江省很近,在早些年我們曾經是歸東北管理,後來抗日戰爭勝利了,我們又被劃分到內蒙古了。最尷尬的就是別人問“你是東北哪的?”我只能說“東北呼倫貝爾的”。當然這是開玩笑,迴歸正題,我們在過正月十五的時候就只是會吃湯圓,甜的,以黑芝麻,花生餡為主。這是吃的方面,在就是晚上樓房陽臺的燈要亮到半夜12點,門口還要掛燈籠,就是為了照亮這片土地。在玩的方面我們有燈謎會,冰雕。尤其要說的就是冰雕,一個個冰雕在晚上是五顏六色的,它們被雕刻成各種形象,十分好看。
雖然,我們這的冬天很寒冷,但是,每次到元宵節,我都是很開心的。心裡也有說不出的味道。還是希望所有人越來越好吧!加油!
-
17 # 開心讀故事
元宵節的由來有個傳說。
在很久以前,有個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了,異常震怒,於是就下令讓天兵正月十五到下界放火,把人們都燒死。
天地的女兒知道了,她心地善良,不忍看到人們被燒死 ,於是偷偷的把訊息告訴了人們。人們一聽都嚇傻了,不知如何是好。
後來有個老人出了個主意,“在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六,這三天家家戶戶在門前掛起紅燈籠,點炮竹,放煙火。”於是大家都按著這樣去做了,分頭準備了。
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天兵來下界一看,只見人間遍地一片紅。以為是大火正在燃燒,就去報告天帝不用放火了。
人們保住了生命和財產,為了幾年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放煙火,從這開始元宵節就形成了。
在我們鄭州這一片,有鬧元宵的風俗。在正月十六這一天,由各個隊組織的盤古隊、高蹺隊、旱船隊、秧歌隊、舞龍隊……在大街上表演。大街小巷的人流攢動,都穿著新衣服,開心的吃著各種小吃。
不過特殊時期特殊對待,今年當然不會有這個活動了。我們可以把這個停留在想象中。我們要響應國家號召,戰勝疫情。
-
18 # 天天好身體
今天是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元夜、燈節。要說來歷,這個可得往前數兩千多年。
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位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夜。
這正月十五晚上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另外,關於元宵節的傳說故事也特別多,在這給大家說一個大磊子最喜歡的: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就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類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人們。
這些人聽說了這個訊息,全嚇蒙了。過了好久好久,才有個老人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掛起紅燈籠點爆竹、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說沒毛病,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嚯~這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得,這下省事了,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 ,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美好的日子
-
19 # 財經小助理
說到上元節,大家對於這個節日可能感到比較陌生,要是說道元宵節,相信大家都熟悉了,其實上元節就是所謂的元宵節。每當節日來臨的時候,在大街上都會出現一些好看的燈籠,裝點著節日的氛圍。
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關於上元節的知識吧。 上元節是什麼節?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上元佳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是幾項重要的元宵節民間習俗。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 上元節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訊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在我的家鄉每逢上元佳節就會掛燈籠、吃元宵。現在不允許放鞭炮啦!沒什麼意思啦!
-
20 # 愛分享經典源於生活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由來已久,在漢朝時期就已經盛行,和禮儀祭祀有關,它的內涵和慶祝方式經過了歷朝歷代的演變和發展,到現在已經深入人心,每一箇中華兒女都非常重視。
我的老家在湖北省黃岡市下面的一個小鄉村。
我們那裡的人們把元宵節看得和大年三十一樣重視。人們常說:“月半大似年!”!就是說正月十五和大年三十是一樣的隆重。
元宵節的頭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好豐盛的菜餚:湯圓、餃子、雞鴨魚肉、糯米餅等等。忙得不亦樂乎!其實呀,過節的樂趣就在忙碌中。
到了這一天,村民們凌晨四點多就起來了,什麼都要趕早,越早越好。一大清早起來搞衛生,做清潔,備豐盛的早餐,一家人都要穿新衣服,吃早餐前,先要在門口放鞭炮,在大廳燒紙錢,點紅蠟燭 ,上香。大人還會叮囑小孩不要亂說話,不吉利。
白天,一家人都會在家吃吃喝喝,打撲克牌,看電視,聊聊天,其樂融融。
到了晚上,村裡的生產隊在村禮堂組織一場皮影戲表演,敲鑼打鼓,很是熱鬧,這是老人們的最愛!
元宵節過完,就算年過月盡了,村裡恢復了往日的寧靜。村民們就張羅著來年的種植,年輕人出外打工,小孩也上學去了。
回覆列表
元宵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從它的來歷傳說看,這並非是一般的文化娛樂活動,而是具有深厚節日文化內涵的隆重活動。
道教“三元說”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
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上元節要燃燈。這是正月十五鬧花燈的來歷之一。
“點燈敬佛”說元宵節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在佛教傳說中,與正月十五張燈有關係的是有關佛祖神變的事蹟。據《僧史略》載,佛祖釋迦牟尼示現神變、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東土正月十五日,為紀念佛祖神變,此日需舉行燃燈法會。東漢明帝時,摩騰竺法蘭東來傳教,漢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燃燈,並親自到寺院張燈,以示禮佛。自此以後,元宵燈便蔚然成風。”
中國“情人節”說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封建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物件。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元宵節歐陽修(生查子)雲:“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中國“狂歡節”說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徵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當時宮廷在元宵張燈的盛況。
隋煬帝時,每年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晚會,以招待萬國來賓和使節。據《隋書·音樂志》記載:元宵慶典甚為隆重,處處張燈結綵,日夜歌舞奏樂,表演者達三萬餘眾,奏樂者達一萬八千多人,戲臺有八里之長,遊玩觀燈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放煙花、吟燈聯、猜謎語、跳秧歌、耍龍燈、踩高蹺、舞獅子、劃旱船、吃元宵等盛況空前,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享受和熱愛。
元宵姑娘“團圓”說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裡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所以這天叫做元宵節。
我的家鄉的習俗有:
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由來已久。
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
皆取團圓之意,
象徵全家人團圓幸福,年年歡聚。
鬧花燈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
正月十五晚上,
街頭巷尾,紅燈高掛,
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
不一而足。
猜燈謎猜燈謎又稱打燈謎,
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
把謎語寫在紙條上,
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舞獅子舞獅子,又稱“太平樂”。
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當獅頭,
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引獅,
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
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
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
踩高蹺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
踩高蹺的人往往裝扮戲曲摺子,
身著戲裝,濃妝豔抹,且歌且舞。
耍龍燈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
起源於上古時代
正月十五耍龍燈
載歌載舞的節日氛圍
流傳於很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