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熊貓醫學
-
2 # 貓仔媽媽加油
我的孩子黏我黏到4歲。他對周圍的環境很敏感。
也怕一些東西,比如4歲前怕花花草草,現在害怕彎的月亮。家裡有什麼異常的聲音馬上跑向我。
大人說過的話他一遍就能記住,而且自己會在那思考。從小吃維D,告訴他每天只能吃一顆,多了會中毒。他就不會吃兩顆。家裡的藥隨便放在那裡不用擔心他放進嘴亂吃。從小看到新奇的東西會先問我們他能不能玩或者能不能吃。喝杯子裡的水每次喝之前都問我還能不能喝。
4歲多開始就不怎麼黏我了,經常要去爺爺奶奶家玩。有時候會放他過去玩幾天。
所以當孩子黏你的時候是因為你是他最親近信賴的人,讓他有安全感,有什麼不好的情緒也會衝著你來。這就是所謂的“媽媽在孩子就不乖”的原因。當他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後就會和其他人親近了。
-
3 # 時一10
孩子粘人應該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說起孩子粘人這個事,我真的是太有體會了,我家的孩子巴不得一天24小時像502膠水一樣粘我身上。走哪跟哪,一步不離的那種,誰都哄不走,無論你用什麼方法;除非我到哪裡去了,你跟她說一起去找媽媽,她才會跟你走。
她從出生到現在四歲多了,我一直帶在身邊,中間上了一年的班;但每天都回來,並沒有別人所說的長期分離。很小的時候只要我離開她的視線範圍,她就哇哇大哭;說句不怕你們笑話的話,上廁所、沖涼都要把她帶進去,不然哭得撕心裂肺,滿臉通紅,嗓子哭得變聲了都不會停下來;晚上睡覺也要抱著我的脖子或者手臂睡。再大一點點的時候,我做飯洗衣沖涼時,就給她拿個玩具或者零食,她就坐在那個專屬的小板凳上在旁邊看著,讓她去客廳沙發上看電視,玩積木什麼的,根本不聽也不走。她就覺得在我身邊是最安全的,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有媽媽在。
直到三歲多,才稍微好一點點;我做事的時候,她可以自己在客廳玩。偶爾有點什麼急事,我必須出去的時候,就跟她說我出去一下等會就回來,雖然她也會哭著說要去,但不像以前那樣扒在身上拉都拉不下來,能慢慢的接受和理解了。我會跟她說我要出去做什麼,大概需要多久回來,然後抱抱她,親親她;讓她知道我不會離開太久,還是很愛她的。
孩子離開母親都有一個分離焦慮症,得給她一點時間來適應,好好安撫她。我相信她會慢慢做到自己獨立的。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是陪伴最多最久的,所以肯定會比較依賴
-
4 # 丸子老師談育兒
孩子黏人是因為她覺得在你的身邊才是安全的,這是孩子沒有安全感的一種發現哦。
在孩子0-3歲是培養孩子的安全感的重要階段,如果你的孩子在這個階段沒有培養好,孩子可能會出現膽小、怕生、怕黑、不自信、黏人以及有分離焦慮症。
我們有一位學員的孩子3歲也是非常黏她,經過交流才知道,原來是她在孩子1歲多就出來工作了,都是老人在幫忙帶孩子,她只是週末才能陪孩子。
在她帶孩子的過程中呢,有時候怕孩子摔著、碰著了,孩子在鑽過桌子的時候她會很害怕孩子碰到頭,通常都是大聲說:“寶寶,別去哪裡會碰頭?”這樣的大聲話語會嚇孩子,破壞她的安全感。還有平時嚇孩子也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比如,有些媽媽為了讓孩子早些睡覺就嚇孩子,“你不睡覺,媽媽叫大灰狼抓你。”
安全感的四大破壞:
1、剖腹產
2、斷奶母乳過早(科學的斷奶時間是至少8個月)
3、媽媽沒有全職陪伴(長期的親子斷鏈)
4、爸爸媽媽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
培養孩子安全鹹的三大操作
1、提供長期的親子互動,可以多和孩子玩親子游戲
2、高效陪伴孩子,陪孩子的時候不要玩手機,做其他事情
3、要有眼神交流,用你眼睛注視著他的眼神
-
5 # 壹父母
孩子特別黏媽媽,特別是在1-2歲期間,這種情況尤其明顯,其實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表明了寶寶對於安全感的需求。寶寶從剛出生時的弱小無助,到慢慢長大一點有了自己的獨立人格,這個過程中媽媽的陪伴和養育,帶給了他探索世界、發展自己獨立人格的勇氣和堅強後盾,所以對於媽媽的依戀,能夠讓寶寶更有安全感,心情更加愉悅。
對於媽媽來說,針對粘人的寶寶應該怎麼辦呢?首先,當然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寶寶對於安全感的需求了,具體來說,當寶寶發出需求訊號時,媽媽應當給與寶寶迴應,多和寶寶說話,有時間的時候陪伴他一起玩耍。
當媽媽要離開的時候,不要覺得寶寶聽不懂或者是沒注意,就悄悄的走開,這樣做非常容易使得寶寶失去安全感。一定要告訴寶寶,媽媽因為什麼事情要離開一會兒,大概多久會回來,讓寶寶自己先玩耍一會兒。漸漸地,寶寶就會接受媽媽有時候會離開這件事情,會慢慢學會獨處。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不要因為寶寶過於粘人而批評甚至是訓斥孩子,這樣做會使得寶寶認為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情,自責的同時也會喪失安全感,對於他的人格發展非常不利。
-
6 # 育兒格
3歲之前是親子依戀建立的關鍵期。孩子和媽媽有天然的依戀情感,這個時期的孩子最容易黏媽媽,跟媽媽在一起特別有安全感,這是屬於正常現象,不需要緊張焦慮。3歲前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孩子才能建立足夠的安全感。在此基礎上鍛鍊孩子的獨立意識。如果3歲以後孩子還是特別黏媽媽,就要給孩子進行相關的鍛鍊,比如平時要加強跟孩子的溝通,讓孩子知道你為什麼離開,並給孩子約定好什麼時候回來等,這時候的孩子已經能夠完全理解媽媽的意圖,也知道離開只是暫時的,這樣孩子的內心是相對安全的,也利於親子信任感的建立。
-
7 # J媽學堂
孩子特別黏媽媽,或者或者與其他親近的人分開一段時間的時候,都會又哭又鬧。捨不得離開,這種現象,在兒童心理學上被稱為分離焦慮。分離焦慮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孩子有分離焦慮要如何處理?
分離焦慮產生的原因。在寶寶的世界裡,如果一樣物品或者一個人從眼前消失,就意味著它永遠消失。所以當他明白,親近的人要離開的時候,就可能也許永遠不能回來,這就是他們產生分離焦慮的原因。
所以各位父母在面對孩子成長過程當中發生一些問題的時候,一定要了解當下的年齡段,孩子有什麼心理和生理特點,這樣才能更加針對性的去解決問題。
而針對他們的這一想法,我們就要想辦法告訴孩子,其實從眼前消失的東西還是會回來的。
接下來我們談談分離焦慮要如何處理?1.首先要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增加孩子安全感,最好的辦法就是高質量的陪伴。從陪伴人到孩子,成長的環境,到孩子的情緒,在嬰幼兒時期,我們都要追尋穩定。最好有固定的人,在固定的場所看護孩子。在看護孩子過程當中,不要激起孩子情緒的波動。有的孩子經常大哭大鬧,其實這就是在嬰幼兒時期看護的時候,沒能對孩子的情緒加以正確的引導。一歲之前的孩子,不要教育,要養育,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儘量滿足他們所有的需求。如果孩子提出了某些不適當的要求,家長需要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進行引導。比如孩子非得要桌上的玻璃杯,那家長可以拿一個有趣的玩具,成功的吸引他的注意力。即可以做到不讓孩子哭鬧,又達到了家長制止孩子玩玻璃杯的夢。2.讓孩子懂得從眼前消失的東西或者物品也會回來。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跟孩子經常做捉迷藏的遊戲。可以把物品或者是最親近的人藏起來,過了一會兒就露出來。在孩子的潛意識當中就會形成,消失的物品,還會再出現。這樣,當他們在跟最親近的人分離時,分離焦慮就會有所緩解。
除了分離焦慮,孩子特別黏,一個某一個人怎麼辦?其實我們可以把小孩子看做一種小動物,它的所有行為都是出於最本能的反應。當她特別黏一個人的時候,一定是認為,只有跟這個人待在一起,才是最舒適最安全的。緩解的唯一辦法就是,讓家裡其他的人多跟孩子玩耍,多培養感情,讓孩子懂得,除了媽媽,其他的人也可以帶給孩子快樂和安全。
每一個孩子的嬰幼兒時期和童年,都需要家長高質量的陪伴。
-
8 # 閉花落雨
落雨謝邀。對於孩子特別黏媽媽這個令每個新寶媽都頭疼的話題來說:都是必經之路。當孩子出現黏人這個令寶媽日久心煩的現象,做為倆孩子媽媽,我想說:當你想對孩子發火時,冷靜下頭腦,看看眼前孩子,想想自已這年齡段的表現,或許你還不如孩子。別用大人的思維去考慮孩子的世界!
我不想用專業述語去說什麼孩子焦慮期綜合症的高雅文字去書寫孩子的世界。只想用母親的角色用孩子的語言來述說孩子黏人的原因。
媽媽聽我說
媽媽您聽我說:懷胎十月,我從胚胎到成人,是您付出了世只有“母親.媽媽”這一偉大神聖的女性才能承受的毅力完成了斌予!“子、女”連母心!大多時候你正煩燥我要黏你正是此愛的預兆!媽媽連我心,你不開心我只能用幼兒僅有的、唯一會的“黏人”來表達。
媽媽,我不想黏人,也想做個大人都喜歡的好寶,柔柔地、靜靜地乖巧。但不給你添亂,原諒我媽媽,我的思維世界在還分辨不了誰能替代你給我的安好之前,幼小的我真的做不到!
你孕我生我,直到降臨。第一口母乳的甘甜,您第一個呵呼之極的擁抱,註定我幼小的心裡,您就是我心理唯一的世界和最安全的依靠!
從丫丫學語、蹣跚走路到學會分辯事物,雖然1_3歲的我已有了朦朧的辯證感,但請您別忘了,我學會說的第一個字是:媽媽。而不是同樣愛我的爸爸…這是天性而非人為!雖然可以有爺爺奶奶爸爸代替你照顧我,但心裡:您永遠是誰都替不了的“童心世界最安全的家”。
媽媽,我也在一天天長大,黏您雖是本性,我也可“承受”您因工作等原因必須強迫分開的“幼兒年齡段心理壓”!哭鬧是暫時的,但媽媽,您可否試著蹲下來用與我平等的身高來說話?
寶貝,好乖,媽媽需要暫時離你,奶奶或爺爺去陪你好嗎?你喜歡的零食和玩具,需要媽媽去工作給你買回。爺爺奶奶也像媽媽樣在愛你…
媽媽,分開時請蹲下用你的口氣溫柔說出:我幼小世界和你的縫話。相信我,剎那間的分離我雖裝不下,但漸層式的短暫分別我就慢慢習慣啦。
媽媽,我黏你時,能否保持蹲下和寶寶柔聲對話?不要高聲怒吼!我真地害怕!唯一的世界坍塌!我成長的路上心理會有傷疤…兒時記憶很久很長甚至“生根發芽”…
媽媽,黏你不是不聽話,是每個寶寶成長路上必經的忐忑安怕!只要你保持蹲下笑著教我習慣分別和相聚的定論,我幼小的世界定會還你開心的別後安踏。
1_3歲是幼兒最忌評的分別心理焦噪期,學會蹲下和孩子說話。最主要的就是儘量不要固定式媽媽帶孩子,可由爸爸等親近的人輪換帶。對緩解孩子黏人很有好處。我倆女兒就我和老公帶。老公比我帶的時間更長。說句丟人的話:我說媽媽要出差了,我倆女寶只淡談地說:好吧。一點留戀的表現都沒!
-
9 # 孕媽學堂
首先,孩子特別黏著媽媽是一件比較好的事情,畢竟這比很多生疏要好的多,只是有時候會讓媽媽們擔心寶寶以後缺乏獨立,但是這個等寶寶長大就會慢慢的好了很多,其實完全不用擔心的,主要是在寶寶黏著媽媽的這個階段需要特別注意,因為這標識他們沒有安全感,並且強烈的渴望著被關心,被關注,如果媽媽們不在意的話可能會無形中讓他們感覺都挫敗感喲。
另外,對於媽媽們來說可能黏人真的是個比較麻煩的事情吧,畢竟家務比較多如果寶寶在一直纏著自己可能真的什麼都做不好。可是如果反過來想,當寶寶慢慢長大,可能對自己的態度也會是180度大逆轉,到時候可能就沒有辦法哄著玩了,也許坐下來一起談心孩子也會嫌棄自己嘮叨,所以珍惜當下時光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哦。在行為上,媽媽們如果真的覺得寶寶太黏人的話可以跟他們講清楚喲,一定要講道理,千萬不要隨意矇騙,然後溜之大吉,這樣只會讓他們更加沒有安全感。
最後,關於太過黏人的寶寶其實不算是問題啦,也只能是一個小小的幸福的煩惱,不過只是需要在寶寶互動過程中要時刻保持著彼此的信任,然後如果要忙就跟寶寶說清楚,大概多久,什麼時候可以陪他們,雖然第一次可能他們很難接受,但是時間久了他們相信媽媽是守時守信的,自然也就不會扯著衣服不讓走了。
-
10 # 發現爸爸
在三歲之前,孩子都會特別黏媽媽:
1、當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媽媽因為要進行哺乳和餵食,所以和孩子擁有天然的互動優勢,在哺乳的過程中,孩子就會記住媽媽的味道、聲音以及觸覺,並且逐漸建立對媽媽的依賴,因為他最開始的滿足於愉悅都是從媽媽身上體會到的。
2、在孩子週歲前,基本是媽媽照顧比較多,因為生活對媽媽有更多的依賴和互動,孩子對媽媽的依戀是更強烈於爸爸或者是其他家庭成員的。
3、在3週歲以後,媽媽要有意識地鼓勵孩子多與其他人進行交往,爸爸也要開始更多地與孩子進行互動,因為3歲之後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這是培養孩子性格的關鍵期。這個階段,媽媽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有助於孩子建立自信和安全感;爸爸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引導,有助於塑造孩子積極、勇敢和樂觀的性格特徵。
-
11 # 有料家庭教育
孩子出生前兩年,甚至上幼兒園前黏媽媽是很正常的,尤其對於內向氣質的孩子,他們需要更多的透過“黏”媽媽來獲得安全感。
我們可能都知道,孩子在年幼的時候,由於缺乏獨立的能力,無論從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需要和媽媽“親密”的接觸,來確認自己的“歸屬感和重要性”,建立安全感。
但是讓很多媽媽疑惑的,可能不是一般的“黏”,而是比有的孩子,甚至是大多數孩子更黏的現象。比如很多孩子看到遊樂場五顏六色的玩具或遊樂設施,都是迫不及待的衝過去玩,但是有的孩子可能就是必須得媽媽陪在身邊才肯進去;
比如孩子們在一起玩,很多小朋友就會主動去圍觀或參與,但是有的孩子就是躲在媽媽身後,或者媽媽拉著手才肯靠近;
比如好不容易讓孩子獨自玩會兒,但是他一沒看見媽媽就立即大哭;
特別黏媽媽的孩子,總是想要媽媽抱,跟在媽媽身邊,不肯離開媽媽半步......
特別黏媽媽的孩子為什麼會是個問題?特別黏媽媽的孩子需要媽媽花更多時間陪伴,有時候花在他們身上的時間像個無底洞,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們才能獨立。
更重要的,有時候媽媽會覺得沒面子,害怕周圍人異樣的眼光;
還有媽媽也擔心孩子這麼黏,太膽小了,影響未來性格的形成,人生的發展......
面對這樣的孩子怎麼辦?這樣的孩子,多半會性格偏內向一些,如果不是家庭或父母出現了比較大的變故引起的突然變得粘人,媽媽們可以選擇的最好的方式是:耐心,耐心陪伴和引導他們慢慢長大。
首先,你一定不要排斥、訓斥、侮辱他們的“黏人”,而是去了解和接納。
內向孩子由於天生的氣質特點,對於周圍的環境更加敏感,更需要透過和媽媽在一起獲得更多的“安全感”能量,因為相對於外向型孩子,他們會對周圍的“風險”因素更敏感。
如果媽媽們不瞭解這一點,硬逼迫他們變得“獨立”,他們很難做到,而且會更加“謹慎害怕”。
媽媽們要接納孩子的這一點,到一定時候,他們會慢慢長大,瞭解和適應周圍的環境。
其次,媽媽們要給孩子們創造一定的環境讓他們多適應不同的環境。
孩子透過媽媽耐心的引導,在不同的環境中成功或者愉快的體驗,會慢慢消除內心的“顧慮”,提升應對不同環境和人群的技能,信心也會提升,慢慢他們就有力量離開媽媽,獨自去探索世界。
總之,相對於孩子的“黏人”,更重要的是媽媽要調整心態,提高這方面的知識。耐心引導,孩子一定會“長大”。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華人民大學管理學碩士,北師大應用心理碩士,美國正面管教講師,親子閱讀金牌導師,專注家庭教育。
-
12 # 點點媽咪用心陪娃
我孩子一歲三個月,在他一歲兩個月的時候我遇到一個出來工作的機會,什麼都已經談好了,出來面試了兩次,因為孩子找我,每次出門都是孩子外公陪著他玩玩具的時候我悄悄的走了,然後我回到家後孩子見到我先是笑著爬過來,等我抱起他以後他就趴在我身上哼,就是那種想哭沒哭出來的狀態,接著後面就一直要我抱著,誰抱他都不要,特別粘我,一旦誰抱他就亂蹬大哭,我才意識到我的孩子因為我悄悄的離開對孩子的影響,他怕我又消失了,加上寶寶外公經在寶寶不讓抱的情況下強行將孩子抱走,孩子是哭著離開我,後來就變成孩子一見到他外公就緊緊的用雙手抱著我的脖子,生怕被抱走,最後就演變成家裡任何一個人來抱他他都不要,只要我,我上廁所要看著我,做事要看著我,然後睡覺我在旁邊陪著他可以睡很長時間,我不陪著很快就醒了。所以孩子粘著你,可能你也和我遇到同樣的事情,還有就是你有效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孩子和你互動的少,其實孩子想和你玩,想和你一起笑,和你咿咿呀呀的對話,為了防止孩子過度粘你,你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媽媽出門辦事或者離開的時候一定要提前和孩子說
媽媽切記出門一定要和孩子說好,商量好,告訴孩子你是出去辦什麼事,要出去多久出去一會兒,多久以後會回來陪他玩,讓他乖乖在家等著,不能像我一樣悄悄的離開。
第二,不要讓家裡的人在孩子哭的時候抱著離開你
當孩子眼睛看著你,哭著喊媽媽的時候,這個時候媽媽一定要給孩子擁抱,要給他一定的迴應,要不然孩子會覺得是媽媽不要他了。
第三,多陪伴孩子,而不是陪著孩子
很多時候全職媽媽都只是陪著孩子,而不是陪伴,有效的陪伴是孩子會靜下來聽你說,聽你唱歌,聽你講故事,或者是你們開心的玩樂,有很好的互動,你說出的任何話和發出的任何指令,孩子都會很好的迴應你,如果你在教孩子什麼,他也會跟著你一起做的。如果是職場媽媽,更應該注重陪伴的質量,每天至少一個小時的有效陪伴
第四,孩子缺乏安全感
還有一部分孩子是缺乏安全感,有些孩子缺乏安全感是天生的,這類寶寶父母就需要多像孩子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並且多抱抱孩子,多親親孩子,有些孩子的安全感是父母過多的怒吼孩子導致,這類寶寶父母就需要更多的耐心,每次要發火的時候寧可不說話暫時不理孩子也不要怒吼,減少怒吼的次數
分享到這裡,希望對寶媽有一定的作用,讓我們一起努力做更好的父母!
-
13 # 4399小評菓快樂育兒
其實,孩子粘人,尤其是粘媽媽,追究其根源是內心沒有安全感。而在三歲以前,媽媽也確實應該多陪陪孩子。如何讓寶寶接受他不能時時刻刻粘著媽媽的事實?可以透過這幾種方法消除孩子的不安感。
1、耐心解釋媽媽為什麼離開
孩子粘你的時候,離開真的很難,每一次都像生離死別。這個時候你千萬不要因為有事,偷偷溜走,這樣被孩子發現,會喪失信任,加重他內心的不安感,也許下一次離開就更難了。跟孩子解釋清楚原因,儘管孩子不能理解,你一遍遍強調,他就會明白媽媽真的有事情才離開,幾次之後就能明白了。
2、有固定的照看物件替換你
從小在對孩子的看護中,就要有一個代替的物件,讓孩子習慣不同人的看護。但是注意,這個照看物件一定是固定的,也許是奶奶,也許是姥姥,也許是固定的保姆,讓孩子產生信任感,媽媽可以循序漸進的一點點增加離開的時間。
3、多讓孩子獨立做事
對於過度依賴感的孩子,爸爸媽媽應該培養孩子獨立完成事情的良好習慣。這當中還是有一些要注意的小技巧的,比如,讓孩子先易後難地做事情,不要走來就佈置一件難度較大的事情給他做,要足夠有耐心,習慣是逐步養成的,絕不可拔苗助長,一蹴而就。
-
14 # 心連心好月嫂
黏人,其實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表現。但是,過於黏人的孩子若沒培養好安全感,成年後也容易缺乏安全感。媽媽該如何應對呢?
孩子哇哇大哭,要媽媽抱抱,而媽媽卻一臉怒氣:“哭什麼哭!一天到晚到抱抱抱抱,再哭我就走了,不要你了!”
孩子一聽,哭得更厲害了,抱著媽媽的腿不撒手,媽媽走到哪,他就跟到哪,生怕媽媽真的走了。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常見?
在小區,也經常會看到很多孩子,玩著玩著就走到爸爸媽媽身邊來,要媽媽抱抱或者過來蹭蹭媽媽,膩歪了一會兒後又屁顛屁顛跑去玩了,而有的媽媽就會一把把孩子推開:“玩得好好的,幹嘛要抱抱,自己去玩吧。”
要抱抱,蹭蹭媽媽,亦步亦趨的跟著媽媽,這些爸爸媽媽看似黏人的行為,這其實是孩子在尋求安全感的表現。他既好奇外界的新鮮事物,又缺乏足夠的安全感,所以他會回來蹭蹭,或者媽媽走到哪兒,他跟到哪兒,確定媽媽還要自己,願意帶著自己,才敢在媽媽“愛的庇護”下放心大膽的去探索新世界。
所以,黏人其實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表現,不要刻意拒絕,不要延遲滿足,給他安全感,幫助他們去適應環境。等他內心不再惶恐了,不害怕了,自然就敢鬆開你的雙手去探索新世界了。
但是,過於黏人的孩子如果沒有被好好培養安全感,成年後也容易缺乏安全感。
一個成年人如果缺乏安全感,那相應的就會出現很多心理缺陷。這些心理缺陷會直接影響他的人生觀、待人接物、婚姻家庭、育兒歷程等。
比如,他們在人多的時候會感覺不自在,害怕引起別人的注意或者怕開口說錯話;不願意探索新的事物,結交新的朋友,愛墨守成規,把自己封閉起來;總是害怕別人不愛自己,所以在戀愛及婚姻中容易黏著另一半無法獨立,甚至是透過一些極端的行為以達到讓對方不斷記住自己、關懷自己的目的;同時,因為自身缺乏安全感,他所養育出來的孩子在跟他長期的接觸和影響下,也容易缺乏安全感。這是一種教養的迴圈表現。
孩子為什麼這麼粘人?
1、沒有把握好第一個分離焦慮期
在孩子6~9個月時,會出現人生的第一個分離焦慮期,這時的孩子會對父母形成明顯的依戀,以及對陌生人產生恐懼。在這個時間段,孩子如果沒有明確的第一依戀人陪伴在自己的身邊,例如媽媽經常出差或不在身邊,經常更換照顧孩子的人,沒有給孩子足夠的身體接觸等,都有可能會加重孩子的分離焦慮。
2、錯過孩子的第二個分離焦慮期
第二個分離焦慮出現在孩子1.5歲左右。此時,孩子的心智也成長了,最主要的一個標誌是他自我意識的產生。此時孩子可能會透過各種語言和行為反覆地確認一個問題:媽媽到底愛不愛我。得到的答案肯定與否,都將對他們將來黏人的“表現”起著關鍵的作用。
3、沒有高質量的陪伴
陪伴的質量會影響孩子黏人的程度。可能有很多媽媽會說:我是全職太太,一天24小時都在帶著孩子,可孩子為什麼還會黏人?其實呢,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父母陪伴的質量不高。高質量的陪伴從時間上來講,最好是一天1~2個小時的全身心投入。當然,如果家長陪伴的質量特別高的話,只有半個小時也勝過一天24小時的無效陪伴。
4、缺乏社交的機會和示範
一些媽媽可能會發現:當很多孩子都在參與遊戲時,卻只有你的孩子不參加,黏在你身邊。但實際上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有這樣情況的孩子,他的父母多半也不是很主動。從孩子1歲起,家長就應該有計劃地多帶他外出,多接觸其他人,並且鼓勵孩子主動與其他人交往,這樣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同時也可以有效降低孩子對爸爸媽媽的依賴感。
當然,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黏人的原因可能不同,在保證及時予以迴應的前提下,我們還要有所區別的對待。
一兩歲孩子粘人很正常!
黏人?對一兩歲的孩子來說正常不過啦!
其實,對1、2小寶Bora說,愛黏爸爸媽媽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小寶寶對爸爸媽媽的依戀感強,這是他們心理的安全需要。
他們不斷地用呼喚爸爸媽媽的方式來測試一個問題:就是當我要爸爸媽媽的時候,他們會及時迴應我嗎?他們會馬上出現在我的面前嗎?
如果他每次呼喚你,你都能給予迴應,都能及時出現在他的面前,那麼他就會放心一些,接下來他還會不斷的測試你,如果你都能予以迴應,那麼,他就逐漸確定了一件事:爸爸媽媽是愛我的,我需要他們時他們就會出現,而不是不管我。對他們而言,這種確定性能給孩子帶來足夠的安全感。
媽媽的愛,才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愛的、是可愛的,是有價值的,由此獲得充分的心理能量,併成長為一個有自信的、獨立的“人”。
大了還粘人?可能他有心理壓力
當然,如果孩子已經三四歲了,同齡的孩子都能自己獨自玩一會兒了,可是你的孩子還是對你寸步不離,時時刻刻要做你的跟屁蟲,實際上是有原因的,可能是他這段時間遇到一些困難,這個困難會讓他產生一些不安全感,因此他需要在爸爸媽媽身邊需求一些安撫或者力量。
比如,孩子在幼兒園遇到不高興的事情了,或者老師對某些事情處理的方式讓他對自我產生了一些懷疑,這些都會給他造成心理上的壓力,這個時候他們一定會對家裡的主要依戀人如媽媽產生依戀,這個時候媽媽的及時迴應對孩子來說會起到一個安全堡壘的作用,他們會覺得無論在外面遇到了什麼困難,媽媽都是可以避風雨的港灣。
媽媽這樣正確對待愛粘人寶寶
對於粘人的孩子,心理諮詢師李思老師提醒父母有幾點要注意。
一定不要冷處理。
有的孩子有黏人的表現時,很多爸爸媽媽的處理方式就是你來黏我我也不理你,不管你怎麼跟著我,我照樣做我自己該做的事情。
實際上,這樣做法是會傷害孩子的。遭遇“冷處理”的孩子,他們的心理感受是:爸爸媽媽可能不愛我了,他們把我推開好遠。為了找回爸爸媽媽的愛,孩子可能會更表現得更為黏人,生怕被爸爸媽媽拋棄。
如果孩子來黏著你,而你恰好手頭有事要做,你可以告訴他,讓他耐心等幾分鐘,等你做完事一定會過來陪他。
比如,你告訴他:我先去洗個手,等洗完手一定會回來,如果你不放心你隨時來看我,我就在洗手間洗手。等你洗完手要記的一定回到孩子身邊,這樣你的言語的保證及行為的保證,實際上是完成了孩子對“媽媽到底愛不愛我”這個測試,這樣的測試結果會讓孩子更安心一點。
經過這個測試孩子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媽媽一定是愛我的”,那麼孩子就會自我修復,他會恢復對外部世界的好新奇心,又會能量滿滿的去探索外在的世界。
另外一方面,除了用愛的語言和行為迴應他,你還可以試著去尋求讓他不開心或是有心理壓力的原因。
比如,你可以和他說“媽媽發現這幾天媽媽對你特別的重要,走到哪你都要跟著媽媽,媽媽有點好奇你這幾天為什麼和以前有點不一樣。”
當然,孩子不見得會告訴你原因,但是你可以逐漸讓他明白,你知道這個時候他很需要你,而且你也想知道發生了什麼。可能經過試探,孩子告訴了你原因,比如說在學校排練節目,他表現不太好,小朋友都不願意和他合作,他很不開心。知道了原因之後,你可以幫他梳理一下內心的感受,同時給他一些安撫並給他一些解決這個問題的建議。這樣的迴應他會覺得是有效果的,那麼他下次遇到困難可能就會直接來求助你,會告訴你有件事他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問問你應該如何做,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用“黏住你”的方式來測試你,測試你們之間關係的穩固度。
如果以後他有問題能直接求助你,而不是採取黏著你也不告訴你原因的方式,那說明他內心的安全感已經足夠,你應該高興才對。
最後,再次提醒父母:
幾乎所有黏人的孩子,都不是莫名其妙、故意和大人做對。
真正得到過愛的迴應的孩子,孩子才能夠有足夠的安全感去獨自應對外界的世界,獨立於爸爸媽媽自己生活。
所以,請對每一個黏人的孩子溫柔以待吧。
-
15 # 城銘寶媽V
我家兒子從小就我自己帶,但是見到他爸爸和爺爺就特別親,根本不理會我!!!一個月見他爸一次,一年見他爺爺三次!!!只要見到他們,我抱一下,都不可能!!!
-
16 # 積木育兒
不知道您家孩子具體年齡是多大?孩子黏媽媽其實是因為媽媽是陪伴孩子最多,主要撫養的那個人,尤其是在孩子0-3歲的時候,這段時間的孩子和媽媽之間會有一個社會性聯結(也是我在之前多個回答中強調過的)——依戀關係,我們也可以把它稱之為母嬰關係。這種關係是每個孩子與主要撫養者(通常是母親)必須要建立好的。
依戀關係的具體表現就是喜歡跟媽媽微笑,牙牙學語,喜歡注視媽媽,總喜歡和母親在一起,當孩子感到恐懼、焦慮、疲倦、飢餓等的時候,第一個找的就是自己的媽媽,如果媽媽沒在他身邊,會讓孩子非常痛苦。
以上的表現對0-3歲的孩子來說都是很正常的,但需要媽媽爸爸在這段時間給孩子耐心正確的引導,因為如果在這段時間媽媽爸爸沒有給孩子足夠的關愛和引導,比如主動親吻、擁抱孩子,這不但不會讓孩子學會獨立,反而會使更加依賴媽媽,一旦媽媽離開就會大哭、害怕。
所以,我的建議是如果孩子很黏媽媽,而年齡上又在3歲以上,媽媽需要彌補當初的給孩子缺失的愛,除了工作和家務事之外要多多專注的陪伴孩子,多多親吻、擁抱,發自內心的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這樣會讓孩子找的安全感,從而更好的成長哦!
-
17 # 活蹦亂跳小松噓
3歲前的孩子特別愛粘著媽媽是正常的現象,這是一種依戀的表現,也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必然的心理現象。可以說,“依戀”是孩子成長中的必經過程,唯有被允許粘媽媽的孩子,長大後才能更好地成長為一個有自信心、獨立性的“人”。那麼,孩子特別粘媽媽的階段是哪三個呢?
1、媽媽復職
在媽媽最初上班的一段時間內,孩子會表現出焦慮、脾氣大、愛哭等狀況是正常的,媽媽需要陪孩子一起度過這個分離焦慮期。建議媽媽要多陪伴孩子,早上上班前輕鬆高興的和孩子說再見,媽媽下班回來,要愉快地和孩子打招呼,和孩子聊一聊孩子這一天的活動,分享孩子的生活和喜悅。
重要的事,要讓孩子感覺到,媽媽離開是暫時的,並且媽媽的愛是不會因為媽媽的暫時離開而減少的,這些都不是能夠透過言語讓孩子理解的,而是要透過媽媽不斷給予孩子的安全感作為基礎。
2、斷奶
對於處於斷奶階段或者剛剛斷奶不久的孩子,媽媽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關愛。斷奶對於孩子來說不僅僅意味著生理上不再有母乳喝,與媽媽關係的疏離是對孩子更大的心理挑戰。因此,面對生理和心理的雙重鉅變,孩子難以適應是很常見的現象,媽媽要耐心地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這段特殊的時期。
3、入園
寶寶與剛剛入園對於新環境、新作息、新朋友的不適應有關係。媽媽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支援和鼓勵孩子在幼兒園內的好表現,一定要按照約定及時接孩子下學,多和孩子談論一些幼兒園中有趣的事情。
寶寶三歲之後就可以培養他的學習興趣啦,購買一些帶圖的卡片和書本讓他認識,或者給寶寶安裝了一些教學軟體,你可以搜尋一下【貓小帥學漢字】,不說別的,就完全無Shou費這項就非常的良心。做的非常好,很多的冒險故事,寶寶特別愛聽,現在我下班回來還會說:“麻麻,我給你講故事”。還有一些簡單的小遊戲,不僅加深寶寶漢字的記憶,還讓我家好動的寶寶,乖乖的自己玩(自帶滑稽)。
畫風是這樣的哦,是不是超讚
-
18 # 開心麻麻plus
很多孩子都喜歡黏著媽媽,一會兒不見就要哭著喊著找媽媽,找到就不撒手,走到哪都要跟著,甚至有的媽媽上廁所都要帶著孩子,黏的媽媽有點吃不消。孩子為什麼愛黏著媽媽呢?
1.跟媽媽在一起的時間最長
從還是胎兒時算起,到出生後,時時刻刻被媽媽照顧,被媽媽呵護,習慣了跟媽媽在一起生活,媽媽在孩子心中的地位無人可以替代和動搖,就連爸爸也不可以。
2.最熟悉媽媽
在媽媽肚子裡住了10個月,從胎寶寶時就已經開始有記憶了,對媽媽的體香,心跳,喜怒哀樂都已經非常熟悉了,而自己每一次餓了,哭了等有需求時,也都是媽媽第一時間出現。
3.讓孩子安心
很多孩子尤其喜歡晚上黏著媽媽,天色漸暗,周圍也變得靜悄悄的,寶寶只有跟媽媽,聽著熟悉的心跳,聞著熟悉的體香,奶香味,孩子便不會害怕,也能踏踏實實睡覺。
-
19 # 陽光照耀芷萱花
我的孩子就特別的粘媽媽!
我也想知道是怎麼回事?兩個孩子在家一天,最起碼要叫一萬句媽媽,我的上帝啊!有時候頭都想爆炸掉!
吃飯叫媽媽,洗澡叫媽媽,換什麼衣服叫媽媽,寫作業叫媽媽,吹頭髮叫媽媽,出去玩還叫媽媽,扔個垃圾還要叫媽媽…
一天無數個媽媽!我的脾氣就是在無數個媽媽中爆炸的
記得小孩第一次會叫媽媽的時候,那種幸福感油然而生,感覺全世界這句媽媽是最動聽的!到現在兩個孩子,每天各種家務,各種生活瑣事,照顧孩子,多麼溫柔的女孩子都在這些瑣事中變得暴躁了!
我肯定不是一個成功的母親,也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有時候聽孩子輪流呼喚媽媽,特別是在我看書的時候,或者寫字的時候,那一聲聲媽媽,真的讓我噌噌噌脾氣就來了!
其實大道理我們都懂,現在小孩還小,最需要安全感的時候,每天24小時都是我們在照顧孩子,孩子不叫媽媽,又能叫誰呢?
孩子也需要依賴,需要撒嬌,需要別人對他的愛!還沒有完完全全的長大,所以生活中每一句都離不開媽媽,他們情緒壞的時候也想跟媽媽分享,開心的時候也想跟媽媽分享,其實回過頭來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的!
很多事情都是一分為二,自己的孩子,不黏自己還能黏誰呢?
在他們需要媽媽的時候,在他們需要陪伴的時候,自己就勇敢的站出來吧,真的給他們叫的很煩了,我覺得也沒有必要忍,該打還是要打,該批評還是要批評,畢竟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要讓孩子知道,很多東西都得靠自己,都得獨立!
等自己將來真的老了,孩子們子膀硬了,都飛出去了,一句媽媽,是多麼來的珍貴啊!
所以珍惜現在的時光吧,珍惜當下,過好每一天,享受這種陪伴的快樂吧!
-
20 # 中加聊育兒
黏媽媽是幼童時期的孩子在發展安全依戀關係中的正常心理需求,孩子人際關係能力的發展也是從與媽媽建立安全依戀關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但是依戀關係是一個雙向的關係,就是說孩子依戀媽媽,其實媽媽也同樣依戀孩子。而孩子特別黏媽媽,其實是說明或許媽媽更依戀孩子。
因此為了促進孩子社會能力的健康發展,建議媽媽讓其它的家人進入到孩子依戀關係發展的過程中來。
孩子在進入幼兒園的時候,能與社會其它成員順利的建立安全依戀關係,可以順利的與老師接觸、與其它孩子互動,其實很重要的是說明,孩子在社會能力方面的發展是比較順利的。
回覆列表
現在寶寶、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家庭生活的中心,孩子只要有一點點噴嚏、咳嗽都會引起一家人的不安,不過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孩子的習慣。很多人會覺得8個月大的孩子會有什麼習慣,認為離不開媽媽那是很自然的事,但正是這種想法誤導了他們,讓他們不明白孩子這些細微變化的含義。
嬰幼兒的發育是有一個生理特點的。首先,出生到3個月以前是寶寶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但這一時期孩子大腦尚不成熟,是對各種刺激逐漸形成反應的準備階段,因而這一時期孩子對大人的態度是沒有多大區別的。其次,3個月以後,隨著大腦發育的逐漸完善,這個時候孩子開始有了辨別能力,因而孩子開始對大人的反映出現差異,對於有血緣親情的父母,尤其是母親,孩子會逐漸形成親人意識,與媽媽在一起會讓孩子有舒適感和安全感。
在孩子到8個月的時候,這種差別和意識就越發突出,孩子也就格外依賴媽媽,纏著媽媽了。因而,這個時候,父母可不要以為這種變化是小變化,這個時候形成的親子眷戀關係可是會影響孩子一輩子的,在8個月時孩子出現這種更依賴媽媽的習慣時,父母更要注意親近孩子,培養孩子的親人意識,這對孩子今後的成長是極有好處的。
不過,也有一些家庭發現這個時候的孩子卻跟姥姥、姥爺更親,這可能就與現在很多的家庭環境有關了。一些年輕的寶媽把孩子推給父母,在孩子親子意識形成的過程中,孩子更多的時候是與姥姥、姥爺待在一起的。如果誰家孩子有這種情況,作為孩子的爸媽,就要反思了,這個時候可不要忽視親子關係,而要多陪孩子、鼓勵誇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