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白雲雅客
-
22 # 出淤泥而不染的張德開
什麼是偏見?顧名思義就是成見,脫離客觀事實對事物所持有的一種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極否定態度。生活中,偏見一般表現為無端的揣測、過於主觀的看法以及選擇性接受幾大特點。無端揣測即在缺乏實證之前就預先作出自己的判斷。過於主觀講的是憑藉零稀的經驗、不具代表性的事實作出以偏概全的解釋。先入為主,當我們已經有了一個看法即使過於片面仍選擇性的接受對我們有利的解釋,這說的是選擇性接受。
為什麼人會有偏見?什麼樣的人容易有偏見?從社會學角度講,凡人皆有偏見,無論認知能力高低。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減少和避免。從個人發展的角度講,偏見是天性,也是生存能力之一。因此,偏見無所不在,需要提防它可能對我們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另有研究表明:認知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有偏見。英國散文作家威·赫茲裡特說“偏見是無知的產物“,後人直接取其意改為偏見源於無知。毛主席他老人家在1930年5月寫的《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就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當時是為了反對紅軍中存在的教條主義思想而提出的。時至今日,也依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心存偏見是因為無知,之所以無知是因為不願去了解和學習,也就是沒有調查。
偏見源於無知,但比無知更可怕。無知屬於知識層面的問題,而偏見一定程度上屬於態度問題。我們一直以來可能心裡都存在一個誤區,認為沒有偏見就等於沒有原則和立場、喪失底線。所以自然對不喜歡、不認同的事物心存偏見。這顯然是大錯特錯了。偏見之所以比無知更可怕在於它會滋生出很多不好的現象:比如民族歧視、地域歧視、種族歧視、職業歧視和性別歧視。使我們總是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身邊的事物,難免失掉了客觀和公允。關於這一點,推薦四部經典電影給大家:《我的名字叫可汗》、《辛德勒的名單》、《摔跤吧爸爸》、《廁所英雄》,蛙哥相信在看完這幾部影片之後,大家的認知在無形當中也會受影響。
《傲慢與偏見》裡主人公伊麗莎白如果不是放下對男主人公達西的偏見就不會遇到真愛、收穫幸福。而且在放下對達西的偏見後,她發現原來達西是一個非常善良、有擔當、有責任心的人,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不禁感慨,放下固有的偏見以公允的角度、正確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物,發現原來Ta們還可以那般美好。《簡·愛》中主人公簡消除了對主人羅切斯特的偏見,發現她與自己想象中的所有莊園的男主人不一樣。同樣,羅切斯特放棄了對簡的偏見,意識到她其實沒有自己認為的那般不堪,在之後的相處中發現了她身上更多的閃光點。更幸運的是兩個人歷經磨難、擺脫了一切來自當時社會的舊習俗和偏見。最終,苦盡甘來,兩個人走到了一起過上了理想的幸福生活。
海之所以能容納百川,除了本身體量大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沒有偏見。大到江河湖海,小到潺潺溪流,更甚者哪怕是大氣蒸發的一滴水珠在它那裡都是一視同仁。再比如,海洋有鹹水也有淡水,有淨水也有汙水。因為寬廣的胸懷和包容的大度海可以容納百川。如若存有偏見這一切都將不可能實現。在我們的身邊、周圍,肯定不乏心存偏見之人。比如,認為全世界賣保險的都是騙子大忽悠;比如認為流行音樂都是垃圾或者搖滾樂就是消極、頹廢、暴力;又比如認為理工科不懂欣賞文藝或者外科醫生註定不會喜歡上歌劇,等等...這一切其實都是他們給自己認知上設定的一道障礙,只要肯學習、願意花時間去了解,這種局面就會避免。最後,想說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我們所領略和見識的還是太少太少。切記不要把自己的思維封鎖在一個狹小的區域,沒有人願意和一個眼界狹隘、心存偏見之人長時間相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願我們遠離心懷偏見之人免受其影響。同時,以身作則多接觸、學習和了解未知事物,時刻保持好奇、謙卑之心。唯有這樣,才能讓我們免於無知。同時也能給予身邊的人以積極影響,傳播正能量。
回覆列表
偏見都是負面的。所謂的正面那是因為你在刺激下而有了強烈的迴應罷了。當然,你覺得它是什麼,那它便是什麼。從前,我對你存有偏見。後來,我依舊以這個偏見來評價你看待你。(人都是會成長的,偏見=無知+固執)我們總是以舊有的觀念去看待接觸新的事物,以至於我們常常無法直接體驗事物。偏見就是這麼的潛在著影響我們的思想,以至於我們受到了種種侷限,無法直接的看到問題所在。
偏見能否造就一個人、毀掉一個人,都基於你自己對自己的理解。如果你對自己有一定的理解,那麼別人認為你是怎麼樣的人、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或想要你成為什麼樣的人的輿論都影響不了你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如果你根本不知道你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時候,別人的輿論就能毀掉、或造就、影響你。
重要的是你自己對自己的理解,而不是全世界的人對你的誤解。所以偏見會多大程度上毀掉/造就/影響一個人,在於你對自己理解的程度。
自知是智慧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