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1
回覆列表
  • 21 # 騚陌

    每個人都可以是完美無缺的人,只不過大家都不認同而已。因為我們都活在別人眼裡的人 ,而不是為自己活著。做自己想做的事,完成自己夢想。為自己而活。

  • 22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何謂“成人”?我們在現代使用這一概念,多是著眼於人的年齡、體能和智慧的標準,從而將“成人”理解為成年的人、達到完全發育的人,而較少注意它的道德內涵。其實,在孔子那裡,所謂“成人”,更多的還是指人的道德人格的養成。

    一次,子路就這一問題請教孔子,孔子說:“像臧武仲那樣有智慧,像孟公綽那樣清心寡慾,像卞莊子那樣勇猛,像冉求那樣多才多藝,然後按照禮樂的要求去行動,應該算是‘成人’了。”又說:“一個人看到財利想到道義,見到危難勇於擔當,長期困頓也不忘平生的志向,就可以稱他為‘成人’了。”

    一次,顏回請教“成人之行”的問題。孔子認為,成人應當通達人類本性的道理,通曉事物變化的規律,瞭解物象產生的緣故,洞察雲氣變化的本源。達到了這一境界,然後再施以仁義禮樂教化,這才是成人的德行。

    在孔子看來,人除了有自己的自然屬性,還必須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人與禽獸的區別,無非就在於人所具有的社會性。人的社會性使人們認識、理解社會,主動適應或引領社會,能夠這樣做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也就是成人。

    孔子在與子游談論禮的問題時認為,人的自然性就是“人情”,“人情”就是人們不學就有的東西,一般指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七種情感;人的社會性就是“人義”,“人義”就是人的內涵,指的是父母慈愛、兒女孝敬,兄長溫良、弟弟尊敬,丈夫仁義、妻子順從,長者仁惠、少者順從,君主寬仁、臣下忠誠。

    孔子還說,社會上的人會有種種喜好,比如,食、色,是人最基本的慾望;死亡和貧苦,是人最憎惡的事情。竭力追求想得到的,極力避免所厭惡的,是人的本性。人人藏有一顆心,別人無法揣度。善惡都藏在心中,外表不顯露出來,要使其全部表露出來,除了禮,還能用什麼辦法呢?這個禮,當然就是“人義”。所以,人應當陶冶性情,培養人義,講信修睦,崇讓去爭。

    孔子收徒授學有一個基本規定,就是年齡要到十五歲。這個年齡的孩子已開始懂事,慢慢理解社會與人生。所以,孩子舉行“束脩禮”來求學,他都不會拒絕。到二十歲行冠禮之後,他們便開始享有成年人的權利,開始對家庭和社會盡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冠禮是對孩子“成年”的認可,是一個人正式步入成年的標誌。

    人成為“人”,不僅在於舉行過“禮”的儀式,還要自覺以禮來約束自身。人之為人,在於懂得禮義,應穿著得體,行為得當,言辭和順。人行過冠禮,便應認同“人倫”,形成基本的是非觀念,從而獲得實踐“人義”的基本前提。

    孔子強調的還是禮的約束意義,因為這是做人的最起碼的品質,就像《左傳》中說的:“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禮者,謂之成人。”一個人若僅僅具有某種技能,僅僅具有某方面的素質,而在做人之道上達不到基本要求,那就像現代人通常所說的“有知識沒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油箱到底該不該加滿,怎樣加油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