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春榮2091

    這位朋友之所以會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缺乏歷史知識的原因。你今天看到的所有孩子到了學齡都會去上學唸書,但歷史上不是這樣的,直至解放前窮人家孩子為了生活大都沒有讀書的機會,即使有機會識幾個字能寫家書就會輟學,13、4歲就要開始謀生,所以民間文盲居多,建國後政府為改變這局面除了實行義務教育制還展開了大規模的社會掃(文)盲運動,為了便於他們掌握文字知識,簡體字也應運而生。文言體對沒有文化根底的人不容易理解,於是推行白話文,白話文實質是大眾語言文字化,解決了理解的障礙。推行白話文自5.4運動時就有呼聲,報界率先響應,因為這符合他們的利益,可以獲得更多的讀者,全面完成普及是建國後的事了。文言文的產生其實也有為節省資源的原因,當時沒有紙張,是用刻刀刻在竹簡上的,字簡意明是唯一要求,後來成為文體,被繼承而流傳了下來。當時文字數量沒有今天豐富,通義現象成為常態。所以生活在今天的我們再回首時會產生這樣的感覺。

  • 22 # 書殿堂

    這兩個說法都不是真正明白人說的話,他自己都搞不清楚要表達什麼,所以建議你不必在這種問題上糾結。乍一看字面意思,是想說,以前是繁體字,表達的意思很多,但是文章看起來簡練。現在用簡體字,卻囉裡八嗦的,文章看起來很繁複。但是細讀下來,問題本身就是很有問題的。我也得咬文爵字才能說得清楚:

    先看問題中的這兩對單字:字和文、繁和簡。“字”當然就是指單個的漢字,是一個一個寫出來的,如果僅僅是說出來而沒有寫出來的,就不叫“字”,叫“言”,語言。

    再來看“文”:也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文字,一個是文章。文章是由文字組合而成,文字是文章的基本元素,沒有文字成不了文章。這個是一定的。在中國傳統中,文、字、書這是三位一體的,這裡就不展開了。唐 張懷瓘 《文字論》

    再看簡與繁:簡,其一,單指簡體字;其二,文字簡約,字數少,但含義豐富。繁,其一,單指繁體字;其二,文字繁複,字數多,表述囉嗦,含義不見得豐富。繁簡二字都好理解,但不說清楚,也容易產生歧義。所以,所謂的“字繁”,其一是說中國傳統的文字都是繁體字;其二是說,寫文章使用文字很多,也就是字數多,說話囉嗦。由此可見,“字繁”是繁體字,或者很多字的意思,“字簡”就是簡體字,或者字很少的意思。這麼說,都能理解吧?

    再來看“文”的簡與繁:文字的簡體與繁體且不去論。重要的是文章的簡與繁。文章為什麼會有簡與繁,那是文章的立意決定的,是作者水平決定的。作者想表達的東西比較複雜,那麼文章可能就比較複雜,但是也有特殊情況,就是真正知道自己想表達什麼又很會表達的人,他會把複雜的意思用簡單的文字表達出來。反之也是成立的。

    所以,“文簡”是字少的意思,“文繁”是字多的意思。再來跟上面的“字繁”“文繁”對比一下,其實這兩組文字,是同一個意思,都是字多字少的意思。這是在逗你玩兒的吧?!

    但重要的是,字多字少都沒關係,關鍵在於把意思表達清楚。

    文與字是都是有形之物,要表達的是無形之思想,所以這兩句話,原意應該是這樣表達,叫做“古時文簡意繁。今日文繁意簡。”為什麼這麼說呢?來看《周易·繫辭上》中有這麼一句話: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

    這句話中,書、言、意,這三個概念,現代人比較容易理解,其中最關鍵的在於“意”,就是你要表達什麼思想,這才是最主要的,所以,文字和文章是用來傳達意思的,不在於字型簡繁或者字多字少。這種問題,明顯是把人帶溝裡的問題,建議以後不要關注這種假大虛空的問題,對自己毫無益處。讀書要讀進去,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一個字一個字地去理解,這就是為什麼古人那麼重視《說文解字》的原因,單個文字是思想基礎,更是學問基礎,這個東西把握住了,好多問題都容易看得透了,自己看透了,就可以不必去問別人怎麼看,而且自己也就會運用文字寫文章了。

    唐人書 說文木部殘卷

    寫了這麼多,希望你能有所啟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肖申克的救贖》裡,如果安迪沒有遇到湯姆,一直沒有自己沒殺人的直接證據,還會越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