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春芽初發

    人們哭著來,夢一生而已。想的太多都是自尋煩惱,莊周和蝴蝶,誰知道是誰進去誰的夢境呢?隨其自然,樂在其中……

  • 22 # 百味廚房美食作家

    四十不惑出自孔子“論語”,意思是說人到了四十歲,該經歷的都經歷了,擁有了一定的權利和積累,懂的明確事理,不再為外事的繁瑣而感到迷惑!

  • 23 # 豆包小豆包

    四十不惑是指人到了四十歲,人生基本就定格了,脾氣、性格,也基本定格了。之所以活成這個樣子,也是因為世事難料而又理當如此。到這一步,有人很滿足,有人還稀裡糊塗。滿足的人因為心中有篤定的信念,往後的日子也會繼續前行。稀裡糊塗的人,因為稀裡糊塗,到這種地步還不明白為啥會這樣,因此依然是沒有方向。用我們的常言講,就是“沒活明白”。

  • 24 # 波波姐的退休生活

    謝謝邀請。四十不惑就是人生已經過半了,再也不象年輕的時候血氣方剛、任性衝動。四十歲是人生最重要也是最辛苦的時候,父母已經老了、孩子還沒成年、工作的壓力、生活的艱辛、外界的各種誘惑等等,要在這樣的情況下做到不惑談何容易,但是四十歲以後對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知道自己的能力範圍,不過分樂觀但也不自卑消極,把自己能搞定的做好,過自己喜歡的真實生活。

  • 25 # 大風雲歷史

    開篇之時,談的就是“不惑”之“惑",言下之意是年過不惑,自以為閱歷之增加,應當少了困惑。但事實上困惑依然存在,無法象孔子那樣做到“不惑”,最多也只能少惑,唯一明白些的事情是四十之後,可以靜下心來讀點書,留點言。做些自己願意喜歡做的事。

    然而從開篇之後,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透過樊登講書,我忽然發現自己犯了一個非常大的錯誤。原來我對這個“惑”字的理解是完全錯誤的。“不惑”不是說不迷惑,什麼事情都知道了,而是說不為外界所誘惑,懂得了自己真正追求的人生目標,該有為人處事之原則。不會為著外界給予你的名或者利而輕易改變目標,改變原則。

    俗話說的好,英雄所見略同。孔子在四十歲時能夠“不惑”。孟子在四十歲時能夠做到不動心。(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他的弟子公孫丑問他,如果突然有一天,齊王封你為相,可以實行你的治國方針了,你是否會心為所動?孟子的回答非常堅決,一個字,否,然後進一步說明,自己到了四十,心不會為之所動。這裡要做個說明的是,孟子是先在魏國,後在齊國都沒有受到待見,主張沒有得到認同,更沒有授官封爵,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做到封之為相,不為所動,確實難得。

    同樣,在一千多年後的王陽明,也是在四十歲左右的時候能夠做到“心不動”。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能夠同時做到立德、立言、立功的一位聖人,作為一介書生,還能帶兵平定寧王之亂。叛亂平定之後有弟子問他,到底有沒有什麼技巧。王陽明說:哪裡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的此心不動,如果你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這句話真值得我們好好琢磨,這真是學以致用,潛心修為最好的典範。

    寫到這裡,更感到慚愧,自己不僅對“惑”字的理解,有極大的偏差,但等明白之後,同樣發現,不管是“不惑”還是“不動心”,作為一個凡人的我都非常難以做到。雖然筆名是“止若水”,但真要做到心止若水,還需要好好修煉。好在孟子在談到如何不動心時傳授了他的密決,那就是“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這是努力的方向。

    有差距就有目標,這也算是“不惑”之一“獲”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如何看待李嘉誠這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