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所所謂
-
2 # 陳子實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務取真經
一生一滅一枯榮
皆有因緣註定”
————————————————
“投石擊水,不起浪花也泛漣漪,妙在以扶貧而命題。
責罵者,責即為診,診而不醫,無異於斷為絕症,非仁人志士所為,也背不起這更大的罵名
故而,責必論道。”
———————————————
大師就是大師,修道不同,九個字的改動,理雖同是,而意思,意境,意氣全然不同,滅嗔怒,我慢,直指究竟。
最後道出“三分靜氣,三分貴氣,三分殺死,一分痞氣”。
——————————————
看了好多遍書,電視也有看,看多了就不怎麼看,但和朋友談完後就感覺某些點還是要看,要反反覆覆看,越來越清晰!
不同的人不同的看法,也深感自己目前的問題所在,尤其缺乏那種“平常心”,自身的毛病可大了,戒掉心中的弊端,走的能更平穩,更成功一點兒!
有句話說得非常好,
“責而論道,診而不醫,無異於斷為絕症,非仁人志士所為”
還更有意思的是,大師告訴元英,等過段時間下次再來論道,自己再來時,把幾個字再改改,真有意思。
書如其人,人如其字,不同的內心狀態,全然不同的表達,傳遞不同的人生造詣!
歸根到人文社會文化的屬性,一針見血,句句扎心,
好書值得用心去慢慢品,才能品出真味道![咖啡][咖啡][咖啡]
-
3 # 李承風1228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流行的殺伐果斷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灑脫。禪師的道在與自己得道,丁的道在於驚醒使人。
修與悟。
又有點像道家與佛教,出世與入世。個人覺得,丁是出刀見血,殺伐果斷,來求個心安。即使不求,也會堅定不移。
-
4 # 簡一手
王志文:所謂真經,就是能夠達到 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著由心生律,修著以律制心。有信無證著雖不落惡果,卻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滅,不得涅槃。
佛乃覺性,非人,人人都有覺性不等於覺性就是人人,人相可壞,覺性無生無滅,即覺即顯,即障即塵蔽,無章不顯,了障涅槃,覺行圓滿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圓滿即止,即非無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彌陀佛,佛法無量即覺行無量,無圓無不圓,無滿無不滿,亦無是名究竟圓滿。佛教以次第而分,從精深處說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來不可思議,即非文化。從淺義處說是導人向善的教義,善惡本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即是文化。從眾生處說是以貪制貪、以幻制幻的善巧,雖不滅敗壞下流,卻無礙撫慰靈魂的慈悲。
-
5 # 掬火煙在手
很喜歡這部電視劇,很有內涵,值得細品的電視劇。看過之後,還去把原著小說也看了。
裡面對話有些像高人打機鋒,或者說根本就是!
對話中牽涉了佛道儒三家,很燒腦,讓人值得細品,我等有種頓悟,卻又糊塗的不明覺厲感覺。
精華全在對話及偈語中: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經。
一悲一喜一枯榮,
哪個前生註定?
袈裟本無清淨,
紅塵不染性空。
幽幽古剎千年鍾,
都是痴人說夢。
和尚改過其中幾字: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務取真經
一生一滅一枯榮
皆有因緣註定
-
6 # sunshine夏寧
責罵者,責即為診,診而不醫,無異於斷為絕症,非仁人志士所為,也背不起這更大的罵名
故而,責必論道。
-
7 # 寶力道影視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務取真經
一生一滅一枯榮
皆有因緣註定
丁元英的境界已經超越了禪師,禪師還是沒走出形式俗套-出家了!應該象濟公一樣、不必拘泥形式、酒肉穿腸過 佛祖心中留!
天道-我也很喜歡、連著看了兩遍,其實丁元英只是按正常套路走了一遍程式!只是細節、規劃、等等都比較細緻、挑不出漏洞!而且給每個人都留了機會!就看你怎麼做,眼光遠近!心思正不正!
-
8 # 鄧鄧1
其實,
丁元英什麼也沒有問,
禪師答亦未答。
丁已然此行,不必問。
禪師心知,何必答。
問個心安。
答個心安。
導演問答眾生。
-
9 # 吃飽飯幹大事
丁元英明白其道,而對其術不確定,與禪師的對話只是想知道劫富濟貧所用之術是否可行,而其實在那個時期丁元英的方法有違市場規則,雖然最後這個方法給了村子一條出路,但最後打破了規則卻給市場帶來了混亂,比如山寨貨,地攤貨,劣質假冒貨等出現。
-
10 # 英豪188
元英所追求的大道超越了大多數世人所理解。處在大道門檻之外,盡在咫尺卻難如登天!按老子所倡導的“絕聖棄智”方可成天地大道。
個人理解,獻醜勿怪!
-
11 # 捷拌有你
最近在看纏的部落格和《遙遠的救世主》,有時夜裡甚至看到不想睡覺!~內心感慨萬千。被他們的聰明和智慧折服,被他們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最主要的是為他們坎坷的命運揪心。就像上癮一樣,忍不住去看禪師08年的部落格,然後內心深深的哀傷、惋惜、直至憤怒這命運的不公。
可是,今天我突然明白。不管是現實中的禪師,還是小說中的丁元英,雖然他們擁有我們常人這一生都無法企及的智慧和聰明,可是他們的一生在我們這些凡人看來都是不幸的,因為他們太聰明,以至於他們活的像神,像鬼,像魔,可就是不像一個人,然而他們確確實實又不得不以一個人的角色在這世間行走!太孤獨!太不幸!
這一生既然生而為人,而且是一個常人,那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活的像一個人,體會該體會的,感受該感受的!這就是我目前能夠參到的生命的意義~
-
12 # 學生小馬221
說實話由於電視劇刪掉了其中的一部分,留下的讓人聽的也是一知半解並沒有弄明白,丁元英所為的神話是殺富濟貧,但他說過一句話“殺富富不去,濟貧貧不離”所求的心安正在這裡,殺富富有餘而未滅
-
13 # 常旺公裝
悟道,修道,用道,確不願追隨佛祖成仙成道,尊重自我意識修練便是修道,殺富濟貧雖不好,若求得自我心安便成了普渡眾生與自我的佛
-
14 # 啊輝439
丁元英一方面是在討個心安,一方面也是在解決內心的疑惑。丁一直把自己身處世俗之外,居高臨下的看待這個世界,目的就是想看的更清楚一些,然而這也限制他進入得道的門檻。最後大師將“勿”字改為了“務”,實則告訴他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到達很高的境界。
之前丁痛恨中國傳統文化,痛恨弱勢文化,滿嘴一個嗔字,大師為他開悟“沒有弱焉來強?" 實則告訴丁弱和強是並存的,各有各的用處,存在即合理。有的人能夠走的很高的層次挺好,有的人一輩子都活在弱勢文化中,也是自在。求道的求道,化緣的化緣,個取所需。大師也是良苦用心。期待丁再來之日能夠突破迷障獲得道心。
最後說一下心安的問題,丁透過投機取巧的方式實現的暫時劫富濟貧的目的,從社會大義的角度考慮必然會招致有識之士的謾罵,然而這也不是他要給小丹的真正禮物,正真的禮物是事後人們關於得救之道的討論,告訴那些像王廟村的人們,救世主不遠,就在他們心裡,是他們自己,讓他們自己去思考,自己該選擇什麼樣的生活狀態。這要比短時間內幫他們致富更來的重要。這份禮物也更加的厚重,心靈上的洗滌要比物質上的給予更加重要。這也就是丁的好友最後的吃驚和感慨,有什麼禮物比這個更加厚重呢。
-
15 # 薛先生的生活態度
丁元英與禪師論道求的是一個心安理得,意義在於一個道,一個所謂的心安,所謂的心安是一個人內心的禪,源於對於樂聖的殺富濟貧,丁元英已經半腳已經踏入得道的門檻,為何不入,在於一個文化屬性的根源
-
16 # 謹言慎行頭友
這一段真正的丁元英也做不到,做到的人必須是看破紅塵,六根清淨,無慾無求。和禪師的對話其實都是取悅電視機的觀眾。
-
17 # roadsxy
丁問道是其一生的縮影,所困禪論非他人人生,這個也可以從他給禪師的小詩中看出。看的明白自然也過的糊塗,沒啥可講,丁就是個明白人!
-
18 # 瀟劍峰
道本來縹緲不定 是空是真 沒有人說明
一悟一修 悟的是人 而修的是心 為更多的人而活 還是隻為己活 怎麼都是對 怎麼也是錯
修行的人多了去 可悟者 覺到的是真的對嗎 可悟不可修 可修不可悟 圖個吃飯 圖個樂趣 活著已經是上天的眷顧了
-
19 # 好劇剪剪看
豆瓣9.1分神劇《天道》中,芮小丹讓丁元英在王廟村給她寫個神話,算是送給她的禮物。
此時的丁元英已經墜入愛河,芮小丹與他所接觸的女人都不一樣,她是他的靈魂伴侶。
天下之道論道極致,百姓的柴米油鹽;人生冷暖論到極致,男人和女人的一個情字。
丁元英動情了,他答應了小丹。當了解了實際情況後,冒出了“殺富濟貧”的想法。
他也料到了如果計劃實施後,將會對商業市場帶來怎麼樣的血雨腥風。
為求心安,在實施殺貧濟富的商業計劃前,丁元英與韓楚風一起,特意到五臺山找高僧問道。
五臺山吃閉門羹:智玄大師不為金錢所動,丁元英巧用一封信得到入場券。當丁元英、韓楚風被守門僧人攔在門外時,丁元英拿出檔案袋裡面裝的錢,讓小師傅進去通報。不一會小師傅回來,遞迴檔案袋,傳師傅話:非也。
韓楚風當著守門僧人的面,又從包裡取出幾萬塊錢裝進檔案袋,遞給他。禮貌的說,煩請師傅再通報一次。不一會又回來,再次還回檔案袋,傳師傅話:非也,非也。
見兩次被拒,丁元英從懷裡掏出一信封,說:請師傅再辛苦一趟,把這個交給大師,如果大師還是不願意見我們,我們就不打擾了。可這次回來,兩人被請了進來。
進門後坐定,韓楚風拿出信,只見信上寫道: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生註定?袈裟本無清淨,紅塵不染性空。幽幽古剎千年鍾,都是痴人說夢。如果智玄大師收了錢,恐怕就不會再有這段精彩的論道。當智玄大師問,如果剛才我收了錢呢?韓楚風坦言:如果收了錢,我們就走,錢能買來的東西,就不必拜佛了。
為求心安上山問道,丁元英心裡早已有了定論,只為圖個心安智玄大師問:
敢問施主什麼是真經?修行不取真經又修什麼行?丁元英答道:
所謂真經,就是能夠達到疾控涅槃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智玄大師問:
不為成佛,那什麼是佛教呢?丁元英答道:
佛乃覺性,非人,人人都有覺性不等於覺性就是人。人相可壞,覺性無生無滅……智玄大師說:
以施主之文筆言辭斷不是佛門中人,施主參議不拘經文,自悟能答道這種境界已屬難能可貴。以貧僧看來,施主已經踩到得到的門檻了,離得道只差一步,進則淨土,退則凡塵,只是這一步難如登天。丁元英說道:
承蒙大師開示,慚愧慚愧!佛門講一個“緣”字,我與佛的緣站到門檻就算緣盡了,不進不出亦邪亦正。今天來佛門淨地拜見大師,只為討得一個心安。以上對話因時間關係,有刪減部分。
殺富濟貧必將引起商場的血雨腥風,也將揹負文人墨客的指罵。這些都無所謂,只要付出的一切都值得。但是究竟值不值得?他認為值得,所以要給自己的認為找一個依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丁元英挑起了“扶貧”的大旗,已經站在了得到的高處。可是為何心不安?只是他還不是太確定,他需要讓佛給他一針強心劑,而後心安理得的展開計劃。
丁元英為求得救之道而來,自知無解而論,論依舊無解。智玄大師聽丁元英說完一整套的商業計劃,之後沉思了許久,他說:
施主已勝算在手,想必也計算到得手之後的情形,勢必會招致有識之士的一片聲討責罵,得救之道,豈能是殺富濟貧?韓楚風問:那什麼是得救之道?
智玄大師突然怔住了,頓時也明白了丁元英殺富濟貧的用心和討個心安的由來。他說:
投石擊水,不起浪花也泛漣漪,妙在以扶貧而命題。當有識之士罵你比強盜還壞的時候,責罵者,責即診,診而不醫,無異於㫁為絕症,非仁人志士所為,也背不起這更大的罵名,故而,責必論道。“弱勢得救之道,也有也沒有。沒有競爭的社會就沒有活力,而競爭必然會產生貧富、等級,此乃天道,乃社會進步的必然代價。無弱,強焉在?一個‘強’字,弱已經在其中了。故而,佛度心苦,修的是一顆平常心。” 智玄大師說進則淨土,退則凡塵,只是這一步難如登天智玄大師送丁元英四個字:大愛不愛。
智玄大師把信封裡的信改了:
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務取真經。一生一滅一枯榮,皆有姻緣註定。智玄大師把修改過的九字的上闕送給丁元英,說道:
貧僧與施主的一闋之緣今日圓了上闕,貧僧九字不實之處還望施主修正。下闋貧僧不改了,留半闋緣待續,倘若施主在某年的某一日想改下闋了,如蒙不棄,可帶著改過的下闋再來圓續半闋之緣。結語:五臺山論道非常精彩,智玄大師與丁元英以及韓楚風之間的對話,堪稱經典。正如韓楚風后來總結的那樣:天上掉餡餅的神話,實惠、破格,是為市井文化;最不道德的道德,明辨是非,是為哲人文化;不打碎點東西不足以談緣起主題,大智大愛,是為英雄文化。
傳統文化幾千年了,從來很少有人去探其究竟。正如智玄大師所言,弱勢得道之道,也有也沒有。這正與丁元英的道不謀而合,正因為世間並無得救之道,丁元英才不得已殺富濟貧。本來想著看能否從大師這裡得道,佛家大徹大悟,依然是心。
殺富富不去,濟貧貧不離。既然這樣,為何還要多此一舉?不過是想讓村民扒著井沿看一眼,至於能不能走出來,還是要看自己。市井文化的觀念根深蒂固,要想改變,很難。但是為什麼還要試呢?只是因為芮小丹的一句話:
王廟村的窮既然是文化屬性的產物,如果一個神話改變了村子,那又該怎麼理解文化屬性呢?是的,後來的事實證明,文化屬性是可以改變的。
丁元英與智玄大師的論道結束了,看似一個什麼都問,一個什麼也沒說,但是丁元英得到了他想要的。即便是揹負罵名,即便是林宇峰對付,只要得救之道能夠浮出水面,不僅僅是送給了芮小丹一個禮物,也是給世人最好的禮物。
-
20 # 哲思
丁與禪師與其說是問道,不如說是論道。其實二人都是得道之人。
禪師是佛門高僧大德,行的是出世之道。修行務取真經,須信解受持,方證其心。丁行的是入世之道,修行勿取真經,是菩薩行,類似於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修行。所謂問道,求的是心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就是痴人說夢嗎?如何安住其心,唯有無住相佈施。佈施什麼呢?劫富濟貧不是丁認為的得救之道,否則也不必向禪師問道以救心安。投石問路,在入世與出世法間探討一下得救之道,自證其心而已!
回覆列表
最近在看纏的部落格和《遙遠的救世主》,有時夜裡甚至看到不想睡覺!~內心感慨萬千。被他們的聰明和智慧折服,被他們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最主要的是為他們坎坷的命運揪心。就像上癮一樣,忍不住去看禪師08年的部落格,然後內心深深的哀傷、惋惜、直至憤怒這命運的不公。
可是,今天我突然明白。不管是現實中的禪師,還是小說中的丁元英,雖然他們擁有我們常人這一生都無法企及的智慧和聰明,可是他們的一生在我們這些凡人看來都是不幸的,因為他們太聰明,以至於他們活的像神,像鬼,像魔,可就是不像一個人,然而他們確確實實又不得不以一個人的角色在這世間行走!太孤獨!太不幸!
這一生既然生而為人,而且是一個常人,那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活的像一個人,體會該體會的,感受該感受的!這就是我目前能夠參到的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