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老玩童22373
-
22 # 冬日咖啡2
年三十晚上,先和大院裡一群小夥伴炸點小鞭、放點菸花,八點鐘準時等春晚,或者看通宵電影,大年初一,穿新衣服去給長輩拜年要壓歲錢(貳元,伍元,十元逐年會遞增…很滿足),去街上買甩炮、玩具槍,看玩花船。春節幾天分別在不同的親戚家度過(不像現在去酒店聚餐,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雖然高大上,但不熱鬧)……七〇後的童年雖然物資貧乏,但也吃得飽穿的暖,絕對比現在孩子玩的開心
-
23 # 528326shm
年味,也是跟著時代發展的步伐前進的。要說過去年味濃,那是因為日子不好過,孩子大人都盼望著過年能吃上一頓好的。現在物資豐富,想吃啥就買啥,頓頓都像是過年。所以,這過年的意義就沒了。人們現在的追求變了,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了。兜裡有錢了!唱歌、跳舞、走世界,怎麼快樂怎麼來。
-
24 # 娛心樂耳
作為70後的知命之人,兒時的年味只能在夢裡無數次的重放了。想想那時候雖然窮,雖然物質的需求在計劃經濟調控中得不到滿足,但貧窮和物質的匱乏並沒有限制住我們這些不到十歲孩子的想象力,那時候過年對於我們來說簡直就是一場饕餮盛宴及遊戲盛典。而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
聯絡越來越方便了可心的距離卻越來越遠了;其次我們這些已經長大的人對子女兒孫的過於呵護捆住了現在孩子的翅膀;最主要還是國家經濟的騰飛,市場經濟體制使人們的物資需求不再存在難度,收入高了,買東西方便了,慾望的及時滿足限制了對慾望的苛求,歸根結底造成了現在年味消失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天天在過年!
70年代的春節記憶物質很匱乏,精神很愉快。
父母親都是工作人員,母親說教師,所以從寒假開始就盼望上過年了。相比於今天的孩子們要啥有啥,挑肥揀瘦,當年盼望過年就是盼平時吃不上的好吃的,有一件新衣服穿,可以放幾掛鞭炮,可以拿壓歲錢買些糖吃。
對於年的盼望是越盼越漫長,越盼越心急,每天都要翻日曆眼巴巴的感受著度日如年的感覺。進入臘月二十以後,漸漸的年的氣息就開始濃烈起來了,首先是家裡開始大掃除,刷牆、糊窗戶紙、擦玻璃、拆洗被褥、衣服,這些活幹完之後,就開始準備年茶飯了。
我們這裡要泡糕,頭一天把軟黃米泡在水裡,第二天母親早早起來把迷淘洗幾遍,然後把米撈出控球多餘的水分。然後由父親和哥哥姐姐們在石窩(臼)裡椿搗成麵粉,回來以後放鍋裡蒸熟。蒸過的黃米麵要趁熱拿出來放在大盆裡揉搡,面的溫度極高,要做手上裹一塊籠布,沾上涼水反覆揉搡,直到揉到外表光滑,再切成劑子擀成薄片,包入棗泥、豆沙、蔬菜幾種外形不同的餡糕,用油炸過存放做室外的大缸裡。
再就是做蕎麥涼粉,也是提前把去皮的蕎麥糝子泡水,第二天撈出控水,再用石窩椿搗。搗好後放入水中洗,等洗乾淨把渣滓控出然後在大鍋裡把面水逐次加入,然後拿大木勺或者擀杖不停的順一個方向攪動,不能糊鍋,一旦糊鍋輕則涼粉報銷,重則大鍋就燒漏啦。待麵糊越來越粘稠/顏色不再發白、涼粉就做好了,舀在盆裡拿著院子裡自然冷卻。吃的時候切成細條,用煮肉湯和撕骨肉、海帶/黃花菜、焯過水的幹小白菜、炸丸子、炸土豆片、羊肚絲一起煮成糝子粉湯。
重頭戲就是煮肉炸丸子那一天了,頭天母親開啟鎖著的那個櫃子,櫃子裡又有一個木頭匣子,匣子裡水家裡最值錢的東西,各種票證。拿出一年來省吃儉用積攢起的十幾斤肉票,去街口的肉店裡去碰運氣,看看能不能割上一塊膘厚骨頭少的肋條肉,要是這塊肉的膘有四指寬那就了不得啦,提在柳條筐裡能吸引半條街的人的目光,人們會用豔羨的眼光和嘖嘖的稱讚來評價:看看人家這塊肉割掉多好,皮薄膘厚骨頭少,肯定能認得賣肉師傅啦。
有一年,母親也是拿出了肉票揣兜裡上肉店去了,快到跟前就把肉票捏在了手裡,按著櫃檯看裡邊的肉,結果輪到她了肉票不見了。這下糟了,一家人到年底街執著那些肉票割肉過年呢,找了半天沒找著,母親只得來到農貿市場去拿錢買農民的議價肉,肉買完走到肉的門口還是不甘心就那麼把肉票丟了,就又走進去。這會兒人少了很多,母親又走那裡找,終於在櫃子的縫隙裡找到了。大氣的母親覺得既然找到了,就把它全買了,省吃儉用一年再軟過完年作廢掉太不划算了。於是,那一年的肉比往年多了近一倍。
到了二十六、七,街上農付公司、土產公司、花貨攤上開始售賣煙花爆竹,跑上半道街把每一家店炮的品種價格都瞭解一遍,然後回去跟父母要錢去買鞭炮。鞭炮買回來先拆開兩掛,放在熱炕頭上烘,鞭炮潮了啞炮多好容易捱到大年三十那一天,大人們貼春聯,孩子們點燃火香開始放鞭炮了。到了晚上熟家準備放煙花,孩子會滿園裡招呼大家出來看自家的煙花。那會兒侯沒有電視,天黑了,一家人坐坐炕上說說笑笑,有的打撲克,有的講故事。有一年,我最小的姐姐拿女孩子擺家家的小杯子讓往喝了三杯酒,結果我喝醉了,早早就睡著啦。
現在的年輕人和孩子們沒有對過年的盼頭,我想還是因為生活富裕了以後,有吃有穿,平時的生活跟過年也沒什麼區別,沒有了我們那種期盼熱望,自然感覺不出來過年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