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慈祥的老馬724
-
2 # 真葡萄樹
弄明白了什麼是法傢什麼是儒家其各自的道理相數體相用都是什麼,也就是其各自的內涵外延來龍去脈因緣果報分別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自然就出來了!沒有弄清楚然後開始談贊同誰都是扯犢子!
-
3 # nongwu
選擇就不做了,兩個不一樣的東西,做選擇有點牽強附會。
封建王朝都是外儒內法,儒家是治國的哲學思想,對人約束的主要層面是道德,採用法家的思路來制定各種律法,主要層面是法律和強制,能放棄哪個?
-
4 # 江上客舟
拋開執政主體,同樣一件事,比如上馬路吧,交通安全法,管用嗎?有了他,各個細節都有章可循。沒有這個法,大家講道德,講禮讓,不要多,實行一天。肯定事故百出,亂套。儒家講人情,法家講契約。農村裡房子,有前排後排,後面人要出去,從前面人家屋傍經過,前面人家認為這路佔了自己的面積,村幹部仁義道德講破嘴,沒用。民法通則翻開,相鄰雙方以方便為原則,一句話,問題解決了。什么仁,什么禮,什么仁義禮智信,少些廢話,多些契約立法。所以外國設有儒學,社會一樣運轉。
-
5 # 白鶴排雲
不必持此廢彼,還是兼收幷蓄為好。不過善兼收者尚需有“功夫”,即能持正見的功夫。這是用正確的修煉方法修出來的。
-
6 # 東風一起千帆動
認為儒家不講法律,只要道德,實際上是儒黑們利用近五十年儒家的消亡,進行抹黑彎曲,使得當代國人形成的偏見。
儒家與法家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對法律的態度問題,而不是有沒有法律的問題。
儒家認為應該以教化為主,“不教而殺謂之虐”,即使是不得以使用法律,也是以懲戒教育為目的,這才叫“有德”!(能不能實現是另外一回事,在亂世與封建體制下,只能部分約束統治者)
法家認為應該以刑罰為主,法律是用來恐嚇別人的,所以法家都是重刑治輕罪,亂扔垃圾抓起來砍手!(棄灰於道者刑),《韓非子》中說孔子對這種做法很認同,認為“此治之道”,說明這種做法效率是很高的,(亂世用重典)。但長期使用,民眾壓力大,碰到秦二世這種暴君,只怕是沒得活路了,又服徭役又服兵役,不是搬磚就是打仗,累的不行偷個懶一不小心就被剁手剁腳臉上刺字,日子沒法過。
所以用法家還是用儒家,要看世事如何。而且法家只能當一種非常時期管理手段,主流還是以儒家的民本主義為好,法律的目的是為促進百姓的福禎。法家一旦成為主流,出現秦二世趙高這樣的人是很麻煩的。
-
7 # 董海發
法家思想用於依法治國,依法治國的本質是依法治官。官是國之末,不管是委任的官員,還是選舉的官員,只要遵紀守法、廉潔奉公、勤政為民,就是好官、就是清官!
儒家思想用於以德治國,以德治國的本質是以德治人。人是國之本,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只要人人有仁義禮智信做人品德、品質、品行,家庭就和睦,社會就和諧,國家就穩定!
綜上所述,
法治官,仁政愛民、風清氣正、政通人和;
德治民,仁者愛人、泛愛他人、家興人和!
-
8 # 光音畫天
內法外儒
做人要二面三刀,外圓內方。內法外儒,陰陽共存。這就是一個合格的人
一切事物都如此。
只偏面做一方,就是極端主義。就是認死理。一根筋。
-
9 # 扒皮探真
我贊成依法治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人人學法,人人懂法,從小學法,讓整個社會深入到依法成為做人標準自律自束。在不要沒有制裁的德道成為人品說詞!明法,正法,人人用法,監督權利法,公正透明法。讓生活在處處都有法的環境裡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相互遵守,和諧有度的平安社會!
-
10 # 路飛30
二十一世紀了老兄!還抱著這種觀點不覺得愚蠢嗎?無論儒墨法道名、兵農醫雜縱橫,均是成立於兩千年前的思想。他們每一家的具體學說放在今天都毫無意義。他們每一家都值得我們學習並傳承的東西是共同的兩點。1,思考。他們這些流派的先賢們在面對社會的困局時都進行了各自的思考並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雖然說答案在當時也未必正確並且並沒有解決當時的社會困局,但是他們並沒有放棄這種思考並且讓自己的思想與他人的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照亮了我們的文明。所以面對社會和他人給出的各種問題要多思考並給出自己的答案,不要人云亦云。2,遵守規則,至少遵守自己的規則。雖然諸子百家各家觀點各不相同甚至有些互相對立,但是他們都遵守了自己定下的規則並堅持了自己的信念,這也是我們需要學習並繼承的。……另外各家思想概念也有部分對我們社會有借鑑意義的,這就要大家自己去思考了。
-
11 # 瑞實道人
推崇儒家,並不是要排斥法家,法家認為如果一個時代沒有聖人,就不治理國家了,所以要有法。這是法家可貴之處。但是如果一個時代知法犯法大於一般違法,特別是執政者知法犯法,那麼說明這時道德出現很大的問題,我們希望出現真正意義上的依法治國,而不是回到封建社會的依法治民
-
12 # 仇富者聯盟
哎,沒法選。不同時代對統治者而言要實現的目的不一樣。戰國時期,秦孝公靠變法以圖強,重用的是法家的商鞅。秦國靠法家思想迅速壯大,奠定了始皇帝的大一統。後來大家都抱怨說秦是苛法,但是在亂世有用啊,應了一句話,亂世當用重典。之後到漢朝,天下苦秦久矣,道家無為而治被統治者利用,一時興起。之後統治者為了更好的統治天下,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一套開始佔據主流地位。沒有最好,只有最實用。
-
13 # 智圓行方wym
法家、儒家,都是中國過去統治者的工具。所以,不要問我——一個老百姓——贊成哪一家。就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來說,他們是都“贊成”的。他們採取的是外儒內法,或者是言儒行法。您說是不是?
-
14 # 弘陽真人
法家和儒家,你更贊成哪一家觀點?
法家是以法制國。儒家以道德論理標準要求人。
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國家沒有法律沒有有紀律檢查委員會,沒有公檢法等國家機關,還是一個國家嗎?
-
15 # 菩提子66548076
縱觀歷史,維穩靠儒,發展靠法。歷代開國不久便弘揚儒學,新統治者佔盡便宜便要求別人克己復禮,禮的本質是什麼?禮是階級,仁是外衣。太子皇子爭權時,我看不出絲毫仁慈,上臺後又回到儒家的仁義上去了。法則不然,它的立意首先承認人的利己思想,舉凡危難和力挽狂瀾都是法家,秦依靠商君而吞滅六國,漢武帝依靠法家而絞殺突厥,拓土千里。儒學重教輕法,法學重法而輕教,皆不可取。儒學是形上學泛道德主義,不利現代科技和社會思想發展,相比之下,儒法作為入世的世間法方面,法家更勝一籌!胡說八道幾句,權作茶餘飯後,切莫當真較量!祝您吉祥!
-
16 # 光芒萬丈34957
個人更認可“法家”,不認可“儒家”。
韓非子的“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就被秦國認可,才有秦國的強大,秦國的統一中國。
儒家的“法不及尊”,讓天子大夫過的很滋潤,犯了法不用承擔法律責任,等於法外開恩,因為他們是天子大夫。
法家講“法治”,儒家講“人治”,法治讓人敬畏法律,人治讓人敬畏君王大夫。
講“法治”的國家,人民都過得有尊嚴,因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講“人治”的國家,人民都過得沒有尊嚴,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
17 # 劉建勃627
現代人不敢想象沒有法律約束的社會會亂成什麼樣子,迷信法律,認為問題都可以透過制度的完善來解決。孰不知這正是人類道德整體下滑的無奈之舉。古人可以畫地為牢,畫一個圈圈犯了錯的人自己就不出去,今人不然,即便森嚴壁壘還想著越獄呢,所以需要看守更嚴密的監獄,更多的法律來約束人。儒家是以人倫治國,對社會道德引導教化,透過宗法制,有一個個的小團體,有威望的人來執行一部分國家職能。道德堅守不住,才需要法律震懾。
-
18 # 鳳凰嶺老叟
簡單的說,都有可取之處,但各有糟粕不少。儒要過庸過善,法家過獨過狠。唯道家,以自然發展為綱,一切順其自然。研究自然的目的,是為了不違背自然發展的規律。
-
19 # Duxiangli
法家和儒家必須同時存在:為什麼?儒家主張道德,法家主張法制,兩家並不矛盾!都是為統治者出謀劃策。
學術界的知識分子,把道德和法律的直接關係和利害關係弄模糊了。
道德是社會人類的平等關係,只是一種“要求”。對不尊守道德的人沒法處理,行為結果有損害的,只有上升到法律。這是直接關係!
利害關係是:道德與法律是不平等的?法律要高於道德。法律有:憲法,大法小法,子法母法,專項法,地區法等。
問題出現在哪點?有人說,整個社會人人尊守道德就天下太平了。太幼稚了,他幼稚在哪點?答案是: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人海茫茫無數,道德是方方面面的道德,把道德標準尊守完全的人,沒有這種人!法律就不一樣了,犯了哪種法,就用哪種法制裁。
兩千多年的中華文化,在知識分子面前成了難題?表示懷疑?沒有實踐的高談闊論聽起來有點七彎八翹!
行善論,道德論,是一種唯心,空洞,教條主義,辦不到的論術,而且是人人辦不到,皇權人更辦不到!起碼兩點辦不到:自私、強欺弱,辦得到嗎?!
-
20 # Bao-tong
外儒內法,一張一馳數千年都這樣。外用儒學仁義道德抽象好解釋適合教化。內用法家整束綱紀、朝政之必須,外鬆內緊歷來如此。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也是一張一馳統治階級靈活掌握的。用好了社會進步穩定,用不好則荒腔走板,改朝換代。
回覆列表
為什麼要把他們對立起來呢?為什麼要我去站隊呢?他們本身是百花園中的兩朵花,中華文化庫中的兩個寶,兩塊玉,有了百花才是春天。有了諸子百家中華文化才那麼燦爛。如果春天只開一種花,只種一種糧食,只有一個人,世界還能成為世界嗎?天上只有太陽,恐怕地一球就要崩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