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的家長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對家鄉有感情,雖然不在老家生活,可是總要落葉歸根~?
11
回覆列表
  • 1 # 一笑了之

    我屬於外地媳婦,嫁到老公家五六年了,只會聽不會說,現在我們家兩個小孩跟我說老公那裡的方言,我說普通話,公婆還有老公,鄰居都說那裡的方言跟我對話,可能大家都習慣這種交流模式,覺得沒什麼。

  • 2 # 使用者何生華

    小孩說話現在人們都教普通話,地方方言似乎不講了,我的小孫孫只能說普通話,而對於他們所在地的地方話貴陽話是一點都不會講,我深知,一個人掌握一門語音的重要性,我也明白說好普通話的重要,問題是能不能兩個語言的平衡來共同為了我們的社會能夠更好的使用普通話找到最佳平衡點的問題,所以,一個人如果是盡說普通話不說地方方言,那是要被家裡人和外人笑話的,我們這一代人還明白這一點,但是,經過兩三代人的努力,那普通話是要從大部分取代地方方言的,到時,那地方方言還有繼承和傳承的必要嗎?我看確實值得大家理論理論,我的建議是希望這兩種語言都要儲存,不要隨便放棄方言,但願我的小孫孫既會說普通話,又能夠說地方話,貴陽話還是蠻有韻味的。

  • 3 # 旋風再起37605507

    當然要教孩子方言啊!孩子多學語言,對智商的提高大有裨益……無論在哪裡,會多種語言是巨大的優勢。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忘本,無論身在何方,記得你的根。每一個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人都會贊同我的觀點,不是嗎?

  • 4 # 飛燁媽媽

    孩子處在方言的氛圍裡,自然就會說方言,我哥在老家長大,他就會說,我是在油田長大的,周圍的大人來自五湖四海,所以各個地方的方言都會說一點點,反而自己老家的方言不會說,這個不是父母教不教的事,而是你想不想說的事,我從小就不會說老家的方言,因為我對老家沒有感情,而且我覺得老家的方言很土,心裡排斥,所以就不會說。

  • 5 # 千秋魚人

    方言,可以在小的範圍裡說,屬於自己的母語,它與自己生長(或家鄉)的地方,以及文化特色息息相關。所以,透過方言可以很方便的分辨出某人屬於哪個地區的人。當在外地,能聽到鄉音是何等的親切,遊子回家,能用鄉音與同鄉、親友交談,又是何等溫馨。

    普通話,屬於官方語言,是在中國範圍內,人與人交流的通用語言。掌握普通話,可以讓人自由穿行於中國大地。但在具體生活中,沒有家鄉話讓人在同鄉中有那種親切感。

  • 6 # 傑尼龜不是鐵憨憨

    若在自己的故鄉生活,別人說方言,你也是本地方人,你給我說普通話,不尷尬嗎?都拿你當外人看,因為鄉里語是對自己人說的,普通話是與難以用鄉里話交流的外人所說,我是客家人,我老婆雲南的,來我這個地方,還不是在努力的學我的方言,真的很感動,當然我自己就會雲南話,畢竟那邊工作很多年了。

  • 7 # 落葉102231406

    方言代表地方文化傳承,普通話代表的是整個民族文化的傳承!地方文化重要效能大過整個民族!反過來說,民族是由各個地方共同組成的,沒了地方哪來國家民族,所以一味強調方言和普通話都是片面的。新加坡為什麼要推廣華語(普通話)?因為新加坡是移民國家,華人族群大小十幾個,十幾個方言,造成了不用華人族群不能用華語交流,只能講英語的悲劇!華人用方言結成十幾個小團體,而不是一個大團體!不利於華人在新加坡在文化經濟和政治活動中統一行動。方言情節可以有,那必須建立在你的普通話不說很標準,至少能讓全國絕大多數人能聽懂的程度,做到這一點,你想怎麼說方言就怎麼說方言,普通話不會說的人,沒資格談你的方言有多麼多麼重要!

  • 8 # 怪獸bobo

    方言作為國家的軟實力,也是一種文化。在義大利,很多地方的方言已經消失了。其實普通話也是一種方言,它只是選擇了北京方言作為基礎,制定的一種發音標準。

    孩子到咿呀學語的階段,家長疑問多多,是教孩子學方言呢還是普通話呢?很多家庭由老人帶孩子,孩子接觸的是方言,但是父母下班回來,跟孩子說的是普通話,這樣會不會讓孩子混淆呢?

    1、孩子開始學說話了,確實要注意各種方言對他的影響,尤其在語言發展的關鍵期。但有研究發現在寶寶1歲前,家長大可放心地讓孩子的大腦儲存不同的語言,多跟寶寶說話,就能儘可能開發寶寶的“語言識別能力”。但家長要及時注意把握住語言表達關鍵期,在1歲以後用標準普通話教孩子說話。

    2、如果爸媽都是說粵語的,你可以選擇用粵語作為寶寶的第一母語。但如果家庭語言環境複雜,則建議還是使用普通話來教育孩子。注意不要混用方言或說兒語。

    3、當寶寶剛開始學習說話時,家人對寶寶說話應標準清晰,讓寶寶有正確的學習範本。不要因為普通話水平較差就放棄和寶寶說普通話,要知道,即使是帶有方言腔的普通話也比純粹用方言與寶寶交流更有益於他學習語言。

    4、寶寶呀呀學語時所說的話,大多是幾個簡單“隻言片語”,例如“餅乾”、“看爸爸”等,家長大多理解寶寶的意思並給他想要的,這樣寶寶得到強化更變得“懶得表達”。所以媽媽應該鼓勵他說出完整的句子,教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

    TIPS:等到孩子形成一定的語言系統了,可以嘗試和孩子講方言,耳濡目染下孩子也能很好的接收方言的。

  • 9 # 勤薇

    我的孩子在城市出生上學,從小就是普通話,現在連家鄉的概念都不是很清淅,心中只有這座城市就是生養他們的地方。雖然我們家庭都是用方言交流,但是壓根都沒有影響到他們,回答出來的話永遠是普通話。我也很想讓他們都能用方言來和我交談,不要忘本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在哪,但做起來真的很難,不知不覺現在孩子們已經長大了!

  • 10 # 痴夢58

    其實方言不是說讓寶寶學不學的問題。就看你把寶寶放在什麼環境裡了。如果寶寶在大家都說方言的大環境裡,寶寶不用學就會了,並且說的順溜。如果寶寶沒有在哪個環境裡,那個方言還真的要教著來學的。看寶寶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裡才看寶寶要不要學。

  • 11 # EEn

    現在在外面普遍是普通話,中國文字發音博大精深,如果沒有普通話真會出現很多不便,或者笑話,所以普通話與人溝通交流時也特別重要。說起方言,我腦子裡劃過一首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哪裡來。我個人覺得,在外面便於溝通用普通話,在家可以說說方言,畢竟方言在家裡覺得親切點嘛。在外漂泊的遊子們在踏上鄉土的一剎那,用方言跟村口老漢們討根捲菸,邊抽邊聊聊這幾年村莊的變化,何嘗不是種美德,,?

  • 12 # 書中有塵世

    我老家在安徽北方,老公老家在安徽南方。所以家裡現在至少有普通話、英文、上海話、兩邊安徽方言,五種語言選擇。

    普通話和英文是必須的,我們在家應該主要跟他說普通話,也許我會跟他說英文。娃現在還小。上海話以後學校有課程也建議他學。作為在上海出生長大的所謂新上海人,以後他的朋友圈生活圈工作圈應該免不了跟上海話接觸,學了,需要用的時候,就會派上用場。老家方言,不會刻意教。不過準備每年會送娃回兩邊老家呆一呆(我陪著他,不太會讓他單獨呆在老家),陪陪老人,也讓他感受爸爸媽媽長大的農村生活。孩子學習能力很強的,回去多了,他會不會說不重要,至少聽得懂。老公有時候開玩笑說他退休了要回老家,釣魚打麻將,虛度光陰。我總是回一句“要回你回,我跟兒子不會回”。即便真的如此,那也是他的老家情懷,跟孩子無關。

    我們能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孩子很快就會有自己的思想,而且能明確表達出來。大人替他做打算,也就僅限於他是小baby的時候。

  • 13 # 幼兒向媽

    我是一個2歲孩子的媽媽,和很多生活在方言區的媽媽一樣,我也猶豫過要不要讓孩子學習方言。不過認真想想,覺得可以讓孩子學方言,但普通話也要學。

    首先,周圍的環境。周圍接觸的人都是說方言的,若孩子一點方言不會,會顯得和周圍環境格格不入,怕對孩子的生活和心理產生不好的影響。

    其次,我認為孩子在接受不同方言的時候也接受了不同的文化薰陶,聽不同的話音,說不同的話音,有利於孩子的大腦發育。

    最後,我覺得生活當中有點不同,既可以鍛鍊孩子的理解能力,又有利於孩子表達能力的提升。

    不同的方言是由不同的口音和不同的環境演變來的,每當孩子遇到新鮮的東西,總是嘰嘰喳喳的問我這是什麼那是什麼,聽到我的回答和爺爺奶奶說的不同,就總問為什麼爺爺奶奶和我說的不一樣,我會解釋給他聽,告訴他一樣東西可以用不同的詞彙表達。孩子在不同的詞彙間不停轉換,有利於他理解能力的提升,也鍛鍊了表達能力。

    有好處當然有壞處,壞處是孩子的口音太混雜,有時候既不是方言,也不是普通話,各種詞彙穿插,讓別人很難理解孩子要表達的意思。

    我的做法給孩子製造一個純淨的普通話環境。孩子要上學前,帶他去一個只說普通話的環境,周圍人都說普通話,孩子也能很快習慣並開始說普通話。

    所以,我覺得既然生活在方言區,不妨讓孩子學習方言,但普通話也要學。有了普通話的基礎,將來要想改正孩子的口音,也會容易些。

  • 14 # 爸爸很棒

    該教!

    如果你會說方言,特別是家裡有方言環境,一定要教孩子說方言。

    我之前也認為不讓孩子學方言比較好,特別是孩子剛說話的時候,免得讓孩子抓狂。然而事實證明,我錯了!

    孩子的語言天賦是極其強大的啊!普通話、方言、英語,他們能一鍋端!太強悍了!

    我家孩子就是這樣的,我以為爺爺奶奶的方言會影響她學說話,然而完全不是!當她會說話了,她不僅會跟爸爸媽媽說普通話,也會跟爺爺奶奶說方言,還會自動切換:跟爸爸媽媽溝通全程普通話,跟爺爺奶奶交流全程方言,還能一邊跟爸爸媽媽說話,一邊跟爺爺奶奶說話,說實在的我都震驚了!

    我一個大人,自動切換方言和普通話都彆扭,而孩子,毫無壓力。

    後來我查了下資料,說是多種語言環境會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這下我就更支援孩子學方言了。

    其實說方言有時候還是一種優勢,比如有老鄉的場合,迅速就能分辨出來哪個是“自己人”。比如大家都會說方言你不會,那就尷尬了。

    我之前有兩個同事,他們就說特別羨慕你們會說方言的,覺得那也是一種技能,從小自帶的技能。

    其實我覺得也是。有一次我聽到一個來自溫州的同事跟媽媽打電話,我頓時就很膜拜,天了嚕,那完全就是一門外語好嗎?

    另外很多人也說了,方言也是一種傳統文化,我們要傳承好。

    有這麼多好處,當然要教娃說方言,毫不遲疑。

  • 15 # 小泥巴人

    這個順其自然吧,當然能讓孩子學習方言的話是很好的一件事。但是有時候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實現,想要做到則需要每個家庭成員的配合。

    我媽跟我說她年輕的時候想著要是生了孩子,一定要教孩子說普通話,可是那時候周遭都是方言,特意說普通話會顯得很突兀,於是我並不能如媽媽所願,從小就說普通話,滿嘴的方言,到了上學才開始頻繁說普通話。

    而如今,普通話的普及讓方言逐漸趨於失傳,縱觀周邊的小孩子,平時與家人交流都是普通話的,對於方言只能達到能聽懂的程度。我很想讓孩子學一學方言,可是想想平時自己跟老公倆人說話都是用普通話的(我和老公是一個地方的),首先這個語言環境就不對。而公公婆婆平時和孩子也都是用普通話說話的,更是難以實現。突然發現一種語言的流失是那麼無可奈何,需要很多家庭的努力才能讓它們不至於太早成為歷史。

  • 16 # 好奇媽媽佩佩

    這個問題我今天還在說,家裡所有人就孩子會說的語種最少,大人都會至少一種方言,孩子爸會好幾種,但是到了孩子這裡,除了普通話別的方言都不會了。我覺得深深的遺憾,不會方言,孩子就像無根的飄萍一樣,不屬於任何一塊土地,也少了一份對故鄉的感情。

    不止我的孩子還有周圍親戚的孩子和孩子的玩伴同學,會說方言的不多,能聽得懂的也不多,這已經是中國城區孩子的一個普遍現象。

    我常常會去思考孩子不會說方言的原因,從我自身的情況來看,我的家庭是跨地域的組合,而我們目前又生活在第三個城市,在工作中普通話是官方語言,自己的方言是沒有機會說的。而下班回到家裡,我們夫妻二人都來自不同的城市,方言也不一樣,自然用通用的普通話交流。孩子出生以後一直是自己帶大的,身邊沒有老人幫忙,自然也無法形成方言的語言環境,於是孩子也跟著我們說普通話。這是一種情況,而還有一種情況發生在我的侄子侄女身上,我的父母和我的哥哥同住,嫂子也是同一個地方的人,一家人都來自一個地方,大家都可以用方言交流,但是面對孩子時大家都會說普通話,最後結果是侄子能聽懂不會說,侄女乾脆聽也聽也聽不懂了。這種情況比較讓我費解,為什麼大家對孩子是這樣一種態度,像是外來的客人一般,不會用方言去溝通。

    今天因為這個問題去看了一些資料,原來一直覺得孩子不會方言,只是少了方言的傳承,少了根的情懷,是一種遺憾。但看了學者們的實證研究以後,他們得出的結論是“發現只會普通話的人比既會普通話又會方言的人在普通話詞彙聽力任務和涉及執行控制的漢字任務要慢。”換言之,意思就是“方言普通話都會說的人比只說普通話的人(在某些方面)靈光些。”

    本來也想對孩子多說說方言,能學一點是一點,但是都堅持不了幾天。看了這個研究結果,掌握方言不僅是一個地方的象徵,無意中也增長了一種能力。似乎有了更好的理由讓孩子學習方言,也更有了持續的動力。

  • 17 # 一條教育

    到底要不要學方言,其實不要小看孩子的語言天賦了,並且越小接受能力越強。但是家裡說方言不要太雜了,現在很多家庭父母來自不同的地方方言也大有不同,建議一種一種的學,這樣孩子就不能搞混亂了。

    至於很多人說的傳承問題,這個時代在發展進步,世界上很多小語種只能在圖書館才能見到了。

    為什麼要提倡說普通話呢,為了更好的交流,讓全華人民都可以暢通無阻的交流。從歷史發展來看,統一一種語言,小語種必定會消失。

    學與不學其實不用刻意教導,相信孩子的天賦,如果孩子表現對方言比較強烈的興趣,那就自然教他。不喜歡的事,也不要強迫。

    方言與融入一個群體不是必備的條件。

  • 18 # 彬彬爸爸

    我覺得不是該不該教的問題,應該是必須教會孩子說自己家鄉的方言。目前許多城市裡的孩子基本上都只會講普通話,許多父母也懶的教,有的人還會認為講方言就是老土。

    我認為方言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有許多有意思的特殊的文化傳承。以我們家鄉的方言為例潮汕話,一日三餐最常見的喝粥,潮汕話:食糜。就特別有意思這個字簡單一看就很好理解就是煮的比較爛的米。

    很多古詩用普通話讀起來不押韻,不是古人寫錯了,而是我們和古人對同一個字的語音不一樣造成的。本來漢字在表音方面就相對差一點,如果只剩普通話了,我們永遠也不知道古人的讀音了。有很多藝術形式需要方言,比如崑曲,不說別人,我個人是無法欣賞普通話唱崑曲的,我相信很多人也無法接受。

    中華文化是由眾多文化構成的,語言的多樣性,也就是文化的多樣性。因為有文化的多樣性,所以這個世界,才會如此的精彩,不斷讓人想去探索。世界如此,中國也一樣。在我們國家中,民族有56個,文化更是多種多樣。單說漢族一支,便有中原文化、客家文化、吳越文化、潮汕文化等等。去其一支,必傷及全體。它們各具特色,或磅礴,或柔媚,或尚武,或崇文。

    潮汕話儲存了古八音{現代漢語只有四音},在誦讀古文特別是古詩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表現在押韻和平仄},若能教他們以潮語誦讀(按節拍),輔之以吾潮讀書人智慧結晶的”孔子正”讀法,則古文之教學誠為不難也!

    在中國除了朋友之外,老鄉也是一種相當常見的關係。很多老鄉關係,為異鄉打拼學習的人帶來了安全感,消除了陌生感。比較我們潮汕人在外地讀書做生意見到老鄉都會比較有親切感,大家互相幫忙。而增強老鄉關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鄉音!在異鄉聽到鄉音真是滿滿的感到溫暖親切。方言也是文化的一種傳承,失去了方言也就失去了對家鄉更多的瞭解和親密感再過二代人基本和父輩的祖居地也就失去了聯絡成為一個陌生的地方!

  • 19 # 育兒科學家

    方言這個東西,我覺得在中國,太多種方言了,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需要,即使是相臨的兩個地方,語言也可能是區別很大的。到底該不該教會孩子方言,我覺得看自己直好或者孩子對這個需要的你們感度吧。

    首先:方言的流通性不強,只限於某一個小的區域使用,對於孩子現在繁重的課程開獎,普通話良好就很好了,不要給多餘的負擔。有興趣學學也無可妨。普通話講好,至少走遍國內是沒問題了。

    其次:如果作為一種文化遺產來說,那還是要鼓勵教孩子去講,才能把我們中華文的優良傳統繼承下來。

    最後:對於父母和親朋好友來說,如果能夠方言講的好,回去溝通交流感情,更加方便。當然也有的父母自己外地待久了,自己可能都說不好,當然也不願孩子再去學了。

    所以這個沒有硬性的要求,

    看個人喜好吧,孩子開心就好。

  • 20 # 慕雲之本尊

    我外甥在讀幼兒園前不會普通話,因為他外婆的普通話很不標準,表姐不讓他外婆教他普通話,怕以後難糾正。表姐平時又要上班,沒有很多時間教他,所以他在家裡就是講純方言,由於在方言的環境中長大,他的方言水平比很多聽得懂但不會講的孩子要好得多。但自從上幼兒園以後,忽然有一天開始就滿口普通話,咬字也很標準,一點口音都沒有,而且還能用普通話和外婆級的方言交流自如。

    所以我覺得方言還是要教的,而且要教的早,教晚了就跟我們後天學英語一樣,雖然總能學會,但運用上還是差了很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過年近了,各地有什麼習俗與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