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山野士

    翠柳:柳葉冬枯、春嫩黃綠、夏翠,秋衰。

    黃鸝在每年春末夏初時求00偶出來鳴叫。兩個黃鸝鳴,便說明這是求00偶之聲。翠柳更點出了時間。黃鸝在古代被視為時鳥。應時而出的鳥。鶯遷被指為升擢、登第。鶯處幽谷比喻人未顯達時的處境。

    唐朝的王涯《廣宣上人以詩賀放榜和謝》:“龍門變化人皆望,鶯谷飛鳴自有時。”

    唐朝的羅隱《贈滈先輩令狐補闕》:“花迎彩服離鶯谷,柳傍東風觸馬鞭。”

    當你懂了這些是不是有點明白兩個黃鸝似乎是在歡呼杜甫要升擢了?

    這一句包含了兩個資訊,時間,事件,

    後面有窗、門。更是在表達故事發生的地點。真是高明。你讀懂了嗎?

  • 2 # 猛哥說

    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原詩如下: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絕句”是詩的名稱,不直接表示詩的內容。這種形式便於用來寫一景一物,抒發作者一瞬間的感受。

    “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鳥兒成雙成對,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

    詩人從少年時就懷有報國的志向,在歷經數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後終於有重展的機會,多年戰亂得以平定,這與詩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嶺,並以嶺上千年雪代窗上殘雪,進而給詩人以頑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聯絡。

    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複雜心情。一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著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麼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大大消減了。“泊”字,正好寫出了詩人這種處於希望與失望之間的複雜心情。

    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並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三國孫權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譽為明主,作者借東吳代指孫權,暗示了杜甫對當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萬里”、“東吳船”合而為一句,正是為了寫出那個“難”字。  

    全詩看起來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但詩人的內在情感使其內容一以貫之,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託詩人內心複雜的情緒,構成一個統一的意境。一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遊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

    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託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複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

  • 3 # 用九龍

    兩個黃鸝鳴翠柳,杜甫想說什麼?須要從整首詩上下聯絡來看,這首詩是杜甫著名的詩,朗朗上口,文美詞好,意境深遠,被選入唐詩三百詩之一。

    《絕句》

    唐代: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詩的前二句是一組對仗句。杜甫草堂有柳樹,翠綠的柳枝上站著兩個黃鸝在鳴唱,“翠”是新鮮的綠色,“翠柳”是早春的柳樹顏色。“兩個黃鸝鳴翠柳”,兩個黃鸝鳥兒站在翠色的柳技上歡快鳴唱,聲色俱有,生機勃勃,春暖花開,

    次句寫青天上的一隊白鷺在飛翔。自然成行。白鷺在寬廣青天,自由飛翔。

    前兩句兩個黃鸝站在柳枝鳴唱,一行白鷺往青天暢飛,一站一飛,杜甫看見此景,人生也是如此,該站則站,該飛則飛,隨運流轉,隨遇而安,自由自在。

    詩的後兩句也是由對仗句構成。第三句寫臨窗遠望西山雪嶺。千秋不變的山嶺上有潔白的積雪終年還沒有化,所以詩裡比喻成“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氣不好時看不明,只有天空清朗的晴天,雪山才能看見。這個“含”字,用得很好!用得妙!牆上的窗象個畫框,畫框裡包含了遠處的西嶺千秋雪。

    第四句寫到向門外一看,可以見到停泊在江岸邊的客貨船隻。這些停泊的客貨船隻來回於岷江、三峽,長江萬里水路,詩裡形象的叫萬里船。

    山止船行,一動一靜,止行靜動,自然而然,

    後兩句杜甫以草堂房屋比喻自己,眼睛是心靈的“門”“窗”。杜甫心胸寬廣,胸懷天下,寬廣象山,智慧如水,流通似船。

  • 4 # 娜媽娜媽

    美好春情萬園香

    辭別冬素冷暮天

    美好春情萬園香

    閒雲悠意鎖柳絲

    橋風掀裙裸玉身

  • 5 # 直又直

    我的水平相當有限。我喜歡讀詩而又對詩的理解又不細緻入微,只是用平常的心去讀一續。杜甫在這句詩中,我只能粗淺地認為他是在描寫春天的景色,鳥兒成群成對罷了。整首詩都圍繞著房屋的前後和周圍的環境而寫,可能是他的草堂建成後的一種欣慰吧?可能他心裡會想,人的進步有限了,得此地也是不是理想中的理想了,那風流的日子像白露一樣,飛上青天了,只剩這鳥兒在翠柳上鳴叫,還是不錯的,不可能有上青天的本事了呢?如過去一些前朝故事,也只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罷了!今我這風水寶地,在勃勃生機的春日氣息中,心境也泰然了啊!

    總之關於讀詩,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心境和理解,陶然而曉,陶冶著各人的性情和某種同感,王就是詩的興法!我從不喜歡教授們板上打釘的八股論調和所謂考證,詩是浪漫的,不同於自然科學。詩人也不是神仙,有感而作,那有連繫得那麼多嗎?

  • 6 # 鋼鐵流淌的聲音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要知道詩人要表達的意思就得說說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公元762年正好是“安史之亂”時期,杜甫為了躲避戰亂躲在梓州。第二年,叛亂平丁,他的好朋友嚴五回到成都,杜甫投靠嚴五在成都建了杜甫草堂。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當詩人看到春天翠柳成蔭,鳥語花香,藍天白雲。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又想想自己顛沛流離,遠走他鄉,不免有些傷感。

    他用“兩個黃鸝鳴翠柳”來寫春天歡快的景象,也來襯托自己對時局的發展感到欣慰,第二句“一行白鷺上青天”表達了詩人遠大的志向和報復。

    這兩句詩的意境像畫卷一樣,有靜有動,有近有遠,看似平常敘事,實際暗藏玄機,不負“詩聖”大名。

  • 7 # 黃宦閔易經學者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寫第一、二句詩時,是為了對偶,整首詩對仗工整細膩。

  • 8 # 清水河畔

    一隻黃鸝鳥鳴叫略顯淒涼孤寂感,湊上一對雖說噪音量擴增,讓人心煩氣亂!但好歹成雙成對,不會讓人有絲毫憐憫之心。對詩人來說意境是取決於一首詩詞好與壞的關健,不同的境遇表達出不一樣的喜怒哀樂來。

  • 9 # 倪成

    兩個黃鸝鳴翠柳,是杜甫巜絕句》中的第一句。大概就是晚春時節,黃鸝鳥歡愉地在柳間跳躍鳴叫,一派崢嶸景象,為下一句“一行白鷺上青天"形成對仗關係,都是在說春天景色優美。杜甫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讚美和當時的喜悅之情。

  • 10 # 江湖夜雨92

    表達了心靈的自由自在與舒展。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逃難的杜甫終於可以回到第二故鄉,成都的草堂了。如同一個月前,我們只能躲在家裡抗擊疫情,現在忽然解封了,我們可以嘗試著到郊外踏青漫步的舒暢心情是一樣的,歡快心情,不言而喻。一年前,杜甫的好朋友,任成都尹兼節度使的嚴武被調離成都,隨後,成都發生叛亂,沒有依靠的杜甫只有流轉到梓州避亂,雖衣食無憂,但他寄人籬下,生活的並不舒心。後來,戰亂被平定了,好朋友嚴武也重新回到成都任職。嚴武讓杜甫做了節度府的高階幕僚,並任其為工部員外郎。從此杜甫可以翩然翱翔了。

    首聯,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黃鸝婉轉歌唱,白鷺排雲而上的美妙圖景。集中傳達了詩人歡快的心情。出句寫黃鸝成雙成對的,在翠綠的柳樹上和鳴,表現出春的勃勃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對句寫了白鷺,這種鳥雙腿細長,飛行姿態優美,在加上晴空萬里,一碧如洗,古代沒有霧霾,白鷺在青天的映襯下,色彩更加鮮明。作者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色彩,極盡寫物之工,使首聯成為寫景的名句。其中千秋雪,思接千載,萬里船視通萬里,營造了宏大的意境。只有王維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可以和它相提並論。

    尾聯更是極其絕妙的千古狀語,傳達出一切都會過去,戰亂平定,交通恢復,社會又呈現出一派祥和的氣象。

    上句寫詩人憑窗遠眺的情景,在風雨過後的晴朗天空,空氣純淨,詩人能看到遠遠屹立的雪山。一個“含”字,極形象,讓人覺得此景彷彿是鑲嵌在框中的一幅圖畫。走出門外,又能看到江中停泊著大大小小,從萬里之外的東吳過來的船隻。要知道,戰亂期間,眾人懾於兵戈,交通斷絕,商旅不行,這可是難得的祥和畫面。

    正如幾天前某省委書記到某餐館吃麵一樣,那是在告訴我們,只要注意防護措施,大家不必過分擔憂,可以放心出來消費來。不好意思,也許是我過多解讀了。

    結束語:杜甫這首靈動的韻在骨子裡的詩,我喜歡。人生苦短,要放下該放下的,解除束縛,一起都會過去,一起都會好起來。雖然形為物累,但可以保持心靈的舒展,心靈的自由自在,心靈的無拘無束。有一位哲人說的好,身體和心靈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 11 # 山風口之子

    杜甫沒有說出來,只是把ta藏在了心底默默地祈禱和祝福: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待到春暖花開,我們一起去看櫻花……

  • 12 # 南毛索朗丫卓

    詩人嘛,感情一定很豐富!所以,當他看見一對黃鸝在翠柳的柳樹上鳴叫,一行白鷺飛上青天的情形時,可能非常想念家鄉的妻兒。想馬上要回家探親的渴望心情!

  • 13 # 言也木比白

    杜甫在成都由親友接濟建立了自居的草堂

    住在草堂期間寫過多首詩

    其中有絕句四首

    就包括這首

    排在第三首

    四首絕句記錄了杜甫的日常生活狀態

  • 14 # 趙芷妤

    他在寫風光美,心情好。

    讀詩沒有必要過度解讀。這首詩最妙的是鳴字,在畫面中注入了聲音,從2D直接到了5D

    讀這首詩,更值得去推敲他的用字,而不是用意。

  • 15 # 瑩妝淡墨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先不談詩的創作歷史背景,就解襲詩的詩句意義:作者唐朝偉大詩人杜甫想表達的是,一片早春的繁榮景象,兩隻黃鸝在剛剛新發的柳枝上歡快的鳴唱,一行潔白的鷗鷺在青藍的天空中歡呼雀躍,自由的翱翔,從窗前遠遠望去,西面陰面的山峰上還堆積著還未化盡的厚厚的積雪,門前的江面上卻停泊著東吳來的萬里船隻。

  • 16 # 尋找無限

    從詩的整體來看,寫景明媚,意境開闊深遠。第一句寫眼前:明媚的春光裡黃鸝在楊柳間穿飛歌唱,展現出春的熱鬧和靚麗。第二句寫遠去的白鷺,在藍天的襯托下,給人一種“便引詩惰到雲霄”的高遠幽緲的美好情感和意境開闊的精神視野。第三句寫遠處的雪山,一個“含”字之小與一個“千”字之大形成鮮明的對比,展現出作者不一般的視野境界。而第四句緊接著寫船,由泊在眼前的船,想到它的萬里之行,也同樣表現出作者這種“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思想深邃的個人特色。

    杜甫是一個現實主義詩人,憂國憂民是其詩歌寫作的緣起、動因和主調,因而形成了他那獨特的沉鬱頓挫的詩風特點。像這樣詩風明快的絕句在他的詩中是很少見的。這大概是他在安史之亂將平時,返回成都後一種愉快,心情的寫照吧,亂匪將滅,一個可期可盼的國泰民安,祥和安定的社會又將回來了,自然會有一種春日暖風中愉快。但是,即使在這樣的一個令人高興的局勢面前,在這樣一個明媚熱鬧的春光裡,作者也並沒有被眼下的喜悅所陶醉,思緒悄然伸向遠方。之所以如此,應該是這位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人的本質所決定的吧。致君舜堯上,再使風俗淳。這可是詩人終身不渝之志哦。

  • 17 # 譚文祿

    要想了解杜甫面對草堂前柳樹上的兩隻黃鸝鳴聲,激起他的無限遐想,必須瞭解寫詩背景和寫詩目的。竊認為,杜甫經受打擊,四處奔波流離,終於有個置於山青水秀中的草堂安身而愉悅,當他聽到兩隻黃鸝的鳴叫,激起他遐想無限:我雖說政治上遭打擊,四處顛簸流離,終於找到了一個山青水秀,鳥語花香的地方安身而怎不慰籍?現在是多麼美好的春天,我能在這草堂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享受祖國的美好山河壯觀景色,享受生活情趣怎不感到欣慰?

  • 18 # 燕趙古陘

    兩個黃鸝鳴翠柳描寫的是春天。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甦,萌發生機時的顏色。意思是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

  • 19 # 源來緣聚

    春季,大地復甦,是萬物繁衍的時節,兩隻黃鸝在新發嫩芽的柳枝上鳴叫,增加了詩句的畫面動感,同時也有著一對小鳥求愛繁衍的隱喻吧?[微笑]

  • 20 # 全峰山

    請網友們分享,這是杜甫所作一首典型的"意境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四句皆對,一句一境,初看似乎不相干,其實為一整體。杜甫在頭兩句告訴讀者,鳴鸝、飛鷺的生動形象,從色彩、線條、氣氛的勻稱對比中,勾勒出一幅清新美麗、栩栩如生的彩墨畫。

    接著,杜甫在下兩句告訴讀者,巍峨的西嶺積雪"含″在窗裡,直達東吳的航船“泊"在門外,這裡用″含″、″泊″二字,告訴人們,他在″伏居靜觀",以″千秋″、″萬里″表明了″時間空間″的無限擴充套件。全詩透過眼前景物描述,洋溢著詩人″遊目騁懷″的喜悅情調。

    杜甫透過高度凝聚的思想感情,同優美的形象巧妙地結合起來,使我們看到了詩中的畫面,如臨其境。使我們想見到成都草堂附近的自然美,而且可以想象到廣闊壯麗的祖國河山。

    這不就是把客觀事物的景象,與主觀思想情感的抒發,交融在一起的藝術境界嗎!短短28個字,卻意境深遠,激人情思,引發聯想,真是令人回味無窮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遇到脾氣不好且情商低的領導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