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蘋果爸爸育兒

    孩子哭的時候,是立刻制止,還是任由他哭呢?面對孩子哭泣,通常家長有三種表現:一種是心疼趕緊哄孩子;一種是厭煩立馬制止;還有一種是無奈不知如何是好。

    孩子哭了,家長哪種處理方式更合適呢?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

    【警惕低齡嬰兒的哭鬧】

    1歲以下的嬰兒,哭泣是他們表達訴求的主要方式。餓了、困了、不舒服了,都會用哭的方式來表達。很多生理上的需求和不適,都是用哭鬧來表達的。當然,小嬰兒心理上的需求,有時也會用哭鬧來表達。比如,害怕、需要家長陪伴,也會用哭聲來呼喚家長。

    【發洩情緒的哭鬧,家長要注意疏導】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語言能力逐漸增強,因為生理原因的哭鬧減少,更多的是情緒的發洩。當孩子是因為負面情緒而哭泣時,家長要注意疏導。

    先同理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哭,並且從孩子的角度去感受,理解孩子的情緒。

    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孩子哭得差不多之後,家長可以透過提問引導,讓孩子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給孩子介紹發洩情緒的方法。除了哭泣以後,還可以透過聊天傾訴、聽音樂、畫畫等轉移注意力,來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

    面對愛哭的孩子,不能夠武斷地制止,也不要驕縱。透過家長幫助孩子疏導情緒,慢慢的孩子也能夠學會自己疏導情緒,提高情緒管理的能力。

  • 22 # 萊讀教育

    所有的孩子,都是在哭鬧中長大的。

    現如今,許多家長在面對孩子哭鬧的時候,為了防止被孩子牽著鼻子走,便提倡對孩子的哭鬧行為採取沉默式的陪伴,任由孩子哭的撕心裂肺,認為這樣能養成不隨便哭鬧的習慣。

    哭,是一種本能。

    出生的那一刻便會放聲大哭。從此,餓了要喝奶時會哭,腸絞痛會哭,學走摔倒時會哭...孩子最原始的哭鬧行為,皆來自於身體的感受,只是還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

    所以當孩子哭鬧時,應最先考慮孩子身體原因,是否感到哪裡不舒服,或是哪裡受傷了。不要一味的不管孩子,放任其大哭大鬧。

    對於大孩子和成年人,哭依舊是一種語言,是一種訊號。如果孩子在哭泣,那很可能是孩子感到了傷心、難過、痛苦、想得到安慰和關注等。

    很多人見不得孩子哭,尤其是在公眾場合或是人多的地方,可能是覺得沒面子,再者就是哭聲聽著心煩,以及對此無能為力的焦慮感。

    當大人認為已經輕聲細語的安慰過,孩子就該停止哭泣,而相反的變本加厲,便會大聲制止或是乾脆選擇完全不去理會,往往只會令孩子更大聲的哭鬧。

    在公眾場合可以先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先使其停止哭鬧,避免給他人造成困擾。

    若是在家便可耐心的陪著孩子,告訴他“媽媽爸爸在這裡,你可以盡情的哭,等你發洩完後,可以跟我談談為了什麼,好嗎?”

    讓孩子知道,父母是關心、理解自己的,並不是單純的不理自己。

    這樣孩子以後遇到事情才會主動的告訴家長,在他們心裡,無論發生什麼,父母都會是最好的傾聽者。

    孩子想要某個東西,但家長不同意,於是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

    孩子長時間的看電視,到了睡覺時間仍坐在電視前,不聽勸後家長直接將電視關閉,接下來又是一場哭鬧...

    類似這種,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見的事,孩子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的哭鬧,正是將哭鬧當成了一把利器,以此來要挾家長順從自己的心意。

    孩子這種哭鬧的慣性很強,只要一次因為哭鬧便妥協而滿足孩子的需求,那麼孩子就會有這樣一個認知“只要我哭鬧,爸爸媽媽就會滿足我的願望。只要我哭的夠久,夠大聲,他們一定會順從我的”。

    所以,當面對這種情況的哭鬧時,應及時的制止,不要將孩子的這種哭鬧強化。明確的告訴孩子不能這樣,為什麼,哭鬧是沒有用的,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若是繼續哭鬧,就安靜的看著他哭鬧,態度要堅定,讓孩子明白無理的哭鬧是不能影響父母的。

    尊重理解孩子的情緒性的哭鬧,而目的性的哭鬧應堅決說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電腦和手機佔據書寫的情況下,為何一些人依然狂熱地迷戀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