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達達隨筆
-
2 # Linda果
孩子的嬰幼兒期(0–6歲)佔據人的生命軌跡不足10%,卻對孩子一生的影響佔據90%。我們來看看,如何化解低齡期的養育焦慮問題。
低齡期又因為孩子腦部思維發育沒有完全形成,是必須依靠監護人的養育逐漸長大,做不到像小鴨子一樣,一出生就跟隨媽媽遊在水面。那麼,父母無論多麼辛苦,在養育孩子的事情上,低齡期儘量自己帶、同時努力學習幼兒成長的相關知識。不要等孩子大了以後,知道孩子不努力讀書就上不了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會影響一輩子,這個時候家長就著急了。但這時候,孩子到了青春期,已經開始逆反,不把你說的話當回事,管不過來了,毛病自然也就改不了了。這也正是反映了現在大部分中國家庭教育孩子的現狀有很大的問題,在發現孩子有一些小錯誤的時候沒有及時的進行糾正、引導,逐漸導致孩子養成許多壞毛病。
面對這些,我們建議,家長對孩子可以實行“兩不管三不慣”原則,既不要什麼都上手影響孩子的鍛鍊思考機會,也不要處處自我意識的放縱孩子,讓孩子從小沒有規則感影響長大後的自我自尊的形成。
【兩不管一】:孩子能獨立完成的事情不管
現在的孩子在家裡什麼事都是大人代替,養成了這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孩子們具備了做事的能力,就應放手讓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對他們的成長很有幫助,教會他們先學會自我服務,再逐漸為他人服務,孩子的進步是可喜可見的。放開手,孩子的成長會更自由、更廣闊。
【兩不管二】:孩子能承受的事情不管
我們總會發現孩子們缺少挫折經歷,缺少抗挫折能力,只要遇到失敗,就會鬧情緒和哭鬧,常常還會拒絕再次嘗試這件事。
所以對於孩子能承受的困難和失敗父母儘量不要插手,也許今天家長幫助他解決了一個困難,可是以後還有還有無數個困難在等著他,難道家長能次次幫助孩子解決嗎?
家長應該學會適時的放手,這樣對孩子的意志力、抗挫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好處。
【三不慣一】:對於孩子不尊重別人不能慣
有不少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大的,而家裡的老人和父母的教育自然會有偏差,老人更加容易溺愛孩子。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會給孩子。但是長時間下去,孩子就會養成驕縱的性格,稍微有點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向大人動手,做出不尊重大人的行為。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孩子,把他這種性格扼殺在“搖籃”中。
【三不慣二】:對於觸碰原則的問題不能慣
原則就是父母給孩子立的規矩,如果對孩子觸碰原則的問題視而不見,會導致他今後犯的錯越來越大。明知道偷拿別人東西不對,還不去說教,將來後果可想而知。孩子擔心自己被罰,選擇說謊,如果這種情況家長不及時教育,孩子就會養成撒謊的壞習慣。一定要孩子明白撒謊後果的嚴重性,否則,孩子的撒謊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改正了。所以這些觸碰原則的事情不能慣。
【三不慣三】:孩子對事情沒有責任感不能慣
遇見事情就喜歡推脫責任的孩子就是沒有責任感,如果孩子並沒有養成這樣的意識,就會逐漸成為一個肆意妄為、毫無擔當的人。家長一定不要慣著孩子這種壞習慣,要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這些只靠家長的一己之力似乎是很難完成的,這時家長就可以利用一些繪本,讓孩子從繪本中懂得如何什麼是自己需要改正的,以及需要做到的。
真正決定孩子未來的,是父母的眼界和格局,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一對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所以,家長面對孩子教養問題上不必事事總是擔心,大事遵循原則,小事多看些兒童育養的知識,與小傢伙一起成長。
-
3 # 平子的數字育兒術
的確是太焦慮了。
我相信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後可以自信,大方,勇敢,有擔當,陽光…………,但這所有的一切都在於父母的引導,他們不是天生就聰明能幹可愛漂亮大方的,也不是天生就自私膽小懦弱沒主見的,他們就像一張白紙,上面怎麼畫?前一半是父母教的,後一半才是自己畫的。
所以如果你想孩子是個愛分享大方的孩子,現在開始就正向去引導,拿我家娃當例子哈。我兒子現在2歲,也是不愛分享,我是怎麼做的呢?
比如看到奶奶給他蒸的雞蛋,我會表現得很想吃的樣子說“小俊俊,媽媽也好想吃雞蛋呀,你可不可以分享一點給媽媽呀?媽媽知道俊俊是個很愛分享的孩子,對不對?”剛開始他是拒絕的,說“不可以,這是俊俊吃的”。但我看到機會就說,“哇,俊俊的蘋果特別好吃的樣子,你還有那麼多,可以分享點給媽媽嗎?媽媽知道你是個很愛分享的孩子”。“哇,這柚子太好吃了,咱們也分享給爺爺奶奶好不好?媽媽知道你是個特別愛分享的孩子”,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的,結果現在不用我說話,有好吃的他也會主動分享了,當然只有一點點的話,他還是自己吃,做不到全分出去自己不吃,但我覺得這點很好,先照顧好自己才能有餘力去愛別人,不足以分享的時候留給自己就好了。
-
4 # 納蘭明心
孩子小的時候,天然缺乏安全感,需要父母無時無刻在身邊呵護,會有一些自我保護的舉動,會引發大人的焦慮,父母應該以平常心去對待。做父母的不必太焦慮了。
比如,非常年幼的孩子是不知道該如何妥善地對待人和事情的。比如孩子對媽媽就有強烈的依賴感和佔有慾,包括對他自己的玩具等。但是這些行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孩子就是自私。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孩子是有自己的領地意識的。當發現有不利於他或者侵犯他的領地的時候,他會表現得很敏感,甚至會情緒很激動,乃至有一些攻擊行為,比如從別人手中將玩具搶過來。
如果您有一些焦慮。我建議你閱讀一些育兒相關的書籍。先了解育兒的一些常識和基本理念,也瞭解一些孩子在這些階段的正常行為。當你知道這些行為都是正常的,你就不會過度焦慮了。
當然,孩子還小,所以需要有人去教導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玩具等“財產”,如何去與周邊人群打交道。
做父母的,首先要自己學習如何做好父母,應該花些時間學習育兒知識。
然後要學會情感引導,瞭解孩子的階段表現,理解孩子的正常行為,引導孩子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當父母發自內心的去愛護孩子,呵護孩子成長,你會一步步體會到撫養孩子的快樂,你會見證自己也跟著孩子在一起成長。
在這些年帶孩子的過程中,我從自己的育兒實踐裡,甚至是親子矛盾中深刻體會到,理解孩子最好的方式是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孩子的行為。
父母應該以感同身受的心、以關愛呵護的心建立一種親密的親子關係。然後在孩子成長方面,要對孩子有足夠的信心,相信孩子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
孩子真的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優秀、更勇敢、更有愛。
-
5 # 一個愛吃兔子的胡蘿蔔
我覺得你過於焦慮了!其實小孩成長都有階段性的,到那個階段該會的自然會,只能說假設有條件父母給與適當的引導效果會更好!自私是人的天性,不論小孩大人都這樣,我覺得一是父母自己做表率,二是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比如參與家務勞動,孩子體會了家庭勞動的難處,必然會對父母做家務勞動的辛苦感同身受,進而選擇幫忙或者感激父母!
-
6 # 超聲刀
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如果你是一個與人為善,寬宏大量的人。相信我你的孩子也差不了,不用特意教。
-
7 # 家庭煮夫胖劉
你好,既然你知道孩子還小,那麼你怎麼會擔心孩子以後自私呢。孩子的性格是和教育還有所處的環境有關的,你有的是時間教育好他,所以沒必要擔心
-
8 # 下輩子當個熊貓
看到你的問題,不太明白你怎麼會擔心孩子自私這個問題。你自己也說了,孩子還小。既然孩子還小,那又怎麼就看出孩子自私呢?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剛開始只會哭,慢慢的有了自我意識,在這個階段,他會認為他看到的都是他的,媽媽是他的,食物是他的,玩具也是他的,等等。不管是媽媽還是玩具,他都會說“這是我的”,而且都不讓別人碰。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不知道你是不是看到這些現象,擔心孩子以後會自私。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是孩子有了自我意識後的正常表現。
針對這一現象,作為孩子家長,首先要意識到孩子有這些行為是正常的表現,不是孩子自私,這樣才能正確的引導孩子。
其次,就是正確引導的問題。第一,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玩具是孩子的,孩子玩的時候如果別人想玩,先要諮詢孩子的意見,孩子同意後再給別人玩。如果孩子不同意,也不要勉強孩子,給他講道理,告訴他大家一起玩更有樂趣。第二,孩子有需求或者哭鬧時,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能滿足的話儘量滿足。我家寶寶今年三歲,一坐車就喜歡坐我腿上,那就抱著她坐好了,反正也抱不了幾年,孩子很快就長大了,到時候想抱也不讓你抱了。
總之,身為家長,與其擔心,不如面對。理解孩子的心情和需求,正確的教導孩子,這樣就好了。
-
9 # 願你冬暖夏涼
我覺得我跟你一樣都很焦慮,不知道是不是有小孩的都這樣。
第二個可能太無聊了。有時候一個人太無聊了就容易想東想西,然後越想越鑽牛角尖,所以得讓自己忙起來。
第三個我覺得可能是生活太無趣,所以有時候要為自己找點樂趣,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可以多做一點。比如說跟朋友一起出來聚一聚。
第四個親子活動。現在很多學校都需要爸爸媽媽來參加一些親子活動,在活動的過程當中我們就可以學到跟大家分享。
-
10 # 沐耳發聲
孩子是在成長過程中的,現在每個人家庭孩子數量都少,孩子受到的寵愛多,有沒有兄弟姐妹分享,小時候自私在所難免,隨著慢慢長大,上了幼兒園,有了社交就會慢慢好起來,家長的教育自然是不可缺少的,首先是創造環境,不要什麼都給寶寶獨享,家裡面也要做到分享,另外可以給寶寶演示分享帶來的好處,比如分享零食就可以獲得更多種的零食,他們很聰明的,慢慢就會懂得分享了。玩具這塊特別說明一下,不要強制寶寶跟小朋友分享玩具,這會給他帶來負面的情緒,後面更不願意分享了,分享時要告訴寶寶,這個玩具是你的,小朋友只是玩一下,玩過還會回到寶寶手裡,讓他安心,成人世界也是如此啊,借錢跟搶劫你會容易接受哪一個
-
11 # 安宇微塵
您可能多慮了,其實每個孩子在2~3歲都會出現被兒童心理學稱作“第一逆反期”的現象。
這是因為孩子在嬰兒時期幾乎感覺不到自我的存在,而一旦成長到兩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飛速發展,孩子開始建立起與他人的邊界,知道我就是我,和你是不一樣的。
當這種心理一旦產生,孩子就開始有自己的個性和想法,也開始維護自己的權利。比如家長讓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或食品給別的小朋友,孩子會說不要、不好、不行等,家長可能會困惑為什麼我的孩子沒有一點孔融讓梨的精神,實際上“分享”是一種親社會行為,是為了他人利益採取一種自願付出的行為。這種行為最早也會在4至5歲才完全展現出來,而2至3歲的孩子根本沒有分享的意識,而是以自我為中心:這個世界就應該是我看到、我所想的樣子。在這個年齡段,你要求孩子學會分享、要求孩子大度完全就是強人所難。
2至3歲的孩子會經常用拒絕的方式體現自己的獨立,但並不是真的想拒絕你,而是在練習而已,只有在你滿足他(她)這種訓練的慾望(說“不”的習慣)之後,這種現象才會慢慢消失。
如果不瞭解“第一逆反期”,可能會疑惑自己的孩子為什麼總是表現出一副很小氣很自私的樣子,而當你懂得了“第一逆反期”,並掌握兒童在每個時期特有的成長力量,這樣你才會更加淡定、更有智慧地陪伴孩子一天天健康成長。
有一句話說的好:一切問題都是時間問題,一切煩惱都是自尋煩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善於發現問題並尋找答案的父母是稱職的,但是我們不要“杞人憂天”,因為與其擔心,不如祝福。
-
12 # 使用者52502901299
其實我跟我老公也是一直有這樣的擔憂,有時也會想是不是自己太焦慮了。後來想想也是正常,第一次為人父母,教育孩子沒有經驗,害怕自己會把孩子教育成自己最討厭的那種小孩。其實每個孩子一出生,天生都是自私的。人的本能什麼東西都是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像好吃全佔著,東西都拿最多的。做父母的不引導確實是會讓孩子變的自私!我是這樣引導孩子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1.不打罵孩子,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孩子。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是孩子的鏡子。2.吃飯的時候如果家裡有一個成員,比如爸爸。還沒有回家,就會拿個盤子把所有的菜分開一些來,告訴孩子這是留給爸爸的。因為爸爸工作很辛苦,我們要留一些給爸爸。3.家裡買了像桔子,柚子這樣的水果。會給孩子讓孩子來分給家裡的成員吃。讓孩子知道我們是一個大家庭,沒有誰是特殊的。4.家裡不給孩子包辦太多的事情。適當的年紀給孩子承擔適當的家務。孩子還小基本的三歲過後,自己穿衣服,鞋子等。再大些要參與家裡的家務。讓孩子從子就要懂得家庭責任。5.把孩子當成一個個體。尊重他,家裡的長輩給了東西給他,要讓孩子學會說謝謝!如果孩子讓家長做事情,不可理所當然的命令的口氣。相反,孩子幫助大人做了什麼大人也要說謝謝,給予尊重。……我的原則是,家長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
13 # 藍藍147432515
自私是人的本性,後面還是要靠大人平常教的,其實我覺得小孩小時候自私點好,最起碼他知道這玩具是自己的,保護自己的東西不錯,就是後面長大一點告訴他懂得分享。沒事的,
-
14 # 芝麻開門75
不用擔心,自私是人的本能,等孩子長大了和有愛心的人在一起,自然而然就有正能量。我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
15 # smile美語錄
一個孩子的表現都取決於父母,擔心孩子不如幫孩子,正因為孩子還小,所以對父母對孩子都不是很困難
很多孩子都不會想著付出只想著回報,從不會分享,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那麼我們首先從家庭出發,父母先要做好榜樣,不要讓孩子認為什麼都是自己的,不考慮別人需不需要,所以要教會孩子分享,從中講道理讓孩子能夠明白
然後提醒孩子和別人分享,讓孩子換位思考,時間長了孩子自然會懂得關心別人,考慮別人的感受,讓孩子與別的小朋友互換玩具,尊重別人
最後父母也要多鼓勵孩子,當孩子做到了其中一樣我們就要鼓勵孩子,這樣孩子收到了表揚得到了認可自然就愛上了分享,喜歡上了這種感覺
-
16 # 一鐵浮屠一
自私是人的天性,違背這一點教育孩子一定是失敗的。你們要做的是引導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價值觀不是無私,是獲取原則。
-
17 # 我是美莉
只有心理系統健康的母親才能養育好心理健康的孩子。一個心態平和、積極樂觀、有著助人精神的母親,她養育出來的孩子不會自私。相反,一個焦慮抑鬱、對身邊環境都是抱有防備心理的母親,她的孩子的心理狀態也會令人堪憂。
所有的育兒其實都是育己,孩子就是那面鏡子,折射了我們的內心世界。教育好孩子,首先先成長好自己。
與其去焦慮孩子以後會怎樣,不如先做好當下的自己,成長自己才是王道,你若優秀,孩子自會精彩。
-
18 # 火燒雲一中
首先,孩子是張白紙,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很重要,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自已必須要是什麼人!你不知道孩子大多行為摸仿父母嗎?所以別焦慮!
-
19 # 鹹蛋黃打敗白煮蛋
怎麼就考慮這個問題呢?不是應該更多嗎?只要我覺得有可能發生的我都考慮在內,不只是以後,沒發生的都害怕,就算是下一秒我都會把有可能有危險的問題都替孩子想一遍
-
20 # honghong26
人是否自私?我想每個人的性格、或生活環境做成的!如果害怕小孩子會自私,那麼你就要身教言傳地教育他們,把自私性格改掉一些。
回覆列表
是有些焦慮了。
不管以後孩子變成什麼樣,大多來自父母的影響,再就是周圍人的影響。
只要你好好的引導,孩子不會成為自私自利的人,但是在一定的階段他的自私是正常的,說明他的意識在發育發展。他會對“我的”有一個正確具象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