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一路走走停停的旅行

    元宵節起源於漢代,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鬧紅火,觀燈丶賞謎語、辦社火,自然離不開吃元宵。關於元宵的源由,中國民間傳說甚多,但太原縣卻有著它自己獨特的傳說。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

    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 2 # 小白心理驛站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花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至於它的起源,就要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了,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就可以說是元宵的前身。後來,漢武帝為了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便與民同樂。在古代,夜晚又稱宵,正月又稱元月。於是漢武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晚就叫元宵。

    後,司馬遷建立《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一直流傳至今。

  • 3 # 雲仔vlog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是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也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正月十五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一天。“元”指第一個月,“宵”指夜晚,所以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就是元宵節。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並且自隋、唐、宋以來,更是受到了人們的大力歡迎;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在國外,元宵也以TheLanternFestival而為人所知。

  • 4 # 小魚去旅遊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 5 # 吾名三國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建立《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 6 # 風吹過的柳林

    據記載,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開端。

  • 7 # 芙蓉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

  • 8 # 阿華de遇見

    今天是元宵節,剛好自己動手做了元宵。

    有點兒露餡兒也快樂!

    元宵節是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古人稱“夜”為“宵”。

    據傳說,漢文帝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到了漢武帝時,把太一神(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建立“太初曆”,將元宵節定為重大節日。

    後來到了唐朝,佛教大興,大家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遍民間,元宵張燈成為法定之事,元宵節逐漸成為習俗。

  • 9 # 丹妮兒wen

    元宵節起源於漢代!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充套件開來。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遊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南北朝時代元宵節吃伴和肉與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種叫“面繭”的麵食和焦飠追(即烤餅),到宋代有鹽豉湯印綠豆粉做的科斗羹,並出現了“圓子”,此後元宵節南北方均以吃元宵為習。

    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複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 10 # 喬鑠愛找樂

    元宵節起源於漢代,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鬧紅火,觀燈丶賞謎語、辦社火,自然離不開吃元宵。關於元宵的源由,中國民間傳說甚多,但太原縣卻有著它自己獨特的傳說。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

    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 11 # 哈庫拉瑪塔塔0101

    元宵節源於遠古人類在過節時以火把驅邪,後來逐漸演變為元宵節,後來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就逐漸流傳下來。

  • 12 # 洎水藍

    史書記載,元育節始於西漢時期,相傳漢惠帝劉盈駕崩後,呂后族控制了政權。呂后死後,周勃、陳平等元老聯合剿平了“諸呂之亂”,輔佐劉恆登基,是為漢文帝。漢文帝登基後,博採眾臣建議,精心治國,使漢再次強盛起來。因掃除諸呂恰值正月十五,所以在每年的這天晚上,漢文帝都會微服出宮遊玩,在燈火輝煌,充滿喜慶的夜裡與民狂歡同樂,為了紀念這個大好日子。漢文帝因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於是每年這天人們都會張燈結綵,喜慶佳節。

  • 13 # 壹點視界

    元宵是中國傳統小吃之一,屬於元宵節節日食俗。元宵的做法是以餡為基礎,先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曬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

    湯圓跟元宵存在著以下的分別:

    湯圓:一般將糯米麵和好,像包餃子一樣將餡包入再團圓,餡料通常是芝麻、花生加糖製作;

    元宵:一般只用素的固體甜餡料,將餡料切成小塊,蘸上水,在盛滿糯米麵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灑水(也有滾了一圈糯米粉後蘸水,再繼續在糯米麵中滾),使其自然沾滿糯米麵滾成圓球。可以用機器滾大規模地生產。

    元宵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為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貴,姜白石有詩“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詩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現代亦有與元宵節有關的故事。袁世凱在做了大總統之後心猶未甘,還想當皇帝,因美夢不能成真,終日煩惱。一日他的姨太太說要吃元宵,話剛一出口,就被袁世凱打了一個耳光,因“元宵”與“袁消” 諧音,從此袁世就給手下的人下了個命令,以後不許再說“元宵”,而只能說“湯圓”。後來有人就此事寫了一首打油詩:“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

  • 14 # 大乾影片剪輯

    元宵節的起源很古老,源於遠古人類在過節時以火把驅邪。這個節要祭祀天神,由於是夜裡進行,自然要打著火把,後來就逐漸演變為元宵節了。

  • 15 # moto摩托江子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遠自漢代以來,民間即有元夜張燈賞燈的習俗,所以人們又把這一天稱作"燈節"。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充套件開來。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遊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南北朝時代元宵節吃伴和肉與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種叫“面繭”的麵食和焦飠追(即烤餅),到宋代有鹽豉湯和綠豆粉做的科斗羹,並出現了“圓子”,此後元宵節南北方均以吃元宵為習。

    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複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 16 # 導遊大軍

    中國傳統的春節指的是從臘月二十三(祭灶)到正月十五(元宵小年)結束。現在很多人都在過著快節奏的生活,過不到小年,正月八九就出去工作了或者讀書了,失去元宵小年的意義了。

    元宵節,早在2000年前的秦朝就有了,真正的盛行始於西漢朝,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古人稱“夜”為“宵”)在甘泉宮祭祀“太一”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後被世人稱為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後來司馬遷在“太初曆”時,將元宵節標註稱全國重大的節日。

    另一種說法起源於道教的“三元大帝說”,每年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為天官),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為地官),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為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由於天官賜福,好喜慶,故上元節要上燈。

    元宵節為什麼吃元宵,早在宋朝就盛行了,當時稱“浮元子”,後人改為“元宵”,當時主要裡面以一些花生、紅棗、杏仁為料,糯米為皮,可蒸可煮。為什麼是圓的呢?主要寓意團團圓圓的含義。

  • 17 # 東方名剪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 18 # 文旅愛好者俱樂部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由來已久。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一年的正月十五,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上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為此,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在元宵節吃元宵的同時,人們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如在南北朝時期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在《膳夫錄》中有這樣的記載:“汴中節食,上元油錘。”由此可見,唐宋時期就出現了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油錘。

    在宋代《歲時雜記》中說:“上元節食焦錘最盛且久。”說明油錘為宋代的汴中,即今河南開封元宵節的節日食品。

    油錘是一種什麼樣的食品呢?據宋代的《太平廣記》記載:油熱後從銀盒中取出錘子餡。用物在和好的軟面中團之。將團得錘子放到鍋中煮熟。用銀策撈出,放到新打的井水中浸透。再將油錘子投入油鍋中,炸三五沸取出。吃起來“其味脆美,不可言狀”。

    唐宋時的油錘,就是後世所言的炸元宵。油錘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其製法與品種已頗具地方特色,僅廣東一省,便有番禺的“通心煎堆”、東莞的“碌堆”、九江的“煎堆”等,可謂唐宋食風猶存。

    唐朝的元宵節食的是面蠶。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說道:

    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

    到了宋代,民間就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到了明朝,人們就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糰子。其製法是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兒,灑水滾成,如核桃大,這就是江南各地所稱的湯圓。

    清朝康熙年間,御膳房特製的八寶元宵,是名聞朝野的美味。早在康熙年間即為朝野所傳聞。名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對八寶元宵曾有這樣的詩句:“紫雲茶社斟甘露,八寶元宵效內做。”

    馬思遠是當時北京城內製元宵的高手,他製作的滴粉元宵遠近馳名。符曾的《上元竹枝詞》寫道:

    桂花香餡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

    詩中所詠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馬家元宵。

  • 19 # 曉濤大叔vlog

    元宵節起源有著多種的說法,第一種是源於漢朝的諸呂之戰,漢文帝上位後覺得幸福來之不易將正月十五命名為元宵。第二種說法則源於漢武帝生病因巫神說正月十五必須祭祀太一神第三種說法則是佛祖在這一天消滅妖魔要舉行燃燈來慶祝在漢唐時期有一個節日叫上元節每次上元節都會吃元宵久而久之演變成了元宵節元宵節正式確立起來是在漢武帝時期司馬遷建立了太初曆時已經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這些都是元宵節的起源當然現在很難考證但不管怎麼樣元宵節依然是萬家燈火的春節最後一個節日此時此刻在這個特殊日子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

  • 20 # 旅行蘇小韓

    元宵節起源於原始崇拜,信仰,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

    根據《史記》記載:“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

    說的是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被後人看作十五是祭天的起源。

    東漢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漢明帝為了敬佛,下令十五要燃燈。

    後來隨著中外文化交流越來越廣泛,佛教文化興起,上至皇家士官,下到黎明百姓,都在正月十五燃燈供佛。

    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元宵節又叫上元節,代表天官。中元節,下元節代表地官,人官。天官喜樂,所以要燃燈。

    元宵又是團圓,華人在這一天吃湯圓,看煙火,猜燈謎,預兆在新的一年裡有好開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明星同學麼?有明星同學是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