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來帶上你的金箍咒兒
-
2 # 木鳥會飛嗎
第一,春節前幾天要祭拜祖宗,請祖宗“回家”吃飯! 第二,春節一定要全家團聚,一起吃幾天飯!第三,初二以後開始走親串友,一一拜年!
-
3 # 文藝喬喬
“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喜洋洋的春節馬上就要到來了,我們總是會在春節的時候貼春聯,辦年貨,逛廟會,春節習俗都有著傳統的年味兒。
但是很多關於春節的習俗,已經慢慢的消失。現在流傳下來的也不過是貼個春聯兒,除夕守歲,吃年夜飯,初一拜年。
記得小時候過年之前,我們家總是會來來往往很多人,拿著紅紙讓我爺爺寫春聯。鄉親們坐在客廳聊著家常,嗑著瓜子,喝點茶水。在這個空隙中,爺爺已經把一幅幅春聯寫好。鄉里鄉親寒暄著,點頭致謝,喜氣洋洋的拿著春聯回家。貼到自家的門上。
覺得那時候爺爺的臉上洋溢著得意,家裡人的臉上也洋溢著榮耀。生活中充滿了幸福和濃濃的鄉情。
記得小時候回到老家。從正月初二開始就扭大秧歌,這樣的文化習俗使普通的農村年味十足。扭大秧歌的都是鄉親們挑出來的年輕的大姑娘小媳婦兒。每個人的頭上的花冠讓我非常的眼饞,我也想帶上花冠,扭大秧歌兒。
她們臉上塗著厚厚的紙粉,紅紅的臉蛋,誇張的妝容,身上的衣服紅紅的,繫著綠綢子,拿著水粉色的扇子,隨著鼓點列著隊伍在街坊間扭來扭去。鑼鼓喧天,嗩吶震天。還放著鞭炮。孩子們追著秧歌隊伍的後邊嬉笑打鬧著,覺得那時候才是真正的年。
現在在鄉村也看不到這樣的純鄉土氣息的秧歌了。城市和鄉村都禁止燃放鞭炮。懷念空氣中瀰漫著硫磺的味道似乎才是年的味道!現在靜靜的樓區沒有聲響,只能在各個大商場看到。過年的一些氣息。淳樸的年味已經漸漸流逝。
現在對聯兒不用再寫了,滿大街都是賣對聯的。扭秧歌也變成了手機和電視看的舞臺劇,除非是有廟會。固定的場地扭上10分8分的。配合著其他的表演。扭秧歌表演的都是專業演員,再也不是鄉里鄉親的親人們。這個年味兒似乎也少了一些人情味。
在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們的社會習俗也隨之的改變,我們也認識到了,但是卻無力轉還,這是社會潮流在變化。不管怎樣。很多民俗我們不能全部丟棄,丟棄了就少了人與人之間鄉情!少了中國味!
-
4 # 黑夜影院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其實吃什麼無所謂了,平常基本也能吃到了,但是有這麼幾個我感覺是要記住的,不敢說繼承下去。
初一的早上,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磕頭說新年祝福,我覺得是對老一輩的付出的一種感謝,畢竟在中國,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孩子有些話不能言表,或者單獨說一些話,有點輕,磕頭顯得重視一些,父母看你磕頭心裡也會暖洋洋的。
祭祖,基本除了過年的時候,應該沒人會去了,回想一下祖先,回想一下過去,勿忘初心方得始終。
走親訪友,有點跑題,但是現在的中國人情味越來越少了,親戚也越來越少了,有些親戚因為一些事就停止了來往,現在金錢社會了,逢年過節不走的話,平時更不走了,人際關係更少了 我想這個應該是繼續傳承下去,畢竟多少年的文化了不能在我們這一代子斷了。
-
5 # 求圓4
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流傳下很多佳話,很多好的習俗值得傳承和弘揚。
對自己的祖先、前輩進行紀念,回顧先輩艱苦創業的歷程,激勵和鞭策今天的我們,更加珍惜和熱愛幸福的生活,以嶄新的姿態,開創美好的未來。
精心挑選寓意深刻、文筆流暢、富有時代文化氣息的對聯,端端正正貼在自家的門楣上,增加節日愉快歡樂的氣氛。
弘揚和光大尊老愛幼的傳統,關心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用溫馨的話語、熱情的關照,讓他們過年精神愉快、笑口常開、其樂融融。勉勵未成年人幸福健康的成長,關心他們的思想品德、學習、健康、生活情況,讓孩子們開開心心、快快樂樂的歡度新春佳節。
打理好個人清潔衛生和家庭環境,對房前屋後、裡裡外外,在春節即將到來前夕,進行一次大掃除,換洗一下全家人的衣服,節日期間對家人的衣著進行打扮,讓全家人以嶄新的精神風貌,迎接美好的春節。
傳承熱愛勞動的好傳統,家中的成年人,可以用自己的手工,精心加工各種精美的食品,讓全家老小享用,也可以發動全家人共同勞動,分工負責,自力更生奉獻出一桌的年夜飯,感受一下勞動的歡欣與快樂。
傳承過春節時人們使用文明語言進行交流問候的好習俗,不使用低俗的語言、不吉利的話語,禁止罵人、侮辱他人、誹謗他人,因此產生一些不必要的糾紛,影響了個人的形象,給社會風氣造成不良的影響。
對家人進行安全、防火、防盜方面的教育,增強對這方面的意識,做到防患於未然,確保平安祥和的過年,先輩們在這方面,都做得很到位,值得後人學習和模仿。
傳承好我們的祖先,勤儉持家、節儉過年的傳統。做到不奢侈浪費、不相互的擺闊氣,特別珍惜糧食來之不易,飯菜不要做的過多,以免用不了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傳承育德樹人的好傳統,春節期間不參與賭博、酗酒等無益身心健康活動,預祝大家過一個歡樂、喜慶、祥和的年!
-
6 # 搞笑段子手李明洋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但隨著科技、社會、人們消費水平、消費觀念的增長春節的許多習俗直至被淡忘掉,為什麼這麼說呢?舉個例子:
你小時候有沒有念過這個童謠,就算沒念過有沒有聽過父母嘟囔過呢?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或者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說句實話,你看哪個公司臘月放假能放一個月的,這些傳統自然也就不在了。
換句話說,就算放假也是在家玩手機點外賣年輕人會做臘八粥的會蒸饅頭的少的可憐,不是傳統文化的缺失,而是整個社會所淘汰的舊疑,這些手藝或文化跟年輕人沒有關係,只是社會不允許也不能給到他們足夠的時間去學習這些東西。
如果說這些不算是新年傳統的話,那我們來看除夕和春節,能像徵春節的最直觀的東西應該就是對聯和炮竹了吧!這些每件事情都有寓意的。
我們來看看貼對聯,這項傳統應該到目前為止保持的還算好,過年家家戶戶多多少少都會貼個對聯,但你有注意過沒有,那些辦公樓裡的企業過年貼對聯的幾乎沒有,但是聖誕節每個公司卻佈置的很漂亮。
再來看看爆竹,傳說爆竹和紅色的對聯福字都是用來驅趕年獸的,現在都市拒絕一切煙花爆竹,看來年獸的入侵也快了。新年無爆竹在我看來根本就不算過年!現在因為環境的問題取消爆竹,也許十年後二十年後貼對聯貼福字也會因為什麼問題會被取消,也許自己也可能不回在意對聯和福字這些東西了,別說不可能呦,想想我們小時候每家每戶的大紅燈籠,再看看現在,難道貼對聯不會像掛燈籠一樣消失不見麼?
春節各地的年俗文化不同,可傳承的東西太多了,消失的也太多了,儘管電視天天放,但也無濟於事,重要的是每個人每個企業國家是否願意把文化傳承下去,每週996過年也不過是睡覺的好時間吧!個人也要懂春節的文化就算不懂春節過年回家的傳統不能丟!
-
7 # 老陳86814
我認為春節是為老人和小孩過節,青年人和中年人只是享受一下天倫之樂。特別是老人,我們要讓他開心,哪怕是父母過世,也要到他們墳前燒幾個錢,整理一下墳墓。
-
8 # 水木清華159395300
吃餃子,放鞭炮,貼春聯,走親戚,逛廟會,給小孩壓歲錢,給老人磕頭拜年,祭拜祖先,男人喝喝酒拉拉呱吹吹牛逼……
-
9 # 典紅
新年金鼠進廳房,
三十熬夜迎朝陽。
入夜擺開三株香,
蘋果一盤只成雙。
,,,,, ,。
-
10 # 果城袁松
記得小時候特別期待過春節,因為那時過年有新衣服,新鞋穿,而且那時小夥伴都在家,不像現在有些父母打在外面,子女也在隨父母在那裡讀書,或者是有些在城裡買了房子,過春節也少有回來。所以現在農村沒有八,九十年代有過年氣氛了。
農村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會不會是另一番景象呢!
-
11 # 黃山毛峰137330545
春節到了我覺得有些傳統必須傳承;除夕夜的祭祖、貼春聯、年夜飯、沐浴、點燈(滿堂紅)、包餃子、放煙花、看春晚(陪父母)、每年的臘月二十三大掃除等等,古老的習俗是多少代人傳下來的不能讓他成為博物館裡的成設要永久傳承。
-
12 # 吉哥新發現
又是一年新年即將到來,現在的年齡段感覺就是忙碌+放鬆,既是一年該休閒的時間,又緊張忙碌的一個特殊節日。不過生活再忙,也得有儀式感啊。從臘月二十三開始,進入新年倒計時: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大肉,二十七、送閨女,二十八、叭叭叭(剁肉),二十九、啃骨頭,三十兒、沌蹄兒(洗腳)。這些民間諺語,是多少年流傳下來的節日風俗,是人們對新年期盼的生動寫照,大紅的對子貼起來,立刻就是年了。臘月三十以前人們見面總會問聲,年貨買齊了沒有,答曰,到跟前兒就齊了。從臘月三十晚上到初一早上,鞭炮聲就沒有斷過,此起彼伏,年味達到高潮,以家庭為單位,以家族為部落,一波又一波的大拜年活動開始了……這些既熟悉能詳又似乎在慢慢模糊的情景,有些彷彿在徐徐遠離我們,這可能是現代生活的快節奏所致吧! 小孩子新年總是纏著父母買新衣服,少年郎眼睛總盯著煙花爆竹運動鞋,俊男靚女在理髮店嘗試著最新發式,大叔阿姨理貨盤點串南到北送東西,大爺大嬸逛了農貿市場還得逛超市。累並快樂著,這就是年!重複一年又一年的——年!!
-
13 # 使用者2791499174830
各地方習俗不一樣,一大家人喜慶,給長輩拜年不能取消,因為也是一種對長輩的尊重禮貌和傳承,貼對聯,大年初一互相問候拜年,除了不放鞭炮,其它該傳承的繼續傳承好,因為是春節,有年味才叫春節!
-
14 # 使用者涼風悠悠
一年一度的春節即將到來。春節是閤家團圓的喜慶日子,自祖宗傳承之後已有數千年之久。在不斷傳承中,習俗更新日益完美,逐漸傳到現在,這是世界上唯一有著豐富文化內函的國度,很多習俗必須傳承。
一,春節祭祖
祭祖儀式繁多,但各地和各宗族間形式有差異,但有共同點,那就是不忘先祖勤勞持家,知書達禮的良好家風與美德,使之世代不忘。
二,團拜,串親
無論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春節團拜,看望德高望重的老前輩,戰鬥一線的軍人,員工和親友,互道平安,祝福大家,致敬一線軍人,員工為國家,為人民堅守崗位辛勞付出,增進友誼,體現民傳統優良作風,必不可少。
三,除夕閤家團圓
團年飯是幾千年來,充分體現國家興盛,民族團結,人民和睦家庭幸福,安康的充分表現,必須傳承,代代延續。
四,燈會,廟會,元霄,這些有著豐富文化內涵,體現勞動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傳統習俗,是春節文化的精髓。在上千年延續中不斷提升,不斷改進並賦予新鮮內容。
五,一些習俗可以保留,也可取捨
諸如煙花,火炮,有條件的地方應允許,一刀切不是辦法,畢竟有上千年曆史。但一些帶有封建迷信的習俗應該拋棄。但各民族習俗不一,應按民族習慣延續,保留。
-
15 # 萱草青青
談到春節,家鄉人很自然的想到那熱烈歡慶的氣份,那走村竄戶拜年的親熱,會讓人們心中感到一種難易形容的激情和溫馨。春節家鄉人都稱過年,過年不知從哪朝哪代傳承下來的,有些事情有人感到很俗,譬如拜年,大年初一,五更天就吃年夜飯,天朦朦亮就開始拜年了,先自已的長輩,然後到有長輩的各家各戶,直至走遍全村,人們之間互相祝福。年初二去姥姥家,初三閨女和女婿去孃家,以後幾天去七大姑八大姨等親戚家,互相拜年相互祝福。看似庸俗,但它卻是連線親情,友情的最好的橋樑,紐帶和粘和劑。所以我認為拜年是文明最佳行為,應該作為春節最值得傳承下去的習俗,
-
16 # 李字不歪
既然是傳統,那必然是有歷史文化積澱的,支付寶湊福字、瓜分數億紅包自然不算…那麼還有哪些值得擁有呢?
1、貼春聯,最好是自己手書的春聯那才真有味道…
2、貼年畫,雖然那是農耕時代對未來豐收的期許尤甚,但也不乏對健康的渴望(壽星…),對正義的呼喚(如包拯、海瑞…),對先烈的緬懷(十大元帥…)
3、放孔明燈,你的願望老天怎麼知道,孔明燈幫你告知傳達…
4、掛燈籠,有次去海外好像是新加坡,晚上在郊區趕車看見一片曠野上一座孤獨的小屋、唯有門口亮燈的燈籠昭示著主人的身份,想想主人背後的故事心裡五味雜陳…
雖然有些有宣言迷信的意思,但換做是來年的期許總是可以的吧
-
17 # 小米線姐姐
春節就要到了春節的習俗有:
1.掃塵 2.備年貨 3.剪窗花 4.貼對聯 5.掛年畫 6.貼福字 7.年夜飯 8.守歲 9.吃餃子 10.吃湯圓 11.放鞭炮 12.看春晚 13.拜年 14.逛廟會
-
18 # 國強8089
春節,舊日稱之為新年就要到了。一年初始,萬物復甦,多麼喜慶的日子。
傳統的節日給我們留下許多美好的習俗,諸如團聚,拜年,貼春聯,吃餃子,以致於燒紙,放鞭炮等等。
一家子,或親戚間一年忙碌,乘此機會相聚,嘮嘮喀,拉近一些感情。
燒紙,雖屬迷信,也是傳統,用以懷念先人,釋放感情。
既使放鞭炮,也不能用汙染一言而蔽之。俗語講:鞭炮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人們願意承受這幾天的汙染,來換取一年的大吉大利。
這些傳統如果都取消了,或弱勢了,那麼西方的文化勢必要佔領。那麼我們中華文化將何以流傳?不要小看了這些細節和小事。
現在通訊手段這麼發達,人們又向錢看,親情,友情日益疏遠,年味越來越淡,情何以堪!
-
19 # 鴻宇亂剪
春節將至,年味漸濃,離回老家的日子越來越近了……每當春節臨近,回家和父母團聚的願望總是那麼迫切,兒時關於過年的美好記憶,諸如放鞭炮、貼門神、寫春聯等習俗總是不斷浮現在我的眼前。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很多人都感到現在過年的氣氛少了往年的喜慶,許多風俗似乎有日漸淡去的跡象。我不知道若干年後我們的節日是否還能保留兒時記憶的溫馨與甜蜜,但是作為炎黃子孫,我認為春節傳統不可丟。
閤家團聚、共享幸福的風俗不能丟。古言說“父母在,不遠遊”,雖然是千年的古訓,但是今天我們也有學習借鑑的必要。無論你是遠在異國他鄉,或者是在為事業打拼,家永遠是精神的歸宿。在父母的眼中我們永遠是個孩子,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永遠是敬仰的天地,父母健在盡孝之心才能延續,不要因為忙而永遠懺悔在“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傷之中。所以無論在何種境遇中,職位有多麼顯赫,春節一定要想盡可能回到父母的身邊,和他們一起重溫兒時的記憶,讓他們實實在在地享受到閤家團圓的溫馨與甜蜜,因為任何物質上的滿足都不能替代和父母的節日相守。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傳統不能丟。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陪他們一起聊天、分享快樂,這對父母來說是一種無法替代的幸福。父母們儘管日益蒼老,但是他們對兒女的疼愛之心永遠不會老去。雖然我們可以為父母做很多事,但是他們依然會忙前忙後,為子女們做最喜歡吃的飯菜和食品,這是一種精神的滿足。父母的嘮叨永遠是最動聽的旋律,他們的話樸實中聽,沒有深刻的哲理,但卻最適用有效,作為晚輩,聆聽他們的訴說,不去打斷他們,對他們是一莫大的精神獎勵。享受父母為我們準備的美食,用最滿足的表情告訴他們我們很享受,會讓父母覺得他在兒女的眼中還能發揮巨大的作用,這才是他們最樸實的幸福觀。
緬懷先祖、憶苦思甜的傳統不可丟。過春節每年都有祭祀祖先的風俗。就是在舊曆年除夕黃昏到先輩的墓地前放一串鞭炮、燒一點兒紙錢、然後再點上一盞燈,表達後輩們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祭祀先祖,不忘前輩,後輩們過上了幸福生活,仍然要更加珍惜現實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加倍努力幹好現在的工作,這樣才對得起先祖的殷切期望,即使生活幸福了也不能忘記先輩們的傳統風俗。
春節走親訪友是傳統,很多年前我們都是拿著自己的勞動果實、農產品、土特產等去看望我們的親戚朋友,但是近幾年已經被紅包代替,這似乎與我們的傳統相悖,表達節日的美好祝福,心誠則靈,如果一味與紅包掛鉤,比拼誰的紅包大就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因為任何禮儀一旦與金錢沾邊,必定黯然失色。
其實春節中還有很多習俗:諸如放鞭炮、貼門神、寫春聯、拜年等都是我們的優秀文化傳統。放鞭炮,可以驅除邪氣、帶來好運,延續了這麼多年,我們大可不必因為汙染就全部禁止,合理保留風俗也有必要;貼門神在城市人的心中早已淡漠,但是在廣大農村依然是春節不可少的裝點,因為它寄寓著守護幸福平安的美好期待;寫春聯則是一種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可以倡導的文化標誌,它既是一種書法藝術的展示形式,也是一種對我國格律詩體文化的一種弘揚傳承。鼓勵家家戶戶寫春聯,貼春聯,既是一種節日喜慶氣氛圍營造的需要,更是一種對優秀文化的宣傳推介。
中國人提倡過自己的節日,紅紅火火過大年,人人都知道過年預示著吉祥、快樂、幸福、美滿。從重視春節習俗開始,以特有的方式開始新的生活,這就是一種文化自信,比起前幾年很多人不明真相的盲目去跟風過洋節要好。繼承優秀文化傳統,萬事如意吉祥永遠是我們的春節祝願
-
20 # 剪紙摺紙趣手工
新春佳節即將到來,這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中國民族舉國歡慶的佳節。在這個節日中,許多人都有一些新年的期盼,希望自己能過的越來越好。
春節的傳統習俗很多,但我最喜歡的是其中的守歲和貼窗花兩種,貼窗花的好處以前我講過許多遍,今天就不多加贅述了,還是講一講老祖宗留下了的守歲習俗。
大年三十是舊年的最後一天,所謂“月窮歲盡”,也是新年的前夕,是除舊迎新的重要時間界點。大年夜燈火通明,全家人圍爐夜話,通宵不眠,名為“守歲”。晉朝已有守歲之俗,周處《風土記》說蜀人“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守歲”顧名思義是守候新歲。
唐詩中對守歲習俗有不少的描述。如白居易《居中守歲》詩:“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孟浩然有“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籠”的詩句。其實,守歲,並非始於唐。據文獻史料記載,最晚在晉代就已存在了。到南北朝時已成普遍風俗。
宋承唐風,“守歲”尤盛。周密《武林舊事》說:“至除夕。則比屋以五色紙錢酒果,以迎送六神於門。至夜賁燭糝盆,紅映霄漢,爆竹鼓吹之聲,喧闐徹夜,謂之聒廳。小兒女終夕博戲不寐,謂之守歲。”
到明清時,守歲之風不減唐宋。清王三聘輯《古今事物考》中載:“歲終一日為除日,夜為守夕。宋,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夜祀其先,長幼聚歡,祝頌而散,謂之分歲。”
守歲之俗有著對即將過去的舊歲無限留戀之情,更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殷殷期望之意。宋代大詩人蘇軾曾在《守歲》詩中以形象的比喻勉勵自己“努力盡今日”,他把飛逝的時光比作鑽洞的長蛇,到了一年的最後一天,只剩下個蛇尾了,想捉也捉不住。這正如俗話說的“黃金易得,韶光難留”。“守歲”都包含了珍惜時間、珍惜生命這層意思。
回覆列表
春節做年糕,油炸年糕。春節北方包餃子,南方包元宵。春節炸油條,春節炸麻花兒,春節做各色饅頭和糕點,儲存起來過冬吃。春節各個地方,做不同的過年食品,各有地方特色,這些飲食文化和習俗都要保留。
春節寫對聯兒,春節貼福字,春節剪窗花,春節燃香。春節掛彩燈,掛紅燈籠。這些有文化內涵的藝術要保留。
春節逛廟會,看花燈。春節猜燈謎。春節點旺火,春節走高蹺,春節扭秧歌,春節敲鑼又打鼓。春節划龍舟。這些美好的民間藝術也要廣泛流傳,能夠傳承和保留。
春節一家團圓守夜,燃放煙火。玩紙牌打麻將,其樂融融,這個要適度娛樂。